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1.99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cd475bf86a279d078c268bc370831b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历史)科试卷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考试时长: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1.莺歌岭遗址(距今4000年至3000年)是
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考古专家在该遗址中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据此推断,当时该地()A.采集和渔猎被完全取代B.手工业生产工艺精湛C.社会劳动分工较为明确D
.人们已过上定居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000年至3000年(中国)。根据题干描述,莺歌岭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
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这些物品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作。此外,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综合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该
地的人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因此,D项正确;采集和渔猎并未被完全取代,排除A项;因为虽然有一定的手工业生产,但不能确定其工艺精湛,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足以说明社会劳动分工的明确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2.商朝拥有庞大的巫职机构,史职人
员附属其下,天文历法、典籍史料充斥着迷信色彩。西周祭祀、占卜、教育都由掌礼机构管理,巫的地位低,史官等政务官职机构扩大。这一变化说明西周()A.宗教信仰思想淡化B.治国理政观念调整C.礼乐制度影响扩大D.国家管理机构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
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之前大巫掌管政治大权,礼是由巫来掌管,到西周礼由专门机构管理,并且巫的地位低,而史官地位提高,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由重神向重人事转变,B项
正确;巫的地位低并不代表宗教信仰思想淡化,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影响扩大,排除C项;仅是祭祀、占卜、教育都由掌礼机构管理不能表明国家管理机构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3.如图所示为出土于宁夏固原的北魏墓葬中出土的彩绘屏风画(局部)。画中有士人褒
衣博带,长襦曳地,装饰纹样则包括波斯萨珊的三角火焰纹、联珠龟背纹以及具有印度风情的文化因素。该文物印证了,北魏时期()A.外交范围的不断拓展B.丝路沿线的文化交融C.宗教绘画的异彩纷呈D.不同民族的相互学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宁夏出现中原地区、波斯地区、印度地区的文化,说明当时围绕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化交流,而非外交,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
息,无法判定是否为宗教绘画,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汉化政策,而非相互学习,排除D项。故选B项。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表达了他对“华夷一家”理念的认同和对实现“大一统”局面的自豪感。下列诗句中,能够印证以上说法的是()A.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B.战士军
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歇鲜C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D.细雨蒙蒙湿艾荷,巴东商侣挂帆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唐太
宗的“华夷一家”理念强调的是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和认同,“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描述了胡麻饼这种外来食品在京都(指中国的首都)流行,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的.融合和相互影响,符合唐太宗“华夷一家”的理念,C项正确;“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描写的是唐朝时期
夜晚街市的喧闹,反映经济繁荣,排除A项;“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歇鲜”意思是战士们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生死不明,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地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排除B项;“细雨蒙蒙湿艾荷,巴东商侣挂帆多”反映当时巴东地区经商人员较多,排除D项。故选C项。5.
唐初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有十几人。开会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负责综合记录及手握最后文字决定权,但是执笔轮流充任。这体现了()A.专制皇权的独断B.民主政治的尝试C.国家治理的优化D.三省机构的分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唐初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有十几人。开会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负责综合记录及手握最后文字决定权,但是执笔轮流充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
朝政事堂议事人数众多,轮流充任‘执笔’表明国家在制度设计上尽最大努力发挥群策群力的效果,有利于制度的优化和政策的有效实施,C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反映专制皇权的独断,排除A项;民主政治的尝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三省机构的分工与材料所
述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宋代金银器物流行文字铭刻,与唐代不同,纪年款识很少,而是錾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增多。如江西彭泽易氏墓中银梳刻有“江州打作”铭,安徽六安宋墓出土银勺、银胭脂碟上压印“顾
玉郎”款,浙江永嘉窖藏银器标识“京溪供铺记”等铭刻。这一变化反映宋代()A.金银加工技术的进步B.政府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D.市民阶层是金银器消费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
