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510.361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9)页,510.36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dd188e8666cf9cc349d5f8035a4cc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命审单位:重庆南开中学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外围存在一个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其年代距今近5000年,该水利系统从北面和西面围绕良渚古城,证实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王城、外

郭和外围水利系统的完整都城结构。水利系统规划和影响的范围则超过100平方公里。这表明良渚社会A.民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B.受到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C.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D.出现中心城市和公共权力2.商朝拥有庞大的巫职机构,史职人员附属其下,天文历法、典籍史料充斥神秘色彩,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也

常见商王亲自问卜。而到了西周,祭祀、占卜、教育则由掌礼机构管理,巫的地位变低,史官等政务官职机构扩大。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A.宗教观念逐步淡化B.治国理政观念调整C.礼乐制度影响加深D.国家管理机构完善3.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指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

欲取之,必固与之。”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属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4.赋是两汉文学的典型代表形式。贾谊在《旱云赋》中写道:“阴阳分而不相得兮,更惟贪邪而狼戾……惜旱大剧,何辜于天无恩泽?”司马相如在《上林赋》写道:“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

罢车马之用,抚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由此可见,汉赋的创作A.具有独特的审美倾向B.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D.展现了大一统的恢宏气

度5.西魏宇文泰实行“赐复胡姓”政策,军官皆恢复或赐予鲜卑姓氏,军士一律以主将之姓为自己的姓氏。同时又历史试题2024.10经常赐功臣以名字,所赐的名都是汉字雅名。此外,宇文泰还模仿《周礼》建立六官体制,发布文告模仿《尚书》文体。这些措施旨在A.加强社会整合

和族群凝聚B.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顺应民族交流交融的趋势D.完善官僚体制巩固统一6.右图是宁夏固原北周贵族李贤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银壶。银壶造型别致,具有典型的罗马风格,属中亚地区波斯萨珊王朝(226年-650年)手工艺品,其主题图案描绘了古希腊神话特

洛伊战争的故事。该文物可以印证A.北周时期北方民族交融加强B.域外手工生产技术传入中原C.中国与欧洲开始了直接联系D.丝路贸易促进文化交流互通7.使职差遣自唐高祖时起设置,在众多的使职中,尤以财政经济方面的为多。武则天延载元年置营

田使和督作使,长安三年又置括逃使,睿宗时置支度使。到玄宗开元十一年置租庸使,十二年发布《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置劝农使和户口使。这些使职的设置A.保证了朝廷的财政收入B.推动了三省体制一体化C.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D.反映了均田制遭到破坏8.南宋

绍兴丁丑科殿试,宋高宗问以“尊祖宗家法、守先王成宪,革当世弊政”之道。考生王十朋在对策中旁征博引,反复奉劝高宗“欲行祖宗之法,欲奸弊之尽革,不可不法《春秋》以揽权”,深得皇帝欢心,被称赞“经学淹通,议论纯正”,定为第一。这反映

出当时A.加强专制集权制度的需要B.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完善C.政治变革的风气十分浓厚D.程朱理学思想影响广泛9.苏辙出使契丹时苏轼的诗集《眉山集》才刚刚刊印不久,但在其奉使途中,便看到了契丹人翻刻的《眉山集》。苏辙为此在

诗中写道:“谁将家集过燕都?逢见胡大问大苏。莫把声名动蛮貘,恐妨谈笑卧江湖。”这说明当时宋辽之间A.社会经济互动发展B.科技传播相当迅速C.文化交流比较频繁D.和平相处成为常态10.明代江南涟川地主沈氏的农事

《逐月事宜》中有如下记载,“正月:至苏杭买粪;苏州买烧酒;角直买籴豆泥。四月:平望买牛壅(注:牛壅,稻草与牛粪便混合而成的特制肥料);南浔买茧黄。十月:桐乡、海宁买枯叶;山里买柴草。十二月:嘉兴买腊猪油。”该记载反映出当地A.农村与市镇经济联系广泛B.农业生产技术发达C.出现资本主义

经济的萌芽D.商帮贸易活动兴盛11.清朝乾隆皇帝曾撰写一篇《喇嘛说》,由满汉蒙藏四体文字组成,并刻碑立在北京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里。碑文中称:“兴黄教(即藏传佛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这说明清朝统治者A

.强调文化融合的积极作用B.注重宗教的政治统合作用C.利用满蒙联合加强中央集权D.对西藏地区实现有效管理12.理欲关系是明清时期的重要理论问题,下列是李贽、王夫之、陈确的理欲观,据此可知他们的理欲观念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王夫之“私欲净尽

,天理流行,则公矣。”“无理则欲滥,无欲则理亦废。”陈确“盖天理皆从人欲中见,人欲正当处,即是天理。”A.承认人欲的存在具有合理性B.都主张以理制欲、以理统欲C.旨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秩序D.未摆脱传统的理学思想范

畴13.咸丰三年(1853)皇帝发给各直省巡抚上谕,要求:“户部现行之官银票,招商分设官钱铺,俾官兵领票易钱,并购买铜斤,添炉鼓铸制钱之外,以为票本,京师试行,颇有实际,已饬户部妥议章程,迅速通行各省办理。”据此推知当时A.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B.战争带来了巨大财政压力C.

