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5 页
  • 大小 843.726 K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合肥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2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共(25)页,843.72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3f392c5aa4de60895a89efbf994202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合肥七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检测生物学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B.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C.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产生的个体数D.一亩

水稻的年产量【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详解】A、杂草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B、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属于种群密度的描述,B正确;C、描述的是鲫

鱼的出生率,C错误;D、所描述的并不是水稻的个体数,D错误。故选B。2.动物学家考察某生态保护区后,认为当地鹿群正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动物学家作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A.鹿群的数量和密

度B.鹿群的年龄组成C.鹿群的性别比例D.鹿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

群密度,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详解】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种群的年龄组成不直接决定种群数量,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3.

结合下图所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的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改变③进而影响②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答案】D【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通过年龄组成可

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所以概念图中①为死亡率、②为出生率、③为性别比例、④为年龄组成。【详解】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③,进而影响出生率②,A正确;B、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C正确;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流动较大,此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图中的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D错误。故选D。4.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鼠,第二次捕获标

志鼠10只,未标记鼠20只。则该种群数量为:A.150只B.100只C.80只D.120只【答案】D【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详解】根

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0=30:10,N=120只,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120只。故选D。5.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

代。现将该细荫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理想条件下,t小时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m·23tD.m·(t/20)【答案】C【解析】【分析】J型增长是在空间、食物等生存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我们称为理想状态),物种迅速

爆发的一种增长方式。【详解】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依据“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oλt和题意可知:No=m个,λ=2,t小时后的细菌繁殖代数即数学模型中的t=60t÷20=3t

,所以该种群的菌体总数是Nt=m·23t,A、B、C均错误,D正确。故选C。6.下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灭鼠时往往选择c点所对应的时刻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

在d点之后C.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答案】C【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

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3、“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

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详解】A、c点所对应的时刻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灭鼠比较困难,应在鼠数量比较少的时候进行灭鼠,A错误;B、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

在a点之后,B错误;C、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C正确;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D错误。故选C。【点睛】7.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正

确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用滴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立即在

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答案】A【解析】【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

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

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详解】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A正确;B、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B错误;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

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错误。故选A。8.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

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C.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D.影响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

照【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详解】ACD、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

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CD正确;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故选A。9.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群落B.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大C

.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的影响D.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的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解答本题时应扣住关

键词“各种生物”进行判断,即包括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详解】A、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池塘中全部的鱼不能组成一个群落,A错误;B、热带地区一般温度适宜且雨水充沛,物种丰富度较大,B正确;CD、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

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CD正确。故选A。10.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

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答案】C【解析】【分析】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

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详解】A、人

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但是也有些活动是不利于群落发展的,如滥砍滥伐、

围湖造田等,B错误;C、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D、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的故选C。11.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A.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总是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被排除B.植物和动物都有生态位的分化C.生态位分化可以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D.群落内部不同植物一般会存在竞争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

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A.物种间的竞争有多种类型,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其中一个物种被淘汰,也可能导致两个物种实现共存,A错误;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每种植物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生态位,所以会出

现生态位分化,B正确;C.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和生物的生存,有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C正确;D.群落内部不同植物一般会竞争空间、光照、水、无机盐等,所以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故选A。12.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

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针叶林相比

,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表格表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该地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

丛→针叶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常绿阔叶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种类数逐渐增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据此答题。【详解】A、在原来有生物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正确;B、针叶林中的植物

有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垂直结构较草丛复杂,动物分层也较草丛复杂,B正确;C、人类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才逐步得以恢复,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D、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

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D正确。故选C。【点睛】13.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某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的措施,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先对该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进而对该林地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种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情况进

行分析,其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山桃1———丁香0.121——油松0.130.811—刺槐0.140.760.841A.耕地逐渐变为林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调查该林地中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C.据表中数据可知,该林地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油松和刺槐

D.原有耕地没有垂直结构,而变为林地后有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详解】A、耕地逐渐变为林地的过程中,因已具备土壤等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B、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C、分析题意可知,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越高,竞争越激烈,据表中数据可知,该林地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油松和刺槐,C正确;D、原有耕地及后来演替成的林地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

,D错误。故选D。14.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鱼类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

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A.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的鱼类栖息在不同的水层,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A正确B.鱼类在群落中垂直分布和食物有关,主要依赖植物,B正确;C.池塘中因地形的变化、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等因素,动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C错误;

