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二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31)页,1016.57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49983cc94e153e3d486db83938699f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下学期大理州普通高中质量监测高二生物学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中部分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B.镁离子能参与叶绿素的合成C.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D.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多细
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详解】A、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A正确;B、无机盐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镁离子能参与叶绿素的合成,B正确;C、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纤维素不能作为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C错误;D、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D正确。故选C。2.动物细胞通过胞吞形成囊泡能将摄人的物质运往溶
酶体降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囊泡的膜主要由磷脂、蛋白质分子构成B.细胞通过胞吞摄取物质时不需要蛋白质参与C.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最初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D.溶酶体水解产生的物质可被细胞再利用【答案】B【解
析】的【分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人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
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详解】A、动物细胞通过胞吞形成的囊泡,可见囊泡膜的组成成分与细胞膜相同,主要由磷脂、蛋白质分子构成,A正确;B、细胞通过胞吞摄取物质时需要蛋白质参与,即需要膜上蛋白质的识别,B错误;C、由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最初在游离核糖体上合
成,而后迁移到内质网上继续合成,C正确;D、溶酶体水解产生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可被细胞再利用,D正确。故选B。3.科学家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移植后发育长大的美西螈,全部是黑色。该实验可得
出的结论是()A.细胞核是代谢主要场所B.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C.细胞核中含有染色质D.细胞核是代谢的控制中心【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细胞核不是代谢的主要场所,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A错误;BCD、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全部是黑色的。其原因是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B正确;CD错误。故选B。4.图为物质P和Q跨膜运出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P可能是甘油和乙醇B.物质Q运出细胞一定需要转运蛋白C.物质P和Q运出细胞都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D.物质P和Q运出细胞都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
的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物质P逆浓度梯度运输到细胞外,因此该过程是主动运输过程;物质Q顺浓度梯度运输到细胞外,属于协助扩散或自由扩散。【详解】A、甘油和乙醇是脂溶性小分子有机物,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而物质P
是逆浓度运出细胞,A错误;B、物质Q运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方式是被动运输,被动运输中自由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B错误;C、物质P和Q运出细胞都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即具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D、物质P是逆浓度运出细
胞,需要消耗能量,物质Q是顺浓度运出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C。5.某同学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完成质壁分离的实验,在显微镜下测量细胞的长度Y和原生质层的长度X(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实验过程中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自身前后变化可形成对照B.质壁分离过程中,X/Y值越大,说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越高C.不同细胞用相同的蔗糖溶液处理相同时间后,X/Y值越大,细胞液的初始浓度越低D.质壁分离彻底复原后的细胞,将不再吸水,此时细胞液的浓度
与外界溶液的浓度相等【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细胞由于液泡失水而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高时,细胞液的水分就会穿过原生质层向细胞外渗出,液泡的体积缩小,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有限,而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较大,所以在细胞壁停止收缩后,原生质体继续收缩,这
样细胞膜与细胞壁就会逐渐分开,原生质体与细胞壁之间的空隙里就充满了外界浓度较高的溶液。【详解】A、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实验前后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自身变化形成对照,如可通过观察液泡的大小、颜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位置关系进行比较,A正确;B、质壁分离过程中,X/Y值越小,说明细胞
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越高,B错误;C、不同细胞滴加相同的蔗糖溶液相同时间后,X/Y值越大,则细胞液的初始浓度越高,C错误;D、质壁分离复原后,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细胞液浓度可能高于或等于外界溶液浓度,D错误。故选A。6
.酶抑制剂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的活性。图表示两种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酶与底物活性位点互补的作用过程说明酶具有高效性B.抑制剂A与酶的活性位点契合,可被该酶催化分解C.可通过降低底物浓度来解除抑制剂A对酶
的抑制效果D.高温和抑制剂B都能降低酶活性,两者作用机理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而在低温下,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详解】A、图中底物与酶活性位点互补
时,酶才能与底物结合,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A错误;B、分析图可知,抑制剂A与酶的活性位点互补,却不能被该酶催化分解,B错误;C、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从而增加底物与酶的接触几率,解除抑制剂A对酶的抑制效果,C错误;D、分析图可知,抑制剂B和酶结合后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高温也会使酶的空间结
构发生改变,所以高温和抑制剂B都能降低酶活性,两者作用机理相同,D正确。故选D。7.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B.正常细胞中ATP与ADP比值相对稳定C.细胞内形成ATP所需的能量都可以来
自光能D.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能与某些蛋白质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特殊化学键),其断裂时,大
量的能量会释放出来。2、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远离A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TP就转化成了ADP。【详解】A、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分布在
需要能量的场所,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A正确;B、正常细胞中ATP与ADP可快速相互转化,细胞中比值相对稳定,B正确;C、动物细胞形成ATP所需的能量只能来自有机物中的化学能,C错误;D、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这些分子被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
