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2019,第1~4章)(全解全析)(苏教版2019)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13.255 M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苏教2019,第1~4章)(全解全析)(苏教版2019)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苏教2019,第1~4章)(全解全析)(苏教版2019)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苏教2019,第1~4章)(全解全析)(苏教版2019)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苏教2019,第1~4章)(全解全析)(苏教版2019).docx,共(20)页,13.25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e8847b8af903a20d35044a33aa136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模拟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单选题、多选题和非选择题三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

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4章。5.难度系数:0.606.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B.周围神经系统仅包含感觉神经C.低级神经中枢受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D.神经节由神经细胞胞体聚集而成【答案】B【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周围神经系统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神经系统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即低级神经中枢受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相

互联系,A正确;B、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B错误;C、低级神经中枢受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C正确;D、神经节由神经细胞胞体聚集而成,D正确。故选B。2.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

时,进行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神经元M上的离子通透性B.轴突1释放的递质能与轴突2和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C.若适当增加刺激强度刺激轴突1,可能导致神经元M膜内外电位反转D.图中所示的突触类

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轴突型【答案】A【分析】分析图1,有2个突触,轴突2与轴突1之间为一个突触,轴突1和细胞体构成一个突触;图3的电位差值小于图2,所以图3情况下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量减少,导致Na+内流减少,电位差变化小。【详解】A、通过图2和图3可知

,刺激轴突1可以使M形成动作电位,刺激轴突2后再刺激轴突1,则M电位比图2降低,则可说明即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A正确;B、由图1轴突方向可知,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元M,

不能作用于轴突2,B错误;C、结合图2可知,若适当增加刺激强度刺激轴突1,也不能导致神经元M膜内外电位反转,适当增加膜外Na+浓度可能会导致神经元M膜内外电位反转,C错误;D、图中所示的突触类型有轴突-胞

体型和轴突-轴突型,D错误。故选A。3.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损毁脑和脊髓,反射弧的其他部分仍均能发挥作用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躯体的运动,属于传出神经C.只要反射弧完整,给予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D.同一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对同一腺体

的生理效应可能不同【答案】D【分析】反射的发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适宜强度的刺激,2、经过完整的发射弧,若破坏反射弧中的某一结构,则之后的部分不能发挥作用。【详解】A、损毁脑和脊髓,会导致传出神经和效

应器不能发挥作用,A错误;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内脏运动,B错误;C、反射弧完整,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才可出现反射活动,C错误;D、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对胰岛B细胞分泌激素起抑制作用,对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起促进作用;神经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取决于受体,如乙酰胆碱可使骨骼肌细

胞兴奋,心肌细胞抑制,D正确。故选D。4.右图为人体腿部运动控制相关的神经与肌肉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长时间站立产生疲劳感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B.运动神经元接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信号后不发生电位变化C

.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会使动作电位峰值增加,传导速度加快D.股直肌疲劳时,可通过半腱肌产生较大收缩来维持站立姿态【答案】D【分析】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逆转,抑制性递质虽然不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逆转,但由于阴离子内流,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会增大。

【详解】A、反射活动的完成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产生疲劳感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A错误;B、由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分泌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阴离子通道打开,阴离子内流,使静息电位值增大(增大膜内外电位差)。因此运动神经元接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信

号后会发生电位变化,B错误;C、动作电位峰值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当达到阈电位时,一般膜内外Na+浓度差越大,动作电位峰值越高;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受膜内外Na+、K+浓度、温度等的影响,C错误;D、长时间站立牵拉股直肌时,会刺激高尔基腱器官兴奋

,使股直肌舒张,半腱肌收缩,来维持站姿,D正确。故选D。5.关于胰液分泌调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液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斯他林和贝利斯基于沃泰默的实验,提出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引

