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自主考试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314.000 KB
  • 2024-09-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自主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自主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自主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自主考试历史试题.doc,共(18)页,314.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716c46419aecd82c12e365dd6d53e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自主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的信息,可知这描述的是苏联解体,故D项正确;罗曼诺夫

王朝覆灭以及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都是十月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A和B错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20世纪60-70年,C错误。2.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

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味着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B.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C.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D.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答案

】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表明新兴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故B符合题意;A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排

除。C项,多极化只是一种发展趋势,并未正式形成,排除。D项,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全球化下趋势下只有大国间才相互依存。3.有学者说,冷战是“漫长的和平”时代,美苏关系以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准则维护着“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此观点意在说明A.冷战使美苏实现了军事平衡B.美苏

借冷战实现了和平相处C.美苏冷战是共同称霸的烟雾D.美苏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材料“漫长的和平”、“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反映了美苏冷战时期,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故D正确;冷战时期美苏并未实现军事平衡,而是互有消长,故A错误;冷战时期

美苏的目的并不是和平相处,故B错误;美苏冷战的目的也不是共同称霸,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漫长的和平”、“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学生应该结合美苏冷战的客观影响,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

出准确答案。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西欧所作出的努力包括①接受马歇尔计划②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③成立欧洲共同体④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经济决定政治,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带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二战后,欧洲国家认清了美苏争霸的实质,为了

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开始走向了联合,成立欧洲共同体,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政治一体化的进程,西欧逐渐摆脱了美国的控制,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排行粗ABC,选D。考点:当代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加强•欧洲走向联合【名师点睛】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

中心地位的丧失;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思想渊源: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可能因素:欧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5.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A.德国的分裂状态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C.“911”事件D.北约和

华约的对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伤痕”可以理解为冷战的遗留,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还处于分裂状态。德国的分裂状态是冷战的产物,而19

90年东西德统一,随后冷战结束,排除A;911事件是恐怖主义,排除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是冷战的产物,排除D。所以答案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朝鲜战争6.

“冷战”结束以后,关于世界政治的走向问题,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单极说、无极说、待定说、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等五种,而赞成第一种说法的人偏少,赞成第五种说法的人较多。这说明“冷战”结束后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增强B.政治多极化趋势增

强得到公认C.各种政治力量正在争夺霸权D.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日渐丧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冷战结束以后关于世界政治的走向问题的认识。“而赞成第一种说法的人偏少,赞成第五种说法的人较多”可见认同多极化趋势的人越来越多,故A项正确;“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单极说、无极

说、待定说、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等五种”可见没有达到“公认”的效果,还有很多分歧,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冷战结束后,关于世界政治的走向问题,没有统一的说法”,说明世界政治在发生变化,各种政治力量在进行分化组合,

但并没有提出各种政治力量变化的趋势与目的是为了争夺霸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单极说、无极说、待定说、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等五种”多种观点的分歧说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在一定时间内客观存在,故D项错误。7.吴有法在《德国史探研》中说

到:“‘德国’问题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同。对刚成立的联郑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复兴西德经济、取得独立的国家主权,改善德法关系,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

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B.德法关系的改善解决了“德国问题”C.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D.欧洲一体化完成的标志是欧盟成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

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可知,该学者认为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渐

进的过程,欧盟成立不能标志欧洲一体化完成,D错误。8.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

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

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的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

,故排除。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名师点睛】经济全球化是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复习中,应把握一个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三个阶段。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

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三个阶段,即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

对立隔绝;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9.姜宪明、何苗的《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2009年):“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

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下列关于“政治军事领域”联盟的说法正确的是A.加剧了美苏矛盾B.维护了世界和平C.引发了美苏冷战D.导致了朝鲜分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时间信息,这两个组织是从1949年左右以后逐步成立的,地点主要是在欧洲,涉及经济方面的应该是欧洲一体化的组织

,而政治军事则是北约组织,北约组织是冷战的产物也加剧了冷战的格局,故A选项正确;北约组织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也增强了世界上不安定的因素,故B选项错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而原因则是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故C选项错误;朝鲜分裂是美苏对峙的结果,而非北约推动的,