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故选C。15.一棵树上原本生活着甲、乙、丙三种不同的鸟,每种鸟在树上活动的层次不同(如下图所示)。另一种鸟丁与乙活动的层次相同、食性相似,

若丁也进入该大树生活,乙最可能()A.与丁和睦相处B.移到该树的上层或下层,与甲或丙共同生活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D.与丁发生竞争【答案】D【解析】【分析】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

的非洲狮和斑鬣狗。【详解】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乙鸟和丁鸟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二者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故选D。16.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

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

有利D.在同一个牧场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中的物种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互利共生、捕食、寄生和竞争。①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②表示“同

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详解】A、图①中两种生物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a、b之间体现的是捕食关系,其中a是被捕食者,b是捕食者,鹰和鼠之间是捕食关系,可以用图①表示,

曲线a表示鼠的数量变化,A错误;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是寄生,题中没有表示寄生的曲线图,B错误;C、大豆和根瘤菌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二者分开对彼此不利,C错误;D、

生活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是竞争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的故选D。17.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

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一种生物只能处于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特定营养级【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

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少数细菌属于自养生物,也是生产者;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

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详解】A、食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

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B、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B错误;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C正确;D、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D错误。故

选C。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B.食草动物均为初级消费者,食肉动物均为次级消费者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不都是自养生物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

、空气、细菌等【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的(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

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详解】分解者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A正确;食草动物均为初级消费者,食肉动物可能为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等,B错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

是自养生物,C错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等,细菌属于生物成分,D错误。故选A。19.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般都会分为两部分流向分解者B.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都不能被其他生物所同化C.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

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每种肉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都来自于不同营养级【答案】D【解析】【详解】各营养级获得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常常分为两部分,即一部分是形成的尸体、残骸等,另一部分是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后形成粪便,A正确;各营养级呼吸作用释放的能

量一部分用于满足自身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中散失的能量不能被其他生物所同化利用,B正确;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由于没有被消费者同化,所以应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正确;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部分肉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可能只来源于同一个营养级,D错误。20.下列关于生

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食物链越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多C.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D.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答案】D【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

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

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详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

利用,A正确;B、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食物链越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多,B正确;C、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C正

确;D、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不变,能量传递效率不变,则初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不变,和数目无关,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不变,D错误。故选D。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粪便作肥

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C.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答案】A【解析】【分析】1、物质循环指的是组

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2、能量流动是指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

减。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详解】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不能被植物利用,A

错误;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碳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C、物质循环具有反复性,所以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正确;D、生态系统的功能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故选

A。22.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

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与碳循环有关的知识;碳循环过程中的①是产生CO2的过程,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

吸作用);②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CO2制造有机物,不断消耗大气中的CO2,维持生物圈中的CO2含量平衡;③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的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详解】①过程生成二氧化碳,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通过②过程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

作用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CO2,②过程增强对①过程无明显影响,B错误;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C正确;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被砍伐,绿

色植被被破坏,措施是:多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所以人类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正确;故错误的选B。【点睛】注意,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23.下

列实例中所传递的分别是哪种信息?()①蜜蜂分散时,蜂王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把所有蜜蜂聚集到它周围;②短日照促使向日葵开花;③一头雄鹿向其他雄鹿示威A.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答案】

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

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详解】①蜜蜂分泌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②光照属于物理信息;③鹿之间的求偶行为是行为信息。故选A。24.信息传递对生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回声定位”,海豚

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B.短日照的刺激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单向的【答案】D【解析】【分析】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

为信息,物理信息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是指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的信息,行为信息是指通过动物的动作行为来传递的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

解】A、海豚的“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它使得海豚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A正确;B、植物开花受光周期的影响,菊花为短日照植物,接受短日照的刺激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有利于种群的繁衍,B正确;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

递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故选D。25.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状态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

稳定的能力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一个概念,两者之间并没有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1、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结构平衡。(2)功能平衡。(3)收支平衡。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两个方面。【详解】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由此可知,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A正确;B、人们把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

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C、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C正确;D、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常是一致的,D错误。故选D。2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B【解析】【详解】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牧草地上通过管理

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故选B。27.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

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相同D.用性引诱剂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信息传递对于调节

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

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详解】A、害虫与天敌之间存在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B、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防治稻田害虫,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不能提高能量传

