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4)页,50.02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9b15965526ac35383ed5e83dccbf2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期中语文试题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游园》)(2)至今商女,___________,__________
_。(王安石《桂枝香》)(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侍坐章》)(4)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反问语气否定秦国统治者夺取
、使用六国财富的做法和态度。(5)《阿房宫赋》将统治者的奢华与百姓的痛苦做了鲜明的对比,其中,将阿房宫的瓦片与百姓的衣服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②.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③.时时犹唱④.后庭遗曲⑤.
浴乎沂⑥.风乎舞雩⑦.奈何取之尽锱铢⑧.用之如泥沙⑨.瓦缝参差⑩.多于周身之帛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姹”“嫣”“垣”“雩”“帛缕”。2.以下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shèng)之国因之以饥馑(jǐng)将以衅(xìng)钟B.不忍其觳觫(húsù)彼恶(wù)知之予忖度(cǔnduó)之C.王语(yù)暴以好乐谨庠序(xiángxù)之教孝悌(tì)之义D.奏刀騞(huō)然导大窾
(kuǎn)技经肯綮(qīng)之未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汉语字音的能力。A.“因之以饥馑”的“馑”应读“jǐn”;“将以衅钟”的“衅”应读“xìn”。B.“彼恶知之”的“恶”应读“wū
”。D.“技经肯綮之未尝”的“綮”应读“qìng”。故选C。3.与“实事求是”的“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觉今是而昨非B.是又在六国下矣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唯余马首是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是”意为
正确的,形容词,符合事物内部联系及发展规律的。“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A.是,正确,形容词。句意:感到如今归隐田园的
选择是正确的,从前进入官场的做法是错误的。B.代词,这。句意:这又在六国之下了。C.代词,这。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D.助词,无实义,帮助宾语提前。句意:只看我的马首方向(来决定进退)。故选A。4.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
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子路率尔而对曰C.鼓瑟希,铿尔D.夫子莞尔而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
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尔:代词,你们。B项
,子路率尔而对曰,意思是“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尔:形容词词尾,……样子。C项,鼓瑟希,铿尔,意思是“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尔:形容词词尾,……地。D项,夫子莞尔而笑,意思是“夫子微微一笑”。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项与其他三个不同。故选A。5.下列句中的“若”字意义分类
正确的一组是()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②若无罪而就死地也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若是其甚与?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⑤/③⑥D.
①④/②③/⑤⑥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句意: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若”,像。②句意:像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若”,这样。③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若”,假如,
如果。④句意:真的如此严重吗?“若”,像。⑤句意:以这样的办法,来求取想要得到的东西。“若”,这样。⑥句意: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若”,如果。正确分类:①④/②⑤/③⑥。故选C。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一句的主
语是()A.宜B.百姓C.我D.百姓之谓我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宜乎”,所以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故选D。7.
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B.百姓之不见保(宾语前置)C.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百姓没有受到安抚。被动句,“见”表被动。
故选B。8.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充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A.(牛)謋然已解,如土委地B.可使(我)有勇,且知方也C.鼓瑟希,铿尔,(点)舍瑟而作D.臣闻之(于)胡龁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可以使那里人人
有勇气、个个懂道义。“使”后省略的应是千乘之国当地的人。故选B。9.下列语句表达得体、恰当的一项是()A.在交大的抗疫工作中,不仅有着全校师生沆瀣一气、团结向前,还有无数校友为交大捐赠物资。B.多谢您
