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4)页,2.09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969180398ace1d720b07750ddfcdbf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检测试卷2023年下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车——“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祝融号”利用4片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为其正常运转提供能源供应和保障。表为地球、火星的相关载据。完成下面小题。行星项目与日平均距离(百万千米)质量体积大气密度大气主要成分表面均温(℃)自转周期公转周期地球149.
61.001.001.00N2、O21523时56分1.0年火星22790.110.150.01CO2-6224时37分1.9年(注:质量、体积、和大气密度以地球为1)1.“祝融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大气密度B.自转周期C.与日平均距离
D.公转周期2.与地球相比,火星()A.有稳定的液态水B.昼夜温差较大C.大气厚度大D.有适宜呼吸的大气【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火星与日平均距离比日地距离大,单位时间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地球少,为了满足.探测车的能量需求,需增大“祝
融号”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C正确;火星大气密度小,对太阳辐射弱作用小,利于获得较多太阳辐射,自转周期及公转周期对其影响不大,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分析可知,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密度小厚度小,以二氧化碳为主,
无适宜呼吸的大气,且空气稀薄,大气的热力作用弱,昼夜温差较大,B正确,CD错误;火星表面均温较低,无稳定液态水,A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3、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的地区,太阳辐射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太阳辐射多;4、昼长因素:一般昼长越长,太阳辐射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读图,有关描述太阳活动与昼夜电离层电子浓度的高度分布特征,正确的是()A.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
值出现的高度,白天高于夜间B.电离层电子浓度,太阳活动强年要大于太阳活动弱年C.白天,太阳活动强年1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1011cm-3以上D.100~2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4.美国东部时间
某年9月7日13时40分,包括美国在内的地球朝向太阳的一面的所有地区,高频无线电通信几乎全部中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扩大使太阳辐射增强B.太阳黑子增多造成地球磁场紊乱C.太阳耀斑爆发引起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扰动D.太阳等天体对地球
引力加强【答案】3.C4.C【解析】【3题详解】读上图,根据图示曲线,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低于夜间,A错误。图中可以看到,在100千米高度上,电离层电子浓度小于1011时,太阳活动强年等于太阳活动弱年,大于1011时,太阳活动
强年大于太阳活动弱年,B错误。白天,1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1011cm-3以上,C正确。夜间,在100~2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减小,D错误。故选C。【4题详解】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9
月7日13时40分,包括美国在内的地球朝向太阳的一面的所有地区,高频无线电通信几乎全部中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耀斑爆发引起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扰动,C对。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扩大使太阳辐射增强与无线信号中断无关,A错。太阳黑子通常与地球气候具
有相关性,B错。太阳等天体对地球引力不变,D错。故选C。【点睛】电离层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电离层受太阳高能辐射以及宇宙线的激励而电离的大气高层。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也有人把整个电
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了生活于4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中华鲎(hòu)化石(图1)。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⑤⑥依次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六个地
质年代(图中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亿年),完成下面小题。5.鲎生存的地质年代()A恐龙称霸地球B.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C.重要成铁时代D.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6.在地球的演化史中恐龙绝迹于()A.⑤末期B.④末期C.③末期D.②末期7.⑥时期生物兴盛
的植物是()A.孢子植物B.被子植物C.裸子植物D.蕨类植物【答案】5.B6.A7.B【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①②③为前寒武纪,④为古生代,⑤为中生代,⑥为新生代。由材料“生活于4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
——中华鲎(hòu)化石”,可知“鲎”生活年代约为4亿年左右,再根据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2.52-5.41亿年为古生代,推知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恐龙称霸地球为中生代,A错;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属于古生代,B对;重要成铁时代为前寒武纪,C错;形成
