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 含解析.docx,共(23)页,60.92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8681b96633d1c44976292150727e27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省树德中学高2023届高考模拟检测试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贾思勰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前期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
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史上享有盛誉。此书系统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中原地区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它所反映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很大程度上也折射了,在这个“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的转型期中,中原人民聚居在“坞堡”这样一个特殊空间里,如何诗意安居的努
力和智慧。“坞堡”让我不禁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乱世中的渔夫,在出船捕鱼中走错了路,遇见一个生机勃勃而又富足安详的美丽世界——桃花源。桃源何处,是子虚乌有的梦幻还是真实的存在?史学家陈寅恪1936年在《清华学报》
上发表《〈桃花源记〉旁证》,指出《桃花源记》是以西晋北方坞堡聚落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再以理想化加工写成。该文虽是严谨史学论述,却有日本推理小说特有的解谜妙趣,结论极具颠覆性:真正的桃花源在华北弘农、上洛一带而非南方武陵源;“先世避秦时乱”,避的是苻坚之姚秦,而非始皇帝之嬴秦;文中纪实部分,乃是据随
刘裕入关西征的左军之见闻写成,云云。晋永嘉三年(309),匈奴举兵大规模南侵中原,揭开“永嘉之乱”的序幕。在长久的动乱漩涡中,中原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彻底瓦解,士民四处逃难。大批豪门大族纠集乡党流民,聚居在地形封闭、
地势险要之处,开垦经营,繁衍生息,这样形成的大聚落就是陈寅恪所称的“坞堡社会”。这类现象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如永嘉动乱之后,长广郡主簿苏峻在掖县纠合宗亲乡党数千家,结成坞堡武装自保;中书侍郎郗鉴率领族人千余家,避难鲁国峄山……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局
限,必须大量发展主食、蔬菜、牲畜、桑麻、竹木等,以保障坞堡群居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多地少,还要改革耕作的制度与技术,总结古代的农桑经验。《齐民要术》对小块土地深耕深种,施肥、播种、育种、选苗等技术都做了深入研究。充分挖掘耕地潜力,不断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
,贯穿了坞堡聚居生活中从农业生产到日常应用的所有过程。综观全书,确是“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甚至连“如去城郭远,务必多种瓜、菜、茄子等,且得供家”等这样的细枝末节,也交代无遗。除了农林作物的培育、家禽
家畜和养鱼等副业的生产要领外,占《齐民要术》较大比重的,是有关烹饪等食物加工技术的介绍。《齐民要术》不仅网罗当代食事百态,还博采《诗经》《礼记》等一百八十多种古籍中的饮馔记录。日本学界甚至有《齐民要术》是“中国最古老的现存料理书”一说。此外
,作为延续数百年的豪门望族,流徙于乱世中,文化传承是重要的使命,也就是《齐民要术》序言中“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儒家理念。书中很多农事活动,都以儿童入学、放假、开学的时间基准来安排,说明教育的常规化。卷九的“煮胶”“
笔墨”、卷三的“杂说”等篇章,详细地介绍了写书、看书、藏书的经验。一部农书中插入这些内容,给人以唐突芜杂之感,若以乱世坞堡生活需要的视点观之,则正常不过。(摘编自周朝晖《桃花源里可耕田?——〈齐民要术〉
的另一种读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齐民要术》一书全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坞堡聚落的农业生产状况,在农史上影响较为深远。B.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中人们的生活并无虚构,提出了桃花源在华北弘农、上洛一带等颠覆性观点。C.选择封闭险
要处聚居,积极改良耕作技术,保障生活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原士民应对战乱的最优选择。D.《齐民要术》不仅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的生产要领,而且关注食物加工技术和文化传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概述《齐民
要术》的成就之后,主要从北方坞堡特点的角度解读该书内容。B.文章提及陈寅恪的论文,从《齐民要术》与《桃花源记》的相似性展开具体论述。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苏峻、郗鉴的史实,证明了坞堡聚落是真实存在的。D.文章征引日本学界的说法,为《
齐民要术》重视食物加工技术这一观点提供支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民要术》的内容丰富,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农学知识,还能借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B.《齐民要术》总结古代农桑经验,深入研究农业技术,对后世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价值。C.《齐民
要术》作为农书却插入写书、看书、藏书经验的介绍,体现了“耕读传家”的儒家理念。D.本文从探寻历史真相与现实意义的角度解读《齐民要术》,这一尝试对于经典阅读有所启发。【答案】1.D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北方坞
堡聚落的农业生产状况”错,原文是说“北方中原地区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B.“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中人们的生活并无虚构”错,原文是说“指出《桃花源记》是以西晋北方坞堡聚落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再以理想化加工写成”,艺术加工不等于说“无虚构”。C.“这是中原士民应对战乱的最优
选择”于文无据,选择封闭险要处聚居,积极改良耕作技术,保障生活可持续发展,只是一种生存的选择。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从《齐民要术》与《桃花源记》的相似性展开具体论述”错,文章提及陈寅恪的论文,是由“坞堡”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个是农学著作
,应该是散文,二者并没有相似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本文从探寻历史真相与现实意义的角度解读《齐民要术》”错,文章在概述《齐民要术》的成就之后,主要从北方坞堡特点的角度解读该书内容。故
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
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
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术”
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
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
以发扬中华武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中华武术虽
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
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
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
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
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
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
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
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
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
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
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
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4.下列对材料中“武术”的理解
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B.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招式名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其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术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能和舞蹈、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C.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因此,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传承至今。D.现代武术的发
展注重其自身的体育属性,虽然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增加了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春秋时期,“
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B.“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C.文学与武术
的结合。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在武术文学,武侠小说、侠义公案小说和新派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D.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
