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一0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等级考) Word版含解析.docx,共(31)页,1.12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bfd975f54f22e918ae10ef53652a58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一零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等级考生物试卷2024.04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试信息2.本试卷共10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35个小题(共50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5个小题(共50分)。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答题卡。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要求的。1.在育种工作
中,将纸袋套在花上为了()A防止降温B.防止花粉被风带走C.防止自花授粉D.防止外来花粉干扰【答案】D【解析】【分析】由于豌豆属于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且天然的豌豆的染色体是纯合的,孟德尔在做这个实验时是为了获得杂合的豌豆,去掉母本的雄蕊,将另一株的雄蕊上的花粉用毛笔涂在该株的雌蕊上,并套上袋,套
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其他豌豆花的花粉传到该株花的雌蕊上,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详解】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将纸袋套在花上是为了防止外来花粉干扰。故选D。【点睛】2.某种家鼠中,当用短尾鼠与正常鼠交配,得到的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互交配,子代中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
对上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家鼠的这对性状中正常尾对短尾为显性B.该种家鼠中正常尾个体均为纯合子C.该种家鼠中的显性杂合子有致死现象D.家鼠尾长短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答案】B是.【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短尾鼠与正常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为1:1,符合孟
德尔的测交实验;而短尾鼠交配,所产子代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如果亲本均为纯合子,则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该实验中亲本短尾基因型全为Bb,他们之间杂交的后代基因型比例为BB:Bb:bb=1:2:1,又因为第二代杂交结果是短尾比正常是2:1,可以推出不能存活
的基因型为BB,即显性纯合体死亡。【详解】AD、两只短尾鼠交配,所产子代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短尾是显性性状,正常尾为隐性性状,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AD错误;BC、短尾鼠交配,所产子代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
1,如果亲本均为纯合子,则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该实验中亲本短尾基因型全为Bb,他们之间杂交的后代基因型比例为BB:Bb:bb=1:2:1,又因为第二代杂交结果是短尾比正常是2:1,可以推出不能存活的基因型为BB,即显性纯
合体死亡,该种家鼠中正常尾个体(bb)均为纯合子,B正确,C错误。故选B。3.下列遗传学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B.伴性遗传: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C.显性性状:两个亲本杂交,
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D.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答案】C【解析】【详解】A、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A正确;B、性状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
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做伴性遗传,B正确;C、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C错误;D、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D正确。故选C。4.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其中,在研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
,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假设是()A.F1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为9:3:3:1B.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C.F1产生数目、种类相等的雌雄配子,且结合几率相等D.F
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答案】B【解析】【分析】1、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假说内容:(1)F1在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2)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类型,且数目相等;(3)受
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性状表现为4种。【详解】A、F1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为9∶3∶3∶1,这是孟德尔在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发现的问
题,A错误;B、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这是孟德尔在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的假说,B正确;C、F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但雌、雄配子数目并不相等,C错误;D、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
,比例为1∶1∶1∶1,这属于演绎推理内容,D错误。故选B。5.在完全显性条件下,表现型相同的一组是()A.EEFF与EeffB.EeFF与EeffC.eeFF与EeFfD.EeFf与EEFF【答案】D【解析】【分析】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
性性状,各等位基因相互独立遗传。【详解】在完全显性条件下,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且各等位基因相互独立遗传,即EE、Ee为显性表型,ee为隐性表型,FF、Ff为显性表型,ff为隐性
表型,因此ABC错误,D正确。故选D。6.来航鸡羽毛的颜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其中B、b分别控制黑色和白色,A能抑制B的表达,A存在时表现为白色。某人做了如下杂交实验:亲本(P)组合子一代(F1)子二代(F2)表现型白色(♀)×
白色(♂)白色白色∶黑色=1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色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B.F2中白色羽毛来航鸡的基因型共有5种C.F2的纯合子中白色个体占3/16D.若对F2中黑色羽毛来航鸡进行测交得F3,则F3中黑色个体占2/3【答案】D【解析】【详解】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
析可知,B、b分别控制黑色和白色,A能抑制B的表达,A存在时表现为白色,则黑色的基因型为aaB_,其余基因型均表现为白色。F2中白色:黑色=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F1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都是白色,
基因型为aabb×AABB。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白色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AABB,A错误;F2中白色羽毛来航鸡的基因型共有7种,即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B错误;F2的纯合子共有4种,共占1
/4,其中白色个体(AABB、AAbb、aabb)占3/4,C错误;若对F2中黑色羽毛来航鸡进行测交,即1/3aaBB和2/3aaBb×aabb,得F3,则F3中黑色个体占1-2/3×1/2(aabb)=2/3,D正确。点睛:易错点在
于D选项,黑色羽毛来航鸡有两种基因型,但比例不是各占1/2.7.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中都表达C.女性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X染色体D.男性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Y染色体【答案】C【解析】
【分析】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隔代交叉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详解】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体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A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中不一定都表达,如色盲基因(或其等位基因),B错误;女性的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C正确;男性的体细胞肯定含有Y染色体,而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
