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共(13)页,1.39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1215013049f6ecf33d252f4f12d9c0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1.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或答题纸上。2.回答客观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人类历史中,文明间的交流、碰撞历来都是各种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文化变迁的重要原
因。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双向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相辅相成,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互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就“中学西传”形成的规模效应而言,学界的普遍认识是,其源头在于明
末入华的西方耶稣会士,以利玛窦1582年抵达澳门为肇端,以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分水岭,直至被称为“最后的耶稣会士”的钱德明1793年在北京去世,总共持续了211年。通过“中学西传”活动,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欧洲的思想界借中国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就“中学西传”涉及面而言,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儒释道精神,乃至中医文化和农耕文明,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
是全方位的。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书信往来和译介中国典籍等方式,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如早期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金尼阁、殷铎泽等完成了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的翻译,卫匡国、曾德昭和冯秉正完成了中国史书的编译,而
柏应理1687年在巴黎刊印了由他和殷铎泽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系欧洲文化首次系统全面地接触到儒学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又如,经由来华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学西传”成果还促成了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兴起,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1694—1774)提出了“农民穷则国穷”这
样寓意深远的格言,认为农业人口的就业增长和农业繁荣将刺激贸易和工业。魁奈主张的“以农为本”思想,正是来源于儒家的重农思想。他的重农主义社会实际上是以中国为蓝本的,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通过来华传教士发回国内的书信介绍,在欧洲大陆被广泛传诵,尤其是中国朝廷的亲农政策无疑
为重农主义者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有力论据。进一步做好“中学西传”的研究,我们必须有学术批评的视角,必须在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观照之下,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因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显然存在着“以西方之心度世界之腹”的明显局限。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西方对中国文化常会误
读、曲解甚至污蔑。对此,中国学者就更有必要坚定文化自信,掌握话语权,以此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无论是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人文交流还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学西传”研究都具有强烈的时代内涵。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后推进“中学
西传”研究,应该在积极吸收历史上“中学西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赋予“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节选自王银泉《挖掘“中学西传”研究的时代内涵》,2018年12月19日
《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是有助于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变迁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也是如此。B.学界普遍认为,“中学西传”源于明末入华的西方耶稣
会士,从利玛窦抵澳到钱德明去世,共持续了211年。C.柏应理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使欧洲人首次接触到儒学文化,魁奈的“以农为本”思想也源于儒家。D.由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存在明显局限,因而研究“中学西传”须运用学术批
评视角,坚持多元文化交融互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揭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B.文章从形成的规模效应和涉及面两个方面,论述“中学西传”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C.文章第
三段通过列举大量具体实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D.文章不仅指明进一步做好“中学西传”研究的方法,还具体阐释了“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是反向的文化交流过程;相对而言,后者的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大。B.“中学西传”活动对欧洲社会影响深远,以至有人认为,它直接导致了欧洲大规模的启蒙运动。C.西方对中国文化越是误读、曲解甚至污蔑,中国学者就
越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话语权。D.只要积极吸收历史上的成功经验,赋予“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就能推进“中学西传”研究。(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清洁能源
大国,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未来20年,中国将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预计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30%,对新型发电能力的投资扩大至10.2万亿美元。其中,7.4万亿
美元将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国在该领域投资将超过6万亿美元。国际能源署认为,中国清洁能源投资的规模是推动全球低碳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此外,中国还发行了近25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投资各种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包括运输、资源保护和再循环、污染预防控制以及节能和生态防控等等。“一带
一路”倡议有助于将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向国际转移。国际能源署数据表明,中国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技术实力雄厚,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风力发电市场和四分之一的光伏发电市场。预计2030年,全球70%以上的发电增量将由可再生能源产生,而2050年超过77%的新增
产能将来自风能和太阳能。(摘自《“一带一路”将重塑全球清洁能源消费模式》,《财经国家周刊》2018年第25期)材料二:2012-2017年分品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17年各类清洁能源新增装机情况发
电新增装机(万千瓦)年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5306201268.5%17.0%4.8%9.7%201367.4%17.1%5.3%10.2%201465.6%17.4%5.7%11.3%201563.7%18.3%5.
