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54.779 KB
  • 2024-10-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9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docx,共(22)页,54.77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daecf6c48464f3f2a4739f4205d803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隋文帝即位之后,实行“偃武修文”政策,废除了士族赖以维系的选举工具平计察举制,解决了士族累世公卿、武

断乡曲的严重社会问题,为成就唐代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奠定了后世王朝选官的基本格局,在中国选举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打破出身观念。一是不论门第出身。针对察举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子弟坐至公卿、累代为官,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科举制打破了门第

观念,允许士人“怀牒自进”,不辨士庶。唐代科举考试旨在选拔英彦,“士无华腴寒素”之辨,无论“流品之人”还是“寒贱之子”,都可以自由报考,使“朝为匹夫,暮为卿相”成为现实。丈夫读书便是“随身宝”的观念深入人心,诸如李义府、郭正一、张九龄、韩愈等宰相、文宗

均起自寒素,以进士及第改变命运。二是不辨行业出身。唐初科举考试限制浊吏、商贾子弟应举,但中晚唐的这种限制逐渐被打破。唐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寒素子弟立志读书、登科入仕、跻身新贵、改变门庭的最有效途径,就连士族子弟也不得不“勉强随计”,参与科举

竞争,以保持门第的不衰。三是不论地域出身。唐代科举考试充分考虑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各地文化水平差距的问题,按照诸府州文化程度、人口数量等因素分配各府州的解额,以照顾边远、落后地区的举子取得应试资格,笼络天下英才智子。打破选举观念。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

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由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于公平

选才,创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自然这择。科学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上”,兼及“时典”即社会评价。唐代六品以上官员在选任、迁持等诸多环节中,都要参加试判、诗赋、对策等诸多形式的考试,五品以上中高层官员的选任更是看重科名,“舍德行

而趋文艺”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铨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试“至公”的取人制度。唐高祖在立国之初,便下诏实行府州乡县考试和中央省试的两级科学考试制度,实现了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唐代科举考试机构

与知贡举独立,由史部考功员外郎、礼部侍郎及知贡举主司负责,不受皇帝、宰相及其他部门和权势的干涉,有效地保障了考试公平。三是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和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

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投官等取人之法。唐代科举以进士科影响最大,诸如张柬之、张说、裴度等名相和韩愈、柳宗元等文学领袖,都出自进士科。李白、杜甫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也是以进献颂、赋的方式获得授官。优

化官僚结构。隋唐科举制的创建不仅促进了魏晋贵族官僚政治向隋唐文官官僚政治的转变,而且优化了官僚结构,巩固了王朝统治。(摘编自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文帝即位之后,废除察举制,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奠定了后世王朝选

官的基本格局。B.隋唐科举考试设科招考,取士打破了出身观念,在科场竞争之中已无士族不劳而成的现象。C.隋唐科举制将以德取人改变为以文取士兼及社会评价,唐高祖实现了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D.唐代科举考试机构与知贡举独立不受皇帝、宰相及其他权势的

干涉,有效地保障了考试公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阐述废除察举制的意义,然后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科举制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B.作者引用名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士族”,从正面论述察举制的弊端以及科举制的好处,让人信服。C.作者在论述“隋唐科举考试科目多样”时,使用举例论证、列举数据等论证方法,说服力强。D.作者在文中使用首括句以概括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论证层次清楚,具有

线条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唐科举制使“朝为匹夫,暮为卿相”成为现实,从而改变了诸如韩昌黎这些寒门才子的命运。B.为了解决“上品无寒门”的问题,为唐代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隋文帝创建了“以文取士”的科举制。C.唐朝疆广大、各地文化

水平差距大,为照顾边远落后地区的举子应试,采取了名额分配办法。D.德行趋文代吏铨选的突出特点唐代官员的选任看重科名,他们能够参加多种考试。【答案】1.B2.D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

能力。B.“在科场竞争之中已无士族不劳而成的现象”理解错误,于文无据。原文第二段只是介绍唐朝选官打破了出身观念,并没有选项相关内容。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层层深入”错误,“打破出身观念

”“打破选举观念”“优化官僚结构”三个方面属于并列关系;B.“从正面论述察举制的弊端以及科举制的好处”错误,名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论述的是察举制的弊端,但是并没有“从正面”论述科举制的好处。C.“列举数据等论证方法”错误,“列举数据”并非论证方

法,而是说明方法。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为了解决‘上品无寒门’的问题,为唐代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隋文帝创建了‘以文取士’的科举制”不合逻辑。隋文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并不是想为唐朝盛世打下基础,他不可能预知后代有个唐朝。故选B。(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5635万公湿地,是美丽中国的一张名片。中国

现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目前,全球共有国际湿地城市43个。其中,中国拥有13个,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摘编自《入约30年,看中国湿地保护成绩单》)材料二: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

