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课件(新高考新教材) 专题4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pptx,共(98)页,8.68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9112b73946b2364388c6db938e4d5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四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1网络构建专题总览2高频考点能力突破目录索引3专项模块素养培优1网络构建专题总览2高频考点能力突破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典例剖析•悟考法角度一板块运动与地貌(2022·浙江6月
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读图,完成1~2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A.亚欧板块张裂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D.太平洋板块俯冲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①海岭②裂谷③山脉④岛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DC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
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太平洋大太平洋抬升海岸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角度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①B.②C.③D.④4.图中甲处()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
成谷地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B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3题:第4题:砂岩两翼凹陷挤压上升沉积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归纳提升•学技法1.掌握地质构造类试题的解题思路考点一考
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第一步:确定岩层及新老关系一般而言,剖面图中底层岩层年龄老;上层岩层年龄新平面图中多根据图例判定岩层年龄。背斜岩层年龄
中间老,两侧新;向斜岩层年龄中间新,两侧老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年龄新第二步: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弯曲或新老关系分析图中地质构造特征,判定图示为向斜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断层构造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
三第三步:特定情况的判定地层出现缺失原因: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后来地壳隆起,原沉积物被侵蚀;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的来源侵蚀面上覆有新岩层原因:由该地地壳
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造成的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位置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不断变宽消亡边界不断变窄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中脊等喜马拉雅山脉、阿
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示意图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探规律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辨析提升结论要语判断内力作用就是指地壳运动海岭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背斜可能形成谷地,
向斜也可能形成山岭岩浆入侵形成的岩石年龄比被侵入岩石年龄小断层形成后两侧岩石可发生水平运动××√√√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典图解读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已知: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信息获
取信息解读实践应用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图中断层错断白垩纪地层溪流形成晚于断层形成;溪流晚于形成断层错断的地层,形成时间早于断层断层地层中间新,两翼老;地层中间老,两翼新断层西侧为向斜,东侧为背斜根据地层判断地质构造白垩纪西侧东侧新老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对点训练•明方法命题角度
1深渊轴部与板块运动(2023·浙江百校联考二模)深渊专指海洋中深度大于6000米的区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下图为局部海域水深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深渊轴部的地质构造
为()A.海沟B.海岭C.褶皱D.断层2.该深渊南、北坡可能分别位于()A.大洋板块、大洋板块B.大洋板块、大陆板块C.大陆板块、大洋板块D.大陆板块、大陆板块D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1题,根据对深渊的描述“海洋中最深的地方”,调动所学知识可知,该种地貌地处海洋板