9%12.1%201662.0%18.3%6.4%13.3%201760.4%18.8%7.2%13.6%(来源:国家统计局)(来源:中商产业研究网)材料三: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是确保全球电力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基
本途径。这一提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当前全球电力能源发展情况,提出的具备高瞻性、长远性的发展计划,属于继“一带一路”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进程,基本上能够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力量、以电力能源为中心力量的全球能源
配置格局,有效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升级。全球能源互联网通过与物联网、互联网等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基本上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创新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彰显了积极的拉动作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有效夯实各国之
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共赢效果。当前化石能源稀缺,各国之间广泛地采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作为主要的能源手段。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基本上可以实现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目的要求,能够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力度,如将亚洲、非洲等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致力于解决电
力短缺问题,尽可能地消除贫富之间的差距。(摘自《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科学导报》2018年第14期)材料四:据国家能源局1月24日披露,截至2019年1月20日,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45台,装机容量4590万千
瓦,排名世界第三;在建机组11台,装机容量1218万千瓦。国产崛起,核电已成国家新名片。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主要是华龙一号和CAP1400。2018年1月,英国正式批准设立“华龙一号”通用设计审查,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真正落地海上丝绸之
路的终点——英国。中国核电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今后一段时期是推动能源革命的蓄力加速期,是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倡议为核电“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同
时,加快推动核电“走出去”,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摘编自中国新能源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技术实力雄厚;未来20年,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投资将超过6万亿美元,这会
有力地推动全球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B.从近六年的数据来看,煤炭、石油这两种能源消费约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17年两者合计占比低于80%,为79.2%。C.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基本上可以达到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目的,有效实现全球能源的转型
升级,还可以实现各国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共赢。D.我国的核电发展迅速,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在国际能源市场中不可小觑;我国实施生物质发电水电风电光伏2749001503“走出去”的战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落地英国。5.下列对材
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绿色发展,既能缓解环保压力,又能有效满足全球的电力需求;预计到十年之后,全球70%以上的发电量都将依赖于清洁能源。B.总体看来,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炭处于主体性地位,短
期内仍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光伏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C.推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的倡议,不仅利于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同时也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大的意义。D.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向国际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并以此实现互利共赢。对此,材料一与材料四都有相关表述。6.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背景下,我国该如何发展清洁能源?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山顶的海风胥得意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
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
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罗
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
蓝的天空。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
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
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
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
还是海岸。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海子?”罗布很吃惊。“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
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
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有删改)7.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
有多处伏笔交代。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
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以苦为乐的乐观态度。8.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
要分析。(6分)9.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
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
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
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
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
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3分)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
/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C.“三司”,宋代为了加
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
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现代汉语。(10分)(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5分)(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满江红辛弃疾敲碎离愁①,纱窗外、风摇翠竹②。人去后、吹箫声断③,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
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④。【注释】①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②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
,疑是故人来。”③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④阑干曲:栏干的角落。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把“敲碎离愁”倒装在首句,既合韵脚又点明题旨“离愁烦乱”,扣住了读者心弦。B.在孤寂中
倚楼眺望、反复读信的细节,突出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百般思念的心境。C.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直读得泪珠涟涟,突显了不能相见的痛苦。D.这是一首缠绵婉约的代言体词,上下阕互相呼应,结尾思妇翘首终日,写尽离愁。15.本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色?试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
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2)《阿
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
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
,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更重要的是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____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
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所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皇帝很难约束到,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
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
