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8)页,5.38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df433c204dc15b4ba4f1aeafbd142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学年第一学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023年5月23日月球和金星
在夜空“相遇”,形成“金星伴月”的奇观。下图为我国某地天文爱好者拍摄的金星伴月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金星伴月所属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不包括下列哪类天体()A.矮行星B.彗星C.行星际物质D.星云2.图示的金星伴月奇观最可能出现的时间段和方位是()A.初五上半夜的西边夜空B.初八上
半夜的西边夜空C.二十二下半夜的东边夜空D.二十七下半夜的东边夜空【答案】1.D2.A【解析】【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星围绕太阳转,且与地球的体积、质量相似,为类地行星;月球围绕地球转,为卫星,故金星伴月所属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太阳系包括矮行星、彗星、行星系物
质等天体,ABC与题意不符。星云是稀薄的气体或尘埃构成的,是恒星诞生的中心,星云不属于太阳系,D符合题意。故选D。【2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月相呈弯弯的镰刀形状,亮面朝西,应为上半月的峨眉月,农历初五前后出现在上半夜的西边天空,A正确。初八前后的月相为上弦月,B错误
;二十二前后的月相为下弦月,C错误;二十七前后的月相为下半月峨眉月,出现在下半夜东边天空,亮面朝东,D错误。故选A。【点睛】月相变化的规律:农历上半月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其更替周期
是29.53天,约为一个月。顺序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下图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大致()A.沿海多内陆少B.南方多北方少C.西北部多东南少D.中间少四周多4.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太阳能
资源相对贫乏,其原因正确的是()A.晴天少,降水较多B.纬度高太阳高度小C.海拔较低,空气稀薄D.全年日照时间短【答案】3.C4.A【解析】【3题详解】读图可知,沿海太阳辐射总量较少,内陆太阳辐射总量更多,A错误;我
国太阳辐射总量东南较西北少,B错误,C正确;青藏高原是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区域,四川盆地是太阳辐射最贫乏的区域,没有呈现中间少四周多的特点,D错误。故选C。【4题详解】我国长江中游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晴天少,造成太阳能资源相对贫乏,A正确;长江中游地区纬度较低,B
错误;海拔高对应空气稀薄,C错误;长江中游地区全年日照时间并不短,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纬度位置(影响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天气状况(阴晴状况)、海拔高低(影响大气透明度)、日照长短、其它因素(如坡向、物体遮挡等)。读下图,完成下面
小题5.图示地貌属于A.冲积扇B.河流沿岸平原C.河边滩地D.河口三角洲6.图中沿A→B→C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A.黏土、砾石、粉砂B.粉砂、黏土、砾石C.砾石、粉砂、黏土D.砾石、黏土、粉砂【答案】5.A6.C【解析】【5题详解】图中所示地貌分布在山麓地带呈扇形分布,地貌类型属于冲积
扇,A对。河流沿岸冲积平原、河边滩地分布大致与河岸平行,不位于出山口,BC错。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D错。故选A。【6题详解】河水流出山口后,因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在出山口处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从扇顶到冲
积扇末端,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一般来说,A位于冲积扇的顶部,流速快,颗粒大先沉积下来;C位于冲积扇的边缘,流速变慢,物颗较小后沉积,所。以图中沿A→B→C方向物质按照颗粒物大小的分布规律是颗粒物由大到小排列,砾石粒径最大,黏
土最小,C正确。故选C。在山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A.古生代三叶虫B.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C.中生代恐龙D.新生代第四纪
