【文档说明】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通用02) 含解析.docx,共(22)页,43.08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ac03023192dff42471000c47f626e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02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
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
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在既有模型的基础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数据训练和引导不断更新模型,初步展现出类人的创造性。这种强大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仅代表着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冲击。关于技术对人类的取代过程,法国
著名的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技术对人的取代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技艺知识的剥夺,对人生活知识的剥夺,对人理性知识的剥夺。整个剥夺过程被斯蒂格勒称为人的“无产阶级化”。在斯蒂格勒看来,“无产阶级化”并非指人的经济状况的贫穷,而是指技术的“智能化”导致的人的“愚钝化
”,抑或“废人”化。也就是说,技术发展不仅能够取代人类身体,代替人类的生产劳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提供生活选择设计选项让人们在其中作出价值选择,甚至代替人们选择如何生活。那些失去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的人会被视为“
废人”,因为他们不再拥有可以自给自足的知识,甚至也失去了“生活的知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理性思考能力以及逻辑判断能力会不断下降,越来越趋于平庸化、扁平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对人的取代已逐渐接近斯蒂格勒描述的第二、三阶段——越发剥夺人的理性知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人的理性判断能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能够取代很多重复性脑力劳动和简单分析综述工作,越发展现出技术由替代体力劳动逐渐深入到对脑力劳动的替代。这对于不少知识生产者或脑力劳动者都带来了一定威胁。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所从事的并
不见得都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甚至科学研究的大部分时间段都处于常规时期,这一阶段并不需要很强的创造性(只有在范式转换的时期,才是创造性较强的时期)。如果按此推论,可能多数人的多数时期的脑力劳动都有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挑战。但生
成式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机遇。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使人的自主性、人与他者关系、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变得越发重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协助人类进行知识生产,甚至能够生成新的“思想”。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需要去思考作为人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什么,应如何调整自身状态迎接未来的智
能时代。对于个人而言,或许培养自身的灵活性、创造力和理解能力会变得越发重要。人类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根据特定情境调整自身的沟通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使我们能够不断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发展重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探寻新的机遇,积
极把握主动权,发挥主体性优势。并且,对于需要综合判断和组织沟通的工作,或者说需要展现“人格魅力”的工作,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尚不能胜任。人所特有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得需要人在场才能激发出更好效果的工作或许都难
以被代替。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等。人类有着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够根据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构建稳定的模型。梅洛·庞蒂对人的认知进行过深入探讨,认为人的知觉形式是依据当下
情境而存在的,人在所处的情境世界中充分调用所有的身体官能,并使知觉在身体中得到综合体现。身体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形式,我们能够通过身体调动所有感官和情绪,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形成知觉。人的认知会塑造人的价值观,从而沉淀在
人的发展状态中。这种沉淀属于每个个体的情感记忆以及理性思维,人的当下状态与过去状态密切相关。这种基于情绪、非扁平化、带有个体独特记忆的认知,恰恰是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而应更加注
重亲身观察和体验,在此过程中激发主观能动性与实践理性,在场景中学习,并主动培养多视角理解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此外,我们要保持对于知识的热爱与自由探索。在未来的智能时代,或许当下越是被视为“实用”的知识和岗位越容易被替代。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回归。我们不应
局限于实用、可计算性的视角,而是要在理解学习的过程中,更多思考知识的建构方式和深层次思维中那些“为何产生”“如何产生”等问题。对于知识的自由探索,能够充分调动深入思考能力和批判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总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
与应用,不仅提示我们要改变自身学习状态和知识结构、回归人类的本然状态,更是提示我们要改变教育模式、调整社会结构。对于目前的情况,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曾前瞻性地提到,未来我们的体力劳动以及绝大多数脑力劳动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未来智能社会对于工作价值和意义的