惠赠的大作,听闻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我定当细细拜读并望不吝赐教。C.细心研读该论文后发现其数据不够准确,内容较浅显,恐难刊登,真可谓不刊之论。D.面对媒体镜头,上海的领导们没有叫苦叫累,而是闪烁其词,朴实的话语让老百姓们不忍卒听。【答案】B【解
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一起。贬义词,此处是褒义语境,情感色彩不当。B.“惠赠”,称他人赠予;“大作”,敬辞,称他人作品“不吝赐教”,请人多加指教的客套
话。正确。C.“不刊之论”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由“发现其数据不够准确,内容较浅显,恐难刊登”可知,此处误解为不能刊登,望文生义。D.“闪烁其词”形容说话躲躲闪闪、吞吞吐吐,不肯明说,或回避要害。贬义词,此处是褒义语境,情感色彩不当
。故选B。10.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歌女许鹤子在上元灯节演绎了有关这一节日的词曲,下列诗词最有可能被她演绎的一项是()A.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B.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要认真分析句子中的语言。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判断选项中涉及的节日,再看选项的要求,最后做出选择。题干说的是“上元灯节演绎了有关这一节日的词曲”,“上元灯节”即元宵节。A项,“火树银花”指
元宵节放灯花,所以是元宵节。B项,扣住关键词“登高”,重阳节。C项,扣住关键词“月明”,中秋节。D项,扣住关键词“艾符”“蒲酒”,端午节。故选A。11.“现实中,有些干部首先考虑对上级负责,因此不注意解决实际矛盾而着力于掩盖矛盾、回避问题,只求表面光鲜亮丽而
不顾实际效果,种种形式主义的乱象由此而来。”这句话应在下文中()处。形式主义是人人痛恨、个个喊打的过街老鼠,但是它常常在隐匿蛰伏一段时间后换件马甲再度招摇过市,体现出问题的顽固性、复杂性。A治病要找病根,形式
主义问题是与官僚主义如影随形的,原因复杂多样。B而群众监督的缺乏也是导致形式主义久治不愈的原因。C更何况哪里监督缺失,哪里的权力就有可能滥用。A.AB.BC.C【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选文论证的中心话题是“形式主义”,先指出“形式主义
”的特点,即“顽固、复杂”,接着分析“形式主义”存在的原因。而所给的句子是列举“形式主义”的现象,是列举的事例,应放在C处,因为前面“原因复杂多样。B而群众监督的缺乏也是导致形式主义久治不愈的原因”是说产生形式主义的原因,紧跟着列举形式主义的例子进行论证,符合
逻辑顺序。故选C。12.高三学生小明在参加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自我陈述环节中,表述得体的一项是()各位老师:大家好!感谢老师们给我这个面试的机会。我平时学习刻苦,喜欢钻研数理问题,【甲】一旦进入思考状态,常常会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我知道学习贵在持久磨练,【乙】一
旦松懈,坏习惯就会集腋成裘。同时,我喜欢写时事评论,文章屡次发表在校刊上,【丙】虽是一己之见,但都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与讨论。我渴望到贵校深造,因为贵校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学术氛围,【丁】以及多如牛毛的学术名家都深深地吸引我。希望贵校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A.甲B.乙C.丙D.丁【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一发不可收拾: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贬义。此处形容思考之专注,情感色彩不当。B.“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或集合众人力量办成某件事,褒义词。此处形容“坏习惯
”,对象不当,情感色彩不当。C.“一己之见”,指一个人的意见。谦辞,此处说自己的观点,正确。D.“多如牛毛”,像牛身上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此处形容学术名家,夸张太过,不合语境。故选C1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
,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北京冬奥场馆群串联起了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我们从冰雪大国到冰雪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冬奥遗产的价值也需要更长时间去审视。①开展这
些赛事的场馆设施,赛后将如何利用②由冬奥会带动的体育经济对区域联动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③这些场馆设施将怎样切实影响当地乃至全国人民的生活④2008年夏奥会的一些专业场馆被闲置,冬奥会场馆是否能良性运营A.①④②③B.①②④③C.④③②①D.④①③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由语境可知,此处填写的是冬奥会后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①“开展这些赛事……”指的是前面“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开展的赛事,所以放在第一处,排除CD;①是说冬奥会场馆设施的利用问题,④冬奥会场馆良性运营的问题,②是说体育经济对区
域联动发展的影响问题,由奥运场馆的利用到体育经济的影响,问题排列由小到大,所以应为①④②,排除B;③是说对当地乃至全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放在最后。故选A。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
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4.出版社编辑了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诗余选集》D.《律诗集萃》15.下面对这首诗
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14.B15.D【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由诗歌标题中“节选”可知,这首诗歌不止八句;由作者来看,陆游是南宋人;由字数来看,每句字数相同,都是七个字;由对仗角度来看
