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教学设计与课件

DOC
  • 阅读 1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2.315 MB
  • 2025-0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课时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教学设计与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课时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教学设计与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课时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教学设计与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1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课时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教学设计与课件.doc,共(5)页,2.315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a00068f096ba594d5cb699b60acbc6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课时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教学难点:认识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情境导入:莫理循西北行1910年的三月,苏格兰

记者莫理循来西北地区考察,途经酒泉,用他的相机记下了当时的酒泉的风貌。一、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20世纪初情景一:茹先生的爷爷是酒泉驿站的唯一负责人,这个驿站建于左宗棠戍守新疆时期,先用来传递军情,后也为官府传递公文,捎带为一些富商大户带信。光绪三十年(1904),驿站裁撤,改建近代邮政机构

,茹先生的爷爷继续负责。问:请同学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描绘莫理循看到的清末民初的酒泉普通百姓的生活面貌。1949年以前,城区道路全为土筑,街道狭窄,四条大街设煤油灯夜间照明,道旁栽杨柳树,居民吃土井水。城市住房多为破旧平房,乡村住房多为土草房。——材料选自《酒泉市志》酒泉百姓的生活代表了当

时中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现状,那就是依然存在着旧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处于落后、封建状态。而城市生活出现了近代化的趋势,呈现中西杂陈的多元化特点。1、表现:嘉庆以后,女子服装了无生气,变化甚少,袄裙似乎成了唯一的女装,与男子长

袍相仿。对于这种波澜不兴的惨状,才女张爱玲曾发过如下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衣:近代化。洋布、洋装、旗袍、中山装。“西人善馔,俱就

火上烤熟,牛羊鸡鸭之类,非酸辣即腥膻,盖风尚不同,故嗜好亦异焉。近日所开2一家春、一品香等番菜店,其装饰之华丽,伺应之周到,几欲驾苏馆、津馆而上之。饮品则有做茶、小食、大餐诸名色。裙屐少年往往异味争尝,津津乐道。

”——黄式权编著《淞南梦影录》1883年描绘了上海租界吃西餐的时髦食:多元化。由于社会风气的商业化和盲目崇洋,清末许多人都以赶时髦的心态吃西餐。无论是高档的西餐馆还是简陋的番菜馆,都使西餐在近代中国一度成为流行的时尚。很多上海人是通过请吃西

餐以显示排场和炫耀地位。如在北京,有些官绅宦室甚至会一改传统的饮食习惯,“器必洋式,食必西餐”、“向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昔日喝酒,公推柳

泉居之黄酒,今则非三星白兰地、啤酒不用矣。”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

了中国建筑的变化。住:现代化。四合院、欧式别墅、花园洋房、中西合璧。按照马戛尔尼的想法,英国与大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权国家,不存在朝贡的关系,而且这次出使的名义也是祝寿。但是大清的官员们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

家观点,所以除了进贡之外,原本就不存在平等的国家关系。很明显,天下都是乾隆皇帝的,没有谁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即使是英国国王亲自来华也是一样。社会习俗:文明化。“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辫发之制,悉丛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孙中山于1912

年3月5日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风俗观念: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当时,清政府的官员中极缺既懂外语又精通外交的人才,一些士大夫依旧抱残守缺,以与洋人打交道为耻,对西洋的一切

都怀有莫名的恐惧,倍加厌恶。另外出访欧美,难免要涉及外交礼仪问题,倘若让中国使臣领衔出使,要是按照西方礼仪行鞠躬礼节,将来一旦外国公使觐见清朝皇帝必定会效仿,这是清朝统治者不愿看到的。而蒲安臣主动表示愿意领衔为清政府出使,则少了这些麻烦。蒲安臣使团一行三十余人于1868年2

月从上海乘坐“格斯达哥里”号轮船出发,开启了欧美访问之旅。为了这次开天辟地的访问,作为清政府外交使节的蒲安臣还特意制作了一面黄色的代表清廷的国旗,俗称黄龙旗。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女士”等称呼。节庆:采用公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32

、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3、原因: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现象的出现是哪些因素影响的结果?材料一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

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

有启发民智的意义。1903年3月15日,《大公报》刊出征文第一名获得者朱志父的《剪辫易服说》,他力主剪辫易服,认为这和废弓矢、立学堂一样,都是因时制宜之举。并希望从皇帝开始改穿西装,把剪辫易服与尚武精神、强健体魄联系在一起

。《大公报》按语称之"新中国特别精神","唤二百余年来不醒之沉梦,呼数百万方里不返之国魂"。材料二“中华民国元年春,正月,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公布采用阳历纪元,定五色旗为国旗,革去长揖磕头之礼,代之以握手与鞠躬;大人老爷之称,改呼先生或衔职;男子劝其剪发,女子禁其缠足

;吸食鸦片者,严令戒绝。凡属国民,一律平等……”——王家槐《海南近志》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三年间,民族资本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1912至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其中面粉业和纺

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相当发展。——《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外因: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逐渐渗透。思想: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人们思想的解放政治:辛亥革命和进步人士的推动经济: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问:中国近

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产生变化影响如何?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思想上:有利于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既保留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问:“复兴汉服运动”一直就倍受关注,有一种观点认为,

穿汉服代表着爱国,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应4该在一些重要场合着汉服,甚至鼓励全民穿汉服。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生活水平较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情景二:酒泉解放后,茹先生的父亲接了爷爷的差事

。1952年酒泉成立了邮电局,茹先生的父亲成为酒泉邮电局的一名邮递员。问:父亲生活的年代和爷爷生活的年代相比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1952年酒泉城区东南西北四条主大街铺砾石路面,1955年铺沥青路面。1957年安装

白炽路灯。乡村住房多为土木结构。——材料选自《酒泉市志》1、表现:衣:20世纪50年代,流行俄国风情的列宁装,布拉基;文革时期,军装流行,蓝黑灰绿充斥中国街头,衣服一度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食:凭票供应,定量供应住:平房为主,城市住

房比较拥挤,家居陈设简单社会风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2、特点:俭朴、色彩单调、政治氛围浓厚3、原因问:建国初,为什么刮起了“苏联风”?外因:中苏友好结盟经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

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政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政治运动频繁。思想:封闭保守,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新风尚情景三:八十年代,茹先生接了父亲的班,用父亲骑了一辈子的自行车继续邮递员工作。问:茹先生生活工作的这片土地还在悄悄地变,远

离了爷爷和父亲的记忆,也远离了茹先生的童年。它变5成什么样了呢?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区始建办公楼和家属住宅楼,供热事业随之发展。1986年,各乡镇建新型农民住宅,新修道路,改造村容村貌。——材料选自《酒泉市志》1、表现:1984年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上映。第一次直接

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当时的流行词),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1986年《中国纺

织报》登载了题为《北京流行黄裙子》的文章。女子争穿鲜艳的裙子,大街上如百花盛开。衣:多彩多样,追求个性化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安居工程”1995

年5月,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春节、"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形成了每年3个连续7天的长假,人们称为黄金周。使中国人每年的法定休息日达到了114天。

2014年执行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1天,即由10天增加到11天。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社会风尚:休闲生活、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等2、特点:社会生活巨变。3、原因:问:阅读课本页66“学思之窗”,思考导致当今中国

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741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