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庐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1.25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8fc88e82f171e69c9dba47dcba1203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庐江县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生物学试题第I卷(选择题部分共48分)1.《诗经·小雅·都人士》中“彼君子女,绸直如发”与“彼君子女,卷发如蛋”描述人头发有的稠密而直,有的卷发犹如蝎尾翘。下列与直发和自然卷的遗传关系相同的是
()A.马的黑毛和卷毛B.家兔的长毛和短毛C.水稻的抗病和早熟D.小麦的有芒和皱粒【答案】B【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相对性状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详解】A、马的黑毛和卷毛不
属于同一性状,不属于直发和自然卷之间形成的相对性状关系,A错误;B、家兔的长毛和短毛属于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即与直发和自然卷之间形成的相对性状关系一致,B正确;C、水稻的抗病和早熟是同种生物的不同性状,不符合直发和自然卷之间形成的相对性状关系,C错误;D、
小麦的有芒和皱粒不属于相对性状,因为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而直发和自然卷之间形成相对性状关系,D错误。故选B。2.鸡的高脚和矮脚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杂交实验组合不能单独判断出它们的显隐性关系的是()①高脚×矮脚→矮脚②矮脚×矮脚→矮脚③高脚×矮脚→100高脚+99矮脚④矮脚
×矮脚→310矮脚+104高脚A.①和②B.③和④C.②和③D.①和④【答案】C【解析】【分析】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
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详解】①高脚×矮脚→矮脚,说明矮脚为显性,①错误;②矮脚×矮脚→矮脚,不能判断显隐性,②正确;③高脚×矮脚→100高脚+99矮脚,说明亲本为测交类型,不能判断显隐性,③正确;④矮
脚×矮脚→310矮脚+104高脚,相当于自交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矮脚为显性,④错误。综上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3.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用纯种红花金鱼草与纯种白花金鱼草杂交,子代为粉色。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金鱼
草的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B.白花金鱼草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C.粉色花金鱼草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是1:2:1D.粉色花金鱼草自交代数越多,则粉色花金鱼草所占的比例越低【答案】B【解析】【分析】题意分析:红花金鱼草与白色金鱼草杂交得到F1(Rr
),F1自交产生F2,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rr=1∶2∶1。【详解】A、由题意可知,用纯种红花金鱼草与纯种白花金鱼草杂交,子代为粉色,说明金鱼草的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A正确;B、由题意可知,杂合子表现为粉色花,红花和白花一定为纯合子,其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B错误
;C、粉色花金鱼草Rr自交,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rr=1∶2∶1,C正确;D、粉色花金鱼草Rr自交n代,则粉色花金鱼草所占的比例为(1/2)n,即粉色花金鱼草自交代数越多,则粉色花金鱼草所占的比例越低,D正确。故选B。4.某同学将两株豌豆作亲本
杂交获得F₁,F₁自交得到F₂,F₂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比例为9:3:3:1。F₂出现该比例的条件有()A.亲本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B.F₁受粉完成后做套袋处理C.F₁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D.F₁产生
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说明F1是双杂合子AaBb,则亲本可能是AABB、aabb或者AAbb、aaBB。【详解】A、亲本为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
豆或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豌豆,A错误;的为B、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授粉,F1受粉完成后无需套袋,B错误;C、F1产生雌配子数少于雄配子数,C错误;D、F1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是出现9:3:3:1的条件,D正确。故选D。
5.报春花的花色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显性基因A存在时报春花开黄花,但有显性基因B存在时报春花开白花。用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报春花杂交得到F₁,F₁自交获得F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亲本的表现型均为白色B.