定义会发生很大改变,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携手应对。在此过程中,哲学和伦理学的深刻思考方式和追问方式,能够更好地让我们认清楚自己究竟是谁、如何应对变化。哲学和伦理学要想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或功效,就不能仅局限于思考过去和当下,而是要面对未来和可能性,做未来之学。“面向未
来”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能够预判问题、直面解决问题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与应用中全面思考、快速反应,充分调动人类的本然特性,促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美好生活。(摘编自唐兴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危”与“机”》)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A.斯蒂格勒将技术对人的取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的取代已逐渐接近他说的第二、三阶段。B.作者认为人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能通过身体来调动所有感官和情绪,形成知觉,并提出知觉依据当下情境而存在。C.我
们如果一直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局限于实用、可计算性的视角,那将难以适应未来的智能社会。D.哲学和伦理学研究要秉持预判问题、直面解决问题的态度,做好“面向未来”的各种准备,这样才可能成为未来之学。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的发展定会使人“无产阶级化”,即人会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中变得越来越“愚钝”甚至逐步沦为一个“废人”。B.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多数人多数时期的脑力劳动都可能被取代,这是因为他们从事的是不具创造性的工作。C.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还无法胜任需展现“人格魅力”的工作,且无法替代人类带
有独特情感记忆和理性思维的认知。D.未来智能社会对于工作价值和意义的定义会发生很大改变,人们唯有运用哲学、伦理学的思考方式才能从容应对。3.(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普罗大众改善生活,减少不平等现象。同时,世界需要建立规则,尽可能地
让它的好处掩盖过它的缺点。B.英国学者玛格丽特·博登在其作品《AI: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中将人工智能定义为“让计算机完成人类心智能做的各种事情”。C.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同时具有行善与作恶的巨大潜能,如不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将是对当代和后代的失职。D.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教授雅各布·福斯特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让人们有机会对智力和创造力等事物展开反思,并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4.(4分)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文章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论述的?请简要说明。5.(6分)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作为普通个体的青年学生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文本
简要概括。【答案】1.B2.C3.D4.①首先提出观点“生成式人工智能初步展现出类人的创造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冲击”。②接着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挑战方面阐述;③其次从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机遇方面阐述。④最后阐述了面对生成
式人工智能的到来我们的具体做法。5.①培养自身的灵活性、创造力和理解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等。②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发展重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探寻新的机遇,积极把握主动权,发挥主体性优势。③改变传统的学习方
式,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应注重激发主观能动性与实践理性,主动培养多视角理解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④要保持对于知识的热爱与自由探索,充分调动深入思考能力和批判推理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
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作者认为……并提出知觉依据当下情境而存在”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梅洛·庞蒂对人的认知进行过深入探讨,认为人的知觉形式是依据当下情境而存在的,人在所处的情境世界中充分调用所有的身体官能,
并使知觉在身体中得到综合体现”可知,“知觉依据当下情境而存在”提出的作者是“梅洛·庞蒂”,而不是“作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技术的发展定会使人‘无产阶级化’”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关于技术对人类的取代过程,法国著名
的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技术对人的取代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技艺知识的剥夺,对人生活知识的剥夺,对人理性知识的剥夺。整个剥夺过程被斯蒂格勒称为人的‘无产阶级化’”可知,原文说的是“技术对人类的取代过程”,而不是“使人‘无产阶级化’”。B.“这是因为他们从事的是
不具创造性的工作”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甚至科学研究的大部分时间段都处于常规时期,这一阶段并不需要很强的创造性(只有在范式转换的时期,才是创造性较强的时期)。如果按此推论,可能多数人的多数时期
的脑力劳动都有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可知,原文说的是“按此推论”,是按这个推论推出来的,并非事实。D.“人们唯有运用哲学、伦理学的思考方式才能从容应对”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未来智能社会对于工作价值和意义的定义会发生很大改变,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携手应对”可知,原