,三四句不构成对仗,“酒为旗鼓”是主谓宾结构,而“势从天落”是主谓结构,五六句也不对仗,“端溪石池”是并列结构,“烛光相射”是主谓结构。所以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A.《乐府诗选》收入的是乐府诗。B.《古诗菁华》收入古体诗。C.《诗余选集》收入词。D.《
律诗集萃》收入律诗。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烛光纵横飞溅”错误,诗中“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咏月①(清)曹雪芹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
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菩萨蛮(南宋)朱淑真②山亭水榭秋方半,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娥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
怜,今宵不忍圆。【注】①《咏月》为《红楼梦》人物香菱所作。②朱淑真,南宋女诗人,生于仕宦家庭,博通经史,尤工诗词,相传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16.香菱拜黛玉为师学诗,下列学诗原则不是黛玉认可的一项是()A.格调规矩是末事,以词句新奇为上。B.学诗先从盛唐诗歌入手,多读多
品。C.学诗者要品读出诗歌的传承与化用。D.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17.对两首作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香菱诗的首联、颔联集中笔墨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B.香菱诗的颈联分别塑造了旅人思乡和
闺妇思夫的形象。C.朱淑真词用颦眉未变而愁闷新添表现愁绪的连绵不断。D.朱淑真词用深夜流萤的点点荧光表现深沉清幽的意境。【答案】16.D17.A【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D.“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错误,根据
原文“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可见,黛玉认为不应该看浅近的诗,否则便再学不出来。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颔联集中笔墨描绘出
月色的朦胧清淡”错误,颔联还写了捣衣声、残月、鸡唱等。故选A。18.阅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里某片段,画线句的含义,以下哪一项说得较准确?()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
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A.宝钗是劝宝
玉在仕途经济方面也应努力,这引起了宝玉的反感B.宝钗是劝宝玉在作诗方面要向香菱学习,宝玉于是认真思考起来。C.宝钗是劝宝玉在学业方面多下功夫,宝玉暗下决心,不让宝钗失望。D.宝钗看似批评宝玉不努力,实则赞美宝玉聪明,这让宝玉不好意思。【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
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语境来看,本是谈论香菱学诗,而宝钗用“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将话题引到“宝玉”身上,结合第三十二回中袭人对湘云说的话来看,“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曾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宝
钗一直希望宝玉能够读正经书,走仕途经济,而宝玉对此极为反感,所以宝钗此处是借香菱来劝宝玉应在仕途经济方面努力,而宝玉“不答”是对宝钗这一劝说的回应,表现出对宝钗劝说的反感。B.“作诗”错误,不是劝宝玉作诗;“认真思考”错误,不符合宝玉的性格。C.“宝玉暗下决心,不让宝钗
失望”错误,不符合宝玉的形象。D.“赞美”错误,与书中情节不合;“不好意思”错误,不符合宝玉“不答”的表现。故选A。19.以下句子是《终于明白,灾难不是素材》中的一段,请你根据议论的逻辑,做出正确的排序()①如果我们想记录灾难、描写灾难,不要忘记了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在宣传领域
,百姓一直反感的就是悲事当喜事办。②灾难之后,应该是反思第一,庆功为次。③灾难不是素材,而是真实的大山。④对于沉重的历史事件,所谓的集体记忆也不能偏离原貌,记住我们的损失和伤痛,才是对未来最好的财富和指引。⑤不会反思,错误将重现,灾难
也会重演。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②⑤④C.②⑤③④①D.④⑤③①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③“灾难不是素材……”直接引题,应放在开头;①是分析问题,②是指出做法“反思第一,庆功为次”,⑤指出这样做的原
因,指出不会反思的危害,所以这三句的顺序为①②⑤;④“对于沉重的历史事件,所谓的集体记忆也不能……”指出对待沉重历史事件的态度,由①②⑤的“灾难”延申到“沉重的历史事件”,所以④放在最后。正确的排序为:③①②⑤④,符合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左传的“闲笔”“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
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
”,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
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
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
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
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
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
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细笔”不细,“闲笔”不闲