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6.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加强理解与传承。今后对中华武术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在传承
中需要注意什么?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加以概括。【答案】4.D5.C6.传承:传承技艺;传承武德;传承艺术美;传承哲学思想。注意:传承技艺应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切忌暴力行为;发展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注重保留文化性;政府在扶持保护传统武术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
念的含义的能力。D.“摆在优先位置”于文无据。原文“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只是说不注重武术文化发展的后果,并未提到“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2段“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可知,“‘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是“春秋早期”
而非“春秋时期”,“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是“春秋末年”而非“后来”。B.“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错。“此”指代的是“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莫会作》”,依据材料一第3段“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
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可知,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D.“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张冠李戴。材料二第4段开始一句话是“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后面的例子是证明“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
极大的愉悦感”的,而非“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第3段“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
扬中华武术。后来,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可知,应传承技艺;依据材料二第3段“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可知,应传承艺术美;依据材料三第1段“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可知,应传承武德;依据材料三第2段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可知,应传承哲学文化思想。第二问,材料二第4段“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材料三第1段“
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可知,传承技艺应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切忌暴力行为;依据材料三第4段“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
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可知,发展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注重保留文化性;
依据材料三第3段“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知,政府在扶持保护
传统武术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俄罗斯性格[苏联]阿·托尔斯泰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
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
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他下
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
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他
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
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来吧!”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
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他的父
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
的那些事。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
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
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
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总觉得那
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吗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一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
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
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上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
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
”于是我看到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7.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C.回到家
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8.文中的叙述视
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9.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7.B8.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
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9.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
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解析】【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没有相关内容。根据原文“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可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是为了不让父母受
到惊吓。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视角及其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叙述视角有三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在具体叙述中
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叙述。小说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
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小说结尾说“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
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增
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德略莫夫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回家的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也就是站在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自由、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德略莫夫回家故事使用第三人称
视角来叙述,能够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全貌,不受视角的局限,增加了故事的完整性;开头结尾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结合,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最后一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可知“伟大的力量”是指这些平凡的人,在面临严峻灾难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所以这种力量应该是指小说人物中某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可以从分析小说人物精神品性入手解答。(1)由“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分析,小说主人公德略莫夫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却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由此可以看出德略莫夫直面挫折,顽强乐观的高贵品质。(2)由“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
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分析,可知故事背景是俄国人面对德国的入侵,而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这都表现了俄国人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3)结合“他被批准休假二十
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在吃饭的时
