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练习:单元练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191.500 KB
  • 2024-11-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练习:单元练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练习:单元练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练习:单元练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练习:单元练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含解析.doc,共(18)页,191.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f6f4b673be5b8c3f04995a14ecb541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单元综合练(三)(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阅读理解(5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材料一:古代的家训,修身、立志是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家训,《辞源》的解释是:“家训言居家之道,以垂训

子孙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的形式较为广泛,如家令、家诫、家戒、家规等,其内容在家范、家礼、家约以及教子诗、示儿书、家书中也经常有所涉及。《尚书》有《诫伯禽》一篇,讲的是周公在其子伯禽前往外地上任前提出六点训示,主要内容是居安思危、谨慎做事等,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家训。其后,家训文化一

直绵延传承、长盛不衰,著名的如《章氏家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袁氏世范》等,其中许多名言警句至今仍脍炙人口。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与立志。在古代的家训中,修身、立志是一项重要内容,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诫外甥书》中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稍后的嵇康在《家诫》中强调“人无志,非人也”,他训导儿子:“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心济”。(摘编自陈忠海《古

代家训中的廉政文化》)材料二: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据《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建立诸侯国,遍封功臣。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

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庭训,是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

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2-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

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

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风尚的缩影,好的家风家训,决定了家庭进步和文明程度。中国的家

训文化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

是分不开的。(摘编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材料三: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人的家训智慧,自古及

今,源远流长。周代以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文化的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

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新时期,家训文化的生命力需要传承与创新。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传统家训文化注重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3-是特定

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传统家训文化注重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传统家训文化注重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

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

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好家风好家训”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更好地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典范。比如:包拯的家训只有数十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

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也必须要有内-4-部的自我控制,才能稳定

并得以延续。B.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利于良好家风形成和延传。C.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训都能得到好的提升和好的实施,那么全社会都能够认同并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这与古人以身示范来教育晚辈的目的一致。C[C项,“如果每个家庭的……,那么全社会都能够……”说法绝对化,材料中只是说“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但并非这样做了就能达到这一效果。]2.根据材料

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诫伯禽》中修身、立志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家训,其后家训文化一直绵延传承、长盛不衰。B.记载真实的“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C.从孔子训诫儿子归纳出的“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成为

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D.在整个中国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中国家训最基本的一个。A[A项,“《诫伯禽》中修身、立志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家训”错,原文为“《尚书》有《诫伯禽》一篇,讲的是周公在其子伯禽前往外地上任前提出六点训示,主要内容是居安思危、谨

慎做事等,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家训。”]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嵇康的《家诫》强调“人无志,非人也”,他训导儿子:“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心济。”B.江南钱姓家族的

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在近现代人才辈出。C.家族成员要学习和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谨记祖先对后人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D.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三纲

五常”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5-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D[D项,文中谈“三纲五常”来说明家规约束作用,是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不符合材料三中的“家训的传承与创新”的论点。]4.请简要归纳材料三

的论述层次。(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由中国传统

家训文化的发展及作用引出论点——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正文从三个方面谈传统家训文化教育方式;结尾谈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如何让家训在今天更好地传承和创新。(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不断丰富家训形式及内容,与时俱进;②汲取古代家训中的优秀成果,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

精神;③发挥家庭在家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使家训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7分)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武王许之。甘茂至,谓向寿曰:“子

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

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

,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6-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

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

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

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

之难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A[按照句意“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知“久”前不可断,排除B、D两项;“名称叫县”知“曰”后不能断,排除C项;“难”的内容是“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而不是“攻之”,在“难”前断。]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

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C.息壤,传说中的一种能自动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山海经》:“洪水滔天,鱼系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文中即此意。D.江东,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所指区域有大小之-7-分。文中的“江东”指会稽等吴越之地。C

[C项,文中的息壤是地名。]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胜利归来,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

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

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D[D项,“

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错,由文中“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可知,楚怀王是想要送甘茂回秦国担任秦国丞相。]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4分)译文: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2)我

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8-10.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信任危机。②楚怀王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从而

排挤掉甘茂,使自己受益。【参考译文】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王的机会。惠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惠王死后,武王

即位。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甘茂返回秦国后,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武王对甘茂说:“本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

”甘茂心领神会,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武王应许了甘茂的请求。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

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现在大王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他们

,取胜有很大困难。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奭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造成大王欺骗魏王而我将遭到韩相公仲侈怨恨的结果。”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

我跟您盟誓。”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有过盟誓。”于是调集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终于拿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

罪,同秦国讲和。武王终于通过了三川之地到了周都,最后死在那里。武王的弟弟即位,就是昭王。甘茂终于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竭力反对这么-9-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奭因此而怨愤,常在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甘茂恐惧,怕有不测,便停止攻