,《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20.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B
.“正笔”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C.“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能使历史故事的叙述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D.“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
术品格的体现,某些叙述还能从小处体现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描写晋楚棘泽之役中,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的情景,于紧张的战事描述中传递
出悠闲轻松的意味。B.“目尽肿”这一个细节便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可见《左传》善于从细微处展示人物的心理,这也是中国叙事文学中首次出现的动人细节。C.《左传》记述了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终招致杀身之祸这一事件,《管锥编》中也用同样的史实来佐证“一饭之恩仇”的论述。D
.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之事,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2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的A.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
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这一文学概念的出现可提前到春秋时期。B.正是因为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跌宕起伏的,所以闲笔才更能显示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并最终比“正笔”更能体现艺术上的进步。C.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光,也印证了细
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D.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角度,列举相应的事例,逐层递进地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答案】20.B21.A22.C【解析】【2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
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不意味着只有“闲笔”在起作用。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应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C项,所举事例出现在《左传
》;D项,“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说法错误,小事件为政治走向的改变作铺垫。【2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
方法。题中A项,“推论出‘闲笔’这一文学概念的出现可提前到春秋时期”无中生有,原文说“‘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B项,强加因果,原文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D项“逐层递进”表述不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学批评的“
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远”,指评论者与作家距离适当“远”一点,才能葆有客观性:“近”,指与作品文本距离贴近一点,回到作品本身,回到阅读和文本细读上来。长久以来,很多文学批评者恰恰颠倒了这两点
:距离作家太近,距离作品太远。前者表现为与作家熟,下笔只有褒扬甚至溢美之词。各类文学新作研讨会,往往是这一现象的放大镜和聚光灯。专业研讨本是检视和修正创作实践的重要环节,是评论者和创作者沟通的桥梁,遗憾的是,许多研讨会丧失文学批评功能,助长文学批评距离作家过近之风,不利
于健康评论生态养成。另一方面,文学批评距离批评文本过远。上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理论尤其现代文艺理论涌入,虽有建设性意义,但导致批评理论西化严重,许多批评者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学界呼吁批评回到文学创作本身。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
,就是要回归常识,从最基本的文学要素如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着手,探讨作品价值和文学问题。当前,部分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批评家正在通过自己的实践重建批评生态,如陈晓明用8年时间完成《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此外,一些作家也拿起批评之笔,如毕飞宇以“看苍山绵延,听波
涛汹涌”概括对蒲松龄《促织》的阅读体验,进而从小说背景、架构、语言、情节等方面,将小说细微精彩处一一呈现。他将原文细节不断放大并定格,帮助粗心的读者捕捉到原著的内在精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的批评文章往往感性有余、理论
构架淡化,但恰恰是他们的批评实践给众人提供了一条批评回归文本细读的个人化路径,甚至可以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别开生面,富于可读性和启发性。近年来作家积极介入文学批评,对风行已久的远离文
本的“专业批评”是有纠偏意义和启发的。可以说,对“远”“近”的把握与掌控,既体现文学批评者自身专业素养,也是其职业素养的直观写照:距离作家过近,难以“出乎其外”,造成把握失准失误;距离文学本体过远,不能“入乎其内”,导致文学批评基本功缺失、职业判断失焦。文学批评家要用好手中这支笔,切实