递效率,B正确;C、精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错误;D、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

群密度下降,D正确。故选C。28.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

力稳定性越高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由图可知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

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A正确。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故B正确。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故C错误。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

高,故D正确。故选C【点睛】29.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以下做法错误的是()A.制作完成后要对生态缸进行密封处理B.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C.为了使生态缸有充足的能量供给,应将生态缸放置在直射光下D.生态缸制作完毕后,

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

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详解】A、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以防外界的干扰,A正确;B、生态缸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很弱,所以其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B正确;C、生态缸不可放置在直射光下,以防温度过高,使得生物死亡,C

错误;D、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便于统计其稳定性的大小,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以生态缸为素材,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生态缸的制作要求,难度不大。需要注意制作生态瓶时的注意事项。30.下图为某草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C.DDT等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狐和鹰体内富集D.狐的同化量的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流入分解者【答案】C【解析】【分析】1、图示表示几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草是生产者,其余物均为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即草→兔→狐、草→兔→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2、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从而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在生态系

统中,某些重金属盐类和难于分解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详解】A、生物群落是一定范围内所有生物的总和,而图中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所以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B、

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即草→兔→狐、草→兔→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B错误;C、DDT等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狐和鹰体内富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的相对值越高,C正确;D、狐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不属于狐同化的能量,属于兔、鼠的同化

量,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31.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不同种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差异。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______法,在取样时应注意的原则是______等。(2)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

采用标记重捕法。若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则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平均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若个别标记物脱落,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_

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填“增长型”“稳定型”或“衰退型”);______(填“甲”或“乙”)草原鼠害将

会加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答案】(1)①.样方②.随机取样(2)①.偏高②.偏高(3)①.稳定型②.甲【解析】【分析】1、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即种群密度=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2、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小问1详解】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样方法,在计数时,应对样方内的个体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进

行计数;在取样的时候需要做到随机取样。【小问2详解】由于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捉被标记的数目减少,从而使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偏大;标记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使结果偏大。【小问3详解】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

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据图分析,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可预测,甲草原鼠害将会加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32.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演

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3)针

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

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答案】①.次生②.垂直③.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④.光逐渐减少⑤.阔叶树⑥.S3【解析】【详解】(1)火烧后的林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草本灌木相比,针阔混交林生物种类

和数目多,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2)据图可知,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可能是其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能逐渐少有关。(3)由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所以火烧后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4)由于乔木、灌木、草本的个体大小逐渐

减小,则从曲线可知乔木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最低样方面积是S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过程,要求学生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变化,同时要结合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大小区别调查其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3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

径。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图中乙所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___,乙同化能量

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___________、未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碳元素从丙→甲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__。(3)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苦草、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4)人工湿地可以净

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这一能力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大于②.生产者③.分解者利用④.有机物⑤.垂直⑥.负反馈调节【解析】【详解】分析题图可知:乙是植物,代表生产者;丙是动物,代表消费者;甲是微生物,代表分解者;城市污水流经人工湿地,使得水

质净化。(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2)图中乙所代表的成分是生产者,乙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分解者利用、未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碳元

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存在,因此从乙→丙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3)人工湿地中的植物绿藻为浮游植物,还有芦苇为挺水植物,黑藻为沉水植物,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4)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

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这一能力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34.如图是某一水域生态系统在一年之内的能量流动情况资料[单位:103kJ/(m2·a)]。请据图回答问题:(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103kJ/(m2·a)。(2)能量传递效率较低,是因为大部分能量______,另

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____。(3)若每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若顶级肉食动物获得1kJ能量,则生产者提供_____kJ能量。(4)如果该水域发生重金属污染,则上述生物中______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

【答案】(1)2081(2)①.通过该营养级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②.分解者(3)1000(4)顶级肉食动物【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为: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

级所同化的能量。【小问1详解】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为1320+324+100+14+58+38+227=2081×103kJ/(m2•a)。【小问2详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

减,能量传递效率低是因为大部分能量通过该营养级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剩余的才流向下一营养级。【小问3详解】的若每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若顶级肉食动物获得1kJ能量,则生产者提供1÷10%÷10%÷1

0%=1000kJ。【小问4详解】重金属在食物链中有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重金属的含量也越高,所以如果该水域发生重金属污染,则上述生物中顶级肉食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

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81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