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221.859 KB
  • 2024-11-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221.85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a35a3768b9fcde6f1df29b92c57798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联考高三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诗经·商颂·殷武》称颂汤的业绩说:“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氏、羌是分布于今天陕西西部直至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也向商称臣纳贡。这一记载表明()A.商初国力强盛且凝聚力强B.商朝对西北地区实行间接统治C.中华文明呈多元一

体特征D.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心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氏、羌是分布于今天陕西西部直至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也向商

称臣纳贡”可知,少超市远在陕西西部和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仍然向商称臣纳贡,说明商朝国力强盛且凝聚力强,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少数民族称臣纳贡,无法说明其对西北地区的统治,排除B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强调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

调政治臣服,无法说明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心力,排除D项。故选A项。2.自西周到春秋末期,人们所言之“利”大多都是“公利”,如民之利、国之利、社稷之利、公室之利。战国时期,社会“上下交征利”,不论国家还是个人,都以获得最大化的“利”作为行事、判断的准则。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血

缘宗法制逐渐崩溃B.政治秩序与格局重构C.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D.社会主体士阶层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

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战国时期,最大化的“利”成为行事、判断的准则,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力牛耕出现并不断推广,社会生产力进步,促使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血缘宗法制逐渐崩溃属于社会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项;政治秩序与格局重构属于政治

原因,而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排除B项;士阶层崛起属于直接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3.西汉初期,政府多次颁布禁酤酒法令,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朕忧水旱之灾……禁秣马酤酒贮积”,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夏旱

,禁酤酒”。上述法令颁布的直接目的是()A.维护社会治安B.巩固西汉王朝统治C.缓解财政不足D.营造戒奢尚俭风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禁酤酒”也即禁止私自买酒卖酒。结合所学,政府限制民间私酿自卖酒类

,目的是让政府独专其利,增加财政收入,C项正确;饮酒风气过于泛滥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治安,但“禁酤酒”是禁止民间私自制造买卖酒类,而非禁止饮酒,可见“维护社会治安”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A项;巩固西汉王朝统治属于根本目的,而非直接目的,排除B

项;一些统治者认为酿酒会浪费粮食,所以会在灾荒时节禁止酿酒,但这是为了保证粮食供应,而非一般的提倡节俭,且为了应对灾荒采取的禁酤酒法令通常是阶段性的,不是中国古代一度长期实行酤酒制度的最直接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4.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文字在

西域继续传播使用,如表为西域出土的各类汉字文书或典籍。据此可知()类别出土汉字文书或典籍行政文书类尼雅遗址出土了晋中央政府册封西域五国时下达到尼雅屯田军的汉文诏书,楼兰遗址出土了西域长史转发朝廷的汉文诏书文化类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毛诗郑笺》《论语》写本残

卷,高昌遗址出土了《汉书》《三国志》等书籍,楼兰遗址出土了《战国策》抄本经济类楼兰遗址出土的汉晋简牍记载“人三百一十九匹,今为住人买采四千三百廿六匹”A.西域地区与中原交流加强B.边疆风俗政令受到内地影响C.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D.

中原政权对西域管理的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

时期汉语文字在西域继的续传播,分别在尼雅、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高昌、楼兰等地出土各类汉字文书或典籍,有行政文书、文化类、经济类等,这说明汉语文字在西域地区适用范围广,反映了西域地区与中原交流加强,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在西域地区出土的各类汉

字文书或典籍,但没有涉及风俗和内地的联系,排除B项;少数民族封建化体现为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分裂时期,对西域管理弱化,排除D项。故选A项。5.唐中叶以后,朝廷为节度使

加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带相衔的节度使入京朝觐时可在一定限度内履行宰相权责,享受宰相待遇。这有利于()A.朝廷笼络地方割据势力B.转变外重内轻的形势C.中央改革地方治理体系D.调整中枢政务的运转【答

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中期以后,统治者为了笼络跋扈一时的节度使,授予他们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这有利于调节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体现了朝廷控制藩镇的探

索,A项正确;此举主要是为了笼络地方割据势力,并不能转变外重内轻的形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治理体系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未涉及中枢政务运转的相关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6.研究表明,辽中京城规整有序

,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据此可知,辽中京城的营建()A.反映出对中原文化的吸纳B.体现了辽代文化的单一性C.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D.因地制宜而

形成方正布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辽朝时期的中国。辽中京城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这样的都城结构布局与中原汉族政权的都城,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有明显相似性

,反映出对中原文化的吸纳,A项正确;辽代文化既包括少数民族内容,也吸纳中原文化,“单一性”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辽朝仍然保留游牧文化的某些特点,“彻底改变”说法绝对,排除C项;随形就势、因地制宜更符合上京而非中京城的特点,且因地制宜往往形成不规则而非方正的布局,排除

D项。故选A项。7.宋代理学家反复强调,“天理”作为普遍绝对的本体存在,也是一种道德存在,“理”就是一个最高的道德原理。“天理”支配着世界的秩序和变化,不仅是一切自然物的内在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规范与人文法则。这反映出当时()A.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B.

