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33.367 KB
  • 2024-09-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7.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11人购买 付费阅读5.6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7.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33.36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3410b9c586e5894fe1f53e1ff5dee0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25届高二6月考高二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总45分)1.有学者认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享有中国商品对贫穷的欧洲人来说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美洲的白银为欧洲提供了中国唯一可以接受的交换物,中国因

此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地。来自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其精良的制作工艺对欧洲人来说堪称神品。用丝、瓷、茶换白银的贸易持续了数百年,穿梭在东西方之间的大帆船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由此可知()A.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间的贸易没有了阻碍B.世界贸易中心由大西洋沿岸转到太平洋沿岸C.大

帆船贸易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主要原因D.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根据材料“美洲的白银为欧洲

提供了中国唯一可以接受的交换物,中国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地”“用丝、瓷、茶换白银的贸易持续了数百年,穿梭在东西方之间的大帆船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商品大量销往欧洲,白银大

量流入中国,形成了一个围绕白银输入的中国贸易网络,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并未完全打破世界各地间的贸易障碍,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故选D项。2.1938年美国《农业调整法

》规定,小麦等五种基本农产品,如果超过全国计划产量一定额度,就可以实行销售定额。各种农产品的销售定额,由农业部长授权全国生产该种农产品的农民按户举行公投决定,公投由地方农地资源保护委员会组织,采用无记名

投票的方式,农民只要通过总数的2/3同意,即可达成销售额度协议。这一做法()A.减少了政府的干预B.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C.刺激了消费的需求D.促进了基层社会的治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

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美国)。1938年罗斯福新政期间,针对农业的调整有利于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B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C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基层治理,排除

D项。故选B项。3.历史工作者在河南淇水沿岸发现了11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千米范围内,发现69处聚落遗址。这些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聚落,规模上有数千或数万甚至数十万平方米不等,而且地域空间上的房屋聚合性极为明显,富有典型性。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文明发展受到农业的影响B.城市建设已经形成定制C.社会初步出现阶级的分化D.早期国家形态发展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在河南淇水沿岸发

现了11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千米范围内,发现69处聚落遗址。这些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聚落,规模上有数千或数万甚至数十万平方米不等,而且地域空间上的房屋聚合性极为明显,富有典型性”可知,这些村落遗址都在河流沿岸,主要是河流沿岸,水源充足,便于农业发展

,这说明文明发展受到农业的影响,A项正确;城市建设已经形成定制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阶级分化表现是贫富差距和私有制出现,材料中没有相关内容,排除C项;早期国家形态表现为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等,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项。故选A项。4.《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东角楼街巷是一个图书交易场所,“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此外,潘楼东十字大街、相国寺东门大街也多有书籍与其他物品出售。这说明北宋()A.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B.草市经济已

相当发达C.政府放松对经济控制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的都城开封。根据材料“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可知,北宋开封的部分街道成为图书、商品交易的重要场

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表明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城乡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所在地,草市指的是乡村集市,排除B项;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排除C

项。故选D项。5.下表晚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化(不包括满洲和台湾省)时间城市人口(万人)城市化率(%)1843年20725.11893年23506据表推知,当时中国()A.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B.传统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C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D.城市体系发展呈现不平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城市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城市化比重的上升体现出中国近代化发展趋势的变化,表格中城

市化率变化不大,说明社会近代化发展趋势缓慢,传统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B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社会治理能力如何,排除A项;1843年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表格中国城市化率的上升是多因素导致,无法体现出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城市体系对比,无法说明城市体系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6.普鲁士王国的城市化水平年代总人口(百万)城市数量(座)城市人口(百万)城市化率(%)187525.69151710.3640.3189029.96172614.5148.4191040.17216724

.6961.5该表反映的现象,主要是因为()A.交通运输业的快速进步B.城市人口数的明显增加C.西方代议制的逐步完善D.电气化革命的大力推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和所学

可知,1875年到1901年,普鲁士王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即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革命的大力推进,D项正确;交通运输业的的快速进步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因此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城市人口数的明显增加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表现,而不是其原因,

排除B项;政治制度与城市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7.1663年,英国开通由伦敦通往约克的付费道路。到1750年,英国收费的“高速路段”已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网络,将伦敦、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尔、伯明翰、约克等主

要城市连接起来。英国付费公路的发展()A.有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B.推动了殖民扩张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扩展D.强化了封建王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付费公路的形成将英国的主要城市连接起来,这无疑会促进城市间的贸易往来,从而有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和扩大,A项正确;虽然英国在此时确实有殖民扩张的行为,但付费公路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之间

的直接联系并不明显,付费公路主要影响的是国内市场,而非海外殖民,排除B项;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逐渐展开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7世纪到18世纪的英国,王权正在逐渐削弱,特别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王权受到了限制,排除D项。故选A项。8.元世祖时期