文说的是“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携手应对”,而不是“唯有运用哲学、伦理学的思考方式才能从容应对”。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三段的观点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机遇,能催生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使人的自主性、人与他者关系、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变得越发重要。A.
阐述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缺点,不属于机遇;B.“让计算机完成人类心智能做的各种事情”是挑战,而不是机遇;C.阐述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不属于机遇;D.“对智力和创造力等事物展开反思,并产生更加深刻
的理解”属于机遇,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一段关键句“在既有模型的基础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数据训练和引导不断更新模型,初步展现出类人的创造性。这种强大的
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仅代表着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冲击”,首先提出观点“生成式人工智能初步展现出类人的创造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冲击”。第二段关键句“如果按此推论,可能多数人的多数时期的脑力劳动都有被人
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挑战”,接着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挑战方面阐述;第三段关键句“但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机遇。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使人的自主性、人与他者关系、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变得越发重要”,
其次从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机遇方面阐述。第四段关键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而应更加注重亲身观察和体验,在此过程中激发主观能动性与实践理性,在场景中学习,并主动培养多视角
理解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和第五段关键句“此外,我们要保持对于知识的热爱与自由探索”,最后阐述了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到来我们的具体做法。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对于
个人而言,或许培养自身的灵活性、创造力和理解能力会变得越发重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等”可知,培养自身的灵活性、创造力和理解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
达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等。根据“人类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根据特定情境调整自身的沟通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使我们能够不断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发展重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探寻新的机遇,积极把握主动权,发挥主体性优势”可知,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发展
重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探寻新的机遇,积极把握主动权,发挥主体性优势。根据“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而应更加注重亲身观察和体验,在此过程中激发主观能动性与实
践理性,在场景中学习,并主动培养多视角理解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可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应注重激发主观能动性与实践理性,主动培养多视角理解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根据“我们要保持对于知识的热爱与自
由探索”“对于知识的自由探索,能够充分调动深入思考能力和批判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可知,要保持对于知识的热爱与自由探索,充分调动深入思考能力和批判推理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玉兰吾妻乔叶奶奶说自己是文盲,我原本是信的。直到在村小上了学,才发现她也能识些字。有一次,我在写天字,写得马虎,那一竖便往上顶破了横。她路过时看了一眼便站住,问,你写的这是个啥。我说是天。她说我看像是夫。我说就是天。她
说天字出头就是夫。我不耐烦地说夫什么夫,她说丈夫的夫。①我翻眼看她,她却突然红了脸,疾步离开了。再后来我才知道,在同村的老太太里,只有她识些字。她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还认识和自己名字相近的字,即自己名字的周边。和玉长得像的王,主,甚至圭,和兰形貌近的
羊,美,竺。家这个字她也认识,还知道女和子凑在一起是个好。村里刷标语,她能准确地读出“农村”“形势”“建设”“贡献”之类的词。我写作业时她常在旁边入迷地看着,很喜欢听我念书,念得越大声越好。有时我故意扯破了喉咙念,然后喊累,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要油大的,层多的。她一边骂一边
做,骂时做时却都是喜滋滋的。②那个初秋的中午,院子里晒满了预备过冬的被褥枕头,屋子里的箱柜也都大敞着口。奶奶和七娘在院子里说话,我吃完饭,还不到上学时候,有些无聊,也有些好奇,便往箱柜里翻看。就看到一个卷得很紧的包袱,便一层层打
开,是一件大红碎花的棉袄,虽是一股子陈气,颜色却还很艳。我想试试,便抖开,就掉出了一个牛皮纸信封。很自然地就拆开了里面的信。屋里光线昏暗,我便拿到堂屋去看,不自觉地念了出来:玉兰吾妻:见字如面。我这里都还顺利。勿念。你在家照顾老小,我知十分辛苦,实为不易,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农村很需要建设,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要多做贡献。现在形势大好,我估计最迟到明年春天就能完全胜利,安心等我回来就好。夫绍功即日有些字我还不认得,就只能蒙个音儿。正磕磕巴巴地念着,奶奶就跑了进来,边跑边骂,你个鳖孙在那儿
干啥哩?我就堂皇回答,认字呢。这是信吧?我念念咋啦?她伸了伸手,似乎想要夺过来,又缩回去,似乎是怕把信扯坏了。瞪了我好一会儿,方才抖着手说,你给我搁桌上,赶紧爬去上学。我便搁桌上,爬去上学。她激烈的反应让我越发好奇,就总想再去偷看,她却换了地方。我找了又找,终
