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92.000 KB
  • 2024-09-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精准解析】.doc,共(18)页,92.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13a8b0dc2e242c93ed192eb4e1d972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

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水流域的文化遗址具有”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说明此时周朝的文化对于周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推动西周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是分封制的推行,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主旨是周朝文化对于周边的影响,而宗法制度主要是解决贵族内部

的矛盾,对于文化传播到其它地区作用不明显,因此A选项错误;战争往往带有破坏性,它与文化的交流关系并不明显,故B选项错误;礼乐制度主要是维系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而非将周朝的文化传播到其它地区,故D选项错误。2.“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

者也。”这种政治现象应该是A.秦代垂直管理的特征B.汉代内朝外朝的体制C.唐代三省分工的具体化D.宋代机构臃肿的写照【答案】A【解析】材料中涉及到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三位是秦代中央官制的“三公”,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内外朝的内

容;C选项错误,唐代的三省是中书、门下和尚书;D选项错误,宋代主要表现是相权三分。3.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

文官政治日益成熟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科举制度逐渐完备【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宋时期官员的任免需皇帝和宰相商量,宰相的意见会影响皇帝的定夺,而清朝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故选A;材料说皇帝对官员的

任职,但没有说明文官或武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各个中枢机构的配合,所以谈不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材料和科举制无关,排除D。点睛:清代之前,中央官员有职有权,地位比较稳固,而清代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比较容易控制,这样皇帝决策受干扰比较少

,所以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强化。4.有一次斯巴达国王问修昔底德:“若你和伯利克里摔跤的话谁会获胜?”修昔底德答道:“我能将他摔倒,但他会辩解说自己没有被摔倒,结果人们被他说服,即使这些人亲眼看到他被摔倒。”修昔底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雅典民主A.造成社会秩

序的混乱B.凸显公民平等的原则C.导致公民道德的沦丧D.忽视公民的政治素质【答案】D【解析】【详解】事实是即便伯利克里被摔倒,但他仍然能够说服人们,说明修昔底德认为雅典民主忽视了公民的政治素质,D项正确;修昔底德强调的是雅典直接民主的局限性,并没有在说明雅典民主会造成公民平等原则和凸显公民平等

,更不是导致公民道德沦丧,排除ABC项。5.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可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这说明罗马法A.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B.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C.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D.

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规定在签订契约时必须保障买卖双方的合理利益要求,注重了契约的公平性,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没有涉及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

,A项错误。仅一条罗马法条文不能说明罗马法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B项错误。罗马法包含了很多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契约的矛盾,C项错误。6.18世纪以来,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

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这一原则A.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B.表明国王已经失去自由权利C.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D.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8世纪以来”,国家政策的是非对错,与国王无关

,“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故C项正确;国王不掌实权体现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A项错误;国王失去政治实权不等同于失去自由权利,故B项错误;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是国王无权做

决策,不是为国王行为开脱,故D项错误【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虚君,议会至上,内阁对议会负责等。7.1789年,美国设立国务卿之职。根据美国宪法规定:一、国务卿是政府排名第一的部长,即首席部长。二、执掌国玺,总统辞职要向国务卿提交辞呈。三、一些联邦

事务公告文件由总统和国务卿联署。这一职务体现的宪法原则是A.共和制B.联邦制C.三权分立D.权力制衡【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三项规定,体现了总统和国务卿的互相制约,故D项正确;“共和”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

生,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联邦制指的是在保证中央绝对权威的前提下,地方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三权分立指的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互相独立,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8.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

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答案】D【解析】据材料“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

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民主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

流,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故B项错误;《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故C项错误。故选D。9.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

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是因为,当时A.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答案】D【解析

】【详解】从材料来看,1853年南京棉布滞销,特别是鸦片烟无法销售,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当时是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对列强的侵略权益产生巨大冲击,故选D项。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无法使鸦片烟无法销售,故A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

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从时间上看均发生在1853年后不能对商品滞销造成影响,故B、C错误。10.有观点认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的过程。

从这一观点出发,对下列历史现象评价最高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护法运动D.北伐战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观点认为认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

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按照这一观点,洋务运动是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戊戌变法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

下推行的资本主义改良运动,故B项排除。护法运动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故C项排除。北伐战争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符合观点,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

战争11.“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受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在这种经济之下,封建专制的观念根深蒂固,才会形成“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故D项正确。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

是客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说明社会结构已经分化组合,排除B。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也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所导致的,故C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12.毛泽东说,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

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继续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里“走相反的道路”是指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B.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

阶级专政C.谋求国共合作,打败日本法西斯,捍卫国家主权D.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表明这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故A项正

确;其他三项内容均不能体现“走相反的道路”故不选BCD。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3.《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

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导致了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共产党提出"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意思就是在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后,形成国

民革命统一战线。故答案为B项。中共二大的宣言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并没有变化,A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抗日战争时期,C错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D错误。【点睛】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反