自然经济正在逐步解体D.财政体制逐渐走向近代化14.晚清时期,奕祈排行第六,又力倡洋务,于是被目为“鬼子六”;洋务能手丁日昌则有“丁鬼奴”之称;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讦,晚期曾心酸地慨叹:“三

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材料有助于说明当时A.清朝统治集团腐朽无能B.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C.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洋务D.中体西用未成为社会共识15.下图选自1895年英国报纸的一幅漫画,俄国:“他要把这些都拿走吗!”英国:“这个⋯⋯

游戏很公平,我觉得没必要介入。”该漫画反映出A.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B.争夺路权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C.列强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争夺与妥协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5分。1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汉代在实践的消灾措施方面,限于旱灾的自然难控性,不比水灾、蝗灾通过人为手段能够起到较大的控制作用,因此从官方到民间整个国家面对旱灾时的应对能力也相对薄弱。干旱现象被认为是“旱魃为虐”,西汉初中期时人们对旱魃充满了畏惧,民间的驱魅方式

更偏向于侧重寓意与祈吉的仪式性。从西汉中后期到东汉,旱灾的发生次数越来越多,程度也愈演愈烈,世人对旱魑的情感也由敬畏沦为厌恶憎恨,驱越方式也在请神离开的仪式之外,还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以水克火,选择直接溺毙旱魃。——摘编自李昊《两汉旱灾与旱魃

神话初探》材料二“理”的概念和格物穷理的态度推动了宋人对自然的认识,时人已经以东南季风的影响来解释江淮地区的伏旱天气。北宋时的邢昺有言:“四事之害,旱暵为甚”,所以宋朝政府对降水极为重视,不仅规定州县必须按旬上奏当地的降水及农业生产情况,而且有太史局、翰林天文院负责气象预

报。南宋时的秦九韶还首创雨量和雪量之观测技术和计算方法,为防洪抗旱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技术支持。但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了解科学知识不过是为了使人事的解释趋于合理,自然规律无法真正内嵌,这就导致灾害无法真正摆脱其与人事的直

接感应,民众也多以君主或地方长官的“不职”行为去解释水旱灾害的成因。——摘编自陈渊《灾害的文化反应:宋代禳灾活动研究》材料三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一场大旱突降大地,甘肃地裂日燥,荒野遍布,陕西“绝粜罢市”,木皮石面皆食尽,人口十亡八九。明廷不思救济

,加派不已,“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人民走投无路,“转向为盗”。明末农民大起义率先于此爆发,然后伴随着灾荒的蔓延而发展壮大于江河南北、长城内外。——摘编自余同元《崇祯十七年》材料四天灾流行,何国蔑有。然事后而始图补救,何如事前而预切绸缪。今陈末议三条,请备详择。一曰开

沟洫,平旷之区,可仿泰西风车之法。遇旱则掘深井,以风力汲水,灌溉田畴,工程既省,昼夜弗辍。次曰用水粪,余闻东洋农人暇时,均于村庄预备粪池。及农夫播种已毕,将水粪运往田间,潜滋土脉,此后天纵不雨,麦亦萌芽。次曰补种树,西人谓:成顷之田,四围须多种树。惟有树

以吸水,则枝叶固茂,土脉愈润,虽值旱乾,犹不至于速槁。故古者井田之法,必于两旁种桑:一以养春蚕,一以卫五谷也。乃后人习而不察,罔知种树,徒事西畴。——摘编自(清)郑观应《郑观应集·论治旱》(1)根据材料一,总结汉代旱灾应对的特点。(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旱灾应对的发展与局限。(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大旱的后果。(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郑观应治旱思想的认识。(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中华文明在古代的流转,最终必会落在起自农牧过渡地带的人群身上,过渡地带分布在长城沿线及东北地区。因为只有这个群体能同时熟稔农耕与游牧两种体系秩序的奥秘,能够带来超越于农——牧之上的多元治理,使长城南

北的紧张关系转化为统一帝国的内部均衡关系。这个群体能构建起超大地域规模,结构复杂的多元复合帝国,使中华文明所构想的“天下”,外化为一个现实的帝国秩序。——摘编自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归纳学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