性、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对维护各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湿地的众多生态功能中,有一些重要功能尚不为人所熟知。比如,湿地的碳汇能力很强。研究表明,泥炭湿地中储存的碳是同等面积森林储存的碳的2倍,一些地区的红树林比同纬度的热带雨林有更高的固碳速

率,因此湿地可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的途径。再比如,湿地在蓄洪防旱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就像一块大海绵,每公顷湿地可以吸收多达14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洪峰,并在干旱时将水逐渐排出。然而,受水污染、外来

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湿地正在不断退化、消失。1970年至2015年间,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均下降约35%,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湿地保护形势异常严峻,亟须人们采取更多行

动。若不加以保护,一方面,部分湿地可能就此消失;另一方面,湿地的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将受到影响。例如,如果泥炭湿地内的水被排干,泥炭湿地就会由固碳大户成排碳大户,从而加剧气候变化。(摘编自《保护利用湿地促进可持续

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6月8日)材料三: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为5360.26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

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从分布情况看

,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的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合计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我国当时有577个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受保护湿地面积为2324.32万公顷。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受保护湿地面

积增加了525.9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43.51%。(摘编自《中国湿地资源<2009-2013年>》)材料四: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陆、海洋、河流的交错带,随着黄河入海水沙通量降低,局部区域

的海岸受到侵蚀,这使得保护区湿地生态非常脆弱。“我们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倡导自然引导、人类助力,呵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区党工委书记许明德说。水是湿地保护修复的核心要素。保护区相继实施黄河生态调水、刁口河丰水期调水等举措,近3年生态补水量达3.6亿立方米。保护

区还探索出多种生态治理模式。例如,采用“刈割+淹水”“刈割+翻耕”等方式,治理外来有害生物互花米草,为我国沿海地区潮间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守护大美湿地,离不开法治力量。“目前,133项行政执法权已下放到保护区,设立了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实现了执法、司法一体化,提高了生态

保护执法的威慑力。”保护区综合执法负责人赵德存说。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麋鹿救护与繁育、水鸟调查等科研项目,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对大雁、小天鹅等鸟类及麇鹿的追踪研究。保护区还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退

耕还湿等多个科研项目,一些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通过科学开展生态监测,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摘编自《湿地保护润泽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22年4月3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

确的一项是(3分)A.“湿地保护道路中“中国特色”指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B.1970年至2015年,人们的生产生活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因此均下降约35%。C.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

计的全国湿地面积约为5700万公顷,此后逐年减少,到2013年已不到5400万公顷。D.由我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相关数据可知,我国湿地保护率有所提高,但自然湿地面积有所减少。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使用对法手法,有

力地说明湿地碳汇能力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湿地有蓄洪防旱功能。B.泥炭湿地具有固碳功能,如果泥炭湿地严重缺水,它的固碳功能便会受到影响,它甚至可能变成排碳大户。C.由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的湿地面积可知,我国湿地分布地域差异大,西部远远多于东部。D.“3.6亿”

“133”两个数据表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湿地方面有的放矢,真抓实干。6.就保护湿地而言,材料四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答案】4.D5.C6.①用生态治理模式治理湿地生态。②下放行政执法权,加大

湿地的生态保护执法力度。③开展相关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助推湿地保护。(每点2分)【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湿地保护道路中‘中国特色’指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错误。原文的表述是“30年来,中国以全球4%的

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的结果,不能视其为“中国特色”的全部内涵。B.“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因此均下降约35%”错误。结合“然而,受水污染、外来

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湿地正在不断退化、消失”可知,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均下降约35%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C.“此后逐年减少”错误。文中只介绍了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的数据,第二次的确比第一次要少,但没有实际的数据说明此后逐年

减少,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我国湿地分布地域差异大,西部远远多于东部”错误。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并不是都处于西部,由这四省(区)的湿地面积得出“西部远远多于东部”的结论,明显依据不足。事实是,我国湿

地分布东部多西部少。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我们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倡导自然引导、人类助力,呵护整个生态系统”可知,用生态治理模式治理湿地生态。由“守护大美湿地,离不开法治力量……目前,133项行政执法权已下放到保护区,设

立了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实现了执法、司法一体化,提高了生态保护执法的威慑力”可知,下放行政执法权,加大湿地的生态保护执法力度。由“通过科学开展生态监测,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可知,开展相关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助推湿地

保护。(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老伴沈从文我平日想到泸溪县时,回忆中就浸透了摇船人催橹歌声,且被印象中一点儿小雨,仿佛把心也弄湿了。这地方在我生活史中占了一个位置,提起来真使我又痛苦又快乐。十七年前的七月里,

