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1.421 MB
  • 2024-12-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1.421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431565d2ceda2f910b5f1d5a36a5d0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哈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十月月考地理试卷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年9月24日,“吉林大学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飞

行。图为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吉林大学一号”卫星所绕转的天体及其天体类型为()A.a、行星B.b、卫星C.c、行星D.c、恒星2.“吉林大学一号”卫星与图中天体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其所在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

答案】1.C2.A【解析】【1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吉林大学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地球是离太阳由近及远第三颗行星,即图中c,地球环绕太阳这颗恒星公转,是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因此天体类型为行星,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

排除ABD。故选C。【2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吉林大学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卫星与地球构成的天体系统位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这些天体系统中地月系的级别最低,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BC;卫星与地球构成的天体系统位于银河系,则不位

于河外星系,排除D。故选A。【点睛】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

月系(行星系统)、太阳系(恒星系统)、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并列)和总星系。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宇宙中发现无数个宜居星球,这些星球都与地球十分相似,很可能就是我们的第二家园。科学家推测其中的“开普勒-186f”行星地表存在液态水。完成下面小题。3.宜居星球的必备条件包括

()的①与中心天体距离适中②自转方向需自西向东③星球质量与体积适中④中心天体的光热稳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开普勒-186f”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主要是因为其()A.质量和体积适中B.有适宜的温度C.有安全的宇宙环境D.大气厚度适中【答案】3.C4.B【解析】【3题

详解】距中心天体远近适中,中心天体的光热稳定,则获得中心天体的辐射能量适中,这是宜居星球拥有适宜温度的必备条件,属于宜居星球的必备条件,①④符合题意;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不是存在生命的必备条件,②不符合题意;星球质量与体积适中,吸引的大气层厚度适中,有

利于演化为适于呼吸的大气,这是宜居星球必备条件,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4题详解】液态水存在的环境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因此该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主要是因为该星球与恒星距离适中从而拥有适宜的温度

,B符合题意;质量和体积适中影响的是大气层的厚度,质量和体积适中、大气厚度适中都不是存在液态水的主要原因,排除AD;有安全的宇宙环境是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但与可能存在液态水无关,排除C。故选B。【点睛】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存在的内部条

件——金锁链条件,主要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不长,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导致具有适宜的温度;由于温度适中,加上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水汽,导致拥有充足的液态水;由于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力较强,使得地球具有比较厚大气层。“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

长靠太阳。”完成下面小题。5.该谚语体现了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A.充足的液态水B.光热资源C.生产能源D.适宜的大气6.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以太阳活动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B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光波段C.太阳辐射为人类提供石油、煤炭、核能等能源D.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答案】5.B6.D【解析】【5题详解】生物生长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同时生物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环境条件,这也是太

阳辐射提供的热量所决定,因此“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了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B符合题意;太阳辐射并不能直接为地球提供液态水和适宜的大气,排除AD;太阳辐射能够提供生产能源,但不是该谚语所体现的

,排除C。故选B。【6题详解】太阳辐射以电磁波(不是太阳活动)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A错误;太阳辐射被称为短波辐射,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B错误;太阳辐射为人类提供石油、煤炭(地质时期固定的太阳能转化而来),但核能等能源与太阳辐

射无关,C错误;太阳辐射能通过各种转化成为推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主要动力,D正确。故选D。【点睛】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能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2

022年11月16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捕捉到一次罕见的X1级大耀斑。图为太阳大气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①②③层分别示意()A.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C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D.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

8.此次大耀斑爆发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A.太阳辐射迅速增强B.地质灾害频发C.地表温度明显升高D.干扰电子设备9.若③层中的太阳活动明显增多,可能发生的现象有()A.全球农业倾向增产B.天气变化相对平稳C.肉眼可见日珥现象D.赤道上空出现极光【答案】7.C8.D9.A【解析】【7题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并读图判断,图中①、②、③层表示太阳大气从外至里的三个层次,分别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8题详解】此次大耀斑爆发表明太阳活动强烈,太阳活动强烈时会释放出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这些物质到达地球后,会扰乱地

