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290.071 KB
  • 2025-01-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docx,共(11)页,290.07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2d438ba08e8ed52af769407e577e61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内江六中2022—2023学年(上)高23届10月月考历史学科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满分48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据考古发现,相隔1500多公里的三星堆、吴城两地,先秦古

人在炼铸青铜器时竞采用同一地的金属原料,铸造技术也十分相似;而江西瑞昌铜山铜岭铜矿,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采铜遗址,既可能曾向四川三星堆输送过炼铜矿石,也可能是商王室的御用铜矿。这表明先秦时期()A.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B.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生产C.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D.存在区

域经济文化交流2.1965年10月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B.农

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3.在山东各地出土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青铜器皿。其中礼器的数量越到战国晚期越少,日用器则日益普遍;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并且时间越晚其装饰性与趣味

性越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B.社会转型的趋势C.宗法血缘关系已崩溃D.市民阶层的兴起4.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体现的文化内涵最接近A.追求家国情怀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C.

重视以人为本D.崇德尚贤,天下为公5.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表明()A.时局对知识与人才产生重大影响B.读书人的智慧掌握诸侯国的命运C.儒家思想被各国统

治者所采纳重视D.百家争鸣加剧了诸侯争霸的态势6.“圣贤”是中国人长久的人生价值追求。法家以为“农、战”是贤,儒家以为贤主要包括学识、行政能力与仁、义、正直、良心等道德,墨子则以为贤应包括兼爱、非攻,!节用及具有救民于匮乏和悲惨生活之中的宗教信念与使命。这说明先秦思想家()A.完成社会秩序重建

B.重视个人道德修养C.关注社会现实需要D.提倡建立精英政治7.有学者提出,“大都无城墙”是汉代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主流形态。安阳殷墟、西周王都丰镐、秦朝都城咸阳的考古遗迹中均未发现外郭城墙。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当时()A.城墙修筑技术相对

落后B.统治者实力强大的反映C.经济水平落后无力修建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8.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

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9.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

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10.如表是某学者整理的宋、明两代经济状况比较表(部

分)宋(960—1279年间)明(1368—1572年间)钱币铸造量(全国)26,000万贯400—600万贯(约等于宋代熙宁年间一年铸造量)劳动力价格(江南地区)技术劳动力(月工资)约4500钱加9斗米约600钱或同等价值谷米士兵(月工资)约3000钱加15斗米约200钱或同等价值谷

米实际流通主要货币(江南地区)金、银、钱米、谷、银、布据如表可知,与宋代比较,明代前期、中期的江南地区A.政局动荡促使钱币大幅贬值B.民众收入减少导致生活困苦C.商业贸易发展相对缺乏活力D.白银大量流入影响经

济秩序11.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幼。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B.政治生态日益

恶化C.专制皇权得以强化D.监察体系趋于完善12.16世纪,南方每年向西北军镇运送至少500万两白银,后因采购东南各省物资,白银回流南方。白银用作税收后有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离开市场流通,加之江南的许多家庭贮藏了成千上万两白银,致使白银严重不足。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A.边疆危机导致经济严重衰退B.国家金融信用濒临崩溃C.商品经济发展面临现实困境D.政府赋税改革收效甚微13.中国历代王朝宁愿采用卖官鬻爵、增加捐税等办法应对财政困难也不愿借债。但19世纪50年代以来,清政府却大举外债

,光绪帝还成立“借款委员会”专职借债,并于1898年首次以国家名义对内发行债券——昭信股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内忧外患促使财政体制更新B.朝廷重视澄清吏治轻省赋税C.社会转型推动经济结构变动D.清政府突破了中体西用观念14.戊戌政变后,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计

划废黜光绪,这一计划遭到列强反对而未能实现。守旧派本就坚决反对“西学”,现在更加痛恨“洋人”,大清王朝的政治走向“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据此可知当时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自强B.反帝思潮与政局变动交织C.慈禧太后坚决捍卫主权D.排外意识弥漫于

社会各界15.1923年,中共中央发出通告:“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这反映了中共A.注重国共

合作的独立性B.意识到武装起义的必要性C.准备掌握国民党领导权D.强调建立统一战线紧迫性16.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

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17.如图是进步画家华君武1946年所作的漫画《远水救不了近火》。对该作品的解读,最恰当

的是A.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阴谋B.批判了国民党出卖国家主权的行径C.表明了战争形势已发生逆转D.宣扬了民主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1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

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19.如表为1849

—1911年清政府各项收入统计表,这表明当时()年份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00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注:数

额:万两;比重:%)A.自然经济彻底解体B.经济结构显著变动C.财政危机有所缓解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20.为打破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政府发行公债,龙岩县群众踊跃购买,共认购了13000多元,远超过原定8000元的销售计划。该县农民还积极用现金缴纳农业税,一些可以不缴农业