我带了“投笔从戎”的味儿,在一个“龙头大哥”兼“保安司令”的带领下,随同八百乡亲,乘了从高村抓封得到的二十来只大小船舶,浮江而下,来到了这个地方。靠岸停泊时正当傍晚,紫绛山头为落日镀上一层金色,乳色薄

雾在河面流动。船只拢岸时摇船人照例促橹长歌,那歌声糅合了庄严与瑰丽,在当前景象中,真是一曲不可形容的音乐。一只小船,却装了十三名补充兵,全船中人年龄最大的一个十九岁,极小的一个十三岁。在十三个伙伴中我有两个极要好的朋友。其中一个是我的

同宗兄弟,名叫沈万林。其次是那个年纪顶轻的,名字就叫“开明”,一个赵姓成衣人[注]的独生子,为人伶俐勇敢,稀有少见。家中虽盼望他能承继先人之业,他却梦想作个上尉副官,头戴金边帽子,斜斜佩上条红色值星带,站在副官处台阶上骂差弁,以为十分神气。因此同家中吵闹了一次,负气出了门,这小孩子

年纪虽小,心可不小!同我们到县城街上转了三次,就看中了一个绒线铺的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子,问我借钱向那女孩子买了三次白绒线草鞋带子。他虽买了不少带子,那时节其实连一双多余的草鞋都没有,把带子买得同我们回转船上时,他且说:“将来若作了副官,当天赌咒,一定要回来讨那女孩子做媳妇。”日子过

去了三年,我那十三个同伴,有三个人由驻防地的辰州请假回家去,走到泸溪县境驿路上,出了意外的事情,各被土匪砍了二十余刀,流一摊血倒在大路旁死掉了。死去的三人中,有一个就是我那同宗兄弟。后来所有八个伙伴已在川边死去,至于那个同买带子的朋

友呢,消息当然从此也就断绝了。整整过去十七年后,我的小船又在落日黄昏中,到了这个地方停靠下来。石头城恰当日落一方,雉堞与城楼皆为夕阳落处的黄天,衬出明明朗朗的轮廓。每一个山头仍然镀上了金,满河是橹歌浮动(就是那使我灵魂轻举永远赞美不尽的歌声!),我站在船头,思索到一件旧事

,追忆及几个旧人。我怀了不可形容的童心,上了堤岸进了城。我居然没有错误,不久就走到了那绒线铺门前了。有这样稀奇的事情吗?我见到的不正是那个女孩吗?我真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十七年前那小女孩就成天站在铺柜里一堵棉纱边,两手反复交换动作挽她的棉

线,目前我所见到的,还是那么一个样子。“要甚么呀?”就是那声音,我也似乎极其熟悉。我指定悬在钩上一束白色东西,“我要那个!”如今真轮到我这老军务来购买系草鞋的白棉纱带子了!当那女孩子站在一个小凳子上,去为我取钩上货物时,铺

柜里火盆中有茶壶沸水声音,某一处有人吸烟声音。女孩子辫发上缠的是一绺白绒线,我心想:“死了爸爸还是死了妈妈?”火盆边茶水沸了起来,小隔扇门后面有个男子哑声说话:“小翠,小翠,水开了,你怎么的?”真没有再使我

惊讶的事了,在黄晕晕的煤油灯光下,我原来又见到了那成衣人的独生子!这人简直可说是一个老人,很显然的,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但不管时间同鸦片烟在这男子脸上刻下了甚么记号,我还是一眼就认定这人便是那一再来到这铺

子里购买带子的赵开明。从他那点神气看来,却决猜不出面前的主顾,正是同他一起的老伴。这人虽作不成副官,另一糊涂希望可终究被他达到了。我憬然觉悟他与这一家人的关系,且明白那个似乎永远年轻的女孩子是谁的儿女了。我被“时间”意识猛烈的掴了一巴掌,摩摩我的面颊,一句话不说,静静的站在那

儿看两父女度量带子,验看点数我给他的钱。他们那份安于现状的神气,使我觉得若用我身份惊动了他,就真是我的罪过。我拿了那个小小包儿出城时,天已断黑,在泥堤上乱走。天上有一粒极大星子,闪耀着柔和悦目的光明。我瞅定这一粒星子,目

不旁瞬。“这星光从空间到地球据说就得三千年,阅历多些,它那么镇静有它的道理。我现在还只三十岁刚过头,能那么镇静吗?……”可是,过去的,有谁人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时间使我的心在各种变动人事上感受了点分量不同的压力,我得沉默,得忍受。再过十七年,安知道我不再到这小城中来?世界虽

极广大,人可总像近于一种宿命,给限制着在一定范围内,经验到他的过去相熟的事情。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黑暗河面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甚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前面,谁人能够不

