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0月)地理答案.docx,共(5)页,40.69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a81610a30491876008e9adedc3411b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地理参考答案及解析1.A解析:行星自身不发可见光,因此一般不具有星光闪烁的视觉特征,星光闪烁是恒星的视觉特征,A符合题意;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后,会与大气摩擦燃烧,从而形成一闪即逝的视觉特征,B不符合
题意;星云主要由稀薄的气体和尘埃构成,因此具有轮廓模糊的视觉特征,C不符合题意;彗星接近太阳时,受太阳和太阳风影响,往往形成长尾,因此拖着长尾是彗星的视觉特征,D不符合题意。故选A。2.C3.D4.C2题详解:降落在火星上的“祝融号”火星车不在宇宙空间运行
,不是天体,A错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轨道由内到外分布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火星相邻的行星是木星和地球,B错误;火星是行星,故围绕火星运转的探测器属于卫星,C正确;水星、金星是地内行星,火星是地外行星,D错误。故选C。3题详
解:火星表面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表面,主要原因是空气密度超低,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间对火星的保温作用也弱,导致了昼夜温差大,D正确;太阳活动极强、轨道半径很大与昼夜温差没有关系;距离太阳更远,温度低,与昼夜温差无关,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太阳光照条件稳定、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AB错误。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所具备的自身条件是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体积和质量适中,导致有稳定的大气层;有液态水。C正确。天体
基本上都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不是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D错误。故选C。【点睛】判断某一物质是不是天体,可以用“三看”来概括:一看位置,是不是位于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或返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飞机、待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二看物质性,
一定是宇宙空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流星现象、极光现象不属于天体。三看运转,是否在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于其他天体上的物质,不属于天体,如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不是天体。5.A6.D第5题,由材料可知,此次月全食发生时,
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中间;在移动过程当中,月球遮住天王星,表明此时四个天体的位置分布由内向外依次为太阳、地球、月球、天王星,符合该天文现象天体位置关系的是①,A正确。第6题,包含太阳、月球和地球在内的最低一级天体系
统是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组成可观测宇宙,故D正确。7.B8.D第7题,“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后,地球自转停止,地球的公转以及轨道没有发生变化,日地距离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其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稳定的太阳光照条
件并没有改变;地球不自转,因为公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周期变为一年,地表温度在白昼期过高,黑夜期过低,昼夜温差变大,温度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第8题,木星是地外行星,距离太阳较远;公转轨道在小行星带之外,不能阻挡小行星撞
击;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但这与木星为“地球的盾牌”的关系不大,八大行星都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木星体积、质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体,保护地球不被撞击,被称为“地球的盾牌”。9.D10.C第9题,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
一个恒星系统,由题中“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可知“Trappist1”是类似于太阳的能发光的恒星,由此可知“Trappist1”系统是一个类似于太阳系的恒星系统,D正确。第10题,若“Trappist1”质量与太
阳相似,那么“宜居带”与“Trappist1”的距离相当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而从材料可知“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为了满足生物存在的温度条件,宜居带距离中心天体应当比地球距离
太阳近;结合选项,适宜生物繁衍的宜居带(适宜的大气和温度)与“Trappist1”的距离最可能小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C正确。11.D12.C第11题,据图1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可知,横坐标为北半球纬度,纵
坐标为年总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到北极太阳辐射量递减,故D正确。第12题,生物通过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储存在生物体内,生物量增加,据图可知,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太阳辐射强,故生物量大,影响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不是气温,A错误;生物量是干重,与植物体内含水量大无关,B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地区
太阳辐射量小,植被层次少,密度小,类型少,故生物量少,与光照关系不大,C正确,D错误。13.C14.B第13题,太阳能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太阳辐射的强弱受天气状况的影响,阴雨天时太阳辐射弱,太阳能信号灯可能略暗,
C正确。第14题,西藏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最适合设置太阳能交通信号灯,B正确。15.D16.A第1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与降水量无较大关系,A错误;太阳辐射不会扰动电离层,也不会影响有线电短波通信,B错误;太阳辐射不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C
错误;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等的活动,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能量,D正确。第16题,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清洁无污染,是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自然原因,A正确;上海经济发达,能源
不足,是其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社会经济原因,B错误;上海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缺,C错误;太阳能不稳定,受天气影响大,D错误。17.C18.C第17题,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所以文中的
“黑影”可能是太阳黑子,C正确;耀斑是太阳色球层表面忽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A错误;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B错误;日冕物质抛射表现为日冕结构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大量
