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doc,共(4)页,459.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5db5db2c8f4892a20aff85aa696c5a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1202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6*3=48分)1.有学者认为,姬周建国以后“兴灭国,继绝世”,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资源。下列史料能够支持此论点的是()A.AB.BC.CD.D2.“盐铁会议”中辩论双方分别是桑弘羊团
队与贤良文学团队,他们的治国理财观点如下。中国封建社会后世理财遵行()团队观点桑弘羊(1)财政支出规模应该大,以支持国家履行积极的职能。(2)在经济政策上应该对工商业予以重视,并使之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盐铁等暴利性商品应该掌握在政府手中,实行国家专营。文学贤良(4)财政支出规模要小
,国家在履行职能方面应该持消极主义。(5)经济政策上应该重农抑商,不应以工商业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6)盐铁等暴利性商品应该分散给民间经营,不应掌握在国家手中。A.按桑弘羊模式来运行经济B.按文学贤良模式运行经济C.文学贤良模式为主,桑弘羊模式为辅D.桑弘羊模式为主,文
学贤良模式为辅3.隋朝时期,西域高昌国(统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兴办学校,教学内容“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些现象的出现()A.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
权的友好交往B.得益于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C.是中原文化对外来宗教传播的回应D.表明了儒学仍然是封建正统思想4.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
心观点最接近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C.“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
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5.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
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A.农业生产呈现衰退趋势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6.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欧洲人到达亚洲的路程可以节省5000--12000公里。英国的工业品运往中国的成本随之
大大降低,从而加强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受此影响()A.英国对华资本输出扩大B.通商口岸进一步地增多C.洋务民用工业创办加快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7.1900年夏,南方一家著名报纸刊登文章指出,有许多城市的民众在茶坊、酒肆中聚集谈论,说北方省份的义和拳召集党
羽为难各地的教堂、教士,多次与官兵对抗,“罪大恶极”,“无稽谢语层出不穷,闾巷不逞之徒复从而和之”。这反映出()A.民众关心时局变化B.南方缺乏革命的氛围C.晚清统治不得民心D.媒体大都反对义和团8.武昌起义后,时人
记载:“咸丰壬子(1852年)武昌之失,抚臣而下司道府县全城殉难,绅民之死者更不可数计。此无他,将吏知死官之义,士民报作育之隆。由死节之多,即可决恢复之易。今武昌之陷,奔逃迭报,殉节罕闻。此我国之大耻也。”这折射出当时()A.官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清
廷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D.立宪运动致使清政府民心尽失9.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其“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专制)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
工主义战胜”,而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据此可知,李大钊()A.指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B.指出一战胜利意义在于制度的民主化C.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D.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源
纷纷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流动、汇聚。20世纪末21世纪初,党和国家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下图所示为1978年、2002年和2012年四大区域生产总值对比情况。这些数据有助于我们认识()A.改革开
放取得的开创性成就B.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基础C.对外开放对发展的引领作用D.脱贫攻坚与实现小康的关联11.在16世纪之前的欧洲,胡椒是等同于黄金或白银的稀有之物,常被用作借贷和纳税的媒介,也被人们认为是神药。在1627年荷
兰画家彼得·卡兹创作的静物画中,将胡椒面与盐、牡蛎、橄榄等食物共同呈现在画面中。此时,画中的胡椒粉随意地与食盐一起撒在盘面上,已由“神药”回归调料本位。这一变化反映了()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变革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全球物种的
广泛交流D.商业革命冲击传统市场12.“卢梭并不认可启蒙思想家的怀疑精神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从对自然、对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说法。他认为,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据此可
知,卢梭()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B.与其他启蒙学者主张有着本质区别C.认为理性不是人类的天性D.否定理性在人类心灵的发展中的作用202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213.英国学者彼得.哈格特为阐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编绘了一张假想国地图。如图所示为其中的四类因素。1938
年,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问题,进而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这一事件的起因可以归类于A.①B.②C.③D.④14.吴有法在《德国史探研》中说到:“‘德国’问题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同。对刚成立的联郑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复兴西德经济
