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总复习》专题03 诫子书(解析版).docx,共(21)页,127.16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90d4f65f55653aae695210d8fa0576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总复习专题03诫子书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
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
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资料链接《诫子
书》这篇文章诸葛亮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信中诸葛亮告诫儿子,做人的根本是修养自己的德行。通俗一点说,就是君
子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简朴节制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他在信中论述了才、学、智这三者的关系。这封家书,以86字的箴言,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地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那就是希望孩子们成人、成才,成为德才兼备的真正的人。诸葛亮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
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2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课文详解古今对译注释诫子书夫○1君子之行,静○2以○3修身,俭以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养德。非淡泊○4无以○5明志○6,非来培养自己的品
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宁静无以致远○7。夫学须静也,才须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学也,非学无以广才○8,非志无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成学。淫慢○9则不能励精○1
0,险躁○11则不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治性○12。年与时驰○13,意与日去○14,遂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成枯落○15,多不接世○16,悲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守穷庐○17,将复何及○18!地
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1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没办法。○6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8广才:增长才干。○8淫(yín)慢:放纵懈息。淫,放纵。慢,懈息。○10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11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12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3指迅速逝去。○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15枯落:凋落,哀残。比喻人年老志哀,没有用处。○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18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名师点评本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在文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
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
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这篇文章,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
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朗读节奏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名句赏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赏
析:这句话突出了静与俭两种方式。“静以修身”,是一个倒装句,就是以静修身,用静思反省来修持自己的心性。“俭以养德”,也是倒装句,以俭养德,用节俭节制来培养自己的道德。这里有两个字特别重要,一个是“静”,一个是“俭”。“静”分为“外在的静”和“内在的静”。“外在的静”指自然
的静,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杂音。“内在的静”主要是指一种内心的静,可以看作一种高级的修身养性之道“俭”是一种约束,一种节制,诸葛亮是指要用严格约束自己、节制自己来培养自己的道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赏析:这句话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
无限的期望。这句话告诫孩子们说,人如果汲汲于名利,如果不能淡泊,不能清心,那么就不能让自己的志向坚定明确。不安定清静,也就不能走向深奥,走向深远。所以“致远”,可以理解为走向深奥,走向深远。无论是在学问上,在道德上,还是在学业、事业上都是这样。淡泊也暗示了为人致学不能妄自尊大,骄傲自满,贪图
虚荣,要追求真实的学问和技能,学真功夫,做大事情。同样启示我们,应从内心戒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倡导为理想而学习,为快乐而生活,为事业而工作,终身学习,终身创业的人生观世界观。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赏析:这句话紧承“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而来,从反面的角度强化了学、才、志这三者的关系。这句话很巧妙,看似在说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学、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其实是诸葛亮忠告我们,要想提升自身价值,必先立大志,然后才是广博才学,学成大
业。古时讲的是游学,即通过与贤人志士交往,云游四方,感化自然,而后内化于心,形著于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而决心和毅力又是通过自己的人生志向激发出来,没有志向,没有目标的学习,必然缺少前行的勇气和欲望,很难坚持下去,最后很容易半途而废。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赏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智,使自己的精神振作。5如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也就不能陶冶自己的心境,也就不能使自己远离轻薄浮躁。作者从静的反面来阐明了静的作用。说静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淫慢”、“险躁”,也是人之品行的表现。这句话,既包含了静
的内容,也包含了德的因素,可以说是一语双关。从求学的角度讲,我们可以这样说,求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静心,如果淫慢和险躁,没有静心,没有恒心。那么他的求学之路就不能顺利走过。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年岁岁,时间飞逝,如果年华被虚度,那么志向、意志就会日见消磨,最
终会像枯枝败叶一样,随风飘落。如果说从开篇到“险躁则不能治性”整体上看是议论,那么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开始加进了抒情的成分。我们不能不感受到时间的残酷,岁月的无情,但在这残酷无情的背后,我们应该如何做?是随风而
逝,还是迎着时间的风雨前行?很显然,后者才是我们所追求的。6.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何谓“多不接世”?如果我们不珍惜时间,或者说碌碌无为,那么这样的人,就不会被社会所用,就无益于社会,这就叫“多不接世”。那“多不接世”,就只能整天“悲守
穷庐”,守在自己的穷家破社里,到那时如果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这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句以及“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诸葛亮站在时间的角度,从更高的层次阐释了人才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珍惜时间。时间是最公正的评论家
,时间最能证明一切。归纳总结结构图解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治学(静):夫学……成学(正)论据修身(躁):淫慢……治性(反)惜时:年与时驰……将复何及——劝戒惜时中心思想诫子书修身向善,励学精进尚勤明志,立
诚求精学不厌精,有恒乃成6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写作特点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
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能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心内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
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作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知识积累字音字形遂.(suì)淫.慢(yín)励精.(jīng)险躁.(zào)穷庐.(lú)淡泊..(dànbó)年与时驰.(c
hí)古今异义古义: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行:操守、品德。今义:夫:大夫;行:行为。行动。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环境安静。古义:增长。今义:广泛;宽广。古义:险:轻薄;治:修养。
1.夫.君子之行.2.非宁静..无以致远3.非学无以广.才4.险.躁则不能治.性7今义:险:危险,惊险;治:治理。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奔驰,奔跑。古义:放纵。今义:男女上不适当关系。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一词多义夫君子之行.(行为)与友期
行.(同行)意与日去.(消失)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离开)成非志无以成.学(成就,达成)遂成.枯落(成为)静以.修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非学无以.广才(拿来)歌以.咏志(介词,用)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词类活用1.非学无以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2.成
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的使动用法,成就,达成)2.去5.年与时驰.7.意与日去..6.淫.慢则不能励精3.成3.以1.行83.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文言句式倒装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倒装句,宾语
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成语梳理(1)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原为汉末刘备去襄阳隆中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2)草船借箭:讲述的是蜀国军师诸葛亮运用计谋从曹操处骗得十万支弓箭,让心胸狭窄的周瑜想杀害自己阴谋落空。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3)七擒孟获:七擒孟获
讲的是公元225年,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叛,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兵征抚,采取攻心策略,七次生擒孟获,七次放还,使之心悦诚服,归顺蜀汉。七擒孟获的情节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详细的描述。难点解析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案】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
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答案】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3.“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答案】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
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94.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
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
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5.如何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案】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
精神的集中体现。6.如何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答案】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诸葛亮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
学业的。7.作者论证“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答案】作者论证“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8.“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
什么角度阐述的?【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作者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9.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10【答案】语句: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
“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立“志”当先,为“学”要实,心无杂念、凝神安适,直至达到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长远而宽阔的境界。综合练习基础巩固1.给加点字注音。遂.()淫.慢()