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金银器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反映了生产者已有品牌意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体现,C项正确;在金银器上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反映了生产者已有品牌意识,并非金银加工
技术进步,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签刻不是官方强制的要求,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金银器的没有涉及金银器的主要消费主体,排除D项。故选C项。7.宋太宗初年,汴京城中有卖笔者,“其笔甚大,全用劲毫,号散卓笔,市中鬻者,一管百钱”,相比之下
粮价“都下粟麦至贱……斗值十钱”。此类现象在当时社会并不足奇。这反映出宋代()A.科举制促使文化的下移B.治国理念冲击社会生活的C.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有限D.理学日渐成为主流思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
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宋太宗时期,汴京作为都城,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当时的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粮食价格的低廉体现了农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而笔价的昂贵则反映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对书写工具的高需求,说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影响
着民众的社会生活,B项正确;科举制的实施有利于文化的下移,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科技的具体发展情况,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是黑水城出土
的载有西夏贞观年号的《律令》残纸。这是目前所见西夏《贞观律令》的唯一残存内容,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西夏文刻本律令。这说明()①《唐律疏议》是西夏律令的蓝本②律令体系对西夏政权有深刻影响③西夏文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④这一时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
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出土的西夏《律令》和唐代贞观年号的密切相关,表明西夏在制定法律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借鉴了唐朝的法律令体系,②正确;黑水城出土的载有
西夏贞观年号的《律令》残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西夏文刻本律令,说明这一时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连西夏政府的法律条例也采用雕版印刷技术来发布,④正确;因为②④正确,所以D项正确;西夏在制定法律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主要说明西夏律令借鉴了《唐律疏议》的部分内容
,《唐律疏议》不一定是西夏律令的蓝本,①错误,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将西夏文的形成与汉语拼音联系到一起,无法得到“西夏文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的结论,③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9.元统二年(1334年),虞集提出:“(辽、宋、金)三家各为书,各尽其言而核实之,使其事不废
可也。乃若议论,则以俟来者。”“三家各为书”的纂修思想最终为元都总裁官脱脱继承,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这一结果()A.彰显中华一统理念B.加剧分裂对峙局面C.助推辽金封建进程D.贬低宋朝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这一结果表明元修三史各与正统,正统观念由正闰之争逐渐转变为中华一统,反映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并不是为了贬低宋朝正统地位,A项正确;排除D项;元统二年,元朝已经统一,分裂对峙局面和辽金封建进程已经不复存在,排除BC项。故选A项。10.如表是有关明代白银使用的两则文献史料,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史料内容文献史料一朱元
璋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史料二“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回……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
三月A.两则史料相互印证白银已成为主要货币B.两则史料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的原因C.两则史料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的影响D.两则史料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的表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
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两则材料反映明朝前期白银在税收领域的使用拓展情况,部分地区赋税折银征收促进白银货币化,所以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的原因;B项正确;明代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材料中
的洪武年间属于明初,排除A项;两则史料都是官员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之前的一些表征,并不能用来研究白银货币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之前的历史现象,因此两则史料并不能用来研究白银货币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11.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就
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A.边疆贸易发展繁荣B.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和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与农业关
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关于牛的相牛、养牛、医牛等方面的专著增多,B项正确;与边疆贸易关系不大,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排除A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动,排除C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不能解释在农耕生产中对牛
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12.从祀孔庙是传统社会中儒者所可期望获取的最高荣誉。从光绪二年(1876),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先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但接连被驳,直到光绪三十四年才得以入祀两庑,且每次请