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的消亡边界,为海沟。海沟地貌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属于断层。所以D正确,A、B、C错误。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海沟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A、D错误。根据示意图可知,深渊轴部以北水深较浅,以南水深较深,因此南部为大洋板块,北部为大陆板块,所以B正确。考点一考点
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命题角度2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地貌(2023·湖南九校联盟高三联考)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触关系或者叠置状态。沉积岩石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通常有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种情况。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平行并且
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没有发生构造运动。假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平行但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发生过整体的地壳升降运动,有过沉积间断或者地面的侵蚀,但是没有发生过褶皱运动。不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不平行并且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发生过褶皱运动
、地面侵蚀和再沉积的过程。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据此完成3~5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下列关于①②两断层线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断层线左侧岩层相对下沉B.②断层线左侧岩层相对
下沉C.②断层线右侧岩层相对下沉D.①②断层线两侧岩层无相对运动4.③处的接触关系是()A.整合B.假整合C.不整合D.侵入BC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5.该区域地质作用的主要过程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断裂升降作用早
于岩浆侵入作用B.二叠纪沉积作用早于水平挤压作用C.水平挤压晚于岩浆侵入D.白垩纪沉积作用早于侏罗纪沉积作用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3题,由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分布特点可知,以二叠纪岩层P向两侧岩层依次变老,推测该处地质构造主要为
向斜。向斜核心部位同一岩层上部宽,下部窄,当发生断裂错位后,在地质平面图中同一岩层在断裂线两侧就出现宽窄差异,由图中P层在①②断层中间的部分(灰色部分)较两侧岩层(黑色部分)宽,则得出①②断层中间部分的岩层相对下沉,两
侧岩层相对上升,B正确,A、C、D错误。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第5题,如图所示,该地区先后经历了沉积作用—水平挤压—岩浆侵入—断层—沉积作用(J、K),所以断裂升降作用晚于岩浆侵入作用,A错误;二叠纪沉积作用早
于水平挤压作用,B正确;第4题,如图所示,③处上下岩层时代顺序不连续,说明岩层的沉积不连续,并且该面不是平行的,说明岩层经历了侵蚀作用,为一个侵蚀面,不整合,C正确,A、B、D错误。水平挤压早于岩浆侵入,C错误
;白垩纪沉积作用晚于侏罗纪沉积作用,D错误。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典例剖析•悟考法(2023·新课标卷)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
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1~2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形成莲花盆需要()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
对静止的薄层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A.曲折的河道B.平坦的河床C.充足的水汽D.丰富的泥沙B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1题:碳酸钙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第2题:平坦考点一考点
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归纳提升•学技法1.外力作用分布的两大规律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区,除此之外,在河流流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流水
侵蚀严重,进而造成水土流失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
,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地貌形态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风化作用河谷中的碎石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的侵
