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精准解析】.doc,共(16)页,2.37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dd8b0d61ae421fa7cd78a2ea1cc60d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一地理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第Ⅰ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2016年9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它拥有30个标准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是目前世界最大单口径、最为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该望远镜成功运行后,其超强的灵敏度显著提高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能力,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
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地貌的典型特征A.谷壁陡峭B.沟壑纵横C.奇峰林立D.山高谷深2.可观测宇宙的直径约为A.137亿光年B.274亿光年C.173亿光年D.346亿光年3.如果发现类似的地外文明,其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包括①距日远近适当②体积和质量适
当③有液态水④有卫星绕转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1.C2.B3.A【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奇峰林立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可知ABD错误,故
C正确。【2题详解】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可知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的直径为200多亿光年,因此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3题详解】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可知“距日远近适当”、“体积和质量适当”以及“有液态水”这些都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
,因可知如果发现类似的地外文明,其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应当包括“距日远近适当”、“体积和质量适当”以及“有液态水”,可知①②③正确,有无卫星的围绕对生命的存在没有什么影响,可知④错误,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点睛】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沟壑纵横”属于黄土高原区域
典型特征。下图示意太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小行星带位于A.①③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⑤之间5.与①行星相比,⑤天体A.体积质量大B.赤道半径小C.公转周期短D.距离太阳近【答案】4.A5.A【解析】【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属于火星,③属于木星,因此可知小行星带位于①③之间,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5题详解】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属于火星,⑤属于海王星,天王星的体积和质量要比火星的体积大,因此可知与①行星相比,⑤天体的体积质量比较大,可知⑤天体
的赤道半径较大,可知B错误,故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星和海王星相比,海王星的公转周期更长一些,故C错误;读图可知与①行星相比,⑤天体距离太阳更远,故D错误。故选A。【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距离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下图示意太阳外部结构与太阳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M代表A.太阳黑子B.耀斑C.日珥D.太阳风7.M爆发对我国的影响,可能是A.东北上空出现极光B.有线网络通信中断C.多地出现强烈地震D.威胁卫星飞行安全【答
案】6.B7.D【解析】【6题详解】读图可知M所在的区域亮度比较大,可知M所在的区域代表的是耀斑,故B正确,可知ACD错误。【7题详解】当太阳活动发生时在两极地区才会出现极光现象,故A错误;太阳活动发生时有线网络通信不受影响,故B错误;太阳活动发生时我国不
可能多地出现强烈地震,故C错误;太阳活动产生时无线电短波通信信号会受到强烈的干扰甚至中断,因此可知耀斑爆发时可能会威胁到卫星的安全飞行,使星通讯中断,失去与地面的联系,威胁其正常运转,故D正确。【点睛】太阳活动的类型很
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下图示意地球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c代表A.大气圈B.岩石圈C.地壳D.地幔9.关于e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固体外壳是由岩石组成B.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C.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D.物质组成以铁镍为主10.连续不规则
的圈层是AaB.bC.cD.d【答案】8.C9.B10.B【解析】【8题详解】读图可知c处于地壳之中,可知c代表的是地壳,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9题详解】固体外壳是由岩石组成说的是岩石圈,故A错误;读图可知d为莫霍界
面,可知d下方的那条虚线为古登界面,可知e为地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地幔的顶部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B正确;纵波在经过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时其传播速度会明显下降,但是在地幔的固体部分其传播速度是加快的,故C错误;地核的物质组成以
铁镍为主,故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读图可知B为水圈,因此可知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是b圈层,故B正确,可知ACD错误。【点睛】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核的主要组成物质为铁和镍。2019年5月7日5时19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莫罗贝省(6.96°S,146