,D错误。【点睛】解题时关键要理解基因的遗传与表达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识记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明确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中只有X染色体或只有Y染色体。8.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表结果,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亲本子代灰雌性×黄雄性全是灰色黄雌性×灰雄性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A.灰色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黄色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C.灰色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黄色基因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可知:(1)灰雌性×黄雄
性杂交,后代全是灰色,数目灰色是显性性状,黄色是隐性性状;(2)黄雌性×灰雄性杂交,后代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则灰色为伴X显性遗传,黄色是伴X隐性遗传。【详解】AC、黄雌性×灰雄性杂交,后代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表现为与性别相
关联,为伴性遗传,则灰色为伴X显性遗传,黄色是伴X隐性遗传,由此可知灰色为伴X显性遗传,A错误、C正确;BD、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黄色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BD错误。故选C。9.如图所示为鸡(ZW型性
别决定)羽毛颜色的杂交实验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对性状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B.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C.亲、子代芦花母鸡的基因型相同D.亲、子代芦花公鸡的基因型相同【答案】D【解析】【详解】雄性芦花鸡与雌性芦花鸡杂交,后代雄性都是芦花鸡,雌性中
芦花鸡∶非芦花鸡=1∶1,说明存在性别差异,属于伴性遗传,A正确;雄性芦花鸡与雌性芦花鸡杂交,后代出现非芦花,发生性状分离,说明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B正确;亲、子代芦花母鸡的基因型相同,都是ZBW,C正确;亲代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
BZb,子代芦花公鸡的基因型ZBZB或ZBZb,D错误。10.下列有关基因型和表现型不正确的叙述是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C.在相同的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D.在相同的环境中,基
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可以是DD或者Dd,A正确;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如水毛茛的气生叶和水生叶的基因型相同,而表现型不同,B正确;在相同的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
因型不一定相同,如DD和Dd都表现为高茎,C错误;在相同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考生要明确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11.减数分裂过程中
,四分体是指细胞中()A.一对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含有四个染色单体B.有四个配对染色体C.每对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D.有四对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详解】A、四分体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A正确;B、一个四分体含有2个配对的染色体,B
错误;C、四分体是指每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C错误;D、四分体有一对染色体,D错误。故选A。12.下列表示次级卵母细胞继续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的示意图是()A.B.C.D.【答案】D【解析】【分析】动物的卵细胞和精子的形成过
程大致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1)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2)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
卵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同时第一极体形成两个第二极体;(3)精细胞需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精子,而卵细胞不需要变形;(4)精子的形成中两次细胞质均是均等分裂的,而卵细胞中除了减数第二次分裂中第一极体分裂时均等的,
其他的分裂都是不均等的。【详解】A、图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后期,属于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B、图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
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后期,属于初级精母细胞,B错误;C、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后期,属于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C错误;D、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后期,属于次级卵母细胞,D正确。故选D。13.已知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若该动物睾丸中m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则这些精细胞基因型种类最多为()A.2nB.4nC.4mD.4m【答案】D【解析】【分析】动
物的卵细胞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大致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1)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2)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
次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同时第一极体形成两个第二极体;(3)精细胞需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精子,而卵细胞不需要变形;(4)精子的形成中两次细胞质均是均等分裂的,而卵细胞中除了减
数第二次分裂中第一极体分裂时均等的,其他的分裂都是不均等的。【详解】在正常情况下,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能形成2种4个精细胞;若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即n对染色体,理论上可产生2n种精细胞。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则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能形成4种4个精细胞;
因此,m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形成4m种4m个精细胞。若2n大于4m,则这些精细胞基因型种类最多为4m种,D正确。故选D。14.“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A.用
S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R型细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用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的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白鼠体内,测定小白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C.从死亡小白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细菌D.分别除去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的不同物质后,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是否发生变化
【答案】D【解析】【分析】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别用蛋白酶、RNA酶、酯酶和DNA酶处理细胞提取液,运用了减法原理,得到DNA才是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详解】A、用S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R型细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不能形成对照,A错误;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只能说明注射进去有抗原,B错误;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其后代全是S型菌,
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D、将S菌可能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R型菌培养基中,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菌落,这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D。15.用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