F₁的基因型为AaBb开白花C.F₂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D.F₂开黄花的植株中纯合子占1/3【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B、由题意可知,显性基因A存在时报春花开黄花,但有显性基因B存在时报春花开白花,所以开黄花的报春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由此可知,两个亲本的表现型均为白色,让AA
BB和aabb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开白花,AB正确;C、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F2的基因型共有3×3=9种,开黄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则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C错误;D、F2开黄花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则
F2开黄花的植株中纯合子占1/3,D正确。故选C。6.菜心起源于中国,有“蔬菜之冠”的美誉。菜心花是两性花,其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用乳白花植株和黄花植株杂交,F₁均为黄花。若F₁与亲本乳白花杂交,后代乳白花:黄花=491:501;若F₁与亲本黄花杂交,后代绝大多数
是黄花,出现极少量的乳白花。下列叙错误的是()A.乳白花为显性性状,黄花为隐性性状B.控制花色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C.后出现极少量乳白花可能是F₁去雄不彻底导致的D.菜心花色不同是因为液泡内中色素含量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的分离
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乳
白花菜心和黄花菜心杂交,F1均为黄花,黄花为显性性状,乳白花为隐性性状,A错误;B、F1与亲本乳白花杂交,后代乳白花:黄花=1:1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C、F1与亲本乳白花杂交,后代乳白花:黄花=1:
1,F1与亲本黄花杂交,后代绝大多数是黄花,但出现极少量的乳白花。出现极少量乳白花可能是F1去雄不彻底F1自交导致的,C正确;D、液泡内含有色素,菜心花色不同是因为液泡内色素含量不同,D正确。故选A。7.《齐民要术·种谷》中记载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意思是水稻等谷物不仅成熟期有早晚,而且在多种性状上都有差异。下列关于谷物性状的说法错误的是()A.谷物“成熟的早晚”是一对相对性状B.控制豌豆“苗秆高下”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C.谷物的“米味”的美恶一定由一
对等位基因控制D.若两株水稻“收实”的基因型相同,则二者表型不一定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性状是指可遗传的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总和。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详解】A、相对
性状是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谷物“成熟的早晚”是一对相对性状,A正确;B、控制豌豆“苗秆高下”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B正确;C、生物的性状与基因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能是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C错误;D、生物的表型不仅受基因控制,同时受环境
影响,因此若两株水稻“收实”的基因型相同,则二者表型不一定相同,D正确。故选C。8.每一种生物在繁衍过程中,既保持遗传的稳定性,又表现遗传的多样性。下列有关遗传多样性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中四分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是配子染色体组合多样的原因之一B
.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进一步增加了后代的多样性C.有性生殖产生的配子种类多样化,不利于生物的进化D.受精卵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增加了子代遗传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有性生殖后代呈现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①减数分裂过
程中随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而使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联会形成的四分体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导致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③受精作用过程中配子
结合是随机的。【详解】A、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A错误;B、配子的多样性,再加上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进一步增加了受精卵中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B正确;C、有
性生殖产生的配子种类多样化,再加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因而使得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有利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错误;D、受精卵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
具有重要意义,受精卵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中的DNA几乎全部来自母方,D错误。故选B。9.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一般要相互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以人类为
例,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经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产生的后代可能比亲本更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B.精子中的染色体是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C.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D.
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都不均等分配【答案】D【解析】【分析】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受精
作用使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而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的【详解】A、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其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导致了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
