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练案36.docx,共(7)页,30.25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bbcba876c13b6c3758c447b206ee23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练案36礼治秩序(用时:40分钟分值:40分)一、信息类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7分)材料一《乡土中国》一书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和“差序格局”的概念,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柳诒征的《中国礼
俗史发凡》,从历史上考察礼俗的源流和沿革,也认为古代中国“以礼为立国根本”,提出了礼俗为中国文化的特色。这两部著作的问世,说明不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历史学出发,都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揭示了前现代中国社会所具有的礼俗社会特征。此后不久,蔡尚思在《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以“礼
”为核心的见解。虽然有关中国文化的核心,有以“仁”为中心说,也有以“中庸”为中心等各种见解,但唯有“礼”是经过社会学考察,突破观念性局限,进入社会管理层,具有整合功能的社会制度。什么是礼治秩序?《乡土中国》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
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又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所以,礼俗社会就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为礼制。概而言之,由习俗提升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礼俗与礼治是从上层或下层不同方位
的表述。依靠代代相传的习惯势力实施管理,并提升为礼的规范,教化民众服从这种秩序,这是儒家推行礼治的一贯主张。故以礼治秩序或礼俗社会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农民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安身立命,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
成员一视同仁,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礼治秩序”。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为强劲的中国文化
,正是因为有了“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和结构导致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摘编自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材料二《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试图对中国基层社会性质作出通论式描述的尝试结果。所谓通论,不再是对
一个社会单元的具体描述,而要提升一步,从具体社会生活中提炼出一些概念,来表达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也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乡土中国》初版于1948年,当时西方现代工业技术已进入中国乡村,中国农耕文明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费先生认
为,“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这种“替易”,既能带来进步,也须付出代价。如何减少代价,缓和社会动荡?无疑先要认清现实。费先生曾在英国留学,他熟悉那里的法治传统、契约精神、民主空气。他时常引入西方社会文化中的事实,同他熟悉的中国乡土社会对比,力求清
晰衬托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他还不时把话题引向中国文化传统,在孔子的遗训、孟子的主张、老子的理想和乡土社会之间,标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关系。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创造性提出的“差序格局”一词,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百年来少见的原创概念。书中很多鞭
辟入里的分析,不是靠概念和推理,是凭借事实叙述。它在学术思想和大众生活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用心的读者可以从中领悟生活现象中的意义和趣味,心有灵犀的学者可以从中受到学术思考的启发。借助该书,费先生有效证明了生活与学术之间源和流、本与末的关系,让学术著
述放下了端着面孔的架势,避开了高头讲章式的自命不凡,回归生动活泼、亲切宜人的境界。(摘编自张冠生《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中
国》《中国礼俗史发凡》两部著作从社会学、历史学出发,揭示了前现代中国社会的礼俗特征。B.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维持两者的力量不同。法靠国家的权力维持,礼则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C.礼治秩序是乡土社会的管理秩序,也是中国文化绵延不断
、被世界文化史公认传承力最为强劲的原因。D.《乡土中国》的创造性在于它从具体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原创概念,然后通过叙述事实,使分析鞭辟入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有多种见解,其中“礼”是能够进入社会管理层的社会制度。B.乡土社会具有稳定
性,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传统习俗就是一种礼的制度。C.费孝通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儒道文化对比等,来突出中国乡土社会的鲜明特征。D.《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述,具有生动活泼、亲切宜人的风格,这体现了它的现
代意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佐证材料一所提及的有关《乡土中国》观点阐述的一项是(3分)()A.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礼记》)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C.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4.如何理解“礼治秩序”?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答:5.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的价值。(4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7分)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
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
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
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
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
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
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
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
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
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
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
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
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
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
文明的关键所在。(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或是慈善的,也可能是含有野蛮与残酷的行为规范。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与
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B.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维持礼与法的机构不同,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C.礼治似乎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实际上是在社会
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满足了以传统应付生活的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因此它的秩序就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举颜渊问仁的例
子就是为了证明法律制度是从外部约束人的,而礼治是人们经教化过程,主动地服于成规的。B.材料一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礼治”与“人治”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礼治”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而“人治”是依靠个人好恶来维持的。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出发,
“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成为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礼”的一项是(3分)()A.父母在
,不远游,游必有方。B.逢国家大事要行祭祀之仪,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地、社稷、祖先等。C.古代官员逢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D.对长辈晨昏定省,冬温夏清。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答:10.孔子有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6分)乡贤,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他
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传统中国的乡贤或乡绅,一般指科举中取得功名而生活在乡村并有较高地位,他们包括由退职返乡的文武官员和有一定功名而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
百年来,传统乡土中国的存在样态和内在结构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①的变化。乡村作为传统乡土中国的重要存在样态之一,百年来中国乡村日益现代化的变迁史就是中国共产党②、奋勇前进的最好见证。乡贤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引领者,作为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政策的重要传递者,在中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环节中发挥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乡土作家既把乡贤作为乡土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又通过乡贤形象的行为事迹展现或透视百年中国乡村③而又摧枯拉朽的现代化进程。1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