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9讲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必选课件)--【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pptx,共(41)页,48.395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76aa0fbd1053685bf78629b8804ad7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9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复习要点】【课标要求】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核心问题依旧是理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征和资本主义道路固有的弊端,理解社会主义发展曲折的原因和教训【备考分析】全国卷及新高考(2020-2021年)备考分析高考真题考查角度2021年北京卷
河北卷湖南卷越战后的西欧和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战后的西欧和日本核心问题依旧是理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征和资本主义道路固有的弊端,理解社会主义发展曲折的原因和教训2022年湖北卷全国卷全国卷浙江卷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战后的西欧和日本战后的西
欧和日本【时空定位】【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灵活调整经济政策,促进发展;建设“福利国家”,缓和矛盾。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及东欧国家多次改革,调整高度集中的苏联体制,但以失败告终;中国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国家的宏观调控(1)国内
:加强国家干预背景特点措施结果①1929年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②二战的教训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④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⑤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②制定经济
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国内:减少国家干预背景措施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
胀严重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国际:加强国际协调①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②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
经济秩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标志时间宗旨性质194519451947稳定汇率提供短期贷款提供长期贷款促进经济恢复发展降低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协定评价:多领域协调经济秩序: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
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制度化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缓解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但不能避免经济危机;美国主导: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国际货币金融
组织(2020·浙江·高考真题)1929年,资本主义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翌年美国提高近900种商品关税。随之,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国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为避免新的贸易壁垒,二战后各国开始协商并建立以法律形式调整
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与程序。此即()。A.《布雷顿森林协议》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经济展望声明》B真题演练含义理论措施目标特征实质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
调、健康发展。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放弃自由放任主义,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加大开支,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发展经济,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手段实施宏观调控。通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
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国际的收支平衡。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如何理解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2020·海南·
高考真题)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A.“自
由放任”政策推行B.“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C真题演练(2019·海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年,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这是共和党人
在民主党执政20年后首次入主白宫。共和党保守派希望艾森豪威尔回到20年代传统的共和党的老路上去。在他们心目中,新政以来联邦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大规模干预,无异于“滑向社会主义”,而共和党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才是美国社会的正宗。艾森豪威尔也曾表示,政府在国内事
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材料二1956年,艾森豪威尔再次赢得总统竞选。他在阐述执政方针时说,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现在,它包括了教育、卫生等广阔的领域。—
—摘编自韩铁《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和党保守派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艾森豪威尔在经济指导思想上的基本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答案】(1)看法:违背了美国传统;滑向社会主义;不应干预经济;(2
)变化:由基本反对国家干预转变为有限度的国家干预。评价:顺应需要进行调整,表明国家干预经济已不可逆转;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真题演练背景内容影响(1)科学理论的突破: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出现为技术革命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2)世界大战的促进:两
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技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3)社会条件:二战后各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条件。(4)政府重视和推动:二战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要和高度重视。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②空间技
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③各种新材料的出现④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⑤化学、化工行业出现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科学技术的新发展①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新经济”
兴起。②它促使发达国家出现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全球生活领域也因此发生全面变革。③它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202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14-15世纪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
战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商业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的革命。(
2022·浙江·高考真题)20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2016-2017年,计算机顶级人工围棋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击败了世界围棋顶尖棋手。2021年12月,浙产超导量子芯片“天目1号
”“莫干1号”首发,它们可应用于经典计算机可能解决不了的前沿问题。由此可知A.人类的智力水平已不如电子计算机B.计算机程序发展已对人类构成威胁C.电子计算机推进了人类信息文明发展D.计算机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各种智力活动C真题演练
项目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范围开始时间发明能源时代影响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由英国向法、德、美扩展(一枝独秀)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遍地开花)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向纵深方向发展)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70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汽船电灯、内燃机、飞机、汽车、电话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煤炭电力、石油核能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背景表现实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①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
比重增加。②“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2)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195012.223.250.719902.85.17.2工业195034.742.222.21990
25.840.533.6服务业195048.932.426.6199071.454.459.2问题:右表为《美国、西德、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图》,分析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及原因。生产力生产关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人民资本主义”盛行“经营者革命”“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中间阶层:是来自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
。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20世纪80年代以来,稳定保持在发达国家人口比例的25%-3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
、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金字塔中间阶层不拥有生产资料,受雇佣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含义目的内容实质评价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
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涉及到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等诸方面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是对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调整。积极: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②扩大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消极:①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②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③给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引起中产阶级普遍不满。(2022·湖北·高考真
题)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D.缩小贫富间差距A真题演练(2)社
会运动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黑人民权运动:反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妇女运动: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结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学生运动:如美国学生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1.原因2.表现(2022·全国·高考真题)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
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
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C真题演练(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福利国家”的构建,促进经济的发展。(3)加强国际协调: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维护经济秩序。(4)阶级关系变化: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白领工人”迅
速增加;“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5)社会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反越战运动。总结: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
现实质: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021·湖北·高考真题)[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材料一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
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素》
等材料二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
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
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答案】(1)特点:①科学与生产直接结合;②科学研究集体化;③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大量创办;④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提高。(2)变化:①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②二战后科研主体由
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影响:①推动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②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推动了一系重大领域的突破;④导致了美苏实力的增强,强化了美苏争霸的格局。真题演练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①发展: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
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②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1)发展与问题(2)改革表现内容结果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①平反冤假错案②加大农业投入、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收购制③改革
工业管理体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①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②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3)解体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原因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③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④1991年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过程影响①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瓦解;②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
③为欧盟和北约的扩张创造了条件;④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创;⑤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改革积累了经验和教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苏联的措施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固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2.一切从实际
出发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导致思想混乱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斯大林模式长期牺牲农民利益,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配套措施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解决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拒绝改革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专断作风严重,缺乏社会主义民主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
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苏联模式日趋僵化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坚定信仰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追问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邓
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回答了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和所处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应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2.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3.判断改革开放姓“社”姓“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
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1)要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4)改革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苏联
解体的启示(2017·全国·高考真题)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
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C真题演练(2019·全国·高考真题)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A真题演练(2015·江苏·高考真题)“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
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B真题演练(2018·江苏
·高考真题)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
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C真题演练(2018·全国·高考真题)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
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A真题演练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建设改革原因概况剧变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摆脱摆脱苏联控制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取得一定成效。东欧执政的共产党
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①1949年10月1日,建立新中国;②1954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1956年底: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④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两弹一星”(1)1949—1978年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结束;
②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解放。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召开中共十九大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
明确宣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①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②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③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成就阅读并梳理
教材,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新”在哪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生产总值世界第二基础设施快速突进外汇储备居前列增长贡献超30%农业现代化推进创新国家成果丰新发展系列成就意义选择性必修●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
会发展(新科技革命的成就,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发展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认识,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本课结束,谢谢!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晓熊学历史QQ:62478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