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卷02-冲刺2021年高考历史金榜题名卷(湖北卷)(全解全析).doc,共(5)页,56.63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f7e6b293ba13775020203631ef862d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冲刺2021年高考历史金榜题名卷(湖北卷02)全解全析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CCCACCDD题号111213141516答案BBAABA1.【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授爵的同时,各国还大量赏赐田宅”
可知,选官赐田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私有化,故选A项;据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有军功会提高社会地位,这一制度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排除B项;据所学新的选官赐田制度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冲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地位,排除C项;材
料所述是选官制度,与自耕农经济无关,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代,‘太平’社会理想上升为官方的政治思想;汉武帝以后,‘太平’‘致太平’和‘兴太平’等概念开始频繁出现”,可知汉武帝时以“太平”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受到统治者重视,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这是由于董仲舒改造儒学,故选C项;先秦时期太平思想只是萌芽,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到汉武帝提升儒学的地位,排除B项;西汉大一统政治的需要属于政治原因,并不是直接原因,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据图片可知长城由遍布各诸侯国之间转为主要集中在北
方,可知长城防御对象由诸侯转为北方匈奴势力,故选C项;战国时期长城由遍布各诸侯国之间是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无法起到保护中原农耕文明的作用,排除A项;中国辽阔版图基本形成是在汉朝,排除B项;郡县制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并非秦朝首创,排除D项。4.【答案】C【解析】魏文帝于秘书省之外另设一省来掌管机要,增加了中央机构部门数量,使得部分机构的职能重叠,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故选C项;曹魏是在中央内部进行的机构改革,并不属于对地方的管理,于加强中央集权无益,排除A项;另设一省掌管机要使得部门
之间事权重叠,不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排除B项;新设立的部门主管“起草和发布诏令”,于防止吏治腐败无太大益处,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人均耕地数不断下降,反映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说明封建统治危机曰益显露,故选C项;材料是关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有关统计,
不能说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排除A项;材料是关于粮食的统计,没有经济作物的相关数据,排除B项;据所学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加剧,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禁官置客舍、邸店、车坊,禁官置邸贩鬻、置回易邸,并罢之”,可知唐朝时期禁止官员参与买卖房屋、车坊等经济活动,不与民争利
,故选A项;依所学,“吏治”是指官吏的作风和政绩,材料中“禁官置客舍、邸店、车坊”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禁止官员参与买卖房屋、车坊等经济活动,未涉及官员作风、政绩,排除B项;“禁官置客舍、邸店、车坊,禁官置邸贩鬻、置回易邸,并罢之”,可知材料主旨围绕限制官员参与经济活动,并未涉及到税
收来源,排除C项;依所学,明清时期厉行抑商政策,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同治年间为抵御捻军修筑的城墙堡垣”、“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1914年冬,上海城墙全部拆除”可知绅商对城墙的存在持否
定态度,认为拆除城墙更利于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下绅商要求减少阻碍、自由发展的诉求,故选C项;“半殖民地”侧重列强侵略促使主权的部分丧失,材料侧重绅商对于城墙的抵制,并未突出列强对于城市经2济、政治的干预,排除A项;1912年清政府覆灭,且城墙拆除是适应绅商的需要,并非列强
侵略需要,排除B项;材料突出绅商对城墙的态度,并非封建力量的发展态势,排除D项。8.【答案】C【解析】张伯苓认为三育并进,体育为先,这推动了近代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与普及,促进了积极健康的国民精神的发展,故选C项;清末新政是1901—1911年间进行的维护清朝统治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
而材料是张伯苓教育观点及实践,排除A项;材料“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须先强身”强调培育积极健康的国民精神,而不是引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并且后期张伯苓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及“公允公能”,丰富其教育思想,排除B项;张伯苓
推动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得参奥资格,表明中国体育与世界接轨,但材料没涉及,排除D项。9.【答案】D【解析】题干说的是蔡和森在1920年多次提到要组织中国共产党,这是在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体现,故选D项;虽然当时成立中共已是历史要求,但是单凭蔡和森一个人的多次提到要成立中共,不
能说明这一点,排除A项;蔡和森是湖南人,并不能说明湖南就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是在北京和上海,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已经实现中国化的标志,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据材料“陈永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走互助合作道路”,可知1951年陈永康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合作的探索,故选D项;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在1952年底开始,排除A项;1951年我国还没有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C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农业经济,个体农民发展成集体农场;私营经济,中小
