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9讲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精选试题)--【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共(13)页,1.629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5edcdd609fa093bbba1cf9ff712ee6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29讲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下面是1960~1969年,美国货币供应量变化率和实际GDP变化率关系图。这一变化表明美国A.经济增长缺乏新动力要素的推动B.布雷顿森
林体系已经崩溃C.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的影响力有限D.经济发展深陷“滞涨”局面【答案】C【解析】根据1960年到1969年美国货币供应变化率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可知,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超过了真实GDP增长率,结
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二战后美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大货币供应量,GDP与货币供应量大体上在增长。但是到1966年以后,GDP变化率不增反降,这说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即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是有
限的,C项正确;经济增长带动的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D两项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排除BD项。故选C项。2.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他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英国进行了“政府向后
撤”的公有住房私有化改革。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B.经济繁荣助推福利制度完善C.凯恩斯主义丧失主导地位D.恢复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政府向后撒”反映了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管控,而凯恩斯主义
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放弃了”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繁荣,排除B项;“恢复传统自由主义”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3.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方案。1946年,英国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化。1947年8月以
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及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些举措旨在A.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B.加大国家干预经济力度C.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D.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为了
恢复发展经济,英国实行国有化方案,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AB两项是英国恢复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不是根本目的,恢复发展经济是英国各项举措的目的所在,排除。故选D项。4.如表为西方国家各类福利公共支出的结构比较(1993年),据如表分析可知福利制度英国瑞典德国美国总支出
占GDP比重(%)23.4238.0328.2715.64医疗保健占总支出比重(%)25162337福利服务占总支出比重(%)72594收入转移占总支出比重(%)68596859(收入转移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
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如离退休金、失业保险金等)A.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B.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C.覆盖的范围比较狭窄D.容易造成政府的财政困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在国家财政中占比较高,
这必然会增加国家财政负担,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英国、瑞典、德国、美国的福利制度,无法体现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排除A项;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5.1988年,德国政府颁布了《疾病保险体系结构改革法》,该法案在医疗
保险制度中引入竞争体制和激励体制,强调个人在医保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倡多种形式的医保,将互助、风险共担与自我管理相结合。这一举措A.实质上是削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B.主要是要应对经济“滞胀”局面C.反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影响深远D.体现了国家干预在医保领域加强【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德国政府颁布的法案,一定程度上是削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由国家、社会、个人等共同承担医疗保险,减弱国家对医保领域的干预,A项正确;经济滞胀是70年代,且德国早已经走出滞胀,排除B项;材料不是反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影响深远,排除C项;材料是减弱国家对医保领域的干预,排除D项。故选A
项。6.从美国卷入朝鲜、越南战争以来,其海外军费激增,国际收支持续逆差,黄金储备急剧减少,1960年已下降至178亿美元,不足以抵挡当时210.3亿美元的流动债务;1971年,美国黄金储备下降至102
.1亿美元,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05%。这一现象表明A.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丧失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功能不足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动摇D.国际金融秩序出现严重混乱【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20世纪70年代美国黄金持有量不断下降,且难以应付对外债务,美元兑换黄金能力下降,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美国依然保持着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排除A项;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功能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国际金
融秩序走向混乱,排除D项。故选C。7.下表是近代以来钟表的演变历程,表格内容表明近代早期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的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指导制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一
秒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A.社会发展影响时间观念B.计时精确便利生产劳动C.钟表进步丰富社会生活D.科技进步推动钟表革新【答案】D【解析】
由材料可知,近代早期,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和游丝的发明使钟的精度提高;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原子物理学推动原子钟的产生,大大提高了钟的精度;21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多功能智能手表的出现,它们共同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钟表精度和功能的提高有巨大推动作
用,D项正确;根据上述分析,材料反映了科技进步,但没有进一步说明人们的“时间观念”如何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钟表精度对于生产劳动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直接涉及社会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8.下图是1960年6月日本580万人进行
反战抗议游行的情景。游行虽未成功扭转事态的发展,但迫使自民党暂时搁置了修改《宪法》第九条让日本重新武装等一系列敏感问题。此次活动()A.消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危险B.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C.打乱了美国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D.使苏联丧失了南下扩张的借口【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反对日美安保条
约的抗议游行,迫使自民党作出让步,暂时搁置了修订《宪法》第九条让日本重新武装等一系列敏感问题,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反战抗议活动并未打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苏联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9.1962年,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的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