于发现她藏在了枕头里,便故意拿到她跟前抖搂,这回她好像没那么生气了,温言款语地哄着我,叫我把信还她。然后她再藏起来,我就再找。像捉迷藏似的,我们俩玩了好几个回合。每到天气转凉,她就会开始泡脚,也让我一起泡。一个晚上,我们
俩又泡脚时,她问了一番我的功课,我的语文刚考了个满分,看她喜悦,便顺势吹牛,说老师夸我在全班识字最多,普通话最标准。就知道俺萍精能得很。她摩挲着我的脸。你把那信拿出来,让我给你念念。我大喇喇地说。她似乎是寻思了一会儿,方才把信从贴身小衣的口袋里拿出来。信纸摸起来已经润润的了。
她说,你爷爷就写了这么一封信,就这一封。你仔细拿着,好好给我念一遍。她说。③不要声高。她又说。被她的郑重拘着,我便好好念了一遍。也没有声高。念完才看见她满脸的泪。奶奶,你咋啦?被她的泪吓着,我瞬间也哭起来。乖啊,不哭。她把我抱过来,却依然无声地哭着,哭着。我在她的
怀里,也哭着。不明白她为什么哭,便哭得茫然。又因她的哭而难过,便也哭得恳切。我们两个就这么哭了好一会儿,她方止住。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这封信连你爸你叔都没看过,咱家只有你看过,只有你啊你个小鳖孙。我家大门的门楣上被钉上了一个长方形的小木牌,用红漆正楷写着“光荣烈属”。
日子好起来后,每年春节村里都会送来两斤五花肉,很久之后我才发现,用这两斤肉做的菜,奶奶从来没有动过一筷子。④从来没有。小鳖孙到底是小,她的悲伤对我而言难以理解,那便不去理解。能确凿理解的是我已经掌握了她的核心机密,这让我越发有恃无恐,恃宠而骄,不
知分寸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时不时地以这封信为把柄戏弄戏弄她。比如我会偶尔冷不丁地喊一声,玉兰吾——她便又气又笑地骂,你个小鳖孙。玉兰吾妻——童年的记忆里,我从来只知道她叫玉兰。什么时候她还被叫作迎春呢?迎春,其实这是她出嫁前的闺名。那么便可以就此推断,
玉兰肯定是爷爷在婚后给她起的新名。迎春和玉兰,这两样花开的时令也一样。相较而言,迎春更偏乡土,玉兰更偏雅致。在那个年代,给妻子取一个新名,是不是相当于送上了一件非物质的爱情礼物?后来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其实是奶奶的小闺蜜,最小最亲的闺蜜。她给我的,
是至高的闺蜜待遇,才会对我分享这封信。只是这个小闺蜜实在是太小了,太糊涂了。以至于多年后的现在我才意识到,这封信就是她这辈子唯一的情书。而这封信对她的意义,却绝不仅仅是情书。(节选自《宝水》,有删改)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里与奶奶同辈的老太太都不识字,
而“我”能在村小上学,两代女性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变化。B.奶奶藏信的地方换了几处,棉袄、枕头、贴身小衣的口袋等,每处都隐秘、私人且妥帖,如同她对爷爷的感情。C.我无法理解奶奶的悲伤,甚至恃宠而骄,借信中的内容来戏弄奶奶,这暗示奶奶把我当作小闺蜜其实
是个失误。D.“我”对奶奶的回忆有着丰富的细节,蕴含着“我”对亲人、故居与童年的深情,也包含着“我”对成长的反思。7.(3分)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①中“红了脸”和“疾步”是奶奶心绪翻涌的外在表现,为下文写到信做了铺垫。B.句②再现了初
秋农村小院的生活场景,既是一幅农村风情画卷,又使小说真实可信。C.句③“不要声高”与前文奶奶喜欢听我大声念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奶奶此刻羞涩不安的心理。D.句④与前句重复,却独立成句,短促有力,强调对爷爷牺牲的事,奶奶悲伤的心
情始终难以平复。8.(4分)奶奶说自己是文盲,为什么却认识那么多的字?从中可以看出什么?9.(6分)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迎春·玉兰·奶奶,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书信。请任选一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C7.C
8.①因为她经常对着爷爷的书信认字,并依照爷爷的叮嘱“参加新社会的学习”。②可以看出奶奶对爷爷一往情深,并且充满敬重与信任(或:深受爷爷影响)。9.示例:甲组:①三个人称,代表着奶奶人生的不同阶段。②叫“迎春”时,奶奶只是一个普通的姑娘;叫“玉兰”时,丈夫为她取
了新的名字,还给她写了深情的家书,夫妻恩爱;叫“奶奶”时,奶奶与孙女为伴,从书信中汲取力量。③人称的变化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蕴含着真挚的爱情和温暖的亲情。乙组:①书信是本篇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②从爷爷写信,到奶奶珍藏信,再到“我”发现信、读信,情节围绕着书信逐渐展开。③书信又打破时空限制
,将过去美好的爱情与后来深挚的思念连接在一起,见证了爷爷奶奶的爱情,也寄托着奶奶与孙女之间的温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这暗示奶奶把我当作小闺蜜其实是个失误”错误。“我”虽然不懂事,但是在当时的情形下,却是唯一能够帮奶奶读信、陪奶奶哭泣、让奶奶找到情感的宣
泄口的人,从“我”的恃宠而骄中更能看出老小两人亲密无间,所以不能说“奶奶把我当作小闺蜜其实是个错误”。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含义、手法等的鉴赏能力。C.“此刻羞涩不安的心理”有误,此刻奶奶的心理更多是郑重,而之前“我”大
声念书是故意讨好奶奶,尽显夸张,显得不够郑重。再说,奶奶的秘密之前已经被揭穿,此时她的心理也不再停留在“羞涩不安”上面。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章写奶奶郑重地藏着爷爷写给她的唯一一封信,可以想象奶奶一定无数次读过这封信,为了
看懂这封信,她一定想办法认过字,从信中识得一些字;况且爷爷在信中说“农村很需要建设,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要多做贡献”,奶奶那么爱爷爷,一定会依照爷爷的叮嘱“参加新社会的学习”;从中可以看出,本不识字的奶奶受爷爷影响读书认字,她对爷爷一往情深,爷爷说的话她就会听,她对爷
爷充满了敬重与信任。9.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甲组:①“迎春·玉兰·奶奶”三个人称,代表着奶奶人生的不同阶段。②由“迎春,其实这是她出嫁前的闺名”可知,“迎春”是奶奶出嫁前的闺名,叫“迎春”时,奶奶只是一个普通的姑娘;由“玉兰肯定是爷爷在婚后给她起的新名”可知,“玉兰”是婚后爷爷给
奶奶起的名字,“相当于送上了一件非物质的爱情礼物”,丈夫为她取了新的名字,还给她写了深情的家书,夫妻恩爱;叫“奶奶”时,“我”这个孙女已经长大,读书识字,帮奶奶读信,奶奶与孙女为伴,从书信中汲取力量。③“迎春·玉兰·奶奶”,人称的变化代表着奶奶的一生,承载着岁月的记忆,“玉兰”蕴含着真挚的爱情;
“奶奶”代表着温暖的亲情。乙组:①书信是本篇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小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主旨等与“书信”有关。②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是爷爷给奶奶写信,然后奶奶珍藏着信,把信藏到“大红碎花的棉袄”里,藏到枕头里,后来又贴身带着;再到“我”发现信、读信“就看到一个卷得很紧的包袱,
便一层层打开,是一件大红碎花的棉袄,虽是一股子陈气,颜色却还很艳。我想试试,便抖开,就掉出了一个牛皮纸信封。很自然地就拆开了里面的信。屋里光线昏暗,我便拿到堂屋去看,不自觉地念了出来:玉兰吾妻……”,再后来是奶奶藏信,“我”找信,“像捉迷藏似的,我们俩
