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1.516 MB
  • 2024-09-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15)页,1.51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613afea0dba4d8f54bce53fa9cad7c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届高三下第三次校模拟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周初分封制下晋南区域的唐及戎狄族众、殷墟遗民及东方夷族,这三个地区族群与周总会发生激烈的冲突,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提到:“姬姓与姜姓的重要成员各有控制一个地区的

任务。成周、卫、鲁、晋、燕、齐……各占战略性的地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A.促进了民族的交融B.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C.增加了诸侯的权力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周初分封制下晋南区域的唐及戎狄族众、殷墟遗民及东方夷族”、“姬姓与姜姓的重要成员各有控制一个地区的任务。成周、卫、鲁、晋、燕、齐……各占战略性的地

区”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A项正确;分封制是对地方是间接管理,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不涉及增加诸侯权力,排除C项;材料重点在于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因此其主要作用不是扩大统治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2.春秋以后

,官书已经散入民间。在这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据《史记)载,孔子“西观周室(的书籍),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这一变化()A.表明周王室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说明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广泛D.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书籍散入民间,士阶层成为书籍的主要读者群,私人藏书也日益普遍,这有利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局面的转变,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奠定了文化基础,B项正确;春秋以来各诸侯国君通过礼贤下士来强化诸侯国统治,排除A项;“有教无类”思想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而材料提到春秋以来官书散入民间所引起的变化,排除C项;礼崩乐坏是指西周礼乐制度被破坏,而材料没有提到礼乐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与战国相比,秦朝雇佣劳

动者的身份更为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徒隶、“诸当作县道官者”、戍卒等这些由官府掌握的劳动力。他们必须在官府安排下从事雇佣活动,不得私底下佣作,劳动所得也需上交官府。由此可推秦朝()A.社会生产领域出现新

经营方式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C.官府意在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秦朝时期官府掌握的劳动力也被安排从事雇佣劳动,从而对劳动力进行了更加充分的利用,C项正确;生产领域出现

的新经营方式指的是雇佣劳动,到明清时期才出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力的利用,并不是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秦朝官府对劳动力进行充分利用并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4.786年,唐德宗实行财政改革,试图将财

政大权还职尚书户部,遭到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德宗终止改革,后来还加授韩滉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执掌全国财政大权。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格局影响政府决策B.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施行C.藩镇割据危及中央统治D.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

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86年左右的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786年唐朝皇帝的财政改革遭到主管南方经济的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皇帝终止改革,据所学,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本题

表象是786年唐朝改革因主管南方经济的大臣反对而终止,本质上反映出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影响到政府的决策,A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786年,据所学,780年唐朝已经放弃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B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B项;本题中江淮转运使不是藩镇节

度使,排除C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在唐朝确立,此时三省六部制并未瓦解,D项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5.明清时期,地方市镇由宋代的草市逐渐演变为完整的商业市镇,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

。这主要反映了()A.城市职能格局演变B.市镇空间的相对独立C.政府放松商业的控制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乡村与城镇形成固定互补商业格局,这主要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项正确;由材料“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可

知,草市商业格局演变,但宋代以后城市经济职能未变,排除A项;由材料“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可知市镇空间相联系,不是独立,排除B项;明清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加强,C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的6.近代民间《点石斋画报》

因及时报道社会热点而受市场青睐。下图为该画报关于《马关条约》签订的版画,画中题记赞扬了李鸿章“大度包容”,并折服了西方列强。据此推知,当时()A.清政府占据与日本谈判的先机B.国人注重国际舆论造势C.清政府美化自身

形象愚弄百姓D.国人认知水平亟待提升【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关条约》是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当时国人却认为是中国外交取得了胜利,由此可知当时国人的认知水平还亟待提升,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清政府的相关行为和措施,无法体现

占据先机,排除A项;国人的这一认识是存在问题的,并不能说明是注重国际舆论造势,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李鸿章,并不是在美化清政府,排除C项。故选D项。7.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中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

“多为俗语”。他主张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梁启超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B.倡导进行文学革命C.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D.宣扬民主革命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

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梁启超主张“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这样便于普通民众接受西方思想,进而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A项正确;文学革命

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强调的是民众的启蒙,排除C项;梁启超此时主张通过改革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不会宣扬革命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提出:“在中国的资本主义所代表的历史阶段实现之

前,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丧失其历史的进步意义;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的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中共一大到二大的转变便是明证。”作者意在强调()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理性B.社会主义革命的迫切性C.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先进性D.中国

国情特殊性复杂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中国的资本主义所代表的历史阶段实现之前,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丧失其历史的进步意义;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中共一大到二大的转变便是明证。”可知,陈旭麓先生强调的是