球电离层,从而干扰电子设备,D正确;太阳活动不会导致太阳辐射强度迅速增加,也不会.导致地质灾害频发,也不会使得地表温度明显升高,排除ABC。故选D。【9题详解】图中③层为光球层,③层的主要活动现象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明显

增多,表明太阳活动强烈,据统计可知,太阳黑子活动增多的年份,全球农业倾向增产,极端天气增多(天气变化不稳定),A符合题意,排除B;色球层中出现的日珥现象发出的可见光少,因此很难用肉眼可见,排除C;太阳活动增加时,极地地区的极光出现频率和

强度增多,但很难在赤道上空出现,排除D。故选A。【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活动高峰年往往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等。②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和航天。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2023年10月28日1时56分,甘肃甘南州夏河县(35.

10°N,102.69°E)发生里氏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完成下面小题。10.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软流层B.地壳C.地幔D.地核11.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

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人体生理反应的差异C.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D.建筑物抗震系数差异【答案】10.B11.A【解析】【1

0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发生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壳厚度更厚,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仅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不会位于深度更深的软流层、地幔和地核之

中,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11题详解】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

。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较短时间,题意表明,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横波到达之前是躲避或逃避的最好时间,即“黄金12秒”。由此判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A符合题意;“黄金12

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建筑物抗震系数差异等关联度不大,排除BCD。故选A。【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

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图为小明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完成下面小题。12.小明绘制的示意图存在部分错误,这些错误有()

①地核内部结构位置②两个分界面的标注③岩石圈的范围④深度的数字标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3.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陆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相关性B.软流层位于下地幔的上部C.下地幔在高温高压下呈熔融状态D.地核在高压状态下呈固

态【答案】12.C13.A【解析】12题详解】图中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的位置标注反了,同时,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②③符合题意;地核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地核内部结构位置正确,①不符合题意;图中地壳的平均厚度、古登堡面的深度等数字标

注是正确的,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3题详解】大陆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海拔越高,则地壳厚度越厚,因此大陆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相关性,A正确;读图可知,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不是下地幔下部,B错误;下地幔虽然处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但呈固态,不呈熔融状态,C错误;地核中的外核在高压状态下呈液态,内核呈固态,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

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图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完成下面小题。【14

.四块化石所存在地层的年龄由新到老是()A.甲、乙、丙、丁B.丙、甲、丁、乙C.乙、丁、甲、丙D.丙、丁、甲、乙15.甲化石地层所表示的地质年代()A.海洋面积开始变大B.是重要的成铁时期C.三叶虫数量开始减少D.裸子植物发展迅速【答案】

14.B15.D【解析】【14题详解】根据生物演化规律判断,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远古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晚期,因此这些生物形成的化石所在地层年龄由新到老的顺序是丙、甲、丁、乙,B符合题意,

排除ACD。故选B。【15题详解】甲化石(恐龙化石)地层形成于中生代。中生代陆地面积扩大,则海洋面积缩小,A错误;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铁时期,中生代不是重要的成铁时期,B错误;三叶虫在古生代晚期已经灭绝

,因此数量在中生代不存在减少之说,C错误;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因此裸子植物发展迅速,D正确。故选D。【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

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2022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专家在新疆温泉县昆得仑牧场考察时,发现一处三趾马(哺乳动物)化石,其年代大约距今8百万年。图为地质年代划分

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6.含有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地层形成时期是()A.①B.③C.甲D.丙17.三趾马动物生存的地质时代()A.生物开始从海洋向陆地发展B.是重要的造煤时期C.生物开始从陆地向海洋发展D.被子植物蓬勃发展18.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灭绝分别发生在()A.①和②末期B.甲和乙末

期C.①和③末期D.乙和丙末期【答案】16.B17.D18.A【解析】【16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三趾马(哺乳动物)化石形成年代大约距今8百万年。读图可知,③时期处于距今6600万年以后,三趾马(哺乳动物)化石形成于此期间,并不形成于①时期(距今5.