推动文学创作繁荣发展。(摘编自刘艳《文学批评的“远”和“近”》)2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批评的“远”是指态度上葆有客观性,“近”是指方法上回到作品本身。B.用西方文学理论解读当代作家作品,导致了文学
批评与文学本体的关系松散。C.作家的批评文章虽然存在不合常规套路等弱点,但仍然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D.文学批评不能把握好“远”“近”,就难以“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2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阐释论题之后,主体部分按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
序阐述论证。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文学批评存在的两点问题,并阐述了这两点问题的成因和危害。C.文章第三段阐述作家的文学批评实践,旨在阐明作家的文学批评已回归文学本体。D.文章结尾阐明文学批评家要把握好“远”和“近”,以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2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论者如果距离作家适当“远”一点,下笔评论时就能褒扬得当,葆有客观性。B.研讨会如果丧失文学批评功能,就难以帮助作家修正创作实践,提高创作水平。C.评论者只有距离文本贴近一点,才有利于捕捉文本的内在精妙,重建批评生态。D.作家积极地介入文学批评实践,能启发专事
批评者通过文本细读回归文学本体。【答案】23.D24.C25.A【解析】【2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
曲解文意,原文“文学批评的‘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不是指文学批评的“远”是态度问题,“近”是方法问题。B项,结合文本内容“但导致批评理论西化严重,许多批评者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分析
可知,强加因果。C项,原文“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往往”表明不是全部,“不合常规套路”文中未表明是弱点。故选D。【2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
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C项,文章第三段阐述作家的文学批评实践,不是旨在阐明作家的文学批评已回归文学本体,而是阐明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的可行性(方法)故选C。【2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
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原文“‘远’,指评论者与作家距离适当‘远’一点,才能葆有客观性”,可知,距离作家“远”一点是葆有
客观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选A。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
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
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选自《左传》注释:①乡校
: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痒、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②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26.以下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岂不遽.止立刻B.吾不
克.救也能够C.不如小决使道.疏通D.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信任27.以下对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B.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C.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D.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28.请
给本文取一个标题,适合的一项是()A.子产不毁乡校B.然明求教子产C.郑人议论国事D.孔子赞赏子产【答案】26.D27.C28.A【解析】【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D.信,确实。句意: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故选D。【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朝夕”是时间状语,不能构成完整句子,故与“退而游焉”之间不应断开;“吾则行之”“吾则改之”的“之”都是代词,做宾语
,在其后断开;排除A。“退而游”中的“而”表承接,“退”“游”之间联系紧密,指干完活来此交游聚会,中间不应断开;“执政之善否”指执政的好坏,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焉”是兼词“于此”,意思是“到这里”,做“游”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善否”是
指“好的坏”,中间不应断开;“是……也”是固定句式,应在“也”字后断开;排除D。故选C。【2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本文主要内容是然明请子产废除乡校,而子产说明自己不废乡校,是为了让百姓有议论施政得失的地方,好让
统治者听取建议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主人公是子产,所做的事是“不毁乡校”。故选A。参考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
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
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