.49°E)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3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D.从观测点到(如地震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12.减轻
地震灾害的工程性措施包括A.加大地震知识的宣传与普及B.制定应急预案C.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D.模拟地震来临的应急演习训练【答案】11.C12.C【解析】【11题详解】一次地震,根据距离震源远近的不同,其烈度是不一样的,故A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
震级,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就是震源附近的岩石圈内部释放的能量波,故C正确;从地表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故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加大地震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不属于工程性措施,故A错误;制定应急预案也不属于工程性措施,故B错误;对建设
工程进行抗震设防加固等属于工程性措施,故C正确;模拟地震来临的应急演习训练也不属于工程性措施,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次震源深度为130千米,可知本次地震发生于地幔之中的。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
的环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含大羽羊齿化石的地层,其所属的地质时代是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14.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A.氧化环境B.还原环境C.浅海环境D.滨海环境【答案】13.B14.B【解析】【
13题详解】大羽羊齿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比较繁盛,该植物一直生存到中生代的早期消失,含大羽羊齿化石的地层,其所属的地质时代是古生代,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1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色页岩一般是在温湿气候下的湖泊、沼泽的还原环境中形成的,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点睛】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色页岩可以作为石油的指示地层。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1。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阶地,形成最早的
是A.T1B.T2C.T3D.T416.图中阶地,面积仍在扩大的是A.T1B.T2C.T3D.T417.早期人类遗址多出现在河流阶地,最主要原因是A.水运便利B.气候湿润C.军事防御D.便于农耕【答案】15.D16.A17.D【解析】【15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阶地相对高度最大的是T4阶地,因
此可知图中阶地,形成最早的是T4阶地,可知ABC错误,故D正确。【16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1,可知洪水期仍有大量的洪积物在T1处大量沉积,该阶地是随着洪积物沉积的数量而增长的,因此可知图中阶地,面积仍在扩大的是T1,故A正确,可知BCD错误。【17题详解】早期人类对水运的利
用量还比较少,早期人类遗址多出现在河流阶地,最主要原因不是河流阶地处水运便利,故A错误;早期人类社会农耕活动比较重要,河流阶地处的沉积物厚度比较大,该处的土地比较肥沃且附近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河流阶地处便于人类进行农耕活动,因此可知早期人类遗址多出现在河流阶地,最主要原因
是便于农耕,可知BC错误,故D正确。【点睛】河流阶地是由于河流下切侵蚀以及河流的沉积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随着科技水平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上的频率越来越大,下图示意GIS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推断分析的地质灾害最可能是A.火山B.地震C.滑坡D.泥石流19.一位年
轻研究员不小心把完整的图示弄丢了,现在需要制作出完整的图示,他需要填补的甲最可能是A.坡面起伏状况B.坡向C.坡面侵蚀D.地层厚度【答案】18.C19.B【解析】【18题详解】对火山以及地震灾害进行分析此没必要分析地形的坡度,因此可知该次分析的地质灾害并非火山和地震,故AB错误;读图
可知图中多副图片的信息都涉及到了地形的坡度信息,读图可知监测区的坡度较大,且该区域有断层分布,成图中有活动断层的信息,这些条件都是有利于滑坡的发生的,因此可知该次分析的地质灾害最可能是滑坡,故C正确;若该次分
析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那么图中的信息应当涉及到河流信息,故D错误。故选C。【19题详解】由甲和地层倾斜可以推出顺向坡面,那么可知甲最可能是坡向信息,因此可知B正确,可知ACD。【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S”技术包括“GPS”、“RS”以及“GIS”。图甲为巴西兰
索瓦玛朗汉斯国家公园每年雨季出现的“白沙碧水”奇观(照片是面向北方拍摄的被白色沙丘围绕的淡水湖泊群),此地位于该国东北部的某河河口附近。图乙是该地区降水资料。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0.图中所示景观最佳观赏时间是A.12、1月B.3、4月C.7、8月D.10
、11月21.河口附近的白沙受定向风吹拂形成新月型沙丘,该风是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答案】20.B21.C【解析】试题分析:【20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白沙碧水”奇观出现在雨季,读右图,该国3、
4月为降水最多的月份,也是该景观最佳观赏时间。B对。A、C、D错。【21题详解】新月形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平缓而背风坡坡度陡,风是从缓的一面吹过来。读左图,照片为面向北方拍摄,沙丘坡度小的一侧为迎风坡,朝向东北
,所以盛行风为东北风。C对,A、B、D错。【考点定位】景观欣赏时间,新月形沙丘与风向。【名师点睛】景观有季节变化,时间变化,景观欣赏也有需要有特定的时间或是季节。了解新月型沙丘形态与风向的关系,缓坡圆面对着
的是风来的方向。注意材料中信息,景观出现在雨季,所以应是降水量最大的时期。下图示意甲、乙、丙、丁四地不同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图中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甲--流水侵蚀而成B.乙--风力沉积而成C.丙--海浪沉积而成D.丁--冰川侵蚀而成23.丁地附近不会出现的地貌
是A.刃脊B.角峰C.冰斗D.峡湾【答案】22.D23.D【解析】【22题详解】读图可知甲为山前冲积平原,可知该地貌主要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故A错误;读图可知乙图中地貌为雅丹地貌,该地貌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读图