,子代噬菌体带35S标记的情况是A.只有DNA带标记B.DNA和蛋白质均不带标记C.只有蛋白质带标记D.部分DNA和蛋白质带标记【答案】C【解析】【详解】噬菌体以自身的DNA为模板,以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外壳,子代噬菌体只有蛋白质带标记,选C。【点睛】“二看法”判断子代噬
菌体标记情况16.下列有关“艾弗里研究组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都巧妙地设计了对比实验进行研究B.都使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都选用了结构简单、繁
殖快的生物作实验材料D.都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1、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别用蛋白酶、RNA酶、酯酶和DNA酶处理细胞提取液,运用了减法原理,得到DNA才是是R型
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详解】A、艾弗里所进行的肺
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同酶处理的各组之间形成对比,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32P标记的噬菌体与35S标记的噬菌体之间形成相互对比,A正确;B、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采用同位素示踪法,B错误;C、肺炎双球菌与噬菌体都是结构简单、繁殖快的
生物,C正确;D、两个实验都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D正确。故选B。17.下列关于DNA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组成DNA的两条链是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的B.DNA双链上的每个脱氧核糖
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C.DNA双链上的碱基严格配对且通过氢键相连D.组成DNA分子的两条单链的碱基数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
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形成一个稳定的双螺旋结构,A项正确;B、脱氧核糖核苷酸链两端各有一个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中间部分的脱氧核糖均与2个磷酸相连,B项错
误;C、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C项正确;D、由于碱基互补配对,所以两条链上碱基数量相同,D项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
的考查。18.以下所示四个双链DNA分子中,稳定性最差的是()A.双链DNA中A占25%B.双链DNA中T占30%C.双链DNA中G占25%D.双链DNA中C占30%【答案】B【解析】【分析】双链DNA中,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C与G之间有三个氢键,因此DNA
分子中C与G碱基对越多,DNA分子的稳定性越强。【详解】A、双链DNA中A占25%,C占25%;B、双链DNA中T占30%,则C占20%;C、双链DNA中G=C=25%;D、双链DNA中C=G=30%;双链DNA
中,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C与G之间有三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C与G碱基对越少,DNA分子的稳定性越弱。综上,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对于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9.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不.正.
确.的是A.以AUCG四种游离碱基为原料B.DNA聚合酶催化子链延伸C.配对碱基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D.子代DNA一条链来自亲代【答案】A【解析】【分析】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
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详解】A
、以ATCG四种游离碱基为原料,A错误;B、DNA聚合酶聚合单个脱氧核苷酸,催化子链延伸,B正确;C、配对碱基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C正确;D、DNA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子代DNA一条链来自亲代,D正确;故选A。20.真核细胞中DNA复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
的是()A.多起点双向复制能保证DNA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B.每个子代DNA都有一条链来自亲代C.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和形成都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D.DNA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中DNA分子进行复制
时为多起点、双向复制。【详解】A、多起点双向复制能保证DNA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提高复制效率,A正确;B、DNA为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DNA都有一条核苷酸链来自亲代,B正确;C、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需要解旋酶的作用,但是氢键的形成不需要DNA聚合
酶的作用,C错误;D、碱基对之间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遗传信息准确从亲代DNA传向子代DNA,D正确。故选C。21.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
四个实验。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A.①或②B.①或④C.②或③D.
③或④【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
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详解】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
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
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
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分离比的应用,测交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但能检验待测个体的基因组
成,因此可用测交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2.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直翅(B)对弯翅(b)、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三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图表示某一个体的基因组成,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图中A与B互为等位
基因,A与D互为非等位基因B.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有四种C.控制翅长与翅形的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若该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l:1:1:1【答案】D【解析】【分析】依题文可知,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一对等位基因减数分裂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图中A与B没有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不属于等位基因,A错误;B、由于是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所以精细胞有4个,其基因型有二种,B
错误;C、控制翅长与翅形的两对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其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C错误;D、若该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由于该个体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所以后代基因型比例为l:1:1:1,D正确。故选D。23
.下图表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甲病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病,Ⅱ-5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Ⅱ-4个体的基因型只有一种C.Ⅲ-9患两种病的原因是Ⅱ-4形成卵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D.Ⅲ-11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病概
率1/8【答案】D【解析】【分析】由于甲病(A、a)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Ⅱ4患甲病而Ⅲ8不患甲病,说明甲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又Ⅲ8患乙病(B、b)而父母不患乙病,且Ⅱ5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Ⅱ-4与Ⅱ-5不患乙病,其子Ⅲ-9患有乙病,据此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Ⅱ-5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则致病基因来自母方,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甲病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病,且女性Ⅲ-10患病,其父Ⅱ-5正常,可排除伴X隐性遗传病,该病为伴X
