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217.43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48dadb32d1280da9fdc9e9f2ca75fe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北京房山高二(上)期中历史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
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考古人员在湖南里耶镇古井里发现大量关于地方行政的秦简,其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许多简文都提及洞庭(郡)等地名(见如图)。而《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关于秦朝地方行政均未曾提及洞庭郡。里耶秦简
的记载()释文:迁陵洞庭郡释文:迁陵以邮行洞庭释文:酉阳洞庭①反映了秦王朝中枢机构变迁②因与历史文献记载不同而无价值③能补正《史记》《汉书》的缺失④说明地方已用邮驿传递行政信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汉(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里耶秦简记载的是秦朝地方行政,无的法反映中枢机构的变迁,①错误;里耶秦简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较高,②错误;里耶秦简属于实物史料,能补正《史记》《汉书》的缺失,③正确;“迁陵以邮行洞庭”说明地方已用邮驿传递行政信息,④正确;综上,③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
项。故本题选B项。2.西汉政府除在张掖地区设置郡县管辖外,另设张掖属国用以安置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西汉末年,窦融成为含张掖郡在内的河西五郡大将军,主持修缮防御设施,实施屯田,鼓励匈奴、卢水胡等民族发展农业生产。当时在张掖地区的大街小巷时常见到西域的胡商与中原的汉商。据此可知
()①西汉政府已对张掖有效治理②政府屯田措施促进边疆开发③少数民族放弃畜牧专事商业④张掖成为西域商贸重要地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西汉末年,窦融成为含张掖郡在内的河西五郡大将军,主持修缮防御设施,
实施屯田,鼓励匈奴、卢水胡等民族发展农业生产”可知,西汉设置河西五郡大将军管辖包括张掖郡在内的河西地区,①说法正确;根据材料“实施电田,鼓励匈奴、卢水胡等民族发展农业生产”可知,政府组织屯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②正确;“少数民族放弃畜
牧专事商业”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史实,③错误;根据材料“当时在张掖地区的大街小巷时常见到西域的胡商与中原的汉商”可知,张掖在胡商和汉商之间开展贸易的重要地区,④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
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
官员司法素养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其作者张鷟在吏部参加铨试(选拔官员的考试)时“凡
四恭选判,荣为铨府之最”。由于判词考查在选官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像《龙筋凤髓判》之类的优秀“范文”被应试举子奉为圭臬。这本书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反映出唐代注重通过判例解读来提
升官员的司法素养,C项正确;唐朝重视道德礼义,编制了《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判例集提升官员司法素养,与家训以及教化渗透至基层无关,排除B项;明朝的法律开创了律例合
编体例,排除D项。故选C项。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
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
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5.下列是中国古代
部分朝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及清朝的情况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C.避免形成暴政,推动古代民主政治发展D.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到被废除【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
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图片信息可知,反映了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到被废除,D项正确;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属于秦朝,二府三司属于宋朝,内阁属于明朝,反映了秦朝、唐朝、宋朝及明朝的情况,排
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央官制的演变而非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无法得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排除B项;从三公到三省六部,再到内阁,这反映了君主专制逐渐加强,容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排除C项
。故选D项。6.《清史稿》记载:“大学预备科及各省高等学堂毕业最优等作为举人,以内阁中书、知州用。优等、中等均作为举人,以中书科中书、部司务知县、通判用……奏定章程规定之概要如此。”最能反映上述材料的主张是()A
.采用时务策考科举B.废除科举考试制度C.设立学堂选官制度D.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
)。题干中明确提到大学预备科及各省高等学堂毕业的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官职任用,这反映了通过设立学堂培养人才并选官的制度,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采用时务策来考科举,排除A项;题干讲的是高等学堂毕业的不同等级给予相应的官职任用,并非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排除B项;题干主要说的是学堂毕业
与官职任用的关系,没有涉及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是(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责任内阁制,削弱总统权力,防范野心家的规定主要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说法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和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并未体现对总
统权力的限制,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8.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
。”该团旨在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的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
”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关于民族问题的政策,因而派遣专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②正确;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隔阂很深,因此该团旨在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③正确;材料
没有体现对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清除,①错误;材料未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④错误;综上②③正确,①④错误,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9.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
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
破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中国人民不能接
受“两个中国”的存在,这反映了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中法建交的重要政治前提,A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提出的,排除C项;“一国两制”方针是邓小平在80年代提出的,排除D项。故
选A项。10.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正在着力于()发布年份文件名称1994《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0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A.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B.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D.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以来
,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多个渠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正在着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项正确;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国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等不符
,排除A项;材料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无关,排除B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部分具体内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1.2006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总则规定