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A正确;B、精子中的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是由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形成的组合,B正确;C、减数分裂形成了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经过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
目恢复到本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状态,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总有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稳定,C正确;D、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极体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第二极体的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配,D错误。故选D。10.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
是A.真核细胞中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染色体上的每个基因都能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找到等位基因C.细胞内所有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时,其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
染色体自由组合,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详解】A、真核细胞中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
有少量的DNA,它们也属于基因的载体,A正确;B、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但染色体上的每个基因未必都能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找到等位基因,B错误;C、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也随之自由组
合,而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不会发生自由组合,C错误;D、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时,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D错误。故选A。11.如图为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示意图,图中为一个四分体,黑点表示荧光标记的基因,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图表明一条染色体可含有多个基因B.图中的染色体已经完成复制,①与③代表的基因不同C.图中①与②代表的基因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D.图中的两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通常不会分离【答案】B【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
】A、如图为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示意图。该图中有多个黑点表示荧光标记的基因,可以说明一条染色体可含有多个基因,A正确;B、图中为一个四分体,图中的染色体已经完成复制,相同位置上有4个荧光点,姐妹染色单体上是相同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①和③位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上
,可能是等位基因(发生互换)也可能是相同基因,B错误;C、图中为一个四分体,图中①与②代表的基因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发生交叉互换后,①和②的基因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C正确;D、图中的两
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分离,D正确。故选B。12.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蚕性染色体为ZZ,雌蚕性染色体为ZW。研究发现雄蚕比雌蚕食桑量低,产丝率高。家蚕的皮肤正常(T)对皮肤透明(t)为显性,这对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请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单就皮肤性状便
能在幼虫时期辨别性别淘汰雌蚕()A.皮肤透明雄蚕×皮肤正常雌蚕B.皮肤正常雄蚕×皮肤透明雌蚕C.皮肤透明雌蚕×皮肤透明雄蚕D.皮肤正常雌蚕×皮肤正常雄蚕【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性的性染色体为ZZ,雌性的性染色体为ZW。正常家蚕幼
虫的皮肤不透明,由显性基因T控制,“油蚕”幼虫的皮肤透明,由隐性基因t控制,T对t是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详解】可以用亲本为皮肤正常的雌性家蚕(ZTW)和皮肤透明的雄性家蚕(ZtZt)杂交,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后代出现的基因型只有ZTZt
、ZtW,则后代雌性幼虫的皮肤全部是透明的,雄性幼虫的皮肤全部是正常的,因为可以根据幼虫的皮肤来区别雌雄,A正确。故选A。13.为探究“转化因子”的本质,某生物兴趣小组还原了艾弗里的实验,实验分为5组,其中第1组为对照组(培养
基上添加了R型细菌和S型细菌提取物),第2~5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蛋白酶、RNA酶、酯酶和DNA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探究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B.第1、2、3、4组培养皿上长出的菌落种类相同
C.第5组经相应酶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仍具有转化活性D.实验结果表明“转化因子”的本质可能是DNA【答案】C【解析】【分析】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链球菌、细菌培养基等;(2)
实验设计思路:提取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使用减法原理,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详解】A、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蛋白酶、RNA酶、酯酶和DNA酶,分别去掉蛋白质、RNA、脂质、DNA,属于减法原理,A正确;B、第1组和第2、3、4组均出现了光滑型
菌落(S型菌),第5组实验的培养基上只有R型菌的菌落,B正确;C、第5组实验的培养基上只有R型菌的菌落,说明经相应酶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不具有转化活性,C错误;D、第5组(水解了DNA)只含有R型菌,其他四组菌含有S型菌,实验结果表明“转化
因子”的本质可能是DNA,D正确。故选C。14.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在生物学上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下列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条链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B.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