生变化,活性也被改变,D正确。故选C。8.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说法,错误的是()A.有氧呼吸过程中,只有第三阶段需要氧的参与B.细胞呼吸能为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直接提供能量C.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也有[H]的消耗D.处理伤口时选用透气的纱
布能抑制厌氧菌的繁殖【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分子葡萄糖被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的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型氢;
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型氢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2)无氧呼吸的二阶段: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重新生成乳酸,一般植物细胞内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有氧呼吸过程中,只有第三阶段需要氧,氧气和
[H]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A正确;B、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剩余的能量转移到ATP中,ATP能为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直接提供能量,B错误;C、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是丙酮酸被[H]还原为乳酸,也有[H]的消耗,C正确;D、处理伤口时选用透气的纱布能抑制厌氧菌,
例如破伤风杆菌的繁殖,D正确。故选B。9.下列有关绿色植物体内光合色素与光敏色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们都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B.它们都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C.叶绿素和光敏色素都能吸收红光D.叶
绿素和光敏色素的合成与光照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
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详解】A、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A错误;B、光敏色素吸收的光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不参与光合作用,B错误;C、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叶绿素主要自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C正确;D、叶绿素的合成与光照有关,D错误。故选C。10.下列实验中,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是()①观察花生子叶中被苏丹Ⅲ染色的脂肪颗粒②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③观察红细胞的细胞膜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④
观察黑藻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A.②③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内部构造,称为细胞的显微结构。其分辨率不超过0.2μm,有效放大倍数一般不超过1200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
。其分辨率:0.2nm,可以放大几千倍、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详解】①花生子叶中富含脂肪,可以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苏丹Ⅲ染色的橘黄色脂肪颗粒,①正确;②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可以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②正确;③细胞膜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
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③错误;④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④错误。综上所述,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是③④,ABC错误,D正确。故选D。1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抑制核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
间期B.细胞周期包括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C.是指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开始时为止D.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时间比染色质存在时间长【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G1期:DN
A合前期,合成RNA和核糖体。S期:DNA复制期,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即DNA、组蛋白和复制所需要酶的合成。G2期:DNA合成后期,有丝分裂的准备期,主要是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等)的大量合成。M期:细胞裂期,
暂离细胞周期,停止细胞裂执行定物功能,细胞所处期G0期。【详解】A、分裂间期DNA复制,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A正确;B、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B错误;C、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
为止,C错误;D、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时间比染色质存在时间短,因为分裂间期占的时间长,且处于染色质状态,D错误。故选A。1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衰老时胞内水分减少,导致细胞核体积增大B.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只发生
在胚胎发育时期C.细胞分化是一种稳定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是不可逆的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作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
化,一般来说,分化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详解】A、细胞衰老时胞内水分减少,导致细胞体积减小,A错误;B、细胞凋亡既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也发生在成熟生物体中,B错误;C、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
来说,分化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是不可逆的,C正确;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D错误。故选C。13.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下列最
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A.F2的表型比高茎:矮茎=3:1B.F1产生含D和含d的配子比1:1C.F2的基因型DD:Dd:dd=l:2:1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高茎:矮茎=1:1【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同
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详解】A、F2的表型比高茎:矮茎=3:1,是孟德尔杂交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A错误;B、F1产生含D和含d的配子比1:1,说明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产生不同配子的比例为1:1,因而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正确。C、F2的基因型DD:Dd:dd=l:2:1,是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的假说,C错误;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高茎:矮茎=1:1,是对演绎推理内容的实验验证结果,D错误。故选B。14.已知豌豆的红花对白花为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
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50%致死,则杂合子自交子代中,红花:白花的性状分离比为()A.5:1B.3:1C.8:1D.2:1【答案】A【解析】【分析】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
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假设豌豆的红花、白花性状由A、a控制。父本产生的配子中,由于含a的花粉50%致死,即Aa(父本)产生的雄配子为A:a=2:1,Aa(母本)产生的雌配子为A:a=l:
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AA:Aa:aa=2:3:1,则红花:白花的性状分离比为5:1,BCD错误,A正确。故选A。15.图为果蝇(2n=8)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过程示意图(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A.A的某个时期存在8个四分体B.细胞B、细胞C都含有2个染色体组C.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细胞A→细胞B、C过程中D.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细胞B(C)→细胞D、E(F、G)的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
入两个子细胞,使得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只得到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总数的一半。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详解】A、A为精原细胞或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前期联会染色体并未加倍,所以只能形成4个四分体,A错误;B、细胞
B、细胞C为次级精母细胞,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所以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B错误;C、细胞A→细胞B、C过程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由于细胞一分为二,所以
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细胞A→细胞B、C过程中,C正确;D、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细胞A→细胞B、C过程中,D错误。故选D。16.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不考虑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的A.该病的遗传方
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C.若Ⅲ一1为纯合子,则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若Ⅱ—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答案】D【解析】【分析】伴X隐性遗传病特点:母病儿必病;伴X显性遗传病特点:父病女必病。【详解】A、若该病为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I-2(Ⅱ-3)患病,则Ⅱ-5(III-7)应患病,A错误;B、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Ⅱ-1患病,则Ⅲ-5应患病,B错误;C、若III-1为纯合子,其后代有正常男性,说明致病基因为隐性,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后代男性应患病,该病的遗传方式为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错误;D、若Ⅱ—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其为纯合子,后代有患者,说明致病基因为显性,Ⅱ-1患病,Ⅲ-5正常,排除伴X显性遗传病,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正确。故选D。17.图是某DNA分子的片段,该片段共含有1
000个碱基对,其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占2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DNA复制时DNA聚合酶作用于①和③处B.若②替换为A—T,则生物的性状一定不发生改变C.整个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2个磷酸基团D.该DNA复制两次,共需要1
200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为DNA的双链结构,①为两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②为碱基对,③是氢键。【详解】A、该DNA复制时DNA聚合酶作用于①处(磷酸二酯键)
,即形成两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A错误;B、若②替换为A—T,由于密码子的简并,则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B错误;C、整个DNA分子中,除了每条链末端游离的磷酸基团以外,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2个磷酸基团,在该DNA片段中,3'末端脱氧核糖只连接1
个磷酸基团,C错误;D、该片段共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占20%,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000✖20%=400,复制两次,共需要400✖(22-1)=1200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正确。故选D
。18.图为果蝇DNA的电镜照片,图中的泡状结构叫作DNA复制泡,是DNA正在复制的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③的DNA复制起始时间早于①和②B.DNA边解旋边复制,从多起点开始复制C.①②③中合成
子链时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DNA聚合酶催化合成的子链都从5'→3'延伸【答案】A【解析】【分析】图中复制泡的大小可代表复制时间的长短,复制泡越大,复制时间越早,说明耗时越长。【详解】A、③的复制泡最小,说明其复制时间晚于①和②,A错误;B、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多起点、边解
旋边复制,B正确;C、DNA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①②③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链,C正确;D、在DNA复制的过程中,子链的合成都从子链的5'→3'延伸,都是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的,D正确。故选A。19.图是基因表达过程
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图表示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过程B.②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C.③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5'→3'D.④上T与mRNA上的A互补配对【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示为真
核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其中①为DNA,经转录合成②mRNA,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③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④为tRNA,是运输氨基酸的工具。【详解】A、图中②为mRNA,在细胞核经转录合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开始翻译,故表示真核细胞中的核基因表达过程,A正确;B、转录得到的是
②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B正确;C、翻译时③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5'→3',C正确;D、④是tRNA,没有T,因此④上U与mRNA上的A互补配对,D错误。故选D。20.下列有关表观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遗传是指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导致表型发生改变的现象B.柳穿鱼Lcyc基因的碱基高度甲基化,能抑制该基因的表达C.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微小差异与环境有关,与表观遗传无关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修饰不会影响基因的表达【答案】B【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详解】A、表观遗传能够使生物体在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可遗传的性状改变,A错误;B、柳穿鱼Lcyc基因的碱基高度甲基化,能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进而对性状产生影响
,B正确;C、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C错误;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D错误。故选B。21.引起“猫叫综合征”的原因是()A.第5号染色体数目减少B.第5号染色体非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C.第5号染色体某基因中碱基缺失D.第5号染色体的染色体片段缺失【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类的第5号
染色体缺失一小段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引起的遗传病,D正确。故选D。22.动物甲生活在低温、高海拔区,与低海拔区同种生物相比,动物甲体重显著增加且L基因突变使其具有高L酶活性(该酶参与修复紫外线导致的DNA损伤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低温环境使动物甲L基因发生突变B.体重增加有助于动物甲适应低温环境C.研究动物甲的化石可为进化提供证据D.动物甲存在多种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
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例如,从动物的牙齿化石推测它们的饮食情况,从动物的骨骼化石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从植物化石推测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等等。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