当社会主义传入中国时,中国资产阶级并未完成其使命,因此中国革命道路还未到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应联合资产阶级首先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因此解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理性,A项正确;社会主义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

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先进性,与材料描述“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丧失其历史的进步意义”不符,排除C项;分析国情不是作者根本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9.下图为抗战时期山东曹州木版新年画——抗战门神。该年画改变了传统门神的形象,战斗英雄和劳动英雄取代了秦

叔宝和尉迟恭。据此可知,抗战时期的新年画创作()A.强调了国共合作与持久抗战的重要B.体现了民间艺术与政治宣传的结合C.得益于军民合作与战略反攻的实现D.达到了破除迷信与思想启蒙的目的【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该年画改变了传统门神的形象,战斗英雄和劳动英

雄取代了秦叔宝和尉迟恭”,可知木版年画属于传统民间艺术,但它改变了年画内容,起到了宣传抗战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农民与军人的形象,体现不出国共合作,排除A项;材料中的年画内容体现不出战略反攻的实现,排除C项;

传统年画不属于迷信范畴且材料中的新年画不是为了破除迷信,排除D项。故选B项。10.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针对电力体制中省际之间市场壁垒等问题,推行“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

”等举措。这次电力体制改革()A.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C.体现了改革发展的市场化方向D.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针对电力体制中省际之间市场壁垒等问题”可

知,21世纪初的电力体制改制主要解决市场壁垒问题,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我国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时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电力体制改革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材料主要体现了电力体制改

革的市场化方向,排除B项;电力体制改革与能源结构之间无必然联系,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1.“这些新殖民出去的城邦和母邦间相聚遥远……彼此充斥着恩怨和矛盾,有时还会发生战争,但是希腊人为了使自身同非希腊的野蛮人相区别,有意保持了强烈的希腊性。”为此,希腊在地中海世界

的各殖民城邦跋山涉水来到奥林匹亚圣地,参加那里的宗教盛宴。由此可见,希腊的殖民活动()A.延续了母邦政治制度B.推动希腊文化传播C.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贯穿着民族认同感【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虽然古希腊移民出

去的城邦“有时还会发生战争”,但这些殖民国家基本都保留了希腊文化,甚至“希腊在地中海世界的各殖民城邦跋山涉水来到奥林匹亚圣地,参加那里的宗教盛宴”,这反映了希腊的殖民活动推动了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周边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殖民出去的城邦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排除A项;

殖民城邦返回希腊参加宗教盛宴,体现了希腊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也伴随着殖民城邦的建立而传播,但不能说明殖民活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宗教知识希腊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排除C项;据材料“这些新殖民出去的城邦和母邦间相聚遥远……彼此充斥着恩怨和矛盾,

有时还会发生战争”可知移民城邦没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排除D项。故选B项。12.诗人海涅对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圣经》将经由加工的德语普及到全国表示惊异。他说:“这路德的语言在不到几年内便普及到全德意志,并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这种书面语言今天仍通行于德国,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

一种语言上的统一。”海涅深刻阐述了()A.语言文字与宗教信仰的关系B.语言差异与国家分裂的关系C.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的关系D.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学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本题

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促进了德语在德意志地区的普及,有助于德意志的统一。因此,“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的关系”的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海涅阐述的是宗教改革与德意志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

,没有涉及语言文字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海涅阐述的是德语普及有助于德意志统一,可见海涅阐述的是民族语言与国家统一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民族文学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3.1883—1907年,

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

棉织品。这反映()A.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发展B.埃及农业经济的专业化C.经济殖民的进一步强化D.国际贸易持续不断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英国的经济殖民主义。根据材料“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

,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可知,英国驻埃及领事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是典型的经济殖民主义,C项正确。“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不是中性的全球化生产分工,排除A项;埃及农业的专业化和国

际贸易的发展,与材料中英国的经济殖民信息不符,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14.1922年夏,由季诺维耶夫、斯大林、加米涅夫组成的“三驾马车”发布关于禁止粮食自由买卖的法令,1923年秋他们正式声明一旦德国革命胜利就可以废除新经济政策,在以后的几年里,实施新经济政策被部分高层领导人看作是不可避免的“

恶”。这表明当时()A.苏俄逐步恢复了余粮收集制B.列宁领导核心地位遭到挑战C.新经济政策在党内面临阻力D.废除新经济政策顺应了民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当时苏俄部分高层领导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恶”的,说明他们不认可新经济政策,新

经济政策在党内面临阻力,C项正确;苏俄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没有恢复,排除A项;当时布尔什维克党的部分领导人只是质疑新经济政策,而非挑战列宁的核心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是高层领导人的态度,没有体现民众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15.如图是1500—2000年中、

