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doc,共(16)页,1.10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582413be9638266428c3660f06ee9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5周联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史记》中记载,我国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统治者都用占ト来决定军国大事。在多数情况下,国家大事是统治阶层商量好的,但占ト术对“天意”的传达便于统一人心。这一做法从本
质上是A.反映国家管理的随意性B.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C.统治者欺骗人民的手段D.古人敬天畏神思想普遍【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早期的这种占ト术,利用了古人敬天畏神的思想,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材
料强调的是“本质”,故选B项;A、C、D三项均能从题干中体现出来,但不能说明其“本质”,故排除。2.宋英宗欲提拔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选官制度的随意性C.监察制度效能有
限D.封驳官的识人不准【答案】C【解析】【详解】宋英宗拒绝采纳封驳官的意见,并贬斥按规定进谏的封驳官,反映出当时监察制度效能有限,C项正确;这一事件并未废除封驳官和相关进谏制度,皇帝权力没有因此得到加强,A项错误;“选官制度的随意性”与材料主旨不符
,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要说明封驳官钱公辅“识人不准”,D项错误。3.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庯案废除了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这一举措A.对官僚制度做重大改进B.是明初政治的偶然现象C.是君权空前强化的结果D.折射出封建
制度的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明清统治者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君主的权力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废除丞相制度,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D项正确;废丞相只是-2-改变而谈不上改进,A错误;废丞相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故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
颠倒了因果关系,说法错误,故排除。4.梭伦曾通过立法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B.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C.注重规范公民的行为D.强调所有人地位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梭伦通过立法强制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选择自己的派别、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古代雅典注重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公民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不是对公民个人权利的重视,B选项不符合题意。强制公民参与政治活动与注重规范公民的日常行为不符,C选项错误。古代
雅典是公民社会,梭伦改革强调的并非“所有人的地位平等”,D选项不符合史实。5.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法律上的平等原则,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而价值则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
这说明罗马法A.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推崇法律至上法治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内容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平等原则,是建立在商品经济下价值的“平等和同等效用”基础上的,故本题选B项;A、C两项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不
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排除D项。6.17世纪末,这个国家用法治的方式与君主划清权限关系,找到了一个既保留君主又让君主服从于议会控制的巧妙办法。“议会控制的巧妙办法”指的是A.光荣
革命B.颁布《权利法案》C.实行责任内阁D.进行议会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中“17世纪末…既保留君主又让君主服从于议会控制”可知是英国,1689-3-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是“既保留君主又让君主服从于议会控制的巧妙办法”,故选B项;A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结束标志,C项是国王彻底无权的标志,议会改革是1832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7.太平天国曾以“处处平均,人人饱暖”和“通天下皆一式”的平均主义吸引过渴求平等的小农,把封建制度下分散的小农凝聚成一种社会力量。下列最能体现出这一观点的是A.建立农民革命政权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C.颁布《资政
新篇》D.在永安封王建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体现了一种平均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主义的思想,体现了农民阶级的愿望,B项正确;A项属于政权建设;C项是发展资本主义;D项属于封王,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一百年前,北京地区出现“火
烧赵家楼”爱国热潮,上海罢课、異工、罢市运动蓬勃开展。这一运动A.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蓬勃发展C.凸显出了全国抗日的高潮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由“火烧赵家楼”可知是五四运动,五四
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项正确;B项是北伐战争的影响,D项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排除BD两项;五四运动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爆发,并非全面抗日,1937年我国全面抗日开始,C项错误。9.“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夷岛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
葛前身今又来。策马扬鞭走八荒,远征大业迈秦皇。誓登宇宙安黎庶,手挽长弓射夕阳。这首诗要描述的是A.东北抗战B.准海战役C.入缅作战D.渡江作战【答案】C【解析】【详解】从“王师出境”分析,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中国近代以来第
一次出境作战,“夷岛”是指“日本”,“远征大业迈秦皇”指的是南征入缅作战超过了秦朝征伐岭南,故选C;东北抗战不符合“王师出境”,排除A;准海战役、渡江作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4-战役,与“王师出境”“夷岛”无关,排除BD。10.如图为毛泽东致饶漱石、粟裕并告中原野战军刘(
伯承)陈(毅)的电文。该电文可直接用于研究A.徐州会战B.百团大战C.平津战役D.准海战役【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海州、连云港”可知,这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
战役,图片中的电文是中国共产党将领对淮海战役的谋划,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部署,徐州会战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彭徳怀指挥,故B项错误;平津战役主要是在北