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A.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B.推动了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C.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D.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根据“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中一定程度上扩大
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同时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所以实在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但并不能说明废弃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也不是在推
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AB项;此时的苏联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图为1950-1975年苏联各级预算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比重。这表明,当时的苏联A.市场经济成分比重增加B.经济管理体制有所调整C.传统经
济结构趋向合理D.地方经济地位日益提升【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图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75年,即苏联改革时期,在预算总支出中,中央的预算支出占比有所下降,地方的预算支出有所增加,反映出当时苏联的
经济管理体制有所调整,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市场经济成分,排除A项;各级预算支出占预算总支出比重的变化不能说明苏联传统“经济结构”有所变化,排除C项;地方预算支出情况占预算总支出有升有降,不能说明地方经济地位日益“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11.1989年。东欧剧变
发生。1990年,统一后的德国继续留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解散。苏联解体,199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原华沙条约组织成员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吸纳为会员。实现第一次东扩。据此可知A.战后
世界局势日趋紧张B.世界力量出现了分化重组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D.欧洲从分裂走向自主统一【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东欧剧变后两德实现统一;华约解散后原有的部分华约组织成员国加入北约,由此可知世界力量出现了分
化和充足,B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世界局势日趋紧张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排除AC选项;欧洲尚未走向自主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2.邓小平曾针对某国际形势提出指示:“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该指示针对的是A
.杜鲁门主义出台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C.世界贸易组织成立D.“9.11”事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出自《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时间是一九八九年九月四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与材料时间相符,所以B正确;杜鲁门主义出台于194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A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
C错误;“9.11”事件发生于20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D错误。13.20世纪,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
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之满足。”上述认识的出现源于A.英国光荣革命的成功B.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C.世界两极格局的确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坍塌,
国际上意识形态对抗的色彩逐渐淡化,也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旺盛生命力,因此D正确;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与意识形态对抗无关,A排除;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开启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与材料无关,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两极格局的瓦解,与确立无关,C排除。故
选D。14.1988年《莫斯科新闻》报道了一个民意测验,测的是“对现状的不满是来源于商品匮乏、法律不健全,还是缺乏社会正义”。结果大约有半数的苏联人选择社会正义的缺乏,该选项排名第一。由此可见,苏联体制的重要弊端是()A.经济体制日益僵化B.贫富差距持续扩大C
.农业发展长期滞后D.社会发展失去平衡【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前夕,大约有半数的苏联人对社会的不满源于“社会正义的缺乏”,反映出当时苏联各方面关系不协调,人民与政府的对立明显,其体制的重要弊端在于社会发展失去平衡,D项正确;经济体制日益僵化与“缺乏社会正义”不符,排除A
项;民间调查中,商品匮乏并未排在首位,不能说明当时苏联体制的重要弊端在于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排除B项;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5.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曾强调,欧洲利益高于跨大西洋利益,欧美“不再是反对某种东西的伙伴,而是支持某
种东西的伙伴,欧盟不应是美国的追随者”。这一认识形成的客观原因是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B.美国奉行霸权主义政策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增强D.苏联对西欧威胁的消失【答案】D【解析】根据“不再是反对某种东西的伙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苏联
解体,美国和西欧的共同敌人消失,所以欧洲不再是美国反苏的伙伴,而是共同发展经济的伙伴,故选D;材料内容反映的不是欧洲一体化,没有体现美国的霸权主义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ABC。故选D。16.有学者在研究苏联共产党1991年溃散之时发现,“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
历史档案中,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来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该学者认为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源于A.苏联共产党逐渐脱离群众B.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渗透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方向D.共产党员理想信念丧失【答案】D【解析】苏联共产党在遭到取缔时没有遭到
抵抗,说明共产党内部已经涣散,信念丧失,故选D;该学者认为苏联共产党的失败是由于理想信念的丧失,不是由于脱离群众、西方国家的渗透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方向,排除ABC。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17.科学引领发展,技术
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类省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18世纪晚期,(英国)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煤、铁等产量大幅增加。促使这种变化的一个必要的杠杆,就是发明。……没有发明的
话,就不可能在产量上实现那么巨大的增长。(但发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此外,像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发明家的社会背景很不相同,从水磨匠到牧师,应有尽有。摘引自[英]布里
格斯《英国社会史》材料二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世纪60年代以
后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等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引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三美国在日本投掷的原子弹使远距离战胜敌人的梦想变为现实。不久,苏联也研制出了核弹,开启了核竞赛的危险游戏。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人们只在所谓的“代表战”(
冷战时期的词汇)中进行“低强度”的战斗,另一方面美苏都加强核武器研制。1952年,美国研制出了第一枚比1945年原子弹威力还强1000倍的氢弹。一年后,苏联也制造出氢弹。60年代开始研制的弹道导弹最具毁灭性。
为此,美苏还上演了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70年代,双方都对对方持有的近万枚弹道导弹十分忌惮,因此建立了直接联系的热线,防止灾难发生。-摘编自[西班牙]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人类结束对水力、畜力和风力依赖的标志,概括18世纪英国发明成果不断涌现的原
因。(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列举意大利人马可尼在通信领域的成就。根据材料二,一句话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3)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代表战”及“惊心动魄的事件”
名称。关于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众说纷纭,浪漫主义思潮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三与所学,从人类向“距离”挑战的角度论证此观点。【答案】(1)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原因:生产的需要,经验的积累,社会的重视,发明创造的精神,资产阶