起胰液分泌的假说C.释放乙酰胆碱促进胰液分泌的迷走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的神经细胞分泌并作用于胰腺的激素【答案】D【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胰液的分泌受到神经调节,同时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促进胰液的分泌,因此胰液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B、斯他林和贝利斯补充实验,排除了神经系统的影响,指出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B正确;C、支配腺体

的传出神经为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中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C正确;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不是由神经细胞分泌,D错误。故选D。6.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口服摄入的性激素可进

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理功能B.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随体液运输,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寒冷环境中,机体会分泌大量的甲状腺激素,最终使产热大于散热D.一种内分泌腺可分泌多种激素,一种激素可作用于多种靶器官【答案】C【分析】人体的一种内分泌腺(如腺垂体、肾上腺皮质)可分泌多种激素,激素调节需经

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一种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等)可作用于多种靶器官。【详解】A、性激素化学本质为类固醇,可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A正确;B、促胰液素由小肠分泌,作用于胰腺,B正确;C、寒冷环境中,机体会分泌甲状腺激素,最终使产热等于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

定,C错误;D、垂体等内分泌腺可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多种促激素,而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性激素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D正确。故选C。7.下列关于血糖平衡调节叙述正确的是()A.I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

少所致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C.人体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胰岛B细胞上含有神经递质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答案】A【分析】1、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促进糖

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2、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详解】A、糖尿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糖尿病分为Ⅰ、Ⅱ两种类型,Ⅰ型糖尿病是由胰岛

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导致血糖升高所致,A正确;B、胰岛分泌胰岛素是通过体液运输,胰腺导管堵塞不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不影响血糖平衡调节,B错误;C、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C错误;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

素受神经调节,其细胞膜上含有神经递质,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故胰岛B细胞上没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错误。故选A。8.下图①~③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可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B.②不能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C.③

可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D.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只通过图中②方式调节【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图①表示神经和体液调节,图②表示神经调节,图③表示体液调节。【详解】A、图①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

素作用于垂体细胞,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A错误;B、图②表示神经调节,图中靶细胞是效应器的一部分,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B错误;C、图③表示体液调节,可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素,胰岛素经体液运输后作用于靶细胞如肝脏细胞,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C正确;D、①是神经和体液调节,②是神经调节,③是体液调节,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三种调节方式均会出现,D错误。故选C。9.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正

确的是()A.内环境中Na+、K+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兴奋性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其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D.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与

免疫无关【答案】A【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其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Na+、K+与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形成有关,所以内环境中Na+、K+浓度过高或过

低都可能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兴奋性,A正确;B、细胞质基质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C、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pH保持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D、内环境稳态

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故选A。10.下列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吞噬细胞缺失的人,特异性免疫受损而非特异性免疫不受影响B.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能阻挡绝大多数病原体C.体液中吞噬细胞能吞噬

消化所有外来的病原体D.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形成的【答案】A【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

性免疫,机体生下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针对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详解】A、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缺失的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受影响,A错误;

B、抵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一方面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另一方面还能产生具有杀菌作用的分泌物,B正确;C、吞噬细胞具有识别功能,但是其识别功能不具有特异性,能将外来的病原体吞噬消化,C正确;D、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形成的,D正确。故选A。1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

叙述正确的是()A.体液免疫中,一种病原体只能引发机体产生一种抗体B.干扰素的合成与加工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C.相同的病原体再次入侵时,浆细胞会分裂并分泌大量抗体D.抗原可来自外界或自身,自身抗原引发的是细胞免疫【答案】B【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和其产生的抗体介导,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介导;胞外抗原可介导体液免疫,胞内抗原可介导细胞免疫。【详解】A、一种病原体有多种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相应

抗体,A错误;B、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本质为分泌蛋白,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B正确;C、浆细胞高度分化,不分裂,C错误;D、抗原可来自外界或自身,自身抗原也可引发体液免疫,产生相应抗体,D错误。故选B。12.下列关于T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T细胞由转移到胸腺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B.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信号C.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可产生对应的记忆T细胞D.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