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为新生代,D错;故选B。【6题详解】据上题分析可知,①②③为前寒武纪,④为古生代,⑤为中生代,⑥为新生代。在地球的演化史中恐龙绝迹于中生代末期,故选A。【7题详解】⑥新生代时期生物兴盛的植物是被子植物,B对;孢子植物为古生代时期,A错;裸
子植物兴盛时期为中生代时期,C错;蕨类植物兴盛时期为古生代,D错;故选B。【点睛】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
物,这就是人。图为某旅游爱好者在世界不同地,点拍摄的四幅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图示地貌按成因划分,组合正确的是()①甲——风力侵蚀地貌②乙——海浪堆积地貌③丙——流水堆积地貌④丁——冰川侵蚀地貌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9.丁处地貌的沉积物具
有的特点是()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答案】8.A9.C【解析】【8题详解】甲为雅丹地貌的垄槽,应为风蚀地貌,①正确;乙为海蚀柱,属于海蚀地貌,②错误;丙为喀斯特地貌区的石林景观,属于流水溶蚀地貌,③错误;丁为角峰景观,属于冰蚀地貌,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④正
确,故选A。【9题详解】读图可知丁地为雪山,该区域冰川的活动量比较大,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附近有刃脊、角峰以及冰斗、冰碛丘陵等地貌,沉积物大小不一,棱角明显,磨圆度差,分选性较差,C正确,AD错误;冰川堆积物不具
备层状结构,B错误。故选C。【点睛】在地球表面,外力作用的参与者有很多,比如流水、风力、生物、海浪、冰川等等都是外力作用的实施者。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
的地形。图示意发源于太行山的拒马河,其中a表示河漫滩,b、c、d表示河流阶地,河流阶地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d>c>b。完成下面小题。10.图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垂直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垂直
上升、流水沉积C.地壳垂直下降、流水沉积D.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11.图示地区地壳运动的次数最可能是()A.4次B.3次C.2次D.1次12.推测该区域b、c、d三个时期河流流速由大到小排序为()A.d时期>
c时期>b时期B.b时期>c时期>d时期C.d时期>b时期>c时期D.b时期>d时期>c时期【答案】10.D11.B12.A【解析】【10题详解】由于河流下切侵蚀使河谷不断变深,使原来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线,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对称地形称为阶地。河流阶地是由
河漫滩或河床演变而来的,当河流流经的地区地壳上升时,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河流下切侵蚀,形成阶地,因此图示多级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阶地坡上下
层次分级,级数按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越向高处,年代越老,地壳每上升一级,就形成一级阶地。图示有三级阶地,图示地区地壳运动的次数有可能是3次,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河流阶地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d>c>b
。由于流速越快,搬运能力越强,堆积的砾石平均粒径越大,因此,三个时期河流流速由大到小排序为d>c>b,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
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海岸按物质组成成分可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再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
、结构的不同,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图1示意山东省海岸线,图2示意各种海蚀地貌。完成下面小题。13.图1中甲处为泥质海岸、乙处为基岩海岸,形成这两种海岸的主要外力作用是()①流水堆积
作用②流水侵蚀作用③海水侵蚀作用④海水堆积作用A.泥质海岸——①基岩海岸——③B.泥质海岸——④基岩海岸——②C.泥质海岸——②基岩海岸——④D.泥质海岸——②基岩海岸——③14.海蚀洞、海蚀平台和海蚀崖的形成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请
按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三种地貌()A.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B.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崖C.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D.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答案】13.A14.D【解析】【13题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泥质海岸是由淤泥
或杂以粉沙的淤泥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基岩海岸是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包括海蚀拱桥、海蚀崖、海蚀平台和海蚀柱等地貌形态。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海岸不断受到海浪的影响,由于组成海岸的物质不同,
相对松软的岩石或土块受到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洞。经过海浪不断侵蚀,海蚀洞坍塌,形成海蚀崖。海蚀崖形成后,继续受海水侵蚀而不断后退,最后形成海蚀平台。所以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是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D正确,
ABC错误。故选D。【点睛】海岸按物质组成成分可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等。塔里木盆地荒漠区的沙丘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图1为塔里木盆地自然景观形成原因分析图,图2为流动沙丘沙丘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5.据图1分析,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