外侧C.双链DNA分子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A-T碱基对所占比例越高,该双链DNA越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
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解】A、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因而DNA分子的两条链表现为互补配对关
系,A正确;B、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成两条长链位于DNA分子的外侧,形成基本骨架,B正确;C、每个链状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分别位于DNA分子的两端,C正确;D、DNA分子中G-C碱基对之间含有
三个氢键,A-T之间含有两个氢键,故G-C含量越高结构越稳定,D错误。故选D。15.左氧氟沙星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阻止细菌DNA的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迄今为止,只在原核生物中发现了DNA旋转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左氧氟沙星不影响人体细胞的DNA复
制B.DNA复制时,两条子链均从5'端向3'端方向延伸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并设计实验证明D.当皮肤发生真菌感染时,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效果不佳【答案】C【解析】【分析】1、DNA的复制:(1)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2)条件:模板-DN
A双链、原料-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多种酶;(3)过程: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复制;(4)方式:半保留复制。2、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且合成两条子链的方向是相反的。【详解】A、左氧氟
沙星通过特异性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阻止细菌DNA的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迄今为止,只在原核生物中发现了DNA旋转酶,所以左氧氟沙星不会抑制D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人体细胞的DNA复制,A正确;B、DNA复制时以每条
链为模板,DNA聚合酶只能沿模板链的3'端→5'端方向移动,子链延伸方向是5'端→3'端,B正确;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验证DNA的半保留复制,但没有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C错误;D、分析题意,左氧氟沙星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抑制
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故当皮肤发生真菌感染时,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效果不佳,D正确。故选C。16.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DNA条形码(DNABar-code)技术就是一种利用一个或者多个特定的小段DNA进行物
种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下图中展示的中药材DNA条形码就是中药材的基因身份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运用了模型构建法B.中药材遗传信息的“条形码”源于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不同C.不同种类中药材细胞的DNA分子不同,不同DNA分子水解产物种类
不同D.由于DNA具有多样性,DNA条形码无法用于鉴定物种及物种间亲缘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
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详解】A、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运用了模型构建法,DNA双螺旋结构为物理模型,A正确;B、中药材的遗传物质是
DNA,遗传信息就储存在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故中药材遗传信息的“条形码”源于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B错误;C、不同种类中药材细胞中的DNA分子不同,但不同的DNA分子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相同的,都是磷酸基团、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
C错误;D、由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因此可以利用DNA条形码可以鉴定物种及物种间亲缘关系,D错误。故选A。17.皖西大白鹅以早期生长速长快,肉质细嫩鲜美,特别是羽绒产量高、且绒品质优而远近闻名。皖西大白的鹅产蛋后,由雌鹅负责孵蛋,孵蛋期间进食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皖西大白鹅的蛋孵化过程中有蛋白质种类的变化B.皖西大白鹅蛋的卵清蛋白以蛋白质纤维为基本骨架C.皖西大白鹅蛋孵化过程中细胞中自由水的比例会改变D.皖西大白鹅雌鹅孵蛋期间会消耗体内脂肪以供能【答案】B【
解析】【分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血液中的葡萄糖除供细胞利用外,多余的部分可以合成糖原储存起来;如果葡萄糖还有富余,就可以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
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在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详解】A、蛋孵化过程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孵化过程有蛋白质种类的变化,A正确;B、有机物中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B错误;C、蛋孵化过程中细胞中自由水的比例会改变,从而使细胞新
陈代谢速度改变,C正确;D、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孵蛋期间不进食,主要靠消耗体内脂肪以供能,D正确。故选B。18.庐江大汉塘,被誉为“水上森林”、“鸟儿天堂”。每到深秋,满塘的池杉如火如霞,美不胜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株池杉不同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D
NA相同B.同一株池杉不同体细胞中转录出的RNA相同C.同一株池杉不同体细胞中翻译出的蛋白质相同D.同一株池杉细胞中合成DNA、RNA、蛋白质时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同一生物体不同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
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因此各细胞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即同一生物体所含DNA都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的蛋白质和RNA有所区别。【详解】A、同一株池杉不同体细胞是由受精卵分化来的,其中的遗传物质DNA相同,A
