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分项汇编(江苏专用)(解析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4 页
  • 大小 127.298 KB
  • 2024-12-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专题3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分项汇编(江苏专用)(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专题3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分项汇编(江苏专用)(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专题3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分项汇编(江苏专用)(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专题3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分项汇编(江苏专用)(解析版) .docx,共(54)页,127.29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871ee28088a94f1a6516a71110a2cc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3文言文阅读(解析版)一、(2022·江苏·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淮阴侯死,淮南王黥.布已心恐。及彭越诛,醢其肉以赐诸侯。使者至淮南,布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布所幸姬病,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

门,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王疑其与乱,欲捕赫。赫乘传诣长安,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上召诸将问计,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

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薛公问之,令尹曰:“是固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王之,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

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

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是时,上有疾,欲使太子往击黥布,太子客说建成侯吕释之曰:“太子将兵

,有功则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

妻子自强。’”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

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B.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C.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

足遣/而公自行耳/D.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黥,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

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常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文中的黥布,就是因为受过黥刑而叫黥布。B.微,“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中的“微”与《卖油翁》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中的“微”意思不相同。C.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明清时泛称县

、府等地方行政长官。文中的令尹与《促织》中的“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意思相同。D.辎车,古代的交通工具有斧车、轺车、轩车、軿车、辎车、栈车等,文中的“辎车”是一种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的有帷盖的大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南王黥布宠幸的姬妾生病了,去医

生家看病。医生的邻居贲赫,带着丰厚的礼物陪同黥布的姬妾在医生家饮酒。B.当滕公问黥布为什么要谋反时,薛公说,皇上先杀了彭越,后又杀了韩信,黥布认为他们是同一类人,怀疑自己也将遭遇不测。C.薛公认为黥布早晚都会反叛,但如果黥布采用上计

或中计,原本不一定会失败,但是他的身份决定他最后必然会采用下计,自取灭亡。D.太子宾客不认同让太子领兵出征黥布,原因之一是出征的众多将领原来都是与汉高祖平起平坐、地位相同的人,他们都不会听从太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赫乘传诣长安,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2)

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5.黥布的灭亡有其自身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C2.C3.B4.(1)贲赫乘着传车到长安城,上报说黥布有谋反的迹象,请求在他没发兵之前诛杀。(2)黥布,原是骊山的刑徒(服

劳役的犯人),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万乘大国的国主,这些都使他只顾自己,不顾后代子孙,更不为百姓长远考虑。5.敏感多疑、自私寡恩、目光短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吕释之立刻夜间求见吕后。吕后找机会在汉高祖面前哭涕哀求,依照四宾客的意思说了。汉高祖说:“我已

想到这小子不够格被派遣,还是我亲自去吧!”“泣涕”修饰“言”,“而”为连词,前后表示修饰关系,所以应在“言”后面断开,排除A、B;“固不足遣”的原因是“吾惟竖子”,中间不断开,所以排除D。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般文言实词

含义的能力。B.“微”,暗中;句意:请先把贲赫抓起来,再派人暗查淮南王黥布。“微”,稍微;句意: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两句中的“微”意思不相同。C.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中“令尹”是指县长;句意: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两句中“令尹”的

含义不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皇上先杀了彭越,后又杀了韩信”错误。由原文“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可知,薛公说,皇

上先杀了韩信,后又杀了彭越,黥布认为他们是同一类人,怀疑自己也将遭遇不测。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诣”,到;“端”,迹象;“发”,发兵。(2)“布,故丽山之徒也”,判断句,黥布,原是骊山的刑徒

;“自致”,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判断句,这些都是使的他只顾自己,不顾后代子孙,更不为百姓长远考虑。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布所幸姬病,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

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王疑其与乱,欲捕赫”“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可知,当黥布的宠姬去就医时,贲赫陪同宠姬在医生家饮酒,黥布怀疑贲赫与宠姬之间淫乱,想拘捕贲赫。而黥布内心已经怀疑贲赫会说出自己暗中聚集军队的事,加上汉

朝又派来使者进行查验,于是便杀了贲赫的家族,发兵造反了。从中可以看出黥布敏感多疑。由原文“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可知,通过令尹薛公的话可以看出,黥布只顾自己,不顾

后代子孙,更不为百姓长远考虑。从中可以看出黥布自私寡恩。由原文“上曰:‘是计将安出?’对曰:‘出下计。’”可知吗,薛公对汉高祖说了黥布可能采取的三条计策,然后说黥布一定会采取下策,从中可以看出黥布目光短浅。参考译文:当初,淮阴侯韩信被处死,淮南王黥布已感到恐慌。到后

来彭越也遭诛杀,汉高祖又将他做成肉酱分给各诸侯。使者到了淮南,淮南王正在打猎,见到肉酱,(就)非常害怕,便暗中(派人)部署聚集(合)军队,等待邻近郡县报警告急。黥布所宠爱的姬妾病了,去就医,医生与中大夫贲赫住对门,贲赫备了优厚的礼物送给医生,陪同宠姬

在医生家饮酒。淮南王黥布怀疑贲赫与宠姬之间淫乱,想拘捕贲赫。贲赫乘着传车到长安城,上报说黥布有谋反的迹象,请求在他没发兵之前诛杀他。相国萧何说:“黥布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仇人怨恨而诬陷他。请先把贲赫抓起来,再派人暗查淮南王黥布。”淮南王见

贲赫畏罪逃走,去向汉高祖控告,心里本来就已经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聚集军队的事;加上汉朝又派来使者进行查验,于是便杀了贲赫的家族,发兵造反了。汉高祖召集诸将询问对策,大家都说:“发兵征讨他,坑杀这小子,他怎能做这样的事!”汝阴侯滕公夏侯婴请来原楚国令尹薛公

,问他怎么办,薛公说:“他本来是要反的。”滕公问:“皇上分割土地给他,又分爵封他为王,他为什么还要反叛呢?”薛公回答说:“皇上前不久杀了彭越,再早些时候(前年又)杀了韩信,彭越、韩信和黥布三个人,功劳相同,是一个类型的人,他自己怀疑灾祸就要殃及身上了,所以要发兵反叛。”滕公将这番话

告诉了汉高祖,汉高祖召见薛公,问薛公。薛公回答说:“黥布反叛没什么可奇怪的。不过,如果黥布采用上策,那么崤山以东便不再属于汉朝了;若是采用中策,那么双方谁胜谁败还难以预料;如果采用下策,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汉高祖问:“他的上策是

什么?”薛公回答说:“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夺占楚地,兼并齐地,占领鲁地,再发布檄文给燕国和赵国,要他们坚守本土,那么崤山以东便不再属于汉朝了。”“什么是中策?”“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取得楚地,吞并韩国,夺取魏国,掌握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关口,这样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什么是下策?”“向

东取得吴地,向西夺取下蔡,然后再把重要物资运到越地,自己回到长沙,这样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汉朝就平安没事了。”汉高祖又问:“他会采用什么对策?”薛公说:“一定会采用下策。”汉高祖又问:“他为什么不采用上、中策而采用下策呢?”薛

公回答说:“黥布,原是骊山的刑徒(服劳役的犯人),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万乘大国的国主,这些都使他只顾自己,不顾后代子孙,更不为百姓长远考虑,所以他必然采用下策。”这时,汉高祖正生病,打算派太子刘盈前去攻打黥布,太子的宾客都劝建成侯吕释之说:“太子统领军队,如果立了功劳地位也不会再高升

,但没立功劳从此便会遭受祸端。你为什么不快去请求吕后,找机会在皇上面前哭泣说:‘黥布是天下闻名的猛将,善于用兵。这次出征的诸将领原来都是与陛下平起平坐地位相同的人,如果让太子统领这些人,无异于以羊群去驱赶狼群,没人听他的,况且,如果让黥布知道

是太子在带兵,他将会大胆地击鼓向西进攻了。皇上您虽然有病,也要勉强乘坐辎车,躺在车里指挥,这样诸将领不敢不尽力。虽然辛苦,为了妻子儿女还是要坚强起来。’”于是吕释之立刻求见吕后。吕后找机会在汉高祖面前哭涕哀求,依照四宾客的

意思说了。汉高祖说:“我已想到这小子不够格被派遣,还是我亲自去吧!”于是汉高祖亲自率军向东进发征讨黥布,留守的群臣都到霸上送行。(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二、(2022·江苏·南京市第九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信侯吕不

韦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

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

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

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

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B.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C.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D.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

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

以此称之。B.五乘,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千乘之国”指兵车多,力量强。C.郊迎,古代指到郊外迎宾,表示敬重之意。文中表明赵王对甘罗的尊敬。D.《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的纪传体史书,内容多为策士的游说活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相吕不

韦企图联燕攻赵,先设法让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又想派张唐到燕国为相,而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很坐气。B.张唐因为害怕文信侯而不愿意到燕国为相,甘罗主动站出来,对张唐反复指明利害,最终成功说服张唐,足见甘罗能言善辩。C.甘

罗洞察时局,善于攻心,他以祸患相威胁,说服了张唐,他针对赵王担心泰燕联盟不利于赵的心理进行游说,也使其就范。D.张唐拒绝相燕,文信侯束手无策,都是对甘罗的有力衬托;而张唐和赵王先后折服,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甘罗智勇过人的特点。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2)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5.才智过人的少年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

.A2.D3.B4.(1)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土地的奖赏。(2)如今大王把五座城池送给我来扩大河间的地盘,我将请秦国送燕太子回国,和强赵攻打弱燕。5.相同:①洞悉人心;②有较强的辩才,有胆识、有勇气。不同:对张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对赵王,

抓住对方的弱点,洞悉各种利害关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文信侯呵斥他离开道:“我亲自叫他走他都不肯,您怎么能叫他动身呢?”甘罗说:“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十二岁了,您就让我试一下,为什么轻易

就进行呵斥呢?”“汝”是“安能行之”的主语,前面需要断开,排除BD。“臣”是“试”的宾语,不需要断开,排除C。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为西汉刘向编的纪传体史书”错误,不是纪传体

,是国别体。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张唐因为害怕文信侯而不愿意到燕国为相”错误。结合“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文信侯去而不快”分析,张唐不能到燕国作相国,不是害怕文信侯,而是因为到燕国要经过赵国,而赵国正在悬赏捉拿他,他担心被赵国抓到。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径”,取道;“赵人得唐者”,“得唐”修饰“赵人