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孙中山把旧3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因此国共两党有了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14.丹麦作家何铭生认为:“在1

937年初之前,‘城市战’对于世人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这年秋天在上海进行的战役改变了这一切。”这次战役A.使东三省逐步沦陷B.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成果C.是正面战场的胜利D.宣告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答案】D【解析】1937年上海的战役是淞沪会战,

该战役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D正确;A是九一八事变;B是太原会战;C是台儿庄战役胜利。15.1919年10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

,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C.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D.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答案】A【解析】前清时期的学生是

以个人名义进行革命事业的,而五四运动时期学生则是作为一个群体来关注革命事业的,这主要是由于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促成了知识界一定范围内的思想解放,导致了大批学生参与国家社会事业,故选A;辛亥革命是由大批留学生为先锋力量以革命

派为主体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其影响还没有真正影响到国内的学生群体,真正影响到国内学生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故排除B;学生的社会地位提高是通过学生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来体现的,属于这一变化的结果,故排除C;D离不开思想解放这一前提,故排除D。点睛:“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它事情发生的条件

,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关于原因的分析,有很多种不同的设问方式。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作答时需要看清问的是哪一种,这是关键。这一题属于考查某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需要综合考虑变化前后的因素。16.“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材料主要说明A.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B

.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C.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D.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激化了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导致革命爆发,故D项正确。

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但属于D项一部分,排除。B项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B。C项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C。点睛:本题以十月革命

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结合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7.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

5日)晚,彼得格勒市杜马召集联席会议,许多人在发言中提出“现政府完全无能,应当下台,让位给联合内阁”。一些工人运动领导人则在市消费者协会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上述情况说明当时俄国A.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

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C.临时政府丧失群众基础D.社会主义革命迫在眉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晚”、“现政府完全无能,应当下台,让位给联合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指的是二月革命,说明当时

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B选项符合题意。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A选项排除。临时政府丧失群众基础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C选项排除。材料中革命的对象是沙皇政府,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D选项排除。18.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

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C.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天

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可知这一过程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选项符合题意。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A选项排除。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不属于材料的影响,C选项排除。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9.有人指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这肯定了中国的()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分权制衡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我国的政党制度。相对于西方的多党制,我国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治模式,不被竞选左右也不轮流执政,有效地防止了多党执政带来的政策不稳定和缺乏长远规划的

缺点,故答案为D。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与政党制度无关,排除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中共作为执政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排除B;我国政党制度中执政党与民主党派不存在分权制衡的关系,排除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

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20.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A.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B.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C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D.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84年,香港、澳门还没有回归,不能说加强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A说法不符合史实;“一国两制”构想在此之前已经提出,B项的说法也

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的意思是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利益,这便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所以本题选D。21.1962年,在经过几天极度的紧张对峙之后,苏联退却了。肯尼迪对赫鲁晓夫作出让步,调整美国一些驻亚洲的军事基地,同时答应不再进攻古巴。这次危机反映出A.古巴是美苏对峙的主

要阵地B.两极格局下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C.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D.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局面被打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经过几天极度的紧张对峙之后,苏联退却了……肯尼迪对赫鲁晓夫作出让步

,调整美国一些驻亚洲的军事基地,同时答应不再进攻古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两极格局下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即美苏冷战,故B正确。美苏对峙的主要阵地在欧洲,故A排除。当时世界格局使两极格局,没有呈多极化趋势,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美苏共同主宰

世界,故D排除。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古巴导弹危机22.2003年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重申其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将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强调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是其“头等重要的历史使命”,抛弃过去的对抗和偏见,与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民主的伙伴关系”。这表明A.

大国相互制衡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B.公正平等民主的国际政治秩序已经形成C.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超过了维护国家主权D.冷战结束之后发展中国家着眼战略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将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强调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是其‘头等重要的历史使命’,抛弃过去的对抗和

偏见”可知,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正在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D正确;据材料“2003年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重申其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抛弃过去的对抗和偏见,与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民主的伙伴关系’”可知,材料说明的是不结盟运动为缩小南北经济差距,主张与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民主

的伙伴关系”,与“大国相互制衡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无关,A错误;B违背史实;据材料“在重申其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将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强调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可知,不结盟运动是在重申其宗旨和原则的

基础上发展经济,“超过维护国家主权”的说法明显错误,C说法错误。23.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我国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

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答案】B【解析】【详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潮流,材料中观念的转变是受到当时多边外交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发展中国家属于全方位外交一部分,故A排除;与美国对

抗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故C错误;D是20世纪50年代。24.“作为新中国一项重要的外交原则,它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这一原则的核心是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C.不结盟D.独立自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可以判断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举措超越了意识形态限制,故B项正确;求同存异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有非洲国家参与,材料未涉及,故A项排除;不结盟政策,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独立自主,故D项排除。25.