,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元朝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B.政治中心开始东移C.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D.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元朝把运河改成直线,提高了运输效率,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之所以这样缩短南北的航道这是由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经济差距持续扩大,

北方越来越离不开南方的经济、物资方面的支持,A项正确;材料中政治中心东移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运河沿岸工商业发展,且当时的沿岸工商业发展一般,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说的是元代将大运河的河道改直,没

有体现航海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9.2021年,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发出通知,除游轮和液化天然气燃料船外,对其他所有船舶的收费上调6%。同年,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也宣布将对产生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费”。这些通告

的发布意在()A.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B.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C.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D.从列强手中收回主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除游轮和液化

天然气燃料船外,对其他所有船舶的收费上调6%。同年,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也宣布将对产生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费’”等信息可知,埃及和巴拿马收取通行费是为了限制高碳排放的船舶,从而减少经过运河的碳排放,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B项正确;这些通告的发布是为了强

化运河的生态保障,并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排除A项;征收通行费虽然能够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2021年之前,埃及和巴拿马就早已经收回了运河主权,排除D项。故选B项。10.古代中

医的主流认识是思想及记忆由“心”主管。1599年,利玛窦刻印出版了《西国记法》一书,指出了“记含”(记忆)的器官在脑囊,其位置在“颅额后枕骨下”,所以人在想不出事时“其手不觉搔脑后”。利玛窦的上述学说()A.使西医成为主流医学B.遏止了中医发展C.迎

合了天朝上国观念D.开阔了人们眼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依据材料“古代中医的主流认识是思想及记忆由‘心’主管”“利玛窦刻印出版了《西国记法》一书,指出了‘记含

’(记忆)的器官在脑囊,其位置在‘颅额后枕骨下’”可知,利玛窦的《西国记法》丰富了古代西医对记忆的认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D项正确;明朝时期,中国的中医仍然是主流医学,排除A项;遏止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无法判断是否迎合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项

。故选D项。11.黑死病结束后,西欧农民第一次能根据自己心情,自由地在各庄园之间辗转,并受到新主的欢迎。凡想要留住农民的领主,必须为其提供更好的土地劳作条件并废除他的“平凡义务”。这反映了当时()A.耕作方式的进步B.人力成本的提高C.人口迁徙的加快D.封建秩序的瓦解【答案】

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后期欧洲。14的的世纪的欧洲爆发黑死病,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供不应求,领主必须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土地劳作条件并废

除他的“平凡义务”才能留住他们,反映人力成本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反映人口减少,农民地位改善,未提及耕作方式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所述农民可以自由地在各庄园之间辗转,是因为黑死病导致人口减少,领主不再能够束缚

农民,而非一般的人口迁移,排除C项;当时西欧仍然处于中世纪,封建制度虽然有开始解体的趋势,但并未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1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卫生工作要“面向工农兵”方针,在广大农村、城市街区和工矿企业普遍建立起基层卫生组织,以及各种专业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同时,全

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新中国上述卫生防疫举措体现了()A.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B.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C.人民生活状况根本性改善D.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属于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这决定了新中国卫生工作必须“面向工农兵”,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这在新中国卫生防疫举措中得到充分体现,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逐步建立起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中,人民生活状况无法得到根

本性改善,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处于初创阶段,“成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3.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19世纪中后期,英国颁布了多部《首都水法》,对自来

水水质、水量、水价等作了严格的规定。1875年颁布的《克罗斯法》准许地方政府制订改造贫民区的计划。英国这些举措的出台()A.反映出城市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B.加速了城市治理的制度化发展C.表明城市治理有赖于社会力量紧密配合D.得

益于国家推行干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的环境

、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管理,加速了城市治理的制的的度化发展,B项正确;“日趋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材料反映政府的城市治理措施,并未涉及社会力量的参与,排除C项;“开始”

说法没有史实根据,排除D项。故选B项。14.从二里头至秦汉时代都邑布局的主流是“大都无城”,即并未构筑起外城郭的城墙,此现象延续到了春秋时代。到了兼并战争更为惨烈的战国时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无邑不城”的新的发展阶段

,甚至边地郡县还出现了大规模的筑城运动。战国时期城市建造转型的主要原因是()A.“工商食官”制度解体B.军事防御或扩张的国家策略C.已形成营都建邑的定制D.城市经济职能的大幅度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

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到了兼并战争更为惨烈的战国时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无邑不城’的新的发展阶段,甚至边地郡县还出现了大规模的筑城运动”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兼并他国或为了不被他国兼并,很多地