玩了好几个回合”,后来“我”在奶奶的要求下郑重地为她读信,祖孙两个成了“闺蜜”。总之,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书信逐渐展开。③爷爷早已去世,这封信成了奶奶的精神寄托,深藏着奶奶对爷爷的爱与思念;同时因为这封信“连你爸你叔都没看过,咱家只有你看过,只有你啊你个小鳖孙”
,书信又让“我”和奶奶的心贴的更近。因此书信又打破时空的限制,将过去美好的爱情与后来深沉的思念连接在一起,见证了爷爷奶奶的爱情,也寄托着奶奶与孙女之间的温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
位之意。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则难瞻,难瞻则失亲。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宁戚欲
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赐
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人
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节选自《吕氏春秋·举难》)材料二: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岂有能大而不能小乎?凡所谓能大而不能小,其语出于性有宽急。性有宽急,故宜有
大小。宽弘之人,宜为郡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办于己。然则郡之与县,异体之大小者也。以实理宽急论辩之,则当言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
鸡乎?故能治.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节选自《人物志·材能》)10.(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卫之去A齐B不远C君D不若使人问E之F而固贤者G也H用之
未晚也。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指完美、十全十美,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全”词义相同。B.任车,文中指装载货物的车,与下文宁戚乘坐的“后车”意思不同。C.权,衡量、比较,与《过秦论》中“比权量力”
的“权”词义相同。D.治,指治理,与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中的“治”词义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尺长的树木必定会有节结,一寸大的玉石必定会有瑕疵,即使古代圣贤——尧、舜、禹等,也有受人诋毁之处。B.君子得到人民拥护,不贤的人
失去亲情,其根本在于要求不同,君子用义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一般标准要求别人。C.齐桓公没有接纳群臣的建议,不调查宁戚品行就准备对他加以重用,是因为担心会查出宁戚的小恶从而失去人才。D.材料二将性情宽宏的人与急狭的人进行对比,
认为前者意义价值更大,因为性情宽宏的人能统筹大事,治理郡国。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2)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14.(3分)学校将举行模拟招聘会,请从招聘者或应聘者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材料对你的启发。【答案】10.CFH
11.C12.C13.(1)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2)如果能用来烹煮牛犊,则怎么会不能用来烹煮小鸡呢?14.聘用者:①要善于发现并用人的长处。②不以大小判断人才,要知人善任。应聘者:①要善于展示自
己的优点。②明确自己的能力和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去”与“齐”形成动宾结构,A不断开,“不远”是“卫之去齐”的补充说明
,B不断开,C断开;“君不若使人问之”中“君”为主语,其后为谓语部分,主谓之间不必断开,“之”与“问”构成动宾关系,之间不断开,所以DE不断开,F断开;“而固贤者也”构成判断句,单独成句,G不断开,H断开。故选CFH。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
识以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用十全十美的标准举荐人必然很难。/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B.正确。“后车”,副车,侍从所乘的车。C.错误。动词,衡量、比较/名词,权力。句意:权衡后而用他的长处。/比较衡量两方面
的权力和力量。D.正确。动词,治理/形容词,社会安定、太平(跟“乱”相对)。句意:因此能治理大的郡国。/无所作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C.“是因为担心会查出宁戚的小恶从而失去人才”错误。结合原文“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
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可知,齐桓公不调查宁戚品行就准备对他加以重用,原因是他认为如果君主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优点,会失去天下贤士。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饭”,动词,喂养;“饭牛居车下”,状语后置,正常顺序应是“居车下饭牛”;“
疾”,形容词,强,这里指声音大。(2)“若”,如果;“烹”,动词,煮;“犊”,名词,牛,牛犊;“岂”,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本思想观点及实践运用能力。由材料一的观点“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
也”,所以“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可知,对于聘用者,聘用人才要善于用人的长处;对于应聘者,要善于展示自己的优点。由材料二的观点“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可知,人才没有大小之分,各自有其适合的位置,所以应聘者要明确自己的能力和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对于聘用者,不要以大小判断人才
,应该根据人才的特点,安排适合的位置,知人善任。参考答案:材料一:用十全十美的标准举荐人必然很难,这是事物的实情。有人用不爱儿子的名声诋毁尧,用不孝顺父亲的称号诋毁舜,用内心贪图帝位来诋毁禹。由此看来,事物怎么能十全十美呢?所以,君子要求别人按照一般的标准,要求自己按照义的标准。按照一
般的标准要求别人就容易得到满足,容易得到满足就能受别人拥护。不贤德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要求别人按照义的标准,要求自己按照一般的标准。按照义的标准要求别人就难以满足,难以满足就连最亲近的人也会失去。一尺长的
木头也有节疤,一寸的玉也会有瑕疵。先王明白世界的万事万物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在选择事物的时候往往先看它的长处。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
