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洛阳市洛阳一中2020届高三第十九次目标考试语文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7)页,397.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12ebea26fa2c2f4cf8353fe21d54f5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洛阳市一中2019年春期高三年级第十九次目标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
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
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
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
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B.乡
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绕着乡村记
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
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
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答案】1.C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
。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A项,“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
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由本句可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是“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并非唯一措施;“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是“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此,说“如果在建设之
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太绝对;也是误将必要条件关系当作充分条件关系,违背原文逻辑。B项,“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
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此句显然是说要保留那些真正值得保留的乡村记忆,但并没有说“乡村记忆……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题干悖谬文意。D项,“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表述错
误。根据文本“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可知,题干与此句句意先去甚远,亦属悖谬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
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C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可知,既未见“举例”,更未见“甄选的标准”何在。故题干“并举
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于文无据,属子虚乌有。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
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
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B项,“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表述错误。依原文意,“呵护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确乎是“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的重要的客观条件,但
绝非充分条件;况且,“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的事,是极具个体特、多因性、主观性的。因而,绝不能把条件与其结果倒过来,武断地说“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说法太绝对,也可说是将必要条件关系当作充分条件关系,其误不难见
出。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
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
,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
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
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
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
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
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
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材料二:(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专科调
查报告》)材料三: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断工作偏重基
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断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
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材料四: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
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
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4.下列对
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1年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2014年稍有回升后又持续回落。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前两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有反弹,而2016
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C.2012年到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专利侵权
总体比例的反弹,是因为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5.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和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
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实现专利市场价值。C.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D.大学科研工作与
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6.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答案】4.D5.C6.相关方:高校;企业;政府。作用: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
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
找到相关的图文信息,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D项,“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反弹,是因为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说法没有根据,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只有……才能”说法过于绝对。本项来自材料一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由此可见,仅仅依靠“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
权的技术供给”,是无法“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这一结果的。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回答相关方的主体,文本明显体现了三个主体:高校、企业、政府。根据三个主体分别回答所起的作用。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第二问是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首先回答相关方的主体,文本围绕“高校、企业、政府”三个主体阐述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因此与科
技成果转化直接与这三个主体有关。由于题干中包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因此部分考生可能会忽视关键主体“高校”。相对而言,企业和政府两个主体容易判断。通读材料,可以确定阐述“高校、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起的作用的内容在材料三和材料四,材料三、四讲述了了高校提供人才
和知识储备的作用,以及政府企业的组织协调作用。仔细阅读,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高校、企业、政府三个方面进行回答即可。【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
(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
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笼红牛汉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
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②曾祖母至少活到了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
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
向人生告别了。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
,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
“老娘娘”。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要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的叫我
,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
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在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而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
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瓜皮
。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了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⑥我连曾祖母的姓氏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
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颗酸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
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上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
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有删改)7.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语言本色、平实,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B.
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C.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D.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8.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
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9.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答案】7.C8.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她生命的存在
。这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滋养。9.“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的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解析】【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然后浏览
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不当,本文是回忆性散文,通过倒叙来逐步展开曾祖母给作者幼时的记忆,作者对曾祖母的怀念和感恩,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没有讴歌“故乡的美丽”。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理解句子
含义,一定要把句子放置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理解其含义。本题题目是“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题目已经指出这句话在文章第⑥段,仔细阅读第六段,这一段写到: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