税的贫苦农民也主动要求缴税。促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繁荣B.革命力量的壮大C.政治认同的增强D.斗争形势的变化21.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时间商品19201936亿元%亿元%农业产品手工制造

业产品近代化工厂产品矿冶业产品进口产品30.0929.758.832.9111.8842.2832.179.553.1512.8575.3343.8628.314.9615.6144.8226.1016.842.959.29合计92.46100.0016

8.07100.00A.产业结构畸形滞后B.重工业发展停滞不前C.农业发展成就显著D.减少了对西方的依附22.民国时期,西式溜冰传人中国后,受到国人持续关注,引发广泛讨论。既有认为这是“西洋各国加倍健强的明证”而主张效仿的观点,也有

“国难当头怎可溜冰”的质疑,还有追溯我国古代溜冰历史以证明其为“我国固有”的尝试。这反映出A.思想界出现分裂倾向B.强身健体受到国人关注C.西方文化影响力式微D.民族意识融入日常生活23.1919年,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文中指出:“大凡一个主义

,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社会主义,亦复如是”,“(社会主义)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李大钊的观点()A.明确了切实可行的革命路线B.背离了社会主义的革命理想C.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包含

了中国革命方向的思考24.如表是中共理论术语“实事求是”的来源及阐述,可知,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原始文献《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即做学问注重事实根据。中共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阐述1941年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A.实质上是传统儒家文化B.侧重于对历史成就的经验总结C.始终指导着革命与建设D.运用了民族语言进行理论创新25.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

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26.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

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27.“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

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28.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

行价格双轨制。物资分配一部分是计划调拨,执行计划价格;一部分是市场调配,执行市场价格。在物资比较紧张的80年代,两者价格往往差别很大。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B.经济体制改革尚待完善C.改

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D.政府管理职能趋于弱化29.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

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30.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

旨是A.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31.20世纪80年代初期,流行音乐在中国异军突起,风靡一时。歌曲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资源,如写作、出版、演出等,都大量集中

到了流行音乐领域。这一现象A.导致了文艺方针的调整B.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C.反映了思想解放的成效D.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普及32.如图所示,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2009年底,新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325个支

持项目的优惠贷款。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国优惠贷款行业分布(截止2009年底)A.旨在融入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B.实现了中国低端产业的对外转移C.有利于提高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D.适应了投资周期短收益高的需

要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

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材料二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

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

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问题。“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

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用全球9%的耕地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摘篇自年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及意义。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康乾盛世的研究多集中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作用上。史学界时

此问题的看法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清政府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并没有起到自卫和阻挡资本主义冲击的作用。也有学者的观点恰好相反,认为闭关绩国政策虽具有保中性,但在客观上的确起了抵抗外来侵略和自我防卫作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

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此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有些学者提出了“机会”说,认为清朝在18世纪推行闭关债国政策,失掉了一次走向世界的机会,由此拉开了与西方世界的距离。进入21世纪后,史学界将康乾盛世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有的学者认为“近三个世纪的大清帝国史,

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此同时,帝国的外部环境、外部世界也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且比较起来,后者比前者变动与发展的速度,更是迅猛的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终于从一个雄强一世的东方大帝国、

一个中央王国,异化为一个半殖民地、一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摘编自梁俊艳《全球视野下康乾盛世研究学术史回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请考生在第35、3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

作答,如有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战国中期的商鞅,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重法名世。在变法改革中,商鞅强调国家应采用重刑使人们守法以避害,还应用重赏

吸引人们循法以逐利,刑的威慑作用大于赏,“先刑而后赏”。他注意到官吏犯罪的危害性远大于一般百姓,甚至会使百姓效仿其行,不守法度。因此,设置监察官吏的专职官员,明确各级官吏的权责,特别鼓励官吏间相互监督、检举揭发。他还注重培养人们主动守法的意识,树立和强化法

律公平、公正的权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此外,商鞅要求法律条文须具体明确、通俗易懂,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扩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战国策》赞叹道:“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其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摘编自隋淑芬、施建中《

商鞅预防犯罪的思想》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法治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法治改革的影响。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彭湃(1896年-1929年),广东海丰人,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1918年,留学日本期间开始关注农村问题,认为中国农民

占多数,革命要依靠农民。1921年归国后,致力于改造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入调查农民阶级,并发起组织劳动者同情会,1922年组织成立赤山农会,次年成立海丰总农会,会员达十万人。1924年,在澎湃的倡议下,广东革命政府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亲率讲习所学生到黄埔军校军训。1925年,领导组

建海陆丰农民自卫军,一年后人数达3万余人,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后备力量。1927年4月15日,李济深在广州发动反革命政变,彭湃得知后立即领导海陆丰农民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农民武装起义的实践。同年9、

10月,海陆丰农民又通过两次起义创建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摘编自王亚生《彭湃与阮啸仙农民运动思想比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彭湃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湃重视发动农民运动的原因。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

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