感惆怅?但我这次回来为的是甚么?自己询问自己,我笑了。我还愿意再活十七年,重来看看我能看到难于想象的一切。【注】成衣人:裁缝。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老伴”指的是赵开明,年轻时的他充满理想,勇敢热情,

是湘西健康、自然、充满生命力的代表,是作者赞美的对象。B.文中叙述十三个同伴要么死于战乱,要么音信断绝,既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的情节。C.“我”再次见到赵开明,他已经完成了儿时的理想,娶妻生子。虽然我怕惊动他,没有和他相认,但也从心底替

他感到高兴。D.文章最后“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感慨,不应一味伤感往事,而应创造未来,寄托了我对故乡未来的希望。8.文中巧遇“老伴”情节极富意味,请赏析这一情节的作用。(6分)9.文章开头说“提起来真让我又痛苦又快乐”,快结尾的时候又说“

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作者为何会“痛苦”“忧郁’?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6分)【答案】7.C8.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巧遇老伴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曲折有趣也更完整。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对比老伴前后的境遇,丰富了

人物形象。③从主旨上看,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老伴完成了心愿却被时光和鸦片折磨衰老,时间流逝,但人生境遇并无改变,作者对此深感忧虑。(每点2分)9.①由泸溪想到当年三位同伴在驿站被砍死、八名同伴在川边随军覆没,还有许许多多熟悉的生命无端夭亡,故而

痛苦。②当年的“翠翠”已逝,幸存的老伴则伴着昏黄的灯光与鸦片苟且地活着,面对着变动的人、事,在沉默和忍受中,自然感到生存寂寞与哀戚。③时空广袤,宿命制约,在近乎轮回的体验中,难免生发对故乡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沉重而无限的忧虑。(每点

2分)【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但也从心底替他感到高兴”错误,原文为“这人简直可说是一个老人,很显然的,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这人虽作不成副官,另一糊涂希望可终究被他达到了”,可见“我”的感情复杂。故选C。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从情节结构上看,“真没有再使我惊讶的事了,在黄晕晕的煤油灯光下,我原来又见到了那成衣人的独生子”,巧遇老伴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曲折有趣也更完整。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为人伶俐勇敢,稀有少见……这小孩子年纪虽小,心可不小”“这人简直可说是一个老

人,很显然的,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对比老伴前后的境遇,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旨上看,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这人简直可说是一个老人,很显然的,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这人虽作不成副官,另一糊涂希望可终究被他达到了”“我被‘时间’意识猛烈的掴了一巴掌,摩摩我的

面颊,一句话不说,静静的站在那儿看两父女度量带子”老伴完成了心愿却被时光和鸦片折磨衰老,时间流逝,但人生境遇并无改变,作者对此深感忧虑。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情感的能力。结合“我那十三个同伴,有三个人由驻防地的辰州请假回家去,走到泸溪县境驿路

上,出了意外的事情,各被土匪砍了二十余刀,流一摊血倒在大路旁死掉了。死去的三人中,有一个就是我那同宗兄弟。后来所有八个伙伴已在川边死去,至于那个同买带子的朋友呢,消息当然从此也就断绝了”可知由泸溪想到当年三位同伴在驿站被砍

死、八名同伴在川边随军覆没,还有许许多多熟悉的生命无端夭亡,故而痛苦。结合“我憬然觉悟他与这一家人的关系,且明白那个似乎永远年轻的女孩子是谁的儿女了”“在黄晕晕的煤油灯光下,我原来又见到了那成衣人的独生子!这人简直可说是一个老人,很显然的,

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时间使我的心在各种变动人事上感受了点分量不同的压力,我得沉默,得忍受”可知当年的“翠翠”已逝,幸存的老伴则伴着昏黄的灯光与鸦片苟且地活着,面对着变动的人、事,在沉默和忍受中,自然感到生

存寂寞与哀戚。结合“世界虽极广大,人可总像近于一种宿命,给限制着在一定范围内,经验到他的过去相熟的事情”“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在历史前面,谁人能够不感惆怅”可知时空广袤,宿命制约,在近乎轮回的体验中,难免生发对故乡

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沉重而无限的忧虑。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文本一:子昂上言①: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诗.》《书》不闻,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太学者,政

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则也,俎豆揖让之所兴也,天子于此得贤臣焉。今委.而不论,虽欲睦人伦兴治纲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

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文本二:庚子秋,同被诏校《唐书》新本,见史策伯玉与傅弈、吕才同传,谓伯玉以王者之术说武曌,故《赞》贬之曰:"子昂之于言,其聋瞽欤!"呜呼,甚哉!其不探伯玉之为《政理书》之深意也。明堂