励精.()险躁.()穷庐.()淡泊..()年与时驰.()【答案】suìyínjīngzàolúdànbóchí【解析】本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3)非学无以广.才()(4)淫.慢则不能励精()(5)年与时驰.()(6)意与日.去()【答案】(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11(3)使……广博,增长(4)放纵(5)疾行
,指迅速逝去(6)岁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3.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非宁静..无以致
远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2)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3)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答案】(1)精力集中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2)轻薄(3)危险,不安全(3)懈怠指速度
低,与“快”相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中“古今异义词”的掌握。首先要根据语境意思写出古义,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理解写出今义。4.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答案】(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12(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可翻译成现代汉语再
进行翻译可减轻难度。我们可以根据主、谓、宾各部分间停顿。也可以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还可以在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5.廉洁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育子女要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以廉为荣,以贪为耻C.尽职尽责,遵守法纪D.公则生明,廉则生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诸葛亮在文章开头就提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故选A。6.翻译下面的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答案】(1)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
就不能修养性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7.文学常识填空。13《诫子书》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三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与他相关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等。该文中的“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答案】诸葛亮集诸葛亮孔明政治家军事家孔明借东风、空城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
能力。解答时注意回忆的准确性,注意将知识整理成体系。涉及到作家、朝代、称号等的考查,需要平时进行积累。作家作品的考查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
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内容。本题根据平时积累答题。8.填空。(1)文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文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文中有一句话表现了“躁”的危害,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5)全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展开议论的。【答案】(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险躁则不能治性(5)静以修身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识记与理解能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
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备战中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非宁静无以致.远()(2)非学无以广才..()(3)淫.慢则不能励精()(4
)年与时驰.()【答案】(1)达到(2)增长才干(3)放纵(4)逝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我们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识记时尽量做到“词不离句”效果更好。在积累的基础上再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
时学习过的用法,分析总结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D.非淡泊/无以明志15【答案】A【解
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可翻译成现代汉语再进行翻译可减轻难度。我们可以根据主、谓、宾各部分间停顿。也可以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还可以在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答案应选A,正确的应是:夫/君子之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
列句子。(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答案】(1)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2)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解析】本题考
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
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作精神。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枯落:像枯枝败叶那样;接世: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这句话可以采
取直译的方法,翻译如下: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
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
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16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中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
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ABC分析正确,D项的“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的意思是:(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诸葛亮其实是在告诫儿子,如果你不趁年轻时抓紧学习,把时间白白浪费掉,那么到老了你后悔都来不及,因此,
这句话是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故选D。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案】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
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培养自己的品德,淡泊名利。从“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树立明确的志向。从“非学无以广才”可以
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刻苦学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6.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来谈,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在这篇文章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并注意珍惜光阴。因此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这样的题,不必面面俱到,能从一个侧面谈启发即可。二、(2018年邵阳市中考卷)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习题。【甲】亲贤臣,远
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17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
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乙】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
躁。④意:意志。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后值.倾覆()(2)遂许先帝以驱驰..()(3)静以.修身()(4)悲守穷庐..()【答案】(1)遇到,正好碰到(2)比喻奔走效力(3)用来(4)穷困之人
居住的房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以”是“用
来”;“驱驰”是古今异义词,“奔走效劳”的意思。182.翻译下列句子。(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答案】(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2)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解析】本
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于、败军、际、奉命”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无以、广、成”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
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1)
咨臣以当世之事(2)险躁则不能治性【答案】(1)咨臣/以当世之事(2)险躁/则不能治性【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
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
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4.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
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19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
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诫子书》内容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
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据此,C项,“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5.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
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答案】“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能写出“驰”与“去”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
词语的赏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两个动词在描写和表达上的效果进行赏析。6.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
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答案】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令人
敬佩。诸葛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等。【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品质、谈论自己感受。(1)概述诸葛亮的精神品质。作答时可20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进行概括,还可以根据平时对诸葛亮的了解进行概括。他的品质主要有: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忠心耿
耿、知恩图报、心系国家、以天下为己任、冷静沉着、军纪严明、博览群书、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2)根据了解诸葛亮的品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着修养、读书、忠诚、爱国等方面来谈启示。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甲】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诚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诫子》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险躁则不能治.性()(2)子无以.鲁国骄士()【答案】(1)修养(2)因为【解析】本题考查
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以”字可翻译为:因为。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1(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答案】(1)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安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
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①句中的“行、以、德”的翻译;②句中的“者、皆”的翻译和判断句式。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
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答案】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首先能够大致翻译文段,了解文段含义,然后结合二者的主要能容分析即可。“甲文”主要告诫儿子“静以修
身,俭以养德”即“修身和养德”;“乙文”主要告诫儿子伯禽“子无以鲁国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