沙丘和绿洲分别对应()A.①③②④B.①④②③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16.图2是塔里木盆地常见的流动沙丘示意图,判断该地区的盛行风向()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答案】15.D16.B【解析】【15题详解】流动沙丘植被
稀少,风力强大,应为④;固定沙丘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风速较慢,应为②;半固定沙丘风速较流动沙丘慢,植被覆盖率较固定沙丘低,应为①;绿洲植被覆盖率最高,风速最慢,应为③。D正确,ABC错误。故选D。【16题详解】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沙丘一般迎风的一面较缓,背风的一面较陡,因此风从沙丘坡缓的一面吹向坡陡的一面。图中沙丘左侧坡较缓,右侧坡较陡,风应从较中左侧吹向右侧,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图像左侧为西北方,因此当主导风向可能为西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新月形沙
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力愈强,交角角度愈小。二、综合题(共4道大题,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2023年3月24日(农历二月初三)傍晚,
天幕中上演了“月伴金星”天象——明亮的金星与一弯蛾眉月极近距离相伴,我国均适合观测。图1为某摄影爱好者面朝南拍摄的照片。材料二:图2为局部天体运动示意图。材料三: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
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教,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利用地球表面建造的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再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
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比邻星。(1)图1“月伴金星”中的月球在图2中的位置最可能是(填A、B、C)____处,金星位置最可能在(填甲、乙)____处。(2)有人设想,在月球表面进行探测的月球车可采用风能作为能量来源,你认为是否可行?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3)“流浪地球”计划
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地球上昼夜温差将发生怎样变化?为什么?【答案】17.①.A②.甲18.不可行;理由:月球几乎无大气,无风。19.温差将变大;终止地球自转,但还有公转,昼夜交替周期变为一年,所以昼夜温差变大。【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宇宙探索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系八大行星、宇宙
探索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发生“月伴金星”时,月球的位置应介于地球和金星之间,而且该现象是傍晚出现的,此时月球和金星刚升起不久,地球上观测到该现象的地区刚刚进入夜半球,只
有月球的位置处于A,金星的位置处于甲时才满足以上条件。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所以月球上不能形成风,故在月球上不能将风能作为月球车的能量来源。【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是停止地球的自转,由于地球自转停止,公转仍在进行,
使得昼夜交替的周期变为一年,白昼部分被太阳辐射时间变长,升温更多;而黑夜部分长时间得不到太阳辐射,降温更多,所以地球上的昼夜温差会变大。18.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图1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2为地球表面
各纬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辐射总量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1)说出图1中②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范围,并分析原因。(2)指出图1中③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我国③地区所在省区分布有许多晾晒干果的棚房的原因。(3)总结
图2中地球表面各纬度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答案】(1)80<②<100。②位于四川盆地,地势低,水汽不易扩散,多阴雨天气。(2)120<③<140。③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较强,便于晾晒干果。(3)随着纬度增高,辐射量逐渐减少(或随着纬度降低
,辐射量逐渐增多);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地区是赤道,最小值出现在极点。【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辐射总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主要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
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读图分析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图1中②区域位于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年太阳辐射总量范围是80~100。四川盆地四周地势高,中间地势低,地形比较封闭,水汽不易扩散,所以多云、雨、雾,因此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的的弱作用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很小。【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图1中③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范围是120~140。③地区所在省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海洋的暖湿气流无法抵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晴天较多,太阳辐射强,