故D选项错误。10.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首

先要捉住关键词杜鲁门,联合国与欧洲共同体显然不是杜鲁门的措施,排除AB;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应对美国北约的措施,显然不正确;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选项D符合题意。【考点定位】美苏两级对峙格局11.剪纸是

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答案】A【解析】【详解】图片中左图是耕地的情境,右图是织布的情境,说明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

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小农经济模式,不是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手工技术领先世界,故C错误;小农经济的耕作模式,不能说明社会的和谐,D错误。【点睛】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

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12.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

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

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

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

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当时是有相关的“章程”(规定)的,而且是不允许“恣行吞并”的,再结合“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可以推断出是

在唐代中期出现的均田制被“违法买卖”(兼并),受到破坏的现象。故选C。而ABD三项并非唐代的历史现象,被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14.如图,一艘明代沉船在南澳岛海域被揭开封尘数百年的面纱。该船满载珍贵瓷器,这是继“南海Ⅰ号”后在南海海域发现的又一艘

保存较完好的古代沉船,有关方面将其命名为“南海Ⅱ号”。以下文物不可能从“南海Ⅱ号”上发现的是A.青瓷B.珐琅彩瓷器C.青花瓷D.白瓷【答案】B【解析】【分析】考点:古代瓷器点评:瓷器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学生应该能把握不同的时期瓷器发展的情况。与此相

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的丝织业发展的情况,也是考试的重点。【详解】试题分析:珐琅彩出现于康熙时期,因此不可能出现在明朝的沉船上。故选B。青瓷在东汉时期出现;白瓷在南北朝时期出现;青花瓷出现在元朝,属于彩瓷。因此ACD均有可能出现。15.清康熙年间,烧制出了大

量如下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有家族、股份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C.清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D.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

产【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中国瓷器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排除A;B中“唯一”太绝对,排除;康熙年间,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可能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排除C;由“纹饰中有家族、股份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说明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故选D

。16.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建立军机处强

化封建专制统治D.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答案】D【解析】【详解】把握关键时间信息“乾隆之世”,此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由于高度重视农耕文明而丧失了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机会,D正确;A、B两项均错在

“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战国、“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明,乾隆帝只是厉行这两项政策;C项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年间,排除C。17.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

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们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A项,从题干中看不到安徽农业发展在全国中的地位方面的信息,因此A项错误。C项,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

要区域是在南宋以后,而且题干中只是有安徽的水利发展情况,无法看到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的信息,因此无法总体判断长江流域在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因此C项错误。D项,我国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因此D项错误。B项

,从两汉的1处,到三国两晋时期是3处,到唐时是12处,虽有隋朝低潮。但是从整体来看是呈发展态势的。因此选B【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达的农业、经济重心南移18.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

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A.休养生息政策B.禁止经商政策C.抑制商人政策D.盐铁官营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所示信息可以得出,汉代通过对商人征收重税,从社会、政治地位对商人的打压,来抑制商人的活动,故C项正

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指政府对经济活动不过多的干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抑制打压商人商业活动,并不代表禁止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盐铁官营政策,排除D项。点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历朝在此基础上都有出台相关的具体措施

。其中汉代的措施主要有,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入市籍者不得为官,对商人征收重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等。重农抑商政策一方面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

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

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

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庄园经济【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

展。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20.公元211年,曹操西征遇到马超的袭击,《三国志》记载:“公(曹操)将过河,前队适渡,(马)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下列对材料中“胡床”的判断,准确的是①应该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坐具②应该

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轻型家具③最迟在东汉末年就已经传入中原④应该是一种专供贵族享用的豪华型家具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胡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

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品,①正确,曹操在行军过程中乘此物,能说明该物轻盈,便携的特点和至少在东汉末期就已传入中原,②③正确,④有关此物特点的表述与行军过程艰苦不符,是错误的,故选B项。考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点评:本题的出题模

式是以同学所熟知的历史事例来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新课改中明确要加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一点在今后的历史考查中的比重会加大,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加强此方面的训练。【详解】21.先秦著作《山海经

·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

史久远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C项正确;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铁犁牛耕,商周时期的是石犁而非铁犁,故B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故选C。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

方……‘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影响”主要是指A.使世界由隔绝走向联系B.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使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D.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

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是指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因此应指对生产方式的变革,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史实;C和D不是主要影响。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商业·宋代

的商业革命【名师点睛】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突出特点?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的影响是指什么?突出特点:1.市、坊界限被打破;2.早市、夜市昼夜相接;3.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4.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爆炸性影响”指:加速了西

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详解】23.“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B.赋税制度发生

根本变化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自嘉靖中年……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生齿日繁,游手日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

了当时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即“疏于户口”,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故A排除。以土地为依据的赋税制度不能说明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

代的经济政策·明朝赋税制度24.“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艺产品呈现出可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艳俗、娇柔做作等风格。”下列我国古代的手工艺产品不能体现上述风格的是A.珐琅彩双环瓶B.

