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1.672 MB
  • 2024-10-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8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doc,共(11)页,1.67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6d7f7302f5f6fb5e681363a29cbf5a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高一历史一、选择题1.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小型墓葬则几乎没有随葬品。这主要说明当时A.开始出现社会分工B.社会

出现等级分化C.手工业技术水平高D.已出现奴隶制国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二里头遗址中的墓葬规模大小、随葬品多少存在严重不均,说明社会出现贫富不均、等级分化,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排除A;仅从随葬品的种类无法说明手工业技术水平高,排除C;夏

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标志着奴隶制国家出现,排除D。【点睛】2.《诗经·我将》:“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这说明周A.政权具有神权色彩B.畜牧业已比较发达C.崇拜祖先重视传

承D.追求天人和谐相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我将我享”“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结合所学可知,《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材料信息反映周朝政权具有神权主义色彩,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用牲畜祭祀,并非反映畜牧业发达,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祭

天、祈求上天的保佑,排除C;D不符合材料信息“畏天”,排除D。3.如图可用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获得较大发展B.手工业技艺高超C.铁犁牛耕普遍推行D.井田制已经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锸、铁口犁等铁农具的出现,穿鼻环的牛尊即牛被当作农业动力等,可

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获得较大发展,A项正确;“铁锸”“铁口犁”、特别是“穿有鼻环的牛尊”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技艺高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铁犁牛耕“普遍”推行,C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不能说明井田制已经崩溃,D项错误。4

.《商君书》记载:“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材料重在主张A.重视经济B.重农抑商C.奖励耕战D.富国强兵【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时代,材料中商鞅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商业都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养家,都是为了躲避战乱。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材料反映了商鞅重农抑商的思想,故选B;“经济”范围太广,农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A;材料无法

体现“奖励”耕战,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5.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中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的看法,但也吸收了其它学派的思想。如荀子以礼为核心,但也重法。这说明A.春秋时期风气开放B.各派思想本质相同C.百家既争鸣又

融合D.争鸣推动思想繁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百家争鸣中各学派除了批评别人的看法,同时也吸收了其它学派的思想,说明百家既争鸣又融合,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各学派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各派思想本质不相同,排除B;D材料信息

无法体现,排除。【点睛】6.睡虎地秦简记载:“御中发徵(徭役),……其得殹(也)及诣水雨,除(免除)。”而《史记》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种差异最能说明A.《史记》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莫衷一是C.史料的运用需要甄别D.竹简与文献形成证据链【答案】C【解析】【详解

】材料反映出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记载存在着差异,说明史料的运用需要甄别,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贬抑秦始皇的意思,排除A;BD项表述错误。7.汉武帝时期,尚书令秩为千石;到了东汉,尚书令增秩至两千石,而且尚书令与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专席

独坐,号称“三独坐"。这一变化反映出A.汉朝相权日益加强B.中央集权更加巩固C.封建皇权不断强化D.官僚体系得到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开始重用尚书,后来尚书的职权逐浙扩大,东汉时成为

总理全国政务的中央机构。中央机构的调整,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材料反映封建皇权不断强化,故选C;汉朝相权不断被削弱,排除A;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仅从“三独坐"不能说明官僚体系得到完善,排除D。8.公

元前110年,桑弘羊主持盐铁官营后,“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据此可知盐铁官营A.促进了煮盐冶铁业发展B.加重了百姓负担C.增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D.稳定了盐铁价格【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知,盐铁官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煮盐冶铁业发展的信息,排除A;“民不益赋而国用饶”意为不增加赋税,国家财政很充足,因此材料不能体现百姓负担加重,排除B

;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9.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材料反映了A.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B.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C.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D.历史发展的曲折

性复杂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可以看出,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D项正确;AB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B;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在文帝改革之前,

故排除C。10.如图两个时期并立政权的变化反映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B.南北政权势均力敌C.民族矛盾尖锐复杂D.并立政权一直延续【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两幅图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政权并立、分裂割据的局面。从图中看出,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与东晋十六国形势图相比,政权数量减少了,说明分