不能分泌细胞因子【答案】C【分析】1、T细胞由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进一步分化、发育成熟,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其中辅助性T细胞主要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在此过程中其也可以分

泌细胞因子。2、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详解】A、造血干细胞一般不转移至胸腺,T细胞由骨

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并转移至胸腺中发育成熟,A错误;B、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B错误;C、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可增殖、分化为对应的记忆T细胞,C正确;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也可以分泌细胞因子,D错误。故选C。13.如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B.过敏

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D.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答案】C【分析】过敏反应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肥大细胞接触过敏原可产生组胺引

发过敏反应,故推测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A正确;B、抗体是体液免疫中的物质,图示表明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正确;C、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才能发生,C错误;D、图中的肥大细胞接触过敏原产生组织胺引发过敏反

应,所以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D正确。故选C。1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能以扩散的方式进行非极性运输B.光照通过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合成促使植物向光弯曲生长C.温特以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证明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植物根尖细胞能利用色氨酸在核糖体上合成生长素【答案】A【分析】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有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极性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的方式为扩散;2、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使植物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

于向光侧,导致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造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详解】A、植物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能以扩散的方式进行非极性运输,A正确;B、光照通过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分布促使植物向光弯曲生长,B错误;C、温特以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证明了生长素是一种化学物质,没有证明其本质,C错误

;D、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长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不在核糖体合成,D错误。故选A。15.研究人员通过对绿豆芽幼根施加一定浓度的油菜素(BR)和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处理,观察主根长度,得到如图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因变量是主

根的长度B.该实验中,每一种浓度的IAA处理需要做6组实验,取6组实验的平均值C.100nMBR对绿豆芽幼根的伸长具有抑制作用,ab段抑制作用逐渐增强D.没有BR的情况下,IAA浓度超过100nM,对绿豆芽幼根的伸长具有抑制作用【答案】C

【分析】研究生长素对主根的作用,可分析BR浓度为0时的虚线,研究BR对主根的作用,可研究两条曲线对应点主根长度的大小。【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IAA和BR的浓度,A错误;B、该实验中,每一种浓度的IAA处理需要做有无BR的两种处理,每种处理需做

多组实验,并求各组的平均值,B错误;C、据图可知,100nMBR处理时主根长度均小于0nMBR处理,说明100nMBR对绿豆芽幼根的伸长具有抑制作用,且ab段的主根长度越来越短,说明ab段抑制作用逐渐增强,C正确;D、没有BR的

情况下,在100nM-1000nM内,其主根长度有大于0nMBR处理组的,也有小于0nMBR处理组的,IAA浓度超过100nM时,对绿豆芽幼根伸长的促进作用减弱,接近1000nM时具有抑制作用,D错误。故选C。

二、多选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6.下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若抑制某神

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答案】ABC【分析】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入

神经、⑤是感受器。【详解】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然后检测①处有无反应,A正确;B、神经递质在突触小体中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若加入某种呼吸抑制剂,一定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B正确;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存在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突触后膜

接受后电位的转变,故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传递,C正确;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③处的突触结构不能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不会产生尿意,D错误。故选ABC。17.下图为人体内醛固酮作用机制部分示意图,a为细胞名称,b、c为相关离子,d、e、

f是相关液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A.醛固酮通过自由扩散进入胞内与受体结合B.图中a为肾小管或集合管细胞,b为Na+,c为K+C.离子的重吸收依赖d、e和f之间的相互转化,d、e和f是内环境的成分D.醛固酮通过增加细胞质膜上转运蛋白的数量促进

相关离子的吸收与排出【答案】ABD【分析】1、人体盐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为醛固酮,其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并分泌,本质为脂质,其主要作用为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保钠排钾;2、图中a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b为Na+,c为K+,d为组织液,e为原尿,f为血

浆。【详解】A、醛固酮的化学本质为脂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A正确;B、醛固酮的生理效应是保钠排钾,因此b为Na+,c为K+,醛固酮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B正确;C、d为组织液,e为原尿,f为血浆。e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由图可知醛固酮通过