美、英、日四国国家实力变迁示意图(Y轴为国家实力对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政治是影响①20世纪50年代国家实力变化的重要因素B.两次工业革命使②成为“日不落帝国”C.③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中期的两次发展都与中国有关D.④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答案】

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2000(中、美、英、日)。根据曲线图变化趋势可知,自1800年到1950年左右,其国家实力从整体来看呈现下降趋势,

自1950年以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国家实力急速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中国国家实力变化相一致,即自清中叶开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下降,但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综合国力飞速提高,故①是中国;②自1500年到1900年,其国家实力呈现逐年

上升的趋势,但是自20世纪以来,其国家实力呈逐年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英国的国家实力变化相一致,即自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殖民侵略与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其经济实力逐年上升,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其经济实力逐年下降故②是英国;③在19世纪中期之前,其国家实力长期徘徊不前

,但自19世纪中期之后,其国家实力逐年上升,这与日本的国家实力变化相一致,即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经济实力逐渐上升,二战之后,由于美国的扶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再加上自身改革的推动,其国家实力又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故③是日本;④自18世纪中期才开始起步,但是其国家实力上升较快,

这与美国的国家实力变化相一致,即在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动下,20世纪70年代之前其国家实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故④是美国。据此,①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实力增强,A项正

确;②是英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通过殖民争霸,不是两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③是日本,据所学可知,日本在19的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中期的两次发展与中国无关,排除C项;④是美国,据所学,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16.1989年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

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组织所制定,并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实施。该共识包括压缩财政赤字、降低边际税率、实施利率市场化、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等十个方面。据此可知“华

盛顿共识”()A.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程度加剧B.是“新自由主义”的升级版本C.使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威胁D.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中“以市场为导向”“压缩财政赤字、降低边际税率、实施利率市场化、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可知“华盛顿共识”作主张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倡导自由市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升级版本,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

符,全球经济危机程度没有加剧,排除A项;“华盛顿共识”倡导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经济主权受到威胁无关,排除C项;“华盛顿共识”主要是国家内的一种经济思想,倡导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学习西

安事变,可以从集证辨据入手,进而深入理解,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材料①如图为《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②2018年《日本侵华与中国全面抗战》围绕全面抗战时期集中整理了多位知名学者学术论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③1981年影视作品《西安

事变》分析材料中三种史料的史料价值的高低,说明你的理由。【答案】①是当时关于西安事变的新闻报道,属于一手史料。该报道对研究西安事变发动者的动机和主张,民众抗日救国的愿望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②为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相较于前一种史料,史料价值略低;③为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西安事

变》为影视史料,有一定的改编成分,主观因素强,较前两种史料价值低。【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①:材料一是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是当时关于西安事变的新闻报道

,属于一手史料,该报道对研究西安事变发动者的动机和主张,民众抗日救国的愿望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②:材料二是2018年的一本书《日本侵华与中国全面抗战》,该书围绕全面抗战时期,集中整理了多位知名学者学术论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为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相较于前一种史料,史料价值略低;③:材料三是1981年影视作品《西安事变》,为影视史料,结合所学可知,影视史料有一定的改编成分,主观因素强,较前两种史料价值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

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欧洲殖民者“携带了一大堆关于荒野的成见”。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精英人士逐渐对美国壮美的荒野景观另眼相看,如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出,"(美国)独特的、幸运的地理环境”是“维护民主共

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阅读、欣赏、谈论与荒野相关的文学作品、画作、诗歌、艺术等,或是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到19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美国知识精英对荒

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从根本上确立了通过建立国家公园来保护荒野景观的内在精神理据。——摘编自高科《荒野观念的转变与美国国家公园的起源》材料二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江苏农矿厅提出的"筹建太湖国立公园"计划。1930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

计划书》公开发表。计划书指出"其面积在数万亩、数十万亩或数百万亩,其形成因子繁多,不仅限于森林,而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计划书还强调"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

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二者缺一,国立公园之本义遂失"。该计划书还率先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式。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摘编自周向频、王妍《中国近代"国家公园"思想研究》一材料三中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

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荒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机动车道路与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

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摘编自杨锐、曹越《以国家公园为契机,推动中国荒野保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北美)人对荒野认知的

变化,并说明近代美国通过国家公园保护荒野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美两国“国家公园”思想共通之处,并简评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现代国家公园建设的历史启示。【答案】(1)变化: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从将荒野

视为文明的对立面之一,到将荒野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历史背景:工业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完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欧洲学术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2)共通之处:都注重“国家公园”保护和教化的双重功能;都认为“国家公园”应向公众开放;都由国内知识