正确;B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株池杉不同体细胞中转录出的RNA不一定相同,翻译出的蛋白质也不都相同,BC错误;D、同一株池杉细胞中合成DNA、RNA、蛋白质时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都相同,其中DNA中有A-T和T-
A,而合成RNA时为A-U和T-A,合成蛋白质时为A-U和U-A,只有C-G和G-C是相同的,D错误。故选A。19.牵牛花的颜色主要是由花青素决定的,如图为花青素的合成与颜色变化途径示意图,从图中得出的结论是()A.若基因③不表达,则基因①和基因②也不能表达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
的结构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牵牛花的颜色受多对基因共同控制D.生物性状由基因决定,不受环境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近而控制代谢过程,以此来控制性状。【详解】A、
基因具有独立性,基因①不表达,基因②和基因③仍然能够表达,A错误;B、基因①②③分别通过控制酶1、2、3的合成来控制花青素的合成,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B错误;C、结合图示可知牵
牛花的颜色受多对基因共同控制,且会受到相关环境条件的影响,C正确;D、生物性状由基因决定,同时还会受到环境影响,D错误。故选C。20.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充分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正常的甲基化对于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而异常的DNA甲基化则会
引发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基化后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B.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C.DNA甲基化后碱基排列顺序发生变化D.DNA甲基化的修饰可能会遗传给后代【答案】C【解析
】【分析】生物表观遗传是指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的变化现象。【详解】生物表观遗传是指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的变化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
生命活动过程,ABD正确,C错误。故选C。21.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刊发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破解了高度复杂的野生玉米基因组,从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控制玉米高蛋白品质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关键突变基因Thp9,在减少氮肥施用条件下,可在不影响粒重的
情况下增加种子中蛋白质的含量,有效保持玉米的生物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突.变基因Thp9碱基对发生的变化B.没有辐射、病毒等外界影响时,基因突变也可自发产生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基因Thp9不能再
突变回原来基因D.Thp9基因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促进氮素的利用【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即所有的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随机性,即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
时期、任何一个DNA分子中,DNA分子任何部位;不定向性,即基因可以向任意方向突变;低频性等。【详解】A、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A正确;B、基因突变具有自发性,B正确;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
基因Thp9能再突变回原来基因,C错误;D、Thp9基因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促进氮素的利用,从而增加种子中蛋白质的含量,D正确。故选C。22.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生物育种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育种
的叙述,错误的是()A.“杂交水稻”的诞生离不开基因重组B.“太空南瓜”的诞生离不开基因突变C.“无子西瓜”的诞生离不开染色体变异D.“高产青霉菌”的诞生是人们定向改造生物的成果之一【答案】D【解析】【分析】1、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
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互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3、基
因工程育种原理:DNA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
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4、单倍体育种先将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再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目标品种。【详解】A、“杂交水稻”是通过杂交育种获得的,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B、“太空南瓜”是在失重环境条件下,诱导基因突
变,经筛选后获得的,B正确;C、“无子西瓜”是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获得的,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D、“高产青霉菌”是通过诱导基因突变获得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人们定向改造生物性状是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实现的,D错误。故选D。
23.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传染性疾病已经得到控制,遗传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患者家族中调查该病的遗传方式B.产前诊断可以有效治疗遗传病C.遗传病患者一定携带致病基因D.携带致病基因一定患遗传病【答案】A【解析】【分析】1、人类遗
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
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2、人类遗传病≠先天性
、人类遗传病≠家族性。【详解】A、调查遗传方式时,需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正确;B、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预防遗传病,B错误;C、遗传病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D、携带致病基因不一