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C.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D.儒学的世俗化与宗教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家将儒家伦理道德和

等级秩序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天理的神圣性和至上性,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B项正确;宋朝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未涉及三教合一趋势,三教合一是指儒释

道的融合趋势,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世俗化强调与百姓生活更加贴近,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杨宁一先生在《历史学习新视野》中说:“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

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杨宁一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说A.行省合理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B.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机构C.行省的设立是为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

D.行省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到行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故A错误;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机构不是材料要强调的内容,故B错误;行省是地方的行政机构,不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故C错误。“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

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表明行省弥补了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的间隙,故D正确。9.“揭帖”原为明仁宗即位后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

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着最高决策的形成。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参政地位有所提高B.内阁职权范围得到扩大C.中枢运转机制走向成熟D.行政决策遵循民主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着最高决策的形成”及所学知识可得,“密揭”体现了内阁参政地位的提高,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内阁职权

范围是否有所扩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内阁地位有所提高,不能体现中枢运转机制的成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明朝专制主义社会中,民主原则说法不合适,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表为清代汉口会馆公所分类统计情况。表中同业组织的数量变化

反映出()时段行业类型组织类型名称商业手工业日常服务业同乡同业兼同乡、同业性质会馆公所其他顺康雍141744744乾嘉道2241131048136咸同1853321231111光宣2372422621813合计76176275716204634A.专业化生产的发展B.政府重视工商业的

管理C.商业资本快速扩张D.会馆群体价值取向趋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知,同乡类型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同业类型的则呈上升趋势,清代汉口会

馆的组织类型经历了由同乡为主向同业为主的转变,这与清朝的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是分不开的,A项正确;会馆是由商人所组建的,没有体现政府重视工商业的管理,排除B项;受清朝的社会条件限制,中国的商业资本并没有快速扩张,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会馆行业类

型及组织类型的差别可知,会馆群体价值取向多样,排除D项。故选A项。11.从魏源提倡“师夷制夷”,到清政府兴办“洋务”,不过20年左右;从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过20年左右;从早期改良思想到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不过

十年多的时间;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十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十年。这说明()A.社会急剧变化加速思想更新B.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日渐成熟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D.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思想领域先后兴起洋务思想、早期改良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潮流

,思想更新的加速原因在于社会急剧变化,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A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的范畴,排除B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晚于魏源提出“师夷制夷”,晚于洋务运动的开始,排除C项;西学东渐开始于鸦片战

争后,而主张变革政治制度的维新运动兴起是在19世纪末,也即西学东渐在政治革新前就已经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12.有资料显示,1872—1895年,官办或官商合办工业资本额占民族工业总资本额64.56%,民营工业

占33.01%,中外合办企业占2.43%。1896—1911年,上述数据分别为21.44%、57.88%、20.68%。这一变化反映出()A.晚清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B.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C.晚清经济政策调整有一定成效D.洋务运动工业化成就显著【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的中国。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1894-1895)后,民族工业总资本额中民营工业占比有明显上升,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

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上述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民族工业内部的结构,看不出农业等的情况,不能反映晚清经济结构,且“根本变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不利于民营工业的发展,与材料内容

不符,排除B项;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13.如图为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张贴画,从中可以得出()A.中国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民众力量联合推动革命C.五四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D.民主共和思潮影响深远【答案】

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根据图片中信息“工农兵商学大联合”“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国民

革命军”可推断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结成革命统一战线,B项正确;中国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与五四运动有关,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材料所述为国民革命而非五四运动,排除A项;材料反映国民革命激发民众革命热情,排除C

项;材料反映各阶级联合开展国民革命,“民主共和思潮影响”主要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通过了《关于苏维埃经济建设的决议》《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

等一系列经济建设的决议,并颁布法律文件规定:“苏维埃应保证商业自由,不应干涉经常的商品市场关系”等。这些措施()A.推动了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B.打破了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C.解决了根据地物资短缺问题D.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

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材料显示的是苏区的根据地建设情况,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项正确;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说明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华苏维埃经济建设中注意商品市

