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说 木叶》课件47张.pptx,共(25)页,5.54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714e079d545bc8b0c2e7e5bc5ba3d7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中的主要概念,理清文章的记叙思路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以及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
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用意:①引出话题;②论述“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第二自然段引用了哪些诗人的诗句?“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用意:论证“木叶”一用再
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现象“木叶”为历代诗人所钟爱。思考: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其关键点在哪?(请大家快速浏览第3段)关键点
在“木”字树枝树根明确:“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木叶”就是“树叶”。“木叶”到底指什么?木叶树叶概念艺术形象?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重点研读探讨第4、5、6段析问题(1)
“树叶”与“木叶”“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四、五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木”用于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
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品味诗句(一)“木”用于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树满树叶子,饱满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的第一个艺术
特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没有落叶的形象;•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是落叶的景况。•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
木”则空阔。含有落叶因素析问题(2)“落叶”与“木叶”“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请大家快速浏览第六段)(三)“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有微黄、干燥之
感“树”褐绿色,与叶接近←→“木”微黄色、干燥“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舒朗清秋的气息“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落木”比“木叶”更空阔,
洗尽绵密之意“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叶”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
朗的晴空而不是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落木”则更显得空阔,连“叶”字的绵密之意也没有了。•“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和清秋的气息。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木(叶)树(叶)春夏之
交秋风叶落脱尽叶子枝叶繁茂绿(叶)褐绿(干)干燥饱含水分空阔疏朗饱满绵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枯黄本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暗示性仿佛
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__的问题。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析“木
”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现象“木叶”为历代诗人所钟爱。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
体味古诗中的“落花”意象的艺术特点。迁移拓展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杨万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武衍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舒亶(dǎn)红花“落红”强调状态,更多的是一幅静态画面。“落红”是凄美悲壮的意象,是怀着满腔春恨,葬于泥土的,有“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美。落红强调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