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50.215 KB
  • 2025-01-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共(9)页,50.21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55bf86e2c7165b6b60ce21bfc3acb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龙岩一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

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

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

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

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

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

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如果孔子所理

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如孔

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

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

心的社会。(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

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论语·宪问》

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

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

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

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时的

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C.尽

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见《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B.孔子对天命作出了重新解释,在《论语》中它不是政治天命而是个人天命,这也许是理解为何“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基础。C.冯友兰认为,“知

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

红楼梦》)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D.尽其在我,听其在天。(张天赋《水东舟中漫兴》)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4分)5.假如你高

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

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

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

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楚辞班

人不多。①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

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

绝兮终古。”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

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先生.........。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能够像闻

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

系。②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③出版了,这是大好

事。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

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④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二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即日寇南侵

,临时成立的西南联大南迁。这为写闻一多先生搭建了舞台。B.西南联大迁往云南时,闻先生参加步行团前往,万里长征,由此突出了当时国家的困境之巨、条件之艰。C.文人雅士的斋名是他们志趣的写照。朱自清、魏建功等人及闻一多被戏赠的斋名虽各不相同,但都

有用心治学的体现。D.我听过闻先生开过的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其中先生的古代神话课要比楚辞课受欢迎得多。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闻先生点燃烟斗”,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随性,也暗示“楚辞班人不多”

的原因。B.句子②中的“这样”,是指闻一多讲诗和画联系起来,可以说这种讲法是并世无第二人的。C.句子③“出版了”单独成分句,突出强调不仅整理了笔记,而且出版了,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D.句子④中的“颜色”是指李贺的诗在“黑底子”上所选用的颜色,可推断大多是极其怪异艳丽的色

彩。8.文中加点处作者评价“闻先生是一个好先生”,请结合文本试分析这样评价的理由。(4分)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战士·教授·脊梁;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流动的联大·不朽的精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二、古代诗文

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文段一: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

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

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节选自《屈原列传》)文段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

,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

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

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

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

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10.画波浪线部分有

三处需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I赴于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绌,同“黜”,指罢免官职,与之意同的还有“罢”“夺”“去”“擢

”等词语。B.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从”意思不相同。C.质,即作人质,作抵押品,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意思不相同。D.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想赴会,但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B.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一事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最终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在秦国被扣留。C.楚怀王从秦逃跑却被发现,秦国人封锁通往楚国的路,怀

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怀王最后被秦国人追上。D.楚怀王发病去世后,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对其死感到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

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文段一概括具体事例。(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

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

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叙事、点题,“病骨”“纱帽宽”“孤臣”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病体瘦弱、客居江边的诗

人形象。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喻国家,“和銮”喻南宋皇帝。D.本诗和《书

愤》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本诗从衰病起笔,《书愤》紧扣“愤”字,抒发自身感怀。16.本诗和《书愤》的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且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

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3)《锦瑟》中“,”两句,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的传说写出了自己理想

的最终幻灭。(4)《燕歌行并序》中“,”两句将战士拼死力战和将军轻敌骄逸进行对比,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5)《书愤》中,诗人陆游借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表现自己时光虚掷、壮心未遂的无限感叹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4

小题,8分)1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熟悉②屈平属.草稿未定属,写③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④平伐.其功伐,夸耀⑤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痛恨⑥人穷.则返本穷,贫穷⑦其文约,其辞微.微,微小,细微⑧举类迩.而见义远迩,近A.①②③④B.⑤⑥

⑦⑧C.②③⑥⑦D.①④⑤⑧19.下列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离骚者,犹离忧也皭然泥而不滓者也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厚币委质事楚C.被发行吟泽畔乃令张仪详去秦D.明道德之广崇亡走赵,赵不内20.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

确的一项是()①蝉蜕于浊秽②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④离骚者,犹离忧也⑤遂绝齐⑥是以见放⑦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⑧此不知人之祸也⑨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A.①⑥⑨/②⑦/③/④⑧/⑤⑩B.①⑦/②/③/④⑧/⑤⑨/⑥⑩C.①⑥⑦/②③/④⑧/⑤

⑨/⑩D.①⑦/②③/④⑧/⑤⑩/⑥⑨2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蝉.蜕于浊秽②复释去.张仪③厚.币.委质事楚④时秦昭王与楚婚.⑤举贤.以自佐⑥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⑦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⑧身客.死于秦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C.①④⑧/②③

/⑤/⑥⑦D.①③⑧/④⑥/②/⑤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日前,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通知,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内部学习宣传全覆盖,做好全面准备,确保《规则》于今年3月

1日起顺利有效实施。①其中第二条写道: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正,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规范。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欺凌、学生受挫自杀等事件屡见不鲜,A:是青

少年的责任、规则意识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所以,教师要重视相关方面的教育,如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遵守规则,使学生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教育惩戒,让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

生身心健康为前提,B。②只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就可使学生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22.此文段①②句中各存在一处逻辑谬误,请指出违背的逻辑规律并修改句子。(4分)23.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东汉思想家王充有言:“两刃相割,利钝乃知。”比较可以让我们鉴别事物的好坏,明确自己的优劣高低……比较让个人和

社会得以发展。但是,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比较也会让我们自卑沮丧、心志动摇……比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

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2728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