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上册)详解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6 页
  • 大小 165.659 K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上册)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上册)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上册)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3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8.00 元
/ 6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上册)详解答案.docx,共(66)页,165.65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c35b7f35237410fb52f2c3b66dddfa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基础过关训练1沁园春·长沙1.解析:A项,“舸”读“ɡě”,其余都读“kē”;B项,读音依次为“chànɡ”“zhànɡ”“chánɡ”“chānɡ”;C项,都读“zhēnɡ”;D项,读音依次为“kuò”“ɡuō”“dūn”“chún”。答案:C2.解析:A项,“挥斥”

的意思是“奔放”。“怅”在这里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C项,“万户侯”在本词中指大军阀、大官僚。D项,“击水”的意思是“游泳”。答案:B3.解析:“粪土”是古汉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属于意动用法,应翻译为“以……为粪土”。A项中“耻”解为“以……为耻”,“远”解为“以…

…为远”,“草菅”解为“以……为野草”,全属意动用法。B项中“快”“惊”“动”“丰”“足”全为使动用法。C项中“风”“云”“狼”“虎”“道”“途”全为名词做状语。D项中“胫”“翼”“礼”“兵”全为名词做动词。答案:A4.解析:正确朗读节奏应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答案:C5.解析:可根据句意理解。答案:D6.解析:A项,“风华正茂”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答案:A7.解析:①“一幅”与“秋景”搭配不当,应在“秋景”后加“图”;③“从作者笔下”介词使用不当

,应将“从”改为“在”;④缺少主语,应该在“视野”前加“作者”;⑦“静态的火红的树林”的中心语是名词“树林”,与其对应的应是名词“百舸”,所以应将“争流”和“百舸”位置互换。答案:①在“秋景”后加“图”;③将“从”改为“在”;④在“视野”前加“作者”;⑦将“百舸”与“争流”位置互换。

8.答案:(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4)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5)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6)书生意气挥斥方遒(7)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9.答案:先是远望,群山逶迤,重重叠叠的枫树林遍染红色;接着是近看,湘江

奔流,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再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最后,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在远望近看、仰望俯视之后,总括一句: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光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这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俯仰有致、动静结合,层次极其清晰,对照十分鲜明,为下

片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10.答案:“鹰击长空”一句中的“击”字,用得极好,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雄鹰在空中翱翔,“击”字极写雄鹰搏击的英武、有力的神态,傲视苍穹的英姿。“鱼翔浅底”的“翔”,显得自由自在、轻松活泼。另外,由于湘江碧透见底,蓝天映在水中,鱼儿仿佛在空中游

动似的,这一“翔”字,使轻松自由的境界全出来了。11.答案:词人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不禁思绪万千: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是你消长兴衰的主人呢?如果是昏庸透顶、只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封建统治者,那么这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秋色还会延续吗?如果是献身祖国

、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者,那么就不会辜负这大好秋色,反而会使之锦上添花。这里的慨叹,道出了词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和改天换地的博大雄心壮志。12.答案:(1)剩下(2)等到(3)妖艳妩媚(4)争着(5)稍稍(此句与下句

为互文见义)(6)英俊潇洒、才能杰出的人物13.答案: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14.答案:呼应篇首“北国风光”,又引起下阕。15.答案:承上启下,由眼前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对人物的评价。16.答案:充

满无限豪情,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也表明了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17.答案:写北方雪景评古今人物18.解析:“以动衬静”“没直接描写红军战士形象”错误,此处并非“以动衬静”,而是直接描写了红军行动的迅速,暗示了战斗的激烈。答案:C19.答案: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

,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20.答案:“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烈”字既可理解为“激烈”,又可理解为“壮烈”,让人读来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平添悲壮之情。21.解析:A项,应为“时间的流动感”。答案:A2

2.答案:一个“俏”字不仅描绘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凸显了在美好环境中梅花傲岸挺拔的精神气质。基础过关训练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解析:A项,“蜂涌而至”应为“蜂拥而至”;B项,“号”应读“háo”;C项,“宏福齐天”应为“洪福齐天”。答案:D2.解析:按照逻辑顺序选择,应该是“不断的毁坏,不断

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答案:D3.解析:B项是反复,其他三项都是排比。答案:B4.解析:A项,“现实主义”错误,应该是“浪漫主义”。答案:A5.解析:A项,“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答案:A6.答案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白云怒涌、波涛汹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2)第四行“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句,是诗歌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出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象所产生的主观感受。7.答案: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8.答案: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

个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涛声并发出了激情的欢呼的巨人。他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声声号角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这滚滚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

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它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通过诗中对自然的抒写,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高大的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沸腾的激情,而这一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的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

“五四”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9.解析:“比喻手法”错误,这里是拟物的手法,把自己比作炉中煤。答案:C10.答案:①“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②“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

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③“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11.解析:B项,“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自信。答案:B12

.解析:了解“骆驼”的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难答出“骆驼”的象征义及诗人借骆驼所歌颂的精神。答案:“骆驼”象征坚韧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也还有乐

园”这样一种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基础过关训练3红烛1.解析:A项,心惊胆颤.zhàn;B项,溃.huì脓;C项,脂.zhī肪。答案:D2.解析:A项,蜡烛;B项,融会贯通;C项,气概。答案:D3.解析:A.滥用介词,主语缺失。可以删去“随着”或“让”。B.语序不当(中途易辙)。可以把“美

国”调至“在”后面。D.“一面与两面”不能对应。可以修改: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或: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是否..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答案:C4.解析:A.“奉还”,敬辞,归还。运用不当。可改为中性词“归还

”。B.不得体。可以修改:主播出错纯属偶然,还望大家海涵。D.“割爱”,指不是出自本意忍痛地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其对象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此处不得体。答案:C5.解析:第④节表达诗人牺牲自己,创造光明的新世界的决心。

答案:D6.答案:全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①~④节)紧扣“火”字,表现了诗人的觉醒和崇高的爱国情感。第二层(⑤~⑨节)紧扣“泪”字,写出诗人的冷静思索,表明了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7.答案:全诗以诗人对“红

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歌咏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世界,借红烛形象表白了自己的情怀。8.解析:A项,“生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错,生命是无价的。答案:A9.答案:诗歌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过程,劝诫人们珍惜生命,勇于创造,关爱生命,珍视自我。10.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形式、艺术手法等角度分析。诗歌前两节采用回溯的写法,假设了几种不可能出现的情景:瀑布的水逆流而上,飘散的蒲公英种子再变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在东方落下;出膛的子弹回膛;“我”把通知书退回,再次回到十年前寒窗苦

读。这一切都无法实现,因为时间永远不会倒流。这种回溯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想要回到过去、回到母亲身旁的渴望。第三节中,作者精心选择了日常生活中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饭菜的香”“卷子签好名字”“帮我把书包背上”等,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母子间真挚的感情,亲切感人;结尾“

你还在我身旁”单独成节与上文的层层铺垫形成呼应,把对母亲的无尽怀念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诗句的呈现形式来看,各行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答案: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

内心的渴望;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③再现日常生活的细节,亲切感人;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基础过关训练4*峨日朵雪峰之侧1.解析:A项,各奔b

èn东西;B项,棕zōng色;D项,挠náo痒痒。答案:C2.解析:A项,决然;B项,不假思索;D项,鞭辟入里。答案:C3.解析:A项,把“人群中这些面孔”比作“幽灵”,把“美丽的面孔”比作“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B项,把“铁轨”比作“中国的肋骨”;C项,把

“心”比作“窗扉”;D项,无比喻手法。答案:D4.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似乎”前加“他”。答案:B5.解析:“‘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常用来比喻离恨或连绵不断的愁绪。答案:A6.解析:“强烈的视

觉效果”应为“强烈的视听合一效果”。答案:C7.答案:“小心地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决然”表现出西沉之势的不可违逆,冷热交接之时,

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诗人用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描绘出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练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意象的密度显示了诗人锤炼语

言的功力。8.解析:A项,“夸张”应该是“拟人”。答案:A9.答案:诗眼:颤动。原因: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

”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基础过关训练5*致云雀1.解析:A项,卓zhuó尔不群;C项,倾qīng吐;D项,抿mǐn嘴。答案:B2.解析:B项,呕心沥血;C项,荫蔽;D项,甜蜜。答案:A3.解析:D项,虽然有“像”字,但该句并不是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案:D4.解析:“从赞美开始,以赞美告终”错,而是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最后,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答案:B5.答案:诗的艺术形式精美地配合了云雀清新飘逸的鸣叫声,两者和谐统一,富有强烈的音乐魅力。诗歌段落整齐均匀。全诗二十一段

,先急促而后悠扬,有意识地造成情味隽永的节拍,读来似有穿云透月的魄力,节奏欢快,使人进入特定的意境之中,人和自然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6.解析:诗人运用的是象征和比喻的手法。答案:D7.答案: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赞颂它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

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基础过关训练6百合花1.解析:句中“撂”的意思应为“抛、扔”,口语。答案:B2.解析:A项,主客颠倒,应改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对于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

”;B项,中途易辙,以“作家刘庆邦”为主语未陈述完,就以“中篇小说《神木》”为主语进行陈述;D项,语序不当,“不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而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语序颠倒。答案:C3.解析:最后的句号删除。句号与省略号不能并用。答案:C4.解析:

①心旌摇荡:面对自己想要或想得到的东西,心驰神往,不能自制。与语境中“平静如水”相对应,应填“心旌摇荡”。②饶有兴致:很有兴致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语境中“反复把玩”,突出兴致、兴趣,应填

“饶有兴致”。③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④没心没肺:一指不动脑筋,没有心计;二指没有良心。答案:心旌摇荡饶有兴致忍俊不禁没心没肺5.解析:“她还不知道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了”错误。答案:A6.答案: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悲痛到感情不能自已。流着泪把自己的

新被子铺在棺材里,表达她深切的哀悼和崇敬之情。7.答案: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弄破的;新媳妇缝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与痛惜。8.解析:B项,“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错

误,赶车的老人并不认识老赵和谢主任,因此老人在有人问起时,只是表达对生产队里的人抬石头的称赞,并没有嘲讽、回击谢主任的意思。答案:B9.解析:首先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例子,如天色好晴朗……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三只白鹤……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了……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坝子上水田……透着沁人心脾的

气息;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然后具体分析其作用,归纳整合,形成答案。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

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10.解析:两个乘客陷入沉默,一是对自身的反省,如何真正走到农民中去,如何民主科学决策引领百姓脱贫致富;二是对农民优秀品德的重新认识。沉默的细节首尾呼应,对当今如何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很强