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海岸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常见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描述(1)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上游搬运来丰富的泥沙,在河口地带,因河道变宽、地形平坦、流速减慢,加上海水(或湖水)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2)冲积扇①形成:河流冲出山口时,地势变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所挟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沉积而成。②冲积扇的结构特点a.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逐渐减小;土壤逐渐肥沃。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
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b.河流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埋藏越来越浅,常有泉水出没,水资源丰富;不易发生土地盐碱化。c.水系呈分散状,水流不稳,河道较浅;农业发达,人口、农业主要在边缘地区分布。(3)沙洲——河流中的岛屿①形成:流水的沉积作用;河口处的沙洲还受海水的顶托作用。②消失:沙洲与泥沙沉积的河岸相连,
沙洲消失。(4)冲积平原——中下游地区(包括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主要是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如华北平原。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风沙地貌形成条件分析(1)物质条件——沙源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堆积;河
流将沙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堆积。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
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动力条件——大风①当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②地形特征: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没有阻挡,风力大;峡谷或河谷走向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下垫面摩擦力小,风力大。③特殊天气
、气候背景: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辨析提升结论要语判断无论何时何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均不起主导作用风化作用与风的作用关系并不大溯源侵蚀会使河流变长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下和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港口
一般分布在河流凹岸,是因为水深×√√×√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典图解读下图示意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已知: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信息获取信息解读实践应用冲积扇堆积物中砾石以为主,山坡堆积物
中砾石以角砾为主山坡比冲积扇坡度大,地表径流流速快,沉积物大流水堆积有性冲积平原地势最,草原茂盛冲积平原处有山坡和冲积扇流水汇集,________多,利于植被生长地下水流向与地貌地势密切相关沙砾颗粒分选低地下水考点一考点一考
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对点训练•明方法命题角度1线形沙丘与风力作用(2023·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其中植被线形沙丘是该沙漠的主要沙丘形态。植被线形沙丘一般是在呈锐角
的双向风作用下风沙沿合成风方向堆积而成,其形成过程经历四个阶段:a灌丛沙丘—b风影灌丛沙丘—c垄状沙链—d植被线形沙丘。下图示意植被线形沙丘形成演化过程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1~3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区域线形沙丘走向不同,主要反映各区域()A.植
被类型不同B.盛行风向不同C.降水量不同D.沙源不同2.植被线形沙丘形成过程中,其沙源主要()A.来自上风向B.来自两侧C.先源于上风向,后源于两侧D.先源于两侧,后源于上风向BC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
.形成植被线形沙丘的双向风,当两侧风力不等时()A.强风的一侧坡面较陡B.强风的一侧坡面较短C.脊线偏向于强风一侧D.脊线偏向于弱风一侧D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植被线形沙丘一般是在呈锐角的双向风作用下风
沙沿合成风方向堆积而成,所以沙丘走向与合成风方向有关,B正确;植被类型、降水量、沙源不影响沙丘走向,主要影响沙丘固定程度和规模大小,A、C、D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图a、b中显示出沙源来源于合成风上风向,图c、d中显示出沙源来
自两侧,故A、B、D错误,C正确。第3题,当两侧风力不等时,强风的一侧沙粒爬升较多,表现为坡度减缓,坡面较长,A、B错误;由于强风风力较大,导致合成风方向会向弱风一侧倾斜,因此脊线偏向于弱风一侧,C错误,D正确
。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命题角度2河谷阶地与流水作用(2023·江苏盐城一模)千河是渭河北侧最大的支流,河谷谷底有宽阔平坦的河漫滩,两岸不对称发育了六级阶地(T1—T6),读千河河谷阶地剖面图,完成4~5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