增加细胞质膜上转运蛋白的数量促进相关离子的吸收与排出,D正确。故选ABD。18.病毒感染能激活体内针对关节软骨自身抗原的滤泡性T细胞,该细胞群高度表达OX40分子,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组织破坏,形成类风湿性关节炎,

作用机制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与艾滋病相同B.OX40的过量表达有利于抗原的呈递C.浆细胞可识别抗原并产生特异性抗体D.滤泡性T细胞能将抗原信息呈递给B细胞,引起B细胞增殖分化【答案】BD【分析

】1、浆细胞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具备识别抗原的作用。2、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把自身成分当作抗原加以攻击,从而对自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如: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如:艾滋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等。【详解】A、根据题意“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组织破坏”可知机体免疫过强攻击机体正常组织,形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而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机体免疫不足导致的,二者发病机理不同,A错误;B、根据题干“该

细胞群高度表达OX40分子,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再结合题图:滤泡性T细胞表面的OX40和抗原均会与B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抗体是B细胞识别相应抗原之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所分泌的,可推测OX40的过量表达有利于抗原的呈递,促进B细胞增殖

分化成浆细胞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B正确;C、浆细胞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具备识别抗原的作用,C错误;D、滤泡性T细胞能将抗原信息呈递给B细胞,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D正确。故选BD。19.下图1为

拟南芥生长素外排蛋白(PIN)转运IAA的机制示意图,图2为测得的不同类型的拟南芥对IAA或NPA(一种常见除草剂)的亲和力(Kd越小,亲和力越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图1图2A.IAA主要通过促进拟南芥细胞的数目增多实现生长B.AGC激酶催化PIN磷酸化过程中可能消耗能量,运输过程中P

IN构象改变C.IAA的运输与PIN上的第145号氨基酸密切相关D.NPA可能与IAA竞争性结合PIN,抑制PIN的转运活性【答案】BCD【分析】1、根据必备知识:生长素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极性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

能量,判断图一中PIN磷酸化过程中消耗能量。2、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序是影响生长素外排蛋白(PIN)结构变化的原因之一,当PIN结构异常时会影响IAA的运输。【详解】A、IAA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植物生长,A错误;B、根据图1AGC激酶能催化PIN的磷酸化,联系必备知识:IAA在极性运

输时方式为主动运输、物质在主动运输过程中ATP供能方式,推测PIN磷酸化过程中消耗能量;图1中显示PIN运输IAA时构象发生改变,B正确;C、据图2分析Y145A+IAA组PIN的第145号氨基酸突变后(由酪氨酸

Y替换为丙氨酸A),与野生型PIN组相比Kd值明显增大,PIN与IAA的亲和力越小,说明IAA的运输与PIN上的第145号氨基酸密切相关,C正确;D、据图2WT+NPA组Kd值比WT+IAA组Kd值小,推测NPA可能与IAA竞争性结合PIN,抑制

PIN的转运活性,D正确。故选BCD。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共计58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20.(11分)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会引起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会引发感染性肺水肿。下图1为肺泡及周

边结构示意图,①~④为相关液体。图2为感染引发肺水肿的机制,请据图回答问题:图1图2(1)结合图1分析吸入的O2从肺泡运送至其他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有(用图中序号表示)。(2)感染病原体后,肺水肿患者在恢复内环境稳态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是。机体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左右。据此分析感染病原体后人体体温上升的原因是(2分)。患者发热导致满脸通红,原因是。(3)肺水肿主要由液体从毛细血管异常渗透到肺间质或肺泡等组织所导致。据图2分析导致肺水肿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肾小球滤过作用异常会导致肺水肿;另外一方面(2分)。此外,合成的(填激素名称)增多,促进,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进一步加剧了肺水肿。(4)临床上常使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病毒感染性肺水肿,下列药物合适的有。A.呋塞米片:抑制Na+重吸收,