”,定语后置;“百里”,方圆百里。(2)“赍”,指拿东西给人,送给;“广”,扩大;“归”,使动,使……归去。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等分析,少年甘罗对张唐一步步引导,先和武安君比功劳,然后和文信侯比权势,然后指出不肯动身会带来的恶果,这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结合“闻张唐之相燕

与”“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分析,对赵王,甘罗明确“秦、燕互不欺骗,赵国就危险了”“就是想攻打

赵国”,利用对方的弱点,明确各种利害关系。“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他抓住张唐怕和赵王

的心理,知道别人担心什么,想要什么,能洞悉人心。文信侯束手无策,甘罗成功劝说好了张唐;赵王后来也被折服,都表现了少年甘罗有胆识,智勇过人的特点。参考译文: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办事三年后,燕太子丹就到秦

国做了人质。文信侯因而请张唐到燕国做相,想和燕国共同伐赵,以扩大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土地的奖赏。”文信侯很不高兴地离开了。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

那样地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办事三年,而燕太子丹已经到秦国做人质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卿去担任燕相,他却不肯去。”甘罗说:“我能让他动身。”文信侯呵斥他离开道:“我亲自叫他走他都不肯,您怎么能叫他动身呢?”甘罗说:“项橐七岁就做了孔

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十二岁了,您就让我试一下,为什么轻易就进行呵斥呢?”甘罗去见张唐道:“您的功劳和武安君相比怎么样?”张唐说:“武安君屡战屡胜不计其数,攻下城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比不上他。”甘罗说:“您确实知道功劳

比不上武安君吗?”张唐答说:“知道。”甘罗又问:“应侯在秦国执政,和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势更重?”张唐答说:“应侯比不上文信侯的权势重。”甘罗问:“您确实知道是比不上文信侯的权势重吗?”张唐答说:“知道。”甘罗说

:“应侯想攻打赵国,武安君认为有困难而不肯接受任务,结果在被逐出咸阳七里处,绞刑处死。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到燕国做相,而您不肯动身,我不知道您会死在哪里了。”张唐说:“请您转告文信侯,我愿意前往。”就叫准备车马和礼物,定下了行期。甘罗于是对文信侯说:“请借给我五辆车子

,我请先去通报赵王一声。”甘罗去见赵王,赵王到城外迎接。甘罗对赵王说:“您听到燕太子丹进入秦国的消息了吗?”赵王答说:“听说了。”甘罗问:“您听说张唐到燕国做相的事了吗?”赵王答说:“听说了。”甘罗说:“燕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表明

燕国不欺骗秦国。秦派张唐到燕国做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秦、燕互不欺骗,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之所以互不欺骗,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赵国,扩大河间的地盘。如今大王把五座城池送给我来扩大河间的地盘,我将请秦国送燕太子回国,和强赵攻打弱燕。”赵王立刻割五城给秦来扩大河间

的地盘,送燕太子丹回燕国。赵国发兵攻燕,取得上谷郡三十六县,给了秦国十分之一。三、(2022·江苏·楚州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

。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

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回:“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

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

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

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

家。(节选自《后汉书·樊英传》)【注】①玄纁:指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B.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

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C.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D.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辅,汉代时指治理京畿地区的

三个职官,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文中意是后者。B.博士,职官名,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具有学术顾问的性质。C.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

征召都由“公车”接待。D.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代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致仕”、“乞骸骨”、“释褐”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英虽隐居治学,学者仍慕名前往拜师。州郡和公卿推荐他做官,他都不应。B.樊英面对皇帝的威慑,针锋相对。皇帝虽

折服不了他,但依然很敬他。C.河南张楷说樊英为了不做官不惜激怒君王,后来却又接受任职,不能坚守气节。D.樊英身体不适,妻子派侍女探望问候,樊英起身回拜,陈寔感到奇怪。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2)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樊英的形象特点。【答案】1.A2.D3.C4.(1)我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即使是万乘之君的尊位也不愿交换。(2)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

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5.品格贤良方正,学识渊博,刚正不阿或不慕权贵,待人恭谨有礼。【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说有病不能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

以礼相从。“郡县”为“责”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不肯起”是“称病”的结果,并且“起”不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应在“起”和“乃”中间断开,排除C。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古代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释褐’等”错。“释褐”指始任官职。故选D。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能坚守气节”错。原文说“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意思是“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禄,又没

听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这里没有涉及到“气节”的问题,属曲解文意。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布衣”,平民;“环堵”,四周围绕着土墙的房屋,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易”,通“异”,不同;“万乘”,代指皇帝。(2)“非

礼”,不合礼仪;“虽”,即使;“申”,实现;“箪食”,粗陋的食物。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依据“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樊英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时,因为他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

方而来,说明他学识渊博。原文“公卿举其贤良方正”,说明他品格贤良方正。原文“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说明他不慕权贵。“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说明他刚正不阿。“‘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

不答。’其恭谨若是”,说明他待人恭谨有礼。参考译文: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因为他贤良方正、

有道而推荐他,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征召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六个人,樊英等四人都没去。永建二年,顺帝赐给策书,预备礼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又坚决推辞说病得严重。于是诏书

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说有病不能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皇帝发怒,对樊英说:“朕可以让你活,也可以杀掉你;能使你显贵,也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为什么轻慢朕的命令?”樊英说:“臣接受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

有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活,又怎么能够杀掉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君的朝堂上还不肯,怎么能够使臣显贵呢?臣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即使是万乘之君的尊位也不愿交换,又怎么能够使臣低贱呢?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显贵,使臣

低贱!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到四年三月,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

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数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诏书要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诏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最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

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助当今天子,有助于当代人。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颍川人陈寔自小跟随樊英学习。樊英曾经生病,妻子派侍女拜问,樊英从床上下来答拜。陈寔觉得奇怪,就问樊英。樊英

说:“妻是齐的意思,妻子与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据礼没有不答拜的。”樊英的恭敬谨慎都像这样。享年七十多岁,在家中去世。四、(2022·江苏连云港·高三期中)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

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

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①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

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

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

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车百

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节选自《战国策·楚一》,有删改)【注】①上地,地名,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

之熟计之也B.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C.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D.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

计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虎贲”,周礼夏官有虎贲氏,至平帝更名虎贲郎,至唐始废。本文指勇士。B.“不格明矣”的“格”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均为“推究”之意。C.“社稷”中“社”指土

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社稷”常代指国家或朝廷。D.“质”在文中是质子的意思,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为秦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而游说楚王,

开始即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陈说秦国国力的强大,为后面的成功游说打下坚实的基础。B.如果楚国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据守成皋,最终必然

投降秦国。C.假如秦兵攻击楚国,张仪通过楚国遭受“危难”和“待诸侯之救”的时间上的比较,指出依靠弱国的救援,远水不解近渴,劝说楚王要慎重考虑。D.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不仅感谢张仪,且派出使车百辆,以“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为礼物,与秦国结盟。4.把文中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2)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5.张仪游说楚王时,采取“威逼”“离间”“利诱”等策略,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答案】1.C2.B3.B4.(1)(秦国)法令已经很严明,士兵不惧危难,以

死为乐。国君严厉而又英明,将帅足智多谋而又勇武。(2)以弱国去进攻强国,不估量强敌而轻易交战,国家贫弱而又经常发动战争,这是接近于灭亡的危险的做法。5.(1)威逼:着重强调了秦国的强大,合纵国的弱小。(2)离间:指出主张合

纵联盟的人,只谈好处,不谈祸害。(3)利诱:互质太子,结姻亲,献大邑,促成秦楚结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些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夸夸其谈巧言辩说,赞扬人主的节操和品行,谈好处而不谈祸害,最终楚国大祸临头,就来不及做什么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

“从人者”是一个词,意思是“主张合纵联盟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节行”是“节操和品行”,“主之节行”作“高”的宾语,应在“行”后断句,排除A。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B.“不格明矣”的“格”是“打,击”的意思,而“致

知在格物”的“格”是“推究”的意思。句意分别为:打不过(弱羊打不过猛虎)是很明显的。/获取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理解错误,应该是秦国进一步出兵河东,占据成皋。故选B。4.本题

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乐”,意动用法;“以”相当于连词“而”;“知”通“智”,智慧。(2)“料”,估量;“骤”,副词,屡次;“此……也”,判断句;“术”,做法。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威逼”的意思是:用强力威胁逼

迫。如“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

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着重强调了秦国的强大,合纵国的弱小。“利诱”的意思是:用名利等去引诱。如“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

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即互质太子,结姻亲,献大邑,促成秦楚结盟。“离间”的意思是:从中挑拨使不团结、不和睦。如“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即指出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只谈

好处,不谈祸害。参考译文:张仪为秦国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游说楚王说:秦国土地占有天下之半,武力可与四国抗衡,四境有山险阻隔,东边又绕着黄河,四边都有险要的屏障,国防巩固。还有勇士百多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堆积

如山。(秦国)法令已经很严明,士兵不惧危难,以死为乐。国君严厉而又英明,将帅足智多谋而又勇武。即使秦国没有出兵,也像卷席那样取得恒山的险隘,控制诸侯要害之地,天下后来臣服的人必然先遭到灭亡。再说搞合纵联盟的人,无异于驱赶群羊去进攻猛虎。弱羊敌不过猛虎,这是很明显的。现在大王不与

猛虎友好,却与群羊为伍,我认为大王的主意完全错了。大凡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两国不相上下,互相争夺,势不两立。如果大王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他们进而出兵河东,占据成皋,韩国必然投降秦国。韩国投降秦

国,魏国也必然跟着归顺秦国。秦国进攻楚国的西边,韩、魏又进攻楚国的北边,楚国怎能没有危险呢?况且那合纵联盟,只不过是联合了一群弱国,去进攻最强的秦国。以弱国去进攻强国,不估量强敌而轻易交战,国家贫弱而又经常发动战争,这是接近于灭亡的危险的做法。我听