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4.两岸河流阶地不对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A.间歇性抬升B.间歇性沉降C.南北沉积差异D.南北抬升差异5.该河流()A.最初发育在砂砾岩中B.早期阶地形成时河道较宽广C.南侧黄土沉积时间短D.北侧T4阶地
下无红黏土堆积D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河流北岸有两处明显断层,断层两侧岩层存在升降差异,所以两岸河流阶地不对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南北抬升差异,D正确;间歇性抬升不会导致河流阶地
的不对称发育,A错误;图中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是间歇性抬升,而不是间歇性沉降,B错误;据图可知,河流南北两岸阶地上的沉积物存在差异,但这是两岸河流阶地不对称发育所导致的,并不是两岸河流阶地不对称发育的原因,C错误
。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洪积物应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图中多处冲洪积物都位于红黏土之上,说明河流最初发育在红黏土之上;海拔越高的阶地,形成越早,根据冲洪积物的分布宽度可知,早期阶地形成时河道较宽广;南侧的黄土层较北侧薄,但影响沉积厚度的因素很多,与沉积
物来源、外力作用强弱都有关系,不能确定是由沉积时间短造成的;读图可知,图中多处红黏土都位于冲洪积物之下,根据这个规律,北侧T4阶地的冲洪积物之下也应有红黏土分布。故选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三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典例剖
析•悟考法(2022·湖南卷)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图1图2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
点三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A.水流汇集快B.年降水量丰富C.河道较弯曲D.地质条件复杂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A.a处B.b处C.c处D.d处A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
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①降低暴雨的频率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抑制土壤盐碱化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
:第3题:险峻暴雨快河流较高涵养防治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归纳提升•学技法1.地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气温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②地处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大,气温低;地处冬季风的背风坡:a
.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高;b.冷空气翻越山脉(相对高度大),下沉增温(焚风效应)。③地处盆地、谷地,热量不易散失,气温高降水地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明显,降水多其他气候要素①地势高、光照充足,紫外线强
。②地势高,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③对风的影响体现在阻挡和增强(狭管效应)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河流水文①坡陡,则流速快,水能较丰富,航运价值较低。②坡陡,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的含沙量较大。③
下游地形平坦,水流不畅,易诱发洪灾。④地势起伏大,流速快,河流不易结冰水系①影响河流流向和流程长短。②影响水系形状:盆地地形多呈向心状,山地高原多呈放射状,陡崖多呈梳子状。③影响河网密度:地形平坦、降水多的地方,一般河网密度大。④影响流域面积大
小:地形平坦、河流展宽,流域面积较大。⑤影响河道状况:河流上游多流经山区,流速快,多峡谷(“V”形谷);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展宽,多曲流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土壤山地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层浅薄植被①影响植被类型:阳坡—喜
阳植物;阴坡—喜阴植物。②影响植被分布的海拔:同一山体同一垂直带阳坡分布的海拔高于阴坡。③地势起伏大,植被的垂直分异明显自然灾害山区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①农业生产类型: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高原地区以
畜牧业为主,山地以林业为主。②农业机械化水平:平原区耕地集中成片,机械化水平较高交通①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形,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
状分布。②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原因:修建成本低,难度小;较安全;公路灵活性强,便于深入山区),而后才是铁路。③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交通④交通运输网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交通网密度大。⑤