显性遗传病;设甲病致病基因为A,乙病致病基因为b,Ⅱ-4个体含有其母遗传的正常a基因,基因型为XABXab,B正确;C、Ⅲ-9患两种病的原因是Ⅱ-4形成卵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形成了XAb的配子,C正确;D、Ⅲ-11(XaBXab)与正常男性(XaBY)婚配,后代患病概率是1/4,D错误。
故选D。24.血友病男患者的一个正常次级精母细胞处于着丝粒刚分开时,该细胞可能存在()A.X、Y染色体各一条,没有致病基因B.两条X染色体,一个致病基因C.X、Y染色体各一条,一个致病基因D.两条Y染色体,没有致病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1.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H、h
表示),则男性血友病患者的基因型为XhY。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是【详解】该男
性血友病患者的基因型为XhY,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发生了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次级精母细胞中处于后期时,其相应的基因和染色体组成为XhXh或YY,D正确。故选D。25.果蝇的有眼与无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眼色的红色与白色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只无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交配,F1全为红眼,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红眼白眼无眼雌蝇3/801/8雄蝇3/163/161/8A.有眼与无眼中有眼是显性性状B.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F1红
眼雌蝇测交子代中无眼占1/2D.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两种【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从表中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有眼果蝇多于无眼果蝇,故有眼相对于无眼是显性性状,红眼果蝇多于白眼果蝇,故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分析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眼色的红色与
白色在后代雌雄中遗传情况不同,说明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雄果蝇都有该性状,说明控制眼色(设为R、r)的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表可知,有眼∶无眼在雌雄性中比例均为3∶1,可推知F1中亲本均为Bb(设控
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为B、b);又由表知F2中雄蝇有两种眼色,可推知F1中母本眼色基因型应为杂合子,故亲本无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XRXR和BBXrY。【详解】AB、由上述分析可知,果蝇有眼相对于无眼为显
性,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B正确;C、根据分析可知亲本无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XRXR和BBXrY,F1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r,与bbXrY测交子代中只要出现bb即为无眼,故无眼占1/2,C正
确;D、亲本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F1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BBXRXr、BbXRXr、BBXRXR、BbXRXR共四种,D错误。故选D。【点睛】26.蝗虫的性别决定为XO型,即雄虫仅有一条性染色体(X染色体)。染色体A
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研究人员统计了300个细胞在同一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下图示其中某一细胞)。发现X染色体与染色体A的组合出现146次,与B的组合出现154次。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注:蝗虫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一端)A.上述事实说明同源染色体分离后随
机移向两极B.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分离定律C.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研究人员统计了300个细胞在同一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发现X染色体与染色体A的组合出现146次,与B的组合出现154次”,可说
明X染色体与A、B这对同源染色体结合机会相等,即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随机的,同时说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详解】根据题意和上述分析可知,A、B这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分离后随机移向两极,A正确;A、B为一对同源
染色体,研究人员发现X染色体与A和B组合的几率几乎相同,说明A、B分离的同时与X染色体进行了自由组合,故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C正确;A、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图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故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以及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并能够确定不同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行为,从而确定配子的性染色体组成,具有一定的难度。27.如图为二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图像,关于此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含有12条染色体B.处于减数第
一次分裂C.含有同源染色体D.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答案】A【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是指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过程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2、四分体指的是在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减I)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条染色单体的结合
体。【详解】A、图中显示是四分体时期,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每个四分体有2条染色体,图中有12个4分体,共24条染色体,A错误;B、四分期时期即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正确;C、一个四分体即一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D、每个四分体有两条染色体,四个姐妹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A。28.如图为某植物形成配子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其中能够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时期是A.B.C.D.【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并将形成四分体;乙图染色体移向
细胞两极,且有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图表示减数二次分裂末期;丁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
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分析可知,图乙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对图象的分析,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29.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搅拌离心后的实验数
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未裂解,否则细胞外P放射性会增高B.通过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S和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再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蛋白质
和DNA的变化C.细胞外的32P含量仍有30%,可能的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D.本实验证明噬菌体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的过程中DNA起着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细菌的感染率为100%;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
%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30%左右,说明有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详解】A、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可作为对照组,如果细菌裂解解释放出含