平和天津附近,不符合“海州、连云港”,故C项错误。11.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这种“模糊不定的状态”出现的原因是A.政权归属不明确B.革命组织领导不力C.国内外形势复杂D.沙
皇残余势力强大【答案】A【解析】【详解】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布尔什维克党一度对临时政府抱有幻想,希望和平夺取政权,直到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革命的方向才明确。故选A;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模糊
不定的状态”不符,排除。12.如图是1954年1月,北京居民余子昌等人认真填写选票时的情景,这表明当时-5-A.人民民主原则有序落实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C.全国政协会议即将开幕D.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答案】A
【解析】【详解】材料中“1954年1月,北京居民余子昌等人认真填写选票”说明人民积极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体现人民民主原则,故A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9月召开,故B项错误;政协会议是
1949年召开,故C项错误;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是1997年,故D项错误。13.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两岸一家亲”理念,提出“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
陆学习、创业等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等政策。这一提法A.推动两岸多元交流机制的建立B.促使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C.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情感基础D.促使两岸“三通”的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两岸一家亲”理
念是从情感角度出发的一种新提法,有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实现,故选C;两岸多元交流机制的建立早已实现,A错误;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早在1987年就已经实现,排除B;两岸“三通”的实现是2008年,排除D。14.大国外交中,除了常规外交活动外“非常规外交”往往能引发更大的连锁
反应。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外交可称为A.故乡之约,改变孤立无援困境B.文体之路,打破长期外交僵局C.器物之用,增进兄弟国家情谊D.特别之宴,捍卫民族国家尊严-6-【答案】B【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
,通过“乒乓外交”这种文体之路的形式,中美两国交往大门被打开,国际上掀起一股同中国建交热潮,20世纪以来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B项正确;故乡之约、特别之宴在中、美两国外交中均没有值得称道的实例,A、D两项错误;中、美两国不属于“兄弟国家”,排除C
项。15.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说,“今天的斗争不在欧洲,而是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我们不能允许那些自称奉行中立主义的国家投入共产主义集团”。这说明A.不结盟国家倾向于联合苏联B.美苏争霸的重心已转向亚非C.政治多极化
的趋势开始形成D.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20世纪60年代正是亚非拉民族国家兴起时期,美国强调防止这些新独立民族国家投入共产主义集团,说明第三世界国家作为国际政治力量已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不结盟国家联合苏联,A项错误;美国和苏联争霸的重
心一直在欧洲,B项错误;此时仍是两极格局时期,多极化趋势出现,并不能说明“开始形成”,C项错误。16.下图下面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该图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A.个体农业的形成B.耕作技术的进步C.农民生活的艰难D.庄
园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农业生产中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此时耕作技术有较大进步。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17.如图为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农具数量统计。这反映出-7-A.先秦冶铁技术有较大改进
B.战国之后经济发展加速C.秦汉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D.政府重视铁农具的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秦汉时期铁农具数量増长较大,这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B项正确;农具数量不能直接反映冶铁技术进步和政府重视,排除A、D两项;仅凭秦汉时期的铁
农具数量,无法得出铁农具普遍使用,排除C项。18.在我国古代,高超的手工业技术一般只传给男性后代,对家内未成年的女性则是严格保密。这一做法A.有利于优秀工艺的传承和发展B.确保了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推广C.导致了许多优秀工艺技术失传D.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答案】C【解析】【详解】材
料表明,古代手エ业者在技艺传承上实行“传男不传女”的做法,这一做法显然是为了保证技艺不外传,而优秀技艺只在家庭内延续,如果没有男性传人,往往会造成技艺失传,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手工业者的家族内部技艺传承与政府的“重农抑商
”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19.据记载,北魏时期洛阳城的东市靠东有通商、达货两个里坊,里内之人,都是以手工制作和屠宰贩货为生的人,资财巨万。由此可知A.经营工商业致富的状况比比皆是B.手工业者已获得自由经营的资格C.少数民族政权对工商业管理松弛D.当时工商业发展仍受到一定限制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魏时期洛阳城的东市靠东有通商、达货两个里坊”可知尽管北魏是少-8-数民族政权,但当时工商业者经营区域仍被限制在市内,故选D;材料只反映了洛阳城东市里两个里坊的工商业者“资财巨万”,并非普遍现象,排除A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手工业有经营地点的限制,说明从
业者并未取得自由经营的资格,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体现出当时政府对工商业者管理松弛,C项错误。20.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明末清初苏南地区某一经济现象的描述。据此可以认定的是,当时A.地域性商人群体强大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C.市场上商品种类繁多D.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答案】
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明末清初苏南出现了将布匹远销南北各地的布商,说明当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商人群体强大,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商品种类,C项错误;材料未说明城镇商业发展状况,D项错误。21.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政府曾下令让民间广种棉花,
并规定免除种棉户的田税。这表明明政府A.以行政手段鼓励棉纺织业的发展B.发展经济作物以增加政府的收入C.废除抑商政策以改善民众的生活D.废除元朝暴政以促进经济的恢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政府“下令让民间广种棉花”