的现实指导意义。答案: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

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基础过关训练7*哦,香雪1.解析:B项,“蠕”应读“rú”,“虔”应读“qián”;C项,“脊”应读“jǐ”;D项,“隧”应读“suì”。答案:A2.解析:“给予”范围广,“寄予”多指厚望等。

“蠕动”指像蚯蚓爬行那样动,比“前行”更准确。“慷慨大度”指毫不吝惜钱财;“宽宏大量”形容度量大,能容人。答案:A3.解析:A项,应去掉顿号,表示约数的数字之间不能用标点符号;C项,把括号前的句号移至句末,去

掉括号内的句号;D项,“沉默着”后的冒号应改为分号。答案:B4.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五位女作家”后加“的作品”;B项,“实现”“倡导”,动宾搭配不当;C项,“原来的初衷”,语意重复。答案:D5.解析:A项,“绵薄之力”是谦辞,用于对方不当;B项,“治癌”与“致癌”同音,用在“广播稿

”中,容易误以为“导致癌症”,不当;C项,“忝列”是谦辞,有愧于排列其中,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不能用于他人。答案:D6.解析:C项,“比喻”错误,应是“拟人”。答案:C7.解析: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从香雪这

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考虑,同时还应考虑本篇小说的主旨。答案:这不是香雪虚荣心的表现。香雪的同学盘问她是讥讽她的贫穷,讥讽台儿沟的落后。香雪换铅笔盒是要争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争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8.解析:解答时应采用“×××是……形象”这一模式

。答案:主人公香雪是个纯真善良、自尊自爱、执着追求新生活的美丽少女形象。9.解析:A项,“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后文的故事情节与王木匠“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并无关联。C项,“确有其人”错误。“大致还不错”“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说明王木匠所

讲的故事大体是真实的,但也有个人加工的成分,所以是不是“确有其人”不能确定。D项,“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误。从原文最后一段看,他没有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不是因为追求手艺完美,而是因为国家正遭受日本侵

略,社会生活不安定。答案:B10.解析:“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误,小说的主题就是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结构并不能使主题更加多元。答案:D11.解析:首先,要回到原文,寻找到王木匠讲石门阵故事的内容,从中找到使用反复手法的地方:“那条小街上

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重复,“小耳朵的心是在……”“八字胡子的心是在……”“麻子的心是在……”重复,“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重复,“麻子还在想……”“八字胡子还在想……”“小耳朵还在想……”重复。然后

,结合王木匠讲故事的背景、小说具体内容和反复手法的一般作用来分析,可以得出答案。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③能够突出人物形象,比如,文

中使用反复手法写小鬼子进村前反复确认八路军已经走了,写出了他们的胆怯。12.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筛选出与“门”相关的内容;其次,结合相关情节和小说主题来分析“门”的含义。“门是用砖头堵的”,这里的“门”是真

实的门;“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等句中的“门”是经过故事加工了的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前一个“门”指国门,后一个“门”是指百姓自家的门。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

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基础过关训练8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

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1.解析:B项,“花蕊”的“蕊”应读“ruǐ”,“撼卫”应为“捍卫”;C项,“籼稻”的“籼”应读“xiān”;D项,“掖着”的“掖”应读“yē”。答案:A2.解析:形容话传播得很广,用“流传”;“既然”表示前提,“如果”表假设,③句应用“既然”。

答案:B3.解析:A项,“刻骨铭心”和“难忘”语意重复。答案:A4.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C项,“约”和“左右”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D

项,搭配不当,“关于……感慨不已”不搭配,“关于”改为“对”。答案:B5.解析:先确定开头句,这一句应该是紧接“奋斗”。②④③⑤为排比句,不能分开,⑤最重要,可以看成结论。答案:D6.解析:无“工作之谨慎”。答案:C7.解析:无“心理描写”。答案:B8.答案:①自古以来就流传着“

民以食为天”的说法;②毛泽东曾经说过,吃饭的事情最大;③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④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9.解析:材料二原文是“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答案:C10.解析:B项,“培育出

了亩产500公斤、83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表述错误,因为有的梦想还没实现。答案:B11.答案:(1)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

不小气不吝啬。”(2)现实意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说人要生活,追求钱财是合理的;但不能只一味追求钱财而失去道德的准绳,应光明正大索取,干干净净做人。“该用则用”,是说要按照必需、可能的进行合理性消费,反对奢侈、浪费性消费;小气吝啬,变成守财奴,也失去了占有财富的意义。作

为青年人的我们,要树立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财富观。基础过关训练9*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1.解析:C项,分别读shèn/chān,bàng/pāng,yàn/yè。A项,分别读ǎi,yì/shì,pǐ;B项,分别读qiàng

,sǒu/suō,fǔ;D项,分别读xún/xùn,nì,líng/léng。答案:C2.解析:A项,“祥细”应为“详细”;B项,“报谦”应为“抱歉”;C项,“糖份”应为“糖分”。答案:D3.答案:A

4.解析:A项,“熙熙攘攘”指的是人来人往,这里使用对象错误;B项,“不约而同”应该改为“不谋而合”;C项,“座无虚席”和前面的“座位”重复。答案:D5.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删去“我们组”;B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C项

,句式杂糅,应该删去“为了”。答案:D6.解析:语境强调的重点是张秉贵同志注重仪表,排除A项和B项;另外,“注重仪表”是对“天天服装整洁,容光焕发”的总说,应放在前面。答案:C7.解析:B项,促使张秉贵从此树

立了要为人民服务好的理念还有党支部书记说的话。答案:B8.解析:D项,这里的新闻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类人。答案:D9.答案:①先通过柜台三件小事写出了张秉贵同志热心为民的服务态度;②回顾他辛酸的童年经历和在旧社会的遭

遇,点出他热心态度的原因;③通过顾客对张秉贵的温暖回馈,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继而激励他更热情诚挚地为人民服务;④用读者对张秉贵精神的赞美和传扬表现出“一团火”精神在延续。10.解析:意在表明的是张秉贵的“一团火”精

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答案:B11.解析:D项,“实体零售行业的不景气”的原因错误,另外,重提“一团火”精神的意义错误。答案:D12.解析:这道题的有效信息主要在文章的最后一段,通过归纳与概括不难得出答案。答案:①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

②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③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基础过关训练10*“探界者”钟扬1.解析:A项,“奇葩”的“葩”应读“pā”;B项,“奠定”的“奠”应读“diàn”;C项,“悲怆”的“怆”应读“chuàng”,“毛坯房”的“坯”应读“pī

”。答案:D2.解析:A项,“包罗万相”应为“包罗万象”;B项,“帐蓬”应为“帐篷”;D项,“富有文彩”应为“富有文采”。答案:C3.解析: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这个句子在第一段末尾,并且句末的标点符号是句号,由此可

以初步断定这句话是承接、总括上文的。再从四个选项来看,选项都是概括性的语言。而A项“这五次物种大灭绝”紧承上文的“五次演化”,“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是对演化原因最恰当的分析。答案:A4.解析:“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这里搭配的对象是生命,应该用

“演化”。“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偶然”着眼于意外,结合语境来看,应该用“偶然”。文段谈的是有关生物的内容,应该选用“多样性”。“不堪重负”指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答案:D5.解析: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层意

思: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得地球承受的生态压力巨大。由此可以判断“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不是“数量庞大的人口”,故此,最恰当的修改是C项。答案:C6.答案:B7.解析:由文中“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

集到了……鼠曲雪兔子”可知B项错误。答案:B8.解析:“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钟扬冒着生命的危险收集种子,A项的表述过于拔高。答案:A9.解析:主要从普通人和科学家两个角度来谈钟扬的优秀品质即可。答案:个人生活(普通人):不计较得失,对生活品质不讲究。理想追求(科学家):不怕吃

苦,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勇于奉献,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用满腔热忱投身科研一线。10.解析:结合文本内容“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分析,“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错误。答案:B1

1.解析:A项,“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有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分析可知,因

果关系错误;D项,结合材料一最后一节内容分析“遵照他的愿望”属于无中生有。答案:B12.答案:①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②严守规程的谨严精神;③填补空白的探索精神;④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基础过关训练11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1.答案:D2.解析

:B项和例句相同,均表示引用。A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特定称谓。答案:B3.解析:前两空,“具备与海权相匹配的实力”是“穿越东海南海的激流暗礁”“不被人欺”的必要条件,“只有……才能”符合。“穷兵黩武”指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与后文“自卫反击

”构成反义并列,“不是……而是”属于反义并列。答案:D4.解析:注意“激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在质量上追求卓越”“促进国家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的先后顺序。答案:D5.解析: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深谋远略: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答案:①当务之急②深谋远略③精益求精④持之以恒6.解析:“提高”对应的是“技能”,“加强”对应“职业教育和培训”。答案:广大企业要着力提高从业人员

素质技能,加强质量职业教育和培训,培育质量职业精神。7.解析:“要耐得住寂寞,同世界脱节,用自己的技能和手艺改变世界”混淆是非,第三段是“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同世界脱节”是人们的误解。答案:C8.解析:引用作家的话是为了论证职业与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答案:B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尤其是需要探究相关情节思路,题干表述为“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从最后一段具体得出结论,需

要符合时代需求,要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相关的社会问题,注重气质的最终选择。答案: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经受住用户挑剔眼光的检验;工匠精神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流。10.解析:C项,“格局略显狭隘”说法不正确,格局没有显得狭隘,这里无

中生有。答案:C11.解析:A项,材料二中“初心”是指做工匠的初衷、最初的原因,不是指孩子的心思。答案:A12.答案:(1)关系:两者是辩证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条件,卓越是优秀的升华。(2)分析: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础,精益求精、

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德国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

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对卓越的追求,让他们在各领域一骑绝尘。基础过关训练12芣苢插秧歌1.解析:B项,“半霎”的“霎”应读“shà”;C项,“莳”应读“shì”;D项,“胛”应读“jiǎ”。答案:A2.解析:薄:语助词,

无实在意义。答案:A3.解析:《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答案:D4.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和“范围”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成“扩大”。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跟“和”搭配,应把“和”改成

“还是”。答案: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5.解析:“体察”是体会观察,比“观察”含义丰富,结合语境,选用“体察”。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

明。语境强调区别大,选用“大相径庭”。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语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选用“发扬蹈厉”。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

点办的。语境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顿挫”合适。答案:D6.解析:语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A、B。C和D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答案:C7.解析: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

兴手法。答案:C8.答案:这种过程在诗中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

”,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9.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

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10.答案:重章叠句11.答案:①全诗以“桃之夭夭”起兴,热烈而真诚地表达了对

