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兰亭集序》课件45张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pptx,共(45)页,1.78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71ea9465931b384dea70dac019447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返回返回兰亭集序——王羲之课文学习图片2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
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课文学习图片2书法作品欣赏•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非常高,《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另外,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的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
王羲之)”。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引入课文2.学生反馈预习情况,字,词,句的理解,思想大意的把握。1.听录音并朗读课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
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
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
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王羲之癸(ɡ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ɡ)形骸(hái)游目骋(chěnɡ)怀齐彭殇(shān
ɡ)湍(tuān)嗟(jié)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xì)之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ɡ)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讲解课文标题理解1.兰亭的由来2.兰亭集序的由来3.序question_pop_up_from_
box_rotate_hg_clrquestion_pop_up_from_box_rotate_hg_clrquestion_pop_up_from_box_rotate_hg_clr字词理解去看看吧去看看吧兰亭兰亭:东晋时期会kuài稽jī郡山阴(今浙
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返回返回兰亭集序怎么来的?•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
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
,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返回返回关于序•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
”、“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序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
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序书序赠序自序他序返回返回逐段翻译讲解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
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天干地支记年法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已巳7.庚午8.辛未
9.壬申10.癸酉11甲戍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已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戍24.丁亥25.戊子26.已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已亥37
.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已酉47.庚戍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已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戍60.癸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里有
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动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鉴赏: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
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
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古代文人是多么地浪漫潇洒!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仰观宇
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是快乐啊!“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用来……的”
,“极”为动词“尽情享受”。鉴赏: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作者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
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小结第一、二自然段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
会.question_pop_up_from_box_rotate_hg_clr前进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地胜事趣时美兴雅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返回返回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
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返回返回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
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齐奏的盛况,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返回返回第二自然段,作者的
思绪和心境有了怎样的变迁?作者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思绪:(联想)人生的际遇和时光的短暂相聚的欢乐心境:感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提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感受: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俯仰之间(就是)一生。“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
时间短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依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诸”为兼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
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
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虽然人们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
“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
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赏析第三自然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第三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痛
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俯仰”:与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
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讲析:作者
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
,“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
将至”。返回返回“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
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盛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的,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
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赏析第四自然段前进前进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为什么会这
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
抄录了他们的诗作。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第三段作者是如何表明写作目的的?与昔人共鸣对今人批判于
后人有感每览昔人……固知……后之视今……悲夫故……虽……后之览者……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
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返回返回找出表达其情感的词:“悲”“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作者为什么“悲”,与
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
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人……”。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
“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我认为王
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半是“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尾声课文结构兰亭集序记会慨叹明意写景状物畅叙幽情所遇既倦所欣已陈终期于尽昔感合一虚诞妄作乐痛悲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感情线索:理清思路
,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三、四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
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
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
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
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本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对于人生,作者持什么态度?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作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
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六、总结修禊事也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列坐其次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足以极视听之娱夫人之相与重点实、虚词古代的一种风
俗高长旁边,水边热闹繁多用来……的原因动词,穷尽交往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曾不知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的人;会面乃,竟动词,至,及面对;明白
,懂得本来;动词,看作一样动词,等同原因“犹”,如同,好像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