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的的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
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
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分析,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据此分析分点概括答案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下面小题。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
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万强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
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万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
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
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
:“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选自《
战国策·楚襄王为太子之时》,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万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B.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
/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万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C.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万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D.不可与也/万乘
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万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辞于齐王而归”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B.“爱地不送死父”与“使六国各爱
其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不同。C.大司马,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各个朝代大司马的权力不同。D.大夫,古代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1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太子想回国奔丧,齐国趁机索要土地,这让楚太子感到为难,于是向老师慎子求教。B.慎子认为太子无论出于保全自身的考虑,还是从为父亲送丧的道义上考虑,
答应献地于齐都是有利的。C.上柱国子良建议先割地后攻齐,割地是守信之举,攻齐是示强之举,他认为以楚国的实力必能夺回失地。D.昭常和子良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割地后楚国就只有“万乘”之名,而无“万乘”之实了,他请求
坚守东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2)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答案】10.A11.D12.C13.(1)
“齐国使臣来索取东地,对此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都献出计策。”(2)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不可”修饰动词“与”,中间不应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排除BC;“东地五百里
”是“去”的宾语,后面断开;“是”是指代“去东地五百里”,做“去东国之半”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的能力。A.正确。“太子辞于齐王而归”中“辞”解释为“告辞”;句意: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今者出,未辞也”中“辞”解
释为“告辞”;句意:现在出来没有告辞。B.正确。“爱地不送死父”中“爱”解释为“吝啬”;句意: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爱”解释为“爱惜”;句意:假使六国各自爱惜自己的百姓。C.正确。D.“大夫,古代官职”错误。“大夫
”是古代的一个官阶,而不是官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以楚国的实力必能夺回失地”错误。由原文“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万强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
之。’”可知,子良只是说“攻之武”,并没有说一定会夺回失地,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求”,索取;“奈何”,怎么办;“朝”,召见。(2)“怫然作色”怒容满面;“何谓”,这是什
么意思;“且”,将;“诚然”,确实如此。参考译文: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
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入宫,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战车五十辆,来楚国索取
东地五百里。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来想办法吧。”于是,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
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割地,是守信用;攻齐,是不示弱。所以我觉得应该割地。”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
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向西去求救于秦国。”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
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国子良带上兵车五十辆,向北
到齐国去进献东地五百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鲤带领战车五十辆,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军队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
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
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
战一场。”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去南方告诉楚国,又派人向西出使秦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竟确保了东地的安全。(选自《战国策·楚襄王为太子之时》,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歇。B.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
文诗人所感。C.颈联含蓄蕴藉。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可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D.尾联中“欲问行朝近消息”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
纵横”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在颈联抒情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悲愤。15.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案】14.C15.①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②客子思归之忧。颈联写
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③忧国伤时之情。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心系朝廷,“欲问行朝近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颈联含蓄蕴藉”错。“愁”字直抒胸臆,“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所以,颈联不是含蓄蕴藉抒情,而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思归之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用词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写在这乱世之中,江月依然那
么明亮可爱,但它应该懂得流亡在外的病人的心情。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诗人自己为躲避着兵荒马乱不得不拖着生病的身体四处逃难,四处漂泊,饱受战乱漂泊之苦。颔联,写诗人在野所见之景,所听之声。北斗星柄渐渐横斜,听画角声声凄惨萦绕,诗人彻夜不眠,表现了他沉郁、
悲抑的心情,蕴含着对国事也就是战乱的深沉忧患。所以由这两联可以看出作者是为战乱和自己的漂泊而愁。颈联,写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听浪思归,诗人身在客中,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是写漂泊思归,而又无家可归
之愁,“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尾联,前一句诗人从自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自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因群盗纵横即在眼前,一身漂泊还心系朝廷,也把忧国伤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登临北固亭,慨叹眼前景象,又担忧当前时局,表达感慨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类似。(2)《阿房
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椽子“_________________”,写音乐声“_________________”。(3)黄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______,_______”。【答案】①