位于大地形单元连通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尼泊尔)公路、中巴(巴基斯坦)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人口人口分布:平原、盆地、丘陵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
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小;热带地区人口大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聚落①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为集中式,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团块状、棋盘状(河流较少的平原区);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②聚落规
模:平原地区聚落规模大,山区聚落规模较小。③聚落分布:山区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④聚落密度:平原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山区聚落较少。⑤聚落的发展方向:聚落向地形平坦的地方延伸发展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辨析提升结论要语判断所有背风
坡都有焚风效应降水相对较少的地区,阴坡往往因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更好,植被更茂盛山区就一定多发泥石流科技水平提高,可减弱地形对交通线路修建的不利影响聚落既需要靠近河流,也应避免洪水威胁×√×√√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典图解读下图为
西柏坡区位图。已知:据县志记载,平山“北岳控其东,太行踞其……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山峨峨,百川浩浩”。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信息获取信息解读实践应用北岳控其东,太行踞其西……位于山前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根据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状况,可分析_______分布的条件右襟冶水,左带滹
沱靠近河流,充足肥沃水源聚落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对点训练•明方法命题角度1地形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023·山东青岛一模)积雪分布主要受气温、降水和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三江源地区多年不同坡向的积雪日数及积雪面积占比。据此完成1~2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
点三考点三1.与南坡相比,北坡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偏多,是因为北坡()A.大风天气少B.裸地面积广C.降雪强度小D.太阳辐射弱2.西北坡多年平均积雪面积占比较小,其原因可能是()A.气温低B.坡度小C.风力大D.积雪日数少DC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
考点三解析第1题,北坡更容易受北部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多,A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积雪分布主要受气温、降水和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与植被覆盖等地面因素关联不大,B错误;降雪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雪量,对多年平均积雪日数的
影响弱,C错误;整体而言,该区域北坡、西北坡和东北坡等坡向的多年积雪日数更多,主要原因在于偏北坡属于阴坡,太阳辐射较弱,地温和气温较低,积雪日数更多,D正确。第2题,气温低更容易形成积雪,说明气温低不是其多年积雪面积小的原因,A错误;坡度小,积雪面积更广,B错误;风
力大会有风力侵蚀,影响多年平均积雪的面积,C正确;西北坡积雪日数较多,有利于积雪的保留,D错误。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命题角度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23·四川德阳一诊)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村落布局常依山就势,
呈现出带状、团状和阶梯状等空间形态。下图为当地某山谷示意图,图中甲山坡为传统村落分布区。据此完成3~5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影响图中山谷民居坡向选择的主要原因是()A.防潮与取水B.防寒与取水C.采光与防寒
D.采光与防洪4.该地多数民居采用合院式布局,其主要目的是()A.减少强光照射B.抵御冬季严寒C.避免洪水威胁D.减轻地质灾害5.推测Ⅰ、Ⅱ、Ⅲ区域内村落的空间形态分别为()A.团状、带状、阶梯状B.带状、阶梯状、团状C.团状、阶梯状、带状D.阶梯状、团状、带状CBC考点一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3题,由于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可判断该地在我国西北地区,民居坡向朝南,位于阳坡,可接受更多光照,同时北部山地可减小冬季北风的影响,起到防寒作用,C正确;坡向选择对于取水、防洪的影响相对较小,A、B、D错误。第4题,合院
式布局,可形成房间包围的院落,可抵御冬季严寒,B正确;该处民居主屋主要朝南,利于采光,A错误;避免洪水威胁可向高处迁移,C错误;合院式布局不能减轻地质灾害,D错误。第5题,由图可知,Ⅰ区域土地平整,坡度缓,面积大;Ⅱ区域形成深切沟壑;Ⅲ区域谷宽沟深,坡度较缓。地形平坦开阔,
