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模拟检测(三模)语文试题.docx,共(8)页,65.09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497fd1b8a3660f0afa0a0b1112c5dd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滨海新区普通高考模拟检测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0页。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
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孔子“韦编三绝”,董仲舒“目不窥园”,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苏子美“
《汉书》佐酒”……回溯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疫情防控期间的“宅读”,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有人读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从“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这句话中,体会到爱的力量;有人读了《中国抗疫简史》,纵览几千年来中华民
族防疫抗疫的历史经验,()了战疫的必胜信念;有人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思索生命的意义。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
书之于人的意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我们深深懂得,正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土尽责,才使得我们在山河无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沉醉增强五彩缤纷B.沉醉增加流光溢彩C.沉迷增加五彩缤纷D.沉迷增强流光溢彩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提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B.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C.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提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D.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孔子,名丘,
字仲尼,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开创儒家学派。他与弟子的思想言行被编成语录体著作《论语》。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班固编撰,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其中著名篇目有《张衡传》等。C.陶渊明,东晋人,字元亮,又名潜,
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代表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D.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该奖项的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中国
作家莫言等。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
,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牛具有“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
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
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
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还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
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已至,我们要有一股子“牛劲”,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有删改
)材料二: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
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
文明的基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随着时代
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
,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
影响。(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唯一原因。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
内涵。C.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事例告诫我们,只要有像牛一样的勤奋精神,就能收获真功夫。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我们才给牛的精神赋予更新的内涵并将之发扬光大。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骏
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B.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与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的意思是相似的。C.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
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6.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
是A.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B.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甲)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
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
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廩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
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者,民之所归也;粟者,财之所归也;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
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
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节选自《管子•治国》)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纤至悉达到B.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通“疲”,疲乏C.岁恶.不入(年成)不好D.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安抚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仓廪实而.知礼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莫之.振救未之.有也C.天下财产何.得不蹶青泥何.盘盘D.一夫为.粟二百石父母宗族,皆为.戮没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今背本而趋末食
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
贼也10.《汉书•食货志》中的各句全属于其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①仓廪实而知礼节②用之亡度③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④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
⑤D.①②④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汉代建国以来积贮少的情况和带来的危险,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能“兴利除害”则能得到民心归附。D.两篇文章都是驳论文,都是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第Ⅱ卷四、(25
分)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3分)②窃为陛下惜之。(2分)③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3分)13.甲、乙两文关于“粟多”作用的论述有何共同点?
(3分)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落梅[南宋]刘克庄①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②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①刘克庄,宋末文
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②莓苔:苔藓植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眼前的自然景象入笔,既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由此生发,唤起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丰富联想。B.颔联不仅生动描绘出