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
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首先,“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然后回忆体现曾祖母爱与期盼的细节,既有前面的“掏出几个醉枣
或麦芽糖”,又有“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所以:“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印象深刻,影响很深远。而且“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即己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记忆中的细节,既体现了“物质层面上的关心”(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
),“更是有精神层面上滋养”(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赏析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
此加以评析”,然后通读文章,在文章中圈画出涉题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答案。比如本题,文章中有两处集中描写“灯笼红”。第一处是文章第一段,本段中“灯笼红”这个意象,被赋予了表里两层含意:外表的老迈,见证着曾祖母艰难的
一生;又红又甜的瓜瓤,体现着曾祖母生命内部酿出并积聚起的隽永仁慈的美好性灵。另一处在文章中间第五段。这段描写,使得“灯笼红”意象的内容更加丰盈:曾祖母温厚的美德馨香四溢,“我”在曾祖母的注视下成长,在感受曾祖母挚爱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领悟她的美德。“收完了庄稼
的一块田地”这一意象,出现在文本结尾段,这一段先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武举都“怕她三分”。然后说曾祖母“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
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收完了庄稼的已块田地”作为曾祖母晚年的象征性意象,有着“异常温厚”和安静地“从人世间隐没,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的含意,也和“年轻时性子很刚烈”的性格形成
对照,体现着人生阅历带来的成熟沉静和回归的自知。综合起来,“灯笼红”的比喻是文章贯穿全文的主要意象,它在文章开篇就被作者赋予了表里两层含意:外表的老迈,见证着曾祖母艰难的一生;又红又甜的瓜瓤,体现着曾祖母生命内部酿出并积聚起的隽永仁慈的美好性灵。联系全文,“灯笼红”意象的内容更加丰盈:曾祖母温厚的
美德馨香四溢,“我”在曾祖母的注视下成长,在感受曾祖母挚爱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领悟她的美德。“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比喻出现在文章结尾。它作为曾祖母晚年的象征性意象,有着“异常温厚”和安静地“从人世间隐没,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的含意
,也和“年轻时性子很刚烈”的性格形成对照,体现着人生阅历带来的成熟、沉静和自知。两个比喻,首尾照应,在共性上融为一体,在个性上各有侧重。是曾祖母的形象鲜明动人,使文章蕴含的人生感悟更具启发性。【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目有如下几种方法:①抓关键词。有些句子,只要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②分析句子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③留心句子的修饰、
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④关注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⑤揣摩表达意图。这种方
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常带有鉴赏的性质。如弄清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
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
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
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
,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
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
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
十六》,有删改)【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即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三公之一,后多为虚衔。B.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本应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六艺
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C.受禅,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受禅(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D.让表,“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让表”在文中指责备责问帝王的奏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
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
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答案】10.B11.D12.C13.(1)谢贞推测叔陵将
会有叛离的心意,趁机与阮卓在叔陵处疏远自己,每次有宴会游乐,就以疾病推辞,不曾参与。(2)礼部尚书姚察与谢贞交好,到谢贞病情严重时,姚察前去看望他(谢贞),询问他身后之事。【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
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父”“蔺”“母”“阮氏”“血”“家人”“宾客”“贞
”“然(这样)”“从父洽”“族兄暠”“华严寺”“长爪禅师”“长爪禅师”,虚词“而”“乃”“为”,AC项,“家人”作“惧贞复然”的主语,意思是“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D项,“华严寺”作动词“往”的宾语,意思是“叔父谢洽族兄谢暠就一同前往华严寺”,中间不能
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谢洽族兄谢暠就一同前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来为谢贞说法。句子可以断开为: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
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长爪禅师。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
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D项,“让表’在文中指责备责问帝王的奏章”说法错误。文章中“让表”是指古代辞让官职的奏章。
故选D。【12题详解】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C项,“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不正确,根据文中“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皓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皓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除智武府外兵参军事。”这
说明,奉养母亲曾经间断过。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
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度”,推测;“因”,趁机;“辙辞以疾”,定语后置句,就以疾病推辞;“参预”,参与。(2)中“善”,交好;“笃”,指病情严重;“省”,探视,看望;“后事”,身后之事
,指死后的事。【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谢贞自幼聪敏,有卓绝的品
性。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风眩病折磨,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饭。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吃饭,他也不吃饭,常常是这样,亲戚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谢贞学《论语》和《孝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作
了《春日闲居》一诗,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对亲戚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大器。”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擅长《左氏传》,工于草隶虫篆。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当初,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
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谢洽族兄谢暠就一同前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禅师于是对谢贞说:“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极须爱护自己,如果哀伤过度损害身体,谁来赡养你的母亲呢?”从这以后谢贞才稍微吃一点稠粥。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散亡,谢贞在
江陵落入敌手。暠逃难逃难,贞母出家在宣明寺。及高祖即位,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
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先后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没有获罪。陈后主于是下诏让谢贞入宫担任中宫管记一职。府长史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求谢贞为他撰写辞让的奏章,后主看过后认为奏
章写得很不寻常。后主曾经趁着宴席的机会问周确:“你的奏章是你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后主就赐给谢贞一百石米。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答复说:“查看了奏章,详情俱悉,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
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两人泪流不能自抑,哀怜着默默而出。吏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善,及贞病重,前去探望,询
问以后事。谢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这夜死了。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
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14.下列对
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
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答案】14.D15.“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
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考生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逐项对应分析。本题D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表述错误,“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
间。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时间指向将来而非过去。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
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
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
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婉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点睛】本题改变了近年比较阅读的思路,以诗歌艺术特色入题,要求考生评论表达,审题难度较大。实则注重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有必要从语言风格入手,结
合具体内容和情感阐述、赏析。译文: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君莫要流泪伤心,
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注释: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西南:川蜀地处西南。檄(xí席):檄文
,即告示。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休:不要。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
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要:请。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铜鞮(dī):铜鞮在今湖北襄阳。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子时作为
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正:正值,正当时。相忆:相思;想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
去)》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转轴拨弦三两声(2).未成曲调先有情(3).