场关系,无法体现“打破了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排除B项;“解决了根据地物资短缺问题”夸大了这些措施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5.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明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

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彰显执政党的民族责任感C.把握了中国主要矛盾变化D.筹备着建立新生人民政权【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12月27日(中国)。据材料“《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

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日本发动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及毛泽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9月,排除A项;193

5年国民党统治下的国民政府依然居于统治地位,排除B项;1949年,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是为筹备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16.1946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现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将退出的铁路,均望发令各地进行大规模的彻底破

坏。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停止破路指示。我军所到之处,对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并劝告人民一律保护。这一变化()A.意在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B.适应了解放战争战略态势转换C.表明中共意识到决战时机成熟D.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

材料“1946年4月16日”是国民党发动内战之前,结合所学知识,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了和平建国纲领,内战一触即发,破坏中共“现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将退出的铁路”是为了防备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停止破路,“对于铁路员

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这是因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保留这些设施及人员对解放战争的进行及以后的建设有利,所以,这一变化适应了解放战争战略态势转换,B项正确;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停止破路,“对

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的目的是保障解放战争的进行、以后的建设,并且出于建立新政权的需要,主要目的不是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排除A项;1948年秋,决战时期成熟,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排除C项;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4题,第17、18题各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

的考试内容(如表所示)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材料二王安石熙宁年间科举改革围绕着“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展开,其核心是罢除考试声病对偶之文、即“变声律为议论,变墨义为大义”。要求士人各治《诗经》《尚书》《周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习《论语

》《孟子》。每次分四场考试,第一场考本经、第二场考兼经大义十道,第三场考论一首,第四场策三道。中书门下撰“大义式”颁行。经义程文每篇不得超过500字。——摘编自王阔《论王安石“罢诗赋而取经义”的科举改革》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在人才选拔取向上,唐代科举考试内容和宋代王安石科举

改革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安石科举改革的合理性。【答案】相同:两者都重视对儒学的考查;两者体现主流价值观;两者都重视对官员实际能力的考查。(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合理性:王安石科举改革重视对儒学的考查,体现对儒学主流地位的维护;改革完善科举考试程序,有利于增强考试的公正性(或公信力)

,巩固封建统治;改革侧重时务,“以经义论策试士”,注重官员的执政能力,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服务变法的需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的【解析】【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相同:据材料“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礼记》……《论语》《尔雅》”“王安石熙宁年间科举改革……要求士人各治《诗经》《尚书》《周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习《论语》《孟子》”得出两者都重视对儒学的考查;结合所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唐代科举考试内容和宋代

王安石科举改革都重视对儒学的考查,两者都体现主流价值观;据材料“(唐代科举考试)答时务策”“(宋代王安石科举改革)第四场策三道”得出两者都考时务策,要求考生针对当前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体现重视对官员实际能力的考查。合理性:据材料“要求士人各治《诗经》《

尚书》《周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习《论语》《孟子》”得出王安石科举改革重视对儒学的考查,体现对儒学主流地位的维护;据材料“每次分四场考试,第一场考本经、第二场考兼经大义十道,第三场考论一首”得出改革完善科举考试程序,有利于增强考试的公正性(或公信力),巩固封建统治;据材料“专以经义论策

试士”“变声律为议论,变墨义为大义”“第四场策三道”得出改革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注重官员的执政能力,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服务变法的需要。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极

为紊乱,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英镑、美元、日元相继贬值,金贱银贵,中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掠夺和日本货的倾销,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打击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施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并实行白银国有,把钞票发行权收归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统一发行法币,依附于英镑和美元,实行“汇兑本位”制。——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答案】评价:积极方面:国民政府统一发行法币,抑制了白银的外流,稳定了物价;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同时又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正面战场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任

答2点即可)消极方面:但在改革中,法币依附于英镑和美元,中国未能摆脱帝国主义经济附庸的地位;也为日后的通货膨胀留下了隐患。【解析】【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评价:根据材料“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

布实施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并实行白银国有,把钞票发行权收归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统一发行法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统一发行法币,抑。制了白银的外流,稳定了物价;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为正面战场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依附于英镑和美元,实行‘汇兑本位’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在改革中,法币依附于英镑和美元,中国未能摆脱帝国主义经济附庸的地位;也为日后的通货膨胀留下了隐患。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以华夏民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分布的空间观念

,即“五服”观念。这一观念下,“华夷”为一个共同体,共处在一个天下。到秦汉时期,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为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华夷共祖”的民族思想,主张各民族同宗同源,应和平共处、共同进步。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民族观