、取得独立的国家主权,改善德法关系,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欧洲一体化的关键是解决德国问题B.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C.德法关系的改善解决了“
德国问题”D.德国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欧洲一体化完成15.如表是二战后部分西欧国家的政府文件,据此可知()国家时间文件名称意大利1944年《1945—1948年战后重建计划》《1948—1950年全国协调的新建设计划》法国1946年《现代化与装备
计划1947—1953》英国1960年《1961—1966年英国的经济增长》《1964—1970年全国计划》A.西方国家极力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使欧洲经济迅速发展C.欧洲国家普遍学习美国罗斯福新政制定经济发展计划D.西欧国家与苏联的经
济联系日趋密切16.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西欧城市“修建城墙”(
)①为城市自治提供了一定条件②使封建庄园自然经济得到强化③表明封君封臣关系逐渐松弛④反映封建王权得到了基本保障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③二、材料题(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万花筒:一则冤案与晚清社会“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末著名冤案之一,它如万花筒,反
映了晚清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状况。人物与冤案杨乃武,浙江余杭乡绅,同治十二年(1873年)乡试中举。生性耿直,不惮忌官威而指责贪官,得罪知县刘锡彤。葛毕氏,绰号“小白菜”,其夫葛某暴病死亡,葛家人以为中毒身亡报官。验尸件作错判为
砒霜毒杀所致。知县刘锡彤认定为小白菜所杀,严刑拷问迫其承认与杨乃武通奸谋杀亲夫,杨乃武被屈打成招。杭州知府不顾案件漏洞百出,宁枉勿纵,以通奸杀夫判决两人死刑,将案件上报给浙江按察使。申冤与重审杨家不服判决,到杭州知府处喊冤,无人理睬。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到北京告状,被都察院截回地方。
但此案博得其他京官同情,案卷得以送达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龢处,经审查后认为该案疑点颇多,便呈递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旨,命浙江巡抚重查该案,并遣监察御史调查。浙江巡抚再次把杨乃武屈打成招,
并不顾监察御史劝告此案漏洞,坚持维持原判。清廷再派官员重审,官员受贿,仍维持原判,监察御史有异议上奏朝廷,弹劾办案官员。舆论与真相杨姐二次进京告状,一些官员上书要求查明真相。《申报》持续刊出小白菜与杨乃武案件
的进展始末,揭露二人遭酷刑逼供内幕,其它各报刊也相继报道。民间舆论沸腾,要求查明真相。1876年,朝廷命刑部尚书亲审此案,经刑部件作开棺重新验尸后证实小白菜丈夫因病而死,非中毒身亡,真相大白。个人与朝局杨乃武与小白菜无罪出狱,但已伤残满身,杨乃武的功名不得恢复,小白菜出家。该案所
涉及的官员,除刘锡彤发配黑龙江充军之外,涉案官员均给予撤职处分,此部分官员大都是“两湖派的将领”,两湖派的势力遭受很大打击。——摘编自虞佳臻、赵婷婷《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透视晚清法律文化》等有学者指出,晚清社会在“黑暗与进步、秩序与失序、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艰难行进。”依据材料信
息和所学知识,对其观点进行历史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分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202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3——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农业为我国的经济发
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税为国家建设及经济运行提供了基本的保障。1958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国农业税趋于统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税的税收收入在逐年上升,但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到2002年农业税
只占国家税收总额的2.6%。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废除《条例》,至此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确保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会反弹,我国又实施了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在教育费用上的过重负担,以及推行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及增加对农村的补贴等措施。——摘编自叶青、袁昭颖《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
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段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下降的原因。(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意义及其对税制改革的启示
。(8分)19.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城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
、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材料二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
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
书”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1793年,马夏尔尼使团游览了承德避暑山庄,随员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了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另一
学者又专门指出中国园林有更高级的美——不规则的自然美,这推动了英国“不规则园林”运动的兴起,随后,整个欧洲掀起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并修建了许多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其中不乏代表性作品。——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与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
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材料三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
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华文