“免除种棉户的田税”可知是以行政手段推广植棉,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政府规定免除种棉户的田税,无法增加收入,排除B;封建社会一直没有废除重农抑商政策,C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元朝暴政,排除D项。22.1988年,为纪念迪亚士发现好望角500周年,葡萄牙市民自发集资仿照500年
前的样子-9-重新打造了一艘一比一的仿造帆船。如果让你驾驶此船模拟迪亚土航行,你在航海中可能A.使用蒸汽动力驱动帆船B.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C.走达伽马开辟的航路D.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1988年”“迪亚士发现好
望角500周年”可知,迪亚士在1488年到达好望角,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指南针已经传入欧洲,迪亚士可以使用,B项符合题意;蒸汽动力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A项错误;达伽马在迪亚士之后,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是麦哲伦船队航行的意义,排除。23.1588年,西班
牙“无敌舰队”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2.1万名步兵。英军共有197艘战舰,载有作战人员9000多人,全是船员和水手,没有步兵。但最终“无敌舰队”近乎全军覆没。这一结局产生的影
响是A.西班牙退出了殖民国家行列B.英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C.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使英国社会发生巨变【答案】C【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加速对外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资本,拓展了市场,为英国
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便利,C正确;西班牙被打败之后并未退出殖民国家行列,排除A;英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是在18世纪,排除B;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后,其社会发生巨变,排除D。24.如图是英国1700—1900年产煤量变化曲线图。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蒸汽机的改良推广B.工厂制度的形成-10-C.
英国煤炭资源丰富D.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改良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挖掘技术,同时也推动了煤炭使用量的增加,从而导致这一时期煤炭产量激増,A项正确;B、D两项是工业革命的产生的不同结果;煤炭丰富不是这一时期
煤炭产量增长的原因,C错误。25.对以下两幅图片的寓意解读正确的是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B.表明美国经济领先世界C.美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迅速D.美国放弃自由主义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托拉斯都反映的是垄断组织,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A项正确;B
项漫画无法体现,排除;石油工业出现垄断组织,不能说明石油工业发展迅速,排除C项;垄断组织的产生只能代表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原则,并不能代表其放弃自由主义原则,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
《管子》一书里面,有一篇《地员》,可说是讲土壤的一部专著。它把土壤分类同地下水位高低以及宜于何种作物和植物都联系了起来。它把九州的土壤,就-11-它们的肥沃程度,区分上、中、下三级,每級都包括六种,一共是十八种。——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北宋时候,小麦已成为北方人的常食,以至南宋初期的金
兵占领北方之后,大批北方人流高南方时竟引起了麦价的陡涨,从而促进了南方麦作的进一步发展。当时不但“有山皆种麦”,而且部分水田也实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材料三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问题产生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南方麦作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趋向的主要因素。【答案】(1)本质问题:中国古代农业强调精耕细作。有利条件:铁犁
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重农政策。(2)原因:南方统治秩序相对稳定;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小麦种植技术的提高。(3)特点:粮食在农业生产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粮食总产量的大
增;种植面积的扩大;粮食单产的增加。因素:封建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的发展程度;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政治相对长期稳定;高产作物的引进。【解析】【详解】(1)本质问题:根据“它把土壤分类同地下水位高低以及宜于何种作物和植物都联系了起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古代农业强调精耕细作。有
利条件:结合所学从技术的进步、土地制度的变革、国家政策等角度概括,可得出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重农政策。(2)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南方统治秩序相对稳定;根据“大批北方人流高南方时竟引起了-12-麦价的陡涨,从而促进了南方麦作的进一步发展。”得出北方人民
的大量南迁;再结合所学要嘚出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小麦种植技术的提高等方面的原因。(3)特点:从粮食种植面积所占比重可以看出粮食在农业生产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再根据数据可得出粮食总产量的大增、种植面积的扩大、
粮食单产的增加。因素:结合所学可从封建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的发展程度、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政治相对长期稳定、高产作物的引进等方面概括。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成为统治
阶级,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为形式上的、礼节性的、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但中世纪政治体制的框架、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体制,仍被保留下来。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材料二原定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修改《邦联条例》,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构建美国政治体制,制定一部新的宪法取代《邦联条例》。会议代表在取得共识之后,很快便由讨论对《邦联条例》的
修改,转入对制定新宪法的讨论,因此这次会议便称为“制宪会议”。会议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终于在1787年9月17日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草案,并提交各州批准。——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特点及其成因。(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英美两国代议制确立的异同点。【答案】(1)资产阶级掌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封建贵族日渐衰落。(2)