新娘的赞美和祝福。(总)②以艳丽盛开的桃花设比,赞美了新娘的美丽贤淑;以桃树开花、结实、枝繁叶茂起兴,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子孙繁衍、家庭兴旺昌盛的良好祝愿。(分)③艳丽的桃花、丰硕的果实、茂盛的桃枝和新娘

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比兴结合,铺垫渲染,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总)12.答案:《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

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由于意识到是猃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起居”,因此,他对猃狁满怀怨恨,在对猃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13.答案:诗歌前三章用“采薇采薇”开头,

章句的重叠使诗歌在韵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用“采薇采薇”起兴,引出诗歌后面要叙述的内容,写诗人因猃狁入侵,服役从征,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14.答案: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后一

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15.答案: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二是寒冬时节

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16.答案:这首诗歌以时间为顺序,以抒情主

人公情感逐层递进的方式组成的结构。在时间顺序方面,诗歌以“苗”“穗”“实”的顺序表明时间的推移;在情感表达方面,文中诗歌三节分别写中心“摇摇”“如醉”“如噎”,情感逐渐加强。因此,这首诗可以说有两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

二是情感顺序。17.答案:不一样。形容“行迈”(迈步)的“靡靡”,显然是指脚步沉重、缓慢;形容“音(乐)”的“靡靡”,指柔弱、颓靡的音乐。18.答案:在表示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的苦衷时。19.解析:“赶紧回去照看

好家里的鸭和鹅”理解有误,应该是“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答案:B20.答案:①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21.解析:“后

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错。第三句是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第四句说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了极致。并未提到“人祸”,也未揭露“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

答案:D22.答案:①《插秧歌》写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的赞美。②《悯农》写农民面对天灾的苦难,民生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基础过关训练13短歌行1.解析:B项,是句

中衬托音节的字,无实在意义。其他三项是介词,靠、用、凭借。答案:B2.解析:A项,没有实义;C项,问候、探望;D项,周、圈。答案:B3.解析:A项,均为动词,弹奏,敲击。B项,分别为动词,问候,探望;动词,保留。C项,分别为动词,归服,归顺;动词,回到,回归。D

项,分别为动词,断绝;副词,极。答案:A4.解析: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他三项是名词的活用。答案:D5.答案:(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6.解析:“希望自己能找

到明君良主”错误,应该是“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答案:D7.解析:先回答出“周公吐哺”的修辞,然后再结合典故的内涵回答出诗句的意图。答案: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明诗人像周公一样热切地期盼贤才的到来,使天下英才心悦诚服地归顺的愿望,也流露出诗人渴望一统天下的理想。8.

解析:B项,“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理解错误,“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表现的是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答案:B9.答案:《情诗》:①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②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③表现了诗人渴望施展才华(或诗人渴望自由、一展抱负)的情感。《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表达了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10.答案:①人生短暂,华年已逝,

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②在有限的人生中,勃勃雄心不能消沉,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能停息。③人总是要死的,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④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能听凭上

天安排。⑤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暮年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⑥人生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只要符合诗意即可)11.答案:示例一:我为亳州名人曹操点赞。理由是:你胸怀大志,“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你的雄心;你壮心不已,“青梅煮酒论英

雄”是你的壮志。步出夏门,你老当益壮,自比千里老马;蒿里苦寒,你痛彻心扉,体贴百姓。你,是一个英雄!示例二:我为亳州名人庄子点赞。理由是: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真经。他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安时处顺,穷通自乐。其散

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12.解析:①处从曹操、李白的诗句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或抒发豪情,或宏伟抱负,再结合欧阳修的名句,可知所述文段与“理想”或“梦想”有关,可概括出要填内容与“中华文明史是一部与梦想有关的历史”相关;②处从“东汉末年,曹

操慷慨赋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处,可概括出要填内容与“曹操不屈服于命运,不断奋斗,心怀梦想,去不断追求的壮志豪情”相关;③处从“一千三百年前,李白曾吟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处,可概括出要填内容与“李白不拘流俗、不怕艰难的理想与伟大抱负”相关。答案:①从来都是一部放飞梦想的历史②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豪情③不拘流俗、不畏艰难的浪漫幻想的宏伟抱负基础过关训练14*归园

田居(其一)1.解析:“西晋”应该为“东晋”。答案:C2.解析:不是夸张手法,应该是拟人手法。答案:D3.解析:分别对应的是春夏秋冬。⑥句有“寒梅”“经冬”,可知写的是春天。③句有“白雨跳珠”“卷地风来”,④句有“梅子留酸”“捉柳花”可知写的是夏

天。②句有“寒雁”“单飞”可知写的是秋天。①句有“六出飞花”(雪花),⑤句有“北风回”,可知写的是冬天。答案:C4.答案: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

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阴”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阴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5.答案:(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2)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6.解析:方,四周围绕。答案:B7.解析:应该是“喻指官场生活”。答案:A8.解析:“随意拈取”说法不妥。答案:C9.解析: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是写思念故乡。答案:C10.解析:全诗是写诗人辞官

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答案:D11.答案:“迢迢”写了距离之远;“皎皎”写了星光之亮;“纤纤”写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对写景、写人起到了景情并生的作用。12.答案:反衬。以“盈盈”之水美、“脉脉”之情美与“不得语”之残酷形成巨大的矛盾反

差,情景并生,从而更加哀怨动人。13.答案: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14.答案:“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15.答案:转折16.答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17.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8.答案: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19.答案: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基础过关训练15梦游天姥吟留别1.解析:A.天台:t

āi;C.殷:yǐn;D.剡:shàn。答案:B2.解析:B.渌:清澈;C.因:依据;D.中:名词作状语,从中间。答案:A3.解析:A.以:①而,②用;B.而:表示修饰关系,译为“地”;C.之:的;D.已:已经

。答案:A4.解析:向来:古,刚才,先前;今,从来,一向。答案:B5.解析:仙人就是以霓为衣,以风为马,没有运用比喻。答案:C6.答案:C7.答案:(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2)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3)谢公宿

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8.答案:B9.答案:D10.解析:“横向”“纵向”换位。答案:B11.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12.答案: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

。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景象,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13.解析:迢迢,远远的意思。句中没有“千里跋涉”之意。答案:A14.解析: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是“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答案:B15.答案:①课文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

不在其中;而《古风》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同游。②课文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的思想。16.答案:末四句描写了现实生活景象,此处由幻想到现实,抒发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残暴叛军的切齿痛恨,表达了诗人忧

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基础过关训练16登高1.解析:B项,“飒”读为“sà”,“逮”读为“dài”;C项,“荆”读为“jīng”,“讣”读为“fù”;D项,“匕”读为“bǐ”,“亘”读为“gèn”。答案:A2.解析:“新”是“刚刚”的意思。答案:C3.解析:A.古义:极其,副词

。今义:与“甜”相对的不好的味道。C.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爱人(女方)。D.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答案:B4.解析:律诗偶句要押韵,中间两联是对偶句。答案:B5.解析:写的是白居易。答案:C6

.解析:分别从横(空间)、纵(时间)两个方面着笔。答案:D7.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8.解析:B项无“人生无常”的感慨。答案:B9.答案:全诗写登高所览

之景,雄浑苍莽;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通篇语言凝练,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粗看好像“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诗

人抒写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10.解析:解答本题应从构思、布局入手,结合诗贵含蓄这一基本原理和用笔曲折多姿进行剖析。纪晓岚所云“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可作为参考。答案:这样

写显得布局奇特,用笔曲折,构思奇巧,含蓄曲折地把诗人思念儿女、体贴妻子以及自己深沉的爱说透。11.解析:想象相聚的欢乐与眼前实景形成反衬。答案: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之乐,反衬出今日相思之苦,但仅悲而不伤,语气中肯,充满信心,深得顿挫之法。12.解析:解答时首先要

找到关键字,其次要运用借景抒情的理论谈作用,一切便迎刃而解。答案:“清”“寒”;也写出了自己身世的清寒;用的是融情于景的抒情手法。13.解析:典故的含义可从注释中领会,而杜甫的身世在答题时也不能不考虑,在此基础上,读后的感觉也就好说了。答

案:表达了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无穷感慨,这里用的是自我解嘲的语气,读后令人更感辛酸。基础过关训练17*琵琶行并序1.解析:“钿”读diàn,“虾蟆”读háma。答案:C2.解析:A.闲—弦;B.房—舫;C.喳—哳

。答案:D3.解析:“语”是曲,名词。答案:D4.解析:A.“突出”:古义,突然发出;今义,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C.“整顿”:古义,整理;今义,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D.“向前”:古义,之前的,原来的;今义,朝向前方。答案:B5.解析: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

俗的文学艺术。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东西南北客:指居处无定之人。答案:B6.解析:D项是判断句,其余几项均是状语后置句。答案:D7.答案

:(1)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8.解析:只有对比,没有映衬。答案:C9.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悲凉氛围;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描写映于茫茫江

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

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10.解析:A写琵琶女的色艺双绝,以致遭人忌恨。B写琵琶女的受追捧。C写琵琶女的奢侈生活。D写琵琶女的悠游自在。因此,应选A。答案:A11.解析:只有B、C项写出了琵琶女的生活现状,但是B更侧重于琵琶女受人冷落,自怨自艾。C项

写出了处境,故而选C。答案:C12.解析:注意下文提示中的“感慨”。答案:C13.解析:可以运用排除法。②处填写的应该押韵,排除A、B、D。答案:C14.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

“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15.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抱膝灯前影伴身

”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答案:(1)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2)诗的语言朴实无华。16.解析:前两联以抒发感慨为主,这从字面即可理解。

颈联在哲理中蕴含着豁达的情怀。而“长精神”自然是高昂的。答案:诗人抒发了心中的激愤和人世沧桑的感慨。表示了坚持理想和寄希望于未来的坚定信念。表现出豁达的情怀。诗中跳荡着高昂的情调。17.解析: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大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这一点也应

牢记。答案: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说明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基础过关训练18念奴娇·赤壁怀古1.解析:A项中“纶”应读guān;B项中“芒”应读máng;C项中“累”

应读lěi。答案:D2.解析:A项“伦”应为“纶”;C项“玉”应为“瑜”;D项“倍”应为“备”。答案:B3.解析:“风流”分别是“有文采有功绩”“流风余韵”。“故”分别是“旧”“衰老的”意思。答案:D4.解析:当“旧”讲。答案:D5.解析:代指曹操水军。答案:C6.解析:“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

决定的”表述有误,不是由内容决定的,而是由词牌的要求决定的。答案:C7.答案:(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8.解析:D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

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答案:D9.答案: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

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10.解析:B项,“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是借喻,不是借代。答案:B11.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