青花五彩碗C.定窑孩儿枕D.江宁织造局云锦【答案】C【解析】材料“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表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彩瓷、珐琅彩、江宁织造局云锦都是明清时期的工艺产品,故AB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定窑孩儿枕是宋朝瓷

器的发展状况,不符合题干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首先通过材料“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确定是明清时期手工业的成就;然后找出哪个不是明清时期的成就即可。25.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別以中下者抵租”。下列对材料现

象解释合理的是A.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B.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C.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紧密【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米贸银”等信息可知农业与市场的联系紧密,所以选D项;仅凭材

料信息不足以说明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故A排除;“以中下者抵租”并不能说明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夕贸市廛……上米

贸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产品商品化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二、材料分析题26.回顾英国脱欧公投始末,引发不少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崛起以及这一时期英国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都是对盎格鲁——萨克逊人实用主义哲学最好

的诠释。“一个国家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这句名言,蕴含的精神实质成为日后英国外交的根本原则。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说过,“在我生活的岁月中,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来自欧洲大陆,而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来自全世界说英语的国家”。——徐则荣、王也《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对中英贸易的影响》材料二大多

数脱欧派认为欧盟的政策,给予跨境犯罪和恐怖主义钻空子的机会,使之能够自由进出英国,已然威胁到英国国内社会稳定和安全。在一定意义上,英国脱欧是想通过向外界“关门”,将欧债危机、外来移民、难民安置和不断涌现的恐怖主义关在英国门外。

——任琳《英国脱欧对全球治理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材料三在谈到英国退欧对于欧盟的影响时,有些学者指出考虑到英国并非欧元区的一员,英国退出欧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利于欧盟成员国以更加团结的态度去专注处理当前的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欧盟的运作甚至可能会更加高效;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英国脱欧会给欧盟

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欧盟发展受阻,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甚至担心欧盟可能由此走向衰落。——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2)据材料三

,概括学者们关于英国脱欧对欧盟影响的不同观点。(3)有学者说“英国脱欧是全球化终结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答案】(1)原因:英国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欧盟的政策威胁到

英国的稳定与安全(英国想通过“关税”避免国际麻烦)。(2)不同观点: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更加团结,运行更加高效;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导致欧盟衰落。(3)问题:贫富分化;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对策:建

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都是对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实用主义哲学最好的诠释”得出英国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根据“已然威胁到英国国内社会稳定和安全”得出欧盟的政策威胁到英国的稳定与安全(英国想

通过“关门”避免国际麻烦)。(2)不同观点:根据“英国退出欧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利于欧盟成员国以更加团结的态度去专注处理当前的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欧盟的运作甚至可能会更加高效”得出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更加团结,运行更加高效;根据“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甚至担心欧盟可能由此走向衰落”得出英国脱欧

会使欧盟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导致欧盟衰落。(3)问题:结合所学,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贫富分化、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对策:可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回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

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

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材料二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

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

,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答案】(1)变化: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

生转移等。(2)差异:苏州,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曼切斯特,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作用:纺织行业的技术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推动英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等。)运河与铁路的兴修,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答出“提升了曼切

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即可。)促进人口转移速度加快;(或促进人口流动加快亦可。)促进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崛起。(或带动了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发展等。)【解析】本题考查苏州及英国曼彻斯特的兴衰变化及经济性质

的不同。(1)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概括得出苏州经济地位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由材料中“鸦片战争之后,洋布

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近代以来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并根据材料一中苏州经济由盛到衰变化等信息

的理解,比较概括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即苏州为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业经济,曼彻斯特为近代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工业经济。由材料二“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

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概括总结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