要的证据。【详解】A、变异是不定项的,低温环境对变异起到选择的作用,而不是使动物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B、体重增加,脂肪增多,有助于动物适应低温环境,B正确;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可为进化提供依据,C正确;B、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环境的不同导致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出现多
种类型,D正确。故选A。23.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①血红蛋白与O2结合②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被分解③乳酸与缓冲物质反应④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⑤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⑥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A.①②⑤B.③④C.②④⑥D.①④⑥【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即细胞
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①血红蛋白与O2结合发生在红细胞内,符合题意,①正确;②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被分解,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组织液属于内环境,不符合题意,②错误;③乳酸与缓冲物质反应发生在内环境中,不符合题意
,③错误;④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发生在肝脏细胞内,符合题意,④正确;⑤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不符合题意,⑤错误;⑥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符合题意,⑥正确。故选D。24.下列与神经调节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心跳减慢,胃肠蠕动
会加强B.所有生物都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因此都具有反射活动C.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非条件反射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的【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
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
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即副交感神经占据优势,因此心跳减慢,肠胃蠕动会增强,A正确;B、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植物、低低等动物以及原核生物等没有反射活动,B错误;
C、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传出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出神经,C错误;D、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D错误。故选A。25.下列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小泡是神经递质释放前的储存场所B.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C.兴
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快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
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
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即突触小泡是神经递质释放前的储存场所,A正确;B、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所以突触后膜一
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B正确;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C错误;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发生一个短暂的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C。26.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分级调
节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临时记住某个验证码属于记忆过程中的感觉性记忆B.人类的学习与记忆是由多个脑区参与的人脑高级功能C.大脑中的神经中枢能参与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控D.通过分级调节,能使
机体的运动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答案】A【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
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临时记住某个验证码属于第一级记忆,A错误;B、人类的学习与记忆是由多个脑区参与的人脑高级功能,
B正确;C、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大脑中的神经中枢参与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控,C正确;D、机体运动在大脑皮层及其他中枢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D正确。故选A。27.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A.成年人注射
生长激素可以促进身高增长B.糖尿病患者定时口服胰岛素可以控制血糖C.高血钠、低血钾患者通过注射醛固酮进行治疗D.通过注射抗利尿激素治疗患者出现尿频等症状【答案】D【解析】【分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使用激素时应结合其化学本质采取适宜的方法。【详解】A、
成年人的骨骼已经闭合,故注射生长激素不能促进身高增长,A错误;B、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否则会被分解而失去作用,B错误;C、醛固酮具有促进钠离子重吸收和促使钾离子排出的作用,高血钠、低血钾患者不能通过注射醛固酮进行治疗,C错误;D、抗利尿激素能够作
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故通过注射抗利尿激素治疗患者出现尿频等症状,D正确。故选D。28.图为正常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GC分泌过程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B.GC分泌后弥散到体液中,定
向运送到靶细胞和靶器官C.若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D.机体通过神经影响CRH的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施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下丘脑分泌的CRH可促进垂体分泌ACT
H,ACTH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GC),同时糖皮质激素(GC)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详解】A、看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作用下丘脑,下丘脑释放CRH增多,保进垂体释放ACTH增多。最终导致GC分泌增多,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
节。糖皮质激素(GC)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A正确;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B错误;C、若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对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作用增强,垂体分泌的ACTH减少,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
功能减退,C正确;D、神经递质可作用下丘脑,下丘脑释放CRH增多,机体通过神经影响CRH的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施调节,D正确。故选B。29.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B细胞活化需要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分别与其结合B.树突状细胞向
B淋巴细胞呈递病原体的抗原信息C.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D.抗体与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结合后能抑制病原体的繁殖【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
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