落梅在风霜刀剑摧残下四散飘坠的凄惨情景,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C.尾联展开议论,巧妙而又曲折地将矛头指向对百花胡乱使用生杀权力的东风,指责它不怜香惜玉,表达了作者怜
花惜花的情绪。D.这首咏梅诗通篇不着一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遇,而且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情,运笔委婉,启人深思。(2)这首诗的首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分)(3)有评论家认为,“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
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者的“同工”之处。(3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壮志难酬,苦闷难言,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2)《红楼梦》中有“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一句。对于阿房宫的广阔与高峻,在《阿房宫赋》中也有类似的表达。这两句是“,”。(3),彩彻区明。(王勃《滕王阁序》)(4),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乡土情结柯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
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
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
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
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
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③“金窝银窝,不
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
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④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
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
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⑤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
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清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
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
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
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⑥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
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飘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有修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是(4分)A.文章开头引用王维的诗句,意在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乡情结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B.虽说“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然而人们还是告别家乡,他们都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的。C.“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
比喻,极富表现力,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D.“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这句话既批评了第一代华侨“甘作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又给那些满口标榜人权的人顺带一击。E.“乡土情结”是文章的线索,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作者思念与热爱家乡,希
望家乡、祖国早日富强的同义语。17.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4分)18.请赏析第③段中画线语句(4分)19.第⑤段赞颂了海外的炎黄子孙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与共的精神。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2
0.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可作者仍然认为“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你同意作者的意见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六、语言表达(10分)21.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4分)中国人
吃早饭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大都实行早午晚三餐制,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演绎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①,②,③。不是所有的早餐都以快取胜,④,一样样精致的茶点,被一双双灵巧的手赋予生
命。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民以食为天”的传统中国,早餐早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载体了。A.在广州,早餐享受的就是过程,师傅为准备一份点心可能需要忙碌整整3个小时B.现代城市里,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简单快捷C.天津人最懂得
这一点D.煎饼果子,外柔内脆,鲜香兼备,享受它只需要两分钟22.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读它,益处很多。然而有些同学却说:“我学习时间太紧,没有时间读啊。现在一有空闲就想看手机,没法读整本书啊。”“我对读整本书不感兴趣,读点杂志还可以。”请针对
此现象,任选《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中的一本,结合小说人物、情节或《论语》名句,向这些同学谈谈“读整本书的益处”。要求:不超过100字(6分)七、作文(60分)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0年12月31日晚7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1年新
年贺词,回顾“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写就的抗疫史诗”,展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春晖高中校报编辑部为带领同学们共悟新年贺词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汲取继续前进的磅礴力量,获得走向未来的宝贵启示,拟围绕“习近平主席2021年新年贺词”开设主题专栏。现校报编辑
部向你约稿,请你从贺词中的“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大道不孤,天下一家”这四句话中选择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2021滨海新区普通
高考模拟检测卷语文参考答案一、(9分)1.A【解析】沉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一般为褒义词。沉迷:深深地迷惑或迷恋(某事物),一般为贬义词。语境是迷恋的事情拥有恒久魅力,所以用“沉醉”。排除CD。增强:增进,加强。增加:在原有的基础
上加多。增强是定性的,增加是定量的;前者是质的提高,后者是量的变化。“增加”与语境中的“必胜信念”不搭配,排除BC。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流光溢彩的意思是光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出来,一般用在形容车
灯、霓虹等,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偶尔也用来形容夜空。语境修饰的是花朵,所以选用“五彩缤纷”。排除BD故选A。2.B【解析】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狙击: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
“狙击”与语境是“疫情防疫战”不搭配,所以排除CD。根据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形容词性的词语要放在名词性词语前面,所以“重大”放在“战略”前面,排除AD两项。“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不搭配,所
以排除AC。故选B。3.B【解析】“其中著名的篇目有《张衡传》等”错误,《张衡传》选自《后汉书》。故选B。二、(9分)4.B【解析】A.“唯一原因”错。材料一中写到“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说明原因不止一个。C.“
只要......就”太绝对。D.原因分析不准确。“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牛的精神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故选B。5.C【解析】“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
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故选C。6.A【解析】.《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意思:人们都说喝了这泉水,就会贪财爱宝,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洁的人喝了,我想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故选