说:兵力不如人,切勿挑战;粮食不如人,切勿持久。那些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夸夸其谈巧言辩说,赞扬人主的节操和品行,谈好处而不谈祸害,最终楚国大祸临头,就来不及做什么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秦军攻打楚国,三个月之内形势将十分危急。而楚国等待诸侯

的援军,要在半年之后,这种形势必然等不及援救。依靠弱国远水不解近渴的救援,忘记强秦迫在眉睫的祸患,这就是我为大王所担忧的。秦、楚两国接界,本来应是友好的国家。大王如能听从我的劝告,我可以让秦太子做楚国

的人质,让楚太子做秦国的人质,让秦女做大王侍奉洒扫的小妾,并献出万户大邑,作为大王的汤沐邑,从此秦、楚两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永远互不侵犯。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没有比这更有利于楚国了。所以秦王派我出使贵国呈献国书给您的随从,敬候您的决定。楚王说:“楚国地处穷乡僻壤,靠近东海之滨。我年幼无

知,不懂得国家的长远大计。现在承蒙贵宾英明的教导,我听从您的高见,谨率本国参加连横阵线。”于是他派出使车百辆,献给秦王骇鸡犀角、夜光的宝璧。五、(2022·江苏无锡·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邓禹,

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上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上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更始①既至雒阳,以世祖..为大司马,使安集河北。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

远来宁欲仕耶禹曰:“不愿也。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明公虽建蕃辅之功

,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揽延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②定也。”上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上止广阿城门楼上,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

:“天下郡国如是,我乃始得一处,师言天下不足定,何也?”上破邯郸,诛王郎,欲北发突骑,禹曰:“吴汉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以禹为知人。赤眉入长安,邓禹为司徒,讨赤眉,不以时进,光武敕曰:“司徒,尧也;赤眉,桀也。今长安饥民,孰不延望?”光武即位,拜邓

禹为大司徒,制.曰:“前将军邓禹,深执忠.孝.,与联谋误帷幔,决胜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也,门人日以亲。’”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建武中,罢三公,以列侯就第。邓禹笃于经书,教学子孙。序曰:贤骏思圣主,风云从龙武,自然之应也。邓禹以弱冠睹废兴之兆,赢粮策马,以追世祖

,遂信竹帛之愿,建社稷之谋,袭萧何之爵位,可谓材难矣。受命之初,躬率六师;立师傅,位三公,功德之极,而禹兼之。《易》称“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其禹之谓与?(改编自《东观汉记》卷九)【注】①西汉末刘玄史称更始帝。②不

足:不难。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B.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C.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

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D.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祖是中国古代帝王庙号之一,在文中和“上”“光武”都同指一人。B.披舆地图的

“披”指打开,与《鸿门宴》中“披帷西向立”的“披”相同。C.制是古代诏书的一种。从文中内容看,和“敕”大体相类,是可以互用的。D.忠孝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伦理美德之一。忠与孝的对象分别是君国与父母。3.下列对原文中有关邓禹“知人”

的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禹年轻时在长安求学,结识刘秀,看出他非同寻常,如能谋划天下,将很容易平定混乱的局面。B.邓禹认为更始帝缺乏决断能力,手下将领目光短浅,刘秀如果只是辅佐更始帝,则难以实现志向。C.邓禹在刘秀攻下邯郸、杀死王朗、想向北进军时,建言

应派吴汉领军,认为他是将领中的佼佼者。D.邓禹有名垂史册的意愿,洞悉王朝兴亡的征兆,选择追随刘秀,南征北战、出谋定策,功德盖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今之计,莫如揽延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2)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

5.《淮南子》中说尧之时,猰输、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派羿除掉了这些祸害,万民皆喜。请据此分析光武称邓禹为“尧”的用意。【答案】1.D2.C3.A4.(1)当今的大计,没有什么比招揽英雄,致力于取悦民心,建立高祖一样的功业,拯救万民的

生命更重要的了。(2)邓禹凭着大功劳(或:首功)而被授以太傅之职,谒见皇帝时被安排在面向东的尊位,非常受皇帝的尊重宠信。5.以此形容长安饥民对邓禹进军的热烈期盼;激励邓禹击溃赤眉军,像“尧”一样为民除害;委婉批评邓禹不按时进军,会让长安饥民失望。【解

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邓禹听说后,就自南阳驱马北渡黄河,在邺县追上了光武帝。光武帝见到邓禹很高兴,说我拜授官职长吏,你远道而来,难道是为了出仕为官吗?“禹”是“自南阳发”和“北径渡河”的主语,故“自南阳发”和“北径渡河”之间应断开,排

除BC;“上”(光武帝)是“见之甚欢”的主语,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从文中内容看,和‘敕’大体相类,是可以互用的”错误,“制”: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敕”:有告诫的意识。文中内容看,“制”是宣示皇恩,褒奖

邓禹的意思。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如能谋划天下,将很容易平定混乱的局面”错误,原文“明公虽建蕃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揽延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可知如果只是辅佐更始帝,则难以实现志向。应招揽人才,取得民心,才能立大业,救万

民。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揽延”,招揽;“务”,致力于、追求;“立”,建立。(2)“元功”,大功劳;“拜”,授予官位;“进见”,谒见;“东向”,面向东的尊位;“见”,被、受到。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依据原文,“今长安饥民,孰

不延望”,以此形容长安饥民对邓禹进军的热烈期盼;依据原文,“司徒,尧也;赤眉,桀也”,激励邓禹击溃赤眉军,像“尧”一样为民除害;依据原文,“邓禹为司徒,讨赤眉,不以时进。光武敕曰……今长安饥民,孰不延望?”,委婉批评邓禹不按时进军

,会让长安饥民失望。参考译文: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就能诵读诗篇,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游学,邓禹虽年幼,但见到光武帝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与他亲近交往。刘玄来到雒阳,以光武帝为大司

马,光武帝安定河北。邓禹听说后,就自南阳驱马北渡黄河,在邺县追上了光武帝。光武帝见到邓禹很高兴,说我拜授官职长吏,你远道而来,难道是为了出仕为官吗?邓禹说:“(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刘玄虽然定都关西,但现在

山东没有安定,赤眉、青犊之流,动辄以数万人,在三辅一带往往群聚假借名号(起事)。刘玄既没有挫败过他们,而他们也不听指挥裁决,各位将领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向在于发财,争相使用威力,早晚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明

公虽然有建藩镇,辅助刘玄的功劳,但我还是怕您没有什么更大成就。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间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让身边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邓禹常住在光

武帝住处,一起商定计策。光武到了城楼上,打开地图,指示邓禹说:“天下的郡国这样多,如今仅得了一个,你以前说以我的德才是足可以平定天下的,为什么呢?”光武帝攻破邯郸,消灭了王朗,想要向北发动精锐骑兵冲锋,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光武帝认为邓禹为有

智慧的人。赤眉新拔长安,邓禹被任命为司徒,讨伐赤眉,而禹久不进兵,光武帝斥责说:“司徒,是尧;亡贼,是桀。长安的官吏民众,谁不是翘首以盼呢?”光武帝登上皇位,授予邓禹大司徒之位,诏书上说:“诏令前将军邓禹:深执忠孝,与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孔子说过:‘自从我有了

颜回,弟子们日益亲密。’”邓禹凭着大功劳(或:首功)而被授以太傅之职,谒见皇帝时被安排在面向东的尊位,非常受皇帝的尊重宠信。建武中,辞去了三公之位,以列侯的身份免职回家。邓禹专心学习经书,教授子孙学习。序言评论道:优秀的人才渴望能遇到贤明的君主

,英雄豪杰际遇得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邓禹在二十岁左右了解了国家兴亡的道理,邓公挑着粮食徒步奔走,在纷乱中独奔光武,追求学问,为国家出谋划策,有萧何一样的爵位,可以说是难得的人才。刚开始被任用的时候,率领六师;位为先师,官位致三公,功德非常大

,邓禹都具备。《易经》说有“大人风范”,《诗经》有“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这不是说的邓禹吗?六、(2022·江苏镇江·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太子即位,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

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

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恐不复相见,以子

师、昭兄弟为托。”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皆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

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桓范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负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羲兄弟默默然不从。范哭曰:“曹子丹佳

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戊戌,有司奏:“黄门..张当私以所择才人与爽,疑有奸。”于是收爽、羲、胜并桓范皆下狱,动以大逆

不道,与张当俱夷三族。(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司马懿诛曹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B.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C.爽信清河之/诉云图

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勃礼怨望/结刑五岁/D.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钺,指符节与斧钺

。古代出兵征讨时,授与将帅节钺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B.“过辞太傅懿”的“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的“过”意思相同。C.鹿角,一种防卫性工事,将带枝叉的树木削尖半埋入地围截敌人,形似鹿角。D.黄门,原指宫禁,秦汉时宫门多漆成

黄色,故名。文中则指出入黄门的宦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懿能装善忍,故意在曹爽的心腹李胜面前制造自己行将就木的假象,还向他托付后事,以此来迷惑曹爽。B.司马懿暗中密谋诛杀曹

爽,趁其兄弟跟随皇帝外出之际,率兵占领了武库,并占据了他们的军营,弹劾其罪行。C.曹爽得知司马懿奏章到了皇帝手中,因想不出办法而窘迫不安,就挟持皇帝到了伊水南边,派屯田兵保护自己。D.桓范苦劝曹爽兄弟挟持天子向天下发号施令,曹爽兄弟并未听从。曹爽让皇帝下诏免去自己的官职,送帝

还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2)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5.曹爽最终被夷三族的原因在前文中已见端倪,请结合第一段简要概括。【答案】1.D2.B3.C4.(1

)“司马公只是剩下了几口气的躯壳,形体与灵魂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所以曹爽等不再提防。(2)曹子丹是个有才干的人,没有想到生下了你们兄弟几个,却像猪和牛一样!我哪里料到今天因为你们而整个家族被诛灭啊!5.因为曹爽①骄奢无度,僭越礼法

;②一意孤行,不听劝谏;③偏听偏信,徇私枉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曹爽相信了清河国的说法,说地图已经不能用了,孙礼上疏辩解,言辞直率而激烈。曹爽大怒,弹劾孙礼心怀怨恨,判了他五年徒刑。“信清河之诉”动宾