打魏国的蒲阪,乘机逃亡而去。樗里子与魏国和解,撤兵作罢。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对秦国亲热得很。秦王听说甘茂正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王向范蜎询问说:“我

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谁合适?”范蜎回答说:“我的能力不够,看不准谁合适。”楚王说:“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合适吗?”范蜎回答道:“不合适。甘茂的确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况且大王先

前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发难,搞得越国大乱,因此楚国才能够开拓疆域,以厉门为边塞,把江东作郡县。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

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于是楚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相。秦国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再到秦国,后来死在魏国。(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7分)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

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

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喻。-10-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注],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

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

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梁王胜堕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

生之死,年三十三矣。(节选自《汉书·列传十八》,有删改)【注】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釐,祭祀用过的肉。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B.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

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C.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D.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C[“制度”为名词,作“疏阔”的主语,

其前应断开,排除B、D两项;“地”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诸家”,指“诸子”,先秦时期的各学派。B.“博士”,旧时指称某些从事服

务行业的人。C.“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D.“国”,指诸侯或诸侯王的封地。B[B项,博士:古代学官名。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11

-A.河南郡太守吴公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他到朝中做官。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时,就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孝文帝也很喜欢他。C.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向孝文帝辞行后就向长沙出发。到了长沙,看到此处环境如此恶劣,心

情也压抑起来。D.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成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最终也未被孝文帝采纳。C[C项,“到了长沙,看到此处环境如此恶劣”错,原文是“闻长沙卑湿”,是还未到。]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汉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且)过去与李斯是同乡,(还)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2)屈原,是楚国的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

而被放逐,写了《离骚赋》,他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15.贾谊给孝文帝提了哪些改革建议?(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修正历法,②变易服色,③制定法令制度,④确立官职名称,⑤振兴礼乐。【参考译文】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

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在当地闻名。河-12-南郡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且)过去与李斯是同乡,(还)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作为延尉的吴公于是推荐说贾谊年纪虽小,但非常精通诸子百家之书。

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出什么,贾谊(却)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见。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革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了各项仪式的法度,车马服饰的颜色用黄色,官印数字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部改变旧制,贾谊上奏皇上。汉文帝刚刚

登上帝位,为人做事谦逊谨慎,(所以这些法令)并未及时实行。然而所更改的各项法令,以及让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里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贾谊,就诋毁贾谊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

给许多事情造成混乱。”由于这些原因,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采纳他的意见,让他做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凭吊屈原。屈原,是

楚国的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了《离骚赋》,他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于是自己投江而死。贾谊追念伤悼他,因此以屈原自喻。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回京城长安。贾谊到了,进入朝廷求见,汉文帝正在承受神灵的降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

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地讲述了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贾谊做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

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叫贾谊做他的老师,他多次向贾谊请教成败得失。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13-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

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伤自己作为太傅失了职,常常哭泣

,过了一年多,也死了。贾谊死时,年仅三十三岁。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3)《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

情景。[答案](1)其文约其辞微(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7分)红色是喜庆之色。人有喜事喝了酒,脸色发

红,会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现在的院子正是这种气氛。远处看,柿子树和枫树的叶子着了红妆,柿子树的叶片本就厚实,这时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枫树,正庆幸它们一年中最露脸的时刻,不管是元宝枫还是鸡爪

枫,都尽力伸展开他们的尖叶,鲜红欲滴。走近看,____①_____,爬山虎的蔓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这时它的蔓却喷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墙角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漆,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

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我们常说秋天是金色的季节,其实,____②_____: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14-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做了秋的深色背景;也有许多中间的过渡,马褂木因为硕大的叶片特别像古人穿的马褂而得名,这时呈现出深褐色;而白

蜡树则刚刚染上一点淡黄;更有那玉兰,白绒绒的花苞,已经准备好了来年春天的绽放;地上的落叶,因时间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湿和颜色的浓淡。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就像暗夜里的灯笼;一片鲜红的新叶正被风吹到枯

叶堆上,像正要去点燃它的火苗。阳光从未落的绿叶上反射着粼粼的光,秋风还是突然地来去,搅动一团落叶,扬起又落下。1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A.比拟夸张互文B.比喻借代夸张C.比拟比喻夸张D.比喻

互文借代C[本题要求分析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爬山虎的蔓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这时它的蔓却喷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墙角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漆,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这句中,“怯怯地”“呼喊”运用

了拟人的手法;“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运用了夸张的手法。]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偶有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枯叶堆上一片鲜红的新叶刚被风吹落下,鲜明

的颜色对比中,更显秋色的美好。”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原句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叶”比喻成“灯笼”,把“鲜红的新叶”比喻成“火苗”,形象生动,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

刻的印象。同时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相比较修改后的句子,没有修辞,句式散乱,所以还是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①原文是整句,结构整齐。②原句中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③与上下文的语言风格一致,具有含蓄的诗意美。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