裂中孕育着统一,故选A;BC图中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点睛】11.贞观三年,太宗谓众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得议论。近来但睹顺从,不闻违异。但行文书,谁不可为!”房玄龄等顿首谢,随后宰相就常于门下省议事,称为“政事堂”。可见政事堂的设

立A.缓解了君臣矛盾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C.提高了行政效率D.加强了权力间的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诏敕有不便者,皆得议论”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失误,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强调为了减少决策失误,而非强调提高效率,也不是强调权力的制

衡,排除C、D。12.对于户税的收缴,唐朝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资产为宗”。这A.有利于农民自由流动B.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C.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D.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答案】A【解析】【详解】两税法不分主户

、客户一律按土地、资产收缴赋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有利于农民自由流动,故选A;材料信息与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两税法按土地、资产增收赋税,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13.唐人译佛经,尽量用周孔之教和

老庄之道来比附佛教,把“涅架”译为“无为”,把“释迦牟尼”译为“能仁”。道家主张“容乃大”,儒家主张“和而不同”,象李白、杜牧这样的儒家大师也主张儒道兼修。由此可知唐朝A.三教矛盾巳经化解B.三教并立相互影响C.儒家处

于绝对优势D.政教合一维护统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唐人用周孔之教和老庄之道来比附佛教,反映了唐朝三教并立相互影响,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教合一”,排除D。【点睛】14.《齐民要术·卷六》

汇总了北魏以前有关家畜饲养方法,吸收了拓跋氏的牧业经验,叙述了兽医术及酥、酪等乳制品加工和羊毛制毡技术。可见《齐民要术》A.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B.是对当时生产技术的全面汇集C.反映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D.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

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齐民要术》汇总了北魏以前的家畜饲养方法,吸收了拓跋氏的牧业经验,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齐民要术》建立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排除A;《齐民要术》只是汇总了北魏以前及北魏的农牧业生产及加工的经验、技术,B项中“生产技术的全面汇集”范

围太广,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齐民要术》介绍的生产技术最先进,排除D。15.医圣张仲景提倡医学应“上为疗君亲之疫;下为救贫贱之厄;中为保身长全,以善其生”。南朝数学家祖冲之称其研究成果“可经世务,悉万物”。从中看出中国古代科技A.服务于社会生产需要B.注重理论的抽象概括C.具有实用性

强的特点D.目的在探索万物之理【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疗君亲之疫”“救贫贱之厄”“保身长全”“可经世务,悉万物”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故选C;“疗君亲之疫”“救贫贱之厄”“保身长全”与社会生产需要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性的特点,结合所

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不注重理论的抽象概括,排除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二、非选择题16.读懂一张地图可以读懂一个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比较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影响。(2)比较图三、图四并结合所

学,指出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新发展并举例说明。【答案】(1)①变化: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影响:宗法分封制进一步走向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时期。②变化:诸侯国的数目大幅减少,出现战国七雄。影响:局部统一,为秦朝统一奠定基础。③变化:少

数民族数量减少。影响:民族交融加速,华夏认同逐步形成。④变化:北方大量修筑长城。影响:抵御了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文明。(2)①中央政权控制的行政区域扩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了。如军事上打败东西突厥同时,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和黑水都护府,加强对边

疆地区的管理。②中央政府解决边疆和民族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如设置行政机构,增加了册封、和亲、会盟等手段,像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等。③华夏文明辐射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

如文成公主携带手工艺品、技术、医药等书籍进藏,中国农耕技术在渤海国的传播,中国佛教的传播等等。【解析】【详解】(1)①变化:从图2中的诸侯国可以看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影响:结合宗法制与分封制瓦解的影响即可

。②变化:从诸侯的数量可得出诸侯国的数目大幅减少,出现战国七雄。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局部统一,为秦朝统一奠定基础。③变化:从材料中的信息可得出少数民族数量减少。影响:民族交融加速,华夏认同逐步形成。④变化:从图人长城出现可得出北方大量修筑长城。影