(2)江山如画(4).一时多少豪杰(5).(3)感时花溅泪(6).恨别鸟惊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
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拨、豪、溅。【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
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
,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
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
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
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的故事出现。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波澜壮阔随波逐流宵衣
旰食引人入胜B.波澜壮阔随遇而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C.声势浩大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娓娓动听D.声势浩大随波逐流全力以赴娓娓动听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
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迁徒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
传了迁徙的方向感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答案】17.B18.B19.C【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第一处是形容动物迁徙的盛大场面,应使用“波澜壮阔”。“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
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第二处,是说动物对驻地的坚守和执着,应使用“随遇而安”。“宵衣旰食”意思是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全力以赴”,指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第三处,是说科学家全力探
究动物迁徙路线问题,应使用“全力以赴”。“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娓娓动听”,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第四处是形容“故事”,应使用“引人入胜”。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
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
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属于句式杂糅,该句把“通过……等参照”和“以……作为参照”两句杂糅,可以改为“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
照”,排除AB两项;“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获得方向”搭配不当,从语境来看,应是说动物迁徙辨别方向,与“方向”搭配的动词一般是“辨别”。排除C项,故选D项。【1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也就是说”说明括号中的内容其实是对前面句子的另一种说法,而括号前面说“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括号后面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它们”指代的内容应在前一句中,且从语言表达连贯的角度来看,BC两项都以“方向感”收尾,这与后一句中“它们……”不太连贯,故排除这两项;AD两项的主要区别是被
动句和主动句,从语境来看,此处使用主动句语义更连贯,故排除A项,应选择D项。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
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
____【答案】(1).①“教书”改为“从教”;(2).②“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3).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4).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5).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一封信的主要内容,有意在其中用错部分词语,然后在题干中指出“有五处不得体”,答题时一要注意找出不得体之处,二要注意符合“五处”的要求。题目切合生活实际,难度不大。“教书”属于口语,同前面
的书面色彩较浓的“获悉”不对口径,应改为书面语色彩较浓的“从教”或“执教”;“光临”是敬词,用在表述对对方的尊重,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惠赠”也是敬词,不能用于己方,应改为表示尊敬的“敬赠”或“奉上”;“先睹为快”只能用在表示自己希望能尽先之意,不能
用于对方,可改为使用敬词“斧正”或“指正”;“快来了”口语色彩较浓,宜改为同全文书面语体一致的“将至”或“将临”。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弄懂语言场合。题干指出这是一封信,就已经在暗示应使用书面语体,加之信一开头
使用的“获悉”一词,更明确交代所用语体。又由“隆重庆贺先生”一语可知这是一封写给尊长的信,更明确信中应对对方使用敬词,对己方使用谦辞。根据这个标准,在信中不难找出答案。21.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一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
个字。【答案】高一的学习过程,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概括答题。这是一个有关一学生学习的流程图,要关注每一个关键词,关注箭头方向,表述时不得遗漏任何一个环节。学习由“自学”开始,对于“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要“讨论或听课”。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
,巩固对规律的掌握。【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5、适
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
赛事、硬核科幻的大片、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都可喻之为“燃”。对“燃”成为流行词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燃”的流行背后“超燃”、“燃爆了”、“燃原创意”……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燃”正悄悄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词语。有人说“燃”的流行很好,它形象概括了一系列事物的要特点。而在我看来,在“燃”的流行背后,我们对于“燃”本身的思考与认知更为重要
。何为“燃”?不少人认为“燃”特指雄浑激昂、壮丽开阔的场面。这未免太过肤浅。“燃”更指内心中热血沸腾、激动难耐的情感,而令人产生这一情感的场面则未必热闹万分。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教授在当年核潜艇第一次下水试验时陪同所有战士一同进入海中。他说道:“我们要带着必胜
的信念成功完成试验!”在潜艇下潜过程中,已有62岁高龄的他气定神闲地指挥工作,将士们在他的激励与指导下也士气高涨,最终试验顺利完成,而这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主研发的核潜艇。试问,黄老淡定指挥,将士们分工合作完成试验的场面宏大吗
?可又有谁在面对这样的场面时会感到不“燃”呢?可见我们大多数人对“燃”的定义略显肤浅,我们应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这一新生流行词,而不是让它被定义在条条框框之中。“燃”为何会流行?我认为,“燃”的流行绝非偶然,它是中国迅速发展,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求增加的必然结果。清朝时中国闭关锁国,发展