资本家获准经营”、“国营部门担负起领导的位置,负责指导其他部门走向社会主义”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是私有慢慢变成社会主义公有的时期,是在1949—1956年,故选B项;联系所学可知1945—194
9年为革命时期,并未建立新中国,“指导其他部门走向社会主义”为时过早,排除A项;联系所学,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1956—1966不需要“指导其他部门走向社会主义”,排除C项;1978—2001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早已建立了
社会主义,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据材料“如果女奴的主人迫使女奴卖身,那么该女奴立即成为自由人”、“任何强迫妇女卖身的人将被逮捕”可知女性的人身权得到一定的保障,带有对女性的关怀,故选B项;据材料“任何强迫妇女卖身的人将被逮捕”可知范围扩大,不一定都是奴隶
,排除A项;据材料“如果女奴的主人迫使女奴卖身,那么该女奴立即成为自由人,而不受该奴隶主的控制”可知并不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材料侧重人身自由权,并非“各种利益”,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据材料所给时间1529年,与
1494年比较,可知这一时间段已完成环球航行(1519—1522),因此殖民争夺范围扩大,故选A项;材料侧重西葡殖民范围的重新界定,主体是西葡,不是教皇,排除B项;世界贸易中心仍在大西洋,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此时还只是雏形,形成是在工业革命
时期,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据上表,可知17世纪以来欧洲各个国家成立了科学社团,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神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排除B项;17世纪民主政治并非主流,排除C项;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后
半期,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不少议员与民众强烈反对‘以健康福利为由干涉自由’”可知自由主义枉顾人民的健康福利,故选B项;据材料“天花威胁逐渐减小”可知疫病防治取得较大成效,排除A项;据材料
“不少议员与民众强烈反对……取消了强制接种制度”可知英国实行民主政治,政府权力受限,排除C项;英国的福利政策对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不符史实,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据材料“公平施政”、“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原子能的国有化、
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以及所学可知这也属于罗斯福新政中的特点,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其关注民生,因此杜鲁门的建议付诸实践有利于巩固罗斯福新政的成果,故选A项;罗斯福新政标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排除B项;“原子能的国有化”与社会
贫富差距无关,排除C项;这些建议在19493年的美国便已实施,因此不存在“大幅增加”,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信息:(6分)政策角度:两汉时期,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改进推广耕作技术。空间角度:两汉时期先进的农耕技术由中原地区推广到南方(淮河流域)和东
北(辽河流域)。经营角度:画像石中心为农夫驱牛犁地,少年在身后提篮播种,女子弯腰挥锄劳作,老妇挑担送饭到田头,反映出以家庭为基本的单位进行生产。艺术角度:墓室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画面生动形象,主次分明,体现了其乐融融的农家田园生活,极具艺术价值。(其他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例如:两汉时期,
有多种农耕方法,有二牛一人,也有二牛多人,反映农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2)史料类型:(2分)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分析价值:(4分)墓室画像石属于实物史料,是历史上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文物,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生
产和日常生活情况,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崔寔是东汉农学家,是当时人记载当时事,文献史料又是重要的史料载体,对研究古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信度高。按照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两则史料相互印证、相互弥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以
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1)据材料一“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情景”可知,在经营角度,画像石中心为农夫驱牛犁地,少年在身后提篮播种,女子弯腰挥锄劳作,老妇挑担送饭到田头,反映出以家庭
为基本的单位进行生产;据材料一“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可知,在艺术角度,墓室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画面生动形象,主次分明,体现了其乐融融的农家田园生活,极具艺术价值;据材料二“武帝以
(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可知,在政策角度,两汉时期,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改进推广耕作技术;据材料二“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可知,在空间角度,两汉时期,
先进的农耕技术由中原地区推广到南方(淮河流域)和东北(辽河流域);据材料二“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等可知,两汉时期,有多种农耕方法,有二牛一人,也有二牛多人,反映农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2)第一小问类型,据材料一“东汉画像石”可知,其属于实物史料;据材料二东汉农学家崔寔《政论》可知,其属于文献史料。第二小问价值,从墓室画像石作为重要的文物史料,反映了墓主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社会生
活,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等方面对材料一进行分析;从崔寔作为东汉农学家,他的记载对研究古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信度高等方面对材料二进行分析;此外,强调史学研究要遵循二重证据法,两则史料相互印证、相互弥补,才能真实反映