精英倡导和发起。简评:拉开了中国独立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提出了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经营模式;为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且历经波折,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也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3)启示:国家公园建设应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国家公园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注重发挥国家公园的科学和教育功能;统筹经济发展和人居生活环境改善的关系;充分挖掘并彰显国家公园所蕴含的

民族文化因素。【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由材料“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可分析得出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由材料“壮美的荒野景的观”“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

及民族自尊的基础”,可分析得出从将荒野视为文明的对立面之一,到将荒野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原因:由材料“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结合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由材料“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可得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完善;由

材料“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可得出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由材料“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可得出欧洲学术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小问2详解】共同之处:由材料“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可得出都注重“国

家公园”保护和教化的双重功能;由材料“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可得出都认为“国家公园”应向公众开放;由材料“美国知识精英对荒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可得出都由国内知识精英倡导和发起。简评:由材料“

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可得出拉开了中国独立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由材料“1930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公开发表”,可得出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由材料“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

式”,可得出提出了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经营模式;对后世而言,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必然为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由材料“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可得出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且历经波折,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也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小问3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国家公园功能、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和民族文化因素等角度作答。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列卡片摘录了近代以来一些时段上海道路的命名情况:——摘编自刘云耕

主编《上海市路名大全》结合所学知识,将卡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依据至少2张卡片的内容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出卡片排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排序:②④①⑤③观点:道路的命名体现了鲜明的政治色彩论述:城市的道路的路名

往往包含政治性较强的词汇,反映了一个时代鲜明政治色彩。抗日战争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增强了民族自信,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平建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南京国民政府命名了复兴、建国等道路;为了纪念

抗日战争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将满洲路改名晋元路;为了突出国民党的声望,命名了中正、林森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为消除国民党的影响以及纪念新民主主义革命,用淮

海路替换了林森路,用延安路、瑞金路取代中正路,为纪念抗日战争牺牲的共产党将领杨靖宇命名了靖宇路。道路的命名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时为城市刻下历史的印记,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不断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而奋斗。【解析】【详解】第一小问,先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据材料①“复兴、建国、中正”可知是解放战争期间;据材料②“防备太平军”可知是晚清时期;据材料③“浦东新区”可知是改革开放时期;据材料④“光复”“中华新路”可知是中华民国时期;据材料⑤

“淮海路替代了林森路……”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综上,按照时间排序是②④①⑤③。第二小问,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依据卡片①⑤中材料信息提出观点,据材料“包括一些政治性较强的词汇”“淮海路替换了林森路,延安路替换了中正东路、中正中路、中正西路

。瑞金路替换了中正南一路与中正南二路。”可提出观点道路的命名体现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其次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背景,说明道路名称的命名与政治存在密切联系。最后总结升华,道路的命名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时

说明政治色彩的命名的对于城市文化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20.如表为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渠道的部分研究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渠道一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人在日本留学期间逐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中国知识分子主要通过译介日本期刊上有关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从而在中国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周恩来、蔡和森、陈延年等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留学欧洲时,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向国内志同道合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渠道二十月革命的炮声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了中国,1921年1月瞿秋白赴苏俄学习,学习期间他不但读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直接接触到了列宁的思想,也是早期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后

派出了大批干部赴苏联学习,而且越往后,马克思主义通过这条传播途径所起的作用越大。1930年以后,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就被大量地翻译成中文,传播到国内来了。——摘编自俞樟华、俞扬、陈含英《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主要特点概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

国的主要渠道的变化做合理的解释。【答案】五四运动前后以由欧日(西方)传入为主。中日两国地缘相近,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丰硕;欧洲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大量中国留学生赴欧日学习。(任答一点)20世纪20年代开始转为以由苏俄(联)传入为主。十月革

命胜利,苏俄(联)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与巩固;共产国际所在地,是国际工人运动中心;中国共产党成立,中苏两党关系密切,积极学习苏联经验。(任答一点)【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根据材料信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

播者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人在日本留学期间逐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中国知识分子主要通过译介日本期刊上有关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从而在中国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知,五四运动前后以由欧日(西方)传入为主。可以从

中日两国地缘相近,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丰硕;欧洲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大量中国留学生赴欧日学习等角度进行解释。其次,根据材料“十月革命的炮声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了中国,1921年1月瞿

秋白赴苏俄学习,学习期间他不但读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直接接触到了列宁的思想,也是早期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者。”可知,20世纪20年代开始转为以由苏俄(联)传入为主。可以从十月革命胜利,苏俄(联)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与巩固;共产国际所在地,是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苏两党关系密切,积极学习苏联经验等角度进行解释。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