:“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这表明()A.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B.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务员管理制度法治建设历程自此开启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被进一步加强D.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干部管理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题干中提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总则规定,强调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
原则,这表明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A项正确;1993年,公务员制度就已经开始推行,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公务员制度,没有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即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
就逐步建立了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2.《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
损害。这表明《大宪章》()A.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B.注重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C.使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D.为近代公民权观念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215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大
宪章》规定了自由人一系列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公民权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1215年的《大宪章》主要维护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
;《大宪章》当时并未起重大作用,不久教皇应约翰请求将其废除,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故选D项。13.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
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②《拿破仑法典》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④《联合国宪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联合国宪章》,均为主权国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规则,属于国际法,①④
符合题意,D项正确;《拿破仑法典》是法国的法律,《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仅适用于美国,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14.有学者指出,通常我们认为美国的中央政府结构是“三权分立”的。然而实际上权力的分割并不明显,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
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比如把某些立法权给政府,把某些行政权给立法部门。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A.表明政府权责较混乱B.利于避免权力垄断C.创立了新的宪法体制D.旨在提高国会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
上的交叉,这有利于防止某一权力主体过大,避免权力的垄断,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权力主体在权限上交叉并不意味着政府各部门间权.责混乱;C选项错误,美国依然是三权分立政体,这种现象不能表明美国宪政体制的变化;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三个权力主体在权
限上的交叉,并不单指国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5.英国人伯克·特伦德193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后经过考试成为公务员。某校学生依据《内阁办公厅:现代政府的诞生》一书编写了一段对话,如下栏所示。对话反映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是()朋友:你
在内阁秘书长职位上干了10年,经历了4任首相,这个职位你是实至名归啊!特伦德:这个位置可不太好坐啊。内阁秘书长可不是首相的私人仆从,我不能在部门的斗争中选边站,又要确保每一个部门的立场都能获得平等的关注。A.考试择优录用B.保持政治中立C
.晋升机制完善D.官僚习气深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材料“内阁秘书长可不是首相的私人仆从,我不能在部门的斗争中选边站,又要确保每一个部门的立场都能获得平等的关注”反映
的是内阁秘书长不受首相左右,体现的是政治中立,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考试择优录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晋升机制,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与官僚习气浓厚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题,共55分。16.谏议与纳谏材料一给事中(门下省谏官)之职,
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白居易《郑覃可给事中制》材料二唐代谏官进谏,有专用之纸,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
:“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摘编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材料三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某次经筵后,皇帝与内阁首辅申时行有一场讨论,其大致内容如下:皇帝:魏征
此人如何?首辅:魏征事唐太宗,能犯颜谏诤,贤臣也。皇帝:魏征早年追随李密,又追随李建成,后来又侍奉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非贤也。首辅:魏征所著《谏太宗十思疏》,至今也被视为正直之言,不可因人废言。皇帝:唐太宗弑兄屠弟、逼
父退位,岂为贤德之君?首辅:纳谏一事为帝王盛美,故后世贤之。皇帝:魏征大节已亏,纵有善言,亦是虚饰,何足采择。最终,皇帝决定经筵罢《贞观政要》。——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注:经筵是大臣定期为皇帝讲授经史的活动,以“培养
君德,成就帝业”。《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求谏纳谏、任贤使能等德政,是明代经筵的重要内容。(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谏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2)阅读材料三、简述万历皇帝与内阁首辅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特点:对谏官管理
规范、严格;谏官职责范围广,涉及监察、决策和行政等多方面;谏官与其他机构和官员存在协作关系。作用:有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减少决策和行政等方面的失误。(2)看法:内阁首辅认为魏征是直言极谏的贤臣,唐太宗是虚怀纳谏的明君,对他们持肯定态度。万历皇帝认为魏征
几次易主,唐太宗胁父弑兄,均道德有亏,对他们持否定态度。认识:内阁首辅肯定魏征和唐太宗,是秉承了崇德尚贤的传统,也是委婉规劝皇帝虚心纳谏,以更好发挥内阁辅政作用。而万历皇帝指责魏征和唐太宗的道德问题,实则否定魏征的犯颜直谏,强调皇帝的权威。这场讨论的过程和结果,都体现出明代皇权进一
步强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给事中(门下省谏官)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得出对谏官管理规范、
严格;谏官职责范围广,涉及监察、决策和行政等多方面。根据材料“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得出谏官与其他机构和官员存在协作关系。作用:根据材料“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及所学知识得出有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上约
束皇权,减少决策和行政等方面的失误。【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不同看法:根据材料“魏征事唐太宗,能犯颜谏诤,贤臣也”得出内阁首辅认为魏征是直言极谏的贤臣,唐太宗是虚怀纳谏的明君,对他们持肯定态度。根据材料“魏征早年追随李密,又追随李建成,后
来又侍奉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非贤也……皇帝决定经筵罢《贞观政要》”得出万历皇帝认为魏征几次易主,唐太宗胁父弑兄,均道德有亏,对他们持否定态度。最终万历皇帝决定经筵停讲体现唐太宗德政的《贞观政要》。认识:万历皇帝和内阁首辅对魏征的不同看法,主要收到各自的地位影响,内阁
作为辅政机构,肯定魏征和唐太宗,是秉承了崇德尚贤的传统,也是委婉规劝皇帝虚心纳谏,以更好发挥内阁辅政作用。而万历皇帝是站在皇权的角度,表面上指责魏征和唐太宗的道德问题,实则否定魏征的犯颜直谏,强调皇帝的权威。综合信息可知,这场讨论的过程和结果,都体现出明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17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推进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材料时间法律内容节选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
民众的,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