可知丙图中的地貌位于沿海地貌,该区域海浪侵蚀作用比较强烈,可知该地貌是由于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故C错误;读图可知丁图中为雪山,可知该区域具有大量的冰川,且该山体角峰众多,可知地貌是由冰川活动造成的,故D正确。【23题详解】读图可知丁地为雪
山,该区域冰川的活动量比较大,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附近有刃脊、角峰以及冰斗等地貌,峡湾地貌出现在沿海地带的,因此可知峡湾地貌不可能出现在丁图中的,故D项符合题意。【点睛】读图可知甲中的地貌为冲积扇,乙图中的地貌为雅丹地貌,丙图中地貌为海
蚀地貌,丁图中为冰川侵蚀地貌。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代表地面的是A.①B.②C.③D.④25.青藏高原夜晚气温低,主要是因为A甲B.乙C.丙D.丁【答案】24.B25.D【解析】【24题详解】读图可知由③延伸出的
箭头表示的是大气的削弱作用,可知③代表的是大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表示的是地面,乙表示的是地面辐射,读图可知丁的箭头指向和乙的箭头方向相反,已知③代表的是大气,那么可知丁表示的大气逆辐射,可知表示地面的是②,可知ACD
错误,故B正确。【25题详解】由第1题的解析可知丁为大气逆辐射作用即大气的保温作用,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弱,因此夜晚的气温比较低,因此可知青藏高原夜晚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图中的丁环节比较弱,
即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弱,可知ABC错误,故D正确。【点睛】读图可知甲表示的是进入大气上界以后太阳辐射,乙表示的地面辐射,丁表示的是大气逆辐射,丙表示的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部分。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臭氧层主要位于大气层中的A.甲B.乙C.丙D.丁2
7.有关丁层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是该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B.中纬度地区厚度为10~12千米C.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D.整个大气质量的3/5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答案】26.C27.B【解析】【26题详解】读图可知丁为对流层,丙为平流层,甲乙为高层大气。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之中的,可知在平流层中随着高度的增加其温度是逐渐增高的,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可知丙表示的是平流层,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27题详解】读图可知丁为对流层,丙为平流层,甲乙为高层大气,可知丁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故A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厚度为10~12千米,故B正确;丁为对流层,该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该大气层是不利于飞机的飞行的,故C错误;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丁层中,对流层的厚度较小,该层大气的质
量并不占据整个大气质量的3/5,故D错误。故选B。【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对流层中,温度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的,在平流层中温度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的。冰雾是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俗称“冒白烟”,在冬季,当近地面气温很低
时,空气中的水汽凝华成微小冰晶而形成。为减轻冰雾带来的灾害,当地因地制宜设计了高效日光温室,保证喜温作物越冬生产。温室前屋面上覆盖材料包括透明薄膜和草苫等保温材料两层。图1示意大兴安岭冰雾日变化。图2示意该地日光温室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一天中,
冰雾高峰期出现在9时前后的原因不包括A.降温最快B.相对湿度大C.气温最低D.静风29.在冰雾出现日,为增强日光温室的保温效果,当地农民掀起草苫的时间为A.9时前后B.正午前后C.日落前后D.子夜前后30.该日光温室前屋面的朝向是A.正南B.东南C.正北D.西南【答案】28.A29.B30
.D【解析】【28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冰雾是水汽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凝结形成的,若水汽条件不充足是无法形成冰雾的,读图可知9:00冰雾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可知此时气温最低,若风力比较大那么水汽会被吹散,这样就无法形成冰雾,可知“相
对湿度大”、“气温最低”、“静风”等这些条件都是冰雾形成的原因,可知BCD不符合题意,冰雾高峰期出现在9时前后说明该时段前后气温最低,该时段的气温最低并不能说明该时段前后降温最快,且冰雾的形成和降温的快慢
无关,与气温的高低有关,因此可知一天中,冰雾高峰期出现在9时前后的原因不包括降温最快,故A符合题意。【29题详解】读图可知12:00之前冰雾出现的频率比较高,12:00以后的两到三个小时里冰雾出现的频率比较低,且此时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此时掀开草苫增强
日光温室的保温效果最佳,可知在冰雾出现日,为增强日光温室的保温效果,当地农民掀起草苫的时间为正午前后,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30题详解】读图可知该温室大棚的前屋面是可以透光的,由冰雾出现的频率图可知上午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下午出现的频率比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天之
中气温较高的时段出现在午后14:00前后且该时段太阳辐射比较强,此时太阳处于西南方向,该日光温室前屋面朝向西南方向对光热的利用效果最佳,因此可知该日光温室前屋面的朝向是西南方,可知ABC错误,故D正确。【点睛】第1题在解答本题时要认真审题,题干问的是“原因不包括”,这一
点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蒙德(1851—1928)以日面纬度为纵坐标,以时间(年份)为横坐标,绘制出太阳黑子分布图。他据此发现,在一个太阳黑子周期内,黑子出现过的区域所组成的图案就像蝴蝶的两只翅膀;如果把一系列太阳黑子周期的图案绘制在一起
,就构成了一连串翩翩起舞的“蝴蝶”影像。下图示意太阳黑子“蝴蝶图”。简述开展观测太阳黑子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答案】观测过程:在晴朗的白天,架设好天文望远镜,用一张白纸作为投影屏。把一块28厘米长、20厘米宽的薄硬纸板剪一个洞,套在望远镜镜筒上,硬纸板会在白纸上形成阴影。去掉望