出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特点。18.【答案】(1)原因:人地矛盾突出(迫于人口压力);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2分)影响:缓解了国内人口压力,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南洋经济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4分)(2)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
劳动力;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国家适时调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管理政策。(4分)影响: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开拓了农民视野;推动城市化进程。(4分,任意三点,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明初社
会安定,遭受战祸破坏的生产力得到恢复,全国人口开始迅速增加。明代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之风日盛”可知人地矛盾突出(迫于人口压力);据材料一“促使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殖民者东来所带来的商机”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第二小问影响,可
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由于人地矛盾尖锐而“下南洋”可知能够缓解了国内人口压力,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中国人“下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发展;从文化上看,传播了中华文化。(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据材料二“沿海地区率先实施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及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吸引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因素”可知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
;据材料二“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政策经历了从最初限制流动到允许流动,……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一体化”可知国家适时调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管理政策。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民工潮’的实践证明其对社会的贡献是历史性的”可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据材料二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向‘安土重迁’的中国农民却连绵不断地爆发出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民工潮’现象”可知增加了农民收入与开拓了农民视野;据材料二“直至实行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一体化”可知推动城市化进程。19.【答案】(1)近代早期,英国近代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英国资本
主义的迅速发展;英国积极参与海外航海和探险活动,知识和视野获得拓展;积极参与海外殖民扩张,并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获得海上殖民霸权,走向世界强国行列;文艺复兴思潮对英国产生深远影响。(任答三点得6分)(2)沃尔特·莱利热爱航海,具有冒险精神;热衷于收藏,兴趣广泛,知识渊博;文学充满人
性,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3点6分)他的身上,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2分)【解析】(1)据所学英国史的知识可知,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为1558年—1603年,在此之前,其父亲亨利八世进行了宗教改革,英国近代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据所学英国史的知识可知,此时英国资本主义
得到迅速发展;据材料“出生于航海家庭……树立起要成就一番航海事业的伟大理想”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可知,英国积极参与海外航海和探险活动,知识和视野获得拓展;据所学殖民扩张的知识可知,伊丽莎白时期积极参与海外
殖民扩张,并于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据所学殖民扩张的知识可知,英国在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逐渐获得海上殖民霸权,走向世界强国行列;据材料“他的诗歌是他遭遇的倾诉、情感的喷涌,表明他内心的矛盾、愁苦。他创作的《世界历史》长达五卷……引用了大量经典作家作品”可
知,其富有人文主义思想,说明文艺复兴思潮对英国产生深远影响。(2)据材料“树立起要成就一番航海事业的伟大理想。他热爱航海事业……”可知,热爱航海,具有冒险精神;据材料“他收藏有动物学、医学、植物学、面相学、天文学和化学方面的
书,还收藏着钱币、像章之类的古物以及罕见动物、鸟类或鱼的遗骸”可知,热衷于收藏,兴趣广泛,知识渊博;据材料“他的诗歌是他遭遇的倾诉、情感的喷涌,表明他内心的矛盾、愁苦”可知,其文学充满人性,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综合其一生的活动可知,在他的身上,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20.【答案】信
息:19世纪晚期,英国立顿茶叶公司和日本茶叶公司注意通过广告宣传以开拓国际市场;同一时期,中国对英国茶叶出口量明显减少,而印度则在增加,并超过中国。(2分)论题:19世纪,世界市场的发展促使茶叶出口竞争激烈。(2分)5阐述:中国是茶叶的古老产地,在茶叶出口中长期占优势地
位。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日本和英国茶叶公司与中国争夺市场,印度等地也成为茶叶的主要产地和出口国,茶叶市场竞争激烈,使中国最终丧失了对英国茶叶出口的优势地位。(8分)【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如从图1和图2中可以提
取信息“19世纪晚期,英国立顿茶叶公司和日本茶叶公司注意通过广告对外开拓市场”,从图4中可以提取信息“中国对英国茶叶出口明显减少,而印度则在增加,并超过中国”等;其次,依据自己所提取的信息,拟定论题,如“19世纪,世界市场的发展促使茶叶出口竞争
激烈”;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如中国是茶叶的古老产地,在茶叶出口中长期占优势地位。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日本和英国茶叶公司与中国争夺市场,印度等地也成为茶叶的主要产地和出
口国,茶叶市场竞争激烈,使中国最终丧失了对英国茶叶出口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