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A、B细胞要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即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分别与其结合后,B细胞开始分裂、分化,A正确;B、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B细胞结合,而不是树突状细胞直接向B淋巴细胞呈递病原体的抗原信息,B错误;C、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C正确;D、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可以被抗体结合或被巨噬细胞吞噬,以抑制病原体
的繁殖,D正确。故选B。30.下列关于免疫失调和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HIV能通过表面蛋白特异性感染辅助性T细胞B.疫苗进入人体后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C.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使用免疫增强剂进行治疗D.器官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
提高器官成活率【答案】C【解析】【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反应,当机
体再次侵入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详解】A、HIV病毒主要通过表面蛋白特异性攻击辅助性T细胞,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正确;B、疫苗相当于抗原,在进入人体后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B正确;C、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过强,可使用
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C错误;D、异体器官移植由于免疫排斥而成活率较低,发生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因此某些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正确。故选C31.图为某植物籽粒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叙述错误的是()的A.籽粒形
成初期,细胞分裂素含量升高,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B.籽粒形成过程中,不同植物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C.生长素可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D.种子籽粒成熟后期,三种激素的含量较低,脱落酸的相对含量可能逐渐升高【答案】A【
解析】【分析】曲线分析:图为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因此分析曲线可以看出,细胞分裂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赤霉素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生长素在7月13号呈逐渐增加,在7月27号时又逐渐降低;小麦籽粒的质量是呈先增加
后减少的趋势。【详解】A、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A错误;B、由图可知,籽粒形成过程中,不同植物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共同调节籽粒形成过程中的生理活动,B正确;C、生长素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可能与受
体特异性结合,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对相关生理过程的调控,C正确;D、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种子籽粒成熟后期,生长变得缓慢,因而三种激素的含量较低,而此时脱落酸的相对含量可能逐渐升高,进而促进果实成熟后的脱落过程,D正确。故选A。32.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某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结
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4-D浓度(mol/L)00.40.711.31.6芽长度(cm)47111385根长度(cm)68410.80.6A.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都与植物激素类似B.浓度为0.4mol/L的2,4-D既能促进芽生长,也能促进根生长C.
实验结果表明2,4-D既能促进芽生长,也能抑制芽的生长D.实验过程中,环境因素改变不影响植物体内激素的产生与分布【答案】B【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本实验自变量是2,4-D溶液浓度,因变量有平均芽长度和平均根长度;2、根据表
格数据可知,2,4-D溶液浓度在0.4-1.6mol/.L之间对芽的生长都是促进作用,在0.4mol/L时对根是促进作用,在0.7-1.6mol/L之间对根的生长都是抑制作用。【详解】A、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A错误;B、根据表
格中数据可知,0.4mg/L的2,4-D溶液时平均根长度和平均芽长度分别是8cm、7cm,均比对照组长,此时促进芽与根的生长,B正确;C、实验结果表明2,4-D既能促进根生长,也能抑制根生长,对芽则起促
进作用,C错误;D、环境因素改变会影响植物体内激素的产生与分布,D错误。故选B。33.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可用样方法调查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C.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能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D.气温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
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即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B、样方法多用于调查植物、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的密度,B正确;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不是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等气候因
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D错误。的故选B。34.图表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形增长B.160min后,种内竞争先减弱,后逐渐增强C.进行振荡培养时,转速大小不会影响其
增长速率D.自然条件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更复杂【答案】D【解析】【分析】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其增长曲线呈“S”形。【详解】A、图中种群数量在后期不断下降,不符合“S”形增长,A错误;B、160min后由于资源、空间有限,种内竞争
先增强后减弱,B错误;C、培养液进行振荡培养时,转速大小会通过影响培养液中氧气含量从而影响种群增长速率,C错误;D、自然条件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分等)和生物因素(种群内部生物因素
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D正确。故选D。35.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总是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B.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生态位的原理C.某地区群落类型的外貌和物种组成不同,与水分、温度等因素有关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间
才开放,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详解】A、群落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当被捕食者增加时,捕
食者也会增加,A错误;B、四大家鱼位于不同的水位,有不同的习性,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生态位的原理,B正确;C、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群落类型的外貌和物种组成,C正确;D、气孔是水分子和气体的通道,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间才开放,有助于
减少水分散失,D正确。故选A36.某地退耕还草后,群落发生了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演替过程中,群落的水平结构会发生改变B.随时间推移,该地一定会演替到森林阶段C.退耕还草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D.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群落利用环境资
源的能力增强【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
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包括水平结构,A正确;B、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但该地未必一定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因为还会受到当地环境条