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BC;“不可”修饰“用”,中间不拆开;且“怨望”的主语为“礼”,中间不断开,排除A。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到,拜访;看望。句意:拜访太傅司马懿向他辞行。/祖母来看望我。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曹爽得知司马懿奏章到了皇帝手中”错误,根据原文“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可知,司马懿的奏章到了曹爽的手里。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形”,

身体;“足”,值得;“设备”,提防。(2)“佳人”,有才干的人;“豚犊”,像猪和牛一样;“图”,料想;“坐”,因为。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

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可知,曹爽骄奢无度,僭越礼法;根据“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可知,曹爽一意孤行,不听劝谏。根据“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可知,曹爽偏听偏信,徇私枉法。参考译文:太子即位,授

予曹爽、司马懿侍中,持节钺代表皇帝出行。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类似;家中充斥着宫廷才有的珍玩,又私自将明帝的才人当做歌舞伎乐。其弟曹羲非常担忧,屡屡流泪劝谏,曹爽不听。原先,清河国和平原国为了地界争论不休,历时八年都不能解决。冀州刺史孙礼请求用朝廷所藏的明帝封平原王时的地图比对

,来判定边界。曹爽相信了清河国的说法,说地图已经不能用了,孙礼上疏辩解,言辞直率而激烈。曹爽大怒,弹劾孙礼心怀怨恨,判了他五年徒刑。冬季,河南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拜访太傅司马懿向他辞行。司马懿叫两名婢女服侍,他拿衣服,衣

服掉落;指着嘴巴说口渴,婢女进粥,司马懿不拿杯子直接饮用,结果粥都流出来洒在胸口。李胜说:“大家都说明公旧病发作,没想到身体已经这样了!”司马懿装作半天才缓过气来的样子说:“年老病重,生死不过是早晚的事

。这一别恐怕不再相见,就把小儿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托付给你了。”李胜回去后,告诉曹爽说:“司马公奄奄一息,身体和神魂分离,已不足为虑了。”因此曹爽等不再防范司马懿。太傅司马懿暗中与其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

谋划如何除掉曹爽。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皇帝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与弟中领军曹羲都随侍在侧。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带兵占领武库;召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的职务,占据曹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占据曹羲营。然后向皇帝上奏曹爽罪恶。曹爽看到了司马懿的奏章,城里的

信息又不通,十分窘迫不知所措,安排皇帝的车驾夜宿伊水南,伐木制成鹿角以作防御,征发屯田兵数千人护卫。桓范劝曹爽兄弟带天子至许昌,征发四方的军队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曹爽迟疑未决,桓范对曹羲说:“此事昭然若揭,你是读书人还不明白吗?你们现在和天子在一起,挟天子号令天下,谁敢不听!”大家都默不做声

。桓范哭道:“曹子丹是个有才干的人,没有想到生下了你们兄弟几个,却像猪和牛一样!我哪里料到今天因为你们而整个家族被诛灭啊!”曹爽于是把司马懿的奏章转交给皇帝,请皇帝下诏罢免自己的官职,然后奉送皇帝回宫。曹爽兄弟回到家里,司马懿立即派出洛阳官吏和兵士将曹家团团围住。戊戌

,主管官员上奏:“宦官张当私自将挑选的才人送给曹爽,怀疑他们之间有勾结。”于是抓捕曹爽、曹羲、李胜和桓范一起入狱,弹劾他们大逆不道,与张当都被夷灭三族。七、(2022·江苏苏州·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

湘,北合汉河,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注]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

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

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

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文本二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

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碹碹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呱如钟

鼓不绝。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

记》)【注】张君梦得,即《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俭,当时贬为黄州(齐安)主簿。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B.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C.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D.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文中"东西一舍"即东西向三十里之意。B.兰台:原是楚国宫台名,后泛指宫廷藏书处。文中指第一种之意。C.讽:一般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文中即讽喻之意。D.郦元是北魏郦道元的省

称,著名的地理学家,其代表作是《括地志》。3.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并未从亭子本身入手,而是从长江水势逐渐涨大说起,为全文观胜和“快哉”主题的展开积蓄了充沛的文气。B.第二段一开始就描写了登临快哉亭所见景色的奇幻和壮观,水到渠成地点出了

亭以“快哉”为名的原因之一。C.第三段化用宋玉典故,引出自己关于人生态度的正面回答,接着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肯定了自己的观点。D.作者所称道的超然物外,不以得失荣辱为怀的人生观,与张梦得、苏轼二人旷达乐观的个性相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蓬户瓮牖

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5.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俭》中说道:“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请结合文本一内容,谈谈苏轼兄弟对“兰台公子”言论持何种态度?简要阐述理由。【答案】1.C2.D3.C4.(1)即使是用蓬草做门,以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对着西山的白云作揖(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

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自得其乐、使自己舒适)呢?(2)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5.态度:否定。理由,兰台公子(宋玉)为了阿谀主上,将风与雌雄附会,是错误观念,风本无雌雄之分,人的感

受不同是由于人的境遇不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不自得”是“其中”的谓语,不能断开

,排除AD;“坦然”也是“其中”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BD;“伤性”为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B。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其代表作是《括地志》”表述有误。郦道元代表作为《水经注

》。《括地志》是唐地理总志,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主修,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编撰。并非郦道元的作品。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引出自己关于人生态度的正面回答”错,结合“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

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可知,作者用排比句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接着就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后面一种态度作出肯定。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蓬户瓮牖

”,用蓬草做门、以瓦罐做窗;“濯”,洗涤;“穷”,尽情享受;“自适”,自求安适。(2)“乃”,竟然;“斧斤”,斧头;“考击”,敲打;“其实”,石钟山命名的真相。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中观点的能力。由苏轼的“堪笑”“未解庄生天籁”等可知,对“兰台公子”言论持否定态度;而材料一中苏辙

“玉之言盖有讽焉”,同样对“兰台公子”言论持否定态度;理由是“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苏辙认为风并没有雄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

,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认为,兰台公子(宋玉)为了阿谀主上,将风与雌雄附会,是错误观念,风本无雌雄之分,人的感受不同是由于人的境遇不同。参考译文:文本一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从南边与沅水、

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在亭子里能看到长

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

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

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

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

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做门,以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对着西山的白云作揖(面

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自得其乐、使自己舒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文本二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

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

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乘小船夜里在悬崖绝壁

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

渤的浅陋。八、(2022·江苏·靖江市刘国钧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

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

:“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

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

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

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谥.文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的带垣。亦以称中

书、门下两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B.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C.韩侂胄奸臣

/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D.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门谢客”与“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B.崩,本义

是指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王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故常用来指帝王或王后的死。C.“孝宗不悦”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悦”含义相同。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万里虚心向学。他多次前往拜谒被贬谪永州的张浚,未果,后写信极力请求才拜见成功;他终身谨记张浚的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B.杨万里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使社会安定。C.杨

万里慧眼识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D.杨万里能文能武。他进士出身,精于诗歌,曾著有《易传》流行于世;他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且为潮、惠两州制定不同的防御贼人之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1)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2)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5.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哪里?请举例分析。【答案】1.D2.D3.C4.(1)恰逢陈俊

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2)孝宗起初喜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5.①劝谏太子。孝宗命皇太子参决一切政务,杨万里大胆直言,上疏力谏,又上书太子。②拒绝韩侂胄。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侂胄是个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空有这样的头颅,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韩侂胄奸臣”是判断句,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B;“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都是四字句式,应分别断

开,排除C。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谢绝/道歉。句意:关闭大门,谢绝来客/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B.解说正确。C.两句中的“悦”都指高兴,句意:孝宗很不高兴/等到他高兴时。两句中的“悦”含义相同

。D.“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错误。谥号有褒有贬,还有平谥,并非都是褒扬性质的。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杨万里慧眼识才……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错误,结合原文“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可知,太子敬重他是因为他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

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而不是因为他慧眼识珠,举荐的人才都得到了提拔。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会”,恰逢、正赶上;“交荐”,共同举荐;“召为国子博士”,语义被动句,被征召为国子博士。(2)“问”,询问,这里指征求意见;“善语”,好评;“不见用”,被动句

,“见”表被动,不被重用。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劝谏太子,“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

辞,而必不居也。’”孝宗命皇太子参决一切政务,杨万里上疏力谏,又上书太子,大胆直言。二是拒绝韩侂胄,“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参考译文:杨

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他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做县丞。这时张浚被贬谪到永州,关闭大门,谢绝来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勉励

他致力于正心诚意的学问,杨万里(立志)一生都服从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宰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还没有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

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纷纷前往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治理得很好。恰逢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

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有了重用杨万里的想法,提升他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潮州用来震慑盗贼的巢穴,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因母丧离职。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

侍读。有一天太子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地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杨万里:“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

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袁枢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陆续将这些人擢用。赶上高宗驾崩,孝宗想要执行三年守丧的制度,创建议事堂,命令皇太子参与决定各种政务。杨万里上奏章极力劝谏,又上书太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旦履行职务遇到危

机,懊悔怎么来得及?与其懊悔来不及,不如推辞而不担此重任。希望殿下三番五次推辞,一定不居任。”太子为之恐惧。孝宗很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秘阁的身份出任筠州知州。宁宗即位,召杨万里赶赴朝廷,他辞却了。他以年老请求退休,进宝文阁待制,

退休。嘉泰三年,皇帝下令进封他为宝谟阁直学士,赏赐衣带。孝宗起初喜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韩侂冑当政后,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他曾经修筑南园,让杨万里作记,答应日后请他任中书、门下

省的高位。杨万里说:“官可以不作,记却不可以写。”韩侂冑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作记。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道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

里有个年轻人忽然从外面回来了,仓促间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笔写道:“韩侂胄是个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空有这样的头颅,没有办法报效国家

,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扔下笔就去世了。杨万里精通作诗,曾经著有《易传》流行于世。死后赐谥“文节”。九、(2022·江苏常州·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质厚少缘饰。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

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困调南和尉,有惠政。黜陟使以闻,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

,乃求为鲁山令。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玄宗在东都,晡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是时颇言帝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

犀象,瑰谲光丽。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蒍于》。《于蒍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爱陆浑

佳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饪。是时程休、邢宇、宇弟宙、张茂之、李愕、愕族子丹叔、惟岳、乔潭、杨拯、房垂、柳识皆号门弟子。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潭时为陆浑尉,庀其葬。天下高其行,谓之元鲁山。(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九》,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B.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C.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D.所

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服除,守丧期满而脱除丧服。古人常用丧服来表示关系的亲疏远近,如《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B.黜陟使,黜为

罢免,陟为提拔;是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并向上级部门提出推荐或贬黜建议的官员。C.辇,两匹马拉的车,只有君王才能乘坐,如《阿房宫赋》中“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本文中指用车载人。D.爨,指烧火做饭。《项脊轩

志》“迨诸父异爨”中“异爨”的意思是分家,由分灶做饭引申而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德秀在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奉侍母亲非常孝顺,在考中进士后,他不忍心离开母亲,就背着母亲进京赴任。B.元德秀

因为没能在父母健在时娶亲,便不肯结婚,他亲力抚养兄长的遗孤成人,苦于家中贫穷,他才申请去担任鲁山令。C.元德秀钟情山水,定居陆浑后生活贫寒,但他饮酒弹琴自娱,广交文士,房琯和苏源明都赞赏他是有节操有品格的人。D.元德秀将为官所得俸禄用于救助他人,离世时,他家里只有简陋的生活用具,是

当时的陆浑尉筹办了他的葬礼。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②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5.《新唐书》把元德秀归在“卓行”类人物为其立传,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他的高尚品行。【答案】1.D2.C3.A4.