方出现大规模筑城运动,因此战国时期城市建造转型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防御或扩张的国家策略,B项正确;“工商食官”制度是经济制度,和筑城无关,排除A项;已形成营都建邑的定制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此时期筑城更多的是和军事政治相关,城市经济职能的大幅度增强说法错误,排除D

项。故选B项。15.清朝之前,“邮”也称为“递”“传”,是通信组织,负责传递公文;而“驿”实际上是负责提供各种交通和通信工具,兼有招待所性质。清朝时,“邮”“驿”合并,驿站从间接为通信使者服务,变成了直接办理通信事务的机构。这一变化

()A.简化了通信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B.扩大了地方权限,增加了管理职能C.改变了行政区划,加强了中央集权D.加强了各地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

)。据材料“‘邮’‘驿’合并”可知,简化了通信系统,据材料“间接为通信使者服务,变成了直接办理通信事务的机构”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驿站直接办理通信事务,提高了工作效率,A项正确;邮驿合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却没有提高地方权限,排除A项;邮驿系统与地方行政区划属于不同体

系,邮驿合并,没有改变地方行政区划,排除C项;邮驿系统属于国家信息通讯机构,与民族交融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时期,武汉地

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

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拉开了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序幕。杜伊斯

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今天,杜伊斯堡

是80%从中国驶来列车在欧洲经停的第一站,已有100家中国企业落户杜伊斯堡。——摘编自《中德友好省市清单,你在哪座城?》(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武汉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武汉和杜伊斯堡在近现代发展中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汉和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的历史背景。【答案

】(1)原因:经济地缘优势;开埠通商的促进;洋务运动的推动;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影响。相同之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近代钢铁制造业具有领先优势;推动了所属国家的近代化进程。(2)历史背景: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联系

加深;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德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武汉和杜伊斯堡在历史发展中有诸多的相似经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原因、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德国。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

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可得出经济地缘优势;由材料“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及所学可得出

开埠通商的促进;洋务运动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影响。第二小问相同之处:由材料“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

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可得出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由材料“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可得出近代钢铁制造业具有领先优势;由材料“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

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所属国家的近代化进程。【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德国。第一小问历史背景:由材料“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

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及所学可得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由材料“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及所学可得出武汉和杜伊斯堡在历史发展中有诸多的相似经历;

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联系加深;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德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建立以后,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

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

,接广州。——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材料二大流士为了便于调遣军队,传达政令,除了利用赫梯、亚述原有的驿道外,又修筑了许多新的驿道。驿道沿途设有驿站,驿站附设旅馆,随时都有信差

备马以待。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另一条重要干线起自巴比伦城,横贯伊朗高原,东达大夏和印度边境。——摘编自谢玉珊、徐虎《大流士一世改革与波斯帝国的全盛》材料三清政府在东北、北部、

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新设了若干邮驿机构,建成稠密的通信邮驿网。到光绪年间,驿务萧条,甚至还有不法官吏,进行勒索,导致邮务不能正常进行。冯桂芬专门写了一篇《裁驿站议》,大声疾呼:“国家以有限之帑(收藏钱财府库)项,既饱县

官私囊,复递无足轻重之例信,亦何贵此驿站为乎?”主张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欧亚帝国修建驿路系统的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冯桂芬对古代驿路系统的看法。【答案】(1)共同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帝国统一;保障了政令、信息通畅,提升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军情传递,巩固了边防安全;加强帝国内部的交流,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2)评析:冯桂芬主张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既利

于官,又便于民。由于近代列强侵华,边疆危机严重,因此清政府新设了邮驿机构,但其管理混乱,急需转型;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的大量赔款,造成了政府财政困难,耗费财力的古代驿路已不适合;受到西方近代邮政制度的影响,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观念倡议设立近代邮政。这一看法推动中国邮政事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国家主权;促进了近代化转型;推动了民众观念的更新。【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和波斯帝国时期。由材料“唐朝建立以后,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大流士为了便于调遣军队,传达政令,除了利用赫梯

、亚述原有的驿道外,又修筑了许多新的驿道。”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帝国统一;由材料“驿道沿途设有驿站,驿站附设旅馆,随时都有信差备马以待。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及所学可得出保障

了政令、信息通畅,提升了行政效率;由材料“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另一条重要干线起自巴比伦城,横贯

伊朗高原,东达大夏和印度边境。”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军情传递,巩固了边防安全;结合所学可得出驿路系统加强帝国内部的交流,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小问2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明确冯桂芬的主张,由材料“主张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既利于

官,又便于民。”可得出冯桂芬主张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其次,结合时代背景及近代邮政的作用分析说明,由材料“到光绪年间,驿务萧条,甚至还有不法官吏,进行勒索,导致邮务不能正常进行。”及所学可知,由于近代列强侵华,边疆危机严重,因此清政府新设了邮驿机