大学①,在昔帝王所以恢大教化之地,自非右文好治之主,为之犹愧无以称其举,岂淫艳荒惑,险刻残诐妇人之所宜与乎?缘事警奸,立文矫僭,伯玉之言有味乎其中矣。彼傅、吕者,本好历数才技之书,但能领略大体,颛务记览,以济.其末学,讵可引伯玉而为之等夷耶?杜子

美,韩退之,唐之伟人也。杜云:“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其推尚伯玉之功也如此。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同当时尝欲具疏于朝廷,以辨伯玉之不然,会除外官,不果。癸卯..春,伯玉县人、金华道士喻拱之过门,言其邑令庞君子明于本观陈公读书台旧

基,构大屋四楹,题之曰"拾遗亭"。栋宇宏豁,轩楹虚显,步倚眺听,依然风尚,将记其实,愿烦执事。同曰:“伯玉,同之郡人也。昔不幸而死于贼简之手,心常悼之矣。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记此何敢妄!"遂述前事,使揭于亭上

,聊以阐独坐之幽。其山川之胜,登临之美,今古不易,有子美之诗在焉。(选自文同《拾遗亭记》,有删改)【注】①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曾任右拾遗。这里陈子昂向武后(武则天,武曌)上书进言。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学,古

称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虽A欲B睦C人D伦E兴F治G纲H失I之J本K而L求M之N末O不P可Q得R也11.下列对

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诗经》,也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孔子评《诗经》“思无邪”。B.“今委而不论”与“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两句中的“委”字含义相同。C.“济”意为“补

益”,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字含义不同。D.癸卯,干支名称,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这里是纪年,其后一年是甲辰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子昂认为太学是实行

政治教化的地方,治理国家要重视礼乐,他希望武后让学子回到太学读书,并认为这是国家的大事。B.文同对《新唐书》把陈子昂和傅弈、吕才放在同一传记心有不平,他认为陈子昂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功绩更大。C.杜甫认为陈子昂的忠心和义气能流传千古,韩愈认为唐朝诗文的繁荣兴旺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

们都推崇陈子昂的功绩。D.文同曾打算向朝廷上奏来为陈子昂辩解,正逢改任新的地方官职而作罢。射洪县令庞子明建“拾遗亭”,文同追述了往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2)今不幸而不得列

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答案】10.EHO11.B12.B13.(1)后来人中有的凭个人的见解而仓促贬低他,人的才华见识,的确相差极大。(“遽”,仓促,匆忙;“抑”,贬斥,贬低;“信”,的确,确实。每点1分,句意2分)(2)而今陈子昂不幸,没有被列入宣扬功德的传记,因此(我)诚

挚地想为陈子昂昭雪他在黄泉之下的冤屈。(“佳传”,美好的传记,这里指宣扬功德的传记;“恳恳”,至诚,诚挚;“枉”,冤屈,冤枉。每点1分,句意2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想和睦人伦,兴治纲纪,但因舍本而求末,终究不可得到。“睦人伦”与“兴治纲”内容并列,

句式对称,应在中间断开,故应在E、H处断句。“失之本而求之末”是表假设条件的句子,“不可得也”是结果,应在中间断开,故应在O处断句。故应在EHO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B.“今委而不论”中的“委”,放弃。句意:现在弃而不论。“俯

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中的“委”,交付,交给。句意:颈上捆着绳子,将自己的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处理)。C.“以济其末学”的“济”,补益。句意:来对肤浅无本的学问(有点)补益(罢了)。“朝济

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渡河。句意: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儿修筑城墙。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认为陈子昂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功绩更大”说法错误。从文本二中“缘事警奸,立文矫僭,伯玉之言有味乎其中矣”可

知,文同认为伯玉的言论大有深意,他是遵照事理告诫狡诈的人,写文矫正僭越之事;“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是《新唐书》史册中的说法。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遽”,仓促,匆忙

;“抑”,贬斥,贬低;“信”,的确,确实。(2)“佳传”,美好的传记,这里指宣扬功德的传记;“恳恳”,至诚,诚挚;“枉”,冤屈,冤枉。参考译文:文本一:陈子昂上书说:陛下正在大兴教化,然而太学久已荒废,学校荒芜,听不到诵读《诗经》《尚书》的声

音,英明的诏令还没有提及这件事,所以愚臣称下感到遗憾。太学,是施行政治教化的地方,君臣上下从这里获得治国方略,仁孝礼仪从这里兴起,天子可以在这里得到贤臣。现在弃而不论,虽然想和睦人伦,兴治纲纪,但因舍本而求末,终究不可得到。“君子三年不讲礼仪,礼仪必

然堕坏;三年不习乐,乐必然崩毁”,为什么既要治理国家而又轻视礼乐呢?希望陛下(武后)引导学子并使他们回到太学读书,这是国家的大事,千万不可废弃。文本二:庚子年秋天,文同(我)受诏命校对《新唐书》,发现史册中伯玉和傅弈、吕才被安排在同一传记中,说伯玉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瞾,因此《新

