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课件38张.pptx,共(38)页,3.51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3a83d59c5ed5e359d8ee9ca5da072b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宋词经典名篇前10名分别为——第一名: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第二名: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第三名: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第四名: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第五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第六名: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第七名: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第
八名:陆游《钗头凤》(红酥手)第九名: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第十名:姜夔《暗香》(旧时月色)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扬州慢姜夔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
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慢词介绍走进词人——姜夔江湖雅士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
波阳)人。南宋中后期代表词人,常常浪迹江湖,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震耀一世.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
、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
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扬州掠影jing扬州掠影jing#扬州慢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
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冬至满眼驻军的号角《诗经》悲叹宫室宗庙被毁的名篇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感慨今昔其他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时间主题:感情基调: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所见所闻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写作缘由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别人评价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低沉悲凉本词是作者2
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
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
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姜夔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见到——
听到——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昔盛今衰\感时伤世(黍离之悲)胡马窥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思考: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
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空城”今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昔日“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繁华热闹破败荒凉对比昔盛今衰的感伤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虚写)(实写)作者使用了
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
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清”修饰“角”,有一种
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
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联想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为封建文人所称颂不已。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
总不如。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青楼在唐宋文人心目中,是都市繁华的象征。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
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联想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
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
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主要内容及鉴赏要点昔日:名都、佳处今日:荠麦青青比对黄
昏、清角正面渲染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杜郎重到须惊冷月无声虚实结合扬州春风十里劫后萧条景象红药为谁生空城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比较阅读《扬州慢》《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思考: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
么不同特点?姜夔辛弃疾风格不同境界大迥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悲吟颓废瞻顾徘徊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亲水”是人类的天性,当今世界旅游的
主流已从繁华的都市转向山水田园,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运动旅游方兴未艾。B妈妈两只大眼紧紧瞪着闺女。巧姑娘说:“要是在车轮饼馅里加上冰糖,吃起来不就能听到‘咯吱’的响声了吗?”真是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了
。C、大型超市的进驻必将带来滚滚人流、源源财气。日前,广东、浙江等地商家蠢蠢欲动,频频造访该市场,分享宿迁经济发展的商业成果。D、不仅饭量大,而且往往是别人刚吃到一半,他已经杯盘狼藉,将一堆食物“扔”到肚子里。A
.(A艾:停止,完结。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B“三个臭皮匠”应指多人。C“蠢蠢欲动”是贬义词,比喻坏人准备捣乱或敌人准备进攻。D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可改为“风卷残云”)下列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余秋雨,博学多才,有“立地书橱”的美称,
一部《文化苦旅》使多少人为之倾倒。B.《家庭现场急救》软件用了近500幅插图、动画及AVI小电影,演示了各种自救与互救的方法,让您身临其境,体会在关键时刻如何妙手回春。C.田世国为使患上尿毒症的母亲延续生命献出了自己健康的肾,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让那些不肖子孙
汗颜无地。D.由于一些贫困山区没钱修路,所以那里的百姓至今还捧着金饭碗要饭。A立地书橱:比喻学识渊博的人。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一下手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此处用错对象。不肖子孙:指不能继承先辈事业和遗志的没有出息的子
孙,不能理解为“不孝子孙”。捧着金饭碗要饭: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利用却向别人伸手。2024/10/292008.04.01一、感情色彩二、语意重复三、语义不当四、语体色彩五、词语范围六、望文生义七、程度轻重八、使用语境熟语误用的主要毛
病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练习1.词中说的“心事”指什么?希望抗金报国,收复
故土。(功名)2.这首词的主旨句哪句?知音少,弦断有谁听?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明确:此词(借知音的典故)表现了立功不易
、苦无知音的愤怒和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