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3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x,共(8)页,281.64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d65cb72b0eedfa164338c1d29dba3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考点规范练3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选择题作为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新疆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这种存世2000多年的“绿色引水工程”是我国新疆各族人民依据当地地形构造特点发明的一种灌溉方式,是新疆历代农民的智慧结晶。下图为坎
儿井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坎儿井的主要用途有()①收集雨水②引流地下水③提供生产用水④减少地表径流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产业结构②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③改变耕作制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
建设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量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鸟取沙丘位于日本鸟取县沿海(如下图所示),东西长约16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沙丘中有巨大的凹地,有时充盈淡水,一簇簇不知名的植物顽强生长着,形成片片“迷你绿洲”。随着
日本政府的重视,人们开始保护“沙丘”,每年需要花大力气整治“迷你绿洲”。据此完成第3~5题。3.“迷你绿洲”的出现可以()A.降低风速,进而减轻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出现沙暴C.促进风沙流挟沙能
力的增强,从而增大侵蚀D.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从而减少堆积4.当地政府“花大力气”最有可能是指()A.植树种草B.持续除草C.修筑防浪堤D.从外地运沙5.被整治的“迷你绿洲”再次出现的时间最可能开始于()A.3月B.6月C.9月D.12月下图示意晋
西黄土残塬沟壑区的刺槐(落叶乔木)、油松(常绿乔木)、华北紫丁香(落叶灌木)三种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读图,完成第6~7题。6.下列关于三种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种林地深度在20厘米处土壤含水量相差很大B.华北紫丁
香林地土壤水分最大值出现在深度约100厘米处C.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幅度最大D.林地土壤整体含水量:华北紫丁香>油松>刺槐7.在黄土高原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时,应该()①采取拦蓄和引水措施②提高乔木密度③采用灌草结合种植方式④培育耐旱
品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再加上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植被覆盖密
度的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少。下图为甘肃秦王川地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10题。8.4—7月,该地表层土壤盐分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地上生物量增加,根系吸收盐分多B.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盐分上升C.大气降水多,淋
溶作用强D.灌溉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9.若该地单一种植春小麦,春小麦收获后(7月底),导致该地土壤表层盐分变化的主要气候原因是()A.光照强B.温差大C.天气炎热D.多大风天气10.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A.增加植被覆盖密度,防风固沙B.
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C.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多种经营D.延长植被覆盖时间,减轻表土盐碱化下图为贵州省石山区威宁县石坎梯高标准基本农田图。当地政府扶持农民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将山区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高
标准农田(石坎梯田就是用石头砌田埂进行农田改造)。据此完成第11~12题。11.下列关于建设石坎梯田的区域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土层薄,石漠化严重②喀斯特地貌为主,多大理岩石料③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④河流水位变化大,有春、夏两个汛期⑤常绿硬
叶林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差⑥交通等基础设施较落后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12.下列关于建设石坎梯田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效拦截雨水,增加地下径流,缓解旱情B.石坎梯田就地取材,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C.石坎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人口容量
D.有效滞缓径流,减弱流水侵蚀,减轻水土流失二、非选择题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都江堰位于岷江冲积扇的顶端,主要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和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引水防洪、灌溉的巨大作用,使川西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图1为都江堰位置图,图2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材料二山东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暑假来到都江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下表是该校小明同学做的研学考察记录。研学景点考察内容考察记录宝瓶口名称的由来和意义由人工开凿而成,玉垒山被切开的部分被称为离堆,是控制下游灌区
进水的咽喉,水量平稳清澈飞沙堰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一道介于离堆和金刚堤之间的低坝,古时用笼石堆砌,现由混凝土浇灌,现正值汛期,大量内江水漫过飞沙堰,重新汇入岷江,并将砂石从水底抛出鱼嘴“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的原理位于金刚堤(江心洲)的顶端,水流冲击强烈,水位较高,外江
水量比内江大且更加混浊(1)试运用河流流水运动规律说明鱼嘴的分水原理。(2)简述在离堆上游建设飞沙堰的主要作用。(3)都江堰是顺应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的典范,解释其“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含义。14.(2020全国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毛乌素沙地
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
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图1图2(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
