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900.000 KB
  • 2024-09-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9)页,900.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f2f51b8f997f6463e8a18a48a3c3cc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化学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第I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是常见的四种有机物的比例模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乙可萃取溴水中的溴C.丙的密度比水的小,不溶

于水D.丁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答案】C【解析】【分析】甲为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乙为乙烯分子的比例模型,丙为苯分子的比例模型,丁为乙醇分子的比例模型,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甲为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A错

误;B.乙为乙烯,可与溴水中的溴发生加成反应,故B错误;C.丙为苯,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故C正确;D.丁为乙醇,在常温下为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故D错误;答案选C。2.氧氟沙星是常用抗菌药,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对氧氟沙星叙述错误的是A.能发生加成、取代反应B.能发生

酯化反应C.分子内共有19个氢原子D.分子内共平面的碳原子多于6个【答案】C【解析】【详解】A.根据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含有苯环,可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含有羧基能发生酯化反应(也是取代反应),故A正确;B.根据结构简式可知,其结构简式中含有羧基,能发生酯化反应,故

B正确;C.由结构可知,每个未标注元素的节点为碳原子,每个碳原子能形成4条共价键,不足键由氢原子补齐,则1个分子中含有20个H原子,故C错误;D.苯环、C=O均为平面结构,且二者直接相连,与它们直接相连的C原子在同一

平面内,则分子内共平面的碳原子数多于6个,故D正确;答案选C。3.有下列三种物质①乙醇、②碳酸、③水,它们与钠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答案】D【解析】【详解】乙醇、碳酸、水和钠反应的实质都是和羟基上的氢原子反应。碳酸是酸,分

子中的氢原子活性最大,与金属钠反应最快,水中的氢原子能电离,活性次之,乙醇是非电解质,不能电离,与金属钠反应最慢,故选D。【点睛】和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的快慢体现了羟基上的氢原子的活性。羟基上的氢原子越活泼,和钠反应的速率就越快。酸中

的羟基上的氢原子的活性比水中的大,水中的比醇中的大。如果都是酸,则酸性越强,羟基氢的活性就越强。如苯酚和乙酸相比,乙酸的酸性强于苯酚,所以乙酸分子中的羟基上的氢原子(羧基也可以看做是由羟基和羰基连接而成)

的活性就强于苯酚中的羟基上的氢原子的活性。4.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图1所示装置分离用苯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B.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石油的分馏C.用图3所示装置制备少量的乙酸乙酯D.用图4所示装置制取硝基苯【答

案】D【解析】【详解】A.苯的密度比水小,在水层的上方,则分液漏斗中上层为有机层,下层为水层,故A错误;B.石油分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出口处测量蒸汽的温度,故B错误;C.收集乙酸乙酯是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发生水解,应该

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故C错误;D.苯和浓硝酸、浓硫酸在50℃~60℃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水,该制备实验需要水浴加热,温度计插入烧杯水浴中控制水浴温度,该实验装置正确,符合制备要求,故D正确;答案选D。5.关于下列三种化

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香叶醇在铜作催化剂并加热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柠檬醛B.月桂烯属于烃C.都可以发生加成反应、酯化反应、氧化反应D.都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答案】C【解析】A、由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可知香叶醇在铜作催化剂并加热条件下可

与氧气反应生成柠檬醛,A正确;B、月桂烯只由碳、氢元素组成,属于烃,B正确;C、月桂烯和柠檬醛均不能发生酯化反应,C错误;D、都含有,都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D正确。答案选C。点睛:掌握常见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特点以及知识的迁移灵活应用是解答的关键,注意醇发生催化氧化生成醛的结构必

须满足R(H)-CH2OH。6.如图所示的有机物属于萜类化合物,该有机物的一氯代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A.6种B.7种C.8种D.9种【答案】B【解析】【详解】该有机物结构示意图所示,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等效,利用等效氢的判断方法,

该有机物分子中有7种氢原子,则一氯代物由7种,答案选B。【点睛】该有机物中的六元环不是苯环,解题时要注意观察有机物的结构。7.下列表达方式正确的是()A.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B.硫离子结构示意图:C.氢氧根的电子式:D

.HClO的结构式:H﹣O﹣Cl【答案】D【解析】【详解】A.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A错误;B.硫离子结构示意图:,B错误;C.氢氧根的电子式:,C错误;D.HClO的结构式:H—O—Cl,D正确;答案选D。8.依据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Mg(OH)2的碱性比B

e(OH)2的弱B.H3BO3的酸性比H2CO3的弱C.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D.若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R>M【答案】B【解析】A.金属性是Mg等于Be,则Mg(OH)2的碱性比

