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5题-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doc,共(9)页,2.016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b756f0f856956d61365b3fe3eef17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全国高考历史Ⅰ、Ⅱ、Ⅲ卷25题研究年份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201725.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25.史学常识:汉代官修史书的政治性25.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201825.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客观作用25.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25.宋代阶层流动2
01925.汉武帝消弱诸侯的措施25.汉代儒学的发展学术思想特点的原因25.儒家思想的影响引起西域与中原佛像差异的原因202025.唐代绘画作品的审美与史料价值25.史料价值:唐敦煌壁画与文化遗存互证25.东汉末年曹操屯田制的作用命题
范围:侧重秦汉,政治经济文化均有考查;唐代政治文化兼顾考查;宋代的阶层流动;知识点侧重考查:政治:西汉政治制度发展(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宋代的阶层流动;经济:汉初经济发展和土地兼并;屯田制作用;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唐代绘画作品的价值;史学
常识:官修史书;文化遗存;(一)准确把握核心概念: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察举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焚书坑儒;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小篆;汉赋;造纸术;(二)准确把握阶段特征(略)(三)
认真对待新课标新增观点。秦汉时期的政治1.秦统一的意义(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2(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2.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汉武帝
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台、经济、文化联系。秦汉时期的经济1.汉初的经济政策汉初统治集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提倡节俭,减少行政支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
之治”2.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
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题一秦汉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治理体系考向1从文明延续角度考查秦汉政治统治的特点、影响【命题聚焦】聚焦1秦汉政治文明的传承及评价(1)“汉承秦制”的表现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中央“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权。3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后发展为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后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活动。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创新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加强对
百姓的管理。⑤以察举制为主要选用官吏的途径。(2)评价:“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聚焦2汉朝政治统治与国家治理的特点(1)布衣将相:
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
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
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聚焦3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西汉后期,由于土地的兼并与集中,豪强势力有了很大发展。东汉政权建立后,豪强势力迅速
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势力发展成为门阀士族。豪强势力的特权表现为:(1)选举凭门第,豪强势力垄断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官,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2)豪强势力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组织生产,基
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3)庄园里拥有“部曲”或“家兵”。主题二秦汉时期思想文化发展与治国理念的变化考向1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影响【命题聚焦】聚焦1董仲舒新儒学对其他学派思想的融合(1)君道无为:吸取道家对“有”“无”的认
识,将君道分为身心两方面,指出心要贯神,身要尚贤。(2)德主刑辅:继承了先秦儒家“德治”“仁政”的主张,又根据阴阳四时的道理阐述法治的必要性,并调和两者关系,提出“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的观点。(3)天人感应:运用天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制定了一套与天象相合的行政体制,极大
地提高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与神秘性。(4)三纲五常:结合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思想和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4伦理观念,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5)天谴灾异: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春秋》中的记载;二是当时流行
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易学。聚焦2秦汉时期治国理念的变化(1)秦国采用了法家“武功”的治国方略,完成了统一,但是,秦王朝面对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仍然采用依靠暴力打天下的法家治国思想,过分强调严刑峻法,导致庞大帝国短命而亡。(2)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陆贾提出“文武
并用”的治国方略,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①礼法并用。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指礼乐制度和伦理纲常;法是法家的思想精髓,指法律规范。②“德主刑辅”。汉代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德”是指德教,就是教化;“刑”是指刑罚,把德治
教化和刑罚惩恶作为治国不可或缺的两部分。③“民为邦本”。汉代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政治统治的治国理念,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
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
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3.(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5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
强势力控制了郡县4.(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
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5.(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
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6.(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
功能弱化7.(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6A.
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8.(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
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9.(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
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10.(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
品体现了图4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11.(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
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图7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图8五台山佛光寺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712.(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
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解析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
)【解析】汉初的王国问题是主干知识,本题通过表格,设置新的情境,考查考生阅读分析表格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表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
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故A、D项错误。中央直辖郡国是地方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随着内部分裂势力的逐步解决,到汉武帝时可以全力以赴解决边疆问题,故C项
正确。【答案】C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魏晋官修史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解析】官修史书与私史书可谓是各有千秋,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或虚伪的史料,故A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
家还是官修无关,故B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实际上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政治意味增强,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是建立在史学家对历史事实不断探究之上的,无论私家还是官修史书都能使解释历史具有客观性,故D项错误。【答案】C3.(2017新
课标全国Ⅲ卷)【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
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故C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D项错误。【答案】C4.(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藩镇【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
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8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
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答案】D5.(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
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答案】B6.(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
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答案】B7.(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A项;材
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答案】C8.(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
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
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答案】C9.(2019新
课标全国Ⅲ卷)【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
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9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
,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
,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答案】D10.(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人物画(阎立本《步辇图》)【解析】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
C项;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项;《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除B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项。【答案】C11.(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史学理论——史料使用【解析】由材
料“梁思成、林徽因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可知梁思成、林徽因根据唐代壁画的记录发现了历史遗存古迹,壁画的内容印证了文化遗存,故选C项;材料提及的壁画“大佛光寺”和实物佛光寺,说明
壁画的创作还是有实物作为创作原型的,并不是源于艺术想象,排除A项;“完整还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壁画和遗迹的价值来自于历史传承,不是学者的发掘,排除D项。【答案】C12.(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东汉末年的屯田制【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
军屯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C项。【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