祀都引发激烈争论,最后一次更是聚讼纷纭。三儒最终入祀表明()A.新形势下经世致用思想的萌新B.社会变革影响了意识形态建构C.统治集团在政体选择上的分歧D.知识分子为参政重塑自身形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从光绪二年到光绪三十四年,这期间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之中,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的转型等都对传统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影响。顾炎武、黄宗
羲、王夫之三人最终得以入祀孔庙,反映了社会变革对意识形态建构的作用。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解读和运用有了新的变化和需求,B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并非在此时“萌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人本身就代表
着经世致用的思想,且这种思想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存在,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提及统治集团在政体选择上存在分歧,与题目所给信息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提到知识分子为了参政而重塑自身形象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3.据有关统计,自1830年起,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贸易收入占英属印度当局财政收
入的比重长期高于10%。1840-1843年,东印度公司从对华鸦片贸易中获得的纯收益达100多万英镑,这一数据在1857-1858年增长到将近600万英镑。这些数据有助于说明()A.英国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的背景B.中国对英贸易转为逆差的必然性C.中印人民
都是鸦片战争的受害者D.英国挑起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0—1858年(中国)。据材料题干,鸦片贸易对东印度公司和英属印度当局财政
收入十分重要,这是英国政府考虑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的重要动力,故选A项;贸易逆差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商品结构、贸易政策等,“中国对英贸易转为逆差的必然性”与题干信息的直接关联性不强,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直接提及鸦片战争或中印人民作为受害者的具体情况,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根源主要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14.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来华西人依约深入内陆地区。沙俄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侵入黑龙江以南的东北地区之后,英
文杂志《中国评论》特别关注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关系。这些活动()A.激发了国人的办报热情B.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C.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D.促使中国融入到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中
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英文刊物。《中国评论》为英美在华传教士兼汉学家的汉学评论刊物。上述刊物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中国东北的相关情况,为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殖民扩
张提供了信息和参考,B项正确;材料所述刊物为外国人创办,未提及国人办报,排除A项;材料所述刊物介绍中国情况,而非传播西学,排除C项;中国融入世界包括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材料所述报刊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
的了解,但没有到“促使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15.鸦片战争后,有西方人观察到“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还记叙苏南地区仍以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这一现象表明()A.经济分工的差异性B.经
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C.自然经济的分散性D.美国享有对华贸易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工人伙
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到光绪年间,时人还记叙苏南地区仍以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概括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后,上海就出现了大量的廉价工人,这是因为上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而苏南地区,直到光绪年间,自然经济完好的存
在着,这体现了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经济分工的问题,而是经济结构变动的问题,排除A项;分散性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美国的对华贸易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表为1873—1893年中国出口的生丝、茶叶、新兴工业品、纺
织品四类货物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单位:%)。其中甲是()甲乙丙丁1873年49.3336.488.973.141883年43.7024.8818.236.671893年23.7122.1120.457.53A.茶叶B.生丝C.纺织品D.工业品【答案】A【解
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3—1893年(中国)。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如生丝和茶叶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导致其市场份额下降,但在1893年,印度茶叶的出口量急剧增加,达到了
中国茶叶出口量的三倍,中国茶叶出口量下降明显,故甲为茶叶,A项正确;受国际市场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地位大不如前,出口量有所下降,故乙为生丝,排除B项;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开始生产更多的工业产品,如新兴工业品和纺织品,这些产品的出口逐渐
增加,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但工业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故丙为纺织品,丁为工业品,排除C、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是一个大一统政权,历时四百余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治上都保持着比较稳定的状态,这为休