32P噬菌体,细胞外P放射性会增高,A正确;B、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因此为了获得含35S和32P的噬菌体,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未标记的噬菌体,B错误;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
体和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很重要,如果时间过短,部分被32P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如果时间过长,32P标记的噬菌体进入细菌后,细菌裂解释放出含32P噬菌体,因此,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者是侵染时间过
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但根据A选项的判断,细菌没有裂解,C正确;D、本实验证明噬菌体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的过程中DNA起着重要作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B。30.DNA的一个单
链中(A+G)/(T+C)=0.2,该比值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A.0.4和0.6B.5和1.0C.0.4和0.4D.0.6和1.0【答案】B【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双链DNA分子中,A一定与T配对,C一定与G配对。【详解】假设第一条链中(A1+G1)/(T1+C1)=
0.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1=T2,G1=C2,则(A1+G1)/(T1+C1)=(T2+C2)/(A1+G2)=0.2,所以互补链中(A+G)/(T+C)=5;由于两条链中,A=T,G=C,所以在整个DNA分子中(A+G)/(C+T)=1。故选
B。31.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B.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C.复制
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D.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答案】D【解析】【分析】DNA复制:(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3)方式:半保留复制。(4)条件:①模板:亲代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
链。②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③能量:ATP④解旋酶、DNA聚合酶等。(5)特点:边解旋边复制、DNA半保留复制。(6)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原核细胞的复制,主要在拟核处。【详解】A、DNA复制4次,结果共产生24=16个DNA分子
,A正确;B、用15N标记该DNA分子,复制4次后,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含有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2/16=1/8,B正确;C、由于A+C=1/2总碱基数,即A+60=100,该DNA中腺嘌呤40个,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是40×(24-1)=600个,C
正确;D、DNA是半保留复制,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含有14N的DNA分子有16个,占100%,D错误。故选D。32.正在进行复制DNA分子上的“Y”形交叉点称为复制叉。在每个复制起始位点处形成两个复制叉,它们朝相反方向移动,在“复制机器”的作用下沿途打开母链合成新
的子链。图示为果蝇早期胚胎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的电镜照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DNA多起点双向复制提高了合成效率B.图中DNA上的可见颗粒可能是蛋白质C.该图证明DNA子链延伸方向是从5’到3’D.“复制机器”含有DNA聚合酶和解旋酶等
【答案】C【解析】【分析】DNA的复制:1、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2、条件:模板-DNA双链;原料-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多种酶。3、过程:边解旋边复制,解旋与复制同步。4、特点: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DNA分子有一条链是母链。【详解】A、DNA的多起点双向复制提高
了DNA复制的效率,A正确;B、DNA链上缠绕着组蛋白,图中可见的颗粒可能是蛋白质,B正确;C、DNA子链的延伸方向是从5’到3’,但该图不能证明,C错误;D、DNA复制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和解旋酶的参与,D正确。故选C。的33.基因指导蛋白
质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转录和翻译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转录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翻译以氨基酸为原料C.遗传信息既可以从DNA流向蛋白质,也可以从蛋白质流向DNAD.在真核细胞中,染色体上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是在细胞内的不同区室中进行的
【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是指在细胞核中以解开的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而翻译是指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的过程。【详解】A、转录和翻译都遵
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A正确;B、转录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翻译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B正确;C、遗传信息可以从DNA经RNA流向蛋白质,目前尚未发现遗传信息从蛋白质流向DNA,C错误;D、在真核细胞中,由于核膜的存在,染色体上基因的
转录和翻译是在细胞内的不同区室中进行的,D正确。故选C。34.一条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作为合成该多肽链的mRNA分子和用来转录mRNA的DNA分子至少有碱基多少个?()A.1500个和1500个B.1500个
3000个C.1000个和2000个D.500个和1000个【答案】B【解析】【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
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基因中的碱基数目和与之对应的mRNA中的碱基数目以及翻译出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为: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已知一条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作为合成
该多肽链的mRNA分子至少含有碱基数目为500×3=1500个,用来转录mRNA的DNA分子至少要有碱基500×6=3000个,B正确,ACD错误。故选B。35.下图为中心法则图解,a-e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b、d过程只能在细胞分裂时
进行B.图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只有a、b、cC.结构完整的活细胞都可以发生a、b、dD.图中所有过程都可在细胞内发生【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其中a为DNA
分子复制过程,b为转录过程,e为逆转录过程,c为RNA分子复制过程,d为翻译过程。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详解】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b为转录过程,d为翻译过程,高度分化不分裂的细胞也能进行基因的表达,如胰岛B细胞可合成胰岛素,A错误;中
心法则表示的是遗传信息的流动,图中所有过程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a表示DNA复制,只有能分裂的细胞才能进行DNA的复制,C错误;a、b、d过程可以发生在生物体的细胞中,而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也可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
细胞中,故图中所有过程都可在细胞内发生,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
次的考查。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36.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的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同学甲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果蝇进行杂交,F2中翅外展正常眼个体出
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图中所列基因中,不能与翅外展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_________。(2)同学乙用焦刚毛白眼雄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进行杂交(正交),则子代雄蝇中焦刚毛个体出现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若进行反交,子
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3)为了验证遗传规律,同学丙让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F1表现型是____________
_____,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验证伴性遗传时应分析的相对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3/16②.紫眼基因③.