达清晰。)(12分)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分)材料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砌砖望火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驻屯军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斧锯、梯子、火叉之类。每

遇有遗火去处,由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军巡使扑灭,不劳百姓。”南宋中期,临安城开始设置专业消防队“火隅”,全城划分为十二隅。许多“火隅”设有“望楼”,日夜派人守望,发现火情,白天以旗,夜晚以灯的数量表示火情大小,指示方向。每隅各有兵士百人,负责本地区的消防;又有“潜火”、“水

军队”“搭材队”等九百人,由临安府直接掌握,负责全城的消防任务。——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材料二1865年,英美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与各保险公司商酌组织消防队事宜。1866年上海第一泵浦车队成立,正

式注册外籍队员60名,本地队员40名,这是近代中国出现的近代第一个消防队。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后,成立了“都统衙门”,该衙门“招募华人八十名,组成官办救火会,设备救火用具,如人力轧机(消防泵)、挠钩、水桶等多件。”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把天津从“都统衙门”手中接收回来,

而为了维持在天津的统治秩序,袁世凯在天津金刚桥地区成立南段巡警总局,救火会遂由外人手中移交我国监管,改成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支城市警察消防队伍。——摘编自石磊《近代消防警察的诞生》材料三1949年11月成立公安部之初,新中国的消

防工作就被纳入公安部治安行政局管理。1955年举办第一期全国消防训练班,系统地教授防火灭火理论、灭火战术、操作训练和技术装备的性能与使用等知识,此后,定期向广大群众传授防火灭火知识成为惯例。在公安消防队外,企业专职消防队及群众性义务消防队陆续组建起来。1

956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公安部消防局科学研究所及天津、上海、沈阳等地的消防科学研究所逐渐建立。1957年,新中国第一部消防法《消防监督条例》颁布,消防工作与体制建设走上了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摘编自丁懿斐《在光辉旗帜下——新中国消防事业发

展成就综述》等(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城市人灾防治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消防组织出现的背景。(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消防建设的意义。(7分)重庆市高2025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

则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23456789101112131415选项DBCBADDACABABDC1.D【解析】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外围存在一个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可知当时出现了公共权力,且三重城市布局表明中心城市的出现,故选D。材料中并

未体现氏族关系、社会分工,排除AC。材料未体现良渚社会受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B错误。2.B【解析】商朝崇尚鬼神,庞大的巫职机构,天文历法、典籍史料都充斥迷信色彩。西周时期统治者主张敬天保民,强调统治者的德行,统治行为的理性色彩增强,鬼

神迷信色彩减弱,所以与鬼神相关的人事机构地位降低,而政务官职机构得以扩大,故选B项;题干并未提到宗教问题,而强调的是商周时期统治行为的变化,排除A项;商朝并木出现礼乐制度,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才出现的,排除C项;题干提到了商代巫职到西周时期地位降低,与人事相关的机构地位上升与

扩大,不涉及国家管理机构完善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3.C【解析】材料休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是道家老子的思想,选C。4.B【解析】根据材料“阴阳分而不相得兮,更惟贪邪而狼戾”和“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可知汉赋的创作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B。AD在材料中未休现,排除。汉赋是文学作品,排除C。5.A【解析】根据材料“赐复胡姓”、赐汉字雅名和模仿《周礼》建立六官体制,可知西魏宇文泰集团不是单纯胡化或汉化,而是注重整合胡族和汉族,推动族群凝聚,强化内部凝聚力,故选A,排除B。C项不是日的,排除。D与材

料无关,排除。6.D【解析】鎏金银壶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中国,丝路贸易促进文化交流互通,故选D。鎏金银壶为域外传入的银器,无法体现民族交融,非手工生产技术,排除AB。鎏金银壶为中亚于工艺品,无法体现中国与欧洲的直

接联系,排除C。7.D【解析】材料强调众多财政经济使职的设置,这是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的赋税收入得不到保障,故选D。保证了朝廷的财政收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使职差遣制并不能推动三省体制一休化,排除B。这些财政经济使职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无关

,排除C。8.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南宋时期,王十朋在殿试的对策中反复强调“揽权”,鼓吹皇帝一定要独揽大权,获得了宋高宗极高的欣赏,表明南宋统治者也意图通过加强集权统治,来进行社会治理,故选A项。材料的重点强调行祖宗之法,革除社会弊端的方法

在于“揽权”,并未提出权力制衡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宋高宗希望在尊祖宗之法的同时进一步振兴国势,与政治变革的含义不符,且材料无法得出变革风气浓厚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提及了引用《春秋》,并1L皇帝称