定患遗传病,如为隐性遗传病时,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患病,D错误。故选A。24.袋熊、猩猩、矮马、犀牛的消化系统示意图如下,它们都具有胃、大肠、小肠、盲肠等结构。这一事实为脊椎动物从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观点提供了()A.化石证据B.解剖学证据C.胚胎学证据D.
分子水平的证据【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是研究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
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详解】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袋熊、猩猩、矮马、犀牛的消化系统都具有胃、大肠、小肠、盲肠等结构,属于解剖学中对器官的比较,因此属于解剖学证据,B正确,ACD错误
。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共52分)25.某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的一对相对性状红花和白花分别由基因A/a控制,该种植物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有1/5表现为白花。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基因型为Aa的红花植株和基因型为a
a的白花植株杂交,产生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两株红花植株杂交子代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出现上述的表型及比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在此杂交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简要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相关文字及“→”表示)。(2)现有多个白花植株,欲鉴定其中纯合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实验思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
红花:白花=2:3②.不可能③.两红花植株的基因型组合可能是AA×AA、AA×Aa、Aa×Aa,子代表现型分别为全红花、红花:白花=9:1、红花:白花=13:7④.套袋→人工授粉→套袋(2)让白花植株分别自交,观察并统计后代不产生性状分离的白花植株所占的比
例【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某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的一对相对性状红花和白花分别由基因A/a控制,该种植物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有1/5表现为白花”可知,红花植株基因型有两种可能,AA或Aa,白花植株也有两种基因型,Aa或aa。【小问1详解】将基因型为
Aa的红花植株和基因型为aa的白花植株杂交,子代为Aa:aa=1:1,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a的植株有1/5表现为白花,即有4/5表现为红花,则子代表型为红花:白花=1/2×4/5:(1/2+1/2×1/5)=2:3。两红花植株的基因型组合可能是AA×AA
、AA×Aa、Aa×Aa,子代表现型分别为全红花、红花:白花=9:1、红花:白花=13:7,不可能出现上述比例。由于该种植株为雌雄同株异花,因此人工杂交过程不需要进行去雄操作,杂交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简要操作为套袋→人工授粉→套袋。【小问2详解】白花植株有两种基因型,Aa或aa
,因此让白花植株分别自交,Aa个体自交后代有红花也有白花,aa个体自交后代全为白花,观察并统计后代不产生性状分离的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即可鉴定白花植株中纯合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26.甲图为正在复制的双链DNA分子,其中①和②分别表示DNA复制相关的两
种酶。乙图中I、II、III均为大肠杆菌拟核中的双链环状DNA,I类型DNA两条链均不含³²P标记,Ⅱ类型DNA两条链中只有其中一条链含³²P标记,Ⅲ类型DNA两条链均含³²P标记。注:实线表示不含³²P的脱氧核苷酸链;虚线表示含³²P的脱氧核
苷酸链。回答下列问题:(1)真核细胞中,DNA复制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图甲中酶①能破坏DNA两条链之间的________键,若甲图中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上的(A+T)/(C+G)=m,则其互补链上(A+T)/(C+G)的值为__________。(2)若将
不含³²P标记的大肠杆菌置于含有³²P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再转到含有³¹P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则理论上Ⅰ类型、Ⅱ类型和Ⅲ类型DNA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细胞核②.氢③.m(2)10:6:0【解析】【分析】DNA分
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小问1详解】真核细胞DNA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图中酶
①为DNA解旋酶,能破坏DNA两条链之间的氢键,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1=T2,A2=T1,C1=G2,G2=C1,若甲图中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上的(A+T)/(C+G)=m,则其互补链上(A+T)/(C+G)的值为m。【小问2详解】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不含32P,该大肠杆菌在含有32
P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形成4个DNA,其中2个DNA为32P32P,另外2个DNA为31P32P,再转到含有31P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共得到16个DNA分子,其中有6个DNA是31P31P,10个DNA是31P32P,故理论上I类型(两条链均不含32P标记)、I
I类型(只有其中一条链含32P标记)和III类型DNA(两条链均含32P标记)的数量比10:6:0。27.微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如图表示秀丽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
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的(1)过程A中需要_______________(原料)、______________(酶)等物质,过程B中能与①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2)图中①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
体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图可知,微RNA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4种核糖核苷酸②.RNA聚合酶③.tRNA(2)少量mRNA快速合成大量蛋白质(3)
RISC-miRNA复合物与lin-14mRNA结合,从而抑制翻译过程【解析】【分析】线虫细胞是真核细胞,且是动物细胞,DNA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因此转录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核和线粒体;图示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
