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高考诗歌专题复习-读懂诗家语 课件21张.pptx,共(21)页,916.17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947f8524f1446a74fd00d1f0843391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如何读懂诗家语读懂诗家语方悟诗家情•读懂诗歌,貌似简单,实则是一个无法克服的难题。•多读,有助于理解诗歌。•其实,诗歌的阅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纠结着背景、感情、文化、意象、句法等等。•但是,高考对于背景、用典等要求能力
不是很高,诗歌虽不能保证完全读懂,但完全读不懂的情况也是少见的,如有背景、难字、用典等,一般也会在注释中注明。•剩下的其实就是诗句意思的理解了。那么这些常见的字组合成的诗句,应该如何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读懂诗家语第一:把握诗家语的特点第二:把握诗词章法结构第三:把握作者和
注释三个把握除此之外,诗歌还常用互文修辞手法。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使动用法,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使内心清净)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使动用法,风使春季的莺雏长大,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名词用作动词,早上照镜子,为头
发变白而愁.夜不能寐,吟诗时感觉月光寒冷,从而想到远方的你也会感到月光的寒冷吧)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烟灰一样)二、还原语序颠倒举例:诗歌中为了使押韵和谐,平仄工整,常常打乱词语的正常语序。在翻译诗歌时一定要调整语序。例如,王之涣的《登鹳
雀楼》中第二三句有点难懂,其实只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语序,意思就非常明确了。“黄河入海流”,其实就是“黄河流入海”,“欲穷千里目”就是“目欲穷千里”,这样的话,谁都可以理解了。例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处觅英雄孙仲谋)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我因之欲梦吴越,一月夜飞渡镜湖)三、补充省略举例:诗歌语言的一
大特点就是凝练,要想达到凝练,省略是最好的办法,将那些无关紧要的枝叶省去,只保留最精炼的词句,就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那么我们在翻译诗歌时就要通过联想想象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例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
卖杏花”,我们把诗人省略的部分补充后意思就完整了:诗人在小楼彻夜听春雨,第二天早晨便有人在深巷卖杏花。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
人知是荔枝来。(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留下了先行客人的足迹。)在省略中,一般是省略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只要我们运用现代汉语语法补充完整即可。(三)互文见义
(1)概念“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2)理解方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
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四、修辞互文互现(3)典例剖析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月”、“水”“沙”互文,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
客在船”中的“主人”“客”互文,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又一起到了船上”。4.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解析:本句中“岐王”“崔九”、“见”“闻
”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参考答案:“岐王”“崔九”、“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第二:把握诗词章法结构一、诗歌的章法结构可总结为“起”、“承”、“转”、“合”。1、起,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
,开门见山,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往往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2、承,是承接开头的艺术氛围,通过场景的推移或转换、视角的开合或调整,从情感和叙述上使之饱满,既承接“起句”,又开启下句。3、转,是诗意转折,照顾前后,其基础是跟“承句”有情感逻辑或事实
逻辑方面的关系,把诗境向前推进一步。往往由景及人,由古及今,转向诗歌主旨的揭示。4、合,是全诗的结尾,与起相呼应,精炼含蓄,点明主旨,束收全篇。例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起句:首联写初秋之景,概写秋天傍晚时山中雨后之景,奠定全诗闲适清幽的基调。承句:颔联紧承上联继续写山中秋景,是对上联的补充。转句:颈联则转向写人物活动,由景及人,由静而转动。合句: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正是看着这样的景象,才生发出留恋山中不愿离去的想法表达了
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这就表现了作者的情感,点明了诗歌的主旨。例析:东坡宋·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东坡是苏轼被贬黄州时住所附近的一个地名,后苏轼以此为号。“荦确”是指怪石嶙峋的样子起句“雨洗东坡月
色清”营造了全诗清澈澄明的意境。东坡经小雨洗过,当夜又值月明,眼前景物清晰在目,洁净不染,本不起眼的东坡便有了超凡脱俗的寓意。承句“市人行尽野人行”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已无官场角逐之意,自比“乡村野老”,超脱旷达。此句表面写夜深人静,路上行人已
绝,只有我这个“野人”踽踽独行。叙述与“起”句写景在意境上相融合。转句“莫嫌荦确坡头路”看似在说道路坎坷,但一个“莫嫌”,豁达之意跃然纸上。山路崎岖不平又有什么?自己仕途屡遭排挤打击,让我看来,早已不足萦怀。此句的“转”,一下子使诗的境界提
高,传达出诗人洒脱的情怀。尾句“自爱铿然曳杖声”是“合”,既承上句,又结全诗。若无”荦确坡头路“,何来“铿然曳杖声”?诗人虽然趁夜独行,但依旧潇洒自如,全不被世俗观念所扰,怡然自得。“自爱”两字境界全出,自然流
出洒脱之情。点明主旨,收束全诗。二、词多分两段,上片和下片在内容上多有侧重。常见有:上景下情如范希文《苏幕遮》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此首上片,写秋
季惨淡之景,下片则抒怀乡之情。(或上情下景)上昔下今如陈简斋《临江仙》云:“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上片言昔日之豪情,下片言今日之悲感。(或上今下昔)上虚下实如宋代毛滂《临江仙·都
城元夕》云:“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上片写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下片写现实中羁旅穷愁,无法排遣的一种无奈心情。(或上实下虚)上起下续上下片都写景或事或情,彼此交融
。上片是开端,下片是发展。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农村风景图。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
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
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第一:把握诗家语的特点第二:把握诗词章法结构第三:把握作者和注释三个把握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