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239.942 KB
  • 2024-09-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239.94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9c3ccdbfc3679b940ec28627c4ad02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芜湖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30题,每题2.5分,共75分)1.《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

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世纪之首。这表明A.《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B.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C.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D.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司马迁著《

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可知,《史记》中关于黄帝的传说,是司马迁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后整理而成,传说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故选B;A、C、D与材料不符。2.在大汶口一些富有大墓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

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大汶口墓葬出现了“富有”和“一无所有”的差别,由此可

判断出此时期出现财产私有现象,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C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不是大汶口文化时期。D选项错误

,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社会尚未产生。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具有民主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的【答案】D【解析】【详解】商代通

过占卜行为来预测吉凶,这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D正确;民主色彩与占卜无关,排除A;血缘纽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商代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4.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

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表格中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故D项正确;A该项不能明显体现,故排除A;血缘色彩浓厚,只是表现,故排除B;材料不能证明音乐发展迅速,排除C。5.人们一认为家谱起于宋代,其实家谱的雏形在殷商卜辞世系关系中就有所反映,隋唐

以前,家谱修撰已相当发达,大量家谱书籍问世,只是大多未留传后世:这表明我国A.分封制影响深远B.宗法观念长期存在C.封建家长制盛行D.家谱文化博大精深【答案】B【解析】【详解】家谱雏形在殷商时期就存在,直到隋唐

以前,家谱编修就已经相当发达,而家谱和宗法观念相关,由此说明宗法观念长期存在,B正确;家谱和分封制无关,排除A;家谱雏形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尚处于奴隶社会,因此并不能表明封建家长制盛行,排除C;题干主旨强调的是家谱文化历史悠久,而非家谱文

化的内容,排除D。的6.“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B.农耕文明的扩展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秦国是边陲小国,在当

时被其它诸侯国视为“夷狄之国”。据材料“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昔日的“夷狄之国”统一成为中原的霸主,这体现了秦国的封建化,也是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A正确;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

主要是“夷夏”观念的变化,C、D与材料无关。7.《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包括《尚贤》《非攻》《兼爱》《修身》《天志》《明鬼》《备城门》《备梯》等,涉及哲学、逻辑、军事、工程、几何学等,这反映出《墨子》A.最能体现各国统治者的需求B.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C.以解决社

会实际问题为目的D.对自然规律进行了系统概括【答案】C【解析】【详解】《墨子》中的“《尚贤》《非攻》《兼爱》《修身》《天志》《明鬼》《备城门》《备梯》”等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即这一流派注重解决实际问题,C正确;法家思想最能体现各国统治者的需求,排除A;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儒家和道家奠定的

,排除B;题干所列《墨家》篇章中不能反映出其对自然规律的系统概况,而且墨家侧重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注重理论概括,排除D。8.《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D.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鼎是权力的象征,诸侯问鼎,说明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故C项正确;鼎并不是镇国之宝,楚王的意图也不在此,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诸侯争霸的信息,也不是根本问题所

在,排除B项。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不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所在,材料强调的是周王室的衰微,排除D项。【点睛】本题重点考查“鼎”的象征意义,理解楚王问鼎所反映的实质问题。9.《尉缭子》强调战争本于“仁义”,“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孙膑兵法》则指出,战争

必须讲“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天人不合,即使取得胜利也是暂时的。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墨家思想成为显学B.诸子思想相互渗透C.耕战思想成为主流D.军事理论高度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尉缭子》和《孙膑兵法》都是兵家的著作,而其作品中强调“仁义

”“天时、地利、人和”,可见兵家思想也融合进了儒家的内容,因此反映出诸子思想相互渗透,B正确;墨家并没有成为显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耕战思想,排除C项;“高度成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A.创立皇帝制B.建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D.颁行“推恩令”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据题干“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秦始皇建立秦

朝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可知,C项正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都是中央制度,不属于地方制度,排除AB项;颁行“推恩令”的是汉武帝,且“推恩令”并非废除所有的诸侯国,而是削弱诸侯国,排除D项。故选C项。11

.西周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序,决定了人们之间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但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促进了孔子“克己复礼”、老子“小国寡民”主张的提出。先秦诸子的这种情绪主要反映了A.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

盾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后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D.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序,决定了人们之间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但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并推广,生产力发展推动

了社会进步,分封制宗法制等逐步瓦解,但战乱、兼并等事件也频频发生,促进了孔子“克己复礼”、老子“小国寡民”主张的提出。说明社会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先秦诸子的这种情绪主要反映了社会进步与付出

代价之间的矛盾,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先秦诸子的思想落后,排除B项;材料与“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无关,排除C项;“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2.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

“行在所”,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体现了皇权神秘性色彩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皇帝的居处、服食、车马以及父母、妻妾和儿女都专门的称号,别人都

不得使用,这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项正确;郡县制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故C项错误;皇帝的称号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没有影响,故D项错误。13.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

。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封建是指分封制,帝制是

指君主专制,因此从封建向帝制的转型指的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故答案为D项。由“公天下”至“家天下”是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排除A项;BC项不符合史实,不是这一转

型表现出的特征,排除。点睛: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从封建转向帝制”是指什么历史时期,在明确了是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的转型之后,也就很容易确定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出的特征。14.东晋初期,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视世家大族,

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一时期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

据材料“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视世家大族”“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豪强大族实力强大,能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A项正确;九品官人法存在弊端,与“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不符合,

排除B项;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九品官人法注重门第,排除D项。故选A项。15.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