作用机制。图中A表示转录过程;B表示翻译过程;①是转录形成的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和③都是翻译形成的肽链,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翻译过程。【小问1详解】A是转录过程,转录过程除了需要酶的催化作用外,还需要四种游离的
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及由ATP提供的能量等;过程B是翻译,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小问2详解】②③是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合成的,因此最终形成的肽链②③上氨基酸序列相同,(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
核糖体的意义是利用少量的mRNA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小问3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微RNA(lin-4)形成RISC-miRNA复合物,该复合物与lin-14的mRNA结合,抑制lin-14的mRNA翻译
过程进而调控基因lin-14的表达。28.中国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国,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培育水稻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发现某野生型水稻叶片绿色由基因C控制。回答下列问题:(1)突变型水稻叶片为黄色,由野生型水稻的一个基因C突变为C₁所致,基因C₁纯合幼苗期致
死。若突变型水稻自交1代,则F₁成年植株中绿色叶植株占________。(2)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C1的形成是由于C基因序列的第421位碱基发生了改变,转录产物由5'AUG…—GACUC…3'变为5'AUG…—G
AGUC…3',导致第________位氨基酸突变为________。(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GAG谷氨酸;CUC亮氨酸;GUC缬氨酸;AGA精氨酸;GAC天冬氨酸;ACA苏氨酸;CAG谷氨酰胺)(3)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
了巨大贡献。研究人员发现,籼稻品系(表型为花粉100%可育)和粳稻品系(表型为花粉100%可育)形成的杂交水稻比现有的水稻产量更高,但杂交水稻产生的某种类型的花粉是不育的。为解释杂交水稻花粉不育的原因,有人提出假说:仅粳稻细
胞质中存在某种特殊基因,会引起某些种类的花粉不育。为验证该假说的正确性,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观察后代花粉可育程度;若子代表型(花粉的育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则该假说成立。【答案】(1)1/3(2)①.141②.缬氨酸(3)①.纯种粳稻为父本,纯种籼稻为母本②.花粉为100%可育【解析】【分析】杂交育种是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再筛选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小问1详解
】突变型水稻叶片为黄色,由野生型水稻的一个基因C突变为C1所致,说明突变体水稻的基因型为CC1,且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若突变型水稻自交1代,则F1成年植株的基因型和比例为黄色(CC1)∶绿色(CC)=2∶1,可见绿色个体的比例为1/3。【小问2详解】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
因C1的形成是由于C基因序列的第421位碱基发生了改变,转录产物由5'AUG…—GACUC…3'变为5'AUG…—GAGUC…3',导致第420÷3+1=141位氨基酸的密码子由CUC变成了GUC,因而相应的氨基酸由亮氨酸突变为缬
氨酸。【小问3详解】研究人员发现,籼稻品系(表型为花粉100%可育)和粳稻品系(表型为花粉100%可育)形成的杂交水稻比现有的水稻产量更高,但杂交水稻产生的某种类型的花粉是不育的。为解释杂交水稻花粉不育的原因,有人提出假说:仅粳稻细胞质中
存在某种特殊基因,会引起某些种类的花粉不育。为验证该假说的正确性,可用纯种粳稻为父本,纯种籼稻为母本杂交,观察后代花粉可育程度;由于子代的细胞质基因来自籼稻,而籼稻中的细胞质基因不会影响花粉的育性,因此,子代花粉应该100%可育,若子代表型(花粉的育性)为花
粉为100%可育,则该假说成立。为了增强说服力,可同时选择纯种粳稻为母本,纯种籼稻为父本杂交,获得子代,此时子代中的细胞质基因来自粳稻,而该基因会影响花粉可育程度,因此,观察后代花粉可育程度,若该杂交水稻的花粉
表现为不育,则可支持上述结论。29.鹦鹉的性别决定为ZW型(ZW为雌性,ZZ为雄性),其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毛色决定机制如图1。某实验小组进行鹦鹉杂交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1,基因是如何控制鹦鹉毛色性状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2中F₁雌、雄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3)正常情况下,F₂中白色鹦鹉仅出现在雌性中,出现这些白色鹦鹉的原因是由于F1雌、雄鹦鹉通过减数分裂分别产生了基因组成为___
_______和__________的配子。(4)某研究小组意外发现F2雄性鹦鹉中出现一只白色个体,关于这只白色鹦鹉的成因,小组成员各持己见。甲认为这是环境作用,乙认为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请利用图2中亲本或者
F₁现有的鹦鹉设计实验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乙的猜想是正确的。【答案】(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鹦鹉的毛色性状(2)①.BbZAW②.BbZAZ
a(3)①.bW②.bZᵃ(4)①.让这只白色雄鹦鹉与甲杂交产生后代若干,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②.子代全为黄色鹦鹉【解析】【分析】题意分析,结合图示可知,白色的基因型有:bbZaZa、bbZaW;蓝色:bbZAZ_、bbZAW;黄色:B_ZaZa、B_ZaW;绿
色:B_ZAZ_、B_ZAW。【小问1详解】j结合图示可知,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属于基因对性状间接控制的实例。【小问2详解】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另一对位于常染色体
上);再结合图2纯合黄色雌性鹦鹉甲和纯合蓝色雄性乙杂交,则甲、乙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BBZaW和bbZAZA。F1中绿色雌性鹦鹉的基因型为BbZAW,雄性鹦鹉的基因型为BbZAZa。【小问3详解】F1的基因型
为BbZAW和BbZAZa,由于bbZaZa、bbZaW会表现为白色,而F2中只有ZaW能出现,因此,F2中白色鹦鹉仅出现在雌性中,出现这些白色鹦鹉的原因是由于F1雌、雄鹦鹉通过减数分裂分别产生了基因组成为bW和bZa
的配子。【小问4详解】F1的基因型为BbZAW和BbZAZa,正常情况下只能产生基因型为bbZaW的白色个体,而此时F2雄性鹦鹉中出现一只白色个体,则该白色雄性鹦鹉的基因型为bbZaZa,也可能是基因型没有变化(bbZaW),只是环境引起了这种改变,乙认为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即该白色雄鹦鹉的基因型为
bbZaZa,为了证明上述结论,这里选择该白色雄性鹦鹉与甲(BBZaW)杂交产生后代若干,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如果实验结果为子代全为黄色鹦鹉(BbZaW),则乙猜想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