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

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B选项符合

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D选项排除。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题20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很早的时

期起,血缘亲族关系纽带在希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公元前6世纪,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会

中的血缘亲族组织。——摘编自《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材料二从秦朝建立到五代十国时期,宗族在封建国家的建立中不断被分解、变异。秦朝仍实行“家天下”的政治统治,血缘亲疏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汉文景期间,地方宗族开始利用宗

族关系建立自治共同体,并逐渐发展为影响中央集权的强大集团。汉武帝时,“徙强宗大族,不得族居”。东汉时,宗族以士族门阀形式持续到了魏晋时期。隋唐时期宗法受到巨大打击,但因其顽强生命力,并未全被排除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由宋代到清代,宗法逐渐内化为主体政治结构的潜在因素,一改以往的贵族存在模式,将

自身形态深入民间基层,形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组织群体,既维护了宗族的长治久安,也稳定了国家政治体制。——摘编自王露《中国古代宗族与臣民意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血缘亲族组织削弱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血缘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角度,分析血亲组织变化对古代中国和雅典的不同影响。【答案】(1)原因:克利斯提尼改革(梭伦改革);商品经济发展;航海贸易繁荣;外邦人定居。(2)特点:贯穿古代社会始终;与古代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由显性到隐性,由贵族存在模式深入民间基层;长期维护古代政治体制稳定。(3)影响:中国:血亲组织长期存在,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雅典:血亲组织不断削弱,为民主政体的确立创立了条件。【解析】(1)由材料“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

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迁入定居……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会中的血缘亲族组织”,可见古代雅典血缘亲族组织削弱的原因可答为:克利斯

提尼改革(梭伦改革);商品经济发展;航海贸易繁荣;外邦人定居。(2)由材料“从秦朝建立到五代十国,宗族在封建国家的建立中不断被分解、变异。”、“血缘亲疏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宗法逐渐内化为主体政治结构的潜在因

素,一改以往的贵族存在模式,将自身形态深入到民间基层”和“维护了宗族的长治久安,也稳定了国家政治体制。”,可见,血缘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可答为:贯穿古代社会始终;与古代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由显性到隐性,由贵族存在模式深入民间基层;长期维护古代政治体制稳定。(3)由

材料“维护了宗族的长治久安,也稳定了国家政治体制。”,可见中国古代血亲组织长期存在,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而雅典血亲组织不断削弱,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这有利于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为民主政体的确立创立了条件。27.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

生气勃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井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章命力量。——《

毛泽东选集》材料二通过八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厂中共领專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5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

疼日战争的$战场,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三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海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

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剑桥中华民国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答

案】(1)事件:国民大革命。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理解:中共党员数量和人民军队的增加;建立了广泛的根据地;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后期的主战场。成果:百团大战。(3)原因: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人民解放军

占领了南京。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生气蓬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可知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国

民大革命;根据材料“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可知中共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可知党员人数和人民军队的增加;根

据材料“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可知体现革命根据地的增加;根据材料“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可知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根据材料“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

主战场”可知敌后战场变为主战场。结合相关知识可知中共在敌后战场的主要成果是百团大战。(3)根据材料“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可知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根据材料“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可

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国际意义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回答即可。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民主党人杜鲁门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

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美国要担当“世界警察”的责任,“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杜鲁门主义”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

要标志。为贯彻杜鲁门主义的原则,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导致中美关系紧张。材料二1969年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关国总统时,美国二战后两度介入战事的恶果在国内日

益突显,再加上美苏争霸的态势以及世界局势的变化,迫使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出访途中提出美国在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

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把只是针对亚洲的新政策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宣布要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个

支柱”。其内容是: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以上材料均摘编

自赵平安、张仲明等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的异同。(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主义”出台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影响。【答案】(1)相同点:都维护

了美国霸主地位,以苏联为主要对手,贯彻冷战政策。不同点:对苏联方面:前者,以强硬为主,以进攻为主要策略;后者,以较软弱为主,以和谈为主要策略。对盟国方面:前者,加紧控制西欧等盟国;后者放松对西欧等盟国的控制。对中国方面:前者,遏制威胁中国;后者,致力于缓和紧张的中美关系

,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2)历史背景:①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引起国内不满;②该时期苏联力量上升,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③西欧、日本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要求摆

脱超级大国的控制;⑤中苏关系恶化。影响:①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关系,有利于世界和平;②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③调整了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关系,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④有效地维护了美国的战略利益。【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注意“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再结合所学的知识,从美苏、美中、中苏关系的变化的角度分析解答。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

用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及材料“……美国二战后两度介入战事的恶果在国内日益突显,再加上美苏争霸的态势以及世界局势的变化,迫使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伙伴关系’

,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解答“历史背景”。联系所学回答影响。考点:二战后世界的演变政治格局•美苏争霸•历程及大国关系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