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1~2.1.D2.A第1题,由题意及图可知,坎儿井主要是收集地下水,提供农业灌溉用水。第2题,该地水资源不足,为发展灌溉农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改
变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布局,改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减少水资源利用量;改变耕作制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建设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量均会增加耗水量,不利于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3~5.3.A4.B5.D第3题,“迷你绿洲”为地
表植被,它的出现会降低风速,进而减轻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A项正确。植被产生的阻挡作用降低了风沙流的挟沙能力,增加风沙堆积,不易形成沙暴。第4题,由材料可知,人们每年需要花大力气整治“迷你绿洲”,目的是保护“沙丘”,因此最可能是持续除草,恢复原来的沙
地,保护沙漠的天然状态,B项正确。第5题,鸟取沙丘中的植被最可能为草地。鸟取沙丘位于日本西海岸,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降雪量大,且纬度较低,随着水分条件改善,被整治除去的“迷你绿洲”可能于冬季开始恢复,D项正确。6~7.6.D7.C第6题,与其他深度相比,三种林地深度在20厘米处土壤含水
量相差不大;华北紫丁香林地土壤水分最大值出现在深度约60厘米处;在三种林地中,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幅度最小,华北紫丁香变化最大;林地土壤整体含水量:华北紫丁香>油松>刺槐。D项正确。第7题,为了使重建的植被成活和生长,应采取拦蓄和引水措施来保证生态用水,①正确;图中表
明,乔木林地土壤含水量较低,说明乔木消耗的水量较大,而当地水分和水源条件较差,因此提高乔木密度会导致缺水,影响植被恢复与重建,②错误;当地的水分条件更适合灌木和草类植物生长,因地制宜,应该采用灌草结合种植方式,③正确;当地的水分条件较差,因此应该培育耐
旱品种来恢复植被,④正确。C项正确。8~10.8.B9.C10.D第8题,4—7月,该地表层土壤盐分变小,地上生物根系不吸收盐分,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盐分上升,B项正确。第9题,春小麦收获后(7月底),7月份天
气炎热,蒸发量大,表层盐度增加很大,C项正确。第10题,采取套种的种植模式可以延长植被覆盖时间,减少蒸发量,减轻表土盐碱化,生态效益明显,D项正确。11~12.11.A12.C第11题,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多石灰岩
;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土层薄,石漠化严重;河流水位变化大,主要是夏汛;以常绿阔叶林植被为主,但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地形崎岖,交通等基础设施较落后。第12题,石坎梯田能有效拦截雨水,增加地下径流,对缓解旱情有一定作用;石
坎梯田就地取材,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石坎梯田减轻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质量,有利于提高人口容量,但并没有扩大耕地面积;石坎梯田能有效滞缓径流,减弱流水侵蚀,减轻水土流失。13.答案(1)修建在江心的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
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内江位于河流凹岸,河道深,流速快,进入的水量较多;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升高,大部分江水流向外江。(2)枯水期,飞沙堰高出水面,起到拦水坝的作用,可以保证内江水进入灌渠;汛期,洪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起到二次分水、排沙的作用,减
轻了洪水对灌区的威胁,并避免泥沙在灌渠中淤积。(3)“乘势利导”:利用水势和山形巧妙地开展工程布局,实现自动分洪、排沙、引水,使岷江水可以自流灌溉成都平原。“因时制宜”:根据季节变化、洪枯不同,防洪、灌溉并举,既为成都平原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又减少了旱涝灾害的威胁。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
修建在江心的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江面较宽,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升高,大部分江水流向外江,有利于排洪;内江位于河流凹岸,河道深,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内江河道深,流速快,大部分的江水流入内江,有利于引水灌溉,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
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第(2)题,飞沙堰是一道界于离堆和金刚堤之间的低坝,该坝体较低。枯水期,飞沙堰高出水面,起到拦水坝的作用,可以保证内江水进入灌渠;汛期,洪水水位高于坝体高度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流入外江,起到二次分水、排沙的作用,减轻了洪水对灌区的威胁
,并利用地心引力的原理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从这里抛入外江,避免泥沙在灌渠中淤积。第(3)题,“乘势利导”:从图中可以看出,岷江发源于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区,岷江东岸的山地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都江堰利
用水势和山形巧妙地开展工程布局,修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工程实现自动分洪、排沙、引水,使岷江水可以自流灌溉成都平原。“因时制宜”:根据季节变化、洪枯不同,都江堰“四六分水”,防洪、灌溉并举,既为成都平原提供
农业灌溉用水,又减少了旱涝灾害的威胁。14.答案(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
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
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或不赞同。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
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解析第(1)题,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1中可以看出,Ⅰ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
,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总体呈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第(2)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
)趋于固定。第(3)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大,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蒸发(腾)增加,地表
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和不赞同都可以,但需要说明理由。赞同: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
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不赞同: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结合区域地理特征可知,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植被覆盖
率提高,过度绿化,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