Be(OH)2的强,A错误;B.非金属性B<C,则H3BO3的酸性比H2CO3的弱,B正确;C.非金属性是Cl&gt;Br<spanstyle="font-size:14px;line-height:25.2px;">&gt;</span>I,则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C错误;D

.若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M是金属,则原子序数:R<M,D错误,答案选B。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判断钠和镁的金属性强弱B.根据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有红色固体析

出,可判断铁和铜的金属性强弱C.根据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有气泡产生,可判断碳和硫的非金属性强弱D.根据Br2和I2分别与氢气反应的条件或生成的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可判断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答案】C【解析】【详解】A.根据

金属与水或酸反应放出氢气的难易程度、金属间的置换反应等,可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则根据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判断钠和镁的金属性强弱,故A正确;B.根据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有红色固体析出,可知铁的还

原性比铜强,金属性越强,其还原性越强,则可判断铁和铜的金属性强弱,故B正确;C.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产生气泡,只能证明亚硫酸的酸性比碳酸强,不能说明硫与碳非金属性的强弱,且亚硫酸不是硫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则不能判断碳和硫的

非金属性强弱,故C错误;D.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或非金属元素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可用于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则根据Br2和I2分别与氢气反应的条件或生成的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可判断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故D正确;答案选C。10.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

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7:17,X与W同主族,Y的原子序数是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含Z元素的物质在焰色反应实验中的焰色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金属性:Y>ZB.非金属性:W>XC.原子半径:W>Y>ZD.氢化物的热稳定性:X>W【答案】D【解

析】【分析】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7∶17,且W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小于18,所以W是Cl元素;X与W同主族,且X为短周期元素,所以X是F元素;Y的原子序数是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所以Y的原子序数=12×(9+17)=

13,Y是Al元素;含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Z是Na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详解】根据上述分析,W、X、Y、Z分别是Cl、F、Al、Na元素,A.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Na的金属性大于Al,即金属性:Y<Z,故A错误;B.同

一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F的非金属性大于Cl,即非金属性:W<X,故B错误;C.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原子半径:Z>Y>W,故C错误;D.同一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F的非金属性大于Cl的非金属性,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X>W,故D正确;答案选D。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

物的质量多少无关【答案】C【解析】【详解】A.铝热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反应,故A说法错误;B.铝热反应是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能进行,故B错误;C.化学反应过程就是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断键吸收能量,成键释放能量,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则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

键变化引起的,故C正确;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和反应物物质的量、反应物的质量有关,和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故D错误;答案选C。12.对于A2+3B22C的反应来说,以下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中,反应速率最

快的是()A.v(B2)=0.8mol/(L•s)B.v(A2)=0.4mol/(L•s)C.v(C)=0.6mol/(L•s)D.v(B2)=4.2mol/(L•min)【答案】B【解析】【详解】如果都用物质B表示反应速率,则根据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选项中的反应速率分别

是[mol/(L·s)]0.8、1.2、0.9、0.07,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选项B,答案选B。【点晴】掌握反应速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是解答的关键,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比较反应速率快慢时,应

该根据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先换算成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较速率数值,注意换算时单位的统一。13.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g)+3Y(g)2Z(g),X、Y、Z起始浓度分别是0.2mo1/L、0.6mol/L、0.4mol

/L,当达到平衡时,下列数据可能正确的是A.X为0.25mol/L,Z为0.5mol/LB.Y为1.2mo1/LC.X为0.3mol/L,Z为0.3mol/LD.Z为0.6mo1/L【答案】D【解析】【详解】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Y的浓度最小,Z的浓度最大,假定完全反应,

则:X(g)+3Y(g)2Z(g)开始(mol/L)0.20.60.4变化(mol/L)0.20.60.4平衡(mol/L)000.8若反应向逆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Y的浓度最大,Z的浓度最小,假定完全反应,则:X(g)+3Y(g)2Z(g)开始(mol/L)0.20.60.4变化

(mol/L)0.20.60.4平衡(mol/L)0.41.20由于为可逆反应,物质不能完全转化,所以平衡时浓度范围为0<c(X)<0.4,0<c(Y)<1.2,0<c(Z)<0.8;A.X为0.25mo

l/L,Z应该为0.3mol/L,A错误;B.Y为1.2mo1/L不可能,B错误;C.X为0.3mol/L,Z应该为0.2mol/L,C错误;D.Z为0.6mo1/L是可能的,D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建立,关键是利用可逆反应的不完全性,运用极限假设法解答,注意假设法是解化