降低组织间渗透压B.硝酸甘油片:刺激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产生NO,舒张血管平滑肌,增加血容量C.头孢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到杀菌目的【答案】(除特殊备注,其余每空1分)(1)④③④(顺序不对不给分)(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体温调定点上升(1分),导致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体温

上升(1分)皮肤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舒张(答到血流量增加或毛细血管舒张即给分)(3)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大,使血浆进入组织液的蛋白质增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1分,答到“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大”或“组织液渗透压增加”给1分,促进水分进入组织液(1分)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4)AB【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及引发组织水肿的机理。【详解】(1)图1中①细胞内液、②肺泡液、③血浆、④组织液,其中肺泡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肺泡上皮细胞为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吸入的O

2从肺泡运送至其他组织细胞需经血液运输,因此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有:组织液、血浆、组织液。(2)感染病原体后,肺水肿患者在恢复内环境稳态过程中的网络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

的一个温度值,感染病原体后人体体温上升的原因是下丘脑上调体温调定点,导致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患者发热时机体为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导致满脸通红。(3)据图2分析导致肺水肿另外一方面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使血浆进入组织液的蛋白质增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促进水分等进入组织液。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进一步加剧了肺水肿。(4)ABA.组织液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Na+、Cl-)维持,呋塞米片可抑制肾小管、集合管对Na+重吸收,降低组

织液渗透压,减缓肺水肿;B.硝酸甘油片可增加血容量,减少液体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减缓肺水肿;C.题干所述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水肿,而头孢类抗生素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不能治疗由病毒引起的肺水肿。21.(12

分)肾上腺位于肾脏上方,由皮质和髓质组成,能够分泌多种激素。下图为肾上腺分泌激素的部分示意图,图中A、B为激素名称,a、b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1)在内、外环境的刺激下肾上腺会分泌激素,这一过程属于反射(选填“条件”、“非条件”)

。此时,结构a上兴奋的传导是(选填“单向”、“双向”)的。(2)结构b的功能有(2分),肾上腺髓质细胞属于反射弧中的。图中所示肾上腺髓质细胞质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3)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受到激素A和激素B的

调控,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也会(选填“促进”、“抑制”)激素A和激素B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4)当受到刺激时,肾上腺素的分泌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速度,原因是。(5)除肾上腺皮质细胞

外,某些特定神经元也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的去甲肾上腺素,部分会被突触前膜回收。抗抑郁药丙米嗪可抑制突触前膜回收去甲肾上腺素,据此推测丙米嗪抗抑郁作用的机制是(2分)。【答案】(除特殊备注,其余每空1分)(1)非条件单向(2)识别并结合乙酰胆碱(乙酰胆碱的受

体)(1分)、转运Na+和K+(1分)效应器由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变为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或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抑制有利于激素分泌的精细调控(答到精细调控即给分)(4)大于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大于激素的体液运输(或神经调节

的速度大于体液调节)(5)维持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1分),从而维持突触后膜的兴奋(1分)【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激素的分级调节等知识。【详解】(1)受到刺激时肾上腺分泌激素属于非条件反射,体内兴奋传导时,兴奋在神经元上单向传递。(2)由图可知

b既可以与乙酰胆碱结合,又作为转运离子的通道。图中所示细胞接受信号刺激后兴奋,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为负反馈调节,因此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A和B的分泌。负反馈调节的意义为有利于精细调控。(4)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为神经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为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具有

速度快的特点,速度快的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的传递速度大于体液运输(5)丙咪嗪通过维持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从而维持突触后膜的兴奋。该题的答题要点在于要回答出两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22.(12分)妊娠期糖

尿病对母亲和胎儿的巨大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预防、诊断及治疗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请分析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特异性结合并转运性激素。材料二: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含量正常而靶器官对其敏感性低于正常的一