响:结合所学可得出抵御了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文明。(2)从区域变化可以看出,中央政权控制的行政区域扩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了。具体史实可举如军事上打败东西突厥同时,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和黑水都护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等方面。同时可从中央政府解决边疆和民族问题

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华夏文明辐射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等方面概括。1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历代王朝探索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结合图一及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2)根据图二,指出西汉贵族化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原因。【答案】(1)特点:管理严密;层层负

责;分工合作;垂直管理;郡守县令中央任免。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2)趋势:由上升到逐步下降。原因:上升: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子弟为王,统治者贵

族化加强。下降: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加强集权;武帝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进一步弱化贵族化趋势。【解析】【详解】(1)特点:通过观察秦朝地方行政节理体制示意图,根据郡、县、乡、里、什、伍

等上下级关系可知,管理严密;根据郡、县、乡、里、什、伍等管理体制的构成可知,层层负责;根据郡、县长官的分工和职责可知,分工合作;整合体制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对郡县乡里等地方行政实行垂直管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守县令中央任免。作用: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

学知识,从政治管理、地区联系、民族关系、政治文明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2)

趋势:根据西汉统治集团“户数”(即贵族化倾向)的数据变化可知,西汉贵族化演变经历了从上升到逐步下降的趋势。上升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贵族化呈现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子弟为王,统治者贵族化加强。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汉景帝

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等措施的影响,西汉中后期贵族化呈现弱化趋势。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治世是中国封建时代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的时期,与帝王的品德修养及政策调整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得

益于统治者吸取“官逼民反”的教训而产生的民本思想。统治者重视民众在国家统治和治理中的地位,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才会出现这种政治清明的盛世。但没有一次盛世能持续百年,更不要说长盛不衰,相反每一次盛世都伴随着

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而逐步衰落。封建社会内部所固有的矛盾和地主阶级统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和思索。——王国民《治世辉煌——论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点:盛世局面是统治者暂时调整政策的结果,具有不可持续性。论证:汉唐都是在农民战争之后建立的封建王朝,初期统治者都注意吸收前代教训,休养生息,以人为本,轻徭薄赋;知人善任,吏治清明,人民辛勤劳动

,出现了经济繁荣和国家巩固的局面,被称为“盛世”或者“治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会更突出,土地兼并会愈发严重;王朝得以巩固后,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本性暴露,赋税沉重,破坏经济发展;盛世背后也孕育着贪污腐化和骄奢淫逸,再加吏治腐败,最高统治者进取心减退,遇到天灾人祸,又会出现重大

的社会动荡,旧王朝崩坰,相同历史剧本会再现。总之,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道德修养和调整政策有很大关系,治世之中农民生活依然艰苦并潜伏危机,使其不能长治久安。【解析】【详解】根据“治世是中国封建时代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的时期,与帝王的品德修养及政策调整有很大的关系”可得出主

题为盛世局面是统治者暂时调整政策的结果,具有不可持续性。论证时可从历代王朝政策的调整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回答。最后再进行总结得出,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道德修养和调整政策有很大关系,治世之中农民生活依然艰苦并潜伏危机,使其不能长治久安。19.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材料至于元嘉(刘宋刘义隆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

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履衣天下。——《宋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做出阐释。(要求表述成文,阐述要素包括原因、表现及影响等)【答案】现象: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东晋南朝时期,

北民南迁又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统治者调整政策,减轻赋役,兴修水利,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表现: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土地大量开发,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影响:缩小

了南北经济的差距;促进了民族交融;带动了文化进步;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解析】【分析】【详解】现象:根据“刘宋刘义隆”“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可得出现象: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

展。原因:根据“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金”得出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根据“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得出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根据“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得出统治者调整

政策,减轻赋役,兴修水利,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还可从北民南迁又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等总结原因。表现:根据“氓庶(百姓)繁息”得出人口增加、社会安定;根据“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得出土地大量开发,粮食产量高;根据“丝绵布帛之饶

,履衣天下”得出手工业发达;根据“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得出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缩小南北经济的差距、促进民族交融、带动了文化进步、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等角度分析总结。【点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