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桓公听到歌声后,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命令副车载着他。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要接见他。宁戚进见齐桓公,告诉如何桓公治理国家。第二天又进见
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
而忽略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人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权衡后而用他的长处,这是恰当的举用。(节选自《吕氏春秋·举难》)材料二:有人说:“人的材质有能做大事而不能做小事的,犹如可以容得下大牛的鼎不能用来烹煮小鸡。”在下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怎么会有能做大事而不能做小事的道理呢?凡是提出能做大事而不能做小事的论点的人,是出于人的性格有宽宏和急躁之分。性格有宽宏和急躁之分,因此适合可做的事有大、小之别。性情宽弘的人,适宜治理郡国,能够使下属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自
己进行统筹后成就事业。性情急躁的人,适宜治理方圆百里的小县,各种琐碎小事都由自己处理。然而郡国与县乡相比较,只是不同内涵上的大小。从实际治理时区分宽宏和急躁的性格的角度来论证,则应当表明能力大小不同而所适宜的职位也不同,不能说能治理大地方的人不能治理小地方。至于说小鸡与大牛,只是不同内涵
上的大小,因此所用的鼎也就有大小之别。如果能用来烹煮牛犊,则怎么会不能用来烹煮小鸡呢?因此能治理大的郡国,则也能治理小的郡县。由此而推论,人才的使用各自有其适合的位置,并非仅仅是靠区分概念上的大小。(节选自《人物志·材能》)(二)古代诗歌
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陆游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①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予使江西时以诗投政府丐湖湘一麾会召还不果偶读旧稿有感陆游文字尘埃
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注】①火龙黼黻,《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原指火形和龙形的文彩,后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犹如补缀百家之衣。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前两句直击为文之弊,写诗作文不要一味因袭拼凑,不要刻意雕琢字句。B.第二首前两句,诗人自知自己文章价值不高,以致诸位前辈向来对自己不抱希望。C.“养气塞天地”中“养气”,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义。D.两首诗的标题中“次韵”“
见赠”“以诗投”等用语体现了古代诗歌的交际功能。16.(6分)古人常以诗歌的形式论诗,陆游的这两首诗阐发了怎样的诗歌创作主张?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第一首诗强调创作者要注重提升个人修养。养好心中浩然之气,这样自能写出佳作;②第二首诗强调诗歌来源于生活。挥毫
作诗应有潇湘山水相助,感悟生活、远游揽胜有助于激荡诗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以致诸位前辈向来对自己不抱希望”错误,“文字尘埃我自知”,是说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诗写得不怎么好,像尘埃一样没有分量,没有价值。这是诗
人的自谦之词。“向来诸老误相期”意思是:一直以来,蒙诸位前辈谬奖,认为我能够成为优秀的诗人。可是,我让他们失望了。这也是诗人的自谦之词。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天地合气,万物
自生。气,无处不在。人诞于世必吸纳自然之气,稍长求知必吸纳人文之气,然后学会养气。文人的气或许就养在“经国之大业”的文章里。养浩然之气,才当得上大气。陆游强调创作者要注重提升个人修养,养好心中浩然之气,才能写出佳作;②诗意:我自己挥毫写作,应当得到江山的帮助,如果不到潇湘(湖南)去,哪里
会有这些诗呢?“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画龙点睛,突出中心,揭示主题。这是千古名句,不但高度赞扬了潇湘山水的美丽,而且总结了历代诗人成功的秘诀,提出了文学创作应该深入实际、反映现实的理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
“,”两句明确表明了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道德准绳,把苟合取悦他人奉为法度。(2)杜鹃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蜀道难》中“”一句渲染蜀道夜晚空寂苍凉的气氛;《琵琶行》中的“”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内心的孤寂悲愁。(3)《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小石潭
记》一文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的游弋,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答案】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又闻子规啼夜月杜鹃啼血猿哀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兮”“竞”“啼”“潭”。三、语言
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亚运赛事正酣,中秋佳节共度,A,尽显“中国式浪漫”。通过亚运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在世界面前。B。人文盛会、江南情致,杭州亚运会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华文化的时代新窗。特别是开幕式上,国风
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一抹丹青”将时光拉回千年前;地屏上,在水光潋滟的江南画境中,宋韵女子的清雅身姿和芭蕾舞步相互映衬……“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中国元素刷新了体育盛会的审美
,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文化是岁月的陈酿、时间的沉淀,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现在与未来。可以说,透过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人们既能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看见中国的时代风采,见证新
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精神风貌。①杭州亚运会如同一座桥,不仅让不同文化以体育为媒交流互鉴,更让活跃在某一地区的特色项目进入大众视野。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③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下篇《携手同行》中,“