①那是狡诈的计策,他将会借机逃跑,恐怕我们要被他牵连了吧?②我不幸生活在这世风衰败的时代,使我不感到羞耻的,是能够结识元紫芝。5.①质朴敦厚;②孝顺父母;③信守承诺;④豁达自任;⑤体恤民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

: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都供给那些孤儿吃饭穿衣。任职期满,竹筐里带着绢一匹,赶着一辆柴车离任。“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中,“孤遗者”是一个词,“孤儿”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BC;“岁满”,任职期满,主谓结构;“笥余一缣”,“笥”本句的

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辇,两匹马拉的车,只有君王才能乘坐”错误。古代用人拉的车,后来多指皇帝、皇后坐的车。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在考中进士后,

他不忍心离开母亲,就背着母亲进京赴任”错误。从原文“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来看,是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背着母亲进了京城。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诡计”,狡诈的计策;“且”,将要;“亡”

,逃跑;“无乃……乎”,恐怕……吧;②“衰俗”,世风衰败的时代;“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判断句。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由“质厚少缘饰”可知,元德秀质朴敦厚;由“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

无茵席”可知,元德秀孝顺父母;由“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可知,元德秀信守承诺且豁达自任;由“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蒍于》。《于蒍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可知,元德秀体恤民情。参考译文:元德秀,字紫芝,是

河南人。性情忠厚直率,小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上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守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守护,饭食中没有盐和乳酪,睡觉时没有什么垫在身下。服

丧期满,因为贫困而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德政。黜陟使考查他的政绩上报朝廷,提拔他补任龙武军录事参军。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我干吗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

襁褓中就死了双亲,又没有钱请乳母,德秀就亲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才自己请求任鲁山县令。有个盗贼被关押在监牢里,当地正赶上老虎作恶,盗贼请求杀掉虎来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

对他说:“那是盗贼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可以背弃约定的事。如果有所牵累,我应当定罪,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里汇集。当时人

们都传言皇帝将要排出优劣,施加赏罚。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美丽。只有德秀带了演员几十个,集体唱一首叫《于蒍于》的歌,《于蒍于》是德秀所创作的歌。皇帝听到后,十分惊奇,赞叹说:“唱的都是贤人说的话呀!对宰相说:‘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

苦难中吧?’于是罢免了太守,元德秀更加出名了。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都供给那些孤儿吃饭穿衣。任职期满竹筐里带着绢一匹,赶着一辆柴车离任。爱陆浑的好山水,就定居在那里。他家里不造围墙,不用钥匙,也没有仆人小妾。碰上荒年,有时揭不开锅。他喜欢喝酒,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人

们把酒食给他,不问好与不好都饱食。当时程休、邢宇、宇弟宙、张茂之、李愕、愕族子丹叔、惟岳、乔潭、杨拯、房垂、柳识都号称是他门下的弟子。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曾经写了一篇《蹇士赋》来比况自己。房琯每次见到元德秀,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就会把人的名

利之心洗涤干净。”苏源明也常常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但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芝呀。”元德秀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潭时担任陆浑尉,办理他的丧事。天下的人都认为他的品行高尚,称呼他为元鲁山。十、(2

022·江苏苏州·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毕沅,字纕蘅,江南镇洋人。乾隆十八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二十五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再迁庶子..。三十一年,授甘肃巩秦阶道。从总督明山出关勘屯田,调安肃道。

擢陕西按察使。上东巡,觐行在..,备言甘肃旱。谕治赈,并免逋赋四百万。擢布政使,屡护巡抚。师征金川,遣沅督饷,军无匮,授巡抚。河、洛、渭并涨,朝邑被水。治赈,全活甚众。置姬氏五经博士,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修华岳庙暨汉、唐以来名迹,收碑碣储学宫。屡署总督。四十一年,

赐孔雀翎。四十四年,丁母忧,去官。四十五年,陕西巡抚缺员,谕:“沅在西安久,守制将一年。命往署理,非开在任守制例也。”沅先后抚陕西十年,尝奏:“足民之要,农田为上。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古来云中..、北地、

五原、上郡诸处畜牧,为天下饶,若酌筹闲款,市牛羊驼马,为畀民试牧;俟有孳生,交还官项,馀则畀其人以为资本。耕作与畜牧相兼,实为边土无穷之利。”议未行。嘉庆元年,枝江民聂人杰等挟邪教为乱,破保康、夹凤、竹山,围襄阳,沅自辰州至枝江捕治。当阳又陷,复移驻荆州,上

命解沅总督。旋克当阳,获乱渠张正谟等,复命沅为总督如故,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二年,请以提督移辰州,增设总兵驻花园汛。寻报疾作,手足不仁,赐活络丸。旋卒,赠太子太保。四年,追论沅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需帑项,夺世职,籍其家。沅以文学起,

爱才下士,职事修举;然不长于治军,又易为属吏所蔽,功名遂不终。(节选自《清史稿》)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A.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B.关右大川/如泾

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C.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D.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2.下列对

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人,可指被荐举之人,明清时称会试登第者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B.庶子,官名,亦作诸子,始于周代,明清时分为左右庶子,为正五品官衔。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也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D.云中,最初是战国赵地,朝代更迭,位置有所变化,但大致在今内蒙古和山西一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毕沅考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又擢升庶子。跟随明山勘察屯田

事务,后来调任安肃道,接着升任陕西按察使。B.毕沅为政一方时重视民生,善于解决制约地方发展的顽疾。陕西巡抚任上,治理洪水得当,活下来的老百姓很多;疏浚河道,开挖水库,蓄洪备旱,泄洪备涝,再无旱涝之灾。C.嘉庆年间

,邪教势力强大,攻破几座城池,毕沅因为处置不力,被罢免,后来又夺取当阳,抓获首领张正谟,又被任命为总督。D.毕沅任陕西巡抚时,提出利用一些地方的便利发展畜牧业,资助老百姓放牧,使耕作和畜牧同时发展,朝廷施行后,边疆果

然获利无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征金川,遣沅督饷,军无匮,授巡抚。(2)然不长于治军,又易为属吏所蔽,功名遂不终。5.文末《清史稿》的作者赵尔巽说毕沅“以文学起”,说明他是个注重文治教化的人,这在文中有什么表现?【答案】1.C2.A3.D

4.(1)军队出征金川,派遣毕沅督办粮饷,军人(粮草)没有匮乏,被授予巡抚之职。(2)然而不擅长治理军队,又容易被手下人蒙蔽,功名于是没有善终。5.设置姬氏五经博士;祭祀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公的陵墓;整修华岳庙和汉代唐代以来的名胜古迹;搜集碑石放在孔庙或者学校里。【解析】1.本题考

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关西的大河,如泾水、渭河、灞河等几条河流,河流长源头远,如果能够就近疏导引流,修筑堤堰开挖水渠,按时蓄水泄洪,自然没有水旱灾害的担忧。“泾渭灞”都是关右的大河,因此“关右”是“大川”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就近”是“疏引”的状语,二

者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明清时称会试登第者为‘举人’”错误。明清时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朝廷施行后,边疆果然获利无

穷”错误。由原文“……议未行”可知,毕沅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推行。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征”,出征;“督”,督办;“匮”,匮乏。(2)“长”,擅长;“为……所”,表被动,被;“终”,善终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置姬氏五经博士”可知,毕沅设置姬氏五经博士;由原文“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可知,毕沅祭祀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公的陵墓;由原文“修华岳庙暨汉、唐以来名迹,”可知,毕沅整修华岳庙和汉代唐代以来的名胜古迹;由原文“收碑

碣储学宫”可知,毕沅搜集碑石放在孔庙或者学校里。参考译文:毕沅,字纕蘅,江南镇洋人。乾隆十八年考中举人,被授予内阁中书,充任军机处章京。乾隆二十五年考中一甲一名进士,被授予修撰。两次升迁担任庶子。乾隆三十一年,被授予甘肃巩秦阶道。跟从总督明山出关勘查屯田,调任安肃道。

升任陕西按察使。皇上东巡,毕沅觐见行宫,详细禀告甘肃旱情,皇上令他治理灾情,赈济百姓,并免除四百万未交的赋税。升任布政使,多次保护巡抚。军队出征金川,派遣毕沅督办粮饷,军人(粮草)没有匮乏,被授予巡抚之职。黄河、洛水、渭水一起涨水,朝邑遭受水灾。毕沅负责救灾,被救活的人很多。设置姬氏五经博士,

奉命祭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修缮华岳庙以及汉、唐以来名迹,收集碑碣存放在学宫。多次担任总督。乾隆四十一年,被赐孔雀翎。乾隆四十四年,母亲去世,离职。乾隆四十五年,陕西巡抚空缺,皇上下诏说:“毕