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明·张居正①承示欲为不谷①作“三诏亭”,以彰天眷,垂有永,意甚厚。但数年以来,建坊营作,损上储,劳乡民,日夜念之,寝食弗宁。今幸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
□无端又兴此大役,是重困乡人,益吾不德也。②且古之所称不朽者三②,若夫恩宠之隆,阀阅之盛,乃流俗之所艳,□不朽之大业也。吾平生学在师心,不祈人知,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况欲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乎?使后世诚有知我者,则所为不朽,固自有在,岂藉建亭而后传乎
?③露台百金之费,中人十家之产,汉帝犹且惜之,况千金百家之产乎?当此岁饥民贫之时,计一金可活一人,千金当活千人矣!何为举百家之产、千人之命,弃之道旁,为官使往来游憩之所乎?④□盛衰荣瘁,理之常也。时异
势殊,陵谷迁变,高台倾,曲池平,虽吾宅第且不能守,何有于亭?数十年后,此不过十里铺前一接官亭耳,乌睹所谓“三诏”者乎?此举比之建坊表宅,尤为无益。已寄书敬修儿达意官府,即檄已行、工作已兴,亦必罢之。万望俯谅。【注】①不谷:张居正自称。②不朽者三: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29.可填入第
①段第②段和第④段方框处的字是()A.乃非且B.虽是而C.既非然D.亦是盖30.依据文意,朱谨吾提请修建三诏亭的主要理由应该是()A.“以彰天眷,垂有永”B.“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C.“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D.“为官使
往来游憩之所”31.对第④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一切亭台都会倒塌,没有建造的必要。B.牌坊意义胜于官亭,倒有建造的必要。C.更多官亭陆续修建,三诏亭并不出众。D.即使修亭已经开始,也务必停止工程。32.综观全文,以下说法正确()A.建亭让疲困的乡民不得休息,越发彰显了张
居正对百姓的压迫。B.建亭夸耀恩宠虽然不是张居正的追求,但他确有追求名利的心思。C.与其将钱财花费在建亭上,不如用建亭的费用去救济荒年的贫民。D.建亭起不到留名后世的作用,张居正要求停止,但下属却依然给他建亭。【
答案】29.A30.A31.D32.C【解析】【2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一处,句意:却无缘无故地又大兴土木建造亭子这一大事。此处需要表转折的词语,“乃”可以表转折,却,竟然;“虽”有表转折之意,但一般放在前一句,意思是“虽然”
;“既”,已经,……之后,无转折之意;“亦”,也,无转折意。此处使用“乃”。第二处,句意:不是不朽的大事啊。此处需要表否定判断的词语,“非”意思是“不是”,表否定判断;“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做判断词,即使做了判断词,也是
肯定判断。此处使用“非”。第三处,句意:再说兴盛衰亡荣耀忧伤,这是常理。此处表推进一层,“且”放在句首,可以解释为“再说”,表推进;“而”无推进之意;“然”放句首一般表转折,然而;“盖”放句首表推测或判断。此处使用“且”。故选A。【30题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第一段“承示欲为不谷作‘三诏亭’,以彰天眷,垂有永,意甚厚”意思是“承蒙你表示想要替我建造三诏亭,来彰显上天的恩眷,使之流传到永远,感谢你那深厚的情意”,可见理由应该是“以彰天
眷,垂有永”。B.“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意思是“当今庆幸各项事务已经完成,希望疲惫的百姓稍稍能得到休养生息”,这是张居正反对建造的理由。C.“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意思是“更何况想凭借皇上的恩宠来向社会上流行的习俗夸耀”,这是张居正反对建造的理由。D.“为官使往来游憩之”意思是“…
…成为官员使者来来往往的休憩的场所”,结合“何为举百家之产、千人之命,弃之道旁,为官使往来游憩之所乎”可知,这是一个反问句,也是张居正反对建造的理由。故选A。【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一切亭台都会倒塌……”错误,文中说的是兴盛衰亡是常理,“数十年
后,此不过十里铺前一接官亭耳”意思是“几十年后,这不过是十里铺前一个接待官员的亭子罢了”,并未说一定会倒塌。B.“牌坊意义胜于官亭,倒有建造的必要”错误,文中“此举比之建坊表宅,尤为无益”意思是“这个建亭
的行为比建造牌坊住宅,更加没有好处”,并不是说要建造牌坊。C.“更多官亭陆续修建,三诏亭并不出众”错误,并没有提到更多官亭的修建,只是说随着时间流逝,即使是风光一时的三诏亭也会变成普通的亭子。故选D。【3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越发彰显了张居正对百姓的压迫”错误,第一段“今幸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无端又兴此大役,是重困乡人,益吾不德也”是说“当今庆幸各项事务已经完成,希望疲惫的百姓稍稍能得到休养生息;却无缘无故地又大兴土木建造亭子这一大事,这是加重百姓的困难,我也不会感
激的”,这是张居正分析建亭的危害,应是彰显张居正对百姓的体恤爱护。B.“……但他确有追求名利的心思”错误,由“吾平生学在师心,不祈人知,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可知,张居正不在乎名利。D.“……但下属却依然给他建亭”错误,文中“即檄已行、
工作已兴,亦必罢之”是假设开始建亭,并非事实。故选C。参考译文:①承蒙你表示想要替我建造三诏亭,来彰显上天的恩眷,使之流传到永远,感谢你那深厚的情意。只是从近些年来看,建立牌坊建造房舍,损失了国家的储备,使乡民们劳累
,对此我日夜思考,感到寝食不安。当今庆幸各项事务已经完成,希望疲惫的百姓稍稍能得到休养生息;却无缘无故地又大兴土木建造亭子这一大事,这是加重百姓的困难,我也不会感激的。②再说古代人们所称赞的三不朽,就像恩宠的隆重,门第的高贵,这是人们羡慕的社会上流行的风
俗,不是不朽的大事啊。我一生所学就在于以己意为师,不求别人知道。不仅一时的毁誉,不放在心里;即使是万世的是非,也毫不计较,更何况想凭借皇上的恩宠来向社会上流行的习俗夸耀。假使后代确实有人理解我,就成为不朽了,就以本来自有的
面貌存在,难道要凭借建造三诏亭以后才流传吗?③建造露台要耗费上百两银子,这相当于中产阶层十个家庭的资产,汉帝尚且珍惜它,何况是千两银子上百个家庭的资产呢?每当荒年百姓贫困时,算算一两银子可以救活一个人,千两银子可以救活上千人啊!为什么要拿上百个家庭的资产,上千个人的
性命,丢弃在路边,成为官员使者来来往往的休憩的场所?④再说兴盛衰亡荣耀忧伤,这是常理。时势不同,高山低谷的变迁,高台倾覆,曲池填平,即使是我的住宅尚且不能守住,要亭子有什么用?几十年后,这不过是十里铺前一个接待官员的亭子罢了,哪里看得出所说的“三诏”?这个建