远镜的目镜,调节焦距,前后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呈现出清晰的太阳图。注意事项:在观测过程中,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也不能使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黑子的观测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太阳活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
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观测过程:当天气比较晴朗时,白天架起倍率较高的天文望远镜,准备一张白纸作为太阳黑子的投影屏。在一块长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比较薄硬纸板上挖一个洞,然后把带洞的硬纸板套在望远镜镜筒上,此时硬纸板会在白纸上形成一定的阴影。然
后去掉望远镜的目镜部分,去试着调节焦距,焦距调节完毕后,前后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清晰的太阳图为止。观测时应当注意的事项:在观测过程中,不要用眼睛直接观测太阳,更不能使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以免给眼睛带来损伤。【点睛】由于太阳的
亮度较大,因此在观测太阳黑子时不能直接用肉眼观测,这样会给眼睛带来一定的损伤。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贺兰山东麓西靠巍峨的贺兰山脉,东临黄河上游,北接古城银川总面积20万公顷。该地沉积层中有多种不同地质年代生物化石。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
1)指出贺兰山东麓两种流水塑造的地貌。(2)从分布位置和形成过程,分析这两种流水地貌有何差异。(3)分析该地沉积层中有多种不同地质年代生物化石的原因。【答案】(1)冲积扇冲积平原(2)分布位置:冲积扇位于贺兰山以东的山麓地带。冲积平
原位于贺兰山以东的平原地带。形成过程:山间的河流侵蚀山地带来泥沙,出山口位置由于流速减慢,物质沉积,形成扇形沉积地貌;平原地带地形平坦,黄河流速减慢,河流中的物质沉积形成平原地形。(3)该地沉积层呈层理构造;不同层理形成于不同地质年代,含有不同生物化
石。【解析】【分析】本题以贺兰山东麓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贺兰山东麓临近黄河,在临近该山脉的东麓地带,地形较为平坦,水流速度比较慢,流水的沉积作用
比较强,因此在贺兰山东麓地带多冲积扇和冲积平原(2)分布位置: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位于贺兰山以东的山麓地带即紧邻山前的地带,这一带冲积物的沉积厚度较大,形成了冲积扇,而贺兰山以东的平原地带由于冲积物的厚度较小,最终形成了冲积平原
;形成过程:山间的河流在行进的过程中侵蚀作用较强,河流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出山口位置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水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在该区域沉积,最终形成扇形沉积地貌;图是区域的平原地带,地形较为平坦,黄河流速降低,河流中的携带的大量的冲积物
沉积,逐渐形成平原地形。(3)读图可知该区域的沉积层呈现出较为清晰的层理构造;不同地层所形成的年代是不同的,因此该地沉积层中有多种不同地质年代生物化石。【点睛】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贺兰山东麓的沉积地貌的土层的厚度是从山麓地带向东逐渐变薄的。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电视剧《闯关东
》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下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分解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三个环节。下图示意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1)简述深秋晴朗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危害的原因。(2)分析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作用。(3)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答案】(1)深秋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弱,大气
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很低且下降很快。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华成霜,出现霜冻。(2)烟雾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可预防霜冻。(3)“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
増温;“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还大地”即大气逆辐射将一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返还给地面。【解析】【详解】(1)深秋晴朗的夜晚,空中的云量较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的能力比较弱,大气温度较低,这样大气的逆辐射就比较弱,大气保温作用也比较弱,此时
地面温度极低且降温速度较快。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霜,此时便会出现霜冻现象。(2)柴草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柴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尘埃,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地面所产生的长波辐射,大
气温度会随之逐渐升高,这样大气逆辐射的强度便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会把一定量的热量返还给近地面,这样可以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可以用来预防霜冻灾害的发生。(3)“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后而逐渐升温;“
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中的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后而升温;“大气还大地”即大气逆辐射会将一部分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的热量返还给近地面,这就是所说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点睛】第3题在解答本题时把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环节逐个
解释一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