级代议制的保障。(2)科学家:法拉第。成就:发明无线电报,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试验成功,完成短波试验。特点:“科”“技”结合的典范。(3)“代表战”:朝鲜战争。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观点: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论证:“缩短”人类的空间距离,推动世界
成为一个整体,大大加速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也使人类面临许多的共同问题,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解析】(1)标志:根据“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并结合所学可知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原因:根据“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得出生产的需要、经验的积累,根据“
像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得出社会的重视,发明创造的精神。结合所学得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保障。(2)结合所学可知,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法拉第。意大利人马可尼在通信领域的成就是发明无线电报,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
息试验成功,完成短波试验。特点根据“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等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得出是“科”“技”结合的典范。(3)“代表战”:根据“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人们只在所谓的‘
代表战’(冷战时期的词汇)中进行‘低强度’的战斗”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代表战有朝鲜战争。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思潮的观点是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论证: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人类向“距离”挑战一方
面“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推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大大加速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但也使人类面临许多的共同问题,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材料二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
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
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1)材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
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答案】(1)经济高速增长.凯恩斯主义.加强国
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2)不同: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
数.(3)凯恩斯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
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归纳趋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回答;第三小问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内容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比较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危
机爆发根源回答;第三小问从国家干预经济导致弊端回答。(3)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围绕凯恩斯主义理论特点以及作用归纳回答。点睛: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
展的情况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5.5544.24材料二: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
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2008年8
月《大生》材料三: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回答:(1)材料一中反映了苏俄(联)在农业政策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农民有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
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答案】(1)变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影响: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剩余粮食;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受到农民的欢迎,有利于工农联盟和政权的巩固。(2)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目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正常经济秩序。(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原因:中国———废除人
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1)变化:根据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看出,1921年后粮食作物产量逐渐恢复,到
1925年超过一战前水平,结合所学,1921年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影响: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分析解答。(2)措施:根据“通过同生产者签
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得出: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目的: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目的分析解答,即: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正常经济秩序。(
3)变化趋势:由图片信息看出,中国粮食产量迅速增加;苏联粮食产量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回答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改革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苏改革的相关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中苏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改革的持续性和系统性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论述:中国的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增强企业活力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的改革虽起步较早,但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领导人主张不同,改革的
重点因人面异;一些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缺乏持续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全面反思,且急于求成,贸然推进,故改革成效不大,反面引发动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结论:改革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改革是否持续而深化,系统面全面【解析】依据材料来看,中国的改革在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之
后能够逐步的深化、变得全面,最终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而苏联在不同的领导人、不同的时期,所制定的政策在不断的变化,而且只涉及表面,不能系统、全面的进行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依据这一角度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即可。例如:论题:改革的持续性和系统性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论述:中国的改革从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开始,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增强企业活力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的改革虽起步较早,但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领导人
主张不同,改革的重点因人面异;一些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缺乏持续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全面反思,且急于求成,贸然推进,故改革成效不大,反面引发动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结论:改革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改革是否持续而深化,系统面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