赞工十朋也提到他精通经学,但引用儒家经典的本质是为了加强专制集权,排除D项。9.C【解析】材料的背景是宋辽之间的外交、文化交流。苏轼的诗集刚刚刊印不久,就能在北方的辽国翻刻,说明两地之间文化交流比较频繁,信息传递较快,故选C。材料中并无其他社会经济范畴的互动,故A错误。辽国虽掌握

了印刷术,但是不能得出是迅速传播的原因,所以B错误。D选项不符合辽宋双边关系的史实。10.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的区域出现了不同的生产分工,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几前往市镇购买不同产品休现出农村和市镇的经济联系广泛,故选A项;材料中涉及到买肥料

的表述,但并未提及农业生产技术是否发达,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帮贸易活动的兴盛,排除D项。11.B【解析】材料中乾隆皇帝之所以重视藏传佛教,在于其利用黄教笼络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

各部族,以此来达到其政治日的,故选B。材料中没有体现清朝统治者注重文化融合的一面,不选A。满蒙联合是清朝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清朝统治者主要通过贵族联姻方式巩固满蒙联合,材料中利用宗教手段笼络蒙古贵族,塑造宗教文化认同,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不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西藏的管理效果,所以

不选D。12.A【解析】李贽充分肯定人欲,认为天理就蕴含于人欲之中,人的物质追求亨受就是天理的休现。这与程朱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立,李贽的思想也并未维护封建伦理纲常,排除B、C、D项。工大之认为天理人欲均为人性所不可缺之内容

,但他并没有像李贽那样将人欲等同天理,而是认为二者不可互替。陈确并不主张弃绝人的生理需要,认为天理都是在人欲中发见的。三个人关于理欲关系的理解,都充分肯定了人欲的存在,故选A项。13.B【解析】材料信息为皇帝要求推广官银票和铸造铜钱,是清

政府在财政和货币流通领域的改革,结合1853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可推知由于战争带来财政压力,金属货币(如银两、铜钱)的供应可能不足,因此发行银票成为一种解决方案,故选B项。1853年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出现,A项错。自然经济解体与增加货

币供应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措施并非系统性的财政体制改革,D项错。14.D【解析】材料讲述的是洋务派因为办洋务而受到排挤、诽谤、歧视,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并未成为社会共识,故选D项。洋务派寻求借助洋务新政挽救统治危机,A项理解有偏差;材

料未能休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B项不选;材料反映的是晚清社会对洋务的顽固排斥,不能说明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洋务,C项理解有误。15.C【解析】漫画展现了甲午战争后,俄国对日木从中国获得大量利益的不满以及英国的默许,反映了列强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策

略,故选C项。漫画并未直接展现列强在划分势力范围和争夺铁路,AB选项不选。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并非中日民族矛盾,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答案】(24分)(1)特点:缺乏抗早的实践手段;以“驱魅”、“溺魅”等方式进行文化禳灾。(4

分)(2)发展:对灾害成因认识的科学性增加;政府对防早工作高度重视;自然观测技术出现创新发展;局限:仍然无法摆脱天人感应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8分)(3)后果: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与逃亡;加剧了社会危机,引发农民起义,导致明朝灭亡。(6分

)(4)认识:具有事前预防与抗灾救灾结合的先进理念;充分借鉴了当时东西方的成功治早经验;契合了当时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6分)17.【答案】(12分)考生需要首先归纳出作者的主要观点。作者认为超大规模的多元复合的帝国,必须要兼容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整合长城内外

的不同民族间关系,这个任务必须由农牧过渡地带的人群民族米完成。其次,考生要对观点进行评价,然后围绕评价展开论述分析。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超大规模的多元复合的帝国,必须要兼容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整合长城内外的不同民族间关系,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大一统王朝唐、元、清都能体

现这个一观点。三个工朝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治制度来对长城内外不同族群和经济形态进行有效整合。但是认为这一任务必须由农牧过渡地带的人群来完成过丁绝对化,是不正确的。例如唐代统治集团木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元和清的统治者之所以能完

成此任务主要归功于其统治集团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而不是其生活生产的区域决定的。18.【答案】(19分)(1)措施:成立专业的消防队伍,配备专业工具;注重火情的观测,及时传递灾情;划分区域,设置机构,协调消防力量。(6分)(2)背

景:西方列强侵略,将西方近代的消防制度带到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聚集,火灾的隐患增加;清末新政,学习建立西方的警察消防体制。(6分)(3)意义:推动消防应急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升国家的社会治理能力;(3分)保护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提升民众安

全感;赢得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体现人民政权的制度优势。(4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