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阐释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人民民主政权是如何逐步建设起来的。【答案】示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进行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对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立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保障了工农劳苦大众、红军的政治权力,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抗日
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突出。《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创立抗日民主政权,通过“三三制”原则,建立.边区政府,最大限度团结社会各阶层,扩大政权基础。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力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第一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行民主集中制,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至此,人民民主政权正式确立。综上,在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与时俱进,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解析】【详解】
论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题目类型和核心,明确解题步骤有三;首先,概括主题,即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进行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党在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政权建设重大举措和意义等
方面说明其主要历程,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保障了工农和红军的政治权力,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抗日战争时期,通过《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创立抗日民主政权,通过“三三制”原则,建立边区政府,团结各阶层,扩大政权基础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抗日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行民主集中制,正式确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最后,升华认识,指出在建设人民民主政权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与时俱进,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18.法律与
教化材料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材料二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有度》材料三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1979年,第三次启动
编纂民法的工作。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立法机关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思路,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
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修改已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2020年,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
分编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1)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并指出这两个观点分属哪两个思想派别。(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答案】(1)观点:材料一主张德治,用道
德礼义教化民众;材料二强调法治,主张君主要赏罚分明。派别:材料一观点属于儒家学派;材料二观点属于法家学派。(2)原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中
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可得出主张德治,用道德礼义教化民众;据材料二“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可得出强调法
治,主张君主要赏罚分明。第二小问派别:根据上述观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观点属于儒家学派;材料二观点属于法家学派。【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1世纪初(中国)。原因:据材料三“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得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据材料二“2002年,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开始……修改已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可得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还与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关。19.从古罗马到近代民族国家材料一成书时间古籍名称内容摘录东晋《后汉纪》“各有官曹(官曹指官吏办事机关)……皆会乃议事”东晋《抱朴子》“以道使人,人以义观,不用刑辟刀刃戮罚,人民温睦”“士庶推让”“不畜奴婢”“天下珍宝所出”五代《旧唐书》“有贵臣十二人共治国政
……其王无常人,简贤者而立之”材料二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时间事件1431年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
发生蜕变1517年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1539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1)指出材料一对古罗马的认识符合史实和不符合史实的各一处,并加以解释。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14-16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答案】(1)符合史实之处:“各有官曹”“皆会乃议事”“有贵臣十二人共治国政”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实行贵族寡头政治;“王无常人”“士庶推让”“
简贤者而立之”反映出执政官由选举产生,有任期;“以道使人,人以义观”反映出重视教化。(任意一点即可,史论结合)不实之处:“不畜奴婢”与古罗马奴隶制度社会的史实不符;古罗马重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非“不用刑辟刀刃戮罚”,但材料未提法治;“天下珍宝所出”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把各地奇珍异宝输往欧洲,
非本地所产。(任意一点即可,史论结合)(2)因素:经济上,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英法等国致力于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王权国家的形成;军事上,战争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宗教上,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
现;文化上,各国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强化了民族认同。(任意四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罗马时期。符合史实之处:据材料一“各有官曹”、“皆会乃议事”、“有贵臣十二人共治国政”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实行贵
族寡头政治;据材料一“王无常人”、“士庶推让”、“简贤者而立之”反映出执政官由选举产生,有任期;据材料一“以道使人,人以义观”反映出重视教化。不实之处:据材料一“不畜奴婢”与古罗马奴隶制度社会的史实不符
;据材料一“以道使人,人以义观,不用刑辟刀刃戮罚”不符合史实,古罗马重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材料一“天下珍宝所出”不符合史实,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把各地奇珍异宝输往欧洲,非本地所产。【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
分析题。时空是14-16世纪的欧洲。据材料二时间“14-16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上,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西欧各国王权与贵族、地方封建主的斗争等知识可得出政治上,英法等国致力于
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王权国家的形成;据材料二“英法百年战争”等信息可得出军事上,战争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据材料二“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等信息并结合所
学可得出,宗教上,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现;据材料二“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等信息
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文化上,各国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强化了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