带电粒子,不会出现黑色斑点,D错误。第18题,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磁场和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使卫星导航等无线通信受干扰,C正确;并不影响太阳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A错误;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太阳活动不
会引发强烈地震,B错误;太阳活动强烈时,极光现象可能会频繁发生,D错误。19.D20.B第19题,由材料可知,“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有大面积水域的地区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适合;柴达木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都缺少大面积水域。第20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阻挡了太阳光直接照射到水体,可能会降低水体温度,且不会提高水面温度;对大气温度影响较小;光照减弱,浮游植物生长减缓。21.C22.C2
3.B第21题,①始祖鸟化石,出现在中生代中后期;②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早期;③叠层石,是由蓝细菌黏附沉积物形成,出现在前寒武纪;④蕨类植物化石,出现在晚古生代;故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④①。第22题,三叶
虫和蓝细菌主要生活在海洋中,故当时的地理环境中海洋占优势的是②③。24.B25.A第24题,读图可知,有孔虫只经历过2次大灭绝,故A错误;有孔虫是海洋生物,侏罗纪时期其数量快速上升,说明生活范围应该扩大,生存条件应该改善,海平面下降不利于其数量上升,故C错误;三叠纪时,有孔虫数量变化缓和,故
D错误;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而类兴盛于晚古生代,在古生代末期彻底灭绝,因而可以作为古生代含煤地层的指示物。第25题,白垩纪晚期主要是浮游类和浅水底栖类有孔虫灭绝,而深海底栖有孔虫几乎未受影响,说明主要
是海洋表层环境发生了剧变,故选A。26.B27.D第26题,煤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B正确。第27题,地质历史上有多次成煤时期,比如石炭纪、二叠纪等,A错误;煤层属于沉积岩,分布在地壳,B错误;燃烧煤炭时大量释放二氧
化碳,C错误;成煤时期陆生植物繁茂,植物死亡后经过埋藏作用形成煤层,D正确。28.C29.D30.A第2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是恐龙繁盛的时代,白垩纪属于中生代,C正确;寒武纪和二叠纪属于古生代,第四纪属于新生代,A、B、D错误。第29题,
恐龙在该区域能够留下脚印说明该区域的地面是比较湿软的,说明该区域1亿年前的地理环境是比较湿润的,A错误;湿润的地理环境比较适合森林的生长,由此可知1亿年前,该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森林密布的,D正确;没有可以推测该地地势起伏大的依据,B错误;恐龙在地面留下的足迹,说明是在陆地上生存,C错误。31.D
32.A第3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此时代为恐龙时代即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是极度兴盛的,A正确;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大型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古生代,B、C、D错误。第32题,若地球科学家们能够一直掘进到地心,则依次钻探
的是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第4题,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若地下有石油,则横波消失。33.C34.C第33题,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油藏距今已达5亿年之久,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距今5.41亿年~2.52亿年,C正确。第34
题,“深地一号”项目勘探最深处已达9300米,陆地上地壳平均深度39~41km,因此不可能到达地球岩浆发源地软流层,A错;“深地一号”项目勘探最深处地震波传播速度并不是最快,地震波大体上在地面到古登堡界面传播速度加快,B错;地壳以及上地
幔顶部由坚硬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因此“深地一号”项目勘探最深处位于岩石圈,物质多为坚硬岩石,C对;软流层物质大多呈熔融状态,D错。35.C36.A37.D【解析】35.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横波的传
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横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晃动,纵波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态传播,因此坐在小船上人们只能感觉纵波,上下颠簸,C正确、ACD错。故选C。36.根据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可知,①为地壳,③为地幔,⑤为外核,⑥为内核;地
壳平均深度为33千米,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源深度为7千米,可判断出应位于①为地壳,A正确、BCD错。故选A。37.根据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可知,①为地壳,③为地幔;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可判断出岩石圈位于①地壳的全部和③地幔的顶部,D正确、A
CD错。故选D。【点睛】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传播。横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晃动,纵波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由于纵波的速度快,因此居民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38.B39.D【分析】38.由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古陆形成与演变的历程是:形成于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开始解体,最终解体于新
生代。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推动物空前繁盛;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B正确,D错误。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A错误。晚古生代,是地质历
史上重要的成煤期,C错误。故选B。39.由第39题分析可知,联合古陆最终解体的时期是新生代,此时期地球环境与生命现象是: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与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生物界逐
渐呈现现代面貌;第四纪出现人类,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①②③正确,D正确;中生代和古生代是主要的成煤期,④错误,ABC错误。故选D。【点睛】联合古陆形成与演变的历程是:形成于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开始解体,最终解体于新生代。40.B【分析】40.A岩层含有
三叶虫化石,形成于古生代。Y岩层含有鸟类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形成于中生代,与A岩层相比,Y岩层的形成时间较晚,B正确,ACD错误。故选B。41(9分)(1)土星地球(2)古生(3)日冕光球太阳黑子/黑子(4)地壳海拔越高,该层越厚/海拔越低,该层越薄(5)地震波42(11分)(1)②①
112011(2)极圈附近的高纬度夜间保暖(3)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③加之降水少,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④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强)。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
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