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根据上文的“远处看,柿子树和枫树的叶子着了红妆”,第①空应填写“那爬山虎的蔓也着了红妆”;根据上下文的“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

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做了秋的深色背景;也有许多中间的过渡,马褂木因为硕大的叶片特别像古人穿的马褂而得名,这时呈现出深褐色;而白蜡树则刚刚染上一点淡黄;更有那玉兰,白绒绒的花苞,已经准备好了来年春天的绽放;地上的落叶,因时间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湿和颜色的浓淡”,第②空应填写“秋天是多彩

的季节”。[答案]①那爬山虎的蔓也着了红妆②秋天是多彩的季节20.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3分)《过秦论》述写了秦很多罪过,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提取关键词实质上就

是压缩语段,寻找主要信息,所以,解此类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参考、借鉴解压缩题的方法。很显然,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就又可以找出另

外两个关键词——“历史教训”“繁荣昌盛”。[答案]和谐文化历史教训繁荣昌盛21.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根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内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对唐庄宗(李存勖)进行评价。(3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要求从褒和贬两个角度来评价唐庄宗,从课文内容来看,“褒”-16-应评价其继承父志取得成功,“贬”应评价其为伶人所困身死国灭。另外还要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答案]褒:意气昂扬的庄宗犹如草原上的

雄狮,气吞山河,傲视一切,可谓壮哉!贬:沉溺优伶的庄宗犹如丧家之犬,仓皇北顾,身死国灭,岂不悲哉!四、写作(5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对此你一定有过自

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800字。【写作指导】“孔颜之乐”是一个值得我们挖掘的文化话题,也是一个颇有思辨性的哲学命题。作文题力图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屏障,让

同学们思考物质匮乏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心幸福的源泉所在,注重传统文化,倡导思辨色彩。这个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立意。①探讨“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②思考“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

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养等都可以成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③综合考虑以上两个问题,提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类似的观点。写作时要紧扣“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这一前提,不能脱离这个前

提简单地讨论幸福的来源。【佳作展台】幸福的源泉在于修养-17-一考生颜回,“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后人尊为“复圣”。他何以有幸获此殊荣?因其居陋巷,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更因其崇高的德行。我明白了,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

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某作家曾说:“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当命运的喉咙被无情卡住时,埃尼奥·莫里康内却没有妥

协,对音乐的狂热痴爱使他从容面对一切。父亲卧病不起时,年幼的埃尼奥不得不辍学工作来维持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即使如此,他仍呵护着他那颗勇往直前、快乐向上的心,最终成为世界公认的“电影配乐大师”,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见,高度的精神追求能冲淡生活的

悲苦,并让人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我懂得了,幸福感源于何——源于心灵的丰盈、精神的修养。苏轼若因为被贬而整日郁郁寡欢,我想,他一定无法创作出精彩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刘禹锡如果因居陋室黯然神伤,我想,他一定无法怡然地书写《陋室铭》;“当代愚公”李保国如果嫌弃太

行山区生活苦,我想,他一定无法安然地三十五年如一日,为荒山带来苍翠,为乡亲拔除“穷根”……他们知道,真正的悠然是懂得享受明月清风、阳光鸟鸣;真正的快乐是不畏困厄之锁,把住信念之舵,思想不迷航、行为不迷失;真正的幸福在于执着于精神追求。生活哪有一帆风顺?因为大地的凹凸,才有了

河流;因为温度的变换,才有了春夏秋冬;因为有了境遇的顺逆,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身在尘世间,我们不能左右环境,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心。面对难题,有的人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以致一发不可收拾,终将迈上不

归路。而有的人却始终相信人生是一幅山水画,即便山峦重重,也相信有峰回路转;即便路途艰难,也背上一份希望,大步向前——他们的底气,源于他们的精神追求与修养。修养高,智慧就能开启,开启了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

谛,才能与“大道”同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是什么。这也许就是上天赋予人的终极使命。《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虽一生富贵,但直到死都在与自己的小心眼怄气,活得不如一生清贫的颜回快乐,此正说明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遵于自我的内心

,内心的主君是修养。当今,最重要的修养是精神教养,-18-所以,我们,未来的主人,请谨记,提高个人修养,是提升幸福感的正途。【点评】文章标题即观点:幸福源于修养。开篇在简述了颜回的事例后,再次明确主旨,指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细细读来,

全文层次分明,先以苏轼、刘禹锡、李保国的事例谈幸福感的来源;再放眼自然、生命,指出能够笑对人生难题的人是因有精神追求与修养作底气;最后指出修养高就能开启智慧,开启了智慧才能明白人生真谛,从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论述层层推进,既旁征博引,又娓娓道

来;看似笔流轻浅,却能切中时代。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