沅在西安很久,为母守丧将近一年。任命毕沅暂时代理职务,不是开在任守制的先例。”毕沅前后任陕西巡抚十年,曾经上奏:“让百姓富足的关键,农田是最重要的。关西的大河,如泾水、渭河、灞河等几条河流,河流长源头远,如果能够就近疏导引流,修筑堤堰开

挖水渠,按时蓄水泄洪,自然没有水旱灾害的担忧。自古以来云中、北地、五原、上郡各地畜牧,是天下富饶之地,如果酌情筹措闲款,购买牛羊驼马,给百姓尝试放牧;等到他们有所繁衍,就交还官府款项,剩下的给百姓作为资本。耕作和畜牧互相调剂,实在是边境无穷无尽的好处。”建议没有被执行。嘉庆元年,枝江百姓聂

人杰等人倚仗邪教作乱,攻占保康、夹凤、竹山,围困襄阳,毕沅从辰州至枝江追捕。当阳又被攻陷,毕沅又转移驻扎到荆州,皇上任命毕沅为总督。不久攻克了当阳,逮捕了乱党首领张正谟等人,有任命毕沅像从前那样为总督,授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袭。嘉庆二年,请求

以提督的身份驻扎到辰州,增设总兵驻扎花园汛。不久上报生病,手脚麻木,皇上赐给他活络丸。很快就去世了,赠太子太保。嘉庆四年,追究论处毕沅教匪暴发之初失察贻误战机,滥用军需物资的罪责,剥夺了世袭职务,查抄登记了他的家产。毕沅凭借文学起家,爱惜人才尊重士人,事务处理及时得当;然而不

擅长治理军队,又容易被手下人蒙蔽,功名于是没有善终。十一、(2022·江苏·楚州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

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

则厮役之人至。若恣雎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子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

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

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

,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①嘿:同“默”。②涓人:中涓,掌管宫中扫除之役。此指国君近侍。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遣之三月/得千里

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B.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C.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

死马/而捐五百金/D.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自称的谦词,意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

B.“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齐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齐三卿分晋,故有此称。C.“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意义相同。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

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C.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D.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本来安逸轻敌的燕国士兵变得极

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5.《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

,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答案】1.B2.B3.C4.①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②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

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5.①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②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③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④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三月”是“得千里马”的时间,作“得”的时

间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C;“买”作谓语,“其首”,“五百金”作后置状语;且“反”通“返”,“以”相当于而,“反”“报”之间是承接关系,连动短语作谓语,之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三

晋’是战国时赵、韩、齐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齐三卿分晋,故有此称”错,“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错,原文“千里之马至者

三”中“三”是虚数,形容很多。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诎指”,降低身分,屈己下人;“事”,侍奉;“北面”,屈居下位;“则百(于)己者至”,省略句。(2)“诚”,如果;“致士”,罗致、招揽人才;“见事”,被重用,“见”,表被动

;“况贤于隗者”,状语后置。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意思: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会有收获。(1)由“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概括: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实现雄心壮志。(2)由“故往见郭隗先生”“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

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子燕矣”概括:能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3)由“今王诚欲致

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概括: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4)由“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

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概括: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参考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

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

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

,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

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

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

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

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

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十二、(2022·江苏·涟水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空)图字表圣,自言泗州人。少有俊才,咸通中,一举登进士第..

.。雅好为文,躁于进取,颇自矜伐,端士鄙之。初从事使府及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属天下板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昭宗反正,以户部侍郎征至京师。图既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图愤愤谢病,复归中

条,与人书疏,不名官位,但称知非子,又称耐辱居士。其所居曰祯贻溴,溪上结茅屋,命曰休休亭,常自为记云。臣谨按:图,河中虞乡人。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史,图以文谒之,大为凝所赏叹,由是知名。未几,凝入知制语,迁中书舍人知贡举,擢图

上第。顷之,凝出为宣州观察使,辟图为从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劾,遂以本官分司..。此岂躁于进取者耶?旧史不详,一至于是。图见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乱,即弃官归中条山,

寻以中书舍人征,又拜礼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

。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卒时年八十余。臣又按:梁室大臣如恭翔、李振、杜晓、杨涉等等,皆唐朝旧族,本当忠义立身,重侯累将,三百余年,一旦委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惟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揭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王禹偁《五代史厥文》,原文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从事/使府及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B.初/从事使府/及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

/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C.初从事/使府及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D.初/从事使府/及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

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B.分司,按唐制,中央官员在陪都任职者,称为分司,除分司御史外,其余均为闲职。C

.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D.笏,古代君、臣朝见时手中所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比画或记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空图才华横溢。

他年轻时就因为文采出众,得到了时任绛州刺史的王凝的赏识,后来在科举考试中一次就考中进士。B.司空图为人狂傲。他仕途失意,愤而辞官,归隐林泉,后与人通信,不署官位;为人撰碑,却将所得的报酬一日散尽。C.司空图颇富争议。他以号明志,结庐溪上,梁得天下后

,又拒绝高官厚禄;所以《梁史》指责他道德有瑕,大节泯灭。D.司空图审时度势。他看到晚唐时宦官乱政,国事堪忧,立刻弃官归乡;后虽多次蒙受征召,也避世不出,全身远祸。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史,图以文谒之,大为凝所赏叹,由是知名

。(2)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卒时年八十余。5.“端士”认为司空图“躁于进取”,作者反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B2.C3.C4.(1)恰逢王凝从尚书郎外放为绛州刺史,司空图用文章拜谒他,很为王凝赏识赞叹,因此出名。(

2)梁太祖受皇帝禅让,用礼部尚书的官职征召他图以老病为借口推辞了,死时年八十多。5.①司空图感激王凝的知遇之恩,不忍心离开容府,百日不上任,并非汲汲于权位。②旧史记载不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起初,去使府工作,从登朝起,先

后担任要职。黄巢贼兵作乱,皇上离京,司空图有祖先的产业位于中条山,极尽林泉之美。司空图从担任礼部员外郎开始就躲在那里,每天用诗酒自娱自乐。“初”是时间状语,宜单独断开;“使府”是“从事”的地点,不能断开,排除AC;“骤历清要”为动宾结构,其后断开;“巢贼”是“乱”的主

语,其前断开,排除D;“在中条山”是“先人旧业”的地点,不能断开,排除CD。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唐初……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错误,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在唐睿宗时期。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梁

史》指责他道德有瑕,大节泯灭”,错。原文“《梁史》揭图小瑕,以泯大节者”,意思是《梁史》指责司空图有小的瑕疵而泯灭他的大节,即司空图只是小过错,大节仍存,只是《梁史》试图用小过错来掩盖他的大节,达到污蔑他的目的。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句子的能力。(1)“会”,恰逢;“谒”,拜谒、拜见;“为……所”,表被动;“由是”,因此。(2)“以”,凭……身份(官职);“辞以老病”,状语后置句,“以老病辞”;“辞”,借口。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图感凝知

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此岂躁于进取者耶?”,可概括出:司空图感激王凝的知遇之恩,不忍心离开凝府,百日不上任,并非汲汲于权位。结合“旧史不详,一至于是”,可概括出:旧史记载不详。参考译文:司空图字表圣,自称是泗州人。从小就有才,咸通年间,一举考中进士第。很喜欢写文章,性急,喜欢自夸

,正直之士都鄙视他。起初,去使府工作,从登朝起,先后担任要职。黄巢贼兵作乱,皇上离京,司空图有祖先的产业位于中条山,极尽林泉之美。司空图从担任礼部员外郎开始就躲在那里,每天用诗酒自娱自乐。当时天下动乱不安,士人经常依靠他,互相吹捧,因此声名很盛

。昭宗回京后,司空图以户部侍郎的身份被征召至京师。司空图恃才傲世,认为自己应当任宰相,为掌权者所厌恶,慢慢压制其锐气。司空图愤愤不满,请病假,又回到中条山,与人书信往来,不在意官位。只称知道自己为知非子,又自称耐

辱居士。他所住的地方叫做祯贻溴,在溪上盖了一座茅屋,命名为休休亭,经常自己写记。我整理如下:司空图,河中虞乡人。从小就有文采,不曾被乡里所称道,恰逢王凝从尚书郎外放为绛州刺史,司空图用文章拜谒他,很为王凝赏识赞叹

,因此出名。不久,王凝入宫任知制诰,升任中书舍人知贡举,提拔司空图升职。很快,王凝出任宣州观察使,任命司空图为从事。渡江后,御史府上报朝廷让司空图任监察一职,朝廷下诏让他回京,司空图感念王凝知遇之恩,不忍轻易离开幕府,百日后仍不去见皇上,被

台司弹劾,于是以本官的身份任分司一职。这难道是热切追求功名吗?旧史不清不楚,到了这个地步。司空图见朝廷政令有很多古怪,宦官掌权,知道天下必乱,就弃官归隐中条山,不久以中书舍人的身份被征召,又任礼部、户部侍郎,都不去。等到昭宗迁

到华下,司空图因为与皇上关系亲近而同乘一辆车,皇上随时询问,他又辞别,回到中条山。所以有诗道“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这难道是有意于相位吗?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司空图写碑文,司空图得绢数千匹为报酬,把它扔到虞乡市曹里,任凭乡人取走,一天就被拿光了。梁太祖受皇帝

禅让,用礼部尚书的官职征召他,司空图以老病为借口推辞了,死时年八十多。我又整理:梁朝大臣如恭翔、李振、杜晓、杨涉等等,全都是唐朝旧贵族,本应当凭借忠义立身,家中世代做侯爵将领,三百多年。有一天委身梁朝(梁朝的朱温),其中的那些过分的人辅佐成全弑君的逆贼,只有司空图用清康忠直(的形象)避

世不出,终身不担任梁太祖的官员。梁太祖以前的《梁史》指责司空图有小的瑕疵而泯灭他的大节,确实如此。十三、(2022·江苏·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八年,上自征隗嚣,至漆,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未决。会召马援因说隗翼侧

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嚣众大溃。为陇西太守,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白.外事,辄曰:“此丞、掾任,何足相烦。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马援在陇西上书曰:“富民之本,

在于食货,宜如旧铸五铢钱。”三府奏以为未可,凡十三难,援一一解之,条奏其状。帝从之,天下赖其便。光武以马援为伏波将军。援上书:“臣所假伏波将军印,书‘伏’字,‘犬’外向。城皋令印,‘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