41亿年~2.52亿年间)、甲(距今46亿年~40亿年间)、丙时期(距今25亿年~5.41亿年间),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17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三趾马(哺乳动物)化石形成年代大约距今8百

万年,处于新生代。生物开始从海洋向陆地发展时期在古生代(不盛存在生物开始从陆地向海洋发展时期),中生代和古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新生代是被子植物蓬勃发展的时期,由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题详解】图中①表示古生代,②表示中生代,③表示新生代,甲表

示冥古宙,乙表示太古宙,丙表示元古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灭绝分别发生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即图中①和②末期,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点睛】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

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以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大气各成分的含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活动会改变大

气的成分和含量。完成下面小题。19.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主要原因是()①过度破坏森林②全球气候变暖③臭氧总量减少④大量使用化石燃料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臭氧总量减少可能会导致()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

少②大气对流层出现雾霾现象③患白内障和皮肤癌的人数增加④对生态环境和农业造成破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19.C20.D【解析】的【19题详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受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影响,从人文因素来看,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使得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人们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使得固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减少,从而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日俱增,①④符合题意;全球变暖越来越严重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的结果,不是原因,②不符合题意;臭氧总量减少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之间无明显关联性,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

BD。故选C。【20题详解】臭氧具有强烈吸引紫外线的功能,臭氧总量的减少,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会增加),使患白内障的和皮肤癌的人数增加,对地球其它生物也造成损害,因此会对生态环境和农业造成破坏,③④正确,①

错误;大气对流层出现雾霾现象与臭氧总量减少无明显关联性,②错误。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30公里的高度处。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臭氧含量随纬度、季

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左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曲线图”,图右为“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示意图”。(1)图左中E波比F波传播速度____(“快”或“慢”),E是____波,F是____波。(2)图右中A为____面,B为____面。(3)图右中C代表的圈层名称为____,D+E代表的圈层名称

为____。(4)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____(“薄”或“厚”)。(5)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____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为____圈。【答案】(1)①.慢②.横③.纵(2)①.莫霍②.古

登堡(3)①.地壳②.地幔(4)厚(5)①.岩浆②.岩石【解析】【分析】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震波传播特征、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及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地理实践

力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震波E比F传播速度慢,且地震波E在地下2900km左右突然消失,地震波F在地下2900km左右迅速减小,可知地震波E是横波,地震波F是纵波。【小问2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是地球内部第一个不连续界面,据图示A界面的深度,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A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故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在2900km深度处。【小问3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C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最外层的地壳;D位于地壳以下900km以上,为上地幔,E位于地下900km至2900km深度处,为下地幔,两者构成地幔。【小问4详解】由右图中可知,A莫霍面在

全球深度波动较小,但地表海底与陆地相比地势低,海洋地壳厚度比大陆薄,地势越高,地壳越厚。【小问5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合称岩石圈。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4月30日,载有三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七号

”载人飞船成功降落在平均海拔约1km的内蒙古东风着陆场。图为地球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1)“神舟十七号”从宇宙空间返回地面时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____、____、____。(填名称)(2)“神州十七号”着陆时近地面气温为20℃,海拔4km

高度的气温约为____℃。(3)A层厚度因纬度而异,____(“低”或“中”或“高”)纬度最厚,原因是____。(4)B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升高”或“降低”),原因是该层大气主要靠____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5)极光现象主要出现在____层(填字母),该层有若干

____层,其受到干扰会影响远距离无线电短波通信。【答案】(1)①.高层大气②.平流层③.对流层(2)2(3)①.低②.低纬度地区,大气受热较多,对流运动强烈,对流层高(4)①.升高②.臭氧(5)①.C②.电离【解

析】【分析】本大题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的过程轨迹”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舟十七

号”从宇宙空间返回地面时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小问2详解】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大约每升高1千米,气温降低6℃),近地面气温为20℃,海拔4km高度相对于1km升高了3km,气温降低3×6=18℃,所以海拔4km高度的气温约为20-18

=2℃。【小问3详解】A层(对流层)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最厚。因为低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大气受热较多,空气对流运动强烈,使得对流层的高度较高,厚度较大。【小问4详解】B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

外线,而紫外线辐射能量较高,随着高度升高,臭氧吸收的紫外线增多,使得平流层大气温度升高。【小问5详解】极光现象主要出现在C层(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中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中的带电粒子受到太阳活动等因素干扰时,会影响

远距离无线电短波通信。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2728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