闲活动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条件,休闲活动的方式和数量更多,规模更大,其很多活动不仅盛行于上层,不少还下移至民间,使广大民众也有了休闲的机会。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效地刺激了人们的休闲欲望,各阶层都开始“好声色”,追求休闲娱乐,社会休闲之风浓厚。另外,由于统
治者实行多元并包的文化政策,社会环境宽松,民众受教育水平提高,士人群体力量壮大,与文化相关的各类活动诸如诗歌、辞赋、书法、音乐、舞蹈等都获得进一步发展。——摘编自陈树淑《汉代休闲生活研究》材料二——摘编自志才《中国古代休闲活动发展演变规律探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休闲生活的特点及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普通百姓和贵族官僚的休闲空间演变的异同。【答案】(1)特点:方式和数量多样;规模较大;主体下移至民间;休闲风气浓厚
。原因:大一统王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文化政策兼容并包,社会环境宽松;民众受教育水平提高,士人群体壮大。(2)同:主要休闲空间在家庭和聚落;郊区和异地的比例上升。异:官员休闲空间更加多样;普通百姓在市井活动频次在时间和频次上高于
官员;异地休闲中,官员频次较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休闲活动的方式和数量更多,规模更大,其很多活动不仅盛行于上层,不少还下移至民间”可知,方式和数量多样、规模较大、主体下移至民间;根据材料“追求休闲娱乐,社会休闲之风浓厚
”可知,休闲风气浓厚。原因:根据材料“汉代是一个大一统政权,历时四百余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治上都保持着比较稳定的状态”可知,大一统王朝,政治稳定;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效地刺激了人们的休闲欲望”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繁
荣;根据材料“由于统治者实行多元并包的文化政策,社会环境宽松,民众受教育水平提高,士人群体力量壮大”可知,文化政策兼容并包,社会环境宽松;民众受教育水平提高,士人群体壮大。【小问2详解】本题为对比类材料题。时空
范围为古代中国。同: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官员是普通百姓主要休闲空间在家庭和聚落;从休闲的地理空间看,郊区和异地的比例上升。异:从休闲的空间类型看,官员休闲空间更加多样;从市井活动的频次看,普通百姓在市井活动频次在时间和频次上高于官员;从异地休闲的频次看,异地休闲中,官员频次较高。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清前中期珠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材料一下图是乾隆十五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50—1769年)西江流域的米粮地区差价。注:图中地名旁边的数字代表当时每石白米的价格。——摘编自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
东米价分析》材料二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堤围史。为了适应人口的增长,为了改善生活的环境,人们修筑了堤围。堤围的修筑使人们从被动变为主动,这是人们认识自然、开发自然的过程。——摘编自韩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材料三清政府封闭了江、
浙、闽三关,独留粤海关(设于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又加上限制湘丝和其他丝织品出口,于是外国商人大量采购广东生丝,因而粤丝销量激增。——摘编自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两广地区米粮的贸易路线,并说明理由。(2
)概括说明材料一、二、三对研究“清前中期珠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的价值。【答案】(1)路线:广西米粮沿桂江、柳江、浔江汇集于梧州,再沿西江进入广东,到达广东的肇庆、广州、惠州;沿江由广西到广东;由低价区到高价区。理由:西江流域的桂江、柳江、浔江和
北江、珠江、东江构成一个十分便利的水上运输网,为两广地区米粮贸易提供了交通条件;米粮在运输过程中,运输成本不断增加,米粮价格逐渐上涨,从西江上游广西到西江下游广东米价不断上涨可知,运输方向由广西到广东。(2)材料一西江流域米粮差价反映了米粮的运输路线和水运条件,对
于研究清中期珠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运条件、米粮运输、贸易路线具有重要的价值。材料二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的沙田改造与修筑堤围,适应了人口增长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对于研究清前中期珠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材料三
反映了清政府的政策推动了粤丝销量激增,对于研究清前中期珠江流域对外贸易、广东丝织品发展、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50—1769年(中国)。贸易路线: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可知,桂林、平乐、柳州等地的白米价格低于肇庆、惠州、广州等
地,由此可知,广西米粮沿桂江、柳江、浔江汇集于梧州,再沿西江进入广东,到达广东的肇庆、广州、惠州;沿江由广西到广东;由低价区到高价区。理由:根据图示信息结合地理信息可知,西江流域的桂江、柳江、浔江和北江、珠江、东江构成一个十分便利的水上运输网,为两广地区米粮贸易提供了
交通条件;米粮在运输过程中,运输成本不断增加,米粮价格逐渐上涨,从西江上游广西到西江下游广东米价不断上涨可知,运输方向由广西到广东。【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前中期(中国)。材料一:根据图示信息中,西江流域米粮差价反映了米粮的
运输路线和水运条件,对于研究清中期珠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运条件、米粮运输、贸易路线具有重要的价值。根据材料二“堤围的修筑使人们从被动变为主动,这是人们认识自然、开发自然的过程”得出,材料二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的沙田改造与修筑堤围,适应了人口
增长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对于研究清前中期珠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材料三“清政府封闭了江、浙、闽三关,独留粤海关(设于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可得出,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的政策推动
了粤丝销量激增,对于研究清前中期珠江流域对外贸易、广东丝织品发展、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海图是指以海洋及沿海陆地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地图。宋元时期,中国海上活动频繁,航海图的制作与使用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航
海图,大多详细记录了航线和港口信息。明清时期,除航海图外,还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如明代的《筹海图编》,不仅详细描绘了沿海地区的山川地形、岛屿分布、潮汐水流等自然地理信息,还标注了军事要塞、烽火台、港口炮台等