0④.1/2⑤.红眼灰体⑥.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⑦.红眼/白眼⑧.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白眼对应的基因和焦刚毛对应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翅外展基因和紫眼基
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粗糙眼和黑檀体对应的基因均位于3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2号及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详解】(1)根据题意并结合图
示可知,翅外展基因和粗糙眼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翅外展粗糙眼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ruru,野生型即正常翅正常眼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RURU,二者杂交的F1基因型为:DPdpRUru,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2中翅外展正常眼果蝇dpdpRU
-出现的概率为:1/4×3/4=3/16。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图中翅外展基因与紫眼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上,不能进行自由组合。(2)焦刚毛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snwY,野生型即直刚毛红眼纯合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SNWXSNW,后代的雌雄果蝇均为直刚
毛红眼:XSNWXsnw和XSNWY,子代雄果蝇中出现焦刚毛的概率为0。若进行反的交,则亲本为:焦刚毛白眼雌果蝇XsnwXsnw和直刚毛红眼雄果蝇XSNWY,后代中雌果蝇均为直刚毛红眼(XSNWXsnw),雄性均为焦刚毛白眼(XsnwY)。故子
代出现白眼即XsnwY的概率为1/2。(3)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白眼黑檀体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wY,野生型即红眼灰体纯合雌果蝇的基因型为:E
EXWXW,F1中雌雄果蝇基因型分别为EeXWXw,EeXWY,表现型均为红眼灰体。故能够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F1中雌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灰体,F2中红眼灰体E-XW-:红眼黑檀体eeXW-:白眼灰体E-XwY:白眼黑檀体eeXwY=9:3:3:1。因为控制
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验证伴性遗传时应该选择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F1中雌雄均表现为红眼,基因型为:XWXw,XWY,F2中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即雌性全部是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点睛】验证基
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获得双杂合的个体,若其自交后代为9:3:3:1或其变式,说明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否则不符合。也可以通过测交验证。37.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正常雌果蝇的性染色体如图1
。科学家发现了在自然界能够正常存活的某品系雌果蝇,其性染色体中含有Y染色体和并联X染色体,组成如图2。(1)正常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这两条染色体会在________期分开
,最终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2)科学家将图2品系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交配,发现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只有2种,说明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的果蝇不能存活。(3)基因型为的雌果蝇与基因型为XbY的雄果蝇连续交配多代,b基因在此过程中的遗传特点是________(4)减数分裂过程中
________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然而在研究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实验能够证明交叉互换是发生在染色体复制之后,直到某实验室利用图3品系雌果蝇进行了研究。注:并联X染色体的一条X臂上携带A基因,另一条X臂上携带a基因。Y染色体上无相关基因有研究表
明X染色体臂之间可以进行“交叉互换”。当图3果蝇与正常雄果蝇杂交,若后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说明交叉互换发生在染色体复制之前:若后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说明交叉互换发生
在染色体复制之后。【答案】(1)①.XY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2)YY、(3)父传子、子传孙(只从亲代雄果蝇传给子代雄果蝇)(4)①.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②.③.【解析】【分析】依题文可知,正常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减数分裂产生2种雄配子
(含Y染色体)和(含X染色体),比例是1:1;图2品系雌果蝇减数分裂产生2种雌配子(含两条X染色体)和(含Y染色体),比例是1:1。【小问1详解】依题文信息可知,XY型性别决定中,正常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
在正常雄果蝇(XY)进行减数分裂时,这两条染色体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开,最终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小问2详解】依题文信息可知,图2品系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交配,其配子有4种组合,其中性染色体组成为YY和的果蝇不能存活,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只有2种。【小问3详解】依题文信息可知,基因型为的雌果蝇与
基因型为XbY的雄果蝇连续交配多代时,因为b基因只能出现在子代雄性个体中,所以它的遗传特点是父传子、子传孙。【小问4详解】依题文可知,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若交叉互换发生在染色体复制之前,则图3果蝇与正常雄果蝇杂交时,雌配子有2种,一种含Y染色体,另一
种含有并联的X染色体,一条X上含A基因,一条X上含a基因,后者与雄配子(含Y染色体)结合产生的后代雌性个体基因型是;若交叉互换发生在染色体复制之后,则图3果蝇与正常雄果蝇杂交时,雌配子有4种,一种含Y染色体,另三种含有并联的X染色体(基因组合是AA