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

“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12.答案:比较项记承天寺夜游游承天寺登月台过方丈时间秋天,月夜秋天,月夜人物知己,张怀民知己,方丈起因即景起情:月色入户,寻与乐者即景起情:秋日风起,欲涤市尘经过

步于中庭,赏月,观树影游于殿外,赏月,观树影13.解析:这道题把古文鉴赏和古典诗歌鉴赏融而为一,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们要准确理解作品的意境,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另外,也不要忽视诗人的写作背景,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

,运用想象,填补诗中描述的空白。答案:散文末段两个反问句引出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只因今夜此时两个“闲人”而变得不平凡起来。这一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意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

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不排除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诗歌结尾一联体现出诗人对尘世生活生灭相斗,都如泥牛一样虚妄无归,渴望超脱尘世进入纯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露了宁愿淡蔬菽水而欢,居家含饴弄孙以明志,而不愿曲意逢迎的高洁情怀。基础过关训练19*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解析:B项中“戈”应读gē;C项中“羹”应读gēng;D项中“尽”应读jǐn。答案:A2.解析:B项“概”应为“慨”;C项“胪”应为“鲈”;D项“雀”应为“鹊”。答案:A3.解析:A现代汉语语

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碧梧老枝”;B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D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答案:C4.解析: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脍”指把鱼、肉切细,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答案:A5.解析:封,册封

。答案:D6.解析:B是比喻,其他三项是借代。答案:B7.解析:A项,辛弃疾应为南宋词人,而苏轼为北宋诗人;C项,认为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不妥;D项,认为辛弃疾也会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是正确的,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为豪放词的代表作。

答案:B8.解析:断鸿/声里答案:B9.答案:(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0.解析:“侠肝义胆”的评价,有悖原诗意——词中所歌颂的英雄都是与国家命运相系,并非个体的“义士侠客”。答案:B11.

答案:孙权的风流余韵虽荡然无存,但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却历历在目。虽处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却能出现和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写孙权既激励自己,又担忧时局。12.答案:此句化用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典故。孟

子话的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而本词作者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这是词人的愤激之语。13.答案:词的下阕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

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就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酣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也表露无遗。前人评曰:“味稼轩之词,词中有戏”。真是十分精当。14.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

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15.答案:“夜夜”表非止一夜,“听读”写明月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诗句表现诗人被贬独游的孤独、忧愤

,对明月相伴的感谢之情以及和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基础过关训练20*声声慢(寻寻觅觅)1.解析:B项中“埋”应读mán;C项中“乍”应读zhà;D项中“禁”应读jīn。答案:A2.解析:A项“经”应为“禁”;B项“带”应为“戴”,“必”应

为“毕”;D项“佳”应为“嘉”。答案:C3.解析:“销”是“焚烧”的意思。答案:A4.解析:A“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B“讳莫如深”原指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后指事情瞒得很紧。C“尸位素餐”指占有职位而

不尽职守。D“无独有偶”指虽罕见,但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含贬义。答案:D5.解析: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是一个词即“怎么、怎样”之意。答案:B6.解析:“醉花阴”这首词是作者早年的作品。答

案:B7.解析:考查对词牌的常识,也考查诗歌背诵。答案:D8.解析:写题解要紧扣题目,有的放矢。把与本题有关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为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神。可有可无的或无关的内容都应尽行删去。因此,题解

的文字要力求简明扼要,详略得当,一般应控制在几十字到一百字左右。文章长、内容丰富的,题解可适当长些。答案:杜甫《春夜喜雨》——这首诗是唐上元2年(公元761)杜甫定居成都,建起草堂时写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抒发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之情,寄托着杜

甫希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本诗的题目言简意赅,是理解诗意的钥匙。它既点明了所写对象发生的季节——春,时间——夜,对象——雨;又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喜。全诗就是紧扣这几点来写的。9.解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是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答案:B10.答案:后期经过战乱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词的情调十分低沉,自己的晚境,孤苦飘零

,看到菊花枯萎凋落,堆积一地,就像看到了自己。人憔悴,花也憔悴,花枯萎,人瘦损,物我两化,情景交融,满地黄花寄托了词人无尽孤寂哀怨之情。11.解析:A项“直抒胸臆”错误,应该是含蓄深沉。答案:A12.答案:示例一虽然这首词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以传递的感情是相

同的,书写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打在梧桐上或者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点点,不断重复,凄清悲凉。这雨点虽然是打在叶子上,可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却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示例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

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着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是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基础过关训练21劝学1.解析:驽马是指劣马。答案:D2.解析:“暴”同“曝”,晒。答案:A3.解析:“彰”是“清楚”的意思。答案:C4.解析:①

⑤⑥句是代词,②句是动词,③④⑦⑧句是助词。答案:B5.解析:连词,表并列关系。答案:D6.解析:A项,“日”名词作状语。C项,“水”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上”“下”名词作状语。答案:B7.解析:A.古义:爪子、牙齿。今

义:比喻“帮凶、走狗”。C.古义:寄居存身。今义:把思想感情放在具体人身上或事物上。D.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答案:B8.解析:B项是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B9.答案:(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吾尝终日而思

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0.答案:D11.答案:C12.解析:B是顺承关系,其他都是转折关系。答案:B13.解析:“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答案:C14.答案:(1)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2)积累

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3)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15.答案:ACEGHJ16.解析:这里应该是“歧路、岔道

”。答案:B17.解析:第一段说明的是“教育”对人的影响。答案:A18.答案:(1)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2)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

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是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参考译文】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

国、夷族、貉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它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吹来,苇穗折断,鸟蛋打破,小

鸟摔死。它的窝不是不完善,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临七百多尺的深渊。它的茎并非能长到这么高,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

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臭水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时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外出交游时一定要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

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梧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射

箭;赶一千里路程,即使还有一两步没能走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驾车;伦理规范不能贯通,仁义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要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

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基础过关训练22*师说1.解析:A.“受”同“授”,传授。B.“不”同“否”。D.“属”(zhǔ),同“嘱”。答案:C2.解析:A.古义:从,跟从;

而,而且。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B.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D.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答案:C3.解析:②道,风尚;④师,从师学习;⑥无,无论;⑧从,跟从,动词。答案:B4.解析:①④⑧意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形容词活用为

名词;⑦⑨⑩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C5.解析:都是被动句,用“于”表被动。其他是状语后置。答案:C6.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7.解析:①句中的“惑”是

名词,②句中的“惑”是形容词。③句中的“所以”表原因,④句中的“所以”表凭借。答案:C8.解析:A句与例句是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C介宾后置句,D陈述句。答案:A9.解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理解错误。“彼童

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是就教授的内容而言的。答案:B10.答案:(1)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以从师为耻,这真糊涂了。11.解析:“劝”是勉励

的意思。答案:C12.解析:都用于主谓之间。A项,①是“因为”,表原因;②是“来”,表目的。B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①表并列,②表转折。D项,①表推测,大概;②代词,他的。答案:B13.答案:C14.解析:A项,“后

代的事迹”错;B项,“作者对自己因为身体有病而没能给杨巨源送行感到非常惭愧”错;C项,用意不在于表达担忧之情。答案:D15.解析:(1)注意“传”“工”“图”的翻译。(2)注意“长”“属”“和”的翻译。(3)注意“莫”“诫”“去”“法”的翻译。答案:(1)汉代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

后世擅长画画的人又将他们的事迹画成图画。(2)京城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跟着唱和。(3)故乡里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为榜样。【参考译文】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一同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

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能。汉代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世擅长画画的人又将他们的事迹画成图画。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

。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能用《诗经》教育后辈闻名,一旦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和现今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而今杨巨源和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外出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

?马有多少匹?路边的观众也有叹息知道他是贤能的吗?而史官也能大力弘扬他的事迹,继二疏的事迹之后为他作传记吗?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也就不必考虑了!然而我听说杨侯的辞归,丞相中有

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跟着唱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情吗?古人与今人相同与不同,不得而知啊。中

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杨侯刚成年,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现在回到故乡,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里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

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为榜样。古人所谓的“乡先生”,逝世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基础过关训练23反对党八股(节选)1.解析:B项,“恐吓”的“吓”应读“hè”。答案:B2.解析:A项,“载”应为“裁”;B项,“淬”应为“悴”;D项,“泱”

应为“殃”。答案:C3.解析:“卑劣”和“卑鄙”都有“言行恶劣,不道德”之意。“卑劣”比“卑鄙”程度重,即卑鄙而恶劣;“卑鄙”比“卑劣”的程度轻,如卑鄙无耻。“妨害”和“妨碍”都有“使不顺利”之意。“妨害”指使受损

害,着重指有损害,程度较重,对象除了工作、学习等之外,还常是革命、和平、健康、治安、利益等;“妨碍”指使不能顺利进行,着重指给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程度较轻。对象常是工作、进步、学习、交通、视线、活动等。“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都是党八股的危害,后者程度更重,二者应

是递进关系。答案:C4.解析:A.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事情办得不圆满,引起别的麻烦。B.八竿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联。C.快刀斩乱麻:比喻办事果断,抓住关键,迅速地解决复杂的问题。用在此处不恰当,

应用“不管三七二十一”。D.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喻说话办事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也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答案:C5.解析:B.“通篇都是西方学术名词的句式冗长、累赘”结构混乱,应改成“通篇都是西方学术名词,且句式冗长、累赘”。C.“通篇运用空洞辞藻

……”搭配不当,把“运用”改为“堆砌”。D.赘余,去掉“使人听了入睡的平淡叙述的语言”句子中“的语言”。答案:A6.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括号前的句

子中“没有”一词,是否定“板着面孔教训人”,从括号后的内容“语言生动诙谐”来看,括号中应该是肯定相关的内容。选项中有“而是”关联词的句子正好与括号前的相对应,所以答案为B。答案:B7.解析:“文章整体上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不正确,应是“采用了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答案:A8.答案:事例

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9.答案:共分四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第二层从“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到“……可是怎么敢看呢”。第三层从“长而空不好……”到“……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第

四层从“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到完。第一层:提出分论点。第二层:批评了长而空的文章,指出其危害,从反面指出了写短小精粹文章的必要性。第三层:批评了短而空的文章,同时强调文章的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第四层:正面指出目前我们要写短小

的尤其是要有内容的文章。10.答案:(1)作者用《资本论》的例子证明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不能盲目追求文章形式上的短,文章的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的观点。(2)文章在批评了长而空的文章不

好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写短小精粹的文章。但是也要避免出现另一种倾向——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短。作者用这个例子扣住分论点,强调了文章形式上的长短一定要服从内容上的需要,突出了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这样就使论证始终围绕反对空洞,提倡有内容这个中心话题。论证严密,有很强的逻辑力量。11.解