亭的行为比建造牌坊住宅,更加没有好处。我已寄了一封信,让我儿子敬修把这意思传达给官府。假如公文已经发出,工程建筑已经开始,也一定要停下。敬请原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越州赵公①救灾记(宋)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
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对,而谨其备。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
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
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
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33.对“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能够自己生产粮食
的人,赵公就把这些人告诉富人,让富人不得拒绝他们。B.能够吃自己粮食的人,赵公就教育他们,让他们不能停止买卖粮食。C.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赵公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D.能够自食其力的人,赵公让他们去告诉富人不能哄抬价格让百姓买不起。34.对“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
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老百姓如果借贷的钱是有利息的,他们就要求富人免去利息借给他们,等田中谷熟,他们希望官府为他们偿还。B.老百姓如果借了高利贷,他们就会去告官,赵公就责令富人免除利息,等田中谷
熟,官府又会命令老百姓还钱。C.借了利息钱的老百姓,会去告诉赵公富人的所为,赵公就会命令富人全部借钱给老百姓,等田中谷熟,赵公又会帮助老百姓还钱。D.借用有利息的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
们偿还。35.对“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事情如果有不能用公文来处理的,赵公就亲自处理,不会让下属受累。有要请示上级的事情,他有时就事急从权。B.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在要请示上级
的事情中,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C.事情有别人不方便明说的,赵公就自己去做,不会连累下属。有人建议还是先请示一下上级,但赵公却灵活行事。D.事情如果公文说得不清楚的,赵公都自己去把它弄清楚,不劳累下属。有时他亲自去请示上级,有时不请示上级自己
立刻去做。【答案】33.C34.D35.B【解析】【3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自食”,指自食其力,即有钱买粮;“为”,替,给;“闭粜”,不出卖粮食。句意: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故选C。【34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息钱”,有利息的钱,指贷款;“民取息钱者”,定语后置,取息钱之民,(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纵”,放开(贷款);予”,给予;“熟”,庄稼成熟;“责”,责令,督促;“偿”,偿还。句意:有(愿意)
借贷款的老百姓,告诉富人放开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故选D。【3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非便文”,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有非便文者”,定语后置,有
非便文之事,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一”,一概;“自任”,自己担当责任;“以”,因此;“累”,连累;“或”,有些;“便宜”,便利有好处的事;“辄”,立即,就。句意: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
立即施行。故选B。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主持越州工作的知府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灾民有多
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余粮登记在册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救灾准备。州县官吏登记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活自己人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都
作了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赈灾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
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他们将要流亡,于是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
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措施。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到方便的地方去领取粮食。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
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告诉富人放开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第二年春天,瘟疫非常严重。赵公便设置诊所,安置患上疾病无家可归的
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让官家在外面随时埋葬他们。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一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