聚落分布相对分散,面积较大,可呈团状布局;坡度最大的地方,土地面积狭小,聚落分布呈阶梯状;谷宽沟深、坡度较缓的地方,聚落分布主要沿河谷分布,呈条带状布局,C正确,A、B、D错误。3专项模块素养培优微专题7地质过程的推演专题突破地
质活动背景命题探究河流河谷剖面图(1)阶地形成时期经历的地质过程(2)公路选址T1河流阶地的原因(3)两岸阶地形态差异分析(4)分析某岸缺少某阶地的原因(5)推测河谷的演变过程地质活动背景命题探究地质剖面示意图(1)地
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3)推测某一特定岩层的形成环境特点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1)给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物排顺序(2)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地质活动背景命题探究长江某河段甲、乙、丙、丁不同年份河道形态(1)推断该河道演化的先后时
间顺序(2)比较不同年份同一河段河流特征(3)分析泄洪与河道形态的关系培优演练(2023·河北部分学校高三纵向评价)抛物线沙丘是一种平面形态呈“V”形或“U”形的典型固定、半固定沙丘,其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因平面图形像抛物线,故得名抛物线沙丘。植被的分布可控制抛物线形沙丘侵蚀和沉积,是
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图示意新疆艾比湖流域某研究区抛物线沙丘的形成过程,通过野外观测和对研究区抛物线沙丘形态特征和沙丘上植被特征的分析,初步可以断定研究区抛物线沙丘起源于风蚀洼地。据此完成1~3题
。1.风蚀洼地阶段风蚀洼地与弧形沙梁的相互关系是()A.风蚀洼地为弧形沙梁提供了全部沙源B.弧形沙梁减弱了吹蚀风蚀洼地的风力C.风蚀洼地对弧形沙梁的沙粒进行分选D.风蚀洼地和弧形沙梁沿相同方向生长2.抛物线沙丘从
半环形阶段到初级抛物线阶段的形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植被()A.减弱了风沙的沉积作用B.增加了风力的侵蚀作用C.转变了风沙运动的方向D.改变了风沙流空间分布CD3.野外要判断抛物线沙丘发育的阶段,可以依据()①沙粒物质组成②沙丘长宽之比③沙脊形态特征④沙丘植被类型A.①③B.①④C.②③D.
②④C解析第1题,由题意可知,抛物线沙丘的形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故而可以判断风蚀洼地位于抛物线沙丘的上风向,为其提供了部分沙源,A错误;洼地主要顺风向向前延伸,所以图中弧形沙梁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作用于风蚀
洼地的风力影响较小,B错误;风蚀洼地中的植被增加了地表粗糙程度,使风速有所降低,较粗沙粒会发生沉降,故而风蚀洼地对弧形沙梁的沙粒具有分选性,C正确;初期阶段弧形沙梁主要沿两翼方向发展,洼地主要顺风向向前延伸,风蚀洼地和弧形沙梁发育方向不同,D错误。第2题,由题意可知,抛物线沙丘从半环形阶段到初级
抛物线阶段的形态变化,主要是两臂的延长,这是由于植被对两臂部分的固定,增强了风沙的沉积作用,使得两臂部分风力侵蚀作用减弱,A、B错误;洼地主要顺风向向前延伸,风沙运动的方向并未发生转变,C错误;中间迎风坡部分由于植被覆盖率低,风力侵蚀作用强,故而向前推进,所以是
由于植被分布特点改变了风沙流的空间分布,D正确。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四个阶段沙丘的长宽比和沙脊的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可以通过沙丘长宽比和沙脊形态来判断抛物线沙丘发育的阶段,②③正确;抛物线沙丘的沙粒物质组成都是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带来的,组成性质相似,不能用来判断抛物线沙丘发育的阶段,①错误
;沙丘植被类型没有发生变化,④错误。故选C。4.(2023·广东大湾区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浙江省雁荡山是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岩地貌发育典型。早期火山喷发激烈,锥体顶部失去地下岩浆支撑,崩塌形成破火山;后期火山多次喷发形成厚达500米的
流纹岩层。科考发现该流纹岩层含有晶型完好的斑晶矿物,有类似沉积岩的水平层理。流纹岩层分布区沟谷众多,沟谷两侧多发育狭长、陡峭、宽阔如屏的崖嶂地貌。图1示意早期破火山的形成过程,图2示意雁荡山流纹岩地貌形成模式。图1图2(1)描述雁荡山早期破火山的主要地形地貌特征。(2)岩浆喷发
有“强烈爆发”和“宁静溢流”两种截然不同的喷发方式,推测雁荡山流纹岩层形成期间岩浆喷发的方式,并说明理由。(3)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雁荡山崖嶂地貌发育的过程。答案(1)呈环形,凹陷洼地;多环形和放射状断裂,断裂岩层面积广,地形破碎。(2)
方式:宁静溢流。理由:流纹岩具有水平层理,是由岩浆缓慢堆积形成,说明岩浆喷发缓慢;流纹岩中斑晶矿物晶型完好,未被破坏,说明未经历爆发式喷发。(3)流纹岩层多断裂、垂直节理,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大量沟谷;沟谷两侧岩壁受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高差增加,山体变小、变薄,形成崖嶂。解析第(1)题,根据
材料及图中信息可知,早期火山喷发激烈,锥体顶部失去地下岩浆支撑,崩塌形成破火山,从图中可以看出,呈现明显的环形凹陷,并有环形和放射状断裂,且断裂岩层面积较为宽广,地形相对破碎。第(2)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流纹岩属于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理,流纹
岩是由岩浆缓慢堆积而成,因此说明岩浆喷发缓慢,而科考发现该流纹岩层含有晶型完好的斑晶矿物,未被破坏,说明未经历爆发式喷发。因此可说明其喷发属于“宁静溢流”。第(3)题,根据材料可得,雁荡山崖嶂地貌后期受火山喷发作用形成较厚的流纹岩层,在地质
作用下,流纹岩多断裂,垂直节理发育,在外力作用,特别是流水侵蚀下,形成大量沟谷,沟谷中的岩壁持续受到流水侵蚀,在重力作用下会产生崩塌,相对高差不断增加,崩塌之后山体会逐渐变小、变薄,最终形成崖嶂。微专题8冲淤平衡专题突破河流的冲淤过程此消彼长,塑造了多样的河流地貌。明确河流的冲淤特