唐书·陈子昂传》“赞语”中贬低他:“陈子昂的言论,难道是对耳聋眼瞎(的人)说的吗!”唉,太过分了!他们没有深入探究伯玉在《政理书》中的深刻用意吧。明堂与太学,在过去是帝王用来恢宏博大教育感化的场所,倘若不是崇尚文治、追求美政的人主,(即使)建了明堂和太学,尚且认

为他的行为没有(达到文治)而感到愧疚,难道是奢华荒淫惑乱、阴险忌刻不正的女人(武后)所适合做的吗?遵照事理告诫狡诈的人,写文矫正僭越之事,伯玉的言论大有深意啊。那傅弈、吕才,本来擅长历法才智本领的书籍,只能理解大体意思,专心致力记诵阅览,来对肤浅无本的学问(有点)补益(罢了),岂可把伯玉和他们当

作同等的人看待呢?杜甫、韩愈,是唐代(文学中的)伟大人物。杜甫称赞:“(陈子昂的)忠心和义气能流传千古,《感遇》诗篇尚留三十八首。”韩愈赞叹:“唐朝诗文繁荣兴旺,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们推崇伯玉的功绩大抵如此。后来人中有的凭个人的见解而仓

促贬低他,人的才华见识,的确相差极大。文同(我)曾经打算向朝廷上奏分条陈述,来辨析陈伯玉不是这样的,正逢我被任命为新的地方官职,就没有结果了。癸卯年春天,陈伯玉的同乡、金华山道士喻拱之登门拜访,告诉我射洪县令庞子明在金华道观陈子昂读书台旧址,建造四间高大的屋宇,并为这屋宇题写名字叫“拾遗亭”。屋

宇高大开阔,廊间空旷明亮,缓步(走过)又斜靠(廊柱),眺望(远景)聆听(亭外的声音),(眼前的)风景和习俗依旧,(我)打算如实记载下来,恭请当地官员(收下)。文同(我)坦言:“伯玉,是我的同郡人。当年不幸被坏人段简迫害致死,心中常常

哀悼他。而今陈子昂不幸,没有被列入宣扬功德的传记,因此(我)诚挚地想为陈子昂昭雪他在黄泉之下的冤屈。记下这个想法又怎么敢随便说呢!”于是追述(伯玉)过去的事情,让(伯玉的事迹)显露在拾遗亭上,借以用来表明(自己)独坐

时(内心深处的)想法。这里的山河景致优美,(感受)登上此地的美妙,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还有杜甫的诗篇(保存)在这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念奴娇·过小孤山秦观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岸嵂①,当住中流万折。应是

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注】①崒嵂:高峻貌。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

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将小孤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借以突出长江千回万折的磅礴气势。B.“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衬托其所处环境的凶险。C.“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运用典故,

写行人驻足喝彩的情形,与上片“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呼应。D.下片以两岸群山衬托砥柱中流的小孤山,“却把此峰孤绝”既写了小孤山的傲然独立,又暗示作者的处境。15.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都写了东去的长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

4.A15.相同点:①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②都写得大气磅礴(境界宏阔);③都写出江水之大之急;(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不同点:①本词写江水东流是为了衬托小孤山的奇美高俊;②苏轼写江水东流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以抒怀古幽思。(每点2分)【解析】14.本题考查

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借以突出长江千回万折的磅礴气势”理解错误。“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意思是:只见一座高峻的山峰,挡住了中流曲折江水。这两句都是写小孤山的。“当住中流万折”,突出的不是长江,而是小

孤山的高峻挺拔。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不同诗歌表达内容的能力。相同之处: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两词都借阔大之景抒发旷达之情。本词上阕写长江的磅礴气势,写小孤山的奇峰突起,下阕以两岸群山为衬托,以汹涌江水的退缩烘托小孤山在中流屹立。阔大之景体现旷达之情。

苏词上阕咏赤壁,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表现了词人不甘沉沦

,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英雄豪迈本色。写景都是从大处着笔,写得大气磅礴,境界宏阔。本词壮思逸飞,境界开阔,是秦观词中少有的豪放之作。上阕第一句,先写长江的水势,“滚滚”“激浪”来形容水流湍急,第二句奇峰突现,一座高峻的山峰,挡住了汹涌的江水。第三句,将此山傲立此处

的原因,想象为天公设立,使此山有了中流抵柱的神韵,既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又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可谓神来之笔。而《赤壁怀古》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

事并收笔下。都写出江水之大之急。本词“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意思为“长江之水急速翻腾,向东流去,激起的浪花像飞起的珍珠、溅起的雪花”。上阕第一句,先写长江的水势,“滚滚”“激浪”来形容水流湍急。《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水为主,雄奇