是古代社会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依据。——摘编自赵本燕《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多维阐释》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反复强调,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民族危机已迫在眉睫。为谋救亡图存,中国唯一可以倚恃的武器,就是民族

主义。可见,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不断进逼的深重危机下,被激荡出来的一种“自卫型民族主义”。自此以后,“反帝救亡”的主题始终盛行不衰,蔚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为明显的基调。——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近代中国民族观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

体建设的认识。【答案】(1)特点:以华夏族为中心;强调各民族同宗同源、共同发展(或进步)和天下一家;儒家民族观成为当时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依据。(任答2点即可)背景: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地理分布和生产方式上的差异;受儒

家思想的影响;历代中央政权民族政策的影响。(任答3点即可)(2)发展:谋求反帝救亡(或谋求救亡图存)。原因:中华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凝聚力;西方列强入侵带来深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政治运动的推

动;国人民族意识的增强;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民族观)的影响。(任答其中4点即可)(3)认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共

同体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以华夏民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分布的空间观念,即“五服”观念。这一观念下,

“华夷”为一个共同体,共处在一个天下。到秦汉时期,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为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华夷共祖”的民族思想,主张各民族同宗同源,应和平共处、共同进步”,可得出以华夏族为中心;强调各民族同宗同源、共同发展(或进步)和天下一家;据材料一“

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民族观是古代社会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依据”,可得出儒家民族观成为当时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依据。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到秦汉时期,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为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华夷共祖”的民族思想,主张各

民族同宗同源,应和平共处、共同进步”,可得出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各民族地理分布上不同且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可得出各民族在地理分布和生产方式上的差异;据材料一“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民族观是古代社会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依据”,可得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

知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政策不同,可得出历代中央政权民族政策的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反帝救亡”的主题始终盛行不衰,蔚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为明显的基调”,

可得出谋求反帝救亡(或谋求救亡图存)。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反复强调,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民族危机已迫在眉睫“,可得出西方列强入侵带来

深重的民族危机;据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不断进逼的深重危机下,被激荡出来的一种‘自卫型民族主义’”,可得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凝聚力;国人民族意识的增强;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近代政治运动的推

动;结合所学知识,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民族观)的影响。【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到秦汉时期,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为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华夷共祖”的民族思想,主张各民族同宗同源,应和平共处、共

同进步”及所学知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可得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

理十五讲》根据如表所示,围绕“统计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这一主题,任选中国古代史上某个时段或朝代封建政府相关人口统计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立论正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封建政

府统计人口数长期低于实际人口数。阐述: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国家长期分裂割据,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国家的社会基层组织和户籍制度遭到破坏;民族迁徙与民族交融频繁;佛教盛行,寺院经济繁荣;地主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农

民依附于豪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破坏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更是导致了此时段的封建政府长期以来统计到的人口数低于实际的人口数。总之,受所处时代国家政治、户籍制度、民族状况和宗教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

封建政府统计的人口数长期低于实际人口数。示例二:论题:清朝前中期时,封建政府统计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趋向一致。阐述:清朝前中期统治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政府改革赋税制度;外来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同时政府推行里甲、保甲制,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推

动了国家的大一统,政权的巩固,社会隐匿人口现象的减少,人口数量的激增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政府赋税收入的增加,兵役、徭役征发的稳定;更是导致了封建政府统计到的社会人口数与实际的人口数趋向一致。总之,受所处时代国

家政治、赋税制度改革、农业物种和基层组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清朝前中期统治时封建政府统计的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趋向一致。(“示例”仅供参考,对其他时段或朝代合理解读均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这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古代(中

国)。首先,根据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图中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政府统计的人口数遗址低于实际人口数,可得出论题;封建政的府统计人口数长期低于实际人口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封建政府统计人口数长期低于实际人口数的原因,即国

家长期分裂割据,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国家的社会基层组织和户籍制度遭到破坏;民族迁徙与民族交融频繁;佛教盛行,寺院经济繁荣;地主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农民依附于豪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破坏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最后进行总结,受所处时代国家政治、户籍制度、民族状况和宗教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封建政府统计的人口数长期低于实际人口数。这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古代(中

国)。首先,根据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图中数据变化得出论题:清朝前中期时,封建政府统计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趋向一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中期,封建政府统计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趋向一致的原因,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政府改革赋税制度;外来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同时政府推行里甲、

保甲制,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推动了国家的大一统,政权的巩固,社会隐匿人口现象的减少,人口数量的激增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政府赋税收入的增加,兵役、徭役征发的稳定。最后进行总结,受所处时代国家政治、赋税制度改革、农业物种和基层组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清朝前中

期统治时封建政府统计的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趋向一致。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