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有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供给病人药品和饮食,常常是他自己掏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流亡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
是靠赵公的力量。四、写作36.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真相似乎变得越来越次要。对于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用理性的光芒照出真相“后真相”,这个词当前在西方引起很多学者的议论,
这一热词不仅是慕安会年度安全报告的主题词之一,也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议题。而在国内,这类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真相似乎变得越来越次要。然而,真相毕竟是真相,如今的时代,对真相的追求更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还记得香港的“小黄鸭”事件吗?“内地游客烟头烫漏小黄鸭”的谣言中充满
了常识性的漏洞,首先,在维港内行驶的船只离小黄鸭最近也要有十几米的距离,正常人几乎不可能把烟头扔得如此之远,其次,即便烟头可以扔到小黄鸭身上,厚厚的PVC“鸭皮”也不会轻易被烫穿,谣言中还说“肇事人”连续投掷了三十余个烟头,这更是匪夷所思,在足以点燃三十个烟头的时间里,游轮早就驶出了上百米,“肇
事人”怎么可能一直掷烟头?正是在大众“后真相”心理的驱使下,主观想法压过了客观事实。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自媒体纷纷涌现。人人都可报道事件、表达观点,借由社交网络的便利,迅速掀起话题。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舆论极易朝着不理性的方向发展。微时代
,人人是新闻发布者,人人是信息接受者,拥有几万、几十万甚至百万、千万粉丝的微博不在少数,其传播速度之快,不比国家主流媒体差。公民新闻的异军突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大众带来了烦恼。网络谣言就是其中致命的病毒。真假莫辨的泛滥信息不仅给公众和社会
造成困惑和伤害,更有甚者混淆视听、违法乱纪。一些网络“大V”如秦火火、董良杰等人在网上发布虚假甚至有害信息,败坏风气、攻击政府、捞取不正当利益,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阻挡真相的迷雾其实不难散去,大多数谣言都和“小黄鸭”事件
一样充满漏洞,这些漏洞甚至低劣到一眼就能看穿,只要人们用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这些谣言,它们就没有欺骗公众的机会。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往往会给谣言可乘之机。只要坚守理性,我们就可以战胜这种不信任感,用逻辑和事实将谣言证伪
,打破不信任的恶性循环。坚守理性听上去好像很难,但做起来非常简单。当我们听到传言时,只要能够回避感情地先想想这件事合不合理,是否在客观上可能,不让情绪先入为主地剥夺我们判断的空间,理性就能发挥它的力量。让我们
远离不实的谣言,重建宝贵的信任。而当传言确实为真时,我们也同样能以理性来面对事实,分析事实,而非简单地让愤怒情绪在心中蔓延。治理网络谣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是要发动群众的力量。对各类谣言,网友们要睁大火眼金睛群起而攻之,该举报就举报,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对一些
哗众取宠的言论要有警惕性和甄别意识,明辨是非,不轻易“转发”“评论”“点赞”,上网要发布客观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公开透明。对一些重大突发及敏感事件,官方必须主动出击,快速反应,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主动率先发声,告诉公众真相,
澄清事实,以正视听,避免谣言四起,不给恶意造谣者留空子。三是要用科学和专业手段治谣,传播真理才能制止谬误。让我们用理性的光芒,穿透重重迷雾,找出背后的真相吧。愿我们都是真相的拥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题是一则材料作
文,审题难度不大,材料以简洁的语言说出了现实社会的一种现象:自媒体时代,信息更新快,传播速度快,往往真假难辨,很多真相被淹没,人们也似乎不再关注真相。题干要求考生面对这种现象谈出自己的思考,也就是让考生说一说真相是否真的不重要,如何面对这种现象。
这则材料的立意是多向的,普世道理之下,真相是重要的,对任何人来说,任何情况下真相都是重要的,从这个角度,考生可以谈真相的重要性,提出在自媒体时代找出真相的方法,谈如何面对真假混杂的世界等。在网络空间,自媒体不断发布的
各种信息吸引着大众的眼球。但是,由于发布者的情感倾向、视角、对事实了解程度的不同,信息所传递的未必是真相。而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关注的往往不是真相本身,而是自身的需要。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缺少探究的热情
与信念。而当信息能够印证自己观点、满足自己情绪的时候,则以主观化、情绪化的态度来解读信息,如有老人倒地必是碰瓷、“富二代”必是嚣张跋扈、女司机必是马路杀手……尽管稍加理性思考就能认识到这是以偏概全,但人们更愿意从
这些解读中强化自己固有的观念,获得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的优越感。正如《牛津词典》对“后真相”的定义:“后真相”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最后的结果是,真相也因此而变得次要了。可是从另一角度来看,“真相”并不是绝对重要,某些情况下,隐藏真相也是必须的,不然怎么会有“善意的谎言
”一说,还有一些特殊工作领域,暂时是不可以以真相示人的,据此又可以辩证地谈如何看待真相,什么情况下需要真相,什么情况下不需要或不能穷追真相。但要注意如果仅仅围绕“真相”去谋篇布局是偏离题意的。第一个分句中的“自媒体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提示题目中的真相有其特殊的存
在背景与写作语境——自媒体时代的真相与媒介素养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立意:1.后真相时代依然需要真相。2.做真相的挖掘者。3.真相也许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