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

时期(中国)。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在西域设置官吏,派驻军队进行戍边屯田,是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D项正确;汉代在西域设官驻军,主要目的是管辖西域,不仅仅为了保护丝

绸之路的畅通,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考古证明汉代在西域设官、驻军、屯田,未提及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1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

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了皇权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

。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并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故B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

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17.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B.繁荣思想

文化C.扩大地方权力D.强化大一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推恩”计策,削弱诸侯国实力,加强了中央集

权,以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思想控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故D正确;强化君权神授思想,与题意无关,故A不正确;繁荣思想文化,与“推恩令”不符,故B不正确;“推恩令”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均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不正确。18.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了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马铃冀等新植物品种,玻璃及糖等制造技术。上述传播()A.构成了丝绸之路主要物质内涵

B.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C.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D.推动了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了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马铃冀等新

植物品种,玻璃及糖等制造技术”说明丝绸之路促使东西物质文化的交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会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故C正确;交流内容中既有物质,也有技术,故A错误;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西汉,新航

路开辟是在明朝中后期,故B错误;材料不仅涉及农业,还涉及手工业,故D错误。19.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

可知当时A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选官侧重门第等级D.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说明选拔官员注

重德才并举,故选A项;题意主要反映了九品中正制下官员的选拔标准,没有反映出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门第等级,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没有体现标准的不断变化,排除D项。20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

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步辇图》描绘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可以看出吐蕃作为边远民族,通过求婚的方式,以向当时的中原文化学习,可见先进文明对周

边民族有向心力,C项正确;“赞普”是吐蕃君长的尊号,并非由唐朝政府册封,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唐朝派使者出使吐蕃,不能得出“互派使者”,排除B项;唐朝时期吐蕃是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并非受唐朝管辖的边疆地区

,排除D项。故选C项。.21.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茶叶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古代北方的饮茶习俗也是自南方传

入的,“茶叶”是经济,“饮茶习俗”是文化。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所接受,C项正确;题干反映出北人从“贱茶”到“贵茶”风尚的转变,应该与南北茶叶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南茶北运的开始时间发生在唐中期以前,况且此时国家已经统一

,排除A项;由南北皆有喝茶习俗这一事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的结论,排除B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是在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

(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A.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C.主要城

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强调了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格局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例如,商业街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问题,B错误;当时的主要城市仍然是政治中心,C错误

;唐代长安和宋代汴京均不是工商业市镇,材料也未涉及工商业市镇问题,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涉及到城市的格局也涉及到城市的功能。23.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

、“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答案】C【解析】【详解】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在敦煌

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政策,所以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故答

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24.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旧唐书·高祖本纪》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旧唐书·宇文士及传》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旧唐书·夏侯端传》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大唐创业起居注》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A.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B.李

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中李渊与人密论、下属的劝说、私喜此

行,以为天授”、李世民的对说等,均能说明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种说法是可信的,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旧唐书·高祖本纪》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李世民劝说李渊起兵,所以不能充分证明这一说法是可信的,排除A项;《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对于同一事件描述不同,但不能说都不可信,

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相对可信,但不是绝对可信,排除D项。故选A项。25.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

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知州;设转运使

转运地方大部分赋税到中央,故①②③正确。唐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26.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D.维护纲常名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可知,朱熹强调道德和礼仪,这反映不出朱熹适应了皇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

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点睛: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7.朱熹认为8岁进入小学阶段,他花费了很大精力编著小学阶段的

教材,其中《小学》一书最为著名,该书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这反映出朱熹A.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B.是理学的集大成者C.推动儒家伦理普及化D.关注儿童全面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朱熹和程朱理学。根

据所学内容可知,倡导经世致用实学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故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可知朱熹编著《小学》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而不是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故排除D项。故选C。28.唐代的常科考试并不实行考卷的封弥、誊录和考官的锁宿隔离制度。当时存在所谓的“行卷”现象,就是士子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当时那些比较重要的官员,希望赢得他们的赏识,以求推荐。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是荐举制的新形式B.存在吏治腐败诱因C

.选举权旁落到地方D.运行程序混乱不堪【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士子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当时那些比较重要的官员……以求推荐”可知这种门生关系会诱发官场结党营私,造成腐败问题出现,故选B;根据材料“常科

考试”可知是考试而不是荐举,排除A;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因为科举考试下官员以考试成绩为主,不通过选举,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唐朝科举制运行程序混乱不堪的说法,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士子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当时那些比较重要的官员……以求推荐”,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9.研究资料表明,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今印度洋),而阿拉伯商船从波斯湾出发东来时,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外交通贸易兴盛B.海外贸易规范有序C.造船及航海技术

先进D对域外文化接纳有限【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今印度洋)”、“阿拉伯商船从波斯湾出发东来时,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指南针应用到航海上,材料表明我国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C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

排除。点睛:抓住材料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我国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联系宋代的科技成就分析解答。【详解】30.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

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古代皇帝都对君主形象十分关注.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

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唐朝以后皇帝对起居注的干预,说明的是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D项正确;材料与皇帝对君主形象的关注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唐太宗的个人形象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对《起居注》的干涉,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问答题(25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

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

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

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结合秦朝至隋唐的史实说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答案】(

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从授土授民到取消封地。(2)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秦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

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作用: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

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一“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可知,从分权到集权;据材料

一“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可知,从世袭到任命;据所学可知,从授土授民到取消封地。。【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结合所学,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秦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

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至隋唐(中国)。据材料三“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得出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据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可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据所学可得出,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小问4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综合材料,可从官僚政治为中国

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总结为: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点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