A。三、(15分)7.A【解析】“至”,极。8.B【解析】B项“之”都是代词。A项、顺承/递进C项、怎么/多么D项、动词,种植//介词,表被动。9.B【解析】“食者”是名词,作下一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C。“淫侈之”句意不完整,排除AD。故选B。译文: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
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10.C【解析】②是作者反对的观点;③是客观陈述汉代建国时间,没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也不是做法。排除②③。故选C。11.D【解析】两篇文章都
是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称之为驳论文。故选D。四、(25分)12.①【答案】(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解析】乃,才;图,谋划。岂....乎....:难道......吗?②【
答案】我(私意/私下)真替陛下痛惜啊!【解析】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为,介词,替③【答案】到了杀戮人民的程度,人民也不憎恶。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解析】至于,到了;恶,憎恶;务粟,致力于粮食生产。13.【答案】国富、民安、民心归附(也可答“招来远人”或“人民归附
”)【解析】甲段语句“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乙段语句“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
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粟者,民之所归也;粟者,财之所归也”,可表明两文的共同点是国富、民安、民心归附。14.(1)C【解析】“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
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2)【答案】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哪堪那残破凋
零的花瓣竟如雪片一般纷落,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1分),诗一起便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透露出作者浓重的感伤(1分)。(3)【答案】均为托物言志(1分),表面上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曾经美好高洁的梅花如今沉沦萎顿于
泥土之中,寂寞凄凉地与莓苔之类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1分),实则赞美包括自己在内的遭遇坎坷但仍坚守志节的有志之士(1分)。15.(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云销雨霁(4)蚕丛及鱼凫五、(22分)16.BD【解析】B项原因还包括“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D项第一代华侨没有“甘作”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没有对第一代华侨的批评。(选对一个2分,全对4分)17.【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和生活点滴;③悲
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相亲。(每点1分)18.【答案】这个句子用了比喻(1分)和排比(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子们孤独无依的境况(1分),从而突出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1分)。19.【答案】①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
)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2分);②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2分);③照应了前文,使得文章结构更加严谨顺畅(2分)。【解析】此题考查文段在文中作用。解答此题,一般要从内容、
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海外的炎黄子孙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所揭示的文章主旨,海外炎黄子孙的群体精神,乡土情结的内涵分析作答;在结构上,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照应了前文。20.【示例1】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因为故乡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已成为我
们生命的一部分,不管到哪里,故乡的影子总是永远追随。虽然科技进步使天涯比邻,但对故乡的依恋没有消失,春运的人潮就是证明。再者,先进的科技只更方便地满足了人们的乡土之恋,而乡土之恋并未因之消失。【示例2】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
。以前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远离乡土的人们难以回乡,难见亲人,所以有对故乡深沉的牵挂和思念,这就是所谓的乡土情结。现在科学进步了,先进的通讯技术能让亲人如在眼前;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可以让人们很快踏上故土。所以,科学的进步会让乡土之恋消失。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要求首先明确观点(1分);能结合文本中故乡在人们心目中的情结、现代科技进步、交通发达便利等方面来阐发观点(2分);组织答案时,有意识地联系现实或个人体会(1分)。六、(10分)21.【答案】BCDA【解析
】语段的整体结构为“总—分—总”式,由古到今,分说部分先说“简单快捷”,再说“享受过程”。另外,要注意前后衔接和照应。每空1分。22.评分标准:能明确说出阅读整本书的益处(2分);能正确叙述《红楼梦》或《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情节,抑或正确引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不张冠李戴(2分
);能结合作品中人物、情节或名句,进行论述。语言表达准确、连贯、有逻辑、有文采(2分)。【示例】阅读《论语》,我收获颇多。“学而时习之”让我明白学习需要不断实践和巩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让我懂得交友时讲
信用的重要性;“过则勿惮改”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犯错不可怕但一定不要害怕改过。23.作文评分表等级类别一等(20~17分)二等(16~12分)三等(11~7分)四等(6~0分)内容20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
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没有什么内容感情虚假或不健康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大体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体较工
整符合基本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流畅字迹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个别语句有点深刻个别细节例子很好个别语句较生动略
显个性无明显特征说明:1.“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2.“表达”以“语言”“结构”为重点。3.“特征”不求全面,下列4项中有一项突出者即可给高分。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分,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词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人色彩。4.无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5.确认为抄袭的
作文,“内容”“表达”在第四等之内评分,“特征”不给分。【译文】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
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
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有所闻了。世上有
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
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
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
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私下认为/私意)真替陛下痛惜啊!(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从常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
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
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徒建成“都”,第三次迁徒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一定受害,跟着他一定有利。先代
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那么即使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到了杀戮人民的程度,人民也
不憎恶。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节选自《管子•治国》)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