析:这篇文章采用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即从批判错误中来阐述正面的主张。答案:先摆现象,运用比喻,使用引用论证,阐发自己的主张,即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正面说“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反面说“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12.解析:

B项,“更要”错误,“看读者”和“看听众”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答案:B13.解析:C项,“引用论证”错误,应该是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答案:C14.解析:B项,原文为“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C项,“不提倡”错误,原文为“坚决反对”。D项,“一

切人民”扩大范围。答案:A15.解析:它是一种生存比赛活动,参加比赛的人不与正常社会接触,全凭网络取得生存条件。答案:D16.解析:唐代文化既“强势”,又非常“优秀”。答案:A17.解析:原文第五段为“认真继承要一辈子。认真以后再写作,恐怕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

可知“要认真继承”错误。答案:C基础过关训练24拿来主义1.解析:B项,“倏”读音为“shū”,“孱”读音为“càn”;C项,“撰”读音为“zhuàn”;D项,“颉”读音为“jié”。答案:A2.解析:A项,“沮”为“诅”;B项,“涩”为“啬”,“上”为“尚”;C项,“顷”为“倾”,“灸”为“炙”

,“栩”为“诩”;D项,“贮”为“伫”,“殒”为“陨”。答案:A3.解析:第①题最容易突破。“看中”指经过观察,感觉合宜;“看重”指看得起或看得很重。从语境看,应选“看重”,故排除B、C。“处治”是指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的惩治,语境较重。“处置”除有“办”的意思外,还有“安置”“发

落”的意思。“处置”既适用于人,又适用于事物。“处治”适用于人。从语境看,④应选“处治”,故排除A。答案:D4.解析:A项,“礼尚往来”的意思是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夫妻间的理解支持、关心照顾不属于这个范畴;B项,“故弄玄虚”是贬义短语,用在此处感情色

彩不当;D项,“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前边再用“吃……剩的”修饰,语意重复。答案:C5.答案:B6.解析:“枪炮”运用了借代,指战争;“大门”“钉子”运用了借喻,分别指“国家主权”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答案:B7.解析:

A项“进步”;B项“发扬国光”;C项“丰富”和“大度”都是反语。答案:D8.解析:A项针对的是言论自由方面,B、C只针对有用的一面。答案:D9.答案: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10.解析:从课文内容概

括,意思对即可。答案:“送去主义”是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这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送来主义

”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帝国主义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敝,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进程。“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

外国的长处,以便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11.答案:举尼采的例子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即自诩富有的送去主义是没有好结果的,尼采发疯就是一个典型。12.答案:原因: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推论:①闭关主义,实行不通。②送去主义,沦为

乞丐。③听凭送来,大受其害。结论:所以,要自己来拿。13.解析:A项,“两文中的‘拿去(送去)’实质相同”理解错误,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是批评“拿去(送去)”的。答案:A14.答案:①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怀疑其输出的价值和竞争能力。②不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不明白东西方

文化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的。③妄自菲薄,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15.答案:①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②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

我们不能妄自菲薄。③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虽有成就,但与西方相比发展较慢,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基础过关训练25*读书:目的和前提1.解析:④处应用逗号。答案:D2.解析: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胜券在握

:指一定能取得胜利。包含:里边含有。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异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答案:B3.答案: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4.解析

:根据语境,后文说“让人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让传统成为一种认同,一种精神给养”,可见前面应是说可以达到这一结果的方式或方法;让“传统”成为一种“认同”,一种“精神给养”,这是古典智慧解决现代问题的结果,空格处的内容应

与之相关。先说“读史通心”,这是大前提,然后才能“借鉴古典智慧”,最终“解决当今的难题”,而后面的句子就是“解决当今难题”的结果。A项,“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的难题,因为读史能通心”,选项把“读史能通心”放在后面,不如“解决当今难题”与后文连接更自然;B项,先从“解决难题

”入手,然后谈做法,这与横线后面的内容不连贯;D项,“通过读史通心”滥用介词“通过”,与后文“让”连用,缺失主语。答案:C5.解析:A项,“其本身没有意义”错误,原文是“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B项,“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错误,原文是“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D项,“选择能考察我们心灵感受的作品”错误,原文是“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

万条”,并不是“每个人”。答案:C6.解析:文章主要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答案:D7.答案: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

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A.有误,原文是“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如果选择不当,书籍将成为毒品”,和原文不符

。B、C、D正确。答案:A9.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这句话可理解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就会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这么一来,他真的

浸润在文学的怀抱中,从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答案:示例: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自己最爱好的作家,那么,他与作家之间便很容易在心灵上产生联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浸润在作家所创设的精神世界里,更容易从书籍中吸收灵魂的食粮,从而真正达到读书成就自我的目标。(言

之成理即可)10.解析:第一问,依据第1段中的“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才可以叫做艺术”和“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读书法”可推知,这里的“艺术”指的是好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态度。第二问,

分析语句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这句话位于第1段,内容上,开宗明义,点明怎样读书才是艺术的观点;结构上,照应文题。答案:意在强调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或一种好的读书态度。作用:①照应文章标题。文章标

题为“读书的艺术”,此处与标题相呼应。②表明作者的观点。作者在文中谈的正是如何读书的问题。基础过关训练26*上图书馆1.解析:A项,白炽(chì)灯;B项,自吟啸(xiào);C项,氛(fēn)围。答案:D2.解

析:A项,讲授;C项,画像;D项,合拍。答案:B3.解析:①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强调的是赞许和赞美。②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③乐而忘返:沉迷某种场合舍不得回去。④随心所欲:一切由着自己的心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答案:赞叹不已别出心裁乐而忘返随心所欲4.答案:除了市民可以直接到图

书馆进行借阅,深圳还自主研发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5.答案:深圳各个区还有区的书城6.解析:A项,“老师们教的并不多”说法错误。答案:A7.解析:B项,这是一种时间顺序。答案:B8.解析:A项,“公书林”错,应是清华大学图书馆;B项,应该

是“‘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C项,原文是说“部分地满足了”。答案:D9.解析:D项,原文是说“汉字之美,还在于它举世无双的刻画、书写之美”。答案:D10.解析:B项,文章第②段

中画线语句是反问句。答案:B11.解析:A项,原文是说“标志着汉语言文学正式诞生”;B项,应该是“相比甲骨文”;D项,原文是说“在刻符基础上形成的甲骨文,具有了旷古绝世的美感”。答案:C基础过关训练27故都的秋1.解析:A项,“落”应读luò;C项

,“譬”应读pì,“索”应读suǒ;D项,“歧”应读qí。答案:B2.解析:B项,“耳根清静”应为“耳根清净”。指耳朵旁边很干净,也说“六根清净”。后常用以指根除欲念而无烦恼。C项,“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形容音乐轻快,舞姿柔美,“曼”是柔美,不是缓

慢。D项,“枉废心机”应为“枉费心机”,指白白花费心思。答案:A3.解析:比喻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两者不是同一类事物;第二,两者有相似性。A.无比喻;B.比喻;C.无比喻;D.反问。答案:B4.解析

:B.应先说“奇”,突出自己的总体印象,再说“有味”说明自己的感受。C.按空间位置应为: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D.按照从近到远,从白天到夜晚的顺序。“西山的虫唱”与“钓鱼台的柳影”调换一下。答案:A5.解析:本文总体格调

是清、静、悲凉,并非“色彩缤纷,气氛喧闹”。答案:A6.解析:此诗有三个韵脚,不押韵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必然处在第三句,故A、B可以排除。再从句意看,全诗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草未凋”),第④句应放

在第一。答案:D7.答案:形音(或声)色8.解析:这段文字融情于景,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整体品味,进而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落寞之感。9.解析:第①②句是提出身“在南方”常常想起北平之秋这一话题。③④⑤

⑥句具体描写了北国的秋景。答案:①②/③④⑤⑥10.答案:“蓝色”或“白色”是冷色,与清晨的“一椽破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等意象协调,突出了寂寞、冷落之感。11.答案:这一虚笔描绘,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

蕴,更加细腻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悲凉心境。12.解析: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写景抒情并不是现实的写真,而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怀念与遐思。答案:想象中的真实。从“能看得到、听得到、能够感觉到”等词语可以看出。13.解析:这段文字没有一个“情”字,但句句含情

,字字蕴意,其浓厚的感情全都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答案: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或景中含情,情景交融)。14.答案:B15.答案:第一段: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第二段: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1

6.解析:①有表示两者相比的事物。②运用博喻。答案:比起风烛的老年,正像是朝阳之与落日,春天之与秋季,早晨之与傍晚,花蕾之与残根。17.解析:“都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错误。答案:D18.答案:对比。作者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时间和

空间两方面的对比,突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突出其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19.答案:以冷色调为主的审美取向。和上文“清、静、悲凉”的特点相照应,突出了季节和地域特征,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20.解析:“实写”错误。答案:C

21.答案:本文以写北国的冬景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作铺垫,以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表达对江南冬景的赞美、热爱之情。22.答案: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

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写那种“明朗的情调”。基础过关训练28*荷塘月色1.解析:D项,“梵”读“fàn”。答案:D2.解析:A.剑→敛;B.翁→蓊辍→缀;C.没有错别字;D.婉→宛。答案:B3.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这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辨析近义词,不能

只是孤立地去分析词的义项,一定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灵活运用。解答此题我们可以联系课文,抓住“点缀”“漏着”这两个关键词去分析。如“点缀”,意思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答案:C4.解析:A“眠”指催眠;B.“丰姿”指美好的姿态

;C“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答案:D5.解析: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是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本文的感情线索。答此题应把握住这两点:①句反映的是由哀到乐的变化,②句仅能反映作者低落的情绪。答案:C6.解析:

A句中“超过”用词不当,应是“超出”;B句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粗看似重复啰唆,实际上写出了荷塘四周树的错落有致,有立体感;C句中“风流”特指采莲男女不拘礼法表露爱情;D句是一个通感句,生动别致。答案:A7.解析:A句运用了暗喻;B句与C句运用了明喻;D项与例句均

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方法。答案:D8.解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全文都受这种低调情绪的影响,表达的感情既有忧愁,又有欣喜,既不热烈也不过于悲沉。再者,优雅美好的景色,使作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暂得自由而心系于美景。答案:A9.解析:这是个变式句,采用倒装的形式不是为了突

出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而是为了突出“蓊蓊郁郁”。答案:D10.解析:(1)本诗属南朝乐府诗;(2)本诗写一个青年女子从春到秋,从早到晚对所爱男子的相思。第三句中“莲子”是双关语,隐喻“怜子”,即爱你之意。第三句是说“低下头来细