种状态,这是妊娠期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抵抗。此现象随孕周增加而加重,为代偿下降的胰岛素敏感性,其分泌量也相应增加(用“”表示),如图1所示。尽管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都有上述调节过程,但少数人却发生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而使血糖升高,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图1材料三:胰岛素是维

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如图2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及胰岛素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图2(1)据图一分析,SHBG的分泌过程中,雌激素与胰岛素表现为作用。(2)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表现为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的量(增加/减

少)。对肝脏中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抑制(增强/减弱)。(3)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胎儿在发育中利用。(4)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

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调节。(5)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其中因(填“抗体1”或“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此种抗体与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

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6)引发糖尿病的原因有多种,某种糖尿病病因是组织细胞膜上GLUT4减少所致(GLUT4是一类镶嵌在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试分析图3中磺脲类降糖药物(是/否)治疗该种糖尿病的最佳用药,理由是(2分)。图3【答案】

(除特殊备注,其余每空1分)(1)拮抗(2)减少减弱(3)葡萄糖(血糖)(4)神经递质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神经调节和体液(5)抗体1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6)否该种糖尿病致病原因是缺乏葡萄糖转运蛋白,而磺脲类降糖药物仅能促进胰岛素

释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葡萄糖吸收障碍。【分析】1、分析材料二的题图:器官甲是下丘脑,器官乙是卵巢,下丘脑通过胰腺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雌激素能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的量减少,葡萄糖合

成糖原的能力减弱。2、分析材料三的题图可知:抗体1作用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导致葡萄糖不能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而抗体2作用于胰岛素的靶细胞,不影响胰岛素的合成。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详解

】(1)据材料二的题图可知,雌激素能促进SHBG合成,胰岛素能抑制SHBG合成,因此在SHBG的分泌过程中,二者的关系表现为拮抗作用。(2)据材料二的题图可知,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的量减少,对肝脏中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抑制减弱。(3)正常

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降血糖的功能减弱,导致血糖(葡萄糖)的含量较多,从而使胎儿获得更多的葡萄糖(血糖)。(4)由材料三的题图可知,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还会受到血糖浓度、胰

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5)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1和抗体2。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使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葡萄糖浓度升高,导致糖尿病

的发生,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6)该种糖尿病病因是组织细胞膜上GLUT4(葡萄糖转运蛋白)减少导致的。由图可知:磺脲类降糖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胰岛B细胞K+通道的开放,使膜电位发生变化,导致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

素释放,但对细胞膜上GLUT4(葡萄糖转运蛋白)没有影响,因此该药物不是治疗该种糖尿病的最佳用药,其原因是该种糖尿病致病原因是缺乏葡萄糖转运蛋白,而磺脲类降糖药物仅能促进胰岛素释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葡萄糖

吸收障碍。23.(12分)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松弛环状的双链DNA(rcDNA)。侵染细胞后,在靶细胞核内rcDNA转变为闭环DNA(cccDNA),ccc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下图为

HBV侵染肝细胞的过程示意图,pol酶是HBV扩增的关键酶,具有多种功能,①~⑧表示相关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1)HBV主要侵染肝细胞的原因是,HBV只能依赖肝细胞进行增殖的原因是。(2)HBV侵入人体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的功能。

吞噬细胞吞噬病毒后可以作为细胞处理抗原,参与免疫。此过程中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2分)。(3)HBV扩增时pol酶与mRNA结合,在病毒衣壳内先进行逆转录(过程④),再通过过程⑤、⑥最终合成HBV的遗传物质。⑤、⑥分别体现了pol酶具有、酶活性。

(4)富马酸替诺福韦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类似物,可以被pol酶识别并掺入到病毒DNA链中,从而阻止病毒扩增。据此推测,富马酸替诺福韦抑制HBV增殖的(2分)过程(填图中序号)。【答案】(除特殊备注,其余每空1分)(1)肝细胞质膜表面有NTCP受体(或肝细胞表达了NTCP受体)HBV

