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docx,共(9)页,680.00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1be597cfec22aac532d746197302f5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荔县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高二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
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A.相互竞争、
百家争鸣B重视规则和秩序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强调变革和法律2.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
可见,这一认识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3.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了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主张,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春秋》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宣,”这些主张旨在A.促使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思想B.糅合儒道法思想捍卫君主统治C.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D.以外儒内法中和统治集团矛盾4.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因定居陕
西眉县横渠镇而被称为横渠先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旨在说明()A.心学的内容和地位作用B.读书求学应该谦虚谨慎C.圣贤对社会进步的贡献D.人应
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5.黄宗羲肯定“三代(夏商周)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所谓“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人民谋利防乱的公平之法,而“一家之法”,则是专为帝王一家谋私利的专制之法。这说明黄宗羲A.推崇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B.主张实行君
主立宪制度C.批判旧思想触及制度层面D.积极宣传西方民权思想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B.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C.儒学思想适应了所有时代的社会需要D.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7.秦朝以前的历法中,“其年有闰,闰在何月,当以中(节)气定之”,没有定制。秦朝时
用颛顼术“以十月为岁首,其置闰恒在岁终,不可以闰余定”,制定了以小雪恒出现在十月作为置闰的法则。这种变化主要基于()A.阴阳五行学说的推广B.观测技术出现重大进步C.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D.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8.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
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9.《墨梅图》(如图)观察
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A.以民间习俗为主题B.集多种艺术为一体.C.憧憬农业理想生活D.蕴含世俗化的倾向10.苏格拉底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想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引发人的主动思考,使人逐步寻求正确答案。苏格拉底旨在
A.用理性去认识和解释世界B.从人自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D.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11.彼特拉克用了大量时间研究古典文化,极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和历史文物,然后反复阅读,认真校对,并用自己的观点予以诠释和阐述。彼特拉克旨在A.
恢复古典文化B.推翻封建制度C.宣扬人文精神D.建立理性王国12.马丁·路德曾呼吁:“基督教的贵族应该起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这表明马丁·路德()A.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作准备
B.促使德意志实现教会的民族化C.确立新教路德派的合法地位D.推动西欧各国摆脱教廷的控制13.美国学者孟德卫认为:“在18世纪的法国,没有神圣启示的儒学,作为一种令人赞赏的哲学被反基督教的启蒙思想家接受。信奉自然神论和开明专制的中国君主成了启蒙思想家向欧洲宣
传的极好典范。”这表明A.中国制度符合启蒙思想家的设想B.启蒙思想家吸收了儒学合理成分C.中国已经成熟实施开明专制制度D.启蒙思想和儒学有共同的价值观14.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
,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这一情节涉及到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B.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D.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15.有学者指出:哥白尼的天文学和牛顿的力学等,使人类形成了对宇宙的唯物论认知;达
尔文的进化论,使人类开始形成了科学的生命观;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人类的认知深入到微观世界,形成了新的宇宙观和时空观。该观点意在阐述,近代科学的发展A.带来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B.加强了人类对宏观世界的
研究C.推动了欧美工业革命的开展D.影响了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16.恩格斯在1883年的一封信中指出:“最新发现能够把高压电流在能量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普通电报线输送到迄今连做梦也想不到的远距离,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与恩格斯所述现象同时出现的是A.能源革命号角开始吹响B.互联
网通信技术兴起C.生产组织上使用工厂制D.发电机与电动机的使用17.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A.意在以复古为手段谋求政治变革B.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C
.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D.借“西学中源”说宣扬民主共和18.孙中山一辈子崇敬马克思,但始终不同意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提倡:“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师马克思之意”指的是A.提倡阶级斗争B.推动社会主义革命C.主
张人民民主主义D.节制资本发展民生19.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孔子及其儒学得失有具体分析,认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只看作读书的学问’,遂造成某些‘流弊’”。这反映出胡适A.试图全面否定中
国传统文化B.借用西学反思儒家伦理道德C.新思想传播提供理论依据D.以理性精神审视儒家思想20.国民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注意调查研究中国国情,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这些文章和观
点A.构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框架B.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C.为民主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奠定基础D.促使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转变21.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通过A.表明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C.'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D.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22.1956年9月,《剧本》杂志增设了关于创作问题的自由短评,其话题涉及允许各种不同的流派存在、教的为条主义粗暴批
评等,一些戏剧家认为对外国戏剧的介绍要突破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限。《剧本》杂志此举意在A.为贯彻“双百”方针造势B.提高基层群众文艺素养C.宣传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D.揭露美苏冷战造成的危害23.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
,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这说明()A.冬奥会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B.奥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国文化C.科学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D.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传播24.下图是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建筑艺术一朵奇葩的
朗香教堂。它突破了历史上所有的教堂样式,不再遵循建筑由墙面、屋顶等构成的传统形式,而是以扭曲怪诞的造型、变化自由的构图,创造出一个令人惊奇、难忘的教堂形象。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A.《自由引导人民》B.《拾穗
者》C.《日出·印象》D.《格尔尼卡》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25题25分;26题15分;27题12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材料二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
,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材料三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
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
围》(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文化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中西方政治体制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思想家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不同观点的相同立场。(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
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或者说启蒙运动所依据的理性实际上有两种,而这两种理性;不是别的,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
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人文或人本理性由于受本土思维传统、精神气候的影响,也还是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本主义终极关怀。一一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材料二十八世纪的
启蒙哲人们无比乐观地表达了这种信念:人们能够用理性的力量穿透复杂的自然之中,认识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的奥秘,以求改造和利用自然…因此,在这批哲学家看来,理性的批判决不应仅限于纯思排的哲学领域,而应扩展到宗教、政
治社会等一切领域,于是他们高举起理性的旗帜,要用理性来批判一切,裁判一切,重构一切。——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两种理性”的不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启蒙理性”出现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八世纪人们将“理性的批判”运用在政治、宗教和科技领域的主要表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无数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略上开始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种学习和探索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
中,不同的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摘编自杨顺益《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进》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知识,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成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分析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
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