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3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23)页,13.76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87f310e1226f208a6c145479dc580a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答司马谏议书学习目标1.疏通文句,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2.反复诵读,梳理思路,深入理解文意,训练阅读理解能力。3.鉴赏本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艺术手法等。4.拓展延申,进一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和文章的现实意义。文体介绍——书古代的
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古代文人的书信或抒发胸中情怀,或描绘山水美景,富有文学
特质,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唐宋人书信的内容更为广泛,议论时事,感叹际遇,切磋诗文,不一而足,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明清时期书信,短札小品是其特色,如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等;另外家书、家信也别具特色,真挚感人,如林觉民的《与妻书》。答司马谏议书解题答司马谏议书“答”:即
“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作者简介王安石司马
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历仕四朝,政绩卓著。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写作背景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
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读
文正音强聒重念冀君实或见恕也辟邪说难壬人不恤国事胥怨者民也会晤改其度度义而后动guōchóngshùbìnànrénxùxūdùwùduó小组合作探究1.翻译,指出重点字词2.找出特殊句式句子或者难点句子。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
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我私下,谦词往往,常常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又书信往来详细说
明这样做的理由原谅我段意: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读书人侵犯官员的职权与民争利因而招致在朝廷上讨论修改施行,推行驳斥,抨击善以巧言献媚的人本来事先就知道用来…的段意:逐一驳斥司马光的指责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大吵大闹的样子相怨,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仅,只计划计估,考虑认定正确得过且过
,没有长远打算忧虑,顾念适宜值得反悔的地方怎能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施恩泽给这些人民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知道,
此处指领教段意: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非议的原因,表达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不满,表明自己坚定的立场。段意:结束全文,书信礼仪性的客套话。没有缘由见面小不胜主题思想全文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逐条驳斥,揭露出保守
派守旧、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心胸坦荡,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课文鉴赏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作者是如何驳斥的?作者先立后破。先立的是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点明其为名实之争,也就是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基础,从而为变法正名。有了这样“先立”的正“名”,下文对守旧主张加在变法运动上的种种罪名的驳斥,也便有了稳固的逻辑支点。课文鉴赏作者是如何驳斥的?先破“侵官”。作者指出,“
受命于人主”而决定变法,“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而制定新法,“授之于有司”而执行新法。这一“受”、一“议”、一“授”,梳理出了决定变法、制定新法、执行新法的“名正言顺”。这里,不仅强调了受命于人主的名分亦即正当性,更强调了议定法度的过程的正当性,表明变法绝非一人独断,更非一意孤行。
这样的正名,有效避免了纠缠于枝节问题,而让“侵官”之说不攻自破。课文鉴赏作者是如何驳斥的?次破“生事”。“举先王之政”,遵循古代先王圣君的德政,是变法的根据和出发点,也是“兴利除弊”的保证。这样的“实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当然不能称之为“生事扰民”。再破“征利”。“为天下理财”,保证
了“征利”出发点根本上的正确性。这样“为天下”的实事,怎能说是“征利”?然后破“拒谏”。有了上述三点的辩驳,“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也就自然成立了。最后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除了在文章结构
上引出下面的议论外,蕴有某种早有意料、不值一驳的讽刺意味,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课文鉴赏作者是如何驳斥的?第3段紧承上段末句,首先分析“怨诽”的原因,直接揭露其思想实质:众人习惯于苟且偷安,时日已久,士大夫多
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样的社会风气,正是保守势力的社会思想基础。这是“怨诽”的客观原因,也正是“上乃欲变此”的客观原因。紧接着的采用事实论据,作者列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盘庚迁都,反对者既
有“民”也有“士大夫”。这种情况与现在改革遭遇到的阻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盘庚“度义而后动”,无“可悔”。这里的潜台词就再豁显不过了:当年的盘庚尚且没有退缩,当下的改革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充分表明了自己不会为怨诽之多而退缩的坚定态度,体现出一名改革家的刚
毅不屈的精神意志。课文鉴赏作者是如何驳斥的?接下来,文章更以让步假设的方式,更加决绝地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先让一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再进一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表明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只会愈发加大和增强。语气稍加委婉,态度更加决绝,也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所有言行的真正实质,即“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课文鉴赏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1.语言简洁,
礼貌真诚。全文开头和结尾处几句酬答语言礼貌且真诚,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一语破的。2.议论气势磅礴。第一,立足于理,理足气胜。第二,善用排比,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善用反语,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课堂小结:这封书信,篇章短小精悍,语气委婉而严正;不涉私人意气,
也不屈从反对意见。立论和批驳结合,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当下和历史结合,排比和反问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驳论型政论文的典范之作。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完成题目练习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