学习题中的灵活应用。14.NO2、O2和熔融KNO3可作燃料电池,其原理如图所示。该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石墨Ⅰ电极上生成氧化物Y,Y可循环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电时,NO-3向石墨Ⅱ电极迁移B.电池总反应式为4NO2+O2===2N2O5C.石墨Ⅱ附近发生的反应为NO+O2+e-===NO

-3D.当外电路通过4mole-,负极上共产生2molN2O5【答案】B【解析】【分析】石墨Ⅱ通入O2,则此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则石墨Ⅰ为负极。依据电极原料,可确定发生的反应为4NO2+O2==2N2

O5,则负极反应为4NO2-4e-+4NO3-==4N2O5,正极反应为O2+4e-+2N2O5==4NO3-。【详解】A.由以上分析知,放电时,石墨Ⅰ为负极,则NO-3向石墨Ⅰ电极迁移,A不正确;B.电池放电时,依据以上分析,电池总反应式为4NO2+O2==2N2O5,B正确;C.石墨

Ⅱ附近发生的反应为O2+4e-+2N2O5==4NO3-,C不正确;D.负极反应为4NO2-4e-+4NO3-==4N2O5,当外电路通过4mole-,负极上共产生4molN2O5,D不正确;故选B。第II卷二、非选择题15.现有下列七种物质:①H2O2②Na2O2③CO2④Ne

⑤MgC12⑥NaOH⑦O2。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2)不含有任何化学键的物质有____________。(3)与Na2O中阴、阳离子个数

比相等的离子化合物有__________。(4)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有_________。【答案】(1).②⑥(2).④(3).②(4).①【解析】【详解】①H2O2是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②Na2O2是既含有离子键又含

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③CO2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共价化合物;④Ne为稀有气体单质,为单原子分子,不含共价键;⑤MgC12是只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⑥NaOH是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⑦O2是只

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单质;(1)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有②⑥;(2)不含有任何化学键的物质有④;(3)Na2O为离子化合物,其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Na2O2为离子化合物,由Na+和2-2O构成,则与Na2O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等的离子化

合物有②;(4)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有①。16.元素周期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图是扇形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1~36号元素),对比中学常见元素周期表,思考扇形元素周期表的填充规律,推出图中标记的11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1)⑤的简单

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⑪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_。(2)④的简单氢化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3)在11种元素中,单质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4)⑧、⑨两种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5)加热时,③的单质能和⑧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浓溶液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6)⑦在元素

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答案】(1).(2).26(3).(4).He(5).HC1O4(6).C+2H2SO4(浓)ΔCO2↑+2H2O+2SO2↑(7).第三周期第IIIA族【解析】【分析】①在第一周期第一列,①是H元素;⑩在第一周期第18列,⑩是H

e元素;②、⑥、⑦、⑧、⑨在第三周期第1、2、13、16、17列,②、⑥、⑦、⑧、⑨分别是Na、Mg、Al、S、Cl元素;③、④、⑤分别在第二周期第14、15、16列,③、④、⑤分别是C、N、O元素;⑪在第四周期第8列,⑪是Fe元素,据此分

析解答。【详解】(1)⑤是O元素,形成的简单阴离子是O2-,核外有10个电子,离子结构示意图为;⑪是Fe元素,Fe的原子序数为26;(2)④是N元素,其气态氢化物是氨气,电子式为;(3)在11种元素中,元素He是稀有气体,结构稳定,所以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He;(4)⑧

⑨分别是S、Cl,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S<Cl,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所以两种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是HClO4;(5)③的单质是C,⑧是S,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硫酸,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2SO4(浓)ΔCO2↑+2H2O+2SO2↑;(6)⑦是Al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ⅢA族。17.某实验小组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以检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装

置①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标号)。a.高b.低c.相等(2)装置②中反应后溶液的温度__________(填标号)。a.升高b.降低c.不变(3)已知断裂1mo1共价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H—H:436kJ,I—I:151k

J,H—I:299kJ。则反应H2+I2=2HI的能量变化为______(填标号)。a.无能量变化b.吸热c.放热(4)碱金属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与碱金属的活动性有关。锂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得到的产物的化学式为_