思量我那爱你之心”。答案:(1)D(2)C11.解析:A项,应该是“对自由的向往”。答案:A12.答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13.答案: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

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作者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14.解析:B项,本段所描写的是想象之景,并非眼前所见。答案:B1

5.答案: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16.答案:①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③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

坚持操守和气节。基础过关训练29我与地坛(节选)1.答案:(1)sù(2)tānpǐ(3)tuì(4)yù(5)cù(6)juàn2.答案:(1)沧(2)弥(3)琢(4)恪(5)藉(6)详3.解析:审视语句连贯得体的能力。答案:D4.答案:(1)B(2)通感拟人

(3)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寓含对生命不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是地坛重新给予作者新的看待生命的眼光。5.解析:A项,“作者在选段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错误,选段中有不少细节描写。答案:A6.解析:注意理解句中“近”的含义,不单单是距离的近,更应该指地坛与“我”

内心的“近”。答案:①强调了“我家”与地坛实际距离确实很近;②更加充分地表达了“我家”与地坛的彼此缘分之深;③更加突出了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地坛就是“我家”,是作者的精神家园。7.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

闷、绝望到碰撞出一条生路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活、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作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作者感受到的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苍幽之下的那种醇厚深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味。

答案:第5段描写了地坛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作者眼中的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8.答案:到园子里去观察景物,在对景物的观察中获得对生命的感悟。9.答案:①作者笔下的景物,既平静又鲜活

,既清纯又灼烈,既明晰又模糊,既苍凉又微苦。②这样写,是与作者心境密切相关的。10.答案:作者这样写,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11.答案:①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②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

味道。12.解析:A.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B.“对生活的质问”错,下文“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及其下面一段中一连串扣问表明,这句话应是对自己命运的扣问。C.“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错误

,这句话批判的是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答案:D13.解析:注意从语境入手并联系现实考虑。下文“排名的用意”描述的内容就是“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的表现,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体会到作者的批评态度;文章前面围绕地坛的“安静”来描述,“安静”自然与此社会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流露出作者

在文学界的主张: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答案: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现实性(或针对性)。14.解析:对于地坛“安静”的特点要注意从多角度分析,即从表面的现象特点和内在的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入手。表面的特

点在文章②③④段可找到概括性的语句“喧嚣都在远处”“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提炼关键词即可;内在的深层含义与本文主题相联系,与作者的心境相契合,即“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答案:远离喧嚣(

“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不与世隔离;恒久而辽阔;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基础过关训练30赤壁赋1.解析:B项,“愀”的读音应为“qiǎo”。答案:B2.解析:A项,“戊”应为“戌”;C项,“雀”应为“鹊”;D项,“栗”应为“粟”。答案:B3.解析:A项

中“还”通“旋”,回转,掉转。B项中“属”通“嘱”,劝人饮酒。D项中“冯”通“凭”,乘。答案:C4.解析:B项,古今相同,皆为“大海”。A项,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C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D项,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答案:B5.解析

:A项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皆为介词,“在”;B项中的“于”是介词,“给”;C项中的“于”是介词,“被”;D项中的“于”是介词,“从”。答案:A6.解析:D项属于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答案:D7.解析:岳阳楼在湖南省的洞庭湖畔,赤壁在湖北省,因此可以断定省份。答案:上联:洞庭湖南省下

联:两千年湖北省8.解析:C项,另外二苏是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答案:C9.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0.解析:“下江陵”中的“下”应为“攻占”之意。答案:D11.解析:D项,“目的是赞扬曹操”有误。写曹操的

战绩是为了证明他是“固一世之雄也”,而今看来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答案:D12.答案: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13.解析:(1)注意名词作状语和反问句的翻译。(2)注意“寄”“渺”“哀”“羡”的翻译。答案:(1)向西

望夏口,向东望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2)就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14.解析:顾:看。答案:B15.解析:B

项分别是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形容词词尾。A项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都是表承接关系,于是,就。D项都是表承接关系。答案:B16.解析:可以采用排除法。答案:B17.解析:“流露出了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快的心情”错误,应是作者对前途、理想、追求、抱负感到迷惘。答案

:D18.答案:(1)假如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瞬间都没有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事万物和我们都是永不消失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2)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

出来了。(3)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歇息。【参考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

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

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

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的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

,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歇息。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

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

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基础过关训练31*登泰山记1.答案:(1)wèn(2)dènɡ(3)chūpú(4)lǚ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解释。“麓”

为“山脚”,而不是“山坡”。答案:B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也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由于”;可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等。另一种主要用法是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相同点。例句中的“以”表示“在”某个时间;A项的“以”相当于连词“而”,表顺承;B项的“以”表示原因;C项的“以”表修饰;D项的“以”用法同

例句,表示“在”某个时间。答案:D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①中的“漫”可译为“弥漫”,动词;②中的“漫”则译为“模糊”,动词;③中的“坐”与今义相同,动词;④中的“坐”同“座”,名词。答案:D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识记。D项中的

“桐城”标明作者的籍贯,而非流派。答案:D6.答案:(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7.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①②山的南面,③④山的北面。答案:B8.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A、B、C均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东”“廷”是名词作状语,分别为“向东

”“在朝堂上”。答案:D9.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B、C、D均为宾语前置句。A是判断句。答案:A10.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B、C、D均为干支纪时,A为帝王年号纪年。答案:A11.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数词的理解。A、B、D均为动词。C为数量词

,与现代汉语相同。答案:C12.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A、C、D三项无活用现象。B项“限”是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答案:B13.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A、B、D均为判断句。C项定语后置句。答案:C14.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

翻译。A项,“烛”是名词用作动词,照亮。应译为“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答案:A15.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释义。①②③④中“多、少”意相同。答案:D16.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到日观峰”的起始点应是“

日观峰”下面。答案:C17.答案:ACEFGH18.解析:九州不包括中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对于九州的具体分布说法不一,比较常见的九州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益、雍九州。答案:C19.解析:A项,徐、刘二人非作者“下属”。B项,万佛阁在“祖越寺”而不是“龙泉寺”。D项,

本文抒发的并非豪情壮志。答案:C20.答案:(1)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2)(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参考译文】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延绵数百里

。东边与边界接壤,南边环绕辽阳城,草木茂盛并且常常有好景致。我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从南边迂回上山,走了几里,抵达祖越寺。路途颇为险峻,在寺庙的禅堂稍作休息,然后登上万佛阁。该阁处于半山,沿着悬崖顺势而建,穿过悬空的

横梁而入。靠着栏杆放眼四周,寒风阵阵,于是在祖越寺过夜。当天是戊子日,我们顺着东山远望螺峰,沿着太极石攀登,走进岩石中的山涧。(从山涧)俯看万佛阁,已经在下方。从一览亭走弯弯曲曲的路由西向北而行,到达龙泉寺。晡时,前往香

岩寺,一路上溪水曲折向东流,岩穴沟壑幽美深邃。第二天早上,寺庙的僧人设斋宴,(我们用过斋宴)然后起行,(路上)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此处空旷寂静自由自在,(不禁)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东峰山势高险,徐、刘二人满饮后再斟满。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

忧愁。从龙泉到这儿,一共二十多里,山崖、深池到处都有,悬崖、怪石接连出现,靠着突出的山石,俯瞰幽深的沟壑,奇花异草,如绣锦一般到处都是。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无边。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

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强壮的人都要匍匐地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下棋。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容下拐杖,路仅容双脚

。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着身子,在路上缓慢前行,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我们)坐在石头上,一位老人请我们吃麦饼

。刚好肚子饿了,我们吃得心满意足,问老人的姓名,他笑而不答,然后我们就到达中会寺。(到这)走了大约二十里路,因为疲惫,坐在僧人房间休息。过了很久,才从中会寺返回祖越寺。回望各座山峰,(它们)都像在天上一样。这座千山的美景,温润秀丽

,磅礴曲折,不可说尽。(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世间万物的规律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又是怎样的呢?以前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宗元而

显扬,而我地位低下、学识浅陋,不能使千山的胜景留传,姑且像这样粗略叙述它的概貌。期中自测卷1.解析:“人们有怎样的独立的实践活动就会有怎样的思想文化”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

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可知,人们的实践活动不能是独立的。答案:B2.解析:“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直接继承”说法错误,对前人的文化遗产的继承,都需要批判地继承。答案:C3.解析:材料一的基本观点是要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A项,论述的

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B项,论述的是考古的实质,未涉及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C项,论述的对象是“人生”,而不是人类文化遗产。D项,论述的对象中“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与人类文化遗产为交叉关系,不能用对“中国精神”的论述来阐述要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这一观点。答案:A4.答案:黑格尔辩证

法有合理的内核,但它是倒立着的;马克思“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正是批判其颠倒了关系;而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则表示自己赞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马克思对待黑格尔辩证法的看似矛盾的态度,正是他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

的表现。(意思对即可)5.答案:①“放一把火烧光”大宅子,这是一种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这种人不懂得历史不是凭空创造的,也不懂得文化的连续性。②“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是一种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这种人不懂得前人的文化遗产是前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后人必须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接受。6.解析:周瑜后来虽回归平凡,但也不失英雄本色。D项与本文呼吁和平的主题相悖。答案:D7.解析:B项,“由深有触动到不以为然”错,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

以为然到深有触动。C项,本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和平的梦,运用的是梦境再现的虚写法。有关艾草味、鼓角声的描写都是虚写。D项,由文中“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成为一介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答

案:A8.答案:①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②本文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

雄。9.答案:①不矛盾。本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也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②周瑜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在旷野、帐篷、鼓角声的背景下,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地闯入“我”的梦境里,这是在战场上足智多谋、建功立业的英

雄。然而,当“我”面对这样的英雄时,却宁愿其倒下,成为一介布衣。③英雄和平凡并不矛盾,和平的守卫者更是大英雄。小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淳朴至善的美好情怀,表达了作者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10.解析:文言断句。“务”意为“致力,专力从事”,其后应紧跟宾语,“欲朝廷别

白君子小人”意为要朝廷辨别明白君子小人,作“务”的宾语,故A处不应断开;“别白”是一个词,意为辨别明白,故B处也不能断开;“以谓”省略了主语“其”(赵抃),意为他认为,前后均应断开,即C、D处要断开;“

小过”意为很小的过失,其间不应断开,“小人虽小过”意为小人即使犯了很小的过失,语意完整,故E处不应断开,应在F处断开;“当力遏而绝之”意为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遏”与“绝”意思相近,用“而”字连接表并列

,中间不应断开,“之”作其宾语,两者之间不应断开,故G、H处不应断开。因此,本题应在C、D、F处断开。答案:CDF11.解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D项,《鸿门宴》中的“刑”也是动词,施刑罚的意思,二者含义相同。B项,文中