险峻,慑人心魄。后二句写水,从俯视落笔,极言江水湍急,浪涛威猛,触岸訇响。“千堆雪”形容江涛奔突的雄伟壮观,怒涛卷霜雪,伴随着巨响轰鸣,写出江水之急和大。不同之处:本词写江水东流是为了衬托小孤山的奇美高俊。第一句,先写长江的水势,“滚滚”、“激浪”来形

容水流湍急,第二句奇峰突现,一座高峻的山峰,挡住了汹涌的江水。第三句,将此山傲立此处的原因,想像为天公设立,使此山有了中流抵柱的神韵,既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又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

处环境的凶险。下阕以两岸群山为衬托,用拟人的手法,说群山虽然高(掩映云千叠),虽然美(萦回紫翠),但在汹涌的江水面前都退缩了(都让洪涛恣汹涌),只有小孤山屹立在中流,日复一日,感动着过往行人。苏轼写江水东流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以抒怀古幽思。苏词从赤壁之下的长江写起,起句“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人站在赤壁之上,登高眺远,俯瞰浩荡东去的长江,眼见千浪奔涌,波涛翻滚,一去不返,不禁思接千载,百感苍茫,就像是登临在历史长河的顶端,透过历史的时间洗淘,雄视淹没在无情时光中的风流人物

。词人以如椽般的巨笔拓开怀古缅想的时空境界,真是笔力千钧,壮语盘空,词境雄豪。此三句既是实景描写,又是虚景暗喻,虚实相间,借景发端,昭揭“赤壁怀古”的题旨,为下面述古伤今,蓄积壮阔的气势和力量,为全词奠定怀古时英雄的豪迈基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桃花源记》以生于溪岸、别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桃花林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历史典故,表明自己勇武不减当年,表达了为国效力的愿望。(3)黄河文化博大精深,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深受诗人喜爱和重视,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

__”。【答案】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鲜”“缤”“廉”“否”“孤”“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11分)在京剧老生中,我尤喜余派,按照一般说法,余叔岩在京剧史上是一个①的人物。他在继承其师谭鑫培制立的谭派艺术的基础上,清机自引、天怀独流,开创了泽溉后世、影响深远的余派艺术。他的唱腔犹如宝谷鹤鸣、巫峡猿唳。戏剧界老首辈齐如山说余叔岩没有什么创造性,似非②。不仅齐如山是深通

音律的专家,而且京剧鼎盛时期又亲自鉴赏过不少名家的演唱。但他也会有③,例如他批评谭鑫培《珠帘寨》中采用京韵大鼓“哗啦啦”的唱腔,说:“难道鼓的声音会‘哗啦啦’么?”这恐怕是苛论,固然真实的鼓声不是“哗啦啦”,但他没有从写意的角度去衡量。一旦走上这条什么都要求像真

的形似路子,那么作为写意型的表演体系也就不存在了。优秀的写意艺术比拙劣的写实艺术可以说是更真实的,因为前者在精神上更酷肖所表现的内容。齐如山这类议论是不足效法的。他用同类观点去评骘余叔岩,我也④。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8.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19.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答案】17.

①承前启后②持平之论③千虑一失④不敢苟同(每空1分,共4分)18.齐如山不仅是深通音律的专家,而且在京剧鼎盛时期又鉴赏过不少名家的演唱。(每处1分,共3分)19.C(3分)【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

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说余叔岩在京剧史上的地位作用,结合后文“继承了……开创了……影响深远的余派艺术”可知,他继承了前人事业,又为后人开辟了道路,可填“承前启后”。承前启后: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②此处是否定戏剧界老前辈齐如山对余叔岩的评价,即评价不够公平持正,可填“持平之论”。持平之

论: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③此处和前文为转折关系,谈即使齐如山是专家,精通戏剧,也会有疏漏之处,可填,“千虑一失”。千虑一失:指聪明人的考虑也会有疏漏的地方。④结合“齐如山这类议论是不足效法的。他

用同类观点去评骘余叔岩”可知,“我”是不同意齐如山的观点的,可填“不敢苟同”。不敢苟同:不敢随便地同意,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语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一致,“不仅”应放在“齐如山”后面;二是成分残缺,应于“京剧鼎盛时

期”前加介词“在”。三是成分赘余,“亲自鉴赏”中“亲自”多余,删掉。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句中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唱腔”,喻体为“空谷鹤鸣”“巫峡猿唳”。A.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B.比喻,把明月照在花林上比喻成“一层雪霰”。C.夸张,“难于上青天”,

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比上青天还难。D.比喻,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9分)很多人对减肥都抱着一种简单的想法:运动加速脂肪燃烧,减少卡路里摄