有利于干果的晾晒。【小问3详解】根据图2可知,全年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地方是赤道,从赤道向南北两极,纬度逐渐增加,太阳辐射量随之递减,最小值出现在极点。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小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干流沿断裂
带发有,泥石流灾害频繁,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图左)。2018年某地质队在小江干流某处选取横向剖面(图右),沿剖面自西向东选择甲、乙、丙、丁四地垂直向下钻探,获得了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的有关数据(下表)。
该地质队考察中发现,当地人利用人工阶梯改造河床微地貌形态,使河道纵向呈现一系列阶梯状,形成“人工阶梯一深潭系统”,该系统有效的减少了泥石流灾害,并改善了生态环境。同一沉积岩层在不同地区埋藏深度(米)地点甲乙丙丁海拔(米)2500150015002500沉积岩埋藏深度(米)150
0001250(1)请在图2中标注甲、乙、丙、丁四个拗探点的具体位置,并绘制沉积岩层在地下的分布示意图。(2)分析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地形和地质原因。(3)当地因地制宜利用“人工阶梯一深潭系统”有效的减少了泥石流灾害。在我国一些山区,泥石流灾害威胁突出。目前,
根治泥石流的难度极大,泥石流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请简述,为减少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可采取哪些预防措施?【答案】19.20.小江流域地处山区,多沟谷,地势起伏较大;断裂发育,地质不稳定,岩石破碎,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21.①提前建设预防泥石流的工程设施,如护
坡、挡墙、边坡人工加固、修建堤坝等工程。②修建水库、水塘、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调蓄、引导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与发展的水动力条件。(疏排水)③在雨季到来之前,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④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
石流发生条件。⑤颁布减灾法规,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升人们防灾意识和抗灾的能力。【解析】【分析】本题以小江流域泥石流多发为背景,考查泥石流形成的原因、预防措施等知识,突出考查地理的实践力与对问题的阐释能力。【小问1详解】由表格的数据可知,
首先找出甲乙丙丁的海拔对应点,再根据该点同岩层的深度找出对应的点,然后用线连结即可。如图所示:【小问2详解】从地形的角度来看,小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地处山区,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流域多沟谷,地势起伏较大,易发生泥石流;从地质的角度来看,根据材料可知,小江流域干流沿断裂
发育,所以地质不稳定,岩石较为破碎,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所以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小问3详解】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可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考虑,工程措施如修建堤坝、加固坡体,增强对滑坡,泥石流的阻挡;修建水库、水塘、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调蓄、
引导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与发展的水动力条件;在雨季到来之前,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植树种草,减少岩层土壤松动;加固房屋,减少财产损失、水库蓄水、修建蓄排水工程等;非工程措施如运用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预警预报,及时进行灾害防治、颁布
减灾法规、制订减灾规划、进行减灾教育,提高应对灾害的意识与手段、灾后重建管理,尽可能减少财产损失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为南美洲南部略图。乙地海岸线支离破碎,多深入陆地的峡湾。丙地为巴塔哥尼亚高原,现代
风蚀、风积地貌广布,气候凉冷、干燥,且多焚风性强风,年降水量不足300mm。材料二:贵州省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部分乡镇常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贵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240mm,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但是据贵州省山地气候研究所统计,贵州旱灾频繁,缺水严重。(1)
从外力作用角度,说明乙地海岸线破碎的原因。(2)简述丙地风蚀、风积地貌广布的形成条件。(3)贵州省年降水总量丰富,但农业缺水严重,旱灾频繁,分析贵州省旱灾频发的原因。【答案】20.纬度高,曾受较强冰川侵蚀;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21.气候干旱,降水少;多焚风性强
风,风力作用强。22.贵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多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难以储水;地表崎岖,坡度大,水流快,保存时间短;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解析】【分析】本题以南美洲和贵州省为背景,涉
及外力作用、风成地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小问1详解】海岸线破碎说明外力侵蚀作用强烈,可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当地的主要外作用力。读图可知,乙地位于45°S附近,纬度高,多深入陆地的峡湾,曾受较强冰川侵蚀;地处西北风迎风坡,
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小问2详解】风蚀、风积地貌广布说明当地风力作用强。读图可知,丙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多焚风性强风,降水西少,昼夜温差大,风力作用强,所以风蚀、风积地貌广布。【小问3详解】获得更多
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