件的限制,B错误;C、退耕还草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D、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群落结构变得复杂,因而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增强,D正确。故选B。3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
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园中饲养的各种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生态系统中只有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
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答案】B【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详解】A、动物园中的动
物分开饲养,不能体现其内在的营养关系及相互联系,没能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A错误;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B正确;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C错误;D、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
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D错误故选B。38.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B.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与开私家车相比,可增大生态足迹C.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D.发展低碳经济、植树造林是实现碳平衡的有效手
段【答案】B【解析】【分析】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由于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此外,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水圈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随之增加;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局部短缺,水圈中的二氧化碳也能及时进入大气。【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A正确;B、搭乘公共交通与开私家车相比,可减少汽车对道
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可减少吸收汽车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所以可减小生态足迹,B错误;C、海洋中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正确;D、发展低碳经济可减少碳的排放,植树造林可增加
碳的利用,二者是实现碳平衡的有效手段,D正确。故选B。3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B.信息传递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也
可以控制有害动物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种群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降低害虫数量属于化学防治【答案】D【解析】【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A正确;B、信息传递的应用可
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如在鸡舍开灯,提高产蛋量),也可以控制有害动物(如利用性引诱剂破坏害虫性别比例,以降低其出生率),B正确;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种群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例如植物的开花、动物的产卵依赖于光周期,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
物,降低害虫数量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故选D。4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森林和
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
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注意潜在价值≠没有价值。【详解】A、捕食者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现绝对优势种,为其他生物的生存开拓了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错误;B、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等功能体现了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C、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D、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D错误。故选B。二、简答题41.为探究温度和CO2含量对植株甲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
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温度可通过影响相关酶的活性影响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和______中。CO2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后,可与叶绿体内_______(物质)结合参与暗反应过程
,暗反应中属于吸能反应的过程是__________。(2)据图分析,单独高温处理时,该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最低,推测其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___(填“酶的活性”或“CO2含量”),判断依据是____
____。(3)生产中,给作物施农家肥(有机肥)可以提高环境中CO2浓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答案】(1)①.类囊体薄膜上(顺序可颠倒)②.基质③.C5(五碳化合物)④.C3的还原(2)①.CO2含量②.处理相同时间,高温、增
施CO2组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均大于单独高温处理(3)农家肥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后产生CO2,促进了作物的光合作用【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
行,这个阶段叫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以下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NADPH
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这样,光能就转化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这些ATP将参与第二个阶段合成有机物的化学反应。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
有光都能进行,这个阶段叫作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在这一阶段,CO2被利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生成糖类。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这个
过程称作二氧化碳的固定。一分子的二氧化碳被固定后,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
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这些C5又可以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这样,暗反应阶段就形成从C5到C3再到C5的循环,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暗反应过程也称作卡尔文循环。【小问1详解】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发
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温度可通过影响相关酶的活性影响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和基质中。暗反应过程中,CO2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后,可与叶绿体内C5结合参与暗反应过程。暗反应过程中一分子的二氧化碳被固定后,很快形成两个C3
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所以暗反应中属于吸能反应的过程是C3的还原。【小问2详解】分析图可知,处理相同时间,高温、增施CO2组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均大于单独
高温处理,这两组中自变量是CO2浓度,说明单独高温处理时,该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最低,主要限制因素是CO2。【小问3详解】生产中,给农作物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后产生CO2,从而提高环境中CO2浓度,促进了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42.为探究某
多年生植物花色的遗传规律,科研小组进行如图所示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推测,该植物的花色(红色、绿色和褐色)由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______定律。为进一步验证上述假说,可选F1进行多次测交实