入,体重自然会有所下降,①。最近科学家的一项研究结果令人有些难以置信,研究中,邀请了约200位体重超标的女性参与科学减肥计划,有如下两点要求:一是__②__,二是同时增加运动量,来达到减肥的目的。在开始的6个月内,超过半数的人减掉

了约为自身体重10%的重量,此后大部分人的体重又慢慢回到了原来的水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脂肪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十分密集的物质,如果我们努力通过节食和运动来减肥,脂肪就会自己“瘦身”。脂肪会通过减少水分等方式压缩自己,使自己体积和重量变小,实际本身并没有减少。除此之外,我们的

身体机制会竭尽所能地让体重保持稳定。人体本身就有自动调节体重机制,当我们减到一定重量时,③,积极高效地储存和消耗热量,并且放缓新陈代谢的速度,直到一切回到原来的水平。20.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与修辞同

例句相同。(3分)例句:如果我们努力通过节食和运动来减肥,脂肪就会自己“瘦身”。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案】20.示例:如果我们努力通过睡眠

和保健来护眼,眼睛就会自己“解压”。(3分)21.①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②减少每日卡路里摄入③身体就会用各种方法(每点2分,共6分)【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例句的句式是“如果我们…………就会自己……”,且“

脂肪就会自己‘瘦身’”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脂肪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节食和运动促进脂肪减少的过程。仿写句子可以从爱眼入手,运用例句的句式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眼睛人的性格,写出睡眠和及时保健促进眼睛调节的过程。比如:如果我们

努力通过睡眠和保健来护眼,眼睛就会自己“解压”。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文人们对减肥的简单想法和后文大部分人在减肥后体重又回到了原来水平可知,减肥并没有想象的简单,故填“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第②处,根据前文人们对减肥的简单

想法“运动加速脂肪燃烧,减少卡路里摄入”和后文的两点要求可知,这个计划也是采取这两种方法来达到减肥的目的,故填“减少每日卡路里摄入”。第③处,根据前文“人体本身就有自动调节体重机制”可知,当减到一定重量时,人体会采取相应方法恢复体重,故填“身体就会用

各种方法”。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12月4日晚,神舟十四号返回舱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全部健康出舱。两上太空的航天员刘洋十分激动:“难忘天上宫阙,更念祖国家园……中国载人航天永远值得期待!”航天员蔡旭哲说:“首次六个月的飞行,星河灿烂,一览无余

。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返太空家园。”伟大的飞天梦想,激励着他们完成了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勇敢的探索精神,引领着他们目睹宇宙的浩瀚神奇……,而这一切也和他们生命中的诗意情怀密切相关。德国著名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复

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梦想·探索·诗意”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记述了神舟

十四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后,航天员刘洋和蔡旭哲发出了感叹,结合他们的经历可知,梦想激励着他们艰苦拼搏,探索精神又引领着他们目睹宇宙的浩瀚神奇,而这一切都来自他们生命中的诗意情怀。材料第二段引用德国著名诗人的名句

,重点突出劳绩和诗意,他认为正是因为诗意,让人活得更纯洁。从以上材料可知,正是诗意让人们有梦想,并且为了梦想努力拼搏,不懈探索。写作任务是复兴中学团委的主题征文活动中征文,主题为“梦想·探索·诗意”。结合材料可知,

诗意可以让人们在这片土地不断地努力拼搏,也会引领人们进行更深远的探索。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诗意,因此一切的艰苦拼搏都不再那么艰苦,一切的探索都显得有了趣味。也就是说这个主题中的三个词语有一定的关联,在写作的时候结合材料及个人理解把三

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不能写成单纯的并列关系。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拼搏探索,诗意栖居。然后在主体写自古而今,人们的拼搏和探索因为诗意而流满了动力。比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有志的诗意。两鬓苍苍的曹操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没有悲欢与消沉,他年岁已

老,却志向不凡,他的志向与信念给了他积极的力量,于是,他的生活充满着无限诗意。爱迪生终其一生从事研究工作,在临死前,他留下“我已为人类的幸福做得够多”这样一句动人的生命之诗;樊锦诗坚守大漠56年,守护莫高窟,书写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诗,这

缘于她内心最赤诚的热爱。这些人心中最滚烫的热爱就是诗意,正是因为诗意让他们执着不懈,努力探索。文章最后再照应征文的主题,深化或升华一下。【参考立意】(1)诗意让梦想闪光,助人们探索。(2)梦想和探索让诗意深远。(3)充满

劳绩也不能忘记诗意。虽〔A〕〔B〕〔C〕〔D〕〔E〕〔F〕〔G〕〔H〕〔I〕〔J〕〔K〕〔L〕〔M〕〔N〕〔O〕〔P〕〔Q〕〔R〕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9331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