、Aa、aa),这三种雌配子和雄配子(含Y染色体)结合产生的后代雌性个体基因型是。38.miRNA是真核细胞中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主要功能是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在细胞分化、凋亡、个体发育和疾病发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Bcl-2是一个抗凋
亡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该基因的表达受MIR-15a基因控制合成的成熟miRNA的调控,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A过程是________,需要________酶的催化。(2)B过程中能与①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物质是________,该物质在B过程中的作用是___
_____,物质②是指________。(3)据图分析可知,miRNA调控Bc1-2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__。(4)若MIR-15a基因缺失,则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性__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理由是___
_________。【答案】(1)①.转录②.RNA聚合(2)①.tRNA②.识别并转运氨基酸③.多肽(或多肽链)(3)miRNA能与Bcl-2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阻断翻译过程(4)①.上升②.MIR-15a基因缺失,无法合成miRNA,无法调控Bcl-2基因的
表达,使Bcl-2基因表达产物增加,抑制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的可能性增加【解析】【分析】1、图中过程A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为转录过程。2、图中过程B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中合
成蛋白质,为翻译过程。3、MIR-15a基因控制合成的miRNA可与Bcl-2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阻断翻译过程。【小问1详解】A过程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小问2详解】B过程表示翻译,①mR
NA与t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tRNA在翻译中的作用是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物质②表示翻译形成的多肽(或多肽链)。【小问3详解】据图分析可知,miRNA调控Bcl-2基因表达的机理是miRNA能与Bcl-2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阻
断翻译过程。【小问4详解】若MIR-15a基因缺失,则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性上升,理由是MIR-15a基因缺失,无法合成miRNA。无法调控Bcl-2基因的表达,使Bcl-2基因表达产物增加,抑制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的可能性增加。39.学习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精原干细胞
的命运在雄性哺乳动物精子发生中,精原干细胞(SSC)的命运分两种,一种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自我更新;另一种是在维甲酸(RA)的刺激下启动减数分裂产生精子。SS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之间的平衡与转换的有序进行是精子发生的关键。SSC在睾丸内各种胞外生长因子和激
素作用下,结合SSC胞内关键基因的表达,形成了一个对SSC命运精细而复杂的调控网络(图1)。研究者发现,gdnf基因表达的GDNF蛋白是维持SSC数量的重要因子,该基因广泛表达于睾丸内多种细胞。缺失一个gdnf等位基因的小鼠出现SSC耗竭的现象,gdnf基因过表
达的小鼠SSC的数量多于野生型,并且无法响应RA的刺激进入减数分裂。表明GDNF能维持SSC的有丝分裂,并拮抗其进入减数分裂。雄性哺乳动物性成熟前,睾丸内的支持细胞可以表达RA降解酶来降低睾丸内的RA水平,使减数分裂无法启动。性成熟后,促性腺激素(FSH、LH等)水平上升,作用于支持细胞,
促进GDNF、FGF、CSF等因子的分泌,同时还可以促进RA的合成与释放,提高睾丸内RA的水平。RA能诱导多种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的表达,合成减数分裂所需蛋白质,如:黏连蛋白复合体REC8和RAD21L,REC8有利于姐妹染色单体的黏连,RAD21L介导同源染色体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黏连,作用效果如图2。SSC的分裂是人和动物繁衍的重要一环。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相继发现了众多与SSC分裂相关的调控基因和功能蛋白,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及途径还需进一步探索,以完善其调控网络。(1)减数分裂过程中与有丝分裂过程相似的是________分裂,该分裂过程与
有丝分裂过程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2)根据REC8和RAD21L两种黏连蛋白的功能推测,Rec8和Rad21L两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表达的时期和两蛋白质降解的时期可能的是________。选项Rec8基因表达REC8蛋白降解Rad21L基因表达RAD21L蛋白降解A
MI中期MII后期之前MII前期之后MII后期之后B间期MII后期之前MI前期之前MI后期之前C间期MI后期之前MII前期之后MII后期之后DMI中期MI后期之前MI前期之前MI后期之前注:MI为减数分裂I;MII为减数分裂II(3)SSC有丝分裂的进行对GDNF存在剂量依赖
性,原文中的依据是:________。(4)哺乳动物性成熟之后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SSC启动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的精子。随着该过程持续进行,并不会出现SSC耗竭的现象。请从稳态平衡的角度利用文中信息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答案】(1)①.减数
第二次②.有丝分裂细胞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没有(2)B(3)缺失一个gdnf等位基因,小鼠出现SSC耗竭的现象;gdnf基因过表达,小鼠SSC的数量较野生型过量(4)促性腺激素不仅促进SSC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的精子,还可以作用于睾丸的支持细胞,促进
GDNF等因子的分泌,促进SSC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使SSC的含量保持稳定。【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
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小问1详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是细胞增殖的方式,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相同,都是着丝粒断裂,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裂前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