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荐晓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奏可。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

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马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墓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建武

二十四年,威武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二,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B.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

吾目中矣/C.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D.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2.下列对文

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曹时白外事”与“还部白府君”(《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白”字含义相同。B.“裁封数百户”与“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两句中的“裁”字

含义相同。C.“奚用相济”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济”字含义相同。D.“帝愍其老,未许”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的“愍”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皇帝到达漆县后,想继续亲征隗器,但将领们大多认为皇帝的军队尊贵不应远行涉险,后来皇帝听取了马援的意见进军,大败嚣军。B.马援上奏建议恢复五铢钱,认为这样有利于发展国家的财政经济,并对三府提出的十多条反对意见逐一解释,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C.马援认为要统一官印的印文规格,他在奏书中

举例指出印文不统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并推荐明晓古文字的人到大司空校正郡国印章。D.马援的军队回朝,孟冀跟朋友们一起迎接慰劳,马援批评孟冀只会随众庆贺,而没有提出好的作战计谋以帮助自己,孟冀深感羞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2)今我

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5.马援为什么不顾年迈请命征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B2.C3.D4.(1)致力于(力求)广施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属,拿职务委任官吏时,自己只是总管大事(要事)罢了。(2)

如今我功劳微薄,却能得到(享受)大县的封赏,功劳少而赏赐丰厚,凭什么能保持长久呢?5.因为形势危急,要为国家击退强敌:要证明自己仍能保家卫国;要践行自己为国死战的志向。【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

适逢召见马援,马援就说:隗器已心中畏惧无立足之地,将帅有土崩瓦解的形势,军队前进必定会有攻破之状。又在皇帝面前堆米做成山谷模型,用指头画出形势。皇帝说:“敌人在我眼中了。”“侧足无所立”都是说的隗器的情况,不必断开,排除AC

;“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结构一致,各自断开,“状”后断开;“于上前”是“聚米为山川”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A.白:报告,禀告。句意:各

官署有时来报告外面发生的事情/(媒人)回到府里报告太守。“白”字含义相同。B.裁:同“才”。句意:才受封几百户/手才举起,就又轻快而高地跳走了。“裁”字含义相同。C.济:扶助,帮助/渡河。句意:用什么来帮我?/早

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济”字含义不同。D.愍:怜惜,怜恤。句意:句意:皇帝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希望陛下怜恤我愚拙的忠诚。“愍”字含义相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批评孟冀……没有提出好的作

战计谋以帮助自己”错误。结合原文“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先生奚用相济?”可知,马援是批评孟冀和普通人一样只会因自己取得功名庆贺恭维,而不能规劝自己,希望他能为自己如何实现报国的理想抱负提出好的意见,而不是批评他没有为自己讨伐匈奴提

出好的作战计谋。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务”,致力于;“任吏以职”,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职任吏”;“但”,只。(2)“飨”,享受;“何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何”

,凭什么。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可概括出:因为形势危急,要为国家击退强敌;结合“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墓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臣尚能被甲上马”“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要证明自己仍能保家卫国;要践行

自己为国死战的志向。参考译文: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建武八年,皇帝(光武帝)亲自征伐隗嚣,到达漆县,各位将领大都认为皇帝的军队尊贵,不应远远深入艰险,计策犹豫不定。适逢召见马援,马援就说:隗器已心中畏惧无立足之地,将帅有土崩瓦解的形势,军队前进必

定会有攻破之状。又在皇帝面前堆米做成山谷模型,用指头画出形势。皇帝说:“敌人在我眼中了。”隗嚣部众大举溃散。担任陇西太守,致力于(力求)广施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属,拿职务委任官吏时,自己只是总管大事(

要事)罢了。宾客和朋友,每天都坐满他家。各官署有时来报告外面发生的事情,马援总是说:“这都是长吏、掾吏的事务,何必来麻烦我呢!像豪强侵吞百姓(大户侵凌小百姓),狡猾的羌人想聚众抵抗,这才是我太守该管的事情。”马援在陇

西上书说:“富民的根本,在于国家的财政经济,应当像从前那祥铸造五铢钱。”三府奏报认为不可,总共提出十多条诘难,马援一一解释,上表章申述理由。皇帝听从了他,天下靠他方便了。皇帝任马援为伏波将军。马援上书说:“我所借来的伏波将军印,里面的‘伏’字中‘犬’部刻纹向外凸。而现在的城皋令印,‘

皋’字刻成上面‘白’字下面‘羊’字;丞相的印中‘皋’字为上‘四’下‘羊’的字;太尉的印中‘皋’字为上‘白’下‘人’的字或上‘人’下‘羊’的字。即一个县的长官,印刻的文字不同,我唯恐天下文字不齐正的过多。符印是用做官府的信物的,应该文体齐同。”并推荐明晓古文字的人,在大司空手下做事,校正各地郡守王

国的印章。皇帝准奏了。当初,马援的军队回朝,将要到达时,许多朋友迎接慰问他,平陵人孟冀,以有计谋出名,在座中祝贺马援。马援对他说:“我盼您有好的意见,却和大家一样吗?从前伏波将军路博德拓疆设七个郡,才

受封几百户;如今我功劳微薄,却能得到(享受)大县的封赏,功劳少而赏赐丰厚,凭什么能保持长久呢?先生用什么来帮我?”孟冀说:“我不行。”马援说:“现在匈奴、乌桓还在北部侵扰,我想主动请求去讨伐他们,男儿应当战死边野,以马皮裹尸回来安葬,哪能睡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呢?”孟翼

说:“确实是壮士,就应当这样。”建武二十四年,威武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深入敌境,全军覆没。马援于是请求前往。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穿甲衣骑马。”皇帝令他试试。马援(在马上)

扶着马鞍左顾右盼,来表示还可以任用。皇帝哭着说:“这个老头真精神啊!”于是派遣马援。十四、(2022·江苏·海安市立发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

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粵,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

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淳熙十二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曰:“臣闻: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自频年以来,两浙最近则先旱,江淮则又旱,湖广则又旱

,流徙者相属,道殣相枕,入粟之令,上行而下慢。静而无事,未知所以振.救之;动而有事,将何以仰以为资耶?古者足国裕民,惟食与货。万一如唐泾原之师,因怒粝食,蹴而覆之,出不逊语,遂起朱泚之乱,可不为寒心哉!”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

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

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

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选自《宋史》,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改知

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B.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C.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D.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忧,丁忧,官员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家服丧。《陈情表》中“期功”是为自家之外的亲戚服丧。B.振,意为救济,这个意思后来写作“赈”。与《谏

太宗十思疏》中“振之以威怒”用法不同。C.乞祠,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请赐“奉祠”之职,享受俸禄;与“致仕”、“乞骸骨”用法相同。D.羽翼,原指翅膀,文中为动词,辅佐。“翼”与《鸿门宴》中“常以身翼蔽沛公”用法不同。3.下列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万里懂得军事。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平定;他还在潮州和惠州修筑寨堡,扼住盗贼的道路。B.杨万里才能出众。他多次受到宰相的举荐;东宫太子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他担任侍读,官员们都称赞他。C.杨万里唯才是举。当王淮和他谈及治国人

才时,他举荐了朱熹等六十人,他们都受到了王淮的提拔和任用。D.杨万里刚正不阿。他不惧强权势力,宁可丢官也不为韩侂胄作记;又因韩侂胄专权僭越而忧愤,郁郁成疾。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流徙者

相属,道殣相枕,入粟之令,上行而下慢。(2)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5.杨万里听侄子告诉他韩侂胄对金用兵的事,为什么“恸哭失声”?【答案】1.B2.C3.A4.(1)流亡的百姓连续不断,道路上饿死的人互相挨着,以粮食换功名的命令,上面要求实行

而下面官员怠慢。(2)朝廷想在江南各郡实行铁钱,杨万里上疏陈述铁钱不方便流通,不奉诏命,触犯了宰相的意思。5.①因为杨万里认为韩侂胄是奸臣,专权跋扈目无皇上;②他对金用兵是残害百姓,危害国家;③自己又报

国无路,只有孤愤。所以“恸哭失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不准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集市中,老百姓都高兴地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县里因而大治

。“改知”的宾语为“隆兴府奉新县”,故在“县”后断开,排除AC。“入”的宾语为“乡”,故在“乡”后断开,排除D。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B.“振之以威怒”的“振”,通“震”,威吓。句意: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用法不同。C.“与‘致仕

’、‘乞骸骨’用法相同”错误。“致仕”指辞官,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把官职交还给皇帝。“乞骸骨”指告老还乡。所以“乞祠”和“致仕”“乞骸骨”用法不同。D.“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句意: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

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用法不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还在潮州和惠州……扼住盗贼的道路”错误。由原文“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可知,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在潮州用来镇慑盗贼的巢穴,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而不

全是扼住盗贼的道路。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属”,连续不断;“殣”,饿死;“入粟”,用粮食换功名;“慢”,怠慢。②“于江南诸郡”,状语后置;“疏其不便”,上疏陈述不方便流通;“忤”,触犯。5.本题考

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可知,杨万里认为韩侂胄是奸臣,专权跋扈目无皇上;由“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可知,杨万里认为他对金用兵是残害百姓,危害国家;由“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可知,杨万里认为自己又报国无路,只有孤愤。所以“恸哭失声”。参考译

文: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入相,将杨万里荐于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

府教授,未赴任,父亲死居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不准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集市中,老百姓都高兴地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县里因而大治。时值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交相推荐杨万里,杨

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杨万里迁太常博士,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水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提升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在潮州用来镇慑盗贼的巢穴,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以居丧

去官。服丧期满,被征召为尚左郎官。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五月,因发生地震,杨万里应皇帝诏命上书说:“臣听说在没有事的时候说有事,不影响其为忠臣;在有事的时候说没有事,其奸佞之心就严重了。臣听说古代的君主,人不能感悟他,则天地可以感

悟他。自数年以来,两浙离京师最近而首先发生旱灾,接着,江淮又发生旱灾,湖广又发生旱灾,人民流亡相继,道路上饿死的人相接。入粟的命令上面颁行而下面怠慢。平静而无事,不知道如何赈救它;一旦发生灾荒而有事,又怎么能够依靠它得到资助呢?古代富国裕民,只依靠粮