_________。【答案】(1).a(2).b(3).c(4).Li2O【解析】【分析】(1)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2)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为吸热反应;(3)根据△H=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分析;(4)锂的活泼性小于钠,则锂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锂。【详解】(1)装置①中Al

与稀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答案选a;(2)装置②中氯化铵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后溶液的温度会降低,答案选b;(3)反应H2(g)+I2(g)=HI(g)的

△H=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436kJ/mol+151kJ/mol−2×299kJ/mol=−11kJ/mol,焓变小于0,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答案选c;(4)碱金属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与碱金属的活泼性有关,Li的活泼性小于Na,则Li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产物为Li2O。

18.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I.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和碱式两种,它们放电时的电池总反应均为2H2+O2=2H2O。(1)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_______极(填“正”或“负”)。(2)酸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其正极的电极反应为___

_____。(3)碱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II.通过NO传感器可监测汽车尾气中NO的含量,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O2-可在固体电解质中自由移动。(1)NiO电极上发生的是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2)外电路中

,电子是从_________电极流出(填“NiO”或“Pt”)。(3)Pt电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答案】(1).负(2).O2+4H++4e-=2H2O(3).H2+2OH--2e-=2H2O或2H2+4OH--4e-=4H2O(4

).氧化(5).NiO(6).O2+4e-=2O2-【解析】【分析】I.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氢气的一极为负极,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和碱式两种:若电解质溶液是碱、盐溶液则负极反应式为:2H2+4OHˉ-4eˉ=4H2O,正极为:O2+2H2O+4eˉ=4OHˉ;若电解质溶液是

酸溶液则负极反应式为:2H2-4eˉ=4H+(阳离子),正极为:O2+4eˉ+4H+=2H2O;它们放电时的电池总反应均为2H2+O2=2H2O,据此分析解答;II.如图所示,该装置为电解池,NO在NiO电极上转化为NO2,N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NiO电极为阳极,与电源正

极相连,电极反应为NO+O2--2e-=NO2,O2在Pt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转化为O2-,Pt电极为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电极反应为O2+4e-=2O2-,据此分析解答。【详解】I.(1)工作时为原电池,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

向负极移动;(2)根据分析,酸式氢氧燃料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为O2+4H++4e-=2H2O;(3)根据分析,碱式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的电极反应为H2+2OH--2e-=2H2O或2H2+4OH--4e-=4H2O;II.(1

)根据分析,NiO电极为阳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2)根据分析,NiO电极为阳极,Pt电极为阴极,电解池外电路中,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即从NiO电极流向Pt电极;(3)根据分析,Pt电极的电极反应为O2+4e-=2O2-。【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燃料电池在不同环境中的电极反应的书写,在碱溶液中

,不可能有H+出现,在酸溶液中,不可能出现OHˉ,书写电极反应时需要注意电解质溶液的性质。19.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I.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M(g)⇌bN(g),M、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

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已知化学计量数之比为最简整数比,则b=________。(2)若t2—t1=10min,则从t1到t2时刻,平均反应速率v(N)=________。(3)t1、t2、t3三个时刻中,______时刻达到反应的最大限度。II.一种新型催

化剂用于NO和CO的反应:2NO+2CO⇌2CO2+N2。已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提高该反应速率,为了验证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条件已经填在下表中。实验序号t(℃)NO初始浓度(mo1•L-1)CO初始浓度(mo1•L-1)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m2•g-1)I2801.20×10-35.80×10-382II2801.20×10-3b124III350a5.80×10-382(1)表中,a=______,b=______。(2)能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的实验是________(填实

验序号)。(3)实验I和实验II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c(NO)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表示实验II的曲线是___________(填“甲”或“乙”)。(4)若在容积固定的绝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CO⇌2CO2+N2,则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

衡状态的是_________(填标号)。A.容器内混合气体温度不再变化B.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保持不变C.2v逆(NO)=v正(N2)D.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答案】(1).1(2).0.05mo1.L-1.min-1(3).t3(4).1.20×10-3(5).5.80×10-3(6).