白鹭精灵”遨游星海,数百名大学生手持发光金桂点亮绵延悠长的“金桂之江”,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共同呈现,构成美轮美奂的亚洲画卷。④亚运火炬,点亮夜空江南;亚洲宾朋,齐聚钱塘内外。⑤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杭州亚运会把“你”“我”汇聚成了“我们”
,架起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沟通的方式,为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18.(4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19.(6分)文中第三段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
完整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体育盛会遇见传统节日B.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19.①可改为“不仅让活跃在某一地区的特色项目走进大众视野,更让不同文化以体育为媒交流互鉴”。④可改为“亚运火炬,点亮江南夜空”。⑤可改为“架起
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沟通的桥梁”。【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是对前文“亚运赛事正酣,中秋佳节共度”的评论和总结,强调二者的结合正显示出后文所说的“中国式浪漫”,应填“体育盛会遇见传统节日”。B处位于本
段首句,承接上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在世界面前”,又引出下文“杭州亚运会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华文化的时代新窗”,并与最后一句前后呼应,应填“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
“不仅让不同文化以体育为媒交流互鉴,更让活跃在某一地区的特色项目进入大众视野”语序不当。原句属于递进关系分句,所以改为“不仅让活跃在某一地区的特色项目走进大众视野,更让不同文化以体育为媒交流互鉴”。④“点亮夜空江南”语序不当。与下句“齐聚钱塘内外”结构不一致,改为“江南
夜空”与下半句的“钱塘内外”遥相呼应,让“夜空”做“点亮”的宾语。⑤“架起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沟通的方式”中“架起”和“方式”搭配不当,所以改为“架起……桥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网络文学从1998年始,以“另类”“边缘”的姿态进军中国文坛,如今不仅登上文学正殿,而且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在创新性上要高于传统文学,尤其是对未知世界的开掘。网络文学作者一般更喜欢去尝试带有试验性质的新内容、新形式的写作,利
用已有的知识储集,通过①的想象,创造出全新的人物和情节。表达新的主题和思想,使网络文学的表现空间在心灵的自由开发中得以无界限地延伸和拓展。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已触及天花板:出彩的作品很多;成就了众多作家的声名;在虚构的世界中创造了多种类型化的作品。但高产、速成的写
作,近乎透支了一些网络作家的创意思维和精力。近几年网络文学明显地在向现实转向,切入当下时代、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开始多了起来。从文学网站的发帖,再到电子书、电影、电视剧、网游、手游、动漫、短视频等多种艺术和娱乐形态,网络文学已形成了一条相
对完整的文艺产业链。像当下在播的影视剧目中,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就占据着重头。不少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不仅收视率②,而且重播率极高,在经济方面的回馈是很高的。网络文学广阔的市场前景毋庸置疑,但前行之路也存在着各种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但不论怎样,顺应着新技术潮流而不断地扩展自己领地的网络文学,
终会繁荣有序地向前走去,跨越语言、文化的界限而影响世界。20.(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4分)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加点词语“天花板”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22.(3分)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①天马行空②居高不下21.含义:天花板是一座建筑物室内顶部表面的地方,此处是用来比喻网络文学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状况,及网络文学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情况。22.网络文学顺应着新技术潮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领地,繁荣有序地向前走去,终会跨越语言
、文化的界限而影响世界。【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创造出全新的人物和情节。表达新的主题和思想”可知,创作者的想象可发以说是超群不凡,可用“天马行空”修饰想象。天马行空:马的
奔驰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才思豪放,超群不凡。第②空,句中运用“不仅……而且……”表递进的关联词,表达出的意思是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的播放情况很好,后面说的是“重播率极高”,前面是说收视率,应该也是强调收视率很高,故此处可填“居
高不下”。居高不下:形容某种情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或者状态,没有下降的趋势。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从本义来看,天花板是一座建筑物室内顶部表面的地方。从比喻义来看,“天花板”是饭圈(粉丝圈)用语,
通常用来表示程度很高、几乎不能或很难被超越,形容差不多到顶了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某一个或者某一类人在某个领域,具有比普通水平高出很多或处在顶级位置的能力。一般句式为“XX天花板”。此处描写“网络文学已触及天花
板”则是用来比喻网络文学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状况。但结合选文及实际来看,很多迹象表明网络文学的发展高峰已过,网络文学在经历了它的爆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后,已经达到了自己的高峰值。高产、速成的写作,近乎透支耗尽了所提及到的一些
网络作家的创意思维和精力。因此这一说法也表明了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状况。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由“顺应着新技术潮流而不断地扩展自己领地的网络文学”可提炼出的中心词是“网络文学”,因此整个句子的主语即是“网络文学”,后面“繁荣有序地向前走去”“跨越语言、文化