食和钱币两物。万一像唐朝的泾原之师那样,士兵因不满意粗劣的食物,而把它倒在地上践踏,并破口大骂,从而酿成朱泚那样的叛乱,那不是很寒心的吗?”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相庆贺。他日太子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

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他说:“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王淮依次提拔使用他们。后

来杨万里出任江东转运副使,暂时代理总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朝廷想在江南各郡实行铁钱,杨万里上疏称说铁钱不方便,不奉诏命,触犯了宰相的意思,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不赴任。请求祠禄官,授给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从此不再出面了。

韩侂胄当政,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曾经修筑南园,嘱托杨万里做记。杨万里说:“官可以抛弃,记却不可写。”杨万里在家闲了十五年,都是韩侂胄把持国柄的时候。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非常忧愤,郁郁成疾。有一天忽然他的族子从外面来,立即告诉他韩侂胄

对金用兵的事。杨万里听了失声痛哭,马上叫拿纸来写道:“韩侂胄奸臣,专权跋扈目无皇上,轻易动兵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的头在此,却落得个报国无路,惟有一个人孤独忧愤!”又写了十四言留别妻子,写完后就逝世了。光宗曾为他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死后赐谥“文”。(节选自《宋史》,

有删改)十五、(2022·江苏江苏·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镕,字小山,顺天通州人。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福建乡试..。十八年,大考二等,擢赞善。督安徽学政..,诏密询地方利弊,疏言:“安徽钱粮,惟凤阳、泗州遭湖、河之害,积逋较巨。遇丰稔之年,

循例带征旧额。小民以一年而输数年之赋,虽乐岁不免拮据;而官吏惧谴,规避多方,积重难返。与其存征之名,致小民日受追呼,国计依然无补,何如核征之实,使官吏从容措理,旧额尚可渐清。请嗣后二属钱粮每年只带征一年倘遇歉收再行递缓民力渐纾催科者自顾考成行

之必有效。”诏允行。青阳有孝子曰徐守仁,幼孤,事母孝。母没,庐墓三年,镕造庐赠赙,题请旌表。访求明臣左光斗遗裔,取列县庠.。按试所至,集士人讲学,以正人心厚风俗为本。累迁少詹事。道光元年,督广东学政。历詹事、内阁学士。七年,擢工部侍郎,调吏部。九年,偕尚书松筠赴直隶按外委白勤被诬冤毙狱,总督屠

之申以下降黜有差。督江苏学政。寻偕侍郎宝兴勘视南河垛料,举实以闻。十一年,擢左都御史,召还京,未至,命查勘江南灾赈。时尚书穆彰阿、朱士彦亦奉命勘湖、河泛溢状,穆彰阿先回京,镕遂偕士彦履勘沿河闸坝工程,与总督陶澍定议以工代赈。赴安徽,周历太平、宁国、池州、安庆、庐州各郡,先后疏劾饰灾侵赈诸弊。

次年,回京,署翰林院掌院学士,典顺天乡试。十三年,擢工部尚书,典武会试。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十九年,乞病归,卒于家,年七十四。镕事母孝,教子弟严。宣宗尝嘉其家法之善

,以勉朝臣云。(《清史稿·白镕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请嗣后二属/钱粮每年只带征一年/倘遇歉收/再行递缓民力/渐纾催科者/自顾考成/行之必有效。B.请嗣后二属钱粮/每年只带征一年/倘遇歉收/再行递缓民力/渐纾催科者/自顾考成/行之必有效

。C.请嗣后二属钱粮/每年只带征一年/倘遇歉收/再行递缓/民力渐纾/催科者自顾考成/行之必有效。D.请嗣后二属/钱粮每年只带征一年/倘遇歉收/再行递缓/民力渐纾/催科者自顾考成/行之必有效。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

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庆,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才通行年号纪年法。B.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具备做官资格,可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C.学

政,明、清时期主管一省教育、科考的官员,大都由朝廷从中央选派进士出身者到地方担任,俗称学台。D.庠,古代的学校。取其“教养教导”、“培养教化”之意。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后来用“庠序”统称学校。3.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镕宅心仁厚,主张宽政恤民。任安徽学政期间,秘密查询地方政事弊端,上疏请求减免赋税来舒缓民力,获得皇帝认可。B.白镕重视民俗,擅长教化百姓。他奏请皇上表彰为母守孝的典型徐守仁,厚待明臣后裔,重视学校教育,务在使民心向善。C.

白镕明察秋毫,不容作奸犯科。勘察江南赈灾期间,亲自到各地巡视,先后举报弹劾了诸多虚报水灾侵吞赈灾钱粮的案件。D.白镕忠诚事上,谨严持家。他三次担任学政,两次主持乡试,弹劾弊案,巡视赈灾,功勋卓著。家法严明,成为朝廷表率。4.把文

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九年,偕尚书松筠赴直隶按外委白勤被诬冤毙狱,总督屠之申以下降黜有差。(2)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5.白镕上疏提出赋税制度改革的理由是什么?【答案

】1.C2.A3.A4.(1)道光九年,与尚书松筠一起到直隶审查额外委派的白勤被诬陷而死的案件,总督屠之申以下的官员都分别受到降职和免职处罚。(3)按照旧例,武科考试中文武皆优者不足名额,才录取武科单优的。这次考试中文武皆优者没有全部录取,(就录取了武

科单优的),犯罪被贬作大理寺卿。5.①百姓一年缴纳几年拖欠的赋税,生活拮据。②官员想方设法规避谴责,催征赋税,致百姓居无宁日,对国家大计没有好处。③官员根据实际情况缓征拖欠赋税,缺额能够逐渐清理,也能使民力舒缓。【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

句的能力。句意:请求在这之后将征收的钱、粮分别管理,每年只附带征收一年的赋税,如果遇上歉收年景,再延续到下一年,百姓的财力、物力渐渐舒缓了,催缴的官吏自然顾及考核的政绩,这样做必然有效。“钱粮”作“属”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D;“民力”作主语,“渐纾”为谓语,主谓之间不可断开

,排除B。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才通行年号纪年法”错误,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一个年号,也有特例。年号制度是汉武帝创立而形成的制度,后被历朝历代所效仿一直沿用到清末

,可见年号纪年从汉武帝时期即通行使用。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上疏请求减免赋税”错误,原文表述为“每年只带征一年,倘遇歉收,再行递缓”,并没有“减免”。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偕”,偕同、一起;“按

”,审查;“降黜”,贬退废黜、贬职。(2)“故事”,按照旧例;“武闱”,武举科考;“是”,这;“坐”,犯罪。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白镕先谈实际情况,再谈现有赋税制度中的弊端,然后提出解决方案。现有赋税制度的弊端就是他改革的理由,共有三个层面:百姓层面、官员层

面和国家层面。分层论述即可。百姓层面,结合“小民以一年而输数年之赋,虽乐岁不免拮据”可知,百姓一年缴纳几年拖欠的赋税,生活拮据。官员层面,结合“官吏惧谴,规避多方,积重难返。与其存征之名,致小民日受追呼,国计依然无补”可知,官员想方设法规避谴责,催征赋税,致百姓居无宁日,对国家大计

没有好处。国家层面,结合“核征之实,使官吏从容措理,旧额尚可渐清”可知,官员根据实际情况缓征拖欠赋税,缺额能够逐渐清理,也能使民力舒缓。参考译文:白镕,字小山,是顺天府通州人氏。嘉庆四年考中进士,被推选作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职务,主持福建省乡试。嘉庆十八年,在升级考试中考中二等,被提拔为赞善。

担任安徽学政,皇帝下诏秘密访查地方政事利弊,白镕上疏说:“安徽地区的税收,只有凤阳和泗州遭受洪涝灾害,积累拖欠的钱粮较多。遇到丰收年景,按照惯例附带征收前几年拖欠的额度。平民百姓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要缴纳几年的赋税,即使是丰收年景也免不了经济困

难;而地方官员又害怕受到责难,总是想方设法催征,以至于积重难返。与其用征收赋税的名义,导致百姓一天天地被呼来撵去,对国家大计依然没有用处,不如详细核查实际能征收的税额,让官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以前的缺额还能够逐渐清理。请求在这之后将征收的钱、粮分

别管理,每年只附带征收一年的赋税,如果遇上歉收年景,再延续到下一年,百姓的财力、物力渐渐舒缓了,催缴的官吏自然顾及考核的政绩,这样做必然有效。”皇帝下诏允许。青阳有一个孝子叫徐守仁,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在坟墓旁边建草庐(守孝)三年。白镕

亲自到他的庐舍赠送财物治丧,并上奏请求表彰。探访到明代臣子左光斗的后代,让他进学校学习。按照考试成绩入学,召集读书人开坛讲学,致力于形成人心向善的风俗。多次升迁后做少詹事。道光元年,担任广东学政。历任詹事、内阁学士等职。道光七年,升任工部侍郎,后来又调到吏部。道光九年,与尚书松筠

一起到直隶审查额外委派的白勤被诬陷而死的案件,护理总督屠之申以下的官员都分别受到降职和免职处罚。担任江苏学政。不久和侍郎宝兴勘察巡视南河的垛料情况,详细地将实际情况汇报给皇上。道光十一年,升任左都御史,被召还京城,还未至京

,又被任命查验江南的赈灾情况。当时尚书穆彰阿、朱士彦也奉命勘察江南水灾情况,穆彰阿先回到京城,白镕就和朱士彦亲自步行勘察沿河的闸坝工程,和总督陶澍商定用劳作来代替赈济。又到安徽,巡视了太平、宁国、池州、安庆、庐州各郡,先后

上疏弹劾了虚报灾情、侵吞赈灾钱粮的诸多舞弊案。第二年,回到京城,代理翰林院掌院学士,主持顺天府乡试。道光十三年,升任工部尚书,主持武科会试。按照旧例,武科考试中文武皆优者不足名额,才录取武科最优者。这次考试中文武皆优者没有全部录取,(就录取了武科单优的)犯罪被贬作大理寺卿。道光十九年

,称病请求辞官归家,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白镕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教导子弟非常严格。宣宗曾经赞赏他的家法好,来勉励朝臣。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