信息;又如清朝嘉庆时期的军事海图《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不仅详细记录了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精确标注了地形、水文等,还明确划分了内洋与外洋的界限,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摘编自朱鉴秋《中国古代航海图发展简史》等材料二1
869年,福州船政局的干吏黄维煊绘制的《皇朝沿海图说》被认为是译自英国人的绘图。1874年,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了《大清一统海道总图》,其中的克来格岛、挨金可尔特岛等地名均来自英文音译。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英国专习测绘海图技术。1895年后,程鹏、陈寿彭、朱正元、童世亨等晚清士
人,自发地从英版航海图中汲取新知,编译海防图。程鹏绘制的《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同,注重陆岸形势”。此后,中国传统航海图和海防图二分的局面逐渐消融。——摘编自何国璠韩昭庆《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1)结合材料一,简析
宋元到明清时期海图编制的变化及其原因。(2)结合材料二,对晚清时期编译海图增多的现象进行评析。【答案】(1)变化:种类增多,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原因:沿海交通形势的变化,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地区深受倭寇骚扰,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
格限制中外交流。(2)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海图的增多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表现,也体现了晚清政府对海疆形势的日渐重视和东南沿海地区形势的日渐严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明清时期,除航海图外
,还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可知,宋元到明清时期海图编制变化是种类增多,除了航海图外,还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和明清时期沿海形势的变化有关,其中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地区深受倭寇骚扰,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
格限制中外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纷纷出现。。的【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1874年,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了《大清一统海道总图》,其中的克来格岛、挨金可尔特岛等地名均来自英文音译。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英国
专习测绘海图技术。1895年后,程鹏、陈寿彭、朱正元、童世亨等晚清士人,自发地从英版航海图中汲取新知,编译海防图”等信息可知晚清时期,海图编译的增多与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有关。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海图编译的增多也体现
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反映了晚清政府对海疆形势的日渐重视,同时也说明东南沿海地区形势日渐严峻。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
予以探究。角度内涵实用性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具有“经世致用”的实践性或实用性,是以兼顾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为特征的交融性特征明显中国古代科技的交融性,是指科技、理工、文理的交融,中国古代的格致学、博物学、物理学、天文历法算术,都是综合性的科学具
有开放性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开放性,表现在中外科技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上多元化发展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工程、医药、冶金等。这些领域都得到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和发展发挥独特作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气候、物候、
地理等资料,对于5000年气候史重建、500年旱涝史重建及其隐含周期的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王渝生《解码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优秀“基因”》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角度:具有开放性。分期: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外传的重要时期,明末清初是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中西方科技交流的时期。阐述:隋唐宋元时期,印刷术实现从雕版到活字的飞跃,火药
被发明且火药武器逐渐广泛运用于军事,指南针普遍运用于航海事业,造纸术传入西亚。这一时期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交通相对便捷,中国科技发明又具有强大吸引力,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传到欧洲。明末清初,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以意大利人利玛
窦为代表,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中国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传播了一些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数学、水利等领域的近代科学知识,为中国科技注入了新的活力。【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
信息可以选取具有开放性的角度。首先,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确定角度和分期。如分期可以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外传的重要时期,明末清初是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中西方科技交流的时期为节点进行划分。其次,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述,阐述可围绕隋唐宋元时期,政
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交通相对便捷,中国科技发明又具有强大吸引力,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传到欧洲。明末清初,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传播了一些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数学、水利等领域的近代科学知识,为中国科技注入了新的活力
等史实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