I和III(7).乙(8).CD【解析】【分析】I.(1)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2)若t2-t1=10min,则从t1到t2时刻,以N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ΔnVΔt;(3)t1、t2时刻随

时间变化,M、N物质的量发生变化,t3时刻,M、N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II.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要不同,其他条件相同;验证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要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不同,其他条件相同;(2)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只有实验Ⅰ和Ⅲ的温

度不同,其他条件要相同;(3)催化剂的表面积大,反应速率快,达平衡的时间短;(4)根据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点或物理量由变化量变为不变量来分析判断。【详解】I.(1)参加反应的M的物质的量为8mol−2mol=6mol,生成的N的物质的量是5m

ol−2mol=3mol,所以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6:3=2:1,已知计量系数比为最简整数比,b为1;(2)若t2−t1=10min,则从t1到t2时刻,以N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4mol-3

mol2L10min=0.05mol/(L∙min);(3)t1、t2时刻随时间变化,M、N物质的量发生变化,t3时刻,M、N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t3时刻达到反应的最大限度;II.(1)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要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所以a=1.2×10−3;验证催化剂的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要催化剂的表面积不同,其他条件相同,b=5.80×10−3;(2)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只有实验Ⅰ和Ⅲ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要相同;(3)催化积表面积大,反应速率快,达平衡

的时间短,曲线乙的斜率大,达到平衡的时间短,反应快;(4)A.因反应在绝热容器中进行,容器内的温度会变化,当温度不再变化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A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B.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当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保持不

变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B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C.v逆(NO)=2v正(N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2v逆(NO)=v正(N2)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C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则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保持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D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答案选CD。【点睛】利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外界条

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只能有一个外界条件改变,其它条件不变。20.(Ⅰ)如表是A、B两种有机物的有关信息:AB①分子模型为:;②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③其产量是衡量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是厨房中的常见调味剂;②水

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关于A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填标号)。a.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b.分子里所有的原子共平面c.结构简式为CH2-CH2(2)A与H2发生加成反应后生成X,与X在分子组成和结构上相似的有机物

有一大类,它们的通式为CnH2n+2。当n=___时,这类机物开始出现同分异构休。(Ⅱ)已知有机物A~F有如图转化关系:已知:①2CH3CHO+O22CH3COOH+2H2O;②CH3CH2OHCH2=CH2↑+H2O(该反应属于消去反应)。③A的分子式为C10H20O2;④B分子中

含2个甲基;⑤D、E互为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D能与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2,E分子烃基上的氢原子若被Cl取代,其一氯代物有3种;⑥F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G为高分子化合物。请填写以下空白:(1)B可以发生的反应有_____(填序号)。①取

代反应②消去反应③加聚反应④氧化反应(2)D分子所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3)写出与D、E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D、E除外)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4)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B+

E→A:_______;B→C:___________;F→G:__________。【答案】(1).c(2).4(3).①②④(4).羧基(5).或CH3CH2CH2CH2COOH(6).+H2O(7).+O2+2H

2O(8).n【解析】【详解】(Ⅰ)A分子模型为,且A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其产量是衡量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所以A是乙烯。B是厨房中的常见调味剂,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且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所以B为醋酸。(1)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分

子里含有碳碳双键,且分子里所有的原子共平面,故选c;(2)乙烯与H2发生加成反应后生成乙烷,与乙烷在分子组成和结构上相似的有机物有一大类即烷烃,通式为CnH2n+2。甲烷、乙烷、丙烷都没有同分异构体,从丁烷开始有同分异构体,丁烷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所以n=4;(Ⅱ)D能与碳酸氢钠反应放

出CO2,说明D分子中有羧基,D、E互为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说明E也为羧酸。转化关系图中,B氧化成C,C氧化成D,说明B为醇,C为醛。B和E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A为酯。B转化为D的过程中,碳原子数是不变的,而D和E又是同分异构体,所以B和E的碳原子数相

同,A有10个碳原子,所以B、C、D、E都有5个碳原子。E分子烃基上的氢原子若被Cl取代,其一氯代物有3种,所以E的结构简式为。B为醇,而且能氧化成醛,所以B中的羟基连在端点碳原子上,B分子中含2个甲基,所以B的结构简式为或,但转化生成的羧酸为,此为E,所以B为,D为。B转化为F是发生了消去反应,

F利用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G。(1)B为,可以和氢卤酸、羧酸等发生取代反应,可以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可以被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B没有不饱和键,不能发生加聚反应,故选①②④;

(2)D为,分子所含有的官能团是羧基;(3)与D、E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有机物还可能为或CH3CH2CH2CH2COOH;(4)B+E→A发生了酸和醇的酯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O;B→C发生的是醇的催化氧化,醇被氧化成醛,化学方程式为:+

O2+2H2O;F→G发生的是烯烃的加聚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