“比”的意思是“例,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无比”意为没有先例,“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意为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二者含义不同。C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意为丢失,与文中“亡他”的“亡”含义不同。答案:D

12.解析:理解文意。原文只提到赵抃在成都宽容处理聚众妖祀问题时“蜀民大悦”,并未提到他在益州实行严苛政策时也深得百姓拥护。答案:B13.答案:(1)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赵抃)弹劾检举不回避权贵幸臣,声名令人

敬畏。(2)赵抃制造了一百艘船,递送文书告知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去世后不能归葬故乡的,都从我这里出去。”14.解析: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心理。由原文“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可知,他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焚香告天”每日所做的事是用来表示自己心底无私。“不

可告,则不敢为也”,即不可告知上天的事情,他就不敢去做,由此可知,他做事遵守原则,坚守初心。“焚香告天”还可以让他保持警醒,不做违背本性之事。答案:①焚香告天,以示心底无私(正大光明、磊落坦荡)。②以这个仪式日日警醒(约束)自

己(坚守初心)。【参考译文】赵抃字阅道,是衢州府西安县人。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赵抃)弹劾检举不回避权贵幸臣,声名令人敬畏,京师称(目)他为“铁面御史”。他的谏言致力于要朝廷辨别明白君子小人,他认为:小人即使犯了很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

;君子不幸因过失失官(诖误),也应当保全爱惜,来成就他的德行。上书言说宰相陈执中没有学问和能力,并且有很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时做事以及奉命出使不合法度;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才能与职位不相称。这些人都被朝廷罢

免。欧阳修、贾黯因此得以留任。当时有名的贤臣,都依靠他得以安定。赵抃担任益州知州。蜀地地方偏远,百姓软弱,官吏肆意做不合法的事,州郡官员公开相互赠送财物。赵抃亲自作表率,蜀地的风气因此改变。赵抃担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素)难以治理,赵抃治理(御)虔州严厉但不苛刻,召集并告诫各县县令,让他们自主治

理各县。县令们都很高兴,争相尽力,监狱里因此常常没有关押的囚犯。在岭外做官的人死后,大多没有办法归葬故乡,赵抃制造了一百艘船,递送文书告知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去世后不能归葬故乡的,都从我这里出去。”于是到这里求助的人络绎不绝,赵抃都给他们一艘船,并送给他

们路费。赵抃被征召担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当时贾昌朝以故相的身份镇守魏地,赵抃将要巡察(按视)府库,贾昌朝派人来告知赵抃说:“在此之前,没有来巡察我的库藏的监司,恐怕这件事没有先例,你准备怎么办?”赵抃说:“

放弃巡察这里,那么其他郡县就会不服。”最终前往巡察。贾昌朝很不高兴。原先,朝廷下令招募乡兵,过了期限也未能完成招募,官员因此被判罪的有八百多人。赵抃奉旨督办此事,上奏说:“河朔之地连年丰收,所以应征的人少,请求宽恕他们的罪过,等待农闲时再行招募。”朝廷听从了他

的建议。获罪的官员们得到赦免,而招募的乡兵不久也随之满员。贾昌朝才惭愧而心服。赵抃担任成都知府。赵抃先前(向)在蜀地任职时,有人聚众非法祭祀妖邪,赵抃用严刑惩治了他们[治以峻法:以峻法治,状语后置]。到了这里,又发生了此类案件,大家都认为这次也免不了被严惩。赵抃

查明其中并无其他情况,就说:“这只是(特)饮酒过度罢了。”处罚了为首的人,释放了其余的人,蜀地百姓都非常高兴。恰逢荣諲被授予(除)转运使一职,英宗对他说:“赵抃治理成都,施行的是中和之政啊。”神宗即位后,征召赵抃回朝廷任知谏院。按照旧例(故事),从成都还朝的皇帝所亲

近的大臣,将要被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再担任谏官。大臣们对此感到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罢了,如果想要任用他(担任其他官职),也没有什么关系。”赵抃以太子少保之职辞官归乡。元丰七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朝廷

赠予他太子少师称号,谥号为“清献”。他处理政事,善于依据当地的风俗来处置,严厉宽松有所不同。他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夜里必定穿戴好衣冠露天焚香告知上天,如果是不能告知上天的事情,他就不敢去做。15.解析:“以新雁自况,表达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

答案:C16.答案: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17.答案:(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其间旦

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18.解析:补写句子。A处,由“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可知,我们希望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而“其实”意味着前面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因此我们应

该庆幸的是自己拥有与过目不忘相对的能力,根据后面的“因为遗忘可以……”可知,此处可填“自己拥有遗忘的能力”之类的内容。B处,此处所在的句子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前文说遗忘是有好处的,再结合横线前的“没有办

法也没有必要”和后文“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可知此处是说我们没必要记住所有的信息,故此处应填“记住所有的信息”之类的内容。答案:A自己拥有遗忘的能力B记住所有的信息19.解析: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和修改病

句。①处“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故可将“只能”改为“难以”。⑥处,“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是这位记者拥有超强记忆力的代价,“促使”意为推动使达到一定目

的,用在语境中不合适,故应将“促使”改为“导致”。⑨处,“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和“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是转折关系,故应将“虽然”改为“但是”。答案:语句:①;可修改为:拥有人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语

句:⑥;可修改为:这导致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语句:⑨;可修改为:但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20.解析:分析重叠词语的含义。“处处”意为到处、每处,“处”意为某个地方,前者范围更广,结合文中“地上初见冰

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可知,“处处”比“处”更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微微”和“早早”分别是程度副词和时间副词,“微”有稍微、略微之意,两个“微”字叠用,使程度更轻,结合“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

可知,微微更能表现黄色之浅;“早”指时间早,两个“早”字叠用,有比平常时间更早的意思,更能突出祥子拉车时间之早。答案: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处处”是“到处”的意思,比“处”范围更广,能

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黄色之浅;“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21.解析: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逗号在句中标示停顿,其表现力需结合画横线语句具体展

开分析。第①处画横线句中,“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是祥子逆着狂风拉车时的动作,叙述时如果中间不做停顿或仅用顿号做停顿便会显得动作连贯,减弱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感,但用两个逗号将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做较长的停顿,则更能够显出祥子拉车的艰难

吃力。第②处画线句中,使用两个逗号将“半天”从句子中独立出来,使这一时间状语更加突出醒目,强调祥子在狂风下“透不出气”“闭住口”的时间之长,而忍了半天才打出一个嗝,也凸显出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答案:示例一

:①处,两个逗号将“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示例二:②处的两个逗号将时间状语“半天”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闭住口”的时间之长,凸显了狂风

的猛烈和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22.解析: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分析两处“像……似的”的含义,需先结合画波浪线句的前后句分析其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对比品味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句,根据

“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可知,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故此处的“像……似的”具有否定意味,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2)句,结合前文“凉风飕进他的袖口”可知,祥子此时全身冷得像洗了冷水澡一样,“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使用了打

比方的手法,“像……似的”表示“与……相似”,表述更加形象。答案:①“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的意思是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②“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打比方,表示“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

……似的”表示“与……相似”。(3分)23.[写作提示]本题给出了两则材料。第一则说明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为人处世、行事治国,都须有礼,否则都无法成功;只有依“礼”行事,才有别于禽兽。第二则列举了生活中一

些无“礼”的现象,它们都与我国“礼仪之邦”的名称不相符,应该予以纠正。写作时要把两则材料联系在一起,既要指出有守“礼”之传统,又要分析无“礼”的现象,倡导人们知礼、行礼,把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写作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对生活中无“礼”的现象进行批

判。[参考立意]①让“礼”表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②倡行礼仪,从我做起。③践行文明礼仪,争做文明公民。期末自测卷1.解析:“比……更重要”逻辑错误。根据材料一尾段“艺术乡建深入发掘着乡村中地方性知识蕴含的思想观念和符号性意义,并在其与现代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

的契合中,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乡村文明的现代价值”可知,两句话之间是并列关系,二者同等重要。答案:C2.解析:“塑造人们全新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说法错误,“全新的”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艺术乡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要旨,以温和的方

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时代精神氛围中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塑造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答案:B3.解析:A项,材料一实现路径的第二条中有“人与自然”等内容,A项中虽然有“亲

近自然和土地”的字眼,但这种行为与艺术乡村建设无关。B项,属于重建乡村的信仰。C项,属于传承与发展地方性知识。D项,属于尊重农民在艺术乡建过程中的主体性,唤醒农民的自觉性、积极性。答案:A4.解析:根据材料二原文“邀请了包括村

民、村委以及当地文化的其他研究者在内的其他相关群体,形成一个多方协作的模式共同寻找文化创意点,也就避免了艺术家或者某一单一群体介入乡村建设的主观性”可知,“不是唯一的生产者”指艺术乡建过程中,艺术家应邀请村民、村委以及当地文化的其他研究者在内

的其他相关群体,形成一个多方协作的模式。根据材料二原文“我们围绕村落‘人、文、地、景、产’五类资源开发主题……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通过艺术设计的美学吸引力创造热点和话题,但最终目的还是要重建文化根脉,让文化‘活’起来”可知,艺术家要注重“情境”,注重艺术乡建的“在地性

”,要围绕一定的开发主题,开发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去塑造一个基于地域文化的在地创意行动。答案:①“不是唯一的生产者”指艺术乡建过程中,艺术家应邀请村民、村委以及当地文化的其他研究者在内的其他相关群体,形成一个多方协作的模式。②艺术家要注重“情境”,注重艺术

乡建的“在地性”,要围绕一定的开发主题,开发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去塑造一个基于地域文化的在地创意行动。5.解析:根据原文“我们团队以文创设计介入乡村建设”“也就避免了艺术家或者某一单一群体介入乡村建设的主观性”可知,艺术乡村建设首先

需要有艺术家的介入、策划、参与。根据原文“修复乡土信仰,重建精神家园是艺术乡建的根本要求”“艺术乡建的深入发展积极地影响着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性人格的养成,进而促动农民自觉地将乡村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可知,艺术乡村建设影响的是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性人格的

养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根据原文“艺术乡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要旨,以温和的方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时代精神氛围中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塑造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可知,艺术乡村建设是以温和的方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

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答案:①艺术乡村建设有艺术家的介入、策划、参与。②艺术乡村建设影响的是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性人格的养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③艺术乡村建设是以温和的方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6.解析:“这纯属巧合”表述错误,长辈给喜钱时轻敲头顶是当地习俗,“我”以前应