落后,被迫签订数个丧权辱国条约之际,可曾有人想过什么是“燃”?答案是否定的。正是近年来中国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显著,我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日益上升,才使我们找到了“燃”这一通道,通过对“燃”的追求,我们可以尽情释
放内心的激情,追寻自己心中的美好。山因脊而挺,屋因梁而固。支撑“燃”的流行的正是不断进步、繁荣昌盛的祖国。然而,请切记“燃”不可乱用。紧张刺激的赛事可以说“燃”,而打架斗殴等场面则不可以用“燃”形容。倘若“燃”被随意使用,那么这个社会对于
好坏、美丑的评判标准将发生改变,而这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请记住,“用‘燃′需谨慎。”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燃”的出现也是在过去,而面对充满未知的将来,我们要正确看待“燃”的流行,正确使用“燃”,让“燃”的精神内涵指引我们追寻美好生活的道路!【解析】【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属于人物驱动型作文,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对“燃”成为流行词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
题作文材料先列举了一系列含有“燃”字的流行词语,然后指出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接着解释了“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硬核科幻的大片、振奋人心的演讲……”是“燃”的外在形式,“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都可喻之为‘燃’”这是“燃”的核心内涵。
由此可见“燃”是表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热情踊跃”“追求梦想”等意思正能量词。在来看题目要求——对“燃”成为流行词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作文时可以思考“燃”成为流行词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对人们产生的影响。重
点在与阐述考生对这种流行趋势的看法。当然看法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作文时,考生可通过对流行时尚的个人见解推到社会层面,进而探讨:中国希望接受世界潮流到世界掀起中国潮流,从国际化、现代化潮流带给中国
的发展,到中国带给世界的变化,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写作。具体作文时可参考以下立意:①正确理解“燃”,分析“燃”流行背后,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燃”;②“燃”体现了积极进取、热情踊跃、追求梦想等社会正能量,赞同“燃”流行,让“燃”进行到底;③“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
掌声;④“燃”体现着社会的浮躁与激进,我们应该抑制住这种冲动,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发展。熄灭内心的“燃”;等等。行文结构:首先给文章取一个显示或者暗含观点的题目,比如“‘燃’的流行背后”,先由一系列含有“燃”字的词语,指出“燃”正悄
悄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词语。并点出部分人的观点——“燃”的流行很好,它形象概括了一系列事物的要特点,然后笔锋一转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燃”的流行背后,我们对于“燃”本身的思考与认知更为重要;接着采取递进式结构,结合具体事例解释何为“燃”,
进而分析“燃”为何会流行,最后引导人们要求正确运用“燃”,让“燃”的精神内涵指引我们追寻美好生活的道路!相关素材积累:1.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
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2.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
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
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3.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这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个引人注目的大趋势.随信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国家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
必须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受到许多因索的影晌,国民素质就是其中ー个重要的方面,它日益成为使各国在全球竞争中拉开距离的重要因索.因此,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重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4.人们总爱读“燃文”,所谓“燃文”大多是成
功学和励志的一些文章和书籍,它们只会让人心生激情,让人产生已经成功的错觉,殊不知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才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有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世界末日前你会烧哪本书来取暖?”一位当代作家毫不犹豫地抛
出了答案:“成功学和励志书。”可见所谓的“燃文”的实用价值实在是微乎其微。然而现代许多人却仍对这种文章嗜之如命,抱书苦读,可见“燃”这种焦躁的心境已经让人忘了“脚踏实地”,只会“仰望星空”。5.现代生活,科技高速发展,生活也充满了“速度与效率”的要求,在这样的生活
中,人人各司其职,在各自岗位上卖力工作,“不敢跨雷池半步”,每日过着有规律却单调统一以至乏味的生活。试想一下,在如此疲惫之际,如果你突然看到了武大靖在冰场上奋勇拼搏最终夺冠的视频,是否会感到毛血喷张、仿佛疲惫一下子被扫除?是的,这就是“燃片”等一系
列“燃产品”的作用,让人看到平凡朴实生活中的不平凡、激情之处,从而重拾力量,轻装上阵。“燃产品”调节了单一生活,成为流行之物。更加重要的是“燃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使人们更思进取,对于拼搏有了更深理解。而人们内心中自发的对于拼搏的认可与赞同,早就了“燃”成
为流行词之势。6.当《我与我的祖国》响起,燃起的是对祖国之爱与为祖国不懈奋斗之志;当《红海行动》看完,燃起的是对祖国强大、人民伟大的赞扬与自己的报国之志;当新时代领路人的“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演讲听毕,燃起的是人们对于艰
苦奋斗的决心和意志┅┅人们对于热血的渴望、对于拼搏的认可、对于报国的心情,都在“燃产品”中被激发,也反过来促进了“燃”字的流行。7.“燃”字的意义深刻,对人们的影响也是积极向上的。比起与之相对的“佛系”理念,在新时代,“燃”
更值得我们称颂与传播。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也应当以“燃”为主题,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让这种积极的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流。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燃”字流行不应只限于思想层面的认可,更应该有化“燃”为行动的力量。过去
的成就都是艰苦作战、“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的奋斗与撸起袖子、挽起裤腿的实干达成的。我们也应以“燃”为力量,艰苦奋斗,继续前行,化为实干与拼搏,延续传奇与精彩。【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
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
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
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
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