点及影响对深入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至关重要。1.冲淤原理(1)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2)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3)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
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冲刷(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淤积(堆积)为主。2.冲淤影响(1)对河床、河口地带的影响位置影响河床演变河道输沙不平衡是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冲淤作用导致的水流方向
上河床高程的变化称为纵向变形,影响河床的深浅;与水流垂直的水平方向的变形称为横向变形,影响河床的宽度及河流在平面上的摆动。溯源侵蚀使河床变长,下蚀使河床变深,侧蚀使河床变宽;堆积使河床变浅、变窄河口河床受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者“你强我弱”;汛期,上
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顶托)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同时也引起了海岸线的进退变化河口海底汛期,流水作用强,入海的泥沙多,河口海底以淤积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入海的泥沙少,河口海底以侵蚀为主(2)主要的河流侵蚀地貌及形
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峡湾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曲流(河曲)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曲峡早期的古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
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3)流水堆积地貌①形成条件条件突破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
/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②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存在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和形态也存在差异。③地貌表现:三角洲(河口)、冲积扇(山口处)、沙洲(宽阔河床中)、河漫滩(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床中)、沙坝(河流入海口处
受海水顶托而成)。培优演练(2023·广东广州一模)新桥水道是长江口崇明岛南侧河道中的深水沟槽,其冲淤变化受入海径流、涨潮流等因素影响。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长江三峡大坝蓄水发电都对新桥水道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图反
映1984—2020年新桥水道年平均冲淤变化。据此完成1~3题。1.1984—1992年,新桥水道以()A.冲淤平衡B.淤积为主C.先冲后淤D.冲刷为主2.1998年,引起新桥水道冲淤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涨潮流动力增强,冲刷增强B.长江输沙量减小,淤积减少C.长江径流量增多,冲刷增强D.水利工程建成后,淤积增多3.2003—2020年,新桥水道整体()①变浅②变宽③向海移动④向上游移动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BCD解析第1题,读1984—2020年年均冲淤量变化曲线可知
,新桥水道在1984—1990年年均冲淤量为正值,表示以淤积为主;1990—1992年年均冲淤量为负值,表示以冲刷为主。1984—1992年新桥水道淤积大于冲刷,先淤积后冲刷,以淤积为主,B正确,A、C、D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1998年长江流域发
生特大洪水,长江径流量增多,冲刷增强,输沙量增加,B错误,C正确;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于2003年,D错误;长江径流量增多,涨潮流动力的影响相对减弱,A错误。第3题,读1984—2020年年均冲淤量变化曲线可知,2003—2020年年均冲淤量主要为正值,新桥水道整体以淤积
为主,随着水道淤积加重,水道会变浅、向海移动,①③对,④错;当水道以冲刷为主时,水道才会变深、变宽,②错。综上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1998年福建某河流干流上S水库落成,至今依然是距离入海口最近的水库。为研究水库对河床的影响,水文部门在库区下游设立了两个监测点,监
测点Ⅰ距离库区2千米,监测点Ⅱ靠近入海口。1998—2021年河床变化倾向如下图所示,两个监测点泥沙平均粒径均有所增大。据此完成4~6题。4.代表2021年监测点Ⅰ河床状态的是()A.①B.②C.③D.④5.监测结果表明S
水库能够()A.减少下游方向的径流量B.减小下游方向径流的季节变化C.减少上游方向的水土流失D.拦截上游方向输送的泥沙6.图示期间监测点Ⅱ河床受到的主要作用是()①河流侵蚀②河流沉积③海浪侵蚀④海浪沉积A.①③B.①④C.②③D.
②④ADC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监测点Ⅰ距离库区2千米,监测点Ⅱ靠近入海口。监测点Ⅱ靠近入海口,河床应该更低,③④应该表示监测点Ⅱ的情况,C、D错误。监测点Ⅰ距离库区2千米,河床应该更高,①②应该表示监测点Ⅰ的情况。1998—2021年两个监测点泥