该经历过,故出现在梦中,而且也应验了。答案:C7.解析:因为父亲没有及时喊“我”起床,等起来时,哥哥们早已将残炮捡光,从而埋怨父亲。没有对比。答案:B8.解析:画线句是描写耕牛在经历过漫长的冬天后被牵到田野里的表现。“嗅喘起来”“发了疯似的向着阳光底下跑了过去”“肆意地

来回跳跃着”“撒起了欢来”,通过描写耕牛的表现,体现出动物们在春天到来后的喜悦,也侧面衬托了人们的愉快心情;对耕牛的描写富有乡村气息,多年之后还能回忆起这个情景,记忆里的场景还如此生动,表现了“我”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关于田野的这些描写,“阳光”“原野”“远方”,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家乡田野的喜爱

。答案:①衬托人物心情愉快。②充满生活气息,表明自己对家乡田野的喜爱。9.解析:此句是跳出回忆的抒情。“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中“相逢”是指眼前过春节的种种场景,如母亲拜春社等与以前记忆中的场景重合,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正好的年纪”是指当年自己正青春年少;“出去时沐着

春阳”是当年记忆中美好的场景,“春阳”象征一切美好的感受,温暖的,充满希望的,喜悦的心情;“归来时仍是少年”,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乡的美好祝愿,如今回到家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犹如回到了年少时光。答案:(1)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眼前场景与以前场景重合。(2)①当年自己正值青春年少,美好的生活场景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②现在回到家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犹如回到了年少时光。10.解析:文言断句。“有……者”为固定结构,“诸侯有相伐者”为定语后置句,译为互相征讨的诸侯,因此“者”后应该停顿。“尚耻之”的意思是尚且感到羞耻,意思完整,其后应该停顿。“今鲁父

母之邦也”是一个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主谓之间常常需要停顿,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因此“鲁”后需要停顿。答案:FIK11.解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B项,“枉用相存”中“存”是问候、探望的意思,和文中的“存”意思不同。A项,“四方之志”中的“四方”指东

、南、西、北,泛指天下。D项,“非天质之卑”中“卑”的意思是低。答案:B12.解析:“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错误,由原文子贡对越王所说的“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可知,应该是越国和晋国共同出兵。答案:C13.答案:(1)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

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2)他打仗失败了,是您的福分。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率领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14.解析:理解概括文意。由材料一中的“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可知,颜渊擅长的是“德行”,子路擅长的是“政事

”,而子贡擅长的是“言语”,出使主要依靠“言语”才能,因此孔子拒绝了颜渊、子路而选择了子贡。另外,材料二中子贡曾请教过孔子关于“士”的看法,师徒二人借此谈论过出使四方诸侯的事,因此,子贡有出使的思想准备

。答案:①子贡善于辞令,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参考译文】材料一道德修养好的是:颜渊,闵子骞。善于辞令的是:宰我,子贡。善于政事的是:冉有,季路。文化修养好的是:子游,子夏。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

?”孔子说:“用羞耻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到外国,不辱没君王的命令,可以称得上是士了。”材料二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宰相(相,名词作动词),想要在齐国作乱,却害怕齐国世族鲍、晏两家,所以想调动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国君很担心。孔子忧虑这件事,于是召集门生弟

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如今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将要攻打鲁国,难道没有一个人能够挺身而出吗?”颜渊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

止了他。子贡请求前去,孔子派遣他去。子贡南下去拜见吴王,对吴王说:“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况且救援鲁国,能够显扬好的名声,而攻打齐国,可以获得大的益处。如

果能在道义上保全危亡的鲁国,在气势实力上制服强齐和威震晋国,那么肯定就能够称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不疑)的。”吴王说:“你等我攻打完越国回来。”子贡说:“不可以。您想打败越国回来后(再与齐国较量),那时候齐国也已经占有鲁国领土了。况

且强大的吴国却担心弱小的越国,如果这样,请允许我向东拜见越王,劝说越王派出精兵,按照我的建议(与吴军一起救鲁伐齐),这样您实际上削弱(空)了越国,而名声上跟随诸侯一起讨伐齐国。”吴王十分高兴,于是送子贡去越国。子贡向东拜见越王,越王问:“我们越国

是个偏僻鄙陋的地方,先生为什么到这里?”子贡说:“现在吴王有攻打齐国的志向,大王就应该不惜珍贵的器物(把它们献给吴王),来使吴王内心高兴,也不要讨厌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王,(应故意)提升(尊)行礼的

等级,那么吴王一定会攻打齐国。他打仗失败了,是您的福分。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率领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我请求北行去拜见晋君,让他和越国共同攻打吴国。吴国的精锐之师在齐国受损(弊),贵重的军械旗帜在晋国消耗完,那么您利用吴国这

疲敝之际,就一定能消灭吴国。”越王十分高兴。吴王果然发动(兴)九个郡的军队,与齐国在艾陵大战,打败了齐军,吴国的军队驻扎在外不回国,果然与晋军在黄池相遇。吴国和晋国争强,晋军发动攻击,打败了吴军。越王

听说了,渡江袭击吴国,杀死吴王夫差和吴国国相。所以说子贡一出国游说,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混乱,使吴国破亡,使晋国强大,使越国称霸,(“存”“乱”“破”“强”“霸”都是使动用法)就是这样的。15.解析:“看到的满园春色”错。“随春入故园”是作者在

想象故乡的情景。答案:A16.解析:《春日梓州登楼》是杜甫登楼而动去蜀之怀。上四句,遥望故园。下四句,追思吴会。这首诗写故园之春,想象家乡洛阳,战乱结束,当已平静,思理舟下峡返乡。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内心是喜悦

的。《登岳阳楼》表达的情感,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

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

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

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答案:①《春日梓州登楼》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内心是喜悦的。②《登岳阳楼》中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次得以登楼,似有喜悦,但年老多病、孤舟漂泊、战争依

然不止,使诗人倍感痛苦。表达了思乡念亲、孤独寂寞、忧国忧民等感情。17.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8.解析:第①空,从

前文“‘大雪兆丰年’是一句流传很广的农谚,意思是冬天下几场大雪”可知,填入句子与“意思是冬天下几场大雪”结合在一起是解释“大雪兆丰年”这句话的,前文已有“大雪”,后面要把“兆丰年”的意思表达出来,故可以填入“来

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第②空,从前文“积雪融化时会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和后文“可把土壤表面与作物根茬里的害虫和虫卵冻死”可知,填入句子是说明积雪融化时会使土壤温度降低很快,可以填入“使土壤温度骤然降低”。第③空,从后文“冬春时节,我国北方

地区雨水稀少。雪融化而成的水留在土壤里,能够缓解开春旱情”可知,填入内容是说明雪的融化可以补充土壤的水分,故可以填入“雪融化能为土壤补充水分”。答案:①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②使土壤温度骤然降低③雪融化能为土壤补充水分19.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不合逻辑的语病:(1)“最低温度可

达零下十几摄氏度左右”中“最低”与“左右”矛盾,应删除“左右”;(2)“而松软的积雪阻挡了冷空气不再侵入”否定不当,应删除“不再”。答案:在北方一些地区,三九寒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十几摄氏度,而松软的积雪阻挡了冷空气侵入,保护

作物安全过冬。20.解析:谚语具有意义的哲理性与知识性、风格的通俗上口性等特点。意义的哲理性与知识性:谚语大多都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在对某一方面事物与做法有所感悟、体悟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教训,带有很强的哲理性与知识性。风格的通俗上口性:谚语流传于民间口头,将有哲

理性与知识性的内容以通俗活泼的语句、和谐上口的韵致而简练生动地表现出来,极具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性。文段中引用了多条谚语,都是有关雪的农谚,如“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口语化且押韵,将大雪覆盖比作“盖三层被”,将小麦丰收夸张为“枕着馒头睡”

,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大雪预示丰年的农业生产经验。再如“大雪兆丰年”,将大雪作为丰收的预兆,非常直白地指出了大雪预示丰年的农业生产经验。再如“大雪半融加一冰,来年病虫发生轻”,口语化且押韵,形象地说明大雪融化造成温度下降,可以杀死病菌和虫卵,来年的庄稼可以减少病虫害。答

案:“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口语化且押韵,易于理解,便于传播:将大雪覆盖比作“盖三层被”,将小麦丰收夸张为“枕着馒头睡”,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大雪预示丰年的农业生产经验。21.解析:第①空,根据原文

“屈原创造了湘水,谢灵运创造了永嘉……黄公望创造了富春江”可知,语境强调如果没有这些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那些地名很可能就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而已。据此可填“默默无闻”。默默无闻:指做事无声无息,无人

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第②空,根据原文“随着科技发展和城市建设……”可知,语境强调城市建设的速度比较快,据此可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

现新事物、新气象。第③空,根据前文“铭记那些不可磨灭的人与事,铭记那些……的精神风范”可知,语境所填成语修饰“精神风范”,所填成语内容和“不可磨灭”相近,据此可填“万古流芳”。万古流芳:比喻好名声或好德行永

远流传。答案:①默默无闻②日新月异③万古流芳22.解析:由前一句“静下心来,停下脚步,仔细地去品味地名里的厚重内涵”可知,后文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地名里的厚重内涵”的具体阐述,“那每一座山”“那每一条河流”“那每一条大街小巷”“那些前人的智慧、故事、情感、记忆、想象”使地名

的厚重内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地名文化。“那每一座山、那每一条河流、那每一条大街小巷”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智慧、故事、情感、记忆、想象”运用了并列词语,表现了地名丰富的厚重内涵,同时这些句子语言优美,增

添了语段的文学性和审美意蕴。答案:①这些句子将地名的厚重内涵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地名文化。②排比修辞和并列词语的运用,丰富典雅,增添了语段的文学性和审美意蕴。23.[写作提示]材料共有两段文字,两段文字的共同话题是“家乡文化”。第一段指

出家乡文化的意义,是“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同时将“家乡文化”这一宏大概念具象化,列出家乡文化的载体,可以是自然风物,可以是人文景观,可以是生活体验,可以是生命印痕,可以是旧有的记忆。第二段指出留住家乡文化的方式,可以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可以感受家乡文化生活现状,可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体现你对家乡人物(风物)的关注与认识”,可以选取家乡有特点的风物或者能彰显家乡气质的人来写,写出其独特的风格,并把对家乡的热爱融注于对风物、人文的描绘

之中,通过对家乡风物人文的介绍,不仅能让读者明白这一风物人文的独特之处,而且能透过对风物人文的描绘探寻到家乡这一方“独特水土”的特殊味道。[参考立意]①用温暖的笔触记录家乡文化。②文化是家乡振兴的灵魂和根脉。③接过父辈的接力棒,传承和发扬家乡文化。④让青山绿水永存,唤他乡游子回归。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