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____。()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层次分明事必躬亲谨言慎行以身作则B.条分缕析身体力行履薄临深挺身而出C.层次分明身体力行谨言慎行以身作则D.条分缕析事必躬亲履薄临深挺身而出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
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
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
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019年是农历猪年,人们自然也就对猪多了一份关注。然而,许多人对猪都没有好印象,总认为它愚蠢肮脏、好吃懒做……,其实在古代,①_____。我国主要文化遗址中几乎均有猪骨出土,这是因为古人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
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猪作为最常见的家畜,以猪做祭品显得十分重要。②_____?这与猪有关,古人家祭以猪为之,“陈豕(猪)于室,合家而祭”,这正是“家”字的本意。猪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最后一位,③_____,故一天十二时辰的“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称
“猪时”。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70个字。(5分)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如自16世纪末《论语》被译为拉丁文始,现已有数十种语言的译本,但有影响的很少。而林语堂
的译本为何深受喜爱?一是他按照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思维层次,把《论语》内容分门别类重组输出,一目了然;一是注意采纳西方汉学家观点,摆脱生硬的先入为主。更关键的是,贯穿始终的比较方法,使得西方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其他创下文化交流佳绩的
大师,如卫礼贤、辜鸿铭等,莫不如此。如果说老子与惠特曼一样怀有宽博的慈爱,庄子则像梭罗一样具有个人主义者的坚强朴质。可以说,正是因为贴近,才容易被接受、被扩散,据此,“走出去”图书的组稿工作需要编辑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
了解与把控能力。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②垃圾填埋,垃圾焚烧,垃圾出口,
垃圾回收……如何科学处理垃圾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难题。从上海开始到全国46个城市试点,垃圾分类“战争”已是迫在眉睫。③AI与垃圾分类:先刷垃圾分类积分卡,选择需要投放的回收箱按钮,箱门打开后,放入相应类别的垃圾,自动称重,获取积分。积分卡可以到固定超市购买生活用品。④新
时代领路人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代文明百年历程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未来发展,必须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杂乱堆积的垃圾,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号召人
们积极响应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要求:中心明确,思路清晰,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1.C【解析】“《中国哲学家孔子》使欧洲人首次接触到儒学文化”不正确。原文为“系欧洲文化首次系统全面地接触到儒学文化”。2.D【解析】“文章……具体阐释
了‘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不正确。文章并没有具体阐释“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3.C【解析】A项,“后者的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大”于文无据;B项,“直接导致了”错,原文为“有观点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一次
更大规模的改造”;D项,充分条件不成立。4.D【解析】“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的说法于文无据。5.A【解析】“全球70%以上的发电量都将依赖于清洁能源”的说法错误,原文为“全球70%以上的发电增量将由可再生能源产生”,而不是“发电量”。6.①树
立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②开展国际合作,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③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6分,每点2分)7.D【解析】“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
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8.【参考答案】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
解外面世界的梦想;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寓意4分,作用2分)9.【参考答案】(1)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2)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3)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4)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每点2
分,三点6分)10.C11.A【解析】“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12.C【解析】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13.(1)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蝗旱”名词动用、“济”“发”各1分,句意2分)(2)(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语”“预”“殆”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
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厚道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县知县。一群
逃兵洗劫城邑,政府调派士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
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
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阴谋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
“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李迪进京朝
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
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
很有豪气。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后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14.C【解析】“相思意,何时足?”意思是说
尽管来信中满纸是相思的文字,却也解除不了读信人相思的煎熬,并不是说来信人的相思之意难以表达。15.【参考答案】①以景衬情。翠竹青青,千山碧绿,芳草萋萋,杨柳依依,一片大好春光,而有情人天各一方,只留得闺中人独守空楼,本是美好的春色却让相思者徒增怨恨。②以事写情。倚楼独立,远眺千山
,反复读信,翘首月下,这些行为细节无不表现出女主人公极度的相思。③以典寓情。风摇翠竹,吹箫声断,芳草离恨,都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④直抒胸臆。“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发内心深情和苦楚。(6分。每点2分,指出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任
意三点记满分)16.(1)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7.C【解析】①“层次分明”指事物的次序界线清楚;“条分缕析”形容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②“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
。多用作褒义;“事必躬亲”是指无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③“谨言慎行”是指言语行动小心谨慎;“履薄临深”比喻身处险境,必须十分谨慎。④“以身作则”是指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挺身而出”是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18.A【解析】“国家
、家庭和个人”与“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不照应,故排除B、D;两个分句间应为递进关系,故排除C。19.D【解析】A“以致”表示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关联词使用不当;B项句式杂糅;C项“实现……方向”搭配不当。20.【
答案示例】(1)猪代表着权势和财富(2)“家”字的本意是什么呢(或:“家”字中为什么有个“豕”字)(3)对应的是十二地支中的“亥”【解析】本题考查补全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找出主旨,结合上下文得出答案。本题第一空,根据下文“其实在古代”故此空应填
与上文相反的句子,上文说“许多人对猪没有好印象”故此空应填写猪在古代所起的意义。第二空注意标点符号为问号,应填问句,联系上下文“猪作为最常见的家畜,以猪做祭品显得十分重要”“这与猪有关,古人家祭以猪为之……这正是‘家’字的本意。”第三空联系上下文
,结合语境,得出答案。21.“走出去”图书的组稿编辑应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并能够使用比较方法。22.【写作指导】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性作文,关注现实,
紧扣社会热点,时代感强,时效性强。材料1列现象,材料2、3探讨解决策略,材料4以及写作要求着重探讨意义。考生若从材料切入,可以着重谈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可以谈垃圾分类的方法,还可以谈如何使全社会树立垃圾
分类的新风尚。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会加强。写作时,若无法综合驾驭,可以针对性探讨,以小切口展现大天地,侧重一个问题并将其分析透彻,加上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文笔,同样能获得阅卷老
师青睐。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关乎未来长远发展。考生平时若不关注时事热点,不擅长思考,便很容易落入言之无物、大而空洞的泛泛而谈中。【参考立意】1.垃圾分类,势在必行。2.生态欲良好,垃圾必分类。3.垃圾分类,绿色环保。4.人工智能,助力垃圾分类。5.科学
分类,垃圾也是金山。6.垃圾分类,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