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中学西渐”产生的双向意义。(6分)(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如何看待外来文化。(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
2分)。材料一1337—1451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成为英法两国由传统等级君主制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变的契机,英国缔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化的新型民族国家。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专制202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4君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崛起,英、法、西、葡等新兴君主国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西欧政治转型第一
阶段的完成。随着商业资本渗透和控制的生产领域越来越多,西欧的经济体制逐渐实现了由自给型生产方式向交换型生产方式的演变。在近代,产业资本的兴起虽然改变了商业资本支配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格局,但是以交换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从14世纪开始,黑死病开始在欧洲肆虐,一
些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不再利用“宗教异端”的外衣,而是直接对教会所宣扬的宗教禁欲主义进行猛烈的抨击,西欧思想家对基督教意识形态的否定已经从隐性的否定发展为显性的批判。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欧的社会转型又经历了一个“再否定”的过程。专制王权在16—17世纪的不断膨胀使得社会各个阶层都感受到
了来自专制王权的压力,城市工商业贵族逐渐从专制王权的坚定支持者转变为反抗专制王权的急先锋。——摘编自雷恒军《简论近代西欧的社会转型》材料二纵观明代及清代中前期,即公元14—18世纪,西方在市场经济的开拓中迅速崛起,而此时的中国社会依旧蹒跚在古代传统的老路上,不但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专制统治更是变本加厉,人们在基本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儒家文化氛围中劳作、买卖、读书,根本不知道此外还存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更不理解西方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因此而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中隆隆炮声才将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惊醒,由此开始了缓慢的向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摘编自郝钧、周连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14—18世纪的西方社会转型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同时期的西方比中国明清社会转型的障碍(6分
)。202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5DCADB6-10CABAB11-15DCDBA16C17题【答案】观点:“杨乃武与小白菜”蒙冤体现了晚清社会的黑暗,而他们冤情得雪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晚清社会蕴
含一定光明因素。阐释:落后的封建法律制度和文化是导致“杨乃武冤案”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宁枉勿纵观念成为诞生冤案的理念温床,在它指导下所设立的法律制度实践了这一理念,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道听途说使得知县刘锡彤对
小白菜产生了有罪推定的思想,对二人刑讯逼供,因而,宁枉勿纵的法律文化是冤案诞生的温床;其次,刑讯逼供的“酷刑”文化加剧了冤案的产生,“酷刑”文化一直是古代法律的传统,刑讯逼供也是古代官员审案的重要手段,但是,刑讯逼供以其残忍性为世人所惊
愕,由此造成屈打成招的冤案也就屡见不鲜;封建社会司政不分的法律制度是冤案产生的制度根本,清代各地案件归当地的衙门所管辖,如地方知县一方面处理辖区的行政事务,另一方面也负责辖区中的矛盾纠纷以及命案处断,中国
古代法律制度下这种司法权与行政权集于一人的体制,使得地方官员的权力无限膨胀,所以,这种失控的两权融合大大滋生了冤案错案的产生;由此可见,“杨乃武案”是封建社会落后制度和文化造成的结果,体现了晚清社会的黑暗、司
法失序和传统的影响。而他们得以平反的的原因则体现了晚清时期社会蕴含着一定的进步因素,体现了一定现代观念的影响,清朝拥有司法监察传统、拥有京控制度设计(允许进京告状申冤),皇权敲打地方权力,强化朝廷权威,同学同乡、士绅群体的大力支持与共同努力,近代媒体发挥舆论监督
作用,形成社会态势,刑部重新尸检,获取到独立有效的事实证据,杨乃武本人的有利身份,以及家人的坚持不懈,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两人最终冤情得雪,体现了晚清社会的进步和一些近代观念的影响。综上,这一桩冤案从两方面体现了
晚清社会的黑暗和进步、秩序与失序、传统与现代,也说明唯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推动法制的近代化,才能保障国民基本的权利,减少甚至杜绝冤案的产生。18题【答案】(1)趋势: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持续上升;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任答一点);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6分)(2)意义: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任答3点6分)启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民生);适时调整税制;注重公平合理;完善相关配套措施。(2分)19题【答案】(1)特点与发展趋势:具有包容性特点,能够与外族文化相互融合,体现了中华文
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多样性特点,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的发展趋势。(4分)(2)对中国: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
传统观念。对西方: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转型。(6分)(3)看待:批判吸收,洋为中用;结合现代化实践,实现文化的创新;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主体性意识。(任2点4
分)20题【答案】(1)表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人文主义对神学意识形态的批判;专制王权遭到否定。(任意3点即可6分)(2)障碍:政治上,明清王朝专制制度与统治的落后,封建制度腐朽
,闭关锁国政策等;经济上,小农经济始终占主体,重农抑商,抑制市场,缺乏产权保护等;思想上,轻视科技,思想文化僵化等;其他因素,人口膨胀的压力等。(任3点6分)