特点:具有紧迫性;由修订旧法律引起讨论;斗争激烈。成因:《邦联条例》引发统治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领导人的认识。(3)同: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迎合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异:英国保留了中世纪的某些政治体
制;美国经历由邦联制到联邦制的转变。【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为形式上的、礼节性的、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13-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掌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封建贵族日渐衰落等方面回答。(2)特点:根据材料二“《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构建美国政治体制,制定一部新的宪法取代《邦联条例》。”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制定具有紧迫性;由修订旧法律引起讨论;斗争激烈。成因:根
据所学可知《邦联条例》规定美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联邦政府无力维持,引发统治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领导人的认识等必须进行重新制宪。(3)同:根据所学通过对比两个国家的革命性质、国家需要和代议制的创
新等方面来分析。英国1640年开始资产阶级革命,美国1775年开始独立战争,相同点为都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专权,危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限制王权。美国为解决“邦联”制带来的危机,强
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1787年宪法,得出共同点为政府迎合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即都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异:根据所学可知英国保留了中世纪的某些政治体制,如内阁制度、王权在议会之下;美国经历由建国之初的邦联制到1787年宪法确定联邦制的
转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1840年国门被攻破开始,中国人就在学习现代文明,以立宪民主为核心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国家,但中国的战乱不时打断这一进程,可谓百年跋涉,进路坎坷。从清末立宪到1949年,中国的两波宪政建国努力都没有成功。第一波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努力是清末新政与共和革命……现
代立国事业的第二波努力是抗战建国。第一波建国努力随着孙中山革命失败、军阀势力蜂起而未有善果。抗战胜利后,人民开始第二波对民主和平的努力,国共两党举行了重庆谈判,但终因政治意识形态的极端化致使谈判破裂,内战爆发,和平建国的努カ终告失
败。中国共产党追求民主的愿望是真诚的,执政以来不懈探索建立健全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机制。在探索中有良好的开端,有严重的曲折,有深刻的反思,也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创新。——摘自慕霞《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与探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
代中国“两波宪政建国”的具体史实。(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成果。【答案】(1)史实: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14-抗战胜利后,国共谈判,建立民主共和国。(
2)成果:新中国成立之初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十ー届三中全会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推行村
民选举制度,实行村民自治。【解析】【详解】(1)史实:根据“第一波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努力是清末新政与共和革命”得出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根据“抗战胜利后,人民开始第二波对民主和平的努力
”得出抗战胜利后,国共谈判,建立民主共和国。(2)成果:结合所学,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创立三大民主制度,改革开放后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实行村民自治等分析回答。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西方殖民航海贸易被确定为国家基本
的海洋政策,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的殖民航海贸易政策,他们崇尚海外冒险、鼓励殖民扩张,甚至支持用暴力手段夺取财富的真正海盗行径…如同马克思所揭露的:“在欧洲以外直接靠
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摘编自黄顺力《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海洋观的演変》材料二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纷纷完成了从工场手エ业向资本主义机器大エ业的转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商品过剩和市场狭小的矛盾。因此,单一民族经济的发展开始超出
了国界的束缚,形成了最初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这个时期经济国际化和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掠夺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鲜明的特征:新兴资产阶级在全世界寻找工业产品倾销市场和掠夺原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西欧对整个世界的优势地位,
其中英国由于引导了工业革命而独占整头,成为“日不落帝国”。——摘编自杨丽红《论科技草命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最初形成的特点和影响。【答案】(1)原因:西方
国家航海贸易政策的促进;国家力量的支持和推动;航海家海外冒险精神的促进;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需要。-15-(2)特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与殖民扩张相结合;以开拓市场为目的;以西欧国家为主导。影响:缓解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
或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生产的国际分工和经济国际化;激化了西方与遭到殖民侵略的国家间的矛盾。【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西方殖民航海贸易被确定为国家基本的海洋政策”得出西方国家航海贸易政策的促进;根据“航海活
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得出国家力量的支持和推动;根据“他们崇尚海外冒险”得出航海家海外冒险精神的促进;根据“鼓励殖民扩张,甚至支持用暴力手段夺取财富的真正海盗行径”得出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需要。(2)特点:根据“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得出以科技进步
为动力;根据“和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掠夺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鲜明的特征”得出与殖民扩张相结合;根据“寻找工业产品倾销市场和掠夺原料”得出以开拓市场为目的;根据“形成了西欧对整个世界的优势地位”得出以西欧国家
为主导。影响:根据“商品过剩和市场狭小的矛盾”得出缓解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根据“形成了最初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得出加速了生产的国际分工和经济国际化;还可从激化西方与遭到殖民侵略的国家间的矛盾等分析回答。-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