的界限而影响世界”等都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而此处的“网络文学”的定语较长,可将其拆分为“顺应着新技术潮流”和“不断地扩展自己领地”,因整句都是在说网络文学,故改后的第一句带上“网络文学”,后面的句子则将主语省略,故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改为:网络文学顺应着新技术潮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领地,繁荣
有序地向前走去,终会跨越语言、文化的界限而影响世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扫码点餐、扫码排队、扫码开门……如今,二维码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拿出手机“扫一扫”也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习惯。数字技术赋能未来,点亮
你我的美好生活。不过,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多,本该是方便快捷的“扫码”,却在有些时候变为一种负担,给个人生活带来困扰。网友方女士说:“越来越多的地方要扫码才提供服务,参观买票要扫码、去银行办业务要扫码、停车缴费要扫
码,甚至回家进出单元门也要扫码。”方女士说,什么时候扫码变成了生活的“必选项”?一些扫码行为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在使用手机扫码后,有的会跳转到“关注”“注册会员”等页面,有的还要提供身份证、住址等敏感信息。联合国副秘书长曾在2022年北京网络安全大会呼吁
:警惕数字技术风险的潜在危害。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警惕危害才能点亮生活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本周我发言的题目是“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警惕危害才能点亮生活”,希望能够以我拙见抛砖引玉,激
发大家对现实的深度思考。相信各位都不缺乏手机扫码的经历,扫码点餐、扫码排队、扫码开门……扫码仿佛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有时也的确方便——“扫一扫”即可付款,何必身携现金出门?“扫一扫”即可排队,原先漫长等待的时间终于可以拿去灵活运用了,就像“穿井得一人”一样“解放”了人。凡此种种,皆可谓手机
扫码点亮生活,数字技术成就未来啊!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德莫克斯所言“难存的完满无缺”也不可避免地将扫码等数字技术萦绕无边。同学们不妨想一想,当扫码的场景日益增多,当你拿出家门钥匙只能扫码进入,当你去趟图书馆一定要扫码登记,当你发现扫码成为生活的“必选”项之时,你是否因扫
码而受益,还是被迫卷入技术之潮滚滚而去,成为扫码的隐形奴隶?答案显而易见。如上所述,我有理由认为,我们要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警惕其危害,承认其便捷,才是真正的技术为人所用,才可点亮生活赋能未来。具体而言,点亮数字技术需要吾辈青年怎么去做呢?我在此分享以下三点
。首先,拨去全盘便利的粉饰浮云,警惕数字技术风险的潜在危害。我们难以手操重拳治理现状,切实可行之法则是保持一颗警惕之心。不只图扫码领奖、扫码关注的便利,擦亮双眼保护个人信息才是身处信息时代保护个人信息的不二法门。其次,警惕危害不是全盘否定,仍应积极拥抱
和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寻找官方更有保障的安全使用途径,寻找权威认证的技术使用之门,更利于我们运用数字技术点亮生活。再次,面对危险与便利并存的复杂现实,我们应以青年如初生朝日般的凌云之志,以“纵横自有俯仰意气”的奋斗之心,立下为人民、为时代奉献的青春誓言,当前努力学习科学
文化知识,让科技之种开出绚丽之花,为祖国复兴的未来添上一笔数字技术的精微之力。茫茫九派流中国,纵横自有凌云笔。在合理运用数字技术的路上,需警惕危害,助力点亮生活,愿你我都能以青春之笔,辨明书写出数字技术的风华!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
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所选的三段话,第一段首先概述“扫码”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分布以及与当今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手机扫码成为现今诸多业务的实现方式,这也是数字科技技术方便人类生活的体现。但科技总是一把双刃剑,“扫码”在方便大部分人类生活的
同时,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种困扰。材料第二段所讲的正是这一内容。当备选项不得不变成一种必选项时,不由人选择时,方便也就变成了困扰。此外,“扫码”背后隐藏的信息获取,也让这一新兴技术很容易变成滋养罪恶的温床
,给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所以材料三指出一些“扫码”会涉及到个人信息的泄露,并引用专家的话语过渡到更大范围“数字技术”,呼吁要警惕数字技术带来的风险。总的来说,三段材料辩证、深入地思考“扫码”这一事件带来的积极和负面的影
响,考生要思考“扫码”对我们生活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要思考“扫码”在材料中提到的对生活的负面影响。材料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从“扫码”出发提出了它的上位概念“数字技术”,意在引导学生能从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加深对材料的解读,也就形成了科技和生活的思辨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对材料的精准理解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思考“扫码”对生活的影响的两面性,也要进一步联想到“扫码”的上位概念“科技”,分析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的两面性,体现“科技”和“生活”的辩证关系。写作时,考生应当展开自己对“扫码”这一现象
的辩证看法。比如,可以结合个人实际生活经验,简单概述一个关于扫码的故事,描述自己如何认识、使用二维码并从中获得便利;也可以结合前几年的疫情局势,谈二维码在抗疫行动中的广泛使用,如扫码登记行程、查验绿码红码等,说明“扫码”技术给予我们的方便。此后,则可反向出发,说明
其同样存在的困扰或危险,如可以聚焦特殊人群,说明不熟悉手机操作的老年人扫码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二维码带来的社会乱象,如不法商家利用二维码窃取个人信息、欺诈钱财等。然后,可继续深入话题,由此联想到“数字技术”,从而阐述
“数字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来面对这些新兴的数字技术,让科技发展真正为我所用。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立意:1.别让“扫码”成为一种负担。2.“扫码”前行,智慧生活。3.君子使物,不为物使。4.善假科技,迎接美好未来。5.不
要在科技前行的时代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