沙平均粒径均有所增大,①泥沙粒径大于②,因此①应该代表2021年监测点Ⅰ的河床状态,A正确,B错误。第5题,1998年福建某河流干流上S水库落成,根据图中河床监测结果信息可知,水库建成后,下游河床高度下降,泥沙平均粒径增大。水库建设对下游年径流总量大小影响较小,丰水期储水,减少下游方向径流量,枯
水期放水,增加下游方向径流量,A错误。水库建设可以减小下游方向径流的季节变化,但是与图中的河床监测结果关系不大,B错误。水库建设对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影响小,C错误。根据监测结果,水库拦截上游方向输送的泥沙,使下游河床高度下降,D正确。第6题,图示期间,水库
建成后,洪峰到来时水流的速度大大降低,冲刷河床能力和以前相比大大降低,因此修建水库后河流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而从图中泥沙平均粒径增大,河床降低可知,海水侵蚀作用增强,粒径较小的泥沙被海水侵蚀带走,因此图示期间监测点Ⅱ河床受到的主要作用是河
流沉积和海浪侵蚀,②③正确。故选C。黄河下游孟津至高村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段,长约284千米,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下图示意黄河全下游及游荡段累计冲淤量变
化(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据此完成7~9题。7.该游荡段滩岸的土体特点是()A.黏粒含量小、抗蚀能力强B.黏粒含量大、抗蚀能力强C.黏粒含量小、抗蚀能力弱D.黏粒含量大、抗蚀能力弱8.推断1986—1999年该游荡段出现冲淤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量B.植被C.含沙量D.人类活动9.1999—2016年,该游荡段断面形态趋向()A.宽深B.窄深C.宽浅D.窄浅CDB解析第7题,结合材料分析,该游荡段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说明滩岸的土体黏粒含量小,土质疏
松,抗侵蚀能力弱。第8题,读图分析,1986年龙羊峡水库开始运行,1986—1999年累计冲淤量呈上升趋势,说明黄河下游淤积量大于冲刷量,主要原因是龙羊峡水库运行后,控制了汛期下游的水量,使黄河冲刷侵蚀能力减弱,汛期过后泥沙大量
淤积,从而导致淤积量大于冲刷量;图文信息不能反映出降水量和植被的变化情况;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龙羊峡水库位于上游,对黄河下游的含沙量影响不大。第9题,读图分析,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运行,1999—2016年累计冲淤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调水调沙使黄河
下游冲刷量增大,该游荡段断面形态趋向窄深,河道趋于稳定。10.(2023·湖北武汉2月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恢复效率是指河流某河段的河床泥沙冲淤量(冲淤量=淤积量-侵蚀量)与来沙量之比,用来表示河流中悬移质泥沙在流动过程中恢复的程度。荆江段河床泥沙组成中粗沙含量大、细沙
含量小。2003年三峡水库运行后,其下游长江荆江段来沙量发生明显变化,处于严重的不饱和输沙状态,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调度产生影响。图1、图2分别示意1994—2018年荆江段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的变化和恢复效率。图1图2(1)指出三峡水库运行后,荆江段三个水
文站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的变化特点。(2)简述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荆江段粗沙、细沙恢复效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3)仅考虑三峡水库运行对河床的影响,未来调度一次相同强度的洪水时,可以提高三峡水库的安全下泄流量,试说明理由。答案(1)三个水文站悬移质
泥沙的中值粒径变化差异大;随时间推移,三个水文站悬移质泥沙的中值粒径均变大;变大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监利水文站、沙市水文站、枝城水文站。(2)差异:细沙恢复效率趋近于零,粗沙恢复效率为负值且绝对值较大。原因:三峡水库运行后,下泄水流的
含沙量大幅下降,各粒径悬移质泥沙均处于不饱和输沙状态;(为恢复输沙平衡状态,)流水对河床冲刷显著,在往下游流动过程中悬移质泥沙含量逐渐升高;由于河床中细沙含量较低,冲刷过程中河床不能为水流提供充足的细沙补给(使得细沙恢复效率趋近于零);河床中粗沙含量较高,冲刷过程中河床能为水流提供充足的粗沙补
给(使得粗沙恢复效率为负值且绝对值较大)。(3)三峡水库运行后,其下游悬移质泥沙恢复效率为负值,说明其下游河段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相同水位条件下河道蓄洪量增加,蓄洪能力增强,可安全下泄流量变大。解析第(1)题,根据图1可知,在三峡水库运行后,三个水文站悬移质泥
沙的中值粒径变化差异大。从粒径大小看,三个水文站悬移质泥沙的中值粒径均变大;不同水文站粒径变大的程度不同,变大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监利水文站、沙市水文站、枝城水文站。第(2)题,根据图2中的折线可知,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荆江段粗沙恢复效率为负值且绝对值较大,细沙
恢复效率趋近于零。原因主要是三峡水库运行后,拦截大量泥沙,下泄水流的含沙量大幅下降,各粒径悬移质泥沙均处于不饱和输沙状态;泥沙减少,河流侵蚀作用增强,对河床冲刷显著,在往下游流动过程中悬移质泥沙含量逐渐升高;根据材料“荆江段河床泥沙组成中粗沙含量大、细沙含量小”可知
,流水对河床冲刷过程中,河床提供的细沙较少,使得细沙恢复效率趋近于零;冲刷过程中河床能为水流提供充足的粗沙补给,使得粗沙恢复效率为负值且绝对值较大。第(3)题,结合第(2)题的分析,三峡水库运行后,其下游悬移质泥沙恢
复效率为负值,说明下游河段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河床变深、变宽,过水面积增大,相同水位条件下河道蓄洪量增加,蓄洪能力增强,流速加快,可安全下泄流量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