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或“HBV不能单独生活”)(2)防御抗原呈递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特异性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只答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不给分)浆细胞、吞噬细胞(答对1个给1分)(3)RNA水解酶(或RNA酶)D

NA聚合酶(4)①、④和⑥(漏写给1分,错写不给分)【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病毒侵染细胞的具体过程和机制。【详解】(1)HBV侵染细胞需要借助肝细胞表面的受体。HBV是非细胞生物,不能独立完成各种生命活动,需要借助细胞完成复制。

(2)免疫系统清楚HBV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可以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由于HBV是病毒即可引起体液免疫,又能引起细胞免疫。因此抗原提呈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不能特异识别的

是吞噬细胞。(3)⑤为降解单链mRNA,需要RNA水解酶(RNA酶)、⑥为合成DNA链,需要DNA聚合酶。(4)由题可知,该药物主要抑制HBVDNA的合成。①、④和⑥过程涉及DNA合成。24.(11分)植物的生长受生长素等植物激素的调控,据图回

答有关问题。(1)某课题组研究了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图1。①从图中信息不能判断对生根影响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是。A.1.5CB.2.5CC.3.5CD.4.5C②从坐标图中可知5组

实验都是实验组,没有做清水对照组的原因可能是。(2)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原理已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图2是根据细胞壁松散学说绘制的一定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原理图。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结构A的作用是

(2分),而当生长素浓度由低升至最适时,酶X所处环境溶液pH的变化是(上升或下降)。(3)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可以抑制植物生长,原因是紫外线增加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而

后者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现在提供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麦幼苗若干作为实验材料,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以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步骤1:将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步骤2:给予甲组适宜强度的可见光

光照,给予乙组①。步骤3:观察两组幼苗的②,并测量③的含量。预测实验结果:a、甲组植物生长高于乙组;b、④。(4)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解释1认为单侧光照导致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移动;解释2认为单侧光照破坏了向光侧的生长素。为了探究其原因,科学家做了以下实验,图中数字

代表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的解释是(选填“解释1”、“解释2”),判断依据是。【答案】(除特殊备注,其余每空1分)(1)A已做预实验(该实验为正式实验)(2)运输(H+)

和催化(ATP水解)(2分)下降(3)①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②生长状况和高度③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④甲组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4)解释1A、B、C、D琼脂块中生长素的总量相同,且D中右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左侧【分

析】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详解】(1)①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C和2C之间,因此不能判断对生根影响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是

1.5C,即A正确。故选A。②从坐标图中可知5组实验都是实验组,没有做清水对照组的原因可能是已做预实验(该实验为正式实验),对照组在预实验中存在,在正式实验中没有对照组,只有实验组。(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结构A能将氢离子逆浓度梯度

转入到细胞外,说明此时氢离子的转运方式是主动运输,即结构A的作用是运输(H+)和催化(ATP水解),而当生长素浓度由低升至最适时,氢离子转运出细胞更多,则酶X所处环境溶液pH的变化是下降。(3)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

可以抑制植物生长,原因是紫外线增加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而后者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现在提供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麦幼苗若干作为实验材料,以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即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

有关,因此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接受紫外线照射,因变量是幼苗生长情况,并测定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的含量,则相关的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将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步骤2:给予甲组适宜强度的可见光光照(对照组),给予乙组①同等强度的可见

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步骤3:观察两组幼苗的②生长状况和高度,并测量③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的含量,即检测因变量的变化;由于本实验是验证类实验,因此支持本实验结论的结果是甲组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且甲组植物

生长高于乙组。(4)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解释1认为单侧光照导致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移动;解释2认为单侧光照破坏了向光侧的生长素。为了探究其原因,科学家做了以下实验,图中数字代表琼脂块中

的生长素含量,图中实验结果显示A、B、C、D琼脂块中生长素的总量相同,且D中右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左侧,因此该实验结果支持的是“解释1”。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