构,但其管理混乱,急需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的大量赔款,造成了政府财政困难,耗费财力的古代驿路已不适合;受到西方近代邮政制度的影响,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观念倡议设立近代邮政。由材料“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

6年始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推动中国邮政事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促进了近代化转型;推动了民众观念的更新等方面说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井冈山时期医院经费主要是通过打土豪、从国

民党军队中缴获和向老百姓募捐筹集的方式解决的;中央苏区时期成立互济会(类似于今天的合作医疗),互济会成员看病不要钱,区、乡工作人员药费也能报销,红军家属和贫苦民众凭乡村苏维埃政府证明给予免费治疗。医治小病、购买膏药等也不要钱,并将人民的医药问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对一

切雇佣劳动者“实行免费的医药帮助……不论是普通病还是因工致病、遇险受伤、职业病等,都不需要支付医药费,其家属也同样享受免费的医药帮助”。中央苏区各县、区、乡普遍建立药业合作社来保障药品的市场流通。私人捐助药品也成为当时药品大的来源途径之一。——摘编自曾红、李瑞《论中央苏区时

期医药卫生体系》材料二2002年10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2

00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农业法明文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障形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对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德元《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苏区发展医药卫生保障

事业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初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的表现。【答案】(1)保障了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提升了民众的健康水平;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众健康的重视,增强了党在民众中的威望;为苏区革命斗争提供了健康保障,有助于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2)政府角色的明显增强,主导并推

动制度的实施;农民自愿参与,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多方筹资机制,确保资金的稳定和公平;突出大病统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一“中央苏区时期成立

互济会…互济会成员看病不要钱…红军家属和贫苦民众凭乡村苏维埃政府证明给予免费治疗”,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些措施保障了苏区民众尤其是贫困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了他们的健康水平。据材料一“医治小病、购买膏药等也不要

钱,并将人民的医药问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这些政策和法律条文的制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对民众健康的高度重视,增强了党在民众中的威望。据材料一“为苏区革命斗争提供了健康保障,有助于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结合所学,可以理

解为,在战争频繁、物资匮乏的环境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医药卫生保障体系,为苏区革命斗争提供了健康保障,有助于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21世纪初(中国)。据材料二“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政府角色明显增强,主导并推动制度的实施;据材料二“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农民自愿参与,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以及多方筹资机制,确保资金的稳定和公平;据材料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制度突

出大病统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19.漕,本义是水道运粮。漕运指的是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通过水道运粮的方式将粮食运到京师或是其他指定地点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中国古代漕运基本概况朝代发展阶段漕运中心主

要运道秦汉关东之漕长安、洛阳渭河、漕渠、黄河魏晋隋唐从关东之漕到江淮之漕长安、洛阳漕渠、黄河、汴渠、江南运河两宋江淮之漕开封、杭州汴渠、江南运河元明清江南之漕北京京杭运河——摘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上述材料包含了中国古代漕运诸多方面的信息

,围绕“中国古代漕运”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中国古代漕运路线的转向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变动。阐述:中国古代漕运连接着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其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和

经济重心均在黄河流域,主要通过自然水道黄河和渭河沟通形成东西走向的漕运路线;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南方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漕运路线逐渐转为东南到西北方向;北宋都城开封处

于水陆交通中心,南宋都城杭州处于大运河的要冲,通过汴渠和江南运河连接,漕运的主要路线转为南北方向;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尤其明清时期漕粮多依靠南方地区,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要运道,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南北方向。(任答三个时期

)因此,中国古代漕运路线的转向,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在空间上的地域关系变动,总体趋势是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南北分立,南粮大量北运。其他观点:如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变迁影响中国古代漕运的路线;中国古代漕运中心随着政

治中心的转移而转移;中国古代漕运路线受到经济重心迁移的影响;中国古代漕运的发展推动水运交通的发展等。标准:论题准确、明确。论证紧扣论题,合理引用史实,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围绕论题有规律性或价值升华。【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

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至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可拟

定论题为中国古代漕运路线的转向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变动。关于阐释可从中国古代清运路线变化、政治重心的转移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阐述:漕运连接着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其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黄河流域,主要通过东西走

向的自然水道黄河和渭河沟通关中和山东;隋唐定都长安、北宋定都开封,但江南地区已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漕运的重心转移到南方,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漕运路线逐渐转为以东南向西北向为主;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漕运路线进一步调整为从南到北的方向。归纳总结:漕运路线的转向,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在空间上

的地域关系变动,总体趋势是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南北分立,南粮大量北运。也可拟定论题中国古代漕运中心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转移;中国古代漕运路线受到经济重心迁移的影响;中国古代漕运的发展推动水运交通的发展等。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