.舞榭歌台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多于机上之工女④.多于市人之言语⑤.欲渡黄河冰塞川⑥.将登太行雪满山(示例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示例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榭、工、渡、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员周美亮从2007年读研究生开始,到2015年从荷兰莱顿大学结束博士后工作归国,他的工作从未离开过荞麦。在周美亮看来,在作为荞麦起源国而野生资源保存较少
的我国,完成野生荞麦种资源搜集和调查这项紧迫的任务就是他的使命。“我们有国家作物种质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的支持和资助,和过去相比,这样的条件①,没有理由不做好这件事。”周美亮
说。每一次野外考察长达几十天,每一次都堪称囧途,甚至是险途。有一次,周美亮和团队队员在川滇藏交界一带寻觅时,眼瞅着前方的车辆不幸被落石砸中,现在回想,他仍②。野外考察,充满未知,异常艰辛,无路可走、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如家常便饭。但艰难的考察有时也会带来意外的收获。“发现一株
珍稀的野生荞麦就像发现了一个星星,那星星向大家点头致意,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便荡漾开来。”周美亮笑着说。在他心中,搜集种质资源的工作“太重要了”,只要能搜集到更多的野生荞麦品种,即使再辛苦,他都觉得③。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
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7.①前所未有②心有余悸③甘之如饴18.①我国的野生资源保存较少。②我国是荞麦起源国。的③野生荞麦
种资源的搜集和调查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④周美亮把野生荞麦种资源搜集和调查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19.①将“珍稀的野生荞麦”比作“星星”,突出了野生荞麦在大家心中的地位。②“星星向大家点头致意”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野生荞麦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更表现了大家
遇到“珍稀的野生荞麦”的欣喜之情。③“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便荡漾开来”以比喻表现了笑容像湖水一样在每个人脸上不自觉地呈现的情形。④笑容荡漾和星星致意相互呼应,极具画面感,相映成趣。【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说“和过去相比”,后文说“没有理由不做好这件事”,表明这样的条件以前没有过,此处可用“前所未有”。“前所未有”,以前从来没有过。第二空,语境说“眼瞅着前方的车辆不幸被落石砸中”,说明当时心里很害怕,“现在回想”应该是“仍”和以前一样害怕,所以,此处可用“心有余
悸”。“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第三空,语境说在他心中,搜集种质资源的工作“太重要了”,所以即使再辛苦也愿意承受,所以,此处可用“甘之如饴”。“甘之如饴”,指为了从事某种工
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一个分句。可先总述后分说,也可先分说后总述。“完成这项紧迫的任务就是
他(周美亮)的使命”为主干句;“在作为荞麦起源国而野生资源保存较少的我国”为状语;“野生荞麦种资源搜集和调查这项紧迫的任务”是同位语,复指关系。由此分析,与“我国”有关的表述为“作为荞麦起源国”“野生资源保存较
少”,与“这项紧迫的任务”有关的表述为“野生荞麦种资源搜集和调查”,与“周美亮”有关的表述为“完成这项紧迫的任务就是他的使命”。综合以上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以下四个短句:①我国的野生资源保存较少。②我国是荞麦起源国。③野生荞麦种资源的搜集和调查工
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④周美亮把野生荞麦种资源搜集和调查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手法看,将“珍稀的野生荞麦”比作星星,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野生荞麦在大家心中的珍贵地位。“点头致意
”是人的行为动作,说“星星”“向大家点头致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野生荞麦在风中摇摆晃动的样子,又可以体现出星星与人的“交流”,表现出大家因发现“珍稀的野生荞麦”而欣喜的感情。“荡漾”指水的形态,此处说“笑容便荡漾
开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笑容在每个人脸上不自觉地呈现的情形。从表达效果看,“笑容荡漾”与“星星致意”,相互呼应,人与自然融一体,极具画面感,相映成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20.语言基础运用。①写文章,是交
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也是整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使之明确化、条理化的一种方法。②作者要写一篇文章,总是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些值得写出来的东西:或者是在工作中积累了某些经验,并且认真地考虑和总结了这些经验;或者是对于某个问题做了研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③但是,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
章表达出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④一般说来,一种思想只是在自己头脑里的时候,还不一定十分明确。⑤把它说出来让别人听懂,这就比较明确了。⑥写成文章,那就是更进一步了。⑦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至每一个标点,都摆在纸上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到底是清楚还是不清
楚,是深刻还是肤浅,是严整..还是杂乱..,都明白显示出来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画线的两处文字应该互换位置。B.②句中冒号的作用是表示要提领下文。C.④句中“一般说来”体现了表述的严谨。D.⑦句中加点词语的选用合
乎语境需要。(2)按照要求,改写③句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求:①不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②将句子组织形式由“是……,是……”改为“并不是……,而是…
…”。【答案】(1)A(2)参考答案: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为A.“应该互换位置”错误。“使之明确化、条理化”是符合逻辑关系的,只有先内容
明确,确定范围和程度后,才能把具体的内容按照分类标准,条理化和逻辑化。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能力。原句是以“是……,是……”为标志的肯定性的并列关系的句子,按照题目要求转换成“并不是……,而是……”先否定,再肯定的转折关系的句子。“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是一
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将“是”改写成“并不是”,“复杂”依据前文的否定词“并不是”也改写成“简单”,“是复杂”和“并不是简单”表达意思一致,修改为: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依据前文“并不是”,后文表“是”肯定的意思应用
“而是”表示转折关系,起到强调后文肯定部分内容的作用,修改为“而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全句修改: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前,中国正
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复杂的世界大变局、快速变革的科技创新、新知识新思想对人类的召唤,都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唯有以“向上”的心态开创自己的人生格局、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谱写自身与国家的精彩,而生活绝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向上”的青年。然而,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
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正是不断地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的【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段强调“向
上”生长的重要性,唯有“向上”才能谱写自身与国家的精彩。以此启示我们“向上”是青年人成长的时代所趋,青年人应以“向上”的积极心态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开拓进取。第二段围绕“向下”一词,以胡杨为例,强调“向下”扎根的重要性,“向下”稳固根基,“向上”
才能稳健生长。材料围绕“向上”和“向下”两个核心词展开,引发青年学生对自己应如何成长这一问题的思考。写作时,考生应正确认识“向上”与“向下”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互为表里,在写作时,应综合考虑两者对于青年成长的意义,体现出辩证思维能力。行文过程中,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
向上”与“向下”的内涵,“向上”与“向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向上”如何“向下”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感动中国”获得者陆鸿虽患脑瘫,却永不服输,逆流而上,最终成就自我的事例,论证“向上”的意义
。也可引用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名言,论证“向下”扎根的重要性。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不“向上”求索,不“向下”扎根的危害,从反面进行论证,使论证更为严密。在素材的选取上,可以立足当下,直指社会上存在的“浮躁”“躺平”等现象的危害,以此论证“向上”“向下”的重要性,使
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体现出新时代青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使命感。立意:1.向下扎根,向上求索。2.以扎实之功底,成瑰丽之人生。3.仰望星空力争上游,脚踏实地砥砺前行。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
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