验,若测交结果为________,则上述假说成立。(2)如果该植物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就用A、a表示,如果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就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亲本红色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F2红色个体中杂合子的比
例为_____________。(3)若要以上述植株为实验材料,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纯合褐色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答案】(1)①.两##至少两②.基因自由组合③.褐色:绿
色:红色=1:1:2(2)①.AAbb##aaBB②.1/2(3)收集F1植株的花粉,经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上述单倍体幼苗,再经筛选获得纯合褐色的品种【解析】【分析】根据F2表型及比例,推测F1为双杂合子,亲本中一对等位基因隐性纯合,一对等位基因显性纯合。【小问1
详解】F1褐色植株自交,F2褐色:绿色:红色=9:3:4,是9:3:3:1的变式,推测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根据题干信息判断:某一隐性基因成对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红色,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假说,可选F1进行多次测交实验(与隐性纯合个体进行杂交),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褐色:绿色:红色=1:1:2,则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小问2详解】当两个显性基因同时
存在时表现为褐色,则F1基因型为AaBb,红色基因型为aabb、A-bb(或abb、aaB-),绿色基因型为aaB-(或A-bb)。亲代红色和绿色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则亲本红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F2中红色个体占4份,其中杂合子占2份,所以F2
红色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2;【小问3详解】单倍体育种技术包括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和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可以获得纯合的二倍体植株。要想获得纯合褐色品种(基因型为AABB),收集F1植株的花粉(AB、Ab、aB、ab),经花
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上述单倍体幼苗,再经筛选获得纯合褐色的品种。43.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有机物代谢的功能,兴趣小组以小鼠的食欲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回答下列问题:(1)小鼠体内甲状腺
激素的分泌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轴进行调节,甲状腺激素除了能调节有机物代谢,还具有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的作用。(2)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切除小鼠的甲状腺,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观察,与对照组相比,发现实验组小鼠食
欲不振,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3)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有机物代谢的功能,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答案】(1)①.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②.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促进生长和发育(2)①.只做手术切口,不切
除小鼠的甲状腺②.甲状腺具有调节有机物代谢的功能(3)将上述实验组小鼠再分成等量两组,实验组一注射(口服)适量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二注射(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在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记录两组小鼠的食欲情况【解析】【分析】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
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小问1详解】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
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进行调节,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促进生长和发育等功能。【小问2详解】实验目的是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有机物代谢的功能,所以实验组切除甲状腺,对照组只做手术切口,不切除小鼠的甲状腺,实验组如果食欲不振,
说明甲状腺具有调节有机物代谢的功能。【小问3详解】为进一步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有机物代谢的功能,可以将上述实验组小鼠再分成等量两组,实验组一注射(口服)适量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二注射(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在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后记录两组小鼠的食欲情况,如果组一恢复正常的食欲,而对照组基本不变,则说明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有机物代谢的功能。44.图表示某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只存在图示食物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
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能量是通过__________逐级传递的。(2)图中A和B表示桑和浮游植物用于__________的能量,A和B中的能量除了进入蚕和鱼体内,去向还包括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
桑基鱼塘实现了__________,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3)建设该生态系统时,不仅要考虑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问题,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投放鱼苗的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的限度(环境容纳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
_原理。(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1)①.生产者(桑和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②.有机物(鱼饲料)中的化学能③.食物链(或食物网)(2)①.生长、发育和繁殖②.流向分解者(未利用)③.能量的多级利用(3)①.整体②.协调(4
)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较少,食物网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较低【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有自生原理、循环原理、整体原理、协调原理等。【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图展示的是某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所以流入该生态的能量是桑和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鱼饲料等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能
量流动是流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并且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小问2详解】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结合图可知,图中A和B表示桑和浮游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和B中的能量除了进入蚕和鱼体内,去
向还包括流向分解者的部分。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并结合题图可知,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小问3详解】建设该生态系统时,首先要遵从自然规律,不仅要考虑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问题,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投放鱼苗的数量不
能超过环境承载的限度(环境容纳量),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协调和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小问4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