变,而细胞数量增加一倍。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的主要区别是有丝分裂细胞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没有。【小问2详解】据题意可知,REC8有利于姐妹染色单体的黏连,而姐妹染色单体形成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
间期,因此Rec8基因表达于此时期,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因此REC8蛋白降解于MII后期之前;RAD21L介导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黏连,此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片段的交换,只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交换完成
即降解该蛋白,因此Rad21L基因表达MI前期之前,RAD21L蛋白降解亦发生于此时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小问3详解】据题意可知,SSC在睾丸内各种胞外生长因子和激素作用下,结合SSC胞内关键基因的表达,形成了一个对SSC命运
精细而复杂的调控网络。研究者发现,gdnf基因表达的GDNF蛋白是维持SSC数量的重要因子,该基因广泛表达于睾丸内多种细胞。缺失一个gdnf等位基因的小鼠出现SSC耗竭的现象,gdnf基因过表达的小鼠SSC的数量多于野生型,并且无法响应RA的刺激
进入减数分裂,因此SSC有丝分裂的进行对GDNF存在剂量依赖性。【小问4详解】雄性哺乳动物性成熟后,促性腺激素(FSH、LH等)水平上升,作用于支持细胞,促进GDNF、FGF、CSF等因子的分泌,同时还可以促进RA的合成与释放,提高睾丸内RA的水平。RA能诱导多种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的表达
,合成减数分裂所需蛋白质,随着减数分裂的发生,而GDNF、FGF、CSF等因子的分泌促进SSC有丝分裂的进行,同时抑制RA对减数分裂的促进,因此随着减数分裂的持续进行,并不会出现SSC耗竭的现象。40.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为探究
亮红眼基因突变体的形成机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1)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进行___________实验后,F1均为野生型,F2野生型与亮红眼表现型比为3:1,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说明亮红眼是一种位于_
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突变。(2)红眼突变型果蝇还有朱红眼、朱砂眼和猩红眼等类型,朱红眼(a)、朱砂眼(b)和猩红眼(d)三个基因分别位于2号、X和3号染色体上,为探究亮红眼突变基因(用字母E或e表示)与上述三
种基因的关系,以四种突变型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杂交后代亮红眼♂×朱红眼♀亮红眼♂×朱砂眼♀亮红眼♂×猩红眼♀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F157♂:66♀077♀63♂0114♂:110♀F2116♂:
118♀90♂:92♀75♂:79♀llO♂:109♀0227♂:272♀①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杂交,F2性状分离比接近于9:7,可知控制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___________定律。②亮红眼与朱砂
眼果蝇杂交,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③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果蝇中没有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亮红眼基因与猩红眼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__。(3)果蝇的黑檀体基因是3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减数分裂时,雄果蝇染色
体不发生交叉互换,雌果蝇发生。为确定亮红眼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用纯合的亮红眼果蝇与纯合的黑檀体果蝇杂交产生F1,再将___________,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1:1,说明亮红眼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4)果蝇
的眼色与色素合成细胞产生的眼黄素有关,眼黄素由色氨酸经过酶促反应合成。研究发现亮红眼果蝇眼睛中眼黄素显著偏低,而色氨酸酶促反应途径没有受到影响。由此推测,亮红眼基因与色氨酸____有关。【答案】(1)①.正交和反交②.常③.隐性(2)①.两②.基因的自由组
合③.EeXbY④.e基因是d的等位基因(e基因是d基因的新的突变)(3)①.F1作为父本进行测交②.亮红眼:黑檀体(4)进入色素合成细胞【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考查对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解答此题,可根据杂交
后代F1和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判断基因的显隐性以及遵循的遗传规律。【小问1详解】在基因显隐性未知的情况下判断基因位置,应采用正反交实验。根据F1均为野生型,F2野生型与亮红眼表现型比为3:1,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可判断亮红眼是一种位于常
染色体上的隐突变。【小问2详解】①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杂交,F2性状分离比接近于9:7,由此可判断控制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位于两对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②亮红眼eeXBY与朱砂眼EEXbXb果蝇杂交,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bY。③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果蝇中没有出现
野生型,说明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均不含有野生型基因,e基因是d的等位基因(e基因是d基因的新的突变)。【小问3详解】设黑檀体基因为f,确定亮红眼基因e位于3号染色体上,用纯合的亮红眼果蝇eeFF与纯合的黑檀体果蝇EEff杂交
产生F1EeFf,为避免交叉互换的发生,应将F1作为父本进行测交。若亮红眼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则F1产生eF和Ef两种配子,实验结果为亮红眼∶黑檀体=1∶1。【小问4详解】亮红眼果蝇眼睛中眼黄素显著偏低,而色氨酸酶促反应途径没有受到影响。由此推测,亮
红眼基因与色氨酸进入色素合成细胞量减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