人类8.该煤层形成古地理环境是()A.温热的草原地区B.暖湿的森林地区C.温暖广阔的浅海D.干旱的陆地环境【答案】7.C8.B【解析】【7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裸子植物
繁盛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所以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C正确;古生代早于中生代,有低等植物(如蕨类)出现,并没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A错误;新生代晚于中生代,出现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但此时裸子植物少,成煤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BD错误。故选C。【8题详解】由材料“粗大的树干”可知,该煤层形成时植被生长良好,森林茂密,当时可能是温暖湿热的森林地区,B正确;干冷的陆地、温暖的浅海、湿热的草原均不利于森林的生长,ACD错误。故选
B。【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可归纳如下:①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②动物演变: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前寒武纪)→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鱼类时代,后期:两栖动物时代→中生
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③植物变化:前寒武纪: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陆地蕨类植物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9.下图为“我国典型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的下列地形区中,最可能广泛分布图示地貌的是()A.塔里木盆地B.青藏高
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云贵高原【答案】A【解析】【详解】读图可知,该地貌为风蚀城堡,为风力侵蚀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A正确;青藏高原冻土广布,风蚀城堡地貌不典型,B错误;长江中下游平
原和云贵高原均位于湿润地区,风力地貌不典型,CD错误。故选A。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图1为海蚀柱的形成过程,图2为芬迪湾好望角海蚀柱分布(a→e为陆地到海洋)示
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海蚀柱的形成顺序从先到后为()A.①②④③B.③②①④C.③①④②D.③①②④11.e海蚀柱不存在海蚀凹槽的原因是()A.受海水侵蚀严重,基部之上石柱坍塌B.海蚀柱基部较低,出
露海平面较少C.终年被海水淹没,受海水侵蚀作用弱D.海蚀柱基部光滑,海浪摩擦力较小【答案】10.D11.A【解析】10题详解】基岩海岸受到海水的侵蚀作用,薄弱地带被侵蚀、冲刷形成海蚀穴,即图③。随着海蚀作用的持续,海蚀穴
不断扩大,形成海蚀拱桥,即图①。持续的海蚀作用,使悬空的岩石崩塌,海岸后退,海蚀穴两侧被分离,形成孤立的海蚀柱,即图②。随着海蚀作用进一步加强,海蚀柱也被侵蚀,体积变小,同时,海岸岩石循环重复新一轮的海
蚀穴形成过程,即图④。综上所述,四幅图从先到后排列顺序是③①②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e海蚀柱深入海洋的位置最远,因此受海水侵蚀最强烈,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也应最早;但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蚀,海蚀凹槽逐渐变深,最终切穿
海蚀柱,导致基部之上的海蚀柱坍塌,导致不存在海蚀凹槽,A正确;根据材料,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因此其出露海平面会较多,B错误;读图可知,e海蚀柱在平均高潮位之下,说明其在低潮位时可以出露于海面之上,C错误;由于该地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地区,因此海浪的冲刷侵蚀较强,而海浪摩擦力较小
会导致e海蚀柱海蚀作用较小,使凹槽存在,与题意已知条件相反,D错误。故选A。【点睛】海蚀凹槽景观是沿着海平面发育于海蚀平台(阶地)上向陆地凹入的线状凹槽构成的景观。它的水平延伸方向与海岸线一致,在垂直剖面上一般为指向陆地的平卧V字形,海蚀凹槽最深的
部位为平均海平面位置,而上下的转折部分为高潮面和低潮面的位置。地球的演化包含着矿产形成和生物演化,据地质勘探和考古发现,美国西部山脉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我国发现的恐龙化石基本出现在古地质湖盆或者沼泽湿地。读部分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12.
恐龙生存时代的气候特征()A.冷、湿B.冷、干C.暖、湿D.暖、干【13.美国西部高大山脉含有丰富的金属矿产,它主要形成在()A.太古宙火山喷发频繁时期B.古生代北美大陆的雏形形成时期C.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地壳
运动剧烈时期D.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时期【答案】12.D13.C【解析】【1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存时代为中生代。读图可知,中生代全球平均降水较少,平均温度较高,因此恐龙生存时代的气候特征为暖、干,D
正确,ABC错误,故选D。【1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代的大陆漂移。各板块的漂移加速,在具有俯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俯冲、挤压,导致著名的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岩浆岩带、
地体增生带和多种内生金属、非金属矿带。因此美国西部高大山脉含有丰富的金属矿产,它主要形成在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时期,C正确,排除ABD,故选C。【点睛】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中生代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代的大陆漂移。冰川运动时(冰进),冰
川包裹或推着碎屑一同前进。当冰川部分消融后(冰退),消失冰体中的碎屑就地沉积。最前端的推移物称为终碛,原冰体底部的包裹物称为底碛。后退碛是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产生的冰碛物。冰川每消融一部分,这部分冰川体所包裹的物质就会沉
积下来,当冰川完全消失后,就会形成一系列环状的沉积地貌。下图为某一时刻某地区大陆冰川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4.冰川消失后,对图示冰川消融区域的地貌特征表述最为贴切的是()A.崎岖不平B.波状起伏C.平坦开阔D.山高谷深15.图示地区目前大规模冰进、冰退次数是()A.一次冰进
,一次冰退B.一次冰进,两次冰退C.两次冰进,一次冰退D.两次冰进,两次冰退【答案】14.B15.B【解析】【14题详解】读图可知,冰川消融后,图示地区有地势相对较高的终碛和后退碛,终碛和后退碛之间有地势相对较低的底碛物,地貌会呈波状起伏的特征,B正确;
冰川消融区域没有表现出崎岖不平、平坦开阔、山高谷深等地貌特征,AC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冰进时最前端的推移物称为终碛;冰退时形成后退碛。图示区域有一条终碛,两条后退碛,说明经历了一次冰进,两次冰退,B
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冰川侵蚀作用。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冰川槽谷(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堆积形成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均匀,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如冰碛垄(堤)等,分布于冰川留存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
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华为Mate60系列推出后,受到了各方关注。该手机的一大宣传点为
可以进行“天通卫星通话、北斗卫星消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华为手机宣传的“天通卫星通话、北斗卫星消息”所运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NSSB.BDSC.RSD.GIS17.北斗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配合,不适合给以下哪种工作提供服务()A.监测堰塞湖面积的变化
B.地震救援C.监控公交车使用D.台风预报【答案】16.AB17.AD【解析】【16题详解】“天通卫星通话、北斗卫星消息”运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属于全球定位系统(GNSS),因此华为手机宣传的“天通卫星通话、北斗卫星消息”所运用到的地理
信息技术是GNSS和BDS,没有用到RS和GIS,AB正确,CD错误,故选AB。【17题详解】北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分、处理地理信息,北斗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配合,可以为地震救援和监控公交车使用服务,BC不符题意;监测
堰塞湖面积的变化和台风预报需要用到遥感技术,北斗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配合,不适合为其工作提供服务,AD符合题意。故选AD。【点睛】遥感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下图为已观测的太阳黑子数量分布周期图。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关于太阳黑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B.太阳黑子温度比所处的太阳内部圈层温度高C.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是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D.太阳黑子和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19.下列现象2029年最可能出现的是()A.南半
球中纬度地区降水减少B.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减少C.北欧挪威极光频发D.全球粮食减产概率增大【答案】18.AC19.BD【解析】【18题详解】太阳黑子是出现在光球层上的黑斑点,是高速旋转的气体涡
旋,AC正确;太阳黑子温度比周围区域温度低,且黑子不是出现在太阳内部圈层,而是位于太阳外部大气层中的光球层,B错误;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D错误。故选AC。【19题详解】读图可知,2018年是太阳活动低值年,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
为11年,因此2029年也是太阳活动的低值年。南半球中纬度地区降水不一定减少,也可能增加,A错误;太阳活动峰值年异常天气现象增多,太阳活动低值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减少,B正确;太阳活动低值年太阳活动较弱,北欧挪威极光发生频率降低,C错误;
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在太阳活动的峰值年,虽然地球气候出现异常,但农业趋向于增产,反之,太阳活动低值年全球粮食减产概率增大,D正确。故选BD。【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
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太阳活动时,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
烈颤动,不能正确指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首次成功降落火星。火星表面有稀薄的大气,密度相当于地球的1%,以二氧化碳为主。火星上遍布
数以万计、大小不一的陨石撞击坑,较大的陨石撞击坑是大流星体穿过大气层后撞击而成的环形凹坑(如下图)。截至目前,探测器在火星上暂未发现有生命存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与地球相比,火星上的陨石坑更多、更大,其主要原因是
火星的()的A.运行轨道位于地球运行轨道外侧B.大气密度和厚度比地球小C.位置比地球更加靠近小行星带D.质量、体积比地球小21.目前火星上暂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火星()A.大气稀薄,温度变化幅度较大B.无法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C.附近天体运行杂
乱,碰撞剧烈D.表面没有液态水【答案】20.BC21.AD【解析】【20题详解】火星上陨石坑的多少与火星自身的大气特点有关,与火星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及火星和地球的相对质量、体积大小关系不大,AD错误;陨石坑是由天体的撞击形成的,由于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流
星体与火星的摩擦力小,产生的阻力小,撞向火星的流星体只有少部分能够与大气摩擦燃烧掉,大部分落到火星表面,冲击力更强,因此火星上陨石坑更多、更大,B正确;火星位置比地球离小行星带近,容易受到小行星的撞击,C正确。故选BC。【21题详解】火星的体积和质量小,形成的大气层厚
度较小,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火星表面的保温作用都很弱,温度变化幅度较大,A正确;火星位于太阳系,可以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B错误;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运行环境较为安全,C错误;火星环境干燥,表面没有液态水,不适宜生命生存,D正确。故选AD。【点睛】地球生
命存在的外部条件主要有地球的宇宙环境安全,各大行星公转轨道互不干扰,且太阳目前正处于壮年期,太阳辐射稳定。自身条件有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适中产生的适宜的温度,导致地球上的水以液态形式存在;由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空气逐渐演化为以氮氧为主的大气层,适合生命呼吸,这些都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下图为浙江省的江郎山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2.与该景观形成过程类似的地貌是()A.角峰B.雅丹地貌C.峡谷D.丹霞地貌23.与该景观的形成关系密切
的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是()A.海拔高峻,风力强劲B.低山丘陵,砂岩广布C.深居内陆,风化强烈D.雨热同期,降水丰富【答案】22CD23.BD【解析】【22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地貌是外力沿岩石的垂直节理不断风化、侵蚀,并在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地
貌;浙江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外力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作用。角峰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AB不符合题意;峡谷和丹霞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D符合题意。故选CD。【23题详解】浙江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低山丘陵广布,图示岩层具有层理结构,是沉积岩,结合当地地理位置可知,以砂岩为主,B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即雨热同期,降水丰富,D正确;浙江地处丘陵,降水较多,海拔高峻、风力强劲以及深居内陆、风化强烈不符合浙江的自然环境特征,AC错误。故选BD。【
点睛】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判断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强;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度地区以冰川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图1
为巴西兰索瓦玛朗汉斯国家公园每年雨季出现的“白沙碧水”奇观(照片是被白色沙丘围绕的淡.水湖泊群),该奇观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得益于亚马孙河河水、海潮和旱季时大风的共同作用,这里的白沙受定向风吹拂形成新月形沙丘。图2是该地区降水资料图。读图完成24、25题。24.河口附近的白沙受
定向风的吹拂形成新月形沙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迎风坡坡度较小,背风坡坡度较大B.迎风坡坡度较大,背风坡坡度较小C.该地区的盛行风为东北风D.该地区的盛行风为西南风25.与图示“白沙”景观形成相关性最大的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搬运、沉积作用D.海浪
侵蚀作用【答案】24.AC25.BC【解析】【24题详解】新月形沙丘在迎风坡的风沙沉积量大,所以迎风坡坡度小,背风坡坡度大,A正确,B错误;从图中新月形沙丘的形态(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可判断盛行风为东北风,C正确,D错误。所以选AC。【
25题详解】图示白沙为沙丘,是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与风化作用和海浪侵蚀作用无关,AD错误;“白沙碧水”奇观,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得益于亚马孙河河水、海潮和旱季时强劲的风的共同作用,所以与流水堆积作用有关,B正确。所以选BC。【点睛】新月形沙丘,又称横向
沙丘。平面如新月,走向与风向垂直或大于60°。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高度一般在数米至十余米。迎风坡为凸坡,较平缓,坡度约5°~20°;背风坡为凹坡,较陡,坡度约28°~34°。非选择题部分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6.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四川甘孜州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之一。2023年9月6日16时46分在该州泸定县(29.52°N,101.96°E)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无人员伤亡报道。材料二:图1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图2为本次地震的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
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材料三:四川盆地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沉积盆地,盆地内曾发掘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同时这里也发现有大量恐龙足迹化石。(1)图2中w1、w2表示地震波,其中w1表示______波,w2表示______波。若某地震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
时距差为4分钟,则某台站的震中距大约是______千米。(2)此次地震理论上该县居民的感觉是_____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B.只左右摇晃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只上下颠簸(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1中①-⑥中______圈层(填数字序号),岩浆
的发源地位于图1中①--⑥中______圈层(填数字序号)。(4)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四川盆地红色岩层指示______环境,恐龙足迹化石属于古生物活动的______(填化石类型)。(5)简析此次地震无人员伤亡的原因。【答案】(
1)①.横②.纵③.2000(2)C(3)①.①②.③(4)①.氧化②.遗迹(5)震级低,破坏性小;发生在白天,人员易觉察并迅速作出反应;当地地震频发,民众防灾意识强。【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图和本次地震的时距曲为材料,设
置五道小题,涉及地震波分类及传播特征、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各层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读图可知,W2传播速度快于W1,因此W2为纵波,后者
为W1。图中显示,震中距为2000千米处,纵波(4分钟到达)比横波(8分钟到达)到达时间早约为4分钟。【小问2详解】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先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C正确。故选C。【小问3详解】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
12千米,位于地壳部位,对应数字是①。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陆壳厚,洋壳薄。由所学可知,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两部分的岩石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岩浆的发源地位于图1中①--⑥中③圈层。【小问4详解】读题干“四川盆
地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沉积盆地,盆地内曾发掘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同时这里也发现有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岩石氧化后会形成红色岩层,故四川盆地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化石是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或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根据化石的成因,古生物学家把他们划分成三类:实体化
石、铸模化石、遗迹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属于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化石。【小问5详解】读题干“2023年9月6日16时46分在该州泸定县(29.52°N,101.96°E)发生3.1级地震,”可知,发生地震时,是下午
4:46,人员易觉察并迅速作出反应;震级低,烈度小,破坏性小;四川属于地震多发区,当地多次地震演练,民众防灾意识强。【点睛】在炎热干燥和潮湿季节交替中的沉积物常常会间歇性地暴露于水体之上,更容易形成红色岩层。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甲处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高原上有厚
厚的黄土覆盖,其表层又是千沟万壑地貌;乙处是长江“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河段,沿岸有很多湖泊是原来河道变化而来。材料二:某学生在国庆黄金周游玩了金华双龙洞(丙处)和苍南黄金海岸线(丁处),并拍摄了照片。图1为我国局部略图,图2是双龙洞照片,图3黄金海岸线旅游考察时拍摄的
海岸地貌景观照片。(1)金华双龙洞属于____地貌,是____形成,洞中石柱是____形成。(2)甲地形区的黄土覆盖是____而成,其地貌是____而成。(3)乙湖泊按成因属于____湖,并分析该类型湖
泊的形成过程:____。(4)海岸地貌景观照片中,可观察到的A景观是____地貌,并从地貌形态和物质组成角度描述A地貌类型的特征:____。【答案】27.①.喀斯特(或岩溶)②.流水溶蚀##流水侵蚀③.流水沉积28.①.风力沉积##风力堆积②.流水侵蚀29.①.牛轭②.
乙处地形平坦;河流多发生侧蚀;河床弯曲加大,(曲流呈“Ω”形);(洪水期)河流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30.①.海蚀崖②.坡度陡峭,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黄土高原、长江荆江河段、浙江金华双龙洞、黄金海岸线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喀斯特地貌、风成
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双龙洞是典型的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石
柱是流水中的碳酸钙等物质淀积而形成的。【小问2详解】黄土高原中的黄土是由风力携带大量黄土等碎屑物质,风速减弱后沉积形成的,属于风力沉积地貌。当地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形态。【小问3
详解】乙湖泊位于河流附近,形似牛轭,是牛轭湖。读图可知,乙处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河流多发生侧蚀;随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床弯曲加大,曲流呈“Ω”形;洪水期,流量较大,流速较快,河流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小问4详解】A是位于海岸边的陡崖,是海蚀崖;